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節滿分作文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94W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慶節,慶祝國家建立的偉大日子。我們國家的國慶節是在10月1號,而今年20xx年的國慶節是我國建國70週年紀念日,70年來我們經歷了風風雨雨,從一開始的貧窮落後,到現在的國際強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我們不僅要有民族驕傲,而且還要銘記革命先輩們的奉獻,攜手共建美好家園,實現“中國夢”!

國慶節滿分作文5篇

愛國作文一

“那時,還沒你呢,你爺爺,也就你這般年紀。”說這話的時候,有夕陽的餘暉,如水般潑灑,奶奶正倚在門前。我知道,奶奶的思緒,跨越時空,又回到了那個缺衣少食的年代。

上世紀40年代,奶奶生活在江寧上坊的一個小村子裏。鄉下人家,住的多是茅草房,土做的磚坯,莫說院牆,能避風遮雨,已經滿心歡喜了。房前屋後,支着長長的木棍,生怕颳風下雨的時候房屋倒塌。青黃不接的日子,連榆樹皮也被啃光了。人,還是吃不飽啊,餓得浮腫暈眩,只有草木,不管不顧,潑辣地生長着。“你爸爸剛生下來時,才3斤多重,瘦得皮包骨頭。”這個故事,我常聽奶奶講起。在我看來,故事中的情景,遙遠而又陌生,感覺恍學若習隔網世。

“這不是講故事呢。”奶奶看了看睜大眼睛的我,接着說:“那個時候,就是兩間土坯房,一間住人,一間燒飯。哪有院牆啊,家家戶戶,都是籬笆做的門,臨出門時,用鐵絲胡亂纏一下,也就是防君子不擋小人。像這樣厚實的鐵門,想都不敢想啊。”奶奶管防盜門從來都叫鐵門。不分功效,僅僅從材質上來區分。

“不怕小偷嗎?”我有些不解。“那年頭,家家窮得揭不開鍋,連個老鼠都養不活,哪還有東西讓人偷噢。你啞巴二叔,就是拉了痢疾,兩個月,沒錢看病,只有眼睜睜地看着他去了!”奶奶神情悲慼,目光似乎穿透了綿延的歲月。“那個時候,就是盼吧,一天盼一天,指着有好日子過呢。”奶奶癟陷的嘴裏,牙已經掉得差不多了。我一次次慨嘆:居然,在那個年代,有着那樣的一羣人,在過着那樣的生活。

奶奶講的第二扇門,是改革開放後的故事——“你10歲那年,家裏翻蓋了紅磚瓦房,前後兩進,還砌了院牆,門是請木工打製的實木門。上樑那天,你爸爸騎着摩托車,帶你跑到幾裏外的集鎮,買回了大盤的鞭炮。從不喝酒的你爸爸,第一次喝得面紅耳赤,找不着北。那天,你脖子上拴了家門的鑰匙。瞧你,當時蹦蹦跳跳的高興勁兒!”講到這裏,奶奶飽經風霜的臉上漸漸有了笑意。

“接下來的日子,越發好過了。前幾年,你爺爺,顫顫巍巍,打開那個早被磨光了棱角的木盒,取出了存摺。不消多時,我們就住進了這個四合院,木門也換成了鐵門。”這個故事,不需要奶奶講,我自己就知道。如今,日子越過越紅火。爸爸的摩托車早已落伍,我每天開着轎車接送10歲的兒子。但我還是喜歡聽奶奶在夕陽的餘暉下,不厭其煩地講關於這三扇門、六十年彈指一揮間的故事,尤其,是我不知道的往昔。所以,對於後兩扇門,奶奶也總是一帶而過。每次,奶奶講這個故事的時候,表情總是由悲到喜,我也在奶奶的絮絮叨叨中,深深感受到今與昔那種強烈的對比。這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或許,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人,做夢也不會想到,會過上今天這樣幸福的生活。

愛國作文二

今年陰曆初九是母親三週年忌辰。我們六兄弟幾經聯繫,商定從不同地方在同一時間回鄉祭祀。從瀋陽回老屯,我選擇的是走沈哈高速路。早上,我簡單的洗過臉,瀋陽天已大亮,我看看錶剛好是5點20分,就出發了。輕車熟路,不到九點,車到長春市,感到有點餓,下了高速路,見服務區有一家飯店,我就走了進去。我吃過飯,又出發了。

