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端午節日記300字(精選19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4W

四年級端午節日記300字 篇1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到了,提到端午節,心裏肯定想到一位偉大的詩人——屈原。

四年級端午節日記300字(精選19篇)

在我們家,過端午節當然少不了2件事,你們應該也知道那2件事了吧!如果不知道也沒有關係,因爲下面有答案了,也讓我們一起走進端午節的世界吧!

包糉子當然是必不可少的。一大早的,太陽公公早早地起來向我們打招呼了,小草喜歡那吵鬧聲,所有也迫不及待地醒來了。我也有點迫不及待了,看見媽媽在包糉子,我想:包糉子一定很好玩。我馬上跑過去,對媽媽說:“我也要包糉子。”媽媽嗯的一聲,我們現在就要包糉子咯。要準備糯米、糉葉、肉、花生、綠豆、芝麻等材料。先把糉葉放在鍋裏滾洗,然後拿出來放在盆子裏洗乾淨,再把糯米洗乾淨,然後放在鍋裏炒,肉也要炒,和芝麻混合在一起,花生炒脆,還要把外面的那層簿簿的皮去掉,還要壓碎,糯米、綠豆等材料混合在一起,嘻嘻,材料都準備好了。包咯,拿2片糉葉,上下一層,然後向自己的方向一轉,就像一個圓錐,先放糯米,然後放肉、花生等,然後在再邊上加一片糉葉,再把側邊的糉葉壓下去,最後用繩子綁着,ok啦,大功告成,糉子下鍋咯!

總算把糉子包完了去看賽龍舟。看見觀衆水泄不迎,可真熱鬧啊!觀衆們爲賽者加油,大聲地歡呼。看完了賽龍舟,回到家裏,聞到一陣陣香味,一定是糉子的香味了,吃着自己包的糉子,心裏美滋滋的。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過去了,小草再也聽不到那樣吵鬧的聲音了,我可真是懷念端午節的味道啊!

四年級端午節日記300字 篇2

同學們,你們聽過這樣的童謠嗎?“糉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寫的就是我國傳統佳節端午節。

說起端午節,你們知道是爲了紀念哪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嗎?他就是屈原,他被別人陷害,被迫跳江而死,人們爲了紀念屈原,所以就在這天把糉子扔進汨羅江,餵飽魚蝦們,不讓魚蝦們吃掉屈原的屍體。在端午節這天,我們還要賽龍舟,是爲了撈起屈原的屍體,可是沒有撈起來。屈原已經離開我們很久了,我們只是爲了紀念屈原所以才一直這麼做的。

我們合肥過端午節,每家的長輩們都會準備很多的材料,包很多不同餡料的糉子,還要去菜市場買艾草,掛在自家的門窗上,艾草是可以驅蚊避邪的。

端午節每家人都聚在一起吃飯,很有氣氛,而且讓我們這些小朋友們,還讓我學到了很多知識,看來我一定要好好學習,瞭解更多的文化知識。

四年級端午節日記300字 篇3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每當我想起這首兒歌,彷彿就聞到了糉子的香味,看到了一個個年輕人在賽龍舟,聽到一陣陣鑼鼓聲。

小朋友們,你知道爲什麼要在端午節吃糉子和賽龍舟嗎?讓我來告訴你吧,春秋時期楚國的大臣屈原聽說楚國都城被敵人佔領了,百姓遭難,悲憤極了。五月初五這一天,他來到汩羅江邊,懷抱一塊石頭,縱身跳入汩羅江中,當楚國百姓聽到屈原投江的事情,都十分悲痛。他們含淚划着船趕來打撈屈原的遺體,還把糉子扔到江裏餵魚,希望江裏的魚不要傷害屈原的遺體。所以,這一天就有了吃糉子、賽龍舟的傳統習俗。

在我們家鄉,秦淮河上每年都要舉行龍舟比賽。年輕人在龍舟上拼命地劃,岸上的人們也不停的吶喊,一浪高過一浪,彷彿要把自己的力量傳遞給划龍舟的年輕人,好讓他們劃得更快點,鼓手敲打着鑼鼓讓船員們振作精神,船員們更加用力地划着龍舟。橋上、岸邊人山人海,圍了個水泄不通。到了中午,比賽結束龍舟停在了岸邊,岸上擺上了酒席,大家一個個相互敬酒,個個談笑風生。

