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元節和萬聖節的區別的文章500字

來源:瑞文範文網 2.16W

中元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希望以下文章對您有所幫助!

關於中元節和萬聖節的區別的文章500字

中元節作文一

今天,是農曆7月14,中元節,當地人稱“鬼節”,是個很隆重的節日,每家每戶都要吃鴨肉。包餈粑,真熱鬧,我們家裏也做了很豐富的的菜,可我最喜歡的是爸爸買回來的海鮮,有九節蝦,青蟹,三文魚,青蟹的個子綠綠的,有兩個像鉗子一樣的大腿,爸爸拿刀把青蟹切成兩半,一不下心就被夾子夾住了,爸爸驚心膽跳的,急忙拿刀來拍打,當你想摸他的時候,它就會用大夾子保護自己攻擊別人,,他有又硬又小的眼睛,一碰他,就會縮回去,真逗人,九節蝦在袋子裏活蹦亂跳,別看海鮮長得不好看,放進開水裏,就會大變身,金燦燦的,真誘人,看到了就想吃。

今天過節真開心!

中元節作文二

跟大家講個真實的故事,是關於昨晚半夜十二點發生的一件怪事。本來那個時候大家都應該在熟睡了,而我耳邊隱隱約約傳來一陣陣吹聲樂的聲音,我很好奇,大深夜的,誰還這麼閒情逸致?再仔細一聽,聲音越來越近,越來越近。其中還伴隨着緩慢的腳步聲。聽,是很多不同的腳步聲,這令我更加好奇,但被灌了鉛的眼皮怎麼也睜不開,聲音越來越近。好像歡快又好像悲傷,“不會是死了人的那種哀悼的吹聲吧”?我突然被自己這個想法嚇到了,身體慢慢向前移,手由不住拉開沒有生氣的窗簾,眼睛好像被定了法,往哪個聲音傳來的方向看去,忽然,一張白的發紫的臉向我轉過來,邪笑的雙眸直勾勾地看着我。手上放着一個遺像框,框中是一個很漂亮的長髮女子,似笑非笑!嘴角似乎殘留着幹了的鮮血,好不可怕!後面吹哀號的人,哦!是鬼還是靈魂?都發笑似的看着我,紅紅的燈籠像長着滿臉鮮血的骷髏,乾巴巴的雙手慢慢地撕爛你一寸寸的皮膚,已經發黑的嘴巴貪婪地舔着可口的血汁,空洞的眼睛不停發散出幽藍的火氣。我想努力的移動我的腳,身體,甚至我的頭,可是毫無用處。總感覺好像少了些什麼,咦?怎麼沒有棺材也沒有骨灰盒?難道……我不敢往下想,因爲刺骨的冷風吹得汗毛豎立起來,還有我整個人都在打顫!我看的心驚肉跳。後來,再也沒後來了!

中元節作文三

今天,爸爸帶我去歡樂谷玩,因爲歡樂谷在舉辦“萬聖鬼節”的活動,我又開心又緊張。

我們進歡樂谷看見了南瓜怪,人扮的殭屍,穿着骨頭衣服的人,還有人帶着面具,爸爸帶着我玩了很多遊戲,真開心。

今天,我印象最深的是恐怖醫務室,裏面有人的頭,手,心臟,內臟,肺,還有死人……,雖然自己還是知道這些都是假的,但是我仍然很害怕,一直牽着爸爸的手,不肯鬆開,走出恐怖醫務室後,爸爸不停的安慰我,一直鼓勵我,我終於不恐懼了。

看了那麼多恐怖的東西,不知道今晚自己會不會做惡夢?但是,只要爸爸媽媽在我的身邊,我就永遠都不會害怕,永遠都很安全。

中元節作文四

人類文化總是存在一定關聯。在祭祀習俗或者殯葬文化上,中國和西方都有着悠久的歷史,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無論在中國,還是在西方,“鬼節”都有着悠久的歷史。中國的中元節被稱爲鬼節,西方的萬聖節被稱爲鬼節。兩者之間有什麼樣的區別呢?讓我們來了解一下。

中國的鬼節“中元節”

中國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爲“盂蘭盆節”,也稱“中元節”(一定意義上講,中元節歸屬道教,盂蘭盆節歸屬佛教),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

“鬼節”,俗稱“七月半”(有些地區爲十三或十四)。俗傳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閻王釋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習俗。送祖時,紙錢冥財燒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時,在寫有享用人姓名的紙封中裝入錢紙,祭祀時焚燒,稱“燒包”。年內過世者燒新包,多大操大辦,過世一年以上者燒老包。