下午一點,我回到了老屯。我家是自然災害那年從五家子鎮搬來的。這裏原是我外婆住的村子。外公去世早,我沒見過外公。現在老屯只有二弟還在這兒住着。他本來想到縣城去買房,我說:你要走了,在這裏咱家可一個人也沒有了,老房這塊地方,可是父親,還有母親領着我一鎬一鎬開起來的。他就和我商量,能不能在老宅基地,蓋房子?我權衡再三說:“你如果不蓋,我蓋,等我退休後就上這兒養老,這兒空氣好,還有這麼大一處園子,我自己種點地,這可是純綠色,沒污染的。”後來二弟把自己的房賣了,把老房扒了,蓋了現在的新房,按城裏住宅標準,安裝了上下水道,安裝了抽水馬桶,還安裝了土暖氣,住着十分舒適,去年回家時我去城裏買了太陽能熱水器,解決了洗澡問題。

我到了二弟家,兄弟們立即圍上來。我說,明天就是母親的忌日,都準備好了嗎?二弟說:“都準備好了。”三弟說:“我們商定明天六點出發,你看怎麼樣?”我說:“應該六點出發,得早點。”

第二天,六點準時出發了。表弟楊萬輝開着他的拖拉機,拉着我們走在鄉間的土路上。表弟駕駛拖拉機的技術十分嫺熟,儘管道路坑坑窪窪,可是他義無反顧,勇往直前的駕駛着拖拉機左衝右突,讓我感到他手裏好像不是拖拉機,而是匹剛剛訓練好的一匹野性十足的野馬。現在外婆家,也就剩一個後人住在這裏了。大舅楊繼發是在解放戰爭遼瀋戰役時犧牲的。大舅犧牲那年,外婆接到烈士通知書,一夜頭髮就白了很多。第二天就到兒子走的那個路口站着,屯裏人見了問:“楊大娘,你站在這裏看什麼呢?”外婆說:“我等我大兒子回來呢,他立了戰功了!”好多人聽了都跟着難過。就這樣,她一直在村口站了三年,也沒等到兒子。後來有一天,村裏有一個叫周大先生的,對他說:“楊大娘,你兒子在戰場上犧牲了,不能回來了,我兒子和他一樣,也犧牲了,回不來了,回家吧,別等了。”外婆說:“犧牲了,不就是立戰功了嗎?怎麼就回不來了呢?”周大先生說:“犧牲了,就是爲國捐軀了,就是死了,人死了,就不會再復活,怎麼能回來呢?回家吧,這大冬天,天這麼冷,站在這雪地裏凍壞了怎麼辦?”聽周大先生這樣說,她好像明白了,從這一天起,就再也沒到路口去。

