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臘八節的作文(通用19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57W

關於臘八節的作文 篇1

農曆十二月初八,民俗謂之臘八,是春節前的第一個節令,此後“年味”日漸濃郁起來。在民間,一直流傳着臘月初八吃臘八粥的習俗。

關於臘八節的作文(通用19篇)

關於臘八粥的來歷有着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出家修行,雲遊四海。有一天,他因飢餓和勞累昏倒在野外,被一放牧女童發現,女童急忙跑回家尋找食物。可她家境貧寒,缺衣少食。自己家種的雜糧都快吃光了,只剩下很少的幾粒米。姑娘向來慷慨大方,樂於助人,她將每個糧袋子底下所剩無幾的糧食蒐羅在一起,加上一些自家種的果仁,用清泉水煮了一大碗粥,端到佛祖面前,一口一口地喂他。釋迦牟尼吃了香噴噴的粥後,很快甦醒過來,並跑到附近的河中洗了澡,坐在菩提樹下靜思,終於在臘月初八這天悟道成佛。後來佛教信徒就在每年臘月初八煮粥供佛。所以,臘八粥又稱佛粥。每到這一天,寺廟裏的僧衆將募化來的齋糧煮成稀飯,來供奉神佛,將佛粥供過之後,再分給窮人食用。後來,臘八粥流傳開來,成爲民間的一種習俗。南宋詩人陸游留下了這樣的詩句:“今朝佛粥更相贈,更覺江村節物新。”臘八粥作爲民間的吉祥食品相互贈送,寓意一年之末的大豐收以及來年風調雨順,吉祥如意。

在我童年的記憶中,每年的臘月初八,母親都會給全家人熬一鍋香甜可口的臘八粥。那時的生活很清苦,沒有太多的東西用於做粥的配料,可是母親卻總會想盡辦法給我們做上熱騰騰的臘八粥。母親把事先煮熟的紅豆、綠豆、花生和淘淨的大米、小米、黏米、芝麻一起倒入大鍋中,蓋上鍋蓋,在竈裏架好火。待開鍋後,母親隔一段時間用飯勺攪幾下,防止粘鍋,隨着鍋裏咕嘟咕嘟冒起的泡泡,臘八粥的香味頓時溢滿了整個土屋。

手捧着盛滿香噴噴臘八粥的大碗,心裏感覺幸福極了。急不可耐地吃上一口,甜甜的粘粘的滑滑的感覺讓我愛不釋手。香甜可口的臘八粥,暖和溫馨,給全家人平添了一種過年前的節日氣氛。那時我只是覺得臘八粥好吃,而沒有想得太多,直到之後離開了家,才越發感受到這其中承載着母親太多的辛勞,太多對子女的美好祝願。

關於臘八節的作文 篇2

每年農曆的十二月,我們都叫臘月,十二月初八就是臘八節,稱作臘八,在這一天我們中國人要喝臘八粥,你喝了嗎?昨天早上,我沒有喝臘八粥,是因爲時間不夠,媽媽說只吃餃子就可以了。可我知道我們河南人吃臘八飯,是小米、綠豆、麥仁、花生、紅棗特等八種原料配合煮成,熟後加些紅糖、核桃仁,粥稠味香,比喻新的一年裏五穀豐登。

爲什麼要叫臘八節呢?爲什麼要把農曆十二月稱作“臘月”?帶着許多疑問,我從網上查找到了資料。原來,臘祭所拜之神據文獻資料所載有:一爲先嗇神,祭神農;二爲司嗇神,祭后稷;三爲農神,祭古時田官之神;四爲郵表畦神,祭始創田間廬舍、開道路、劃疆界的人;五爲貓虎神,祭其吃野鼠野獸,保護了禾苗;六爲坊神,祭堤防;七爲水庸神,祭水溝;八爲昆蟲神,祭以免蟲害。共有八種,因此又稱爲“臘八”;因爲臘月是年歲之終,古代農閒的人們無事可幹,便出去打獵。一是多弄些食物,以彌補糧食的不足,二是用打來的野獸祭祖敬神,祈福求壽,避災迎祥,所以把十二月稱作爲臘月。

在臘八節裏,除了要喝臘八粥以外,還有哪些習俗呢?有祭祀的習俗,從先秦到唐宋,再到明清都要敬神供佛。直到現在,我們都在臘八節裏喝臘八粥,做臘八蒜、臘八豆、臘肉、臘腸等;還凍冰冰,這個最有意思了,有的地方家家都要在臘月初七夜,爲孩子們“凍冰冰”。在一碗清水裏,大人用紅蘿蔔、白蘿蔔刻成的各種花朵,用芫荽作綠葉,擺在室外窗臺上。第二天清早,如果碗裏的冰面凍起了疙瘩,便預兆着來年小麥豐收,表達了勞動人民期望豐收的美好願望。然後將冰塊從碗裏倒出,五顏六色,晶瑩透亮,非常好看。孩子們人手一塊,邊玩邊吸吮。俗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人們就要採購年貨,年味是越來越足了,告訴我們快要過年了。原來,臘八節的習俗這麼多,真是令我大開眼界!

關於臘八節的作文 篇3

農曆十二月初八,是我國的傳統節日——臘八節。每年臘八節的前夜,媽媽和奶奶便會煮上一大鍋的臘八粥,供一家人品嚐。

夜剛剛降臨,媽媽和奶奶便忙了起來,淘米、泡果子、去核……忙得媽媽和奶奶不可開交。隨後開始煮了起來,等鍋裏的水沸騰起來,就開始用微火燉。我一個勁地嚷嚷:“什麼時候可以吃了,怎麼還沒有好?”媽媽看見我等不及了,便對我說:“早着呢,臘八粥要燉到第二天早上才能燉好。”我掃興地去睡覺了。

第二天的早晨,我一起牀,媽媽盛了一碗臘八粥放在了桌上。我顧不上洗臉刷牙,便大口大口地吃起來,一邊吃,一邊看着碗裏的各種東西:赤豆、黃豆、紅棗、蓮心、花生……我好奇地問媽媽:“臘八節爲什麼要吃臘八粥?”

