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鬼節緣何不敵萬聖節?大綱

來源:瑞文範文網 6.7K

10月31日,西方的“鬼節”―――萬聖節又讓商家賺了個盆滿鉢滿,而過節的主要羣體―――都市裏的年輕人,雖然大把往外掏銀子,但也“不改其樂”。這時候,不禁又讓人想起了具有同樣意義的中國鬼節―――盂蘭節。同樣的理由、相似的項目,中國本土鬼節像許多其他節日一樣,不敵洋鬼,甚至漸漸在日曆上消失了身影。這是爲什麼?

中國鬼節緣何不敵萬聖節?大綱

從今年的端午節被韓國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到前不久的中秋節要不要有法定休假日,傳統節日的精神價值開始成爲學者關注的焦點。媒體上也出現了大量反思的聲音:洋節盛行難道僅僅是推行消費主義的商家和崇洋媚外的年輕人合計的一場“陰謀”嗎?

■ 愛湊熱鬧其實是中國人的民族性

愛湊熱鬧幾乎是中國人的民族性。傳統節日中除了宗教含義外,本來也有很多民衆可以參與的活動,來滿足人們對“熱鬧”的渴望。

看過電視劇《大明宮詞》的人一定還記得,太平公主初遇自己未來駙馬時的情景:幼小的她和女伴走散了。在長安擁擠的街道上,她拽下了自己頭上的面具,四處尋找,逢人就問。當她胡亂拉下一個男子的面具時,一張優雅的面孔驀然出現,她未來的人生畫卷就此展開……這段故事發生的背景就是唐朝的“鬼節”―――中元節,也就是盂蘭節。當時,除了祭拜之外,還有豐富的民間活動。像燈會、放焰口、放河燈等等。直到現在,臺灣還保留着這種習俗。他們的主要活動有放水燈、普度和搶孤。

放水燈總是被賦予很多浪漫色彩。最初,它是用來通告水府幽魂(溺斃的鬼)來享用祭品。水燈分爲水燈頭、水燈排兩種。水燈頭分爲圓形燈籠和紙厝(房屋狀的水燈)兩種。水燈排是用木材紮成木筏上面再懸放燈籠。把水燈放入水中,相傳水燈流得越快,該字姓人家當年運氣愈好。

而另一種活動“搶孤”現在在港臺已經發展成一種獨立的活動。原來,在普度的廣場上會搭起高丈餘的臺子,上面放滿各式各樣的供品。普度完畢,主持人一聲令下,大家就蜂擁而上搶奪,因爲沒有秩序易造成傷亡,所以清朝下令停辦。民國八十一年宜蘭頭城再度舉辦此活動,仍延襲舊制,架高近四層樓的棚子,上放置十三盞食物和純金牌。據說當鬼魂看到一羣比自己還要兇猛搶奪祭品的人時,會被嚇得逃開。

在著名的動畫《麥兜故事》中“搶包山”的情節就是發生在這個時候。現在每年我們還能看到香港政府在盂蘭節期間發佈的通告,廣而告之民衆注意財物和環境衛生等。可見傳統鬼節在港臺因爲有大量的內容豐富的活動作支撐,仍然受到民衆的喜愛。

■ 規避迷信,還是適應人們新的生活需求?

由於規避迷信,或是適應人們新的生活需求,很多活動不再舉辦。而洋節恰好“鑽”了這個空子。

很多古老的節日在最初發生的時候基本都是由於敬畏鬼神,祈求現世幸福平安之意。因此很多儀式也含有祭祀、禮拜功能。像春節的放鞭炮爲了驅鬼,端午節吃糉子爲了驅趕河中魚蝦、保護屈原身體等含義。

而在今天,很多節日的迷信色彩已經隨着社會變革而失去了理論依據。原有的儀式只要被視爲單純的活動,本來是可能因爲中國人愛湊熱鬧的“習性”而流傳下來的。

■ 國內傳統節日只剩下“吃”?

但是,目前國內的傳統節日能夠保留下來的似乎只剩了“吃”。除了那些重大節日中的活動,像耍龍燈、舞獅子、賽龍舟等還能進行外,其他的都湮滅了。沒有了民衆可以參與的活動,節日也就只能停留在口頭上。而形形色色的洋節正是用多樣的活動佔據了這個時間差。

就拿剛過去的萬聖節來說,必勝客等商家早在一週之前已經推出了各種優惠活動吸引年輕消費者。各大商場超市也有很多促銷活動。在洋節裏,人們之所以敢於“慶祝”、敢於興高采烈地搞活動,也正是因爲它是舶來品。即使背後含有宗教意義,在異域文化的土壤裏,也僅以時尚符號的面孔出現,不容易在本土生根發芽。所以,洋節流行的背後是傳統文化的因素在起作用,而不全是商家營銷的“功勞”。

■ 出路:找出比在家吃喝更多的花樣

當然,不同的時代就有不同的風尚。中國的傳統節日要求人們回家團聚,重視親情。但是當下的年輕人更喜歡洋節也是因爲能夠外出活動,而不必留在家裏。畢竟年輕人更喜歡和同齡人在一起,而守在家中也確實除了吃喝沒有更多的花樣。在傳統節日形式單調的影響下,年輕人當然會更青睞熱鬧多變的洋節。鬼節,說到底只不過是個“由頭兒”,是個名目,玩出花樣來纔是真實的目的。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節不敵洋“鬼子”也就不足爲奇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