在我的記憶裏,外婆是一位剛強的老人。聽母親說,老人先是沒了丈夫,接着大兒子陣亡了,再接着小女兒,已經許了人家,在談婚論嫁的年齡得了肺結核也走了。這些都沒壓垮老人。在我小的時候,外婆很喜歡我。在母親生二弟弟的時,她過江來照料母親,走的時候,就帶着我到江南來了。那一次住的時間比較長,從春天一直住到夏天。外婆十分樂觀。她教我唱民歌,還帶我到江邊去玩,有時候也領我到山上採藥,有防風、柴胡、地黃、百合、白頭翁、大薊、艾蒿,等等。柴胡又名驢馬錐。在這些藥材中最屬它長得別緻。細長的枝莖上長着細小的葉子,綠油油的。我一邊跟着挖,一邊還認識了很多別的植物。在我的印象裏,她總是朗朗地笑着。有一次我說:“我要和幾個小朋友去打鳥。”外婆說:“你呀,你打不到。”我把這話對幾個小朋友說了,他們說:“我們今天打的鳥都給你。”到了晚上,我果然一隻鳥也沒打到,小朋友們把他們的鳥分給了我,有好幾只還活着呢。回到家裏,外婆說:“沒想到你還真打到了,這活的就放了吧。”我說:“我有點捨不得,外婆說放了那就放了吧。”接着她告訴我鳥是不能打的,這鳥也跟人似的,少了一個,家裏沒準誰還等着它回來呢。自此以後,我再也沒去打過鳥。我有三個舅舅,兩個姨姨。大舅叫楊繼發、二舅楊雲閣、老舅楊繼坤。我始終也沒有搞清楚二舅的名字怎麼沒有相同的字,而老舅的名字,卻和大舅中間的字是一樣的。我這樣想着,車早已出了村口,走在村後的土路上。二舅楊雲閣和舅母孟氏的墳就埋在路邊。我看了後對大家說:人間許多事情回想起來真的很有意思,是巧合呢,還是冥冥中有一種安排。那年正月二舅不知爲什麼,一定要去北大荒,在離開屯子的時候,我當時正好在外婆家,和母親坐在車上。那時外婆還活着,二舅趕着馬車,當時二舅媽見車走在這裏,非得要下車走,二舅就把車停了下來,二舅媽從車上跳下來,我看見她在壟臺上,一腳挨着一腳在壟上踩着,二舅媽一邊踩還一邊笑呵呵地說,這是我家土改分的地,現在搬家走了,再也踩不到了,我再踩一遍格子吧(農民種穀子,要在播種的地方一腳一腳踩實,不透風,才能保證種子發芽,農民管這道工序叫踩格子)。在車經過五家子鎮的時候,我和母親下了車,外婆一家就繼續北上了。誰稱想這一家去了北大荒,第六年二舅媽得了克山病,沒搶救過來,死了。母親收到電報後,到後山上,望着北方哭的死去活來,我去把母親從山上拉了回來。舅媽走後,留下了兩個女兒。二舅媽去世後,二舅說啥也不在北大荒住了,就又搬了回來。兩個表妹是母親一手帶大的,直到結了婚,才離開母親。那年他兩個女兒給她父母選墳地,誰也沒告訴她倆上哪選,她的女兒們居然選在了當年她媽媽踩格子的這塊地方。我一邊說着,車一邊快速的跑着,不到七點就到松花江渡口了。這裏小時候是我母親回孃家經常帶我經過的地方。過去這裏只有一條小木船,現在是鐵殼機動船,馬力大,荷載量也大,我們一行十幾人上了船,拖拉機也上了船。出發前本來想把轎車也開過來,弟弟說路不好走,現在看來幸虧沒開車過來,這江灣的路,車轍高低起伏真是沒個走。

過了五家子鎮,往西走不多遠就是墓地了。我家太爺的時候,住在江北五家子鎮裏。1920xx年祖父和太爺逃荒從山東來到了這裏,在西菜園開出了38垧地,後來老家來人多了,他就把地分給了那些從老家逃荒來的難民,後來這裏自家只剩下四畝菜地。他失去土地後,就到鎮子裏賣菜。他會袖裏吞金(一種速算方法,把手藏在袖子裏,計算得數),好多人都願意和他做生意,不僅是他的價格合理,大多也是爲了體驗這種神奇的數學運算。他的生意做得特別好,但他不攢錢,常年養着很多閒人,多的時候達四十多人。我就記住他一句話:我這一輩子什麼也沒攢下,就攢下了這些人。他自己到解放的時候,因爲沒有多少土地,也就成了貧下中農。土改的時候他是農會幹部,他負責的一條街,沒死一個人,他從槍口下救下了好幾條人命。我家鄰居艾家叔侄倆在街裏開了一家飯店,捱了,有人說:“拉出去斃了。”爺爺說:“不該斃。”解放軍的夏司令問:“爲什麼?”爺爺說:“他們也沒有血債,也沒欺負過誰,就是一個做飯的,把他們斃了,在這街上,以後誰給我們做飯吃呢?”夏司令說:“放了。”爺爺常說:“吃虧就是佔便宜,我要不是早些年自己把地分了,也成了地主了,還不知土改時怎麼呢?”後來,土改的時候,這四畝地也留在自己的家。這處菜地的地頭剛好有一塊天然的林地。太爺去世的時候,埋在了這裏,爺爺去世埋在了這裏,父親去世了,也埋在了這裏,母親去世當然也就埋在了這裏。我父親兄弟四人,二叔讀完書後,去了,三叔在糧庫因[本_文_來_源_於_我_的_學_習_網]工作調動離開了這裏,老叔後來去了烏伊嶺當了一名警察。現在這裏已經沒有親人了。爲母親祭祀的時候,表妹哭得十分傷心。我本不想在弟弟面前示弱,讓他們看到我的哀傷,可是當聽到她們的哭聲後,還是忍不住落下淚來,竟然像小孩子似的淚如雨下,白亮亮的淚珠兒,滾落下來,掉在地上。忽然,有一個小旋風颳到我的面前,消失了。我想可能是母親來看我了,不讓我難過。我想起母親也想到了父親在日時的情景,兩位老人是多麼的可親可敬啊!可是,我再也見不到他們了,我心裏還是十分難過。

