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元宵節有什麼習俗

來源:瑞文範文網 3.3K

各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習俗方式,那麼象山的元宵習俗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介紹一下,歡迎大家閱讀

象山元宵節有什麼習俗

象山元宵節的習俗:

正月十五爲元宵節,因是一年中最早一次月圓,故稱上元節。象山的元宵節非常獨特,過十四,而不過十五,它的由來與明代嘉靖年間,沿海抗倭寇有關。

據說,有一年的正月中旬,倭寇乘着民衆忙於過節,大舉入侵昌國、石浦、南田一帶。戚繼光的軍隊和老百姓一道奮起抗擊,最後取得了勝利。正當大家殺魚宰豬歡慶抗倭大捷,各種菜餚正準備下鍋的時候,不料,探子來報,另有一股倭寇前來報復,進犯我地。

軍情危急,來不及一盤盤燒煮,伙伕就匆忙把切好的各種小菜一起倒進鍋裏,煮燒一段時間後,加上米粥、薯粉,做成“糊粒”,立刻叫大家吃起來,既當飯又當菜。將士們吃飽後,士氣大振,經過一陣拼殺,最後大獲全勝。這天正好是正月十四。因此象山就在正月十四過元宵。這種現象一直流傳至今,已沿襲成爲一種民俗活動。

象山元宵節習俗很多,既有全國通行的,也有象山地方特色的。是日夜,開始“上燈”,丹城興吃湯圓,石浦興吃糊臘,鄉間多食炒年糕。糊臘也叫“糊臘羹”、“發財羹”,以牡蠣、蝦仁、蟶肉、肉絲、魚肉等爲主料,芋艿、蘿蔔、年糕等爲輔料,混合在一起煮熟,用番薯粉調成雜燴羹。

舊時十四夜,鄉間有放野火、燒“田坎毛”之習俗,是夜,在田頭、田塍點火燒野草“驅邪”,俗叫“驅蝗蟲”,田塍乾草燃着時猶如條條火龍在田野上滾動,故又稱“燂火龍”,在夜幕下觀看很是壯觀。

十四夜,舉行燈會,街巷懸掛燈綵,地上小孩子拉着各式動物燈,俗稱“行會”。丹城五境(丹城分東境、南境、西境、北境、章穆鏡)燈隊,爭芳鬥妍,各放異彩,蔚爲壯觀。石浦 、昌國有跑馬燈,跑船燈、提魚燈等活動。每年一到正月十四日晚上,玩燈、觀燈、猜燈謎的人成千上萬,熱鬧非凡。此習俗一直沿襲至今。

象山石浦元宵節食俗:

元宵節吃“元宵”個傳統習俗。“元宵”舊時還稱“元子”“糖元”“糰子”。南方人稱“湯圓”、“湯糰”“水圓”。“元宵”作爲農曆正月十五的節慶食品,傳說最早始於春秋末期。那時昭王復國泛舟江上,見江面上漂來一物,色白微黃,舟人撈起它獻給昭王,食之甜美。昭王即令人以山渣爲餡仿製,以慶家國團圓,其時正直正月十五,故流傳至今。

“元宵”在製作上分爲兩種:一種爲實心不帶餡,另一種是帶餡,它通常以芝麻、白糖、棗泥、豆沙、果仁等爲餡,也有用蝦仁菜泥,鮮肉、火腿爲餡的。有香甜辣酸鹹五味。可以帶湯吃,炒吃和蒸吃。在我國百姓中,元宵節吃"元宵"象徵着家庭的團圓和睦和幸福。

但是象山石浦人元宵節晚餐家家必吃的卻不是“元宵”而是“糊粒”,而且與其它地方不同的是把農曆正月十四定爲元宵節,而非正月十五,且把家裏每間房屋點上燈,做到“十四夜間間亮”,這是爲什麼呢?首先來介紹一下“糊粒”。

所謂“糊粒”,也叫“糊粒姜”,就是以海鮮牡礪、蝦仁、魚肉、蟶肉爲主料,加以豬耳朵、芋艿、蘿蔔、雞蛋、香腸、年糕等,彼此混合在一起的一種雜燴羹。當然,這些食物,有的預先要煮熟,而且都要切成一粒一粒的小塊,加上水放在鍋裏煮熟,然後把番薯粉放入鍋內調和成“糊壯”吃起來十分鮮美可口,而且營養豐富。

至於石浦人元宵吃“糊粒”則有一段歷史典故。

明代嘉靖年間,倭寇屢犯我國海疆,姦淫燒殺,無惡不作。出生於將門世家,身爲登州指揮僉事的戚繼光火奉命調爲參將,他發動人民構築城牆,訓練部隊,抵抗倭寇的侵犯。有一年的正月上旬,倭寇乘着人民大衆忙於過接,大舉入侵我昌國、石浦和南田一帶。戚繼光的軍隊和老百姓衆志成城,同仇敵愾,奮起英勇抗擊。刀火劍影,血肉摸飛,海面、沙灘頓時佈滿了煙和火。經過幾小時的激烈廝殺,倭寇人頭飛滾,死傷無數,最後自相踐踏,各逃性命。

我軍民於是殺魚宰豬歡慶抗倭大捷。不料,當各種菜餚以切好切備下鍋燒煮時,探子來報,說是另一指倭寇爲報復。前來進犯,眼看軍情危急,已沒有時間一盤盤一鍋燒煮,伙伕就匆忙把切好的