無論貧富都要備下酒菜、紙錢祭奠亡人,以示對死去的先人的懷念。中元節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內死的稱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稱老亡人。迷信說新老亡人這段時間要回家看看,還說新老亡人回來的時間並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後回。因此要分別祭奠。燒紙錢的時間選晚上夜深人靜,先用石灰在院子裏灑幾個圈兒,說是把紙錢燒在圈兒裏孤魂野鬼不敢來搶,然後一堆一堆地燒,燒時嘴裏還要不住地念叨:“某某來領錢。”最後還要在圈外燒一堆,說是燒給孤魂野鬼的。亡人們回去的這一天,無論貧富都要做一餐好飯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有些地方會放河燈,河燈也叫“荷花燈”,一般用木板加五色紙,做成各色各樣的彩燈,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有的人家還要在燈上寫上亡人的名諱。商行等一些單位,則習慣做一隻五彩水底紙船,稱爲大法船。傳說可將一切亡靈,超度到理想的彼岸世界。船上要做一人持禪杖。也有的做成觀世音菩薩。

夜幕降臨,將一盞盞河燈置放河水中,讓其順水漂流。人們依據燈的漂浮狀況,來判斷亡魂是否得救。如果燈在水中打旋,被認爲讓鬼魂拖住了。如果燈在水中沉沒,被認爲亡魂得到拯救,已經轉世投胎了。如果燈漂得很遠或靠岸,被認爲亡魂已經到達彼岸世界,位列天國仙班了。總之,放河燈一切都是爲了祈福祝願。

西方的鬼節“萬聖節”

萬聖夜(Halloween)(又叫鬼節,萬聖節前夜)在每年的10月31日,是英語世界的傳統節日,主要流行於北美、不列顛羣島、澳大利亞、加拿大和新西蘭。當晚小孩會穿上化妝服,戴上面具,挨家挨戶收集糖果。華語地區常將萬聖夜誤稱爲萬聖節。

萬聖夜英文稱之“Halloween”,爲“AllHallowEve”的縮寫,是指萬聖節(AllHallow'sDay)的前夜,類似於聖誕夜被稱爲“ChristmasEve”。“Hallow”來源於中古英語halwen,與holy詞源很接近,在蘇格蘭和加拿大的某些區域,萬聖節仍然被稱爲“AllHallowMas”,意思是在紀念所有的聖人(Hallow)那一天,要舉行的彌撒儀式(Mass)。

萬聖夜通常與靈異的事物聯繫起來。歐洲傳統上認爲萬聖節是鬼魂世界最接近人間的時間,這傳說與中國的盂蘭節類似。美國明尼蘇達州的Anoka號稱是“世界萬聖節之都”,每年都舉行大型的巡遊慶祝。

萬聖節起源於惡作劇,也要求大人帶孩子一起出門(一般是大人駕車停在路邊,小孩去敲門討糖)。大人要求孩子只許去門口有節日佈置並點了燈的人家,否則不去打擾。另外討糖過程的始終必須站在大門口等待,不許進屋,討回的糖也要交大人檢查後才許吃。對接待孩子的人家,也要求不給自家制作的食品,也不給未包裝的食品。

孩子們會提着南瓜燈,穿着各式各樣的稀奇古怪的服裝,挨家挨戶地去索要糖果,不停地說“trickortreat”(意思是給不給,不給就搗蛋)。要是你不肯給糖果的話,孩子們就會很生氣,用各種方法去懲罰你,例如把垃圾倒在你家裏等等,直到你肯給他們糖果爲止。

然而萬聖夜的重頭戲還是在餐桌上。你既要準備好美食來招待那些前來搗亂的“小鬼”,更要在這個特別的節日爲你的餐桌裝扮一番。千萬不要讓你的客人們小瞧了你哦!

公共場合以及居家周圍的節日佈置都是自願的。鬼臉南瓜燈、白網黑蜘蛛、白衣鬼等,都是節日的裝點,已全然沒有了駭人的鬼魅色彩。有的女學生還在這時候會買一對南瓜或者鬼骷髏的耳環來佩帶。如果有哪家的佈置做得過分恐怖了,會遭到有關方面的制止,媒體也會令其曝光,讓公衆指責。

關於南瓜雕空當燈籠的故事。這源於古代愛爾蘭。故事是說一個名叫JACK的人,是個醉漢且愛惡作劇。一天他把惡魔騙上了樹,隨即在樹樁上刻了個十字,恐嚇惡魔令他不敢下來;然後與惡魔約法三章,讓惡魔答應施法讓自己永遠不會犯罪爲條件讓他下樹。JACK死後,其靈魂卻既不能上天堂又不能下地獄,於是他的亡靈只好靠一根小蠟燭照着指引他在天地之間倘佯。