父母在世時,我幾乎每年都要回家去看望他們。有一次,我回家的時候,剛好是中秋節,家裏放了很多月餅,都是晚輩們送的。父親胃不好,我看見父親不愛吃飯,猜想一定是吃月餅吃的,就問父親是不是吃月餅了。父親說:“我只吃了一塊就這樣。”我和母親說:“這月餅是最不好消化的。”母親說:“在你們小的時候,我一過端午節就開始一分一分的攢錢,到了八月節前,也就攢夠了給每個人買一塊月餅的錢,就到供銷社把月餅悄悄買回放起來,你爸最喜歡吃月餅的,見買月餅回來了,就說,先把我那塊給我吃了吧,過節的時候,我就不吃了。我就拿給他。可是到了過節這天,我也不能看着你爸爸沒月餅吃,我就把我那塊月餅,送到你爸的手裏,說,我多買了一塊,你吃吧,然後我就躲到一邊去,看着你們吃月餅,一連持續了五、六年,都是這樣。現在生活好了,這月餅多了,誰知道,人也老了,喜歡吃也吃不動了。”我最喜歡聽母親嘮這些家常了,平淡中總能讓人品出一些往事的滋味。

歲月是不能複製的蛋殼。它所盛裝的飛翔,早已遠去,留在心底的只有這記憶,我無法再去複製它。每當我想到離世的父母,心裏常常十分難過。儘管我們誰也不想讓老人離去,可是大自然的規律是誰也抗拒不了的。祭母回來的路上,大家一直沉默着。我看着江水,還像過去那樣慢悠悠的流動着,只是瘦了一些。人生常常有許多無奈,是無法排解的,只要想明白了,就會感到就像這江水,是無法留住的,只有讓它悠然流去,也就自然輕鬆了。

晚飯後,我和弟弟們到外面去散步。去年村村通工程時,這裏也破天荒修起了公路。我們弟兄六人沿着新修好的鄉間公路,向東屯走去。村裏人看見了問長問短的,我們就和他們打招呼,握手、問好。在去東屯的路上,三弟再次談到母親。他說:“老媽活着的時候,做的菜真好吃;尤其是扒雞蛋,十個蛋放十一蛋殼水,拌上一點切得細細的肉末,在鍋底放一點油燒開,然後再把雞蛋放在鍋裏,把鍋蓋一蓋,把竈坑裏的火一拔啦,就不用再添柴火了。過十五分鐘後,打開鍋,焦黃,油汪汪的,顫巍巍的,再用刀像打豆腐似的打成方格塊,那濃濃的蛋香,真是又好看又好吃。”

這時我們剛好路過王樹仁的家門口,弟弟說:“王樹仁的弟弟王樹義,和我們家關係一直很好,每次上我們家來,老媽都給他做扒雞蛋吃。王樹義那人多好啊!可惜被雷擊了,才30多歲就走了。衛德增的父親老衛頭,有時到家來了,爸總是留他坐下來聊天,留他吃了扒雞蛋再走,那時吃的困難,老人熬啃得瘦的皮包骨,老父親也是有意讓他改善一下。還有一些親戚朋友都願意到咱家來,母親都想着法的讓他們吃上扒雞蛋。”