“我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寺院煮臘八粥,是爲了敬佛;而我們煮臘八粥,一是爲了供奉祖先,而是爲了節約,你看,這粥裏的東西大多是我們以前吃剩下的,趁着臘八煮上一鍋粥,不是一舉兩得嗎?”媽媽停了一會兒,又接着對我說,“臘八粥雖然有一個‘八’字,但它不一定是用八種材料做成的,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葡萄、白果、紅豆、黃豆、綠豆、花生……都可放在一起煮。以前有些講究臘八節的人家,他們還要將果子刻成人形、動物形、花形,再放入鍋中煮呢。”

在我們家裏臘八這天,二件事必做,一是熬臘八粥,二是醃臘八蒜。臘八蒜就是將蒜剝皮後放入醋中,媽媽說這一天醃的蒜會變成碧綠色。很神奇,確實如此。多年來一直以爲只有臘八這個節氣才能把蒜醃綠,前段時間無意中放入醋中的蒜居然也變綠了,才知道這大概是媽媽爲了讓我們剝蒜皮而編出的一個美麗的謊言吧。臘八這天我們小孩子還有一項任務,就是挑豆子,將壞豆子及石子挑出來,這也是最開心的時刻花花綠綠地灘了一桌子,兩個姐姐仔細檢,我兩手抓滿豆子,滿桌子的和啦,劈啪直往地上掉,惹的她們倆生氣。現在挑豆子這項任務媽媽又交給了她的孫子輩,孫女要比他爸爸小時淘氣多了。臘八粥裏除了各式豆子外,還有紅棗、葡萄乾、桂元肉、桔皮等,自然少不了米,有大米、小米、糯米、黑米等。熬這種粥要有一定的技巧,既要軟爛黏稠又要不粘鍋,要用時用心的,媽媽熬出的臘八粥有一種特別清香的味道,常常是滿樓飄香,我們都是一路聞着香味上樓的。媽媽可以稱得上是一個民間美食家,上世紀70年代,物質普遍不太豐富,但我們家因有媽媽的粗糧精做,餐桌上總是有吃不盡的美味佳餚。

想不到臘八節那麼有講究,看來我要多瞭解瞭解臘八節的知識。

關於臘八節的作文 篇4

又是一個臘八節,吃着自己親手做的香噴噴的臘八粥,那一絲絲的甜意,又讓我想起了小時候的臘八節……

對於那時的我們來說,臘八也是個很特別的節日,早早地就盼望着臘八節的到來。到初七傍晚,早已迫不及待的我們放學就約好了夥伴,三五成羣,男孩揹着自制的冰車,女孩拎着個大籃子,一路小跑,直衝我們冬天的樂園——村外大河邊。

六、七米寬的大河冰凍結實,冰面光潔如鏡,階梯似的石頭上流水結的冰,凸凹波紋如魚鱗,疙疙瘩瘩,很是美觀。男孩們放上冰車,有的跪在上面,有的兩人坐一起,雙手冰釺一鑿,“哧溜”一聲,滑的無影無蹤。女孩也不甘示弱,從河邊找上薄而大的石塊,再用雙手捧上幾捧背陰處沒有化的積雪,分撒在冰面上,放好石塊坐上去,“推吧。”後面的人一推,嘎啦啦一陣衝向前,有的原地打轉摔倒,有的衝出不遠屁股下的石頭早已不見蹤影,四腳朝天,任憑後腦勺被磕的有點悶疼,依然會找一塊更大的石塊,大夥像串糖葫蘆,一個一個拽着前面人的襖後襟,齊聲令下,一起使勁,還是不到幾步,東倒西歪,人仰馬翻,腦勺着地,玩的起勁的我們根本沒在意凍的通紅的小手都蹭破了皮。寂靜而空曠的山澗迴盪着頑皮的歡聲笑語……

天色已晚,興致未盡的我們匆忙各自趕到上游(爲的是乾淨),用石塊砸上幾大塊冰凌,按照自己心中的想象,把冰塊稍做敲鑿,像娃娃,像動物……載着滿心的喜悅,不停的用口中的熱氣哈着凍的發青的小手,回家的路上,仍然忘不了歡鬧嬉戲……

臘八的早晨,早早起牀,和姐姐弟弟爭先恐後,端上媽媽做的紅紅的臘八粥,跑到院裏,搶着去喂昨晚放在每個門口兩邊的冰凌人兒,用紅色的豆子給他安上小嘴,看着似笑了的冰凌人兒,心裏別提有多美……

不覺太陽已經升起,儘管沒了孩提時的情趣,但那甜甜的臘八粥依然給人以濃濃的回味。

關於臘八節的作文 篇5

臘八節(陰曆十二月初八日),中國老百姓有吃臘八粥的傳統習俗。

“臘八粥”又叫佛粥、福壽粥、五味粥和七寶粥。據《辭海》“臘八粥”條中雲:“十二月八日爲釋迦牟尼佛成道日,故寺院取香谷及果實造粥以供佛。其後民間亦相沿成俗。”

相傳中國臘八節吃臘八粥的習俗,是傳自印度。釋迦牟尼在古印度北部(今尼泊爾),見到衆生受盡生、老、病、死痛苦的折磨,復不滿神權(婆羅門)的統治,因而出家修道,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這一天,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

釋迦牟尼在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和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苦難,在每年的十二月初八日,大家都以麻、米造粥,當日吃粥作爲紀念,故“臘八”也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後來,佛教傳入中國,各地佛寺的浴佛會、誦經等儀式,也都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用香谷、或麻、米等造粥供佛,稱“臘八粥”。

並將臘八粥贈送門徒及善信分享,此後,臘八節吃臘八粥便在民間相沿成俗。

據載,中國有的寺院在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金本盂,到處沿街(途)化緣,將收集的米、粟、棗、麻、果仁等材料造成臘八粥,分發給民衆,吃了據說會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人們叫它做“佛粥”。南宋陸游有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

而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一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寺僧每日把化緣得來的剩飯曝幹,積一年到臘月初八煮粥,供信衆享用,稱爲“福壽粥”。

