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出的時代歌手——田漢

來源:瑞文範文網 7.55K

田漢,字壽昌,筆名陳瑜,1898年農曆2月20日出生於湖南長沙東鄉春華山下一戶貧農的家裏。

傑出的時代歌手——田漢

田漢的少年時代是不幸的。他九歲時父親就去世了,他和兩個弟弟靠母親易克勤紡紗織布爲生。因家境貧困,母親只能勉強供他一人上私塾。但這種生活上的艱辛,對年幼的田漢雖然造成學習上的一些妨礙,但更多的是激勵他更加奮發地去學習,去追求。他的老師具有一雙慧眼,特別垂青這位英俊少年,1912年推薦田漢考入省城長沙師範學校公費學習。當時,師範學校校長是徐特立。那時,田漢沒有錢買書、買蚊帳,曾得到徐老無微不至的愛護和幫助。在這所學校裏田漢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1916年,田漢在師範學校畢業。此時,恰逢他的舅父易象被派赴日本任留學生經理員,這就爲田漢去日本求學提供了一個機會。1917年,田漢便隨同舅父到了日本,先習海軍,後改學教育。但他酷愛文學戲劇,那時即有熱心做一個劇作家的理想。田漢的舅父易象,字梅臣,早年參加同盟會,隨孫中山先生參加辛亥革命,是南社愛國詩人,後在長沙爲軍閥趙恆惕所害,年僅38歲。易象之死,使田漢對封建軍閥十分仇恨,青年時代的國難家仇,激勵他以後在作品中不斷地向封建制度衝擊和挑戰。在日本學習期間,經宗白華介紹,他結識了當時也在日本留學的郭沫若。他們情投意合,一見便成知己,書信往來甚多。他們之間真摯、坦率地縱談文藝、愛情、生活,探索人生真諦,彼此以歌德、席勒相期許,後來,他與郭沫若、宗白華三人的通信公開發表,題名爲《三葉集》。1920年,田漢在東京發表了獨幕劇《環(王我)琳和薔薇》。

1922年田漢回國,在上海中華書局任編輯,同時在大夏大學和上海大學任教。其間,他還與妻子易漱瑜創辦《南國月刊》,他們自己籌錢印刷,自己校對稿件,自己裝訂,自辦發行。《南國月刊》發表了《獲虎之夜》、《咖啡店之一夜》、《午飯之前》等劇。他還翻譯了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和《羅密歐與朱麗葉》,這是把莎翁的名劇介紹到中國來的第一個譯本。《南國月刊》還編髮過郭沫若、郁達夫、宗白華等人的文稿。

1925年,田漢創立“南國電影劇社”,拍攝了他編寫的第一部電影劇本《到民間去》。兩年後,“南國電影劇杜”改組,簡稱爲“南國社”,範圍擴大爲文學、繪畫、音樂、戲劇、電影五大部,定其宗旨爲“團結能與時代共痛癢之有爲青年作藝術上之革命運動”。

1927年,田漢主持上海藝術大學文科,1928年建立“南國藝術學院”。這期間,拍攝了他編寫的第二部電影劇本《斷笛餘音》,並舉辦了歷時一週的藝術魚龍會,演出了他創作的《生之意志》、《江村小景》、《畫家與其妹妹》、《蘇州夜話》、《名優之死》,以及他翻譯的日本菊池寬《父歸》等劇。著名戲劇藝術家歐陽予情和京劇表演藝術家周信芳,在會上演出了歐陽予情創作的新京劇《潘金蓮》。這一活動,轟動了當時的上海,獲得很大成功。參加南國社這一活動的師生,還有洪深、徐悲鴻、唐槐秋、黃芝崗、陳白塵、金焰、鄭君裏、廖沫沙、吳作人、張曙、趙銘彝、顧夢鶴、陳凝秋(塞克)、俞珊、唐叔明等。

田漢的文學道路是曲折的,但他從來沒有停止過對真理的追求,尤其是在五四運動以後,受到馬列主義和來自蘇聯的普羅文學的影響,他的創作思想開始轉變,逐漸擺脫唯美主義,浪漫主義、感傷主義的情調和色彩,堅決地朝着人民大衆的革命戲劇運動方向前進。1930年,他的《我們的自己批判》在《南國月刊》上公開發表,對近十年的“南國”戲劇運動作了總結並對自己的創作思想作了自我批判。同年6月,在上海演出了田漢根據法國作家梅里美的小說改編的六幕劇《卡門》。反動軍警以所謂“鼓吹階級鬥爭,宣傳赤化”的罪名下令禁演,“南國杜”也遭到查抄。田漢即於此時帶領“南國社”全體成員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從此他的活動轉入地下。

1932年,田漢在上海蔘加了中國共產黨,並擔任中央文委委員。在黨的領導下,他在文藝的多種領域努力創作,取得了不少成果。話劇方面,他寫了《亂鍾》、《梅雨》、《1932的月光曲》、《回春之曲》等;電影方面寫了《三個摩登女性》、《母性之光》、《民族生存》、《黃金時代》等;他還積極組織和推廣革命音樂恬動,創作了大量歌詞。音樂家聶耳、洗星海、張曙、賀綠汀等,都是他密切的合作者。有些歌曲至今還在流傳,如《畢業歌》等。

