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優秀作文1000字範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59K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節日文化中一個極具魅力的代表。千百年來,人們通過各種儀式淋漓盡致地展現着它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卻又未能真正參透它的文化深意。怎麼寫1000字的端午節作文呢?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端午節作文1000字,歡迎閱讀。

端午節優秀作文1000字範文
端午節作文1000字篇1

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逐漸淡化與消亡,是近年來文化界的熱門話題之一,幾乎每年的春節和中秋節,都會有人出來唸叨一番。有人甚至將這歸因於“洋節”的流行,認爲其實質是強勢文化侵入導致的本土文化衰退。至少有兩方面的因素,是不容忽視的:一方面,是社會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特別是城市居民,過去的節日特定食品如今隨時可以享用,週末的休閒娛樂可以比過去的節日還豐富,傳統節日自然就淡化了;另一方面,傳統節日是在過去的生活節奏中產生的,或者可以說與舊時農業社會的生活節奏相依存,在今天這個社會大變革的轉型時代,生活節奏空前加速,可能是人們不得不疏離傳統節日的更重要原因。換個角度說,“洋節”是伴隨當代生活節奏一起進入中國的,所以最先接受“洋節”的,恰恰正是最能適應當代生活節奏的青少年。與人們對春節與中秋的不能忘情相比,端午與重陽這兩個傳統節日就更是漸行漸遠。

糉子似乎是端午節的標誌。其實南京習俗,吃糉子並不限於端午節,但端午節一定要吃糉子。只是南京的糉子好像從來就沒有出過大名,說到糉子之類的江南小吃,人們只會想起蘇州和杭州。

包糉子本該用糯米,因其黏性好,可以黏住惡龍的牙齒,免得它去傷害屈原。然而一般人家只能以粳米摻少許糯米,甚或以秈米爲主,摻上粳米和少許糯米,因爲在計劃供應的糧食中,粳米和糯米都是限量供應的,糯米尤少,大約一個節期一人只有一斤,且價格也要高几分錢。貧寒人家,不得不做這種算計。包糉子的米也需要泡一段時間,使其吸收一定水份,容易煮熟,但也不能泡得過久,否則會酥成米粉,那就只能做元宵了。

家裏常包的是白米糉,偶或也能包點夾心糉。一種是素心,在米里摻上紅豆,或紅豆沙,或去了核的棗肉;肉糉,是將過年時省下的臘肉,切成肉丁,每隻糉子裏包入二三丁,吃時揭開糉葉,只覺肉香撲鼻。

不同內容的糉子還得放在一鍋裏煮,就要變換糉子的形式或在扎線上作出記號,以利辨識。常見的有四角糉與小腳糉,後者較難包得規整。包糉子是女人的事,家中的母女婆媳,圍坐在木盆邊包糉子,也是一種手藝的考試與較量。有時鄰家的女人也湊過來看,品頭評足;自恃手藝好的人,還會大方出手,動作麻利優美地包出個挺括的糉子來,得意洋洋地享受一串讚美。近年超市裏賣的糉子多是四角,甚或如日本式,簡單地折成一個長方體,全無藝術可言。煮糉子也要算技術活,往往是頭一天晚上煮開了,就焐在煤爐上,夜裏要起來看幾次,不能耗幹了水,更不能煮得夾生。那一夜裏,真是滿室生香。

端午節作文1000字篇2

“七年級糕,八年級糉,九年級螺,初四桃,初五插艾……”每當姥姥念起這些歌謠,我就知道端午節快到了。

每年端午節前後我們小孩子便會挎上籃子和姥姥、姥爺一起上山去採艾草。到了初五這一天,家家戶戶門上都會插上艾草,據說艾草會鎮邪辟災。當然在我們看來,只要聞一聞那清新又奇異的艾草的清香和採集艾草的過程對我們來說就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所以每年我和夥伴們都爭着到山上去採集大片的艾草,也採下大片的快樂,並且把快樂分享給大家。