東西方“鬼節”的發展與演變

中元節和萬聖節最初都與祭祀習俗有關。但隨着人類的發展,都出現了演變。西方萬聖節就早發展成爲帶有娛樂性質很強的盛大活動。而我國的中元節,也正在由傳統的祭祀習俗逐漸發展。中元節這天,南方人殺雞宰鴨,並焚香燒紙,祭祀先人。但也有不少年輕人忽視了“鬼節”這一傳統說法,把中元節當做親朋好友聚會的“團圓節”。從整體來看,西方萬聖節現在主要表現爲狂歡,而我國在這個傳統的祭祀日,主要還是表現比較靜穆。

中國鬼節:祭祀祖先,莊重肅穆

在“敬鬼神而遠之”的中國文化中,“鬼”是忌諱,死亡更是一種禁忌。人們還不習慣跟“鬼”開玩笑,更不習慣活人“裝神弄鬼”。而在西方文化中,生與死被視爲大自然的規律,死並不可怕,“鬼節”是可以慶祝的節日。爲了節日的好玩有趣,增加節日氣氛,同時讓小孩子從小不怕鬼,即使是年過六旬的老太太,也會裝扮成“幽靈”,惡搞一下。這對於生活在西方歷史傳統下的人們很好理解,但是這對我們“敬鬼神而遠之”的東方國度卻不一定合適。即使那些旅居在外很久的華人,很大一部分仍然堅持認爲,入鄉隨俗的同時也要考慮到中國國情在孩子身上的烙印。孔子說:“非其鬼而祭之,諂也。”但是最大的問題還不在這裏,此“鬼”非彼“鬼”,中西方在鬼節文化的背景和內容上是迥異的,

孔子在兩千五百年前就在《論語》中明確告誡弟子:“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中國也有自己的“鬼節”,但是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都和西方人的萬聖節有很大的不同。中國的鬼節文化以我們綿延不絕的宗法血緣傳統爲土壤,更和我們的慎終追遠的傳統息息相關。在基督教裏面,對於祖先的祭祀是不允許的。而中國人的鬼節彰顯的是對先人的懷念。相應地我們的鬼出來的目的主要還是接受人們的祭祀而不是尋找再生的替身,這種信念構成了中西方迥異的鬼文化。

西方萬聖節:歡樂活潑,娛樂爲主

萬聖節的由來是在公元前520xx年時,居住在愛爾蘭、蘇格蘭等地的人們相信,往生人的亡魂會在10月31日這一天回到生前所居住的地方,並在活人的身上找尋生靈替身,以獲得再生的機會。當地居民因爲擔心鬼魂來奪取自己的生命,故當10月31日到來時,會將所有燈光熄掉,使得鬼魂無法找尋到活人,並打扮成妖魔鬼怪以將鬼魂嚇走。隨着時間的流逝,萬聖節的意義逐漸變得含有喜慶的意味。因此現在象徵萬聖節的妖怪及圖畫,都變成了古靈精怪的模樣,如番瓜妖怪、巫婆等。喜愛發揮創意的美國人,在這一天則極盡所能將自己打扮得鬼模鬼樣,特別是孩子們會穿上每年不一樣的萬聖節服裝,拎着南瓜燈的提簍去挨家挨戶地討糖,說着“trickortreak”,這些都讓鬼節變得趣味多了。這也是萬聖節得到很多人喜歡的原因。

中元節作文五

本月31號是中元節,看日曆表才發現,什麼是中元節?我很疑惑.

中元節又稱“七月節"或盂蘭盆會",爲三大鬼節之一.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根據古書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爲上元,七月十五日爲中元,十月十五日爲下元."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除、清、九)等三節,都是中國傳統節日裏祭祖的四大節日.《道藏》載:"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選衆人,分別善惡……於其日夜講誦是經,十方大聖,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時解脫".民間則多是在此節日懷念親人,並對未來寄予美好的祝願.

道教節日能與傳統民書相應,主要基於同一宇宙觀: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爲天官、地官、水官所統轄的三界府署,民間通稱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衆神.中國東漢末年,天師道便已綜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觀,首過即需上"三官手書",分別投於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懺悔罪過,以祈求平安.經歷六朝時期的發展後,三會日與三元思想結合,唐代官方的提倡,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爲祈求玄元皇帝(太上老君、老子)的三元節日,皇帝率百官參與節日儀式.唐、宋以後,已成爲民俗節日.

正月十五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哦,原來中元節是鬼節啊,好嚇人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