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長征途中有哪些經典故事

來源:瑞文範文網 1.48W

長征是中國革命史上驚天動地的壯舉,是撼動萬里河山的雄偉事蹟。下面本站小編分享3個關於紅軍長征的故事,一起來閱讀長征小故事吧!

紅軍長征途中有哪些經典故事
紅軍長征小故事1:馬背上的小紅軍

陳賡,在黃埔時代他就被稱爲“黃埔三傑”之一的人物,人們只知他是天不怕、地不怕、鬼不怕的英雄,卻不知道他還有“三怕”。第一怕是廖仲愷先生,第二怕是彭德懷老總,第三怕,知道的人就很少了,那就是,怕小孩子。

那是個霜雪紛飛的深秋,太陽早偏西了。陳賡感到十分疲憊,掉了隊,同他那也十分疲憊的瘦馬,慢慢地朝前走着。忽然來到一個掉隊小紅軍的身旁。這個小傢伙,看來不過十二歲,一口四川腔,圓溜溜的臉,一雙大眼睛,兩片薄嘴脣,鼻子有點翹。穿着一雙破草鞋的腳板子,凍得又青又紅。陳賡靠近他身邊說:“小鬼,你過來騎一會兒。”

小鬼拿出一副蠻不在乎的樣子,盯着陳賡那滿臉鬍子的瘦臉,微微一笑說:“老同志,我的體力可比你強多了,你快騎上走吧。”

陳賡用命令口吻說:“上去,騎一段再說!”

小鬼用倔犟的語氣說:“你要我同你的馬比賽啊,那就比一比吧。”小鬼把腰一挺,做出一個準備跑的姿勢。

“那,我們就一塊走吧。”

“你先走,我還要慢慢走,等我的同伴呢。”

陳賡無奈,從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遞給小鬼說:“你把它吃了。”

小鬼把身上的乾糧口袋一拉,輕輕拍了拍,說:“你看,鼓鼓的嘛,比你還要多呢。”

陳賡終於被這個小鬼說服了,他只好爬上馬背,一個人朝前走去。

不知爲什麼,陳賡此時心裏總是靜不下來。他腦子裏,出現一連串孩子的影子。從上海灘上、廣州沿街直到香港碼頭,他所打過交道的那些娃娃們,都從他的腦海裏涌出來。陳賡突然喊了一聲:“不對,我受騙了!”他調轉馬頭,狠踢着馬肚子,向原路奔跑起來。

當陳賡尋找到這個小鬼時,已經晚了。

陳賡把小鬼抱上馬背時,左手觸到一件硬物。他順着摸出來一看,原來正是小鬼那個鼓鼓的乾糧袋,裏面只有一塊燒得發黑的牛膝骨,上面還留有幾個牙齒印。

陳賡全明白了。然而這時,小鬼已經停止了呼吸。

陳賡一手緊摟着小鬼的屍體,一手狠狠地給自己一個嘴巴:“陳賡啊,你這個大笨蛋,怎麼對得起階級小兄弟!”這就是陳賡同志爲什麼怕同小孩子開玩笑,怕聽小孩子生病,怕聽小孩子哭的原因。

紅軍長征小故事2:一袋乾糧

這個故事,發生在很多年以前,紅軍叔叔長征的時候。

在紅軍部隊的醫院裏,有個小紅軍叫小蘭。小蘭才 13 歲。她的爸爸、媽媽都被地主逼死了,她也被地主拉去幹活,受盡了地主剝削和打罵。

後來,紅軍來了,小蘭跑到部隊,說什麼也不離開紅軍啦。紅軍長征的時候,小蘭跟着部隊走進了草地。一說草地,小朋友們準會想到公園裏那長着綠茵茵小草的草坪,又平坦又好看。紅軍叔叔過的草地可不是那樣的,那裏荒涼極啦。地上除了野草就是爛泥坑,走幾十天也走不完。一路上看不見一間房子,找不到一個老百姓。只有幾隻老鷹在天上飛旋。這天,走着走着,前邊出現了一個小村子。紅軍叔叔一看,可高興啦。小蘭也樂得又蹦又跳。

有了村子就能找到糧食了。

部隊進了村,小蘭把傷病員安置好,就拿着米袋找糧食去了。可村裏一個老百姓也沒有。小蘭在村裏走着走着,看見一個打麥場。場上堆着一堆麥秸,上面還有沒有打幹淨的麥粒。她把麥秸捶了又翻,翻了又捶,東一粒,西一粒地撿起來。總共不到一小碗。這點東西能吃幾頓呢?不行,還得找!

小蘭剛走不遠,正好碰見一個大個子紅軍,扛着一袋沉甸甸的東西走過來。小蘭一看,喲,這不是在我們醫院養過傷的那個大個子嗎?

小蘭忙問:“哎,你在哪兒搞來這麼多的糧食呀?”

大個子紅軍放下口袋說:“嘿,是小蘭呀,我這糧食是在地主院子裏挖出來的。你找到多少糧食了?”

小蘭把口袋一伸說:“喏,都在這兒呢!”