1934年,田漢創作了中國第一部新歌劇《揚子江暴風雨》。由聶耳作曲並擔任導演和主演,在上海演出時獲得很好的效果。閉幕後,觀衆高呼“打倒帝國主義”等口號,久久不離開劇場。在他編寫的電影劇本《風雲兒女》中,他創作了主題歌歌詞《義勇軍進行曲》,由聶耳譜曲,很快在國內廣爲流傳。

1935年2月,田漢在上海被捕,後解往南京,因患背疽,經徐悲鴻等保釋,出獄就醫,軟禁南京。他在獄中表現堅定,曾將銅板磨成五角星,並留有詩詞以示志不可屈。

在出獄後的一段時間裏,田漢組織中國舞臺協會,在南京這個國民黨心臟地區,演出《回春之曲》、《洪水》、《復活》等進步戲劇,對國民黨投降賣國的反動統治,給予辛辣的諷刺和抨擊。

1937年蘆溝橋事變爆發,國共再次合作,田漢被解除了在南京的軟禁,恢復了自由。這期間,他及時寫了多幕劇《蘆溝橋》,遭到國民黨禁演。同年年底,田漢回到故鄉長沙,創辦《抗戰日報》,並擔任主編,副主編是廖沫沙。次年,郭沫若來長沙約他同去武漢,在周恩來同志領導下,參加國民政府國防部三廳的文藝宣傳工作。他根據黨的指示,在武漢組織了十個抗敵演劇隊,四個戲曲宣傳隊。在抗戰初期,他創作和改編了大量的戲曲劇本,如《新兒女英雄傳》、《江漢漁歌》等,熱情支持劇團演出,與當時戲曲界許多藝人,建立了深厚感情。

四十年代初,田漢在桂林居住過好幾年。這期間,他全力扶植以演劇隊成員爲骨幹的新中國劇社,演出他創作的《秋色賦》、《風雨歸舟》等劇,主編《戲劇春秋》月刊。

抗日戰爭勝利後,田漢回到上海,先後寫出了話劇《麗人行》,電影《憶江南》、《梨園英烈》等劇本,《麗人行》後來也改編拍攝成電影。

1948年田漢經天津到河北平山西柏坡黨中央駐地,準備參加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在那裏,他見到了毛澤東同志和周恩來同志。他從白區來到解放區的自由天地,內心的喜悅是不言而喻的。在北京召開的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上,他和聶耳合作的《義勇軍進行曲》,被選爲新中國的代國歌。1949年10月l日,激越雄壯的國歌響徹宏偉的天安門廣場。

新中國成立後,他先後任文化部戲曲改進局、藝術局局長,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黨組書記,中國文聯副主席等職。被選爲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但他沒有官架子,保留着過去那種性格和作風,平易近人,助人爲樂。1957年,田漢就是出於對演員的深切關懷,爲他們的青春請命,意外地受到批判。道路崎嶇,並沒有使他沉默,止步不前,而是一面做行政工作,一面堅持戲劇創作,寫出了《關漢卿》、《文成公主》,優秀的新編歷史劇目《謝瑤環》,蜚聲話劇舞臺。

田漢堪稱文藝界的一位團結模範。周恩來同志曾經說過:“田漢同志在社會上是三教九流、五湖四海,無不交往。他關心老藝人,善於團結老藝人,使他們接近黨,爲黨工作,這是他的一個長處。”不論在話劇界、戲劇界、電影界、音樂界,以及廣大的文藝工作者中間,他都善於聯繫羣衆,團結羣衆,經常傾聽羣衆意見,表達廣大羣衆的心聲。

1962年,廣州創作會議提出兩條腿走路的方針。由於田漢積極貫徹和宣傳這一方針,遭到江青、張春橋一夥的忌恨。1963年,田漢去上海蔘加華東話劇創作會演,會上,張春橋等別有用心地提出“寫十三年”的口號,與周總理提出的方針相對抗,並散佈田漢是“叛徒”,在政治上給以惡毒的攻擊。1966年“文化革命”開始,林彪、康生以田漢的京劇《謝瑤環》中有“爲民請命”、“載舟覆舟”等詞句爲由,加以“反黨反社會主義大毒草”之罪名,在全國報刊上點名批判,進而將三十年代以來黨領導的文藝戰線統統污衊爲“文藝黑線”。1966年田漢被捕人獄。1968年12月10日,他因長期被殘酷迫害含冤死在獄中,終年七十歲。

粉碎“四人幫”後,田漢的冤案得到平反昭雪。1979年4月25日,在八寶山革命公墓,爲田漢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黨和國家領導人及文藝界一千餘人蔘加悼念。追悼會由廖承志主持,茅盾致悼詞。

田漢的名字將永載於中國文學史上。他的戲劇和詩歌,特別是定爲國歌的《義勇軍進行曲》,將永遠在人民中傳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