我真希望20xx年的端午節早點到來,這樣我就可以吃到美味的糉子,看到精彩的龍舟比賽了。

四年級端午節日記300字 篇4

今天是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我們當地最隆重,最有特色的節日。

當然,在端午節這一天,媽媽要給孩子戴上五絲線,五絲線飽含着母親對孩子的渴望,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命百歲。我的媽媽也給我戴上了五絲線的長命縷。

在端午節,人們都要吃糉子,是爲了紀念屈原。兩千多年以前的五月初五,人們站在汨羅江便往江裏扔食物,是爲了不讓魚蝦等海底動物把屈原的屍體吃掉。

今天中午我們吃飽了飯以後,媽媽帶着我一起去了超市,媽媽給我買了香包作爲端午節的禮物送給了我。

我今天過得非常開心!

四年級端午節日記300字 篇5

今天,我早早的起了牀,媽媽問我:“泓傑,你知道今天是什麼節日嗎?”我還真沒在意,隨口說了一大串:“勞動節、兒童節……”我拍了拍腦袋:“噢,想起來了,端午節。”媽媽說:“端午節要吃糉子的。”媽媽很快買回來糉子。

我看見糉子呈三角形的,裏面有糯米,還有紅紅的大棗。一聞就會讓人垂涎三尺。媽媽說:“想吃嗎?”我抓起一個就大口大口的吃了起來。

“叮鈴鈴!”門鈴響了,會是誰呢?我拿起對講電話,一聽竟然是我弟弟。他叫我下去教他玩活力板。

我下樓一看,他是真的一點兒也不會。我就讓他自己練習,他有了基本功後我開始教他了。我教得很仔細,他也學的很認真。我們正教學投入的時候,媽媽說學作文的時間到了,我們也就戀戀不捨的離開了操場。

今天我這個端午節過得很充實!

四年級端午節日記300字 篇6

昨天下午,我和媽媽、姐姐一起包糉子。

原料都已經提前泡了一晚上,現在就開始吧。

媽媽可是包糉子的老手了,只見微微發黃的糉葉到了她手裏就像施過魔法一樣,一眨眼就變成了一個精緻的“小漏斗”,媽媽再將白花花的糯米、紅溜溜的花生和甜蜜蜜的蜜棗裝在那泛黃的糉葉裏,“小漏斗”像充了氣似的“胖”了起來,媽媽再用白線將這個似方非方,似圓非圓的糉子綁起來,一個糉子就完工了。

再看看我的“傑作”吧!那真叫慘不忍睹,一會兒有米跑出來了,一會兒線開了,媽媽見了哭笑不得,只得叫我過去玩。我只能戀戀不捨地放下手中的“糉子”,過去玩了。

終於包完了,我一看。媽媽包得餡挺多,就是長得不好看,像個醜八怪,姐姐包得有角有棱,就是太扁了,像個難民。媽媽笑着說:“在家裏嘛,吃得好,吃得多才算事,好看不頂用呀!”我和姐姐都笑起來。

糉子煮熟了,我嚐了一個自己包的,可真甜。

四年級端午節日記300字 篇7

今天是端午節,早上,媽媽買來了糉子,我和哥哥一起吃糉子。

我看見糉子的外形好像一個金字塔,外皮包裹着綠色的竹葉,上面還纏繞着白線。裏面的餡兒各種各樣,有糯米的、豆沙的、和鹹肉的等等。

我們邊吃糉子,哥哥邊給我講了糉子的來歷。他說:“屈原這位愛國志士當年蒙屈含冤,抱着石頭,跳進了汨羅江。當地的百姓爲了不讓龍和魚蝦傷害他的屍體,所以用竹葉將糯米捲起來扔進江裏。後來慢慢的就形成了包糉子和賽龍船的習俗。

我想,怪不得毛澤東主席用一首詩高度的讚揚了屈原。我記得那首詩是這樣寫的“屈子當年賦楚騷,手中握有殺人刀,艾蕭太盛椒蘭少,一躍衝向萬里濤。”

