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的由來指導

來源:瑞文範文網 2.14W

“元旦”,最早來自西方。你知道元旦的由來嗎?下面本站小編精心整理了元旦的由來的相關資料,希望可以幫到你!

元旦的由來

中國的元旦,據傳說起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爲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詩中。

中國最早稱農曆正月七年級爲“元旦”,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稱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夏朝的夏曆以孟喜月(元月)爲正月,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爲正月,周朝的周曆以冬月(十一月)爲正月。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又以陽春月(十月)爲正月,即十月七年級爲元旦。從漢武帝起,才規定孟喜月(元月)爲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曆的正月七年級)稱爲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這是夏曆,亦即農曆或陰曆,還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元旦。

公元1920xx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建立了中華民國。爲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曆(實際使用是1920xx年),並規定陽曆(公曆)1月1日爲“新年”,但並不叫“元旦”。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採用公元紀年法。”由此,我國政府採用更徹底的公元紀年法,所有政府文告、統計報表、報紙刊頭等均採用公曆,中國傳統的農曆紀年除了在重要報紙報頭的公曆後邊標註外,官方文件中已徹底沒了蹤影。而元旦節日,也於1949年12月23日的政務院(即今國務院)會議上通過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中,被規定爲我國四大法定節日之一。今天,公元紀年及元旦節日在國人中已經逐步通用、流行、穩固。元旦與春節兩個節日,稱謂上不再混用。

由於最近500餘年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法國、英國、德國、美國等基督教國家的影響,縱橫世界各大洲,也由於公曆的相對精準,公元紀年法被世界各國紛紛採用,元旦作爲節日,在西方比不過聖誕節,在中國比不上春節,但由於其本身的世俗性、非宗教性,反而因此成了一個世界性的節日。

元旦由來故事

有個傳說,是在4000多年前遠古的堯舜盛世之時,堯天子在位時勤政於民爲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很受廣大百姓愛戴,但因其子無纔不太成器,他沒把“天子”的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品德才能兼備的舜。堯對舜說:“你今後一定要把帝位傳交好,待我死後也可安心瞑目了。”後來舜把帝位傳給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樣親民愛民爲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愛戴。後來人們把堯死後,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把正月七年級稱爲“元旦”,或“元正”,這就是古代的元旦的由來。歷代皇朝都在元旦舉行慶賀典儀祈祀等活動,如祭諸神祭先祖,寫門對掛春聯,書寫福字、舞龍燈,民間也逐漸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貼春聯、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以及衆多的“社火”等娛樂歡慶活動。晉代詩人辛蘭曾有《元正》詩:“元正啓令節,嘉慶肇自茲。鹹奏萬年觴,小大同悅熙。”

元旦傳統食物

餃子

食畢出門拜年,由近及遠,元午直到燒燈後。”據此則唐牢丸近似餃子,而且有煮有蒸。宋代食品中出現角子一詞.元代把餃子叫做“扁食”,可能出自蒙古語。明代的餃子如《正字通》所說,稱餃餌、粉角、水餃子、蒸燙麪餃。此外,還有水點心等叫法,清代北京旗人還把餃子稱作“煮餑餑”。元旦吃餃子興盛於明清時期的北方。如明萬曆年間沈榜《宛署雜記》說,北京郊區的宛平縣元旦拜年“作扁食,奉長上爲壽”。明嘉靖時山西《曲沃縣志》記載:“二日製扁食包金,邀婿爭福。”元代扁食一詞在民間流傳下來。

年糕

年糕又稱粘粘糕,取年年高之意。在南方用糯米制成,北方則爲黏黍。年糕的歷史悠久,漢朝的米糕已有“稻餅”、“糕”、“餌”、“餈”等名稱。6世紀食譜《食次》就有年糕“白繭糖”的製法,北朝《齊民要術》記載了將米磨成粉制糕的方法。元旦吃年糕盛行於明清時代,尤以南方流行。明末《帝京景物略》卷二記載,正月元旦,“夙興盥激,吃棗糕,日年年糕”。北方河北嘉靖時《威縣誌》說當地吃“蒸羊糕”。

在南方,江浙的蘇州、嘉定等地方誌稱“節糕”,明正德廣東《瓊臺志》記載當地吃春糕:“元旦前以糯粉濈(jí)蔗糖或灰汁籠蒸春糕,圍徑尺許,厚五六寸,雜諸果品歲祀,遞割爲年茶,以相饋答。”其形制類似今天的生日蛋糕。清顧祿《清嘉錄》卷十二記載更爲詳細,說將黍粉和糖爲糕,叫做“年糕”,有黃色和白色之別。大的一尺見方爲“方頭糕”,還有像元寶的“糕元寶”,用於除夕供先、親戚朋友間的贈答。此外,還有細長的“條頭糕”、寬大的“條半糕”。過節時富家僱人制糕,一般人可在糕店購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