大個子紅軍接過米袋掂了掂,笑着說:“小蘭,聽說還要走 20 多天的草地,這點麥子還不夠塞牙縫的呢!”“明天再找嘛!”“來,把我的給你一點吧!” 說着,他捧着麥子就要往小蘭的米袋裏放。

小蘭趕緊米袋藏在背後,搖搖手說:“不要,你們人多,自己還不夠吃呢。”大個子紅軍胳膊長,一把奪過米袋,一邊往裏倒,一邊親切地說:“沒關係,我們每人少吃一口,就省出來了。”

小蘭又在別處找到了一些麥子,炒熟了,碾成了麥粉,放在了米袋裏。心想:這些麥粉我一頓吃一把,再揀點野草野菜,能吃它 20 來天,走出草地沒問題。對!還要省出一點給傷病員吃

。第二天早上,部隊出發了。小蘭扶着傷員,緊跟着部隊,小心地往前走。走着走着,前邊出現了一條小河,河上用樹幹臨時搭起一座橋,橋下的河水“嘩嘩”地流着。小蘭把肩膀上的米袋背好,緊緊扶着傷員說:“同志,該過橋了,慢慢走!”

誰知道,走到橋中間,那個傷員忽然咳嗽起來了,臉漲得通紅,身子直髮抖,腳底下一滑,身子一歪,小蘭連忙使勁扶住了他。可小蘭肩膀上那袋麥粉卻掉到了河裏。米袋在水裏滾了幾下,就沖走了。小蘭愣住啦,她小聲地叫了一聲:“哎呀,這可怎麼辦呀?”傷員看她望着河水直髮愣,就問:“小蘭,什麼東西掉到河裏了?”小蘭連忙搖搖頭:“沒有,什麼東西都沒掉。咱們走吧!”

這時候,看護長從後面走過來了。小蘭告訴她傷員咳嗽得很厲害。看護長雙手扶住傷員說:“好,到前面找醫生看一看。”她見小蘭好象有點什麼事兒的樣子,又問:“小蘭,怎麼啦?是身體不舒服嗎?”“沒有。嗯……”小蘭把剛到嘴邊的話又收了回去。

紅軍長征小故事3:年齡最小的11歲女紅軍

在紅軍女戰士隊伍中,有一位年僅11歲的小姑娘,只見她身背一條線毯、腰別一把橫笛,手拄一根木棍,一路歌唱、吹奏爲大家鼓勁,她就是長征中年齡最小的女紅軍——王新蘭。

王新蘭,1920xx年出生於四川宣漢一個富裕家庭,她的叔叔王維舟是着名的中共早期黨員。在叔叔的影響下,王新蘭的兩個哥哥和兩個姐姐先後加入共產黨。王新蘭7歲時,因爲人小,不易引起白匪注意,黨組織常讓她傳遞祕密文件。

1933年紅四軍入四川,王維舟領導的“川東遊擊軍”改編爲紅四方面軍第三十三軍,他任軍長。當時王新蘭只有9歲,雖然年幼,但在家人的薰陶下,也領悟了不少革命道理。紅軍要長征了,家裏只留下王新蘭和多病的母親。看到王新蘭終日如坐鍼氈的樣子,15歲的姐姐、紅軍女戰士王新國看出了妹妹的心事,知道她希望跟着紅軍一起走。於是,在姐姐王新國的鼓勵下,王新蘭鼓足勇氣報名參加紅軍。

深明大義的母親對此感到特別欣慰,只是擔心王新蘭年齡太小,紅軍不收。

時任紅四軍政治部主任的徐立清接待了她們。當他見到王新蘭扎着兩個羊角辮、個頭還沒有步槍高時,便微笑着問:“你這麼小能幹什麼?”

王新蘭惟恐紅軍首長把自己看小了,便大着嗓門說:“我什麼都能幹!”

徐主任見她率真的樣子,哈哈大笑:“哦?什麼都能幹?那就說說你能幹些什麼。”

“好!”聽首長話有鬆口,王新蘭的勁頭更足了:“我會寫字,會跳舞,會吹奏,還會唱歌!”說着她還用手在地下寫了幾個字讓徐立清看。

這時,姐姐王新國也在旁邊幫腔:“首長,您就收下我妹妹吧!您別看她年齡小,可她已經爲黨工作好幾年了。”她如數家珍般把王新蘭幾年來爲黨傳遞情報的事講給徐立清。徐立清一邊聽,一邊連連點頭:“嗯,不錯,不錯。”專心聽王新國說完,徐立清轉而對王新蘭說:“小妹妹,不是紅軍不要你,只是你的年齡太小了……”

一聽又沒希望了,王新蘭發起了小孩脾氣:“小?小怎麼了?哪個天生會打仗,還不是一點點學起來的。我雖然年齡小,可學東西還快呢!”

看王新蘭參軍的決心很大,徐立清最終同意了:“好吧,那你明天就過來吧!”王新蘭當即興奮得跳了起來。隨着一聲“是”,王新蘭拉着姐姐就往外跑。徐立清突然想起了什麼,對着她們喊:“你媽媽同意嗎?”“早就同意啦!”一句愉快的回答從門外飄了進來。

幾兄妹把母親託付給地方蘇維埃組織後,第二天一大早,王新蘭就到紅四軍報到了。王新國被分配到紅四軍政治部宣傳委員會工作,王新蘭則安排在委員會下屬的宣傳隊當宣傳員。一到宣傳隊,姊妹倆就開始編演節目、書寫標語。長征路上,王新蘭和戰友一起穿山越嶺,爬冰臥雪,無論吃多少苦,受多大罪,從不叫苦叫累,也從不掉隊。

不過,王新蘭確實太小了,爬雪山,她是靠拉着馬尾巴才攀上去的;過草地,她有些時候也不得不趴在紅軍大哥哥的肩膀上。儘管這樣,王新蘭只要有機會,就會立在風口、站在路邊,爲戰友們送歌獻舞,加油鼓勁。

小紅軍王新蘭愣是用稚嫩的雙腳走完了二萬五千里長徵路,隨同大部隊勝利到達陝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