今天,這個端午節我覺得過的很有意義。

四年級端午節日記300字 篇8

今天是端午節,我決定和媽媽一起包糉子,還想借此機會了解一下民間習俗。

媽媽買來糉葉,我們就正式開始包了。只見她先把葉子洗得一塵不染,我照着她的樣子也把葉子洗乾淨,然後,學着媽媽的樣子在糉葉的一角舀上一勺糯米,把它捲成一個三角形,最後,用線把糉子裹起來就完成了。可是媽媽包的糉子小巧玲瓏,非常漂亮,而我包的卻露餡了,只好重包一個。汲取上一次的教訓,我挑了個較大的糉葉,開始仔細地包起來。終於包好了,開始煮糉子。不一會,飄來一陣陣糉葉的清香。糉子煮熟了,撥開一層層的糉葉,露出了有紅棗點綴的糯米餡,蘸上白糖,我迫不及待的咬了一口,呀!真香。

媽媽邊吃邊對我說:“名間習俗還有很多,比如:賽龍舟、點雄黃、佩香袋等等,都是用來紀念屈原的。這讓我想起了那首古詩:”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

這個端午節,我不僅學會了包糉子,還知道了端午節的由來和名間習俗。

四年級端午節日記300字 篇9

今天,我很開心,爲什麼呢?因爲今天是端午節,我們可要吃糉子啦,不過,那可愛的糉子是怎麼包的呢?我還不會,所以,今天我要學習包糉子了。是不是很興奮呢?如果你也想學,就跟着我一起來吧!

包糉子還要看材料,如果你想包出好吃的糉子,就得用上好的糉葉,優質的糯米,以及新鮮的肉餡。今天,我很開心,爲什麼呢?因爲今天是端午節,我們可要吃糉子啦,不過,那可愛的糉子是怎麼包的呢?我還不會,所以,今天我要學習包糉子了。是不是很興奮呢?如果你也想學,就跟着我一起來吧!

包糉子還要看材料,如果你想包出好吃的糉子,就得用上好的糉葉,優質的糯米,以及新鮮的肉餡。將糯米洗淨,泡3小時備用;把豬肉切成長約4公分,寬2公分的長條;香菇泡軟後,去蒂切成條狀;再將豬肉、香菇以醬油、五香粉、鹽、糖等調味料醃2小時。洗淨糉葉及糉繩,取2張糉葉,在三分之一處折成漏斗狀,在漏斗中舀入一半糯米,放入豬肉、香菇、鹹蛋黃等餡料,再加上糯米填滿,接着將多餘的糉葉折回蓋住漏斗包裹好,用繩子在糉腰處紮緊打結,做好後放入鍋中,以水蓋過糉子,用中火煮2小時,熟透了便可食用。

哦,我學會了包糉子。我真開心!

四年級端午節日記300字 篇10

今天是端午節,我可開心啦!因爲家裏要來客人,他們就是我的姑姑和姑父,爲了迎接他們,我和媽媽早就把家裏打掃的乾乾淨淨,打扮的漂漂亮亮,門口放了菖蒲和艾草,門邊還掛了我親手剪的五顏六色的綵帶。

我焦急地等待着,真希望他們能早點來,十一點多鐘,門鈴終於響了,我迫不及待地跑去開門,又蹦又跳,他們帶了很多好吃的,有荔枝、楊梅、哈密瓜……都是我的最愛。

姑姑剛坐下,我就向姑姑炫耀起我的“小老虎背背”,這是媽媽早上剛給我買的端午節禮物,據說是用來辟邪的,我可喜歡它了。“小老虎背背”看上去威風凜凜,鬍鬚往兩邊翹,眼睛金光閃閃,炯炯有神,就連鼻子也是金色的,尾巴翹上天,更有趣的是屁股後面還有一朵小花,看上去一副驕傲的樣子,很適合當大王。姑姑說:“嗯!真可愛!”

奶奶和媽媽準備了一大桌豐盛的午餐,奶奶說端午節要吃五樣紅色的食物,包括鹹鴨蛋、蝦子、莧菜、西紅柿、紅燒肉,我們津津有味地品嚐着美食,一家人團聚在一起真開心。

爲了讓大家盡興,吃過午飯,我特地爲他們表演了古箏獨奏《豐收鑼鼓》、《瀏陽河》,他們都誇我彈的好,我可開心啦,然後我們說說笑笑,今天真是難忘的一天。

四年級端午節日記300字 篇11

清早,我打開日曆。一看,今天是端午節。

我穿上衣服,走進廚房。啊!一股香氣撲鼻而來。我好奇地問媽媽:“媽媽,端午節由什麼來的呢?”