在回來的路上又談到了兩個人:一是鄰居王立臣的媳婦,今年正月十三,因爲胃癌去世了,在病發前,還不知道自己有病,每次胃痛了,就喝點面起子水了事,也不去醫院看病,等到感到有病,已經不行了,說走就走了;二是劉剛玉,村上一個唯一有文化但是沒離開村莊的人,誰家有什麼事,都離不開他,他會電工活、瓦工活、木工活,還會照相、做主持人,紅白喜事,他都首當其衝,保證幫你辦得非常圓滿,還不要報酬。就這麼個好人,突然腦出血,走了,村裏沒一個人不懷念他的。我說:“記得上次回來,他對我說,好多年前在咱家看過一本書,叫《七國志》,可惜他沒看完,後來那本書就丟了。能不能給他找一本看。我回到大連還真的去書店找過這本書,可就是沒買到。我給他買了一本東周列國時期別的書,是馮夢龍寫的,還沒有送給他呢,他就走了。”

後來二弟又說到了父親:老父親遇事就能想得開。一次,村裏80歲的老安頭,夜裏在咱家地裏摘了兩個南瓜,隊裏餵馬的看見了。第二天告訴父親說,你家的南瓜被老安頭摘去了,你還不去找他要回來。父親聽後還笑呢,說:這老爺子,要吃南瓜和我說一聲,我給他送去,黑燈瞎火的摔着了怎麼辦?也就壓根沒再提這件事兒。過幾天他還專門去給老安頭又送去了兩個南瓜,對老安頭說:以後想吃南瓜跟我說一聲,我就給你送來。可惜的是,沒過多久,老安頭病了,因爲不能上山揀柴禾,被兒子媳婦說了一頓,還不讓他吃飯。誰知老人想不開,他喝敵敵畏,躺在自家的柴草垛死了。另一件事是:有一次柳十三的鵝丟了,楞說咱家的一隻鵝子是他家的,父親說:是你的你就趕走吧。他就往回趕,鵝子這種禽類也很有意思,它合羣,見有人來趕它們的夥伴,就上來咬他,那隻鵝子也不和他走,直往鵝羣裏鑽。父親說:生鵝子是進不到別人家鵝羣的。如果你實在認爲這是你家的鵝,趕不走你就抱回去吧。他就往回抱,結果走到了半路,他媳婦把自家的鵝找到了,又給送了回來,一再道歉。父親不僅沒生氣,還對他說:“不就一隻鵝嗎?都是自家養的,多一隻少一隻沒關係的,道什麼歉?”

我們在老屯只住了兩天。因爲各自都有工作,就離開了老屯。一路上我的心七上八下的,那歲月的蛋殼所裝過的舊事,現在已經變成了回憶。從建國到現在已經六十年過去了,經歷了那麼多的事情,老一代親人也差不多都走了。故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上個世紀70年代安上了電燈,三年前安上了閉路電視,好多人家都安上了電話,老太太都掛上了手機,和在外打工的孩子們時刻保持着聯繫。一切都變了,又彷彿一切都沒有變。但是有一點的確是變了,每個人都能吃得飽、穿得暖了,過去的苦日子終於熬出了頭。對於一個心理健康的人來說,回憶總是美好的。可我依然有一絲絲的痛,沿着往事的小路,在心田裏蜿蜒着、蠕動着。

愛國作文三

在我人生的履歷中,能夠與廣播電視結緣是我最大的榮幸,特別是我在**省首家縣級電視臺工作了20xx年,參與宣傳報道**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各項事業的發展變化,感受時代的前進步伐,成爲社會發展進步的宣傳員、記錄着和見證人,這段歷史將燦爛我的一生;同時,我也目睹了**廣播電視由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經歷,我在廣播電視舉這個大家庭裏,學會了做人,學會了做事,我與**廣電共同成長。

**電視臺是**省第一家縣級臺,1985年1月宣告成立。電視臺的建立成爲**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爲推動經濟發展、傳播精神文明,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在電視節目的激勵鼓舞下,我拿起手中的筆,記錄身邊發生的新聞,反映時代的變遷,“記者夢”的種子也播下了心田;執着的寫作、勤奮的精神,是我的新聞稿件經常見諸於報端、在廣播電視裏播出,因此,纔有了1993年我到廣播電視局工作的機會,到了廣播電視局領導安排我到電視臺新聞部做文字記者,兩年後,我開始跟老記者學攝像,很快適應工作並能夠獨當一面,這裏面有老同志的傳幫帶和有自身的努力,然而,更重要的是**廣電那種“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的精神和“愛崗敬業、事爭一流”的光榮傳統,激勵着我全身心的投入到實際工作之中。

