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七夕情人節

來源:瑞文範文網 1.93W

情人節又叫聖瓦倫丁節或聖華倫泰節,即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國家的傳統節日之一,起源於基督教。那麼中國的情人節呢?那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

關於七夕情人節

關於七夕情人節

七夕節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爲載體,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雙方對愛的承諾。隨着時間演變,七夕現已成爲中國情人節。

節日來歷

七夕七夕節的來歷與民間流傳的牛郎與織女的故事有關,它最早的淵源可能在春秋戰國時期,如《詩經·大東》:“跤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牽牛,不認服箱。”還有明代羅頎《物源》曰:“楚懷王初置七夕。”不過那時候的七夕,是祭祀牽牛星、織女星,並無後面的故事。直到漢代,其細節才與牛郎織女的故事聯繫起來,並且正式成爲屬於婦女的節日。如東漢應劭撰的《風俗通》載:“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爲僑。”又如《西京雜記》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俱以習之。”

歷史文化

七夕鵲橋會《詩經·小雅》中有一首詩:“或以其酒,不認其漿;鞙鞙佩璲,不認其長。維天有漢,鑑亦有光;跤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牽牛,不認服箱。東有啓明,西有長庚,有救天畢,載施之行。”大意是說天上的織女星,坐在織布機旁,無心織絹,卻一心一意地想着銀河對岸的牽牛星,而爲之眷念不已。可見在西周時代,就有了牛郎與織女愛情故事的想像與傳說。《史記·天官書》和《漢書·天文志》中,也都有牽牛、織女雙星的記載。晉代宗懷的《荊楚歲時記》裏,說織女是天帝的外孫女,七月七日夜晚與牽牛在銀河相會,已經爲這個戀愛的故事勾勒出一個鮮明的輪廓。到了南北朝時,任眆在《述異記》中記載:“大河之東,有美女麗人,乃天帝之子,機杼女工,年年勞役,織成雲霧絹縑之衣,辛苦殊無歡悅,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憐其獨處,嫁與河西牽牛爲妻,自此即廢織紝之功,貪歡不歸。帝怒,責歸河東,一年一度相會。”這項記載準確他講是從“古詩十九首”中獲得靈感,其中的一首描寫《迢迢牽牛星》:“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扎扎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這首詩比起《詩經》中的那首,更描繪得悽悽切切,道出了一對有情人,兩地相思,愁昔滿懷的悲涼況味。此外,幹寶的《搜神記》中把天上的牛郎與織女雙星,說成是漢代孝子董永夫婦的故事。南朝時吳均的《續齊諧記》裏記載:“桂陽成武丁,有仙道,謂其弟曰:‘七月七日織女當渡河。’弟曰:‘何事渡河?’答曰:‘暫詣牛郎。’至今雲:‘織女嫁牛郎也’。”唐代白居易的《長恨歌》中有:“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爲連理枝。記述唐玄宗與楊玉環,以牛郎織女爲例,共誓白頭之約。北宋秦觀專門寫過一首《鵲橋仙》:“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總之,以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爲素材的詩詞、戲曲,不勝枚舉。綜上所述,可以推斷牛郎與織女的悽美愛情故事,大約是發生在西周時

代,當時的奴隸社會,等級十分嚴苛,這個故事就是一般人追求幸福的心聲與飽受壓抑的寫照,託言天上雙星,也就是人間的實情。傳說雖是如此,但這個故事爲什麼會發生在農曆七月七日呢?其實觀察織女星與牛郎星(牽牛),是可以讓古人瞭解到“秋天到來”的方法。在《夏小正》的古農事歷中有記載:“七月,……初昏,織女正東向。”在當時的七月黃昏,織女星正好升上一年中的最高點,也在人們的頭頂上清晰可見。而織女星旁兩顆較暗的星星位置,正好形成一個朝東方開口的樣子,朝東方望去,正好可見牛郎星。再加初秋七月的秋雨,會衍生出這樣的愛情傳說,也不是無法理解的。織女星名稱的由來,可以從《詩經·豳風·七月》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來推敲得知,由於九月是氣候較爲涼爽的晚秋,也是穿着寒衣的時節。九月授衣,則必須八月裁製,七月當然就是織婦們織布的時間。牛郎星名爲牽牛,則有着“犧牲”的意思。《史記·天官書》:“牽牛爲犧牲”,此指在祭典上宰殺的牛、羊之牲畜。古代在六月夏秋交接之時,正好是草木豐茂,用以貢獻牧草給牲畜的時節;到八月則依據牲畜體格,觀察哪些適合用以祭祀;九月則宰殺牲畜用以祭拜神明。《禮記·月令》稱八月爲“循行犧牲”,而此時織女星正好往西滑落,而牛郎星則升上天頂,宛若在追逐織女星般。因此七夕時牛郎織女的傳說故事,背後應該有着配合時令與天文景象的源由。