媽媽笑眯眯地對我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詩人叫屈原,他非常愛國。有一天,屈原聽說國家又打敗仗了,於是就跳江了。之後,人們把米團投入江中,讓魚蝦不再吃屈原的遺體。從那以後人們就把米團裏放進自己喜歡的口味,用蘆葦的葉子包上,用繩子捆上,這樣就成了糉子。同時人們也要賽龍舟。”

我又問了:“媽媽,那端午節要幹什麼呢?”

她又對我說:“在這裏面就有呀!我們要吃香甜的糉子,賽好玩的龍舟,喝好喝的雄黃酒,當然,我們南方人也要吃‘五黃’”。

我又詢問媽媽:“那五黃是什麼呢”?

媽媽說:“五黃要吃五個東西。第一個是黃魚,第二個是黃瓜,第三個是鹹鴨蛋黃,第四個是黃豆糉子,第五個是雄黃酒吧”。

聽媽媽這樣一說,我又長了不少的知識呢!

四年級端午節日記300字 篇12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這是一首有關端午節的兒歌。今天我們來說說端午節。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五節。每逢五月初五,人們把房子打掃乾淨,在廚房裏灑上雄黃水,用來殺死毒蟲或防止毒蟲孳生。

賽龍舟、吃糉子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相傳龍舟競渡是爲了撈救投汩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糉子、米飯投進江中,讓魚蝦吃飽,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

南方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糉子、雄黃酒。無論南方、北方,這一天還要用雄黃在兒童的額頭上畫個“王”字,還要佩戴五顏六色的香囊。

學者聞一多認爲,端午節是龍節,是四五千年以前南方少數民族紀念龍神的節日。不光是漢族,壯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仡佬族等民族地區的人們也過端午節,也非常敬佩愛國詩人——屈原。

四年級端午節日記300字 篇13

端午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聽長輩們說:過端午是爲了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在這一天,全國各地會舉行各種慶祝活動,賽龍舟、吃糉子、掛艾草等。

在咱們這裏端午各家各戶門上都要貼紙雞、紙符、掛艾草。當然,我們家也不例外。而最令我高興的是,奶奶給我做了個特別的頭飾。

它先是用紅、綠、黃、紫、橙五種顏色的紙剪成橢圓狀。再疊在一起,並且是一層比一層短。然後用線纏成山丹丹花樣。更好看的是奶奶又用彩紙給我粘了個糉子。外面是用一條一條的,五顏六色的紙像編筐子一樣編成的袋子。裏面裝上江米,最後弄一個花邊封上口。巧妙地用一根線把花和糉子系在一個髮夾上,還要掛上艾草。這樣一個玲瓏可愛的頭飾做好了。奶奶說:“戴上它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上我看起點綴裝飾作用。

我戴着它在鏡子前照來照去,一會兒蹲下,一會兒站起。左瞧瞧右看看,別提心裏多美了!比吃了糉子還要甜。

即使過完節,我也會把它小心翼翼地珍藏起來。這不僅僅是一個頭飾,裏面更包含着奶奶對我的心意,厚愛,也傾注着奶奶的心血。我想:這將是我過的最難忘的一個端午節。

四年級端午節日記300字 篇14

繁忙的生活,緊張的學習令人喘不過氣來。這假期的來臨,才令我們的心靈有一下小憩,重新活躍起來。

五月五,端午節,賽龍舟,吃棕子。

這無疑是一個歡樂的節日,我們三五成羣,頂着烈日,來到了韓江堤上,因爲那裏有熱鬧的賽龍舟。

在那裏,民俗風氣和槳手們的激情吸引着觀衆。瞧,觀衆們歡呼聲覆蓋着全場,槳手們的吆喝聲也雄渾有力,大鼓響起,震耳發聵,他們期待着大賽的到來,讓自己能大展身手。

不知誰喝了一聲,龍舟有序地排列起來,槳手們都在沉默中醞釀力量,欲在賽季中爆發!龍舟栩栩如生,彷彿是大江中蛟龍即將決戰,龍眼炯炯有神地巡視一切。又有人喝了一聲,鼓響了,槳動了,槳手們一聲聲有節奏的吆喝震天撼地,他們划動手槳,汗出浹背,有序配合。時而這條獨佔鰲頭,時而那條後發制人,他們你追我趕,向終點飛去。

一陣歡呼,紅龍贏了!對手相互祝福,在這歡喜的日子裏,沒有掃興的氣氛。

呀,在擺脫壓力中體會鄉間民意,多麼愜意!