作爲電視臺的一名新聞記者,局臺領導經常提醒教育我們要“政治強、業務精”,要圍繞縣委縣政府的中心工作做好宣傳報道。爲了提高自己的政治敏感性,我堅持收看央視和**電視臺的的新聞聯播節目,在政治上、思想上與黨保持高度一致的同時,認真學習黨在各個時期的路線方針政策,用以指導新聞寫作實踐;爲了勝任本職工作,在工作之餘,我一邊認真學習寫作知識,不斷提該自己的文字能力,一邊鑽研電視攝像、剪輯、製作業務,不斷適應迅速更新的拍攝製作設備,一邊工作起來得心應手。電視記者像蜜蜂採花釀蜜那樣辛苦,新聞是跑出來的,爲了覈實一個數字要打幾次電話找好多人去問,要有一絲不夠的精神;爲了一個畫面,要爬上幾十米高的腳手架去拍。多年來,記者們起早貪晚、加班加點去幹卻毫無怨言,有時要冒着大風大雨到第一線採訪,有時要到最危險的地方拍攝,突發性事件的發生地有記者的身影,自然災害的現場留下了記者們的足跡。國企改制,我們一直跟蹤報道,解工人之憂愁;撤縣設市,我們始終不忘宣傳,爲百姓加油鼓勁;搶險救災,我們跑在一線,感受人間摯愛真情;嚴打亮劍,我們與幹警們爲保一方平安晝夜奔忙,創建和諧社會;非典時期,我們衝在前方,以忘我的精神報道動態、傳播知識,感受黨對人民的深切關懷;我們爲項目建設、經濟發展搖旗吶喊,我們爲精神文明、社會進步助威鼓勁。

撤縣設市以來特別是提出建設“鋼鐵**,中等城市”以來,**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高起點、大手筆,投資10億元的黃臺湖和鋼城大橋、鋼城路,改變了生態環境和交通條件,大項目的開工竣工,**到處是熱火朝天的建設場面,這些也爲我們記者提供了施展才華的平臺。我臺與市交通局聯辦了《交通風景線》節目,從20xx年春天開始,作爲記者和編輯我堅持在大橋工地和鋼城路施工現場,拍攝工程進展,發現英雄事蹟,盛夏冒着30多度的高溫,嚴冬踏着冰雪工作,一年半的時間,鋼城大橋和鋼城路竣工,又轉戰楊柏線、遷擂線、馬蘭莊特大橋,在那些難忘的歲月裏,我感受到了交通人的吃苦耐勞的精神,學到了對待工作和生活的毅力。20xx年春,領導把撤縣設市10週年的大型專題片腳本的寫作任務交給我,回首過去我無限感慨,展望未來更是信心百倍,我飽蘸激情寫下了萬言的腳本,用我多年的文學積累和閱歷實踐,反映和展示了**20xx年的《鉅變》;20xx年起,我臺又與交警大隊創辦了《祝你平安》欄目,作爲主拍和責任編輯,我既要保證按時出節目,還要兼顧其他工作,又忙又累,但是,當我們看到領導和觀衆的認可,一切都拋置腦後了;20xx年我又開始編導《電視文學》節目,這是我省率先開辦的純文學欄目,開辦一年多來,受到廣大觀衆的喜歡。

20xx年來,**廣電局由一開始的40幾人發展到擁有200多人的龐大隊伍,電視新聞節目由周播、週三次播出發展到週六次播出,每次播出時間由五六分鐘增加到15分鐘,還創辦了《視點》、《今日**》、《電視文學》、《法律之窗》、《科技星火》、《衛生天地》等衆多的版塊節目,**廣電局多次被評爲省和國家級的先進單位。20xx年來,我參與制作的電視專題片110多部集,拍攝的新聞不計其數,出版新聞作品集《三隻眼睛看世界》一部,有多篇獲得省市好新聞獎,由我編導的《電視文學》獲20xx年中國散文年會特別獎,我的工作多次被**和唐山市委市政府表彰、嘉獎。