南宋周密《武林舊事》中記載:“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粟等做粥,謂之‘臘八粥’。”從此,民間也稱它爲“五味粥”。觸摸傳媒

古時有些地方,偏僻窮困,民間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後來材料逐漸增加,才加入棗子、栗子、花生、白果、蓮子或百合等,故又稱爲“七寶粥”。

至今,中國東北、西北、江南等地區,人們仍保持着臘八節吃臘八粥的習俗。

關於臘八節的作文 篇6

不知道是聽誰說的,臘八這天採來的映山紅花(就是野生的杜鵑花),放到瓶子裏用水生上,到了年三十這天一定盛開。那個時候,也沒有賣鮮花的,要是大年三十,家裏有一瓶子盛開的鮮花也不錯!我和我的同學一起,在郊區的東山上,踩着沒膝的積,登山爬砬子去採那些乾枝的映山紅。人說:初生牛犢不怕虎,我們這些十幾歲的小丫頭,也是夠龍性的了,乾脆就沒想到,山上會出現什麼野牲口,會隨時有墜崖的危險。由於山上的太深,到了家以後,每個人都溼了半截褲腿子,被風打過,凍得硬梆梆的,當然也免不了被家裏人責怪。也許是巧合,也許是伺弄得精心,到了臘月二十九,這一瓶子的花啊,開得那叫歡實呢?我也終於有了一些成就感,家裏人也爲這盛開的鮮花感到節日的喜慶。

還記得在同學家吃過一種綠色的大蒜,酸酸的,很爽口。尤其是吃油膩菜餚時,用它做輔餐,那是相當得味。同學的媽媽說:臘八這天,把剝好的大蒜瓣放到白醋裏浸泡,到了春節時,大蒜就變成了翠綠色,叫做“翡翠蒜”,也叫做臘八蒜。名字好聽,也很喜慶。從那以後,我們家的餐桌上就多了這道菜,當然也是我的傑作。

小時候經歷過的事物,永遠地留在記憶的深處。這歡樂的臘八,這的童年記憶,如今都遠遠的離去,只是在這樣特殊的日子裏,還讓我酸酸地想起。

關於臘八節的作文 篇7

又是一個臘八節,吃着自己親手做的香噴噴的臘八粥,那一絲絲的甜意,又讓我想起了小時候的臘八節……

對於那時的我們來說,臘八也是個很特別的節日,早早地就盼望着臘八節的到來。到初七傍晚,早已迫不及待的我們放學就約好了夥伴,三五成羣,男孩揹着自制的冰車,女孩拎着個大籃子,一路小跑,直衝我們冬天的樂園——村外大河邊。

六、七米寬的大河冰凍結實,冰面光潔如鏡,階梯似的石頭上流水結的冰,凸凹波紋如魚鱗,疙疙瘩瘩,很是美觀。男孩們放上冰車,有的跪在上面,有的兩人坐一起,雙手冰釺一鑿,“哧溜”一聲,滑的無影無蹤。女孩也不甘示弱,從河邊找上薄而大的石塊,再用雙手捧上幾捧背陰處沒有化的積雪,分撒在冰面上,放好石塊坐上去,“推吧。”後面的人一推,嘎啦啦一陣衝向前,有的原地打轉摔倒,有的衝出不遠屁股下的石頭早已不見蹤影,四腳朝天,任憑後腦勺被磕的有點悶疼,依然會找一塊更大的石塊,大夥像串糖葫蘆,一個一個拽着前面人的襖後襟,齊聲令下,一起使勁,還是不到幾步,東倒西歪,人仰馬翻,腦勺着地,玩的起勁的我們根本沒在意凍的通紅的小手都蹭破了皮。寂靜而空曠的山澗迴盪着頑皮的歡聲笑語……

天色已晚,興致未盡的我們匆忙各自趕到上游(爲的是乾淨),用石塊砸上幾大塊冰凌,按照自己心中的想象,把冰塊稍做敲鑿,像娃娃,像動物……載着滿心的喜悅,不停的用口中的熱氣哈着凍的發青的小手,回家的路上,仍然忘不了歡鬧嬉戲……

臘八的早晨,早早起牀,和姐姐弟弟爭先恐後,端上媽媽做的紅紅的臘八粥,跑到院裏,搶着去喂昨晚放在每個門口兩邊的冰凌人兒,用紅色的豆子給他安上小嘴,看着似笑了的冰凌人兒,心裏別提有多美……

不覺太陽已經升起,儘管沒了孩提時的情趣,但那甜甜的臘八粥依然給人以濃濃的回味。

關於臘八節的作文 篇8

在我兒時的飲食記憶中,一個叫“臘八”的日子,簡直就是弘揚味覺的宏大敘事。

20世紀的成都平原,既未受到厄爾尼諾現象影響,也沒有“暖冬”一說。只要進入“三九”,川西壩子儘管沒有“燕山雪花大如席”的勝景,結結實實的寒冷卻叫人神清氣爽。

那時我在一個名叫“新繁”的小縣城上國小,學校與東湖公園僅一牆之隔,學生們在課間操也能溜進東湖公園玩一會兒。只有30畝大小的東湖,爲唐朝西川節度使、著名宰相李德裕開鑿。我國現在僅存兩處唐代古典人文園林,新繁東湖就是其中之一(另一處爲山西新絳縣絳守居園池);“宋蓮”則指宋仁宗天聖五年(1020xx年),王安石的父親王益任新繁縣令時,曾以東湖並蒂蓮爲祥瑞大事,寫長詩《東湖瑞蓮歌》以資紀念。

精巧玲瓏的東湖,景物美得叫人心醉。紀念古代先賢的“懷李堂”、“三賢堂”和“四費祠”,掩映在大片古柏貞楠中,荷塘曲水環護20多處樓臺亭閣,令人產生無限的遐思;還有許多楹聯匾額,常讓初識字的我平添思古幽情。最讓我喜愛的,是“三賢堂”的那副楹聯:“何物薦馨香,西蜀繁田,東湖清水;前賢有遺愛,唐封翠柏,宋詠紅蓮”。記得大哥曾用朗誦詩歌的語調對我解釋那副楹聯——什麼事物的芬芳比祭祀焚香更爲悠長?只有川西繁江的沃土和東湖的清澈流水;唐代聖賢留下的蒼翠古柏和宋代詩人吟詠過的紅蓮芙蕖,都是先哲留給我們的深厚仁愛呀!

