除夕與春節

來源:瑞文範文網 1.79W

除夕,春節到底是一個節日還是兩個節日,很多人都是傻傻分不清楚,今天小編就來告訴大家,春節和除夕到底有什麼不同。

除夕與春節

除夕

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歲除等,是時值每年農曆臘月(十二月)的最後一個晚上。

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辭舊迎新、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節日。

除夕因常在夏曆臘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稱該日爲大年三十,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

農曆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

除夕自古就有通宵不眠、守歲、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燈籠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雙魚,年年有餘分割線

春節

春節是指傳統上的農曆新年,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爲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 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

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曆正月七年級,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纔算結束,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竈,一直到正月十九。

中國曆代正月的設定日期卻並不一致:

夏朝用孟春(即正月)爲正月。

商朝用臘月(十二月)爲正月。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規定以十月爲正月,漢朝初期沿用秦歷。

漢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20xx年,天文學家落下閎、鄧平等人制訂了《太初曆》,將原來以十月爲歲首改爲以孟春爲歲首,後人在此基本上逐漸完善爲我們當今使用的陰曆(即農曆),落下閎(hong)也被稱爲“春節老人”。此後中國一直沿用夏曆(陰曆,又稱農曆)紀年,直到清朝未年,長達2080年。

在不同時代,春節有不同名稱。

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叫爲“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爲“元辰”、“元日”、“元首”、 “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時期,則稱爲“元旦”、“元 ”、“歲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把農曆新年正式定名爲春節,是辛亥革命後的事。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由於那時要改用陽曆,爲了區分農、陽兩節,袁世凱將元旦定義爲西曆01月01日,將農曆正月七年級改名爲春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