四年級端午節日記300字 篇15

今天是端午節,我聽姥姥說,吃糉子,賽龍舟都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當年把糉子扔下水,是爲了讓魚蝦不去吃屈原的屍體。“那賽龍舟呢?”我迫不及待的問。“那當然也是爲了驅趕江中的龍、蝦、魚,以免傷害屈原的屍體。”姥姥回答說。

不一會兒,姨媽來了,手裏還拎着一袋糉子。我接過糉子,剝開皮,只見裏面的餡兒黑黑的顏色,姨媽告訴我,這是黑米做的,裏面還有蜜棗呢!我趕緊把糉子遞到姥姥手中,並笑着說:“祝願姥姥端午節快樂!”

姨媽說:“端午節可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世宇,你瞭解這方面的知識嗎?”我慚愧的說:“還真不知道呢。”姨媽接着說“‘端五節’又叫‘重五’、‘夏節’、‘女兒節’、‘玉蘭節’、‘天中節’、‘地蠟’、‘詩人節’等等”。姨媽還說“端午節的習俗有很多……”我搶着說:“這個我知道,有吃糉子、賽龍舟、插艾葉、戴五絲線、香包等。”我一邊說一邊又拿起一個糉子,大口大口的吃起來。“哇!”真好吃。我津津有味地一連吃了好幾個,沒想到我自己竟變成了一隻大臉貓。

這個端午過得真快樂!

四年級端午節日記300字 篇16

在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這天,會有各種各樣的活動。其中我最喜歡的當然是賽龍舟啦!

這天,在歧江河邊早已人山人海了,周圍都有小商鋪開着,面對這熱鬧擠擠的江邊,我很苦惱:“我這麼矮,怎麼看得到啊?”還好我趁別人不注意,“唰”一聲鑽進了第二排。比賽就快要開始了,各個運動員都磨拳又擦掌,心情激動的不得了。

“嘭”發令槍開了,每一條船都像箭一樣衝了出去。在一旁加油的人像是叫破喉嚨也沒有關係,我見他們的青筋若隱若現,真像自己在比賽。船上的人也非常團結,動作一樣,每個船員都竭盡全力地划着,他們手上的肌肉也越來越大。在船中打鼓的人也非常努力的敲打着打鼓,“嘭嘭嘭,嘭嘭嘭”鼓聲越來越大,觀看的人也越來越多,人們的心情都隨着船隻而改變着。

第一隻領頭羊出現了,是綠隊,綠隊的隊員的臉都變成了西紅柿一樣紅了,不用多久已經把他們甩得遠遠的,一馬當先的他們並沒有驕傲,經過了很久,紅隊趕上了,他們兩隊各不相讓,讓我想到了兩條龍在打架的場面。究竟鹿死誰手呢?這還不知道。觀看的人的心都快要蹦出來了,這兩隊很難分出高低,速度忽快忽慢,變幻莫測。

激動人心的時刻要到了,紅隊綠隊誰會奪冠呢?綠隊快馬加鞭,紅隊也不甘示弱。終於,冠軍還是綠隊獲得。他們開心地又蹦又跳,還抱在一起了,我也爲他們感到驕傲。

在這熱鬧的比賽中,我懂得了:團結就是力量。這個賽龍舟可真好玩,下一年我還要觀看,下一年綠隊還會是冠軍嗎?

四年級端午節日記300字 篇17

端午節快到了,媽媽教我編蛋兜,一開始看着媽媽編,心想:“挺容易的!”後來輪到我自己編了,怎麼就感覺這麼難呢?!我不想編了,就把那蛋兜一扔,說:“實在太難了,我不想再編下去了!”媽媽就說:“不難,不難,遇到困難要堅持,這手指會越編越靈活!”我聽了媽媽的話,繼續編了下去,我認真地編着,發現自已編得越來越熟練,編了好長時間,終於成功了。我高興地對着媽媽嚷着:你看,你看,我編好羅!”我舉起我編好的蛋兜,看了又看,心裏樂滋滋的。

