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教師節的新聞報道

來源:瑞文範文網 2.38W

教師節過去了,可能您現在正在看關於教師節的新聞報道,那麼就讓小編來給你分享下吧。

關於教師節的新聞報道

關於教師節的新聞報道

劉靜

年齡:32歲

教齡:20xx年

金句:與學生做朋友,共同追尋詩和遠方。

河南商報記者 劉慧麗 馬俊峯

記者 訾利利/文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把青春獻給三尺講臺的他們,傳道授業,默默地奉獻着。

他們當中,有的初爲人師,充滿朝氣;有的步入不惑,力求突破;有的教了一輩子書,已是桃李滿天下。

在第33個教師節即將到來之際,河南商報記者爲你講述優秀老教師黃穎慧的故事,她的經歷中有着無數老中青三代教師的影子,他們在三尺講臺上奉獻自己,把教書育人的薪火代代相傳。

【20歲的新鮮】

人生第一課

先學“不緊張”

1986年,20歲的我第一次登上講臺。或許是我愛學習的習慣積累了不少知識,又或許是教師家庭出身給了我有益的薰陶,職業生涯的起始階段還算順利。

其實,很多老師在第一次講課時都會很緊張,甚至緊張到上完課都想不起來講了啥。

我的同事魏迎鋒在講述他的第一課經歷時,就說到由於太緊張,下課就啥都想不起來了。

而同事劉靜的職業第一課要精彩些。從小立志當老師的她和我一樣出生在教師家庭,由於她在河南大學讀書期間就常常出去實習、支教,所以,臺上的她沉穩冷靜又不失活潑。

據劉靜回憶,她的第一課講的是《沁園春·長沙》,由於提前知道有校長要來聽課,於是,她寫了滿滿四大頁的教案,上課時也充滿激情。

“雖然第一課的上課效果還不錯,但現在看來,當時自己對知識點的講解還是太淺顯,有很多不足。”劉靜說。

如今,魏迎鋒已成爲一位優秀的中年教師,帶着九中海航班一幫大小夥兒上課、訓練,雖然帶“純爺們兒班”極具挑戰,但成熟的魏迎鋒憑着“硬手腕”和溫柔的愛,不懼遇到的任何困難。

劉靜如今也是一位備受學生喜歡的優秀青年教師,帶着一幫她的“哥們兒”“朋友”,迅速提高,快速成長。

【30歲的忙碌】

無論多忙多累

一見到學生立馬進入角色

20歲~30歲,這20xx年我嚐盡了教學中的酸甜苦辣,同時也在人生大事上邁進了一步,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

當時的我很像現在的劉靜。

劉靜如今有個2歲多的寶寶,孩子奶奶雖然白天能幫忙帶着,但晚上孩子並不住在奶奶家。

每天早上6點左右劉靜就要起牀上班,每天起牀,她都要輕輕的,爲了不吵醒孩子,讓孩子睡着等待奶奶早上來接。

晚上6點下班之前,劉靜要利用所有時間把工作做完,然後去孩子奶奶家接孩子。由於一天沒見媽媽,孩子特別黏劉靜,晚上陪孩子是工作不了的。

“說實話,剛有孩子那會兒,工作和生活真的把我折騰得很疲憊,老師也是人,也有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生活,也需要休息。”劉靜說。

這時,作爲老教師,我們都會引導年輕教師:無論是什麼樣的心情,都不能帶進教室。

“所以,我現在就練就了一個本領,不管課下心情再糟糕,一旦到了教室裏看見學生,就會馬上進入角色。”劉靜說,這是一種本領,更是一種職業操守。

另外,我從家庭和事業的“雙忙碌”中總結了一個經驗,那就是提高效率,在學校做完所有工作,不把工作帶回家。

正是因爲提高了工作效率,我有了更多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兒,比如,考取了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和職業規劃師等證件,這對我的工作很有幫助。

【40歲的收穫】

第一份事業“大禮包”

