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節氣養生重在防寒養腎大綱

來源:瑞文範文網 1.97W

明天就是小寒了。小寒是24個節氣中的第23個節氣,在1月5-7日之間,太陽位於黃經285°。下面是xx小編收集的一些資料,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小寒節氣養生重在防寒養腎大綱

今年的小寒是6日。小寒是與二十四節氣中最後一個節氣“大寒”相比較而言,“寒”即寒冷的意思,表明已進入一年中的寒冷季節,古人認爲,此時天氣寒冷,但還未到達極點。今年的小寒過後第三天(9日)即進入最爲寒冷的“三九天”。島城中醫專家葉正祥提醒,小寒應“養腎防寒”。

順四時而適寒暑

《黃帝內經靈樞》言:“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辟邪不至,長生久視。”葉正祥解析:一個聰明的人是一個懂得養生的人,其養生首要必須是順應春夏秋冬氣候的變化。這就是《黃帝內經》所講的“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所以人是天地造化的產物,是天地之靈。因此,如果我們能夠多留意一下天氣的變化,慢慢感應和捕捉到自己身體微小的訊號,並知道自己的身體是否會與天時不配合後,找出相應的方法調養治療,這纔是中醫的精華所在;如果在春天的時候身體還停留在冬天,或者已經早一步去了夏天等現象無所察覺,等到疾病來臨時才臨陣磨槍,那隻能是養病而不是養生了。

葉正祥說,唐代學者王冰註疏《黃帝內經》說“養生者必敬順天時”,養生如能符合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時序規律,方能有利於正氣內存,邪不可幹。養生就是順天時,過好每一天,也就活好一輩子了。

小寒標誌着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十二月節,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則大矣。”

寒天應保暖防病

小寒和大寒期間一般都是最冷的時期,俗話說“冷在三九”。而今年的“三九”開始是本週六即9日。

葉正祥說,古代將小寒分爲三候:“一候雁北鄉,二候鵲始巢,三候雉始鴝”。古人認爲候鳥中大雁是順陰陽而遷移,此時陽氣已動,所以大雁開始向北遷移。此時北方到處可見到喜鵲,並且感覺到陽氣而開始築巢;第三候 “雉鴝”的“鴝”爲鳴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時會感覺到陽氣的生長而鳴叫。進入小寒後宜“養腎防寒”。 《黃帝內經》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民間有“冷在三九”之說,而今年“三九”在小寒節氣三天後,可見小寒之冷,因此又有“小寒勝大寒”之說。

“小寒時節之所以寒冷,是因爲強冷空氣及寒潮活動頻繁,容易造成氣壓、溫度、溼度等氣象要素的劇烈變化,人們往往難以適應而感染呼吸道疾病等病症。”

葉正祥說,面對極寒天氣,日常養生保健工作絕不容忽視。中醫認爲,冬季時節應養陰養腎、防寒平陽。

“中醫認爲‘寒性凝滯,寒性收引’,天氣寒冷,則關節痛、頸椎病甚至是心腦血管疾病都容易發病。”

葉正祥強調,小寒節氣期間,保暖是第一要務,尤其是對肩頸部、腳部等易受涼的部位要倍加呵護。對於老人家,則在保暖的同時還要注意通風。冬季活動要慢行,每天早睡晚起,尤其不要忽冷忽熱等,避免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食物補腎正當時

《黃帝內經》中談到:“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所以小寒節氣後,更要注意養腎。

藥食同源,食物補腎不可或缺。

“中醫認爲藥食同源。我們平時所食用的食物有很多實際上也是中藥,比如山藥、枸杞、核桃、芝麻等。平時也可以多食一些燉羊肉、雞湯、鴨肉等一類溫腎補腎的食物。”

中醫養生還認爲五穀可以補腎,歷代養生家一直提倡健康的飲食,需要以“五穀爲充,五果爲養”,也就是說人每天必須攝入一定量的主食和蔬菜水果。

葉正祥說,主食攝入不足,容易導致氣血虧虛,腎氣不足;五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無機鹽和纖維素,因可生吃可獲得更多的營養成分,所以經常食用,可輔助五穀使人體獲得更全面的營養。因此,平時適當攝入一些益腎、養血的食物,對處於亞健康狀態下的人們是大有裨益的。

可以適當多食用一些溫熱食物防寒,如牛肉、羊肉、韭菜、大棗、魚肉、豆製品和雞肉等。晚上可以用陳皮、生薑等煮熱水泡腳,也有助於抵禦冬寒對人體的侵襲。小寒節氣後的進補應以溫補爲宜。不能毫無章法地亂補,合理進補才能及時補充氣血、防寒保暖,並能達到事半功倍的養生效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