包糉子是端午節的傳統之一,今年端午這一天姥姥、姥爺早就準備了糉葉、糯米、大棗、豆沙和草繩……一些材料來包糉子,糯米要用涼水泡一泡,包出來的糉子纔會粘。等所有的準備工作都做好了,我和姥姥便會坐下來包糉子,先拿出一片糉葉把它捲成三角錐體形狀,往裏面裝入糯米和大棗,再將多出的糉葉折回包好,再用草繩一捆一個立體三角形的糉子就包好了。不長時間我們就包出了滿滿一盆形態各異的糉子。可以下鍋煮了,只見姥姥把包好的糉子像趕鴨子似地倒入鍋裏,和糉子一起入鍋的還有圓溜溜的雞蛋,一小時過去了,終於可以出鍋了,姥姥和媽媽一起把糉子和雞蛋從鍋裏撈出來,全家人圍在一起吃糉子、吃雞蛋。

吃完了糉子我又和姥姥學起了縫香包,姥姥一邊縫一邊對我說:“以前香包一是避邪,二是爲討吉利。傳說屈原投江的時候正是夏天,蚊蟲四飛,老百姓唯恐屈原遺體遭叮咬,就紛紛用艾草點燃,用艾草煙燻蚊蟲,後來有人建議,可以用布來包裹檀香……延續到後來人們用針線縫好香包後,再串上一根布繩,掛到脖子上,每人一串,預示着蚊蟲污物不敢靠近,慢慢地流傳下來,端午做香包就成了中國的傳統習俗”。邊說邊縫,一個漂亮的香包做好了,帶在脖子上一絲淡淡的香氣散發出來。

全家人圍坐在一起看着電視,這時電視正在播映的節目是“賽龍舟”,只見每支龍舟上都有好多的人奮力的揮舞着小槳整齊地划着,我們被節目中緊張的氣氛和壯觀的場面吸引着,姥爺告訴我:“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候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卻不見屈原的蹤跡。從那以後每年的五月初五用划龍舟,借划龍舟驅散江中的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延續到現在端午賽龍舟就成了一種習俗”。

今年是我國小階段的最後一個端午節,我過得很有意義,我參與了採集艾草、包糉子、縫香包還了解了賽龍舟的典故。

和家人在一起過節很幸福!

端午節作文1000字篇3

看到滿街的條幅,聽到糉子的叫賣聲,讀過網絡上鋪天蓋地有關屈原的貼子,忽然醒悟:明天就是端午節了。而明天的端午節,只是城裏人親朋聚餐的因由,是小攤小販賺錢的契機,是商家推銷自己的良策,與屈原無關。

明天是五月初五,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而在家鄉,端午節卻是五月十五。因爲五月初五農活正忙,稻田裏的秧苗還未插完,棉田裏的雜草還未除淨,正是農人們播種豐收播種希望的黃金時期,他們哪裏會有閒心坐下來過節呢,即使勉強自己將身體坐到了餐桌的旁邊,他們依然會魂不守舍,他們的心仍在田間地頭,仍在那些莊稼的身上。於是我們的祖先便想出了一個折衷的辦法,節也要過,農活也不耽誤,只好讓端午節做出讓步,等農活做完後,就把端午節作爲慶祝播種的節日吧。這樣的端午節,自然與屈原無關了。

在我的印象中,端午節是家鄉人每年必過的四大節日之一。根據農活完成情況的不同,家鄉人又把端午節分爲早端午、中端午和晚端午。早端午是五月初五,在家鄉起初是沒有的,後來因爲農村與城市親友網絡的擴大,有好些嫁到城裏的女兒都在這一天回家來過端午節,於是有親友在城裏的人家便把這一天當成他們的端午節了,後來得到大家的普遍認可,自然而然的便形成了早端午的概念。