電波飛架映長虹,七彩熒屏連萬家。

廣播電視關係到千家萬戶的利益,20xx年,在歷史的長河裏只不過是短暫的一瞬,然而,人生有幾個20xx年?它在我的人生旅程中是最寶貴的時光,20xx年,我沒有做出特別輝煌的業績,但是我覺得很充實,因爲,我爲實現自己的“記者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我爲我把青春的年華獻給了廣電事業而無怨無悔。

愛國作文四

母親時常說,她這輩子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穿過裙子。因爲母親年輕的時候正是國家解放初期,生活條件比較貧困,能有一身不打補丁的粗布衣服穿就已經很不錯了,穿裙子連想都沒有想過。後來,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母親也開始老了,所以也沒有穿裙子的奢望了。母親說,她只好把穿裙子的夢想寄託在女兒身上了。

上世紀70年代末,我因爲在國小裏參加文藝表演,必須要準備一套白襯衫和裙子。小小年紀的我已經知道,因爲奶奶常年病魔纏身的緣故,父母的工資還填不飽一家人的肚子,哪有閒錢給我做裙子?我只好主動對母親說:“算了,節目我不演了,還是讓老師換別的同學吧!”母親說:“那怎麼可以?這輩子我沒穿過裙子,我不能讓女兒也沒裙子穿,我想辦法吧!”

第二天,當我從睡夢中醒來時,一條黑色的裙子已經放在我的枕頭邊。原來母親爲了趕製這條裙子,幾乎一夜都沒有閤眼,她將奶奶穿過的一條黑色褲子剪成七八塊碎布,然後又用細密的針腳縫在一起。雖然它的顏色有些陳舊,但這畢竟是我的第一條裙子啊!

當我興高采烈地穿上這條裙子表演節目時,我的同桌北北卻用輕蔑的口吻對我說:“難看!真難看!裙子是用補丁做成的吧?”我回到家裏大哭了一場,再也沒有穿過那條黑色的裙子。

上世紀80年代,人們大約都看過電影《街上流行紅裙子》。銀幕上的“紅裙子”成爲當時女孩子心目中的最高嚮往。母親託人從外地給我捎來一件漂亮的裙子,那是一件淡粉色素花連衣裙,束腰處系花、白色的領口。記得在學校裏,當同桌的北北在看到我的那一剎,眼睛裏居然放射出異樣的光彩。因爲心裏隱約記恨着北北當初對我的傷害,所以對於北北種種示好的表現,我一概不予理睬。

在當年,女孩子們穿着連衣裙騎自行車是大街小巷最常見的情景。可是有一次我騎着自行車穿過馬路時,寬大的裙襬不小心纏進了車輪裏,我被重重地摔在地上,腳脖子也崴了。聞訊趕來的北北二話不說,背起我就往醫院裏跑,伏在北北的背上,我哭着對北北說:“我要是殘疾了你還會對我這麼好嗎?”北北說:“你要是殘疾了,我就每天用輪椅推着你,推你一輩子。”那一刻,我終於破涕爲笑,和北北冰釋前嫌,重歸於好。

轉眼之間,建國70週年,改革開放也已經40年了。街頭,琳琅滿目的各式裙裝簡直讓人眼花繚亂,不同品牌、不同風格的裙裝店也爭奇鬥豔。我的衣櫥裏也擺放了十幾套漂亮的裙子,昔日的北北同學也成爲現在的親密愛人。如今,每每穿一套漂亮的裙子,老公北北就會在旁邊讚不絕口。更主要的是,我圓了母親穿裙子的夢想。或許對於我們這一代而言,裙子的魅力永遠是無法替代的,更有別人無法體會的情愫,時時縈繞在心頭。

愛國作文五

一條大河,歷經幾千年,流淌的盡是漢字。

甲骨文的波紋、金文的漣漪、篆書的漩渦、隸書的浪花……沿路講述着倉頡造字的傳說,傳頌着中華民族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文明。