東湖是我和三弟兒時最愛玩兒的所在。初春時節,我們在城牆根一帶摘“狗蒂芽”(有清熱解毒等藥用價值的野菜),還有一種鮮紅色的野草果叫“蛇苞果”,據說那是蛇的最愛,我們總要狠下決心,才能拒絕它那水靈靈紅豔豔的誘惑。盛夏之中,榿木樹林是我們捉蟬子和“牽牛郎”的勝地,慈竹林則是我們捉“筍殼蟲”和“丁丁貓”(蜻蜓)的好去處。到了深秋,我們跳到乾涸的荷塘裏,幾乎不費力氣就能挖菱角和蓮藕。

即便進入隆冬,頑童眼中的東湖也是絕佳去處。一個陰霾瀰漫的下午,天冷得出奇,坐在教室裏百無聊賴的我朝窗外望去,只見紛紛揚揚的雪花漫天飛舞,不一會兒,操場旁那株高大鐵樹的墨綠色針狀葉子上就積滿白雪,看上去格外賞心悅目。放學鈴聲還在耳畔縈繞,我已叫上三弟,一邊背誦新學的課文“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一邊拉着他奮力朝東湖跑。

東湖城牆上,幾大片盛開的臘梅被積雪壓彎了枝頭,那雪松軟而潔淨,伸出舌頭尖舔而食之,冷絲絲、甜絲絲,差不多堪與街頭藝人賣的棉花糖媲美,卻又勝在多出幾分馥郁。我們採集臘梅上的積雪打雪仗,弄得滿身都散發着臘梅沁人心脾的幽香,眼見天色已晚,這才意猶未盡地回家。

未進家門,老遠就聞到一股誘人的噴香——有臘肉的醇香、蔬菜的清香、乾果的脆香,還有若干莫可言狀的馨香。來不及放下書包就直奔廚房竈頭,揭開鍋蓋,只見一大鍋五顏六色的稀飯。問及外婆此爲何物,答曰“臘八稀飯”。再問“何爲臘八”?外婆再答“農曆十二月初八就是臘八”,接下來的“佛成道節”等語我則完全聽不明白。

且不管“臘七飯”、“臘八飯”,只要可口就是好飯——好像有點兒“英雄不問來路”的意思。待到晚飯時,對吃喝問題一貫喜歡刨根問底的我再度提出質疑,外婆講的那些話我仍然一頭霧水。讓人喜出望外的是,平素嚴厲有餘和藹不足的父親居然給了答案:“臘八”古稱“臘日”。早在先秦,人們就在“臘八”這一天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云云。咦,一碗稀飯竟然有如此久遠的來歷和神奇作用,想不肅然起敬也難啊。

以吃喝爲載體緬懷先人是“古已有之於今爲烈”的事情,倘若套用IT業內人士的術語,就是“程序運行正常”。可是,怎麼也沒料到,今年我煮“臘八稀飯”的既定程序,卻因筆記本電腦莫名其妙染上“熊貓燒香”病毒而毀損殆盡。忙完重裝操作系統、安裝新買正版殺毒軟件等煩心事兒,“臘九”也要按“臘八”來過。至於將 “臘八粥”刷新爲“臘八飯”,不是顛覆傳統,不爲另類炫酷,不想顯擺廚藝,只因自己立志“把日子過成廚子”嘛——糯米、大米以及紅豆洗淨、分別煮至半熟瀝起;臘肉、火腿腸、四季豆、胡蘿蔔、獼猴桃、紅杏果脯、大棗、花生仁、核桃仁均切顆粒,鐵鍋燒熱調和油燒熟,先炒紅豆等輔料,再以米飯均勻覆蓋,扣上鍋蓋小火燜之,一刻鐘就成。

外婆當年做的“臘八稀飯”,一直是我私人食譜中的一個難以消解的塊壘,一種值得永遠珍藏的情愫。每年開始“數九”,我都會在潛意識裏默默期待“臘八”的到來。我不知道,這到底是“好吃”德行所致,還是味覺記憶使然,抑或生活原本就是一個圓,圓周的起點其實也是終點?

思來想去,似乎豁然開朗——生命其實是一個過程。即便走到那個“終點”,人生也應該該像江河那樣激揚奔流,絕對不能凍結爲冰山,在上面刻下“孤獨”、 “冷寂”、“漠然”等字樣。何況長路上總會有關注的目光、友好的笑靨、溫暖的雙手和親切的語言,引導我們一直向前行;何況鐫刻在心靈深處的親情、愛情、友情,早已譜就明媚的樂曲——那是一首無字詠歎調,只要在心底低吟淺唱着它,我們就會依然寄情於初春菜花、仲夏芙蕖、深秋桂蕊,還有那隆冬傲然開放的臘梅。

關於臘八節的作文 篇9

東西生明,時光速流,又是一個春節即將來臨,在春節來臨之前,第一個小節便是舊曆年的臘月初八,按家鄉的俗稱叫做“臘八”。“臘八”在我的印象裏有着很深的記憶。因爲“臘八”這天要吃“臘八粥”哦,每逢此時,一股久違了的香甜也會縈繞在脣齒之間。

我小的時候,家境雖不很富裕,但我的母親仍會把每一個節日都過得豐富甜美。記得臘月初八的前一天晚上,母親安頓我們幾個兄妹:明天是“臘八”,要早些起來吃“臘八粥”。母親說着,像變戲法一樣拎出一包紅棗,我們高興得如饞貓一般,在炕上打着滾,嘴裏還“噢噢”地叫着,想要幾粒打打牙祭,母親卻在這叫鬧中把幾顆的紅棗悄悄塞給了我,哦,那一瞬間我感到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兒了……母親準備好了薏米、小米、大米、紅豆等東西,爲翌日的工作做好充分準備,然後再一次叮囑我們早起,並說否則會變成“紅眼睛”的。