更有家道殷實的大戶人家以此作爲端午節的前奏,於是五月初五也就有小端午之說了。而那些家道殷實的人家多半都是那一方的地主或者富戶,家裏都請有長工或短工,在五月初五這一天,長工或短工都還在爲他們辛勤的勞動,他們有些之所以選在五月初五過端午,其主要目的還是爲了慰勞一下那些長短工們,讓他們死心踏地的爲他們賣命,同時也是一種積德行善的途徑,以此博得鄉鄰的口碑,可謂一舉多得,他們又何樂而不爲呢。於是,即使家鄉的早端午是五月初五,是屈原投江的日子,但這一天依然與屈原無關。

家鄉的中端午是五月十五,也稱正端午。顧名思義,這一天才是家鄉人真正意義上的端午節,因爲到這一天爲止,家鄉大部分人都把一年的希望播到了地裏,農活可以暫時告一段落了,爲了紀念他們播種的辛苦,爲了慶祝他們階段性的勝利,他們便借用了這個傳統的節日,只是賦予了它暫新的內涵罷了。這一天,姑娘多的人家可就熱鬧了,因爲在這一天,姑娘女婿都攜着子女回孃家過節,其實也沒有誰作出一個什麼規定,只是大家都這樣,於是便有了一種約定俗成的默契,後來在家鄉便有了這樣的一種說法,端午節便是姑娘回孃家的日子,當然也就與屈原無關了。

端午節作文1000字篇4

有一句俗話說得好:“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農曆五月初五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端午節。端午節的由來有很多種傳說,其中流傳最廣的要數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之說了.在這一天,全國各地會舉行各種慶祝活動,如賽龍舟、吃糉子、掛艾草、配香囊等。

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據歷史記載,在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秦軍攻破楚國國都,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的消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入汩羅江,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爲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從那以後,人們爲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糉子——“筒糉”的由來。

如今,每到端午那天,每家每戶都會包糉子,糉子的類型有很多種,有鮮肉糉子、八寶糉子、紅棗糉子、豆沙糉子、棗泥糉子、鹹蛋黃糉子、臘肉糉子、雪菜肉糉子、魚頭肉糉子、宮保雞丁糉子、魚香肉絲糉子、鮑魚糉子、榨菜糉子、五香肉糉子······這麼多的糉子中,我最喜歡五香肉糉子。因爲它吃起來軟軟糯糯、美味可口。

端午那天不光包糉子,還要賽龍舟。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賽龍舟的賽手有白髮蒼蒼的老人,有年輕力壯的叔叔,有對賽龍舟很有興趣的小孩······比賽開始了,參賽的人都做在了龍舟上,只聽見”嘭”的一聲槍響,龍舟上的人都迅速劃了起來。大家都拼命地往前劃,惟恐落後。據說這也是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這天,除了吃糉子、賽龍舟,人們還要掛艾草,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我聽媽媽說,端午節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可以避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爲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牀戶,皆以卻鬼」。而晉代”風土誌〃中則有[以艾爲虎形,或剪綵爲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爲蒲劍,以驅邪卻鬼]之說。

端午節,一個傳統古老的節日,一個喜氣洋洋的節日。多麼美好的端午節啊!

端午節作文1000字篇5

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又名端陽節,詩人節,女兒節,……這天,因爲天降小雨,所以我便在自家過節了。

早上,我早早地起牀,趁媽媽還在睡覺的當兒,我躡手躡腳地走進書房,拿出卡紙,做了一張節日賀卡,賀卡上有我畫的媽媽的笑臉,還有我用紙做的小百合花,我還在卡上面寫下了對媽媽的祝福,賀卡做好後,我悄悄地走進媽媽的牀邊,把賀卡放到媽媽的枕邊,可是不小心把剪刀弄掉了“咚”的一聲,媽媽被驚醒了,我像受驚的小鹿一樣,慌忙跑到廚房躲了起來,等了一會兒,見媽媽沒出來,我又再次走到媽媽身邊,發現媽媽已經安心地在睡覺了,我也小心翼翼地爬到牀上,實然間,媽媽便坐了起來,高興地說到:“寶貝,我們去包糉子吧,今天是端午節哦。”

