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的來歷大綱

來源:瑞文範文網 1.91W

農曆七月初七,俗稱七夕節,又叫 “乞巧節”或“女兒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你知道七夕節的來歷嗎?下面本站小編就告訴你七夕節的來歷,一起看看吧!

七夕節的來歷大綱
七夕節的來歷

自然崇拜

“七夕”可以說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着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除了牛郎織女星,其他東南西北各個方位都一些有代表性的星星,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二十八星宿。所以說七夕節可以說算是人們對自然的崇拜。

時間崇拜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都是代表時間。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這個數字在我國古代是很有福氣的意思,比如什麼七星報喜之類,所以說,大家都說古時候大家還是很重視七夕這個節日的,因爲有很好的寓意。

數字崇拜

除了時間崇拜,“七夕”又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爲吉慶日。“所以說,與時間崇拜的類似,七月七也是一種吉日,所以說,大家還是對此感覺到很崇敬的。

七夕節的習俗

乞巧活動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做些乞巧的小物品,再擺上些瓜果,賽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方式不盡相同,但各有各的趣味。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此時如有蜘蛛結網於瓜果之上,就意味着太乞巧了。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乞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拿來面、菜,一塊兒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餃子裏,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餃子,據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節活動,帶有競賽的性質,類似古代的鬥巧風俗。近代的穿針引線,蒸餑餑,烙果子,有些地方還有做巧芽湯的習俗,即在七月七年級,將穀物浸泡水中發芽,七夕這天,剪芽做湯,兒童吃巧芽,聰明伶俐;後來用麪塑、剪紙、彩繡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就是鬥巧風俗的演變。而牧童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

諸城、滕縣、鄒縣一帶,則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是牛郎織女相會時哭泣所致。膠東,魯西南等地相傳這天喜鵲極少,它們都到天上搭鵲橋去了。

如今浙江各地,仍有類似的乞巧習俗。如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這一天,用麪粉製成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爲“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女孩對月穿針,以祈求織女賜以巧技,或者捉一隻蜘蛛,放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後如已結網,則稱爲得“巧”.

在紹興農村,七夕夜會有許多少女,獨自一人偷偷躲在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靜之時,倘若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位少女日後便能得到如意郎君。

爲了祈盼牛郎織女能在天庭過上美好幸福的生活,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日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殺一隻公雞,意爲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不分離。

在廣西西部,傳說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若喝其洗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壽。此水名曰“雙七水”,人們在這天雞鳴時,爭先恐後地去河邊取水,取回後用新甕盛起來,待日後使用。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七夕節到來之前,姑娘們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裏,再用水浸泡,使之發芽,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之爲“拜仙禾”和“拜神菜”.從初六晚至初七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焚香點燭,對空跪拜,稱爲“迎仙”.

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着燈影將線穿過針鼻,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鼻者叫“得巧”,被稱爲巧手,穿不到七個針鼻的叫“輸巧”.七夕之後,姑娘們將自己製作的這些小工藝品及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七夕節故事

在遙遠的過去,一個偏僻的小村莊裏,有一家貧窮的小農戶。家裏有一對兄弟,他們的父母早逝,弟弟牛郎爲人忠厚老實,哥哥娶回了一個刻薄吝嗇的妻子。這個嫂子怎麼看牛郎不順眼,便給了家中的一頭老牛將他趕出了家門。可憐的牛郎與老牛相依爲命,他每天照顧老牛,起早貪黑地勞作。原來這頭老牛不是一般的凡物,他本是天上的神牛,後被貶下凡。老牛同情忠心於牛郎的樸拙善良,偷偷幫助他與下凡嬉戲的織女邂逅,兩人一見傾心,織女自此嫁給了牛郎,兩人過上了男耕女織的田園生活。奈何織女是天上神女,與凡人結合實是觸犯天規,被王母娘娘抓了回去。相愛的戀人兩分離,老牛犧牲自我,讓牛郎拿自己的皮製靴上天找回織女。牛女帶着兩個孩子上了天庭,卻被王母娘娘用簪子劃出一條無垠的天河阻隔了他與織女。後來,世間被他們的愛情所打動,成千上萬只喜鵲在每年的七月七自發飛來搭成鵲橋,有情人得以相會。這便是七夕節由來的大概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