當然這一說法源於何處實在無處考證,因爲我第二天還沒見過某個人因在“臘八”這天沒早起就變成“紅眼睛”的。“臘八”這天,母親總是起得很早,當我們還在香甜的酣夢中就隱隱聽到了那“呼噠,呼噠”的拉風箱的聲音,“呼噠,呼噠……”聽來是那麼悠揚,那麼綿長,那麼溫馨……天還沒有放亮,但紅彤彤的竈火將屋子映照得燦爛美麗,當濃濃的香味在屋子裏瀰漫開來,母親便開始喊我們起牀。當我們洗漱完畢懷着喜悅的心情端坐在炕桌前等待着母親把那香味撲鼻,色澤鮮豔的“臘八粥”盛到碗裏時,我們激動的心情便再也按捺不住,會敞開腮幫子大嚼大吃,因爲粥燙得歷害,“吸吸溜溜”的聲音響成一片。哥一邊吃一邊還不安分地將碗裏的粥用力拋向空中,而最讓我佩服的是那被拋起來如球一樣的粥竟每一次都準確無誤落回到他的碗裏,簡直像耍雜技,而我學了幾次不是把粥拋到炕上就是拋到後腦勺,逗得一家人笑不成聲。母親端着碗坐在一邊也不管我們,只用那充滿了愛的目光凝視着我們。這時節,屋外往往是寒風呼嘯、冰雪嚴寒,而屋裏的我們卻沐浴在母親溫暖的目光裏,津津有味地吃着香噴噴、熱騰騰的粥,那是一幅多麼幸福的情景啊!

如今時過境遷,“臘八粥”已不再是孩子們垂涎的美食了。雖然現在臘八粥用的料已與以前大相徑庭,什麼桂圓、蓮子、枸杞、蜜餞等既營養又保健,十分講究,但我吃來卻總感到少了幾樣味道……哦,當我在紛繁俗塵的生活中一身疲憊時,我多麼想沐浴在母親那溫暖的目光裏再吃她做的一碗“臘八粥”喲!

關於臘八節的作文 篇10

走進臘月,年的味兒漸漸地濃了起來。這味兒是從家鄉噴香的臘八面裏溢出來的。提起臘八面,現代都市裏的人恐怕很少知道,拂去記憶的塵埃,往事便會清晰地浮現眼前……

在我家鄉,臘月裏最重大的節日就是臘月初八,也叫臘日。每年臘八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做上一大鍋香噴噴的臘八面。家鄉有句俗語叫“紅白蘿蔔似疙瘩,母親叫你吃臘八”,“疙瘩”是家鄉的土話,意思是說吃臘八面先要做好的是“臘八臊子”,這是展示姑娘、媳婦心靈手巧、烹調手藝高低的平臺。家鄉的“臘八臊子”做起來非常有講究,是將豬肉、紅蘿蔔、白蘿蔔、白菜幫子、豆腐等八種蔬菜切成小拇指大小的方丁(也叫“疙瘩”),然後佐以大蔥、蒜苗、茴香等調料,用文火燴炒在一起,其味醇色佳,別有一番滋味。做好了“臘八臊子”還要擀好臘八面。在家鄉,新媳婦或小姑娘不會擀麪是要被人笑話的。首先面要和的均勻,軟硬適中,擀時要拿穩放平,用力要勻,先鬆後緊,先慢後快,富有韻律地一推一壓,將麪糰擀成一張薄薄的面片。然後在攤開的面頁上撒少許麪粉,一層一層均勻地摺疊。用刀切時,刀尖不離案,刀把緩緩擡,伴着“咯噔、咯噔”的節奏,面可以被切成長條形也可以切成菱形。然後,水開下鍋,撈出面來,盛在碗裏,再澆上提前炒好的“臘八臊子”。這樣,一碗碗色香味形俱佳、冒着白生生熱氣的臘八面就能上桌了。若再往碗裏滴上幾滴紅豔豔的油潑辣子,更會讓你垂涎三尺,吃起來酣暢淋漓,吃完後意猶未盡。

“母親叫你吃臘八”說的是臘八這天,嫁出去的姑娘無論是十里八里、無論是忙還是閒,都要趕回孃家吃上一頓母親做的臘八面。這天,在鄉間的道路上,你會不時地看見穿着一新的姑娘、媳婦們高高興興地回孃家。臘月天寒地凍,爲了迎接女兒回來,往往是做一大鍋臘八面,初八一整天都吃它。這天全家人端着一大碗臘八面邊吃邊嘮着閒話,圍坐在熱炕頭或是竈火前,溫暖而愜意。

吃完麪後,母親還叮嚀兒女們給豬兒、貓兒、狗兒留下一碗,給樹上、糧倉等地方掛上面,據說,這樣會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樹木快長,人的身體也會更健康,這也寄託了家鄉人追求平安、嚮往幸福的情愫。

多想再吃上一碗家鄉的臘八面啊!

關於臘八節的作文 篇11

你們誰知道臘八粥是用什麼組成的嗎?我知道,是用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豆、棗等煮制的,有的還加進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松子、白糖、紅糖、葡萄等作點綴,使臘八粥更精細可口。

我還知道關於臘八節的傳說:佛祖迦牟尼原來是印度的一個王子,他後來出家修道。一次他來到一條河邊,因飢餓勞累昏倒在地。一位牧羊女用五穀雜糧和野果熬成粥,一口口喂他。釋迦牟尼得救後,覺得這粥十分香甜可口。他在河裏洗了個澡,然後坐在菩提樹下修行,在農曆臘月初八這天得道成佛後,佛教徒們把這一天叫做“成行節”。每年的這一天,寺廟僧侶就舉行誦經活動,並仿效牧羊女用五穀和果子煮粥敬佛。這個習俗慢慢傳到民間,就成了臘八節,把這一天煮的粥叫做臘八粥。關於臘八節的來歷,我省民間還有一個傳說。從前有一個叫臘八的人,他自幼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懶習慣。後來他成家娶了媳婦,這媳婦和臘八一樣好吃懶做。臘八的父母去世時,教育他們要勤勞勞動,勤儉度日。可是他們沒聽父母的話,還是不餵雞,不種田。這樣坐吃山空,沒多久,就把父母留下來的糧食吃光了。