情人節節日起源

2月14日是公曆一年中的第45天,離全年的結束還有320天(閏年則還有321天)。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國家傳統的情人節。公元270年--羅馬聖教徒瓦倫丁被處死,此日被後人定爲"情人節"。瓦倫丁節,又稱情人節,是歐美和大洋洲的一些國家的民族節日。此節日的來源甚多,但一般是以羅馬聖教徒瓦倫丁被處死,後被定爲"情人節"較爲普通。公元3世紀,羅馬帝國出現全面危機,經濟凋敝,統治階級腐敗,社會動盪不安,人民紛紛反抗。貴族階級爲維護其統治,殘暴鎮壓民衆和基督教徒。是時有一位教徒瓦倫丁,被捕入獄。在獄中,他以坦誠之心打動了典獄長的女兒。他們相互愛慕,並得到典獄長女兒的照顧。統治階級下令將他執行死刑。在臨刑前,他給典獄長女兒寫了一封長長的遺書,表明自己是無罪的。表明他光明磊落的心跡和對典獄長女兒深深眷戀。公元270年2月14日,他被處死刑,後來,基督教徒爲了紀念瓦倫丁爲正義、爲純潔的愛而犧牲自己,將臨刑的這一天定爲"聖瓦倫節",後人又改成"情人節"。說法一公元3世紀,羅馬帝國皇帝克勞迪烏斯二世在首都羅馬宣佈廢棄所有的婚姻承諾,當時是出於戰爭的考慮,使更多無所牽掛的男人可以走上爭戰的疆場。一名叫瓦侖廷(Sanctus Valentinus)的神父沒有遵照這個旨意而繼續爲相愛的年輕人舉行教堂婚禮。事情被告發後,瓦侖廷神父先是被鞭打,然後被石頭擲打,最後在公元270年2月14日這天被送上了絞架被絞死。14世紀以後,人們就開始紀念這個日子。中文譯爲"情人節"的這個日子,在西方國家裏就被稱爲Valentine's Day,用以紀念那位爲情人做主而犧牲的神父。說法二據說瓦倫丁是最早的基督徒之一,那個時代做一名基督徒意味着危險和死亡。爲掩護其他殉教者,瓦倫丁被抓住,投入了監牢。在那裏他治癒了典獄長女兒失明的雙眼。當暴君聽到這一奇蹟時,他感到非常害怕,於是將瓦倫丁斬首示衆。據傳說,在行刑的那一天早晨,瓦倫丁給典獄長的女兒寫了一封情意綿綿的告別信,落款是:From your Valentine(寄自你的瓦倫丁)。當天,盲女在他墓前種了一棵開紅花的杏樹,以寄託自己的情思,這一天就是2月14日。自此以後,基督教便把2月14日定爲情人節。說法三在古羅馬時期,2月14日是爲表示對約娜的尊敬而設的節日。約娜是羅馬衆神的皇后,羅馬人同時將她尊奉爲婦女和婚姻之神。接下來的2月15日則被稱爲"盧帕撒拉節",是用來對約娜治下的其他衆神表示尊敬的節日。在古羅馬,年輕人和少女的生活是被嚴格分開的。然而,在盧帕撒拉節,小夥子們可以選擇一個自己心愛的姑娘的名字刻在花瓶上。這樣,過節的時候,小夥子就可以與自己選擇的姑娘一起跳舞,慶祝節日。如果被選中的姑娘也對小夥子有意的話,他們便可一直配對,而且最終他們會墜入愛河並一起步入教堂結婚。後人爲此而將每年的2月14日定爲情人節。說法四來源於古羅馬的牧神節(Lupercalia Festival)。這個說法是基督教會慶祝這一天是爲了把古羅馬的牧神節(每年的2月15日慶祝,爲了保佑人、田、牲畜的生產力)基督教化。在羅馬人崇拜的衆神中,畜牧神盧波庫斯(Lupercus)掌管着對牧羊人和羊羣的保護。每年二月中,羅馬人會舉行盛大的典禮來慶祝牧神節。那時的日曆與現在相比,要稍微晚一些,所以牧神節實際上是對即將來臨的春天的慶祝。也有人說這個節日是慶祝法烏努斯神(Faunus)它類似於古希臘人身羊足,頭上有角的潘神(Pan),主管畜牧和農業隨着羅馬勢力在歐洲的擴張,牧神節的習俗被帶到了法國和英國等地。人們最樂此不疲的一項節日活動類似於摸彩。年輕女子們的名字被放置於盒子內,然後年輕男子上前抽取。抽中的一對男女成爲情人,時間是一年或更長。基督教的興起使人們紀念衆神的習俗逐漸淡漠。教士們不希望人們放棄節日的歡樂,於是將牧神節(Lupercalia)改成瓦淪丁節(Valentine's Day),並移至二月十四日。這樣,關於瓦淪丁修士的傳說和古老的節日就被自然地結合在一起。這一節日在中世紀的英國最爲流行。未婚男女的名字被抽出後,他們會互相交換禮物,女子在這一年內成爲男子的Valentine。在男子的衣袖上會繡上女子的名字,照顧和保護該女子於是成爲該男子的神聖職責。說法五傳說以前在英國,所有雀鳥都會在2月14日日交配求偶,如黑鳥、山鶉等,皆在2月間求偶。所以,人類也認爲每年的2月14日是春天萬物初生的佳日,代表着青春生命的開始,也仿效雀鳥於每年的2月14日選伴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