漢字起源於中原,但漢字沒有國界邊陲。在歷史上,越南、朝鮮和日本都曾經用漢字記錄他們的語言。越南的本國文字——字喃,是以漢字爲基礎創制出來的;韓國至今使用的還是漢字和韓字(即諺文)的混合體文字;已在世界佔據重要地位的日本文字目前仍保留有1945個簡體漢字。將漢文化和漢字象種子一樣撒向歐洲、美洲、非洲等世界各地的,其功績莫過於張騫兩通西域、唐朝“對外開放”,以及鄭和七下西洋。

國興則漢字熱,國衰則漢字冷。新中國成立後,漢字飽嘗“世態炎涼”,才又開始活躍起來。進入二十一世紀,中國日益強盛,經濟實力排名世界第三,綜合國力排名世界第四,漢文化和漢字也隨之風靡世界。據國家漢辦主任許琳介紹,到目前,全世界已有81個國家建立了256所孔子學院和58所孔子課堂。世界著名大學中有44所大學建立了孔子學院。此外,還有40多個國家150多個學校和機構已經提出申請設立孔子學院,到20xx年孔子學院將多達500所。同時有109個國家、3000多所高等學校開設了漢語課程。全世界學習漢語的人數,已經超過了4000萬。美國3年前只有200所學校開漢語課,到現在已經發展到1000多所,並提出了到20xx年5%的高中生要學漢語的目標。作爲英語發源地的英國,幾乎所有的大學都或多或少地開設了漢語課;開設漢語課程的中國小數量,已從20xx年的57所增加到目前的近500所。

隨着南極長城站、中山站、崑崙站和北極黃河站等科學考察站的相繼建立,漢字便同五星紅旗一起在冰天雪地,荒無人煙的極地落戶。從此,地球的每片土地上都生長着漢字。

活字印刷讓漢字廣泛傳播。但漢字在科技世界的遊刃有餘,則是在新中國以後,尤其是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1975年國家科技發展規劃748工程的啓動,推動和產生了我們今天使用的漢字操作系統、漢字應用軟件和各種漢字輸入輸出設備,徹底掃除了“中文不適於信息處理”的障礙。從1981年漢字激光照排系統樣機研製成功到後來的廣泛使用,我國的印刷出版業告別“鉛與火”、進入“光與電”時代,漢字活力與日俱增。隨着漢字操作系統、漢字編輯排版系統、漢字識別系統、手寫漢字輸入系統、機器翻譯系統的不斷創新和換代,漢字在計算機的王國裏進出自由,沒有禁區。

遨遊太空,是漢字不懈的追求和夢想。“中華”星、北京星、張衡星、沈括星、錢學森星、袁隆平星,一顆顆行星以中國的地名和人名命名,讓漢字藉助天文學在茫茫宇宙中熠熠生輝。

漢字真正進入太空,應該感謝載人神舟飛船的出現。20xx年10月15日,中國飛天第一人楊利偉乘坐首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一飛沖天,中國也正式成爲世界載人航天俱樂部的一員。從飛船的舷窗往外望去,他激動地告訴大家:“我看到美麗的太空了!”漢字在太空第一次以聲音的形式,令宇宙驚愕,讓祖國自豪!20xx年10月13日,神舟六號航天員費俊龍和聶海勝在高高的太空上與親屬進行了7分鐘通話,親切的問候、深情的鼓勵、溫馨動聽的生日歡歌,輕鬆愉快地在太空和地球間漫遊。20xx年9月27日16:43,在劉伯明和景海鵬的協助和支持下,航天員翟志剛成功出艙,首次進行太空漫步,成爲中國太空行走第一人。走出太空艙時,翟志剛揮舞着五星紅旗,異常高興地揮手致意:“向全國人民,向全世界人民問好!”十三個漢字感天動地。18:36,我國黨政軍最高領導xx與神七航天員進行天地通話。“你們空間出艙活動的圓滿成功,標誌着我國的載人航天事業的發展有了新的重大突破”等響徹寰宇的漢字,使宇宙的距離無限地縮短,也讓中華民族空前的團結和堅強。

我們相信,漢字在月球自由旅遊,在金星、水星、火星等太空各地頻繁行走,該是我們偉大祖國不遠的未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