到了臘月初八這天,鍋裏沒米,竈下無柴,臘兩口兒只好把囤底掃了掃。湊了一些雜七雜八的糧食,煮了一鍋粥。在這寒冬臘月,他們後悔沒聽父母的話。爲了記取臘八的教訓,以後人們每逢這天就煮雜糧粥,以勉自己勤勞簡樸過日子。現在,河北民間仍然保留這一節日風俗。人們吃臘八粥,不再是供佛,而成了個單純的節日風俗。

關於臘八節的作文 篇12

臘月初八是進入臘月的第一個農曆節日,在這一天,各地均有喝臘八粥的習俗。在我國,臘八節喝臘八粥和中秋節吃月餅、端午節吃糉子是同等重要的風俗習慣,是千百年來流傳的習俗,代表着勞動人民對豐收的希冀與渴望,是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近年來,臘八正與其他許多民俗節日一樣,漸漸淡出現代人的生活,成爲遠去的記憶……

這天,以及這天的前前後後,都應該是雪花的節日。它們像少女一樣乾淨質樸,在這個時候輕盈地飄落人間,來了就把一切抱在懷裏:村莊、田野、小院、柴草堆、麥秸垛……

這天的炊煙是年底盛事開始的標誌,嫋嫋地蜿蜒在房頂上的天空裏,延續着幾千年的鄉俗。在醇香的氣息裏,遊子想起了母親的呼喚,想起了老屋的溫暖,泛起了歸家的情思。

鐵鍋下火苗跳躍,像一羣好動的精靈拉扯着柴草,紅色的錦綢消解了鄉親們四季辛勞的痠痛,化作母親們臉上止不住的笑意。水花沸騰中,清香飄逸。陽光的味道被各樣雜糧吸收,又在氤氳的水汽中化作一縷清香,散發出來。

這清香帶給我們臘月裏第一絲清清淡淡的幸福。鍋邊那口盛滿清清山泉水的石甕還笨重地立着嗎?大黑還在翹着尾巴繞着石甕打轉嗎?甕裏那把厚厚實實的水瓢還悠閒地漂着嗎?那隻陳舊的木盆還在工作嗎?木盆裏還有五彩的糧食嗎?金黃的小米,鮮紅的大棗,白的蓮子,各色各樣的豆子,核桃仁,花生米……那麼多的色彩,那麼濃的甜香,吸引着孩子們熱切的目光,傳達着鄉親們對土地的感激。

那個臉蛋紅撲撲、扎着小辮的“愛哭蟲”哪兒去了?呼呼的風箱聲裏還有媽媽那好聽的老故事嗎?還有媽媽那每年都說的話嗎?她說:過日子就像熬粥,總是要經過時間的煙熏火燎,香甜纔會慢慢醞釀而成。收穫總需要用心情的水去浸潤,去蒸騰,去熬煮,纔會在心中留下智慧的營養……

在臘八粥的醇香裏,是趕赴新春的歡欣與忙碌。

在臘八節的記憶裏,是家的溫暖與舒心。

進了臘月的門坎兒,年就越來越近了。在我的家鄉鄂東北,臘月初八是莊戶人家頭一個年節,稱之爲“臘八節”。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煮臘八粥。

在所有的粥食中,鄉下孩子最盼望的便是香噴噴的臘八粥。之所以好吃,是因爲臘八粥的原料很多,雜七雜八的有十多二十種,大多是我們平日裏很少能吃到的東西。乾果類的有紅棗、杏幹、花生米、香酥核桃仁、蓮子,鮮果片兒有鴨梨、山楂、橘子瓣兒,雜糧類的更齊全,有江米、大麥仁、豌豆、大刀豆,除了這些,還有秋日裏晾曬的一些乾菜,有白蘿蔔幹、胡蘿蔔條、扁豆角兒,有的人家還會放上冰糖、青紅絲。

點評:文章以中國的傳統節日臘八爲題材,敘寫了在臘八節所傳達的中國古代的優良傳統。整篇文章富有豐富的感情,文采斐然,語言典雅飄逸,是篇不錯的好文章。

關於臘八節的作文 篇13

大凡北方人都愛喝粥,炒上三兩個菜,熬上一鍋粥,再吃些鏝頭、花捲、大餅之類的主食,這樣的一頓飯,對剛從外面出差的人來說,最是能找到家的感覺。

說到粥,便不能不提藥粥。春夏秋冬,季節變幻,人的身體也會隨着天氣變化而有所不適,你儘可隨着時光流轉去吃各種時令粥。

春季陽氣生髮,萬物萌生,你可以今天吃紅棗粥,明天吃首烏粥,後天吃山藥粥,再後天吃蘿蔔粳米粥,只要你不嫌麻煩;炎炎夏日,暑熱悶溼,用梨、冬瓜、絲瓜、西瓜皮、薏苡仁等做粥,自會讓你食慾大增,暑氣盡消;秋季燥邪侵襲,在煮粥時,適當加入梨、蘿蔔、粟子、芝麻等藥食,起到和胃健脾、潤肺生津、養陰清燥之功效;冬季麼,還有點遠呢,你先備下些枸杞、龍眼、胡桃便是了。

當然,吃粥還是不加帶味的中藥爲妙,假如天天吃飯如吃藥,還不如等病了將罪集中起來受幾天,好在上面提到的入粥皆好吃,你儘可敞開胃吃。

鮮花也可入粥。南方多梅花,不妨將梅花花瓣與粳米同煮,保你神清氣爽;三月桃花爛漫,五月月季吐香,六月百合盛開,七月荷花亭亭,九月菊花清麗,當是入食的好時節,或曬乾研末,或切開成條,加蜂蜜或白糖與米同煮,那味道,嬉,不說了。一年吃下來,四大美女看見你也要學阿拉伯女子,拿塊布遮面了。