媽媽爲了表揚我蛋兜做得不錯,學會了遇到困難不放棄,端午節這天,媽媽答應帶我去看了一場電影:“功夫熊貓2”,我感覺很精彩,看完電影之後,媽媽又帶我去新華書店去買書,我說:“我想買一本《植物大戰殭屍》的書。”然後就去找,找了好久都找不到。我就問下導購,導購說:“沒有!”媽媽又問:“兒童讀物在哪裏?”導購手一指說:“在那邊!”我和媽媽就往另一邊去找,找了一會兒,還是沒有。媽媽就說:“我們這邊來看看書吧,做幾道題目。”後來我感覺那本書上的題目很有趣,就買下來了,然後去付錢的時候,我發現了一本《賽爾號》的書,跟我想買的《植物大戰殭屍》的書一樣厚,我就想買下來,媽媽一開始沒同意,我說:“媽媽就買了吧!我喜歡看的哇,上面有很多字的呀!”媽媽就同意了。

這兩天我非常得高興!我的端午節就是這樣過的!

四年級端午節日記300字 篇18

小時候,總聽媽媽給我講屈原因爲楚平王而投汨羅江,從此便有了端午節,我也似懂非懂地知道了:原來端午節是由屈原而產生的。

相傳屈原是一個愛國詩人,投江後,汨羅江畔的百姓們紛紛去打撈屈原的屍體,因此有了賽龍舟的習俗;百姓們把飯糰等投入江中,因此有了吃棕子的習俗,百姓們把兄雄黃酒倒入江中,因此有了喝雄黃酒的習俗。

記得前不久,我還了南湖邊,看龍舟競渡,那兒人山人海,一派熱鬧的景象,南湖邊上圍滿了人,不用說他們就是來看龍舟競賽的,只見不遠處湖面上,停泊着大大小小的的龍舟,龍舟選手們嚴陣以待,不過一會兒就上了各自的龍舟,他們一個個精神抖擻,似乎真的是要打撈屈原。一眨眼的工夫,他們就開始了,隨着“嘿咻嘿咻”的口號聲。他們有節奏地划起龍舟,這使我不禁想象起了當時百姓們紛紛去打撈屈原時的情景……

這些龍舟一個個身長十幾米,船頭是一條龍頭,船尾是一條龍尾,船頭有一個擊鼓手,負責擊鼓,打節奏,以此激勵隊員們,船尾有一個舵手,手上拿着一隻槳,以此來控制方向,中間是船員他們是主要的隊員,就是他們使龍舟前進的。看着這些龍舟,我的心中忽然滑過一個念頭:在《端午寄情》班隊課上,徐州騁說一條龍舟上有20~22人,我眯着眼一數,加上船頭和船尾兩個人,不偏不倚正好22人,我剛數完,龍舟就飛快地駛向遠方,似乎是刻意,準備讓我數的……

雖然端午節已經過去,可是在我的內心深處,還是保留着對端午的無限嚮往和那個我小時候聽過的古老的傳說。

四年級端午節日記300字 篇19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又稱端陽節,重五節。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忙着包糉子,吃糉子,插艾草。

這一天,早晨天才亮,爸爸就把艾草掛在門邊上,說是可以避邪,又可以驅趕蚊子和蒼蠅,艾草也是一種非常好的中藥。吃糉子,我家也不例外。端午節的前兩天,媽媽就從菜場上買來了糉葉,把糯米洗乾淨,再準備一些繩線。開始包糉子了,只見媽媽左手拿着糉葉,捲成一個空心錐體,然後右手抓米,裝滿之後,再用糉葉緊緊裹住錐體。最後,用一根結實的線把糉葉緊緊扎住,一個小巧玲瓏的糉子就包好了。

要問爲什麼吃糉子,還得從屈原談起。屈原曾任僅次於宰相的“左徒”,參與國家法令的起草和外交工作。他主張和其他國家結盟,共同抵抗秦國侵略,楚頃襄王不聽忠告,從此以後他離開了都城,開始了流浪的生活。當已經六十二歲的屈原,聽到郢城失陷的消息後,悲痛萬分。最後屈原決心用生命去警告朝裏的奸臣,用生命激起人民的愛國之情,激發人民起來保衛祖國。在五月初五這天,他抱着一塊石頭,跳進了汨羅江,清澈的江水捲起了悲哀的浪花。爲了表示對他的崇敬和懷念,以後每到這一天,人們就以竹筒貯米,投江祭奠。

聽了這些動人的故事,又聞到了廚房裏香噴噴的糉子味,我快樂地唱道:“五月五,是端午。插艾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