是獲得“名師”稱號

我一直都認爲,尊嚴來自於事業,付出終有回報。

而我收到的第一份事業“大禮包”是20xx年的“首屆鄭州市名師”稱號,那年我38歲,距離不惑之年還有兩年。

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教師事業給我帶來的尊嚴與驕傲。

我還有個觀點:幸福來自於家庭。而在我經營家庭時,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教育兒子。

兒子已經25歲了,雖然現在還在國外讀書,但他並不是“死讀書、讀死書”的那種學生,而是有着自己的興趣愛好,明白自己的所學所得。

養孩子不是散養,更不是圈養,而是教養,既要養育,更要教育。

曾經,孩子想玩遊戲,我和家人就陪孩子一起玩。與其制止孩子把他逼到網吧裏去玩,不如在家裏營造一個孩子喜歡的遊戲環境。

當然,我在教學生時用到了更多的教育理念。在40多歲的年紀,我對教育的思考比二三十歲時更深入了。

【50歲的計劃】

退休後

學茶藝、品美食、發揮餘熱

教學31年,我雖然嘗過教學工作中的酸甜苦辣,但一直都沒有動過脫離一線崗位的念頭,我就想和學生在一起。

但老師也有退休的那一天。我想退休後爲自己活,但更想把這一輩子的教育經驗分享給更多的教育者,所以,大致有三個計劃。

一是學烹飪,用美食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

教師的生活雖不用風餐露宿,但是,也常常由於工作節奏快,時間緊張而不能按時吃飯,不能好好吃飯。

然而,美食又是人生中不可辜負之物,所以,我想好好學學烹飪,讓美食滋潤退休後的生活。

二是學茶藝,讓人生更優雅。

三是發揮餘熱,將自己多年的教育理念、經驗、教訓梳理出來,分享給大家。

同時,如果有年輕人向我取經,我也會傾我所有,盡我所能,幫助年輕老師或年輕家長,只爲能讓他們少走一些彎路。

記者手記

這是一位老教師用第一人稱講述的故事,也是每一位教師的真實寫照。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

在每一個校園裏,每一天,都上演着老中青三代教師薪火相傳的故事。

在這些故事裏,有德,有愛,有傳承,有創新,老中青三代教師始終甘守三尺講臺,詮釋着教師職業的光輝。

第33個教師節,向每一位教師致敬!

教師節的由來

1951年,教育部和全國教育工會曾宣佈“五一勞動節”同時爲“教師節”,但

執行的結果是教師節沒有了。文化大革命中,教師被貶爲“臭老九”,社會地位極其低下。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從1982年起,全國教育工會開展“慶教齡”、“五講四美,爲人師表”等一系列尊師重教活動,提高了教師的政治、社會地位。

1981年3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中國民主促進會的17位政協委員聯名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議確定全國教師節日期及活動內容案。提案指出,教師擔負着培養四化建設人才的重任,應當享有崇高的社會地位。

1982年4月,教育部黨組和全國教育工會分黨組聯合,由張承先和方明共同簽發的“關於恢復‘教師節’的請示報告”送中央書記處,報告中並建議以馬克思的誕辰日5月5日爲教師節。

1983年3月全國政協六屆一次會議上,方明和民進18位政協委員聯名再次提出“爲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造成尊師重教的社會風尚,建議恢復教師節案”。同年9月,中宣部辦公廳致函教育部辦公廳,經研究政協一次會議方明等同志的提案,同意恢復教師節。

1983年12月,由教育部何東昌部長和方明共同簽發的教育部黨組和全國教育工會分黨組“關於恢復‘教師節’的請示”送中央宣傳部。

1984年10月,萬里、習仲勳等中央領導對教育部黨組和全國教育工會分黨組的請示圈閱。

1984年12月,教育部黨組和全國教育工會分黨組“關於建立‘教師節’的報告”送中央書記處並報國務院。

1985年1月,國務院總理在全國人大常委會上提出建立教師節的議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這一議案,確定每年中國的9月10日爲教師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