有專門賣粥的,名曰粥屋。簡單幹淨,種類達十多種。放着音樂,一碗粥,一份小鹹菜,經濟又爽口。

以前天天盼着臘八。上大學時一到那天如果不早起,便吃不上飯。如果趕巧在家,母親會早早起來熬,那香味,讓貪睡的我會一咕嚕爬起來。現在爲人母了,雖常有早上來不及做,去外面吃的舉動,但到那天,可是一定要早起做臘八粥的。

據說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鉢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慄、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呵,吃了這麼多年的臘八粥,管它保佑不保佑,反正臘八吃粥的習慣是改不掉的。

昨晚睡前本是想着泡上豆子的,睡到早上5點半,忽然醒來想起忘泡了,趕緊起來洗豆下鍋,又眯了會,然後洗漱,炒菜。

我這一鍋粥,放了小米、大米、薏米、綠豆、蓮子、紅棗、麥仁、花生仁、黑豆、姜豆等十來種,還沒打開鍋,那香味已經溢滿了我的小屋。

清晨,因了這粥香而愈發迷人了。

關於臘八節的作文 篇14

每逢臘八這一天,家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要向文武大臣賜臘八粥。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閤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經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家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要向文武大臣賜臘八粥。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閤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臘八”還是佛教的盛大節日。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煮粥供佛。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還可以增福增壽。所以人們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

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很多,其中以北京的最爲講究,粥裏有紅棗、蓮子……總計不下二十種。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在半夜時分開始煮,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纔算熬好了。你想,這樣複雜能不好喝嗎?講究的人家,還要先將果子雕刻成各種花樣,再放在鍋中煮。臘八粥熬好之後,要先敬神祭祖。之後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後纔是全家人食用。

一碗粥有這麼多知識,中國真不愧是文明大國啊!我真自豪自己是中國人!

關於臘八節的作文 篇15

走進臘月,年的味兒漸漸地濃了起來。這味兒是從家鄉噴香的臘八面裏溢出來的。提起臘八面,現代都市裏的人恐怕很少知道,拂去記憶的塵埃,往事便會清晰地浮現眼前……

在我家鄉,臘月裏最重大的節日就是臘月初八,也叫臘日。每年臘八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做上一大鍋香噴噴的臘八面。家鄉有句俗語叫“紅白蘿蔔似疙瘩,母親叫你吃臘八”,“疙瘩”是家鄉的土話,意思是說吃臘八面先要做好的是“臘八臊子”,這是展示姑娘、媳婦心靈手巧、烹調手藝高低的平臺。家鄉的“臘八臊子”做起來非常有講究,是將豬肉、紅蘿蔔、白蘿蔔、白菜幫子、豆腐等八種蔬菜切成小拇指大小的方丁(也叫“疙瘩”),然後佐以大蔥、蒜苗、茴香等調料,用文火燴炒在一起,其味醇色佳,別有一番滋味。

做好了“臘八臊子”還要擀好臘八面。在家鄉,新媳婦或小姑娘不會擀麪是要被人笑話的。首先面要和的均勻,軟硬適中,擀時要拿穩放平,用力要勻,先鬆後緊,先慢後快,富有韻律地一推一壓,將麪糰擀成一張薄薄的面片。然後在攤開的面頁上撒少許麪粉,一層一層均勻地摺疊。用刀切時,刀尖不離案,刀把緩緩擡,伴着“咯噔、咯噔”的節奏,面可以被切成長條形也可以切成菱形。然後,水開下鍋,撈出面來,盛在碗裏,再澆上提前炒好的“臘八臊子”,這樣,一碗碗色香味形俱佳、冒着白生生熱氣的臘八面就能上桌了。若再往碗裏滴上幾滴紅豔豔的油潑辣子,更會讓你垂涎三尺,吃起來酣暢淋漓,吃完後意猶未盡。

“母親叫你吃臘八”說的是臘八這天,嫁出去的姑娘無論是十里八里、無論是忙還是閒,都要趕回孃家吃上一頓母親做的臘八面。這天,在鄉間的道路上,你會不時地看見穿着一新的姑娘、媳婦們高高興興地回孃家。臘月天寒地凍,爲了迎接女兒回來,往往是做一大鍋臘八面,初八一整天都吃它。這天全家人端着一大碗臘八面邊吃邊嘮着閒話,圍坐在熱炕頭或是竈火前,溫暖而愜意。

吃完麪後,母親還叮嚀兒女們給豬兒、貓兒、狗兒留下一碗,給樹上、糧倉等地方掛上面,據說,這樣會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樹木快長,人的身體也會更健康,這也寄託了家鄉人追求平安、嚮往幸福的情愫。

多想再吃上一碗家鄉的臘八面啊!

關於臘八節的作文 篇16

今天是臘月七年級,一年一度的“臘八節”快到了。校長付少玉爲了犒勞大家一年的辛苦,親自安排後勤主任劉福軍到超市購回磨蓮、紅綠豆、糯米、西米、高粱、蕎麥等,挑選上等瘦肉,加之老師從家裏拿來些紅薯、南瓜,就這樣大家第一次在學校吃上了風味別緻的可口臘八粥。雖然是一頓粥,可是大家吃出集體凝聚力,決心來年更要發奮工作,不辜負領導的深情厚意。雖然以前讀過冰心的《臘八粥》,自己家裏也吃過臘八粥,但覺得今天的臘八粥更甜更香。

關於臘八粥的來歷說法有很多,其中有這麼一個美好的傳說最有意思。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出家修行,雲遊四海。有一天,他因飢餓和勞累昏倒在野外,被一放羊女童發現,女童急忙跑回家尋找食物。可她家境貧寒,缺衣少食。自己家種的糧食都快吃光了,只剩下幾粒米。姑娘向來慷慨大方,樂於助人,她將每個糧袋子底下所剩無幾的糧食搜出來,加上一些自家種的果仁,用清泉水煮了一大碗粥,端到佛祖面前,一口一口地喂他。釋迦牟尼吃了香噴噴的粥後,很快甦醒過來,並跑到附近的河中洗澡,坐在菩提樹下靜思,終於在臘月初八這天悟道成佛。後來佛教信徒就在每年臘月初八煮粥供佛。所以,臘八粥又稱佛粥。每到這一天,寺廟裏的僧衆將募化來的齋糧煮成稀飯,來供奉神佛,將佛粥供過之後,再分給窮人食用。後來,臘八粥流傳開來,成爲民間的一種習俗。南宋詩人陸游留下了這樣的詩句:“今朝佛粥更相贈,更覺江村節物新。”

關於臘八節的作文 篇17

今天是農曆的臘月初八,是要喝臘八粥的。臘八粥是一種很講究的食品。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家家戶戶都要製作。傳說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鉢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慄、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也有窮人把它叫做“佛粥”。怪不得這種粥材料五花八門,十分好吃了!