我疑惑不解地問媽媽:“爲什麼要包糉子啊,我們不是買有綠豆糕,鹹蛋嗎?況且咱家也沒包糉子的料啊?”媽媽神祕的笑着說:呵呵,我昨天買了回來,叮叮,這不是嗎?於是我就在媽媽的指導下開始包糉子,媽媽還給我講,寶貝,你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每個節氣都會有來歷的哦,你知道屈原嗎,他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提出聯齊抗秦,遭到貴族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等地。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看到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悲憤地抱石投汨羅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爲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哦,原來端午節還隱含有這樣一個悽美的故事啊”!我不禁驚歎到,恩,我們大功告成,現在該上籠蒸了,過了十分鐘,我們就會聞到一股清香味,話還沒說完,這時我家的門鈴響了,我趕急去開門,原來是小姨和表弟兩人,她們手上拿了一捆艾葉,媽媽還說到:“昨天本想買的,居然賣完了,沒想到你們送來了,正好插在窗上”。媽媽拿出了剛煮好的蛋來招待,小姨還讓我和表弟碰鴨蛋,誰先破誰就先來詩歌朗誦,這個提議好,我們幾個人高興的歡呼,在艾葉香和糉子香味的薰陶下,我們每個人都大聲地帶着感情的讀了起來,彷彿在進行詩朗誦比賽似的,真好玩,糉子熟了,真香啊,吃着自己親手包的糉子感覺就是不一樣,“媽媽,明年我們還要自己包糉子,”我說道:“只有自己努力取得成果纔是最開心的。”“這就對頭,我的寶貝今天又開竅啦!”媽媽滿臉笑容的說道。“寶貝,記得等會給你爸爸電話哦,讓他在外面也要吃好哦!”

啊!今天真是美好的一天,不僅吃到自己包的糉子,還和小表弟進行詩朗誦比拼,雖然沒有比個勝負來,但是心情也是開心,還有下半場留着明年再來拼吧,朋友們,你們還知道端午節的故事嗎,那麼也給我講講吧!

端午節作文1000字篇6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堪笑楚江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這是唐代文秀的《端午》。過幾天就是中國非常重要的節日——端午。

我知道很多關於端午的來歷和傳說,在今天,我就來講給大家聽吧!我還有自己的真實事例!

公元前220xx年,戰國時代楚秦奪霸權,詩人屈原列右大夫,很受楚國器重。後來,屈原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爲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他們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譭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昌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鬱成疾,三年後客死於秦國。楚頃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能派兵攻打楚國,頃襄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佔郢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郢都攻破的噩耗後,萬念懼灰,仰天長吧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江上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同時拿來糉子、雞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從此,每年5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划龍舟,投糉子,從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端午節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端午節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午”也就如稱“初五”;“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爲“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五。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迄今爲止,影響最廣大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衆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糉子都與屈原聯繫起來。俗說屈原投江以後當地人民怕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爲蛟龍所食,後因爲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後來的糉子樣。

儘管端午年年都過,但是關於端午節的來歷,卻不甚清楚,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一是紀念屈原說;二是迎濤神說;三是龍的節日說;四是惡月惡日京;五是夏至說。由於屈原的格藝超羣,人們也願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於他,所以端午節的習俗有“吃糉子,賽龍舟”等等。

端午節是家家戶戶口團圓、是最幸福的時候,到了這一天早上天不亮的時候,爸爸媽媽在門上掛上艾葉、香囊,媽媽會爲我係上五彩線,保平安。我會和哥哥、妹妹、小弟一起玩耍,做遊戲。吃飯的時候到了,我來到飯桌前給大家都分上一個糉子,自己最後拿一個,把繩子解開,剝開葉子,就可以吃到裏面香香、軟軟的糉子了。大家有說有笑,非常開心。

這就是我們的節日——端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