前一天,奶奶就爲這頓粥忙活起來。用涼水泡起了黃米、黑豆、紅棗、花生等穀物。光看着就讓人聯想到了美味。清晨一早,奶奶就用木材點起火爐,架起大禍,加好了水,輕輕放進了準備好的穀物,鍋中馬上變成了五彩世界,花花綠綠的,散發着微微的清香。奶奶用大勺柔柔的攪和了一下,鍋中馬上就翻騰了起來。奶奶滿意的蓋上鍋蓋,去看電視去了,可是我依舊對這十分感興趣,細細的等待着,我現在終於懂了奶奶用木炭的道理,木炭染出的火柔柔的,輕輕的烘托着鍋底,如此做出的粥纔會更加香甜可口。木炭一點點向下延伸,我便把它往前推一下,那條堅實的木頭爲了我們的一頓美味,變成了灰燼。過了一個多小時,鍋蓋沿冒出了白氣,鍋中也發出了咕咚咕咚的聲音,我興奮的大喊,奶奶走來拍拍我的腦袋,“等等,就來了,你這個小饞貓!”

她揭開鍋蓋,裏面的水幾乎消失待盡了,纏和在一起的米粒間不時有一個個小氣泡,彷彿一個個噴發的火山。膨大的紅棗們漂浮在上面,像一羣可愛的胖娃娃。我和奶奶的臉上都露出了笑容,“好了!”話音未落,我就捧出了碗筷,叫喚起了家人們。一家人圍坐在一桌,每個人前面都是一碗火紅的臘八粥,我迫不及待的吃了一口,哇!這粥米糯糯的,十分可口!還透着一絲滑爽,彷彿吃親親果凍時的淺唱。誘人的紅棗更是香甜美味……

一碗粥下肚,整個人都暖融融了,冬日的寒冷一掃而光。神話故事說:“臘八粥既可口有營養,還能增福增壽。”唉,如果天天都是臘八節該多好,如果天天都能吃到臘八粥該多好!

關於臘八節的作文 篇18

那是一個難忘的臘八節,在郊區開會的媽媽在不停地忙,終於說在這天來和我們團聚,可是中間卻發生了有趣的事。

晚上,媽媽給爸爸發了條短信,內容是“今天晚上我回去看你們,給我做點兒好吃的。”但是,由於爸爸不認真,讀成了“今天晚上我回家看你們,我給你們做點好吃的”看完後,爸爸很奇怪,一般都是爸爸做飯,媽媽怎麼想起來做了呢?因此,我和爸爸一直等,等到九點多的時候,媽媽回來了,媽媽問爸爸:“晚上做什麼好吃的啦?”爸爸說:“等你做呢。”媽媽說:“我不是讓你做嘛?”爸爸把短信找出來,仔細讀了一遍,說:“哎呦,我給讀反了。”

最後,我們每人吃一帶方便麪,我說:“咱們吃的是臘八面!”不過我們還是很開心,因爲只有爸爸媽媽都在,吃什麼並不重要!

關於臘八節的作文 篇19

農曆的臘月初八,是要喝臘八粥的。

臘八粥是一種很講究的食品。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家家戶戶都要製作。傳說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鉢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慄、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也有窮人把它叫做“佛粥”。怪不得這種粥材料五花八門,十分好吃了!

前一天,奶奶就爲這頓粥忙活起來。用涼水泡起了黃米、黑豆、紅棗、花生等穀物。光看着就讓人聯想到了美味。

清晨一早,奶奶就用木材點起火爐,架起大鍋,加好了水,輕輕放進了準備好的穀物,鍋中馬上變成了五彩世界,花花綠綠的,散發着微微的清香。奶奶用大勺柔柔的攪和了一下,鍋中馬上就翻騰了起來。奶奶滿意的蓋上鍋蓋,去看電視去了,可是我依舊對這十分感興趣,細細的等待着,我現在終於懂了奶奶用木炭的道理,木炭燃出的火柔柔的,輕輕的烘托着鍋底,如此做出的粥纔會更加香甜可口。木炭一點點向下延伸,我便把它往前推一下,那條堅實的木頭爲了我們的一頓美味,變成了灰燼。

過了一個多小時,鍋蓋沿冒出了白氣,鍋中也發出了咕咚咕咚的聲音,我興奮的大喊,奶奶走來拍拍我的腦袋,“等等,就來了,你這個小饞貓!”

她揭開鍋蓋,裏面的水幾乎消失殆盡了,纏和在一起的米粒間不時有一個個小氣泡,彷彿一個個噴發的火山。膨大的紅棗們漂浮在上面,像一羣可愛的胖娃娃。我和奶奶的臉上都露出了笑容,“好了!”話音未落,我就捧出了碗筷,叫喚起了家人們。

一家人圍坐在一桌,每個人前面都是一碗火紅的臘八粥,我迫不及待的吃了一口,哇!這粥米糯糯的,十分可口!還透着一絲滑爽,彷彿吃親親果凍時的淺唱。誘人的紅棗更是香甜美味……

一碗粥下肚,整個人都暖融融了,冬日的寒冷一掃而光。神話故事說:“臘八粥既可口有營養,還能增福增壽。”

唉,如果天天都是臘八節該多好,如果天天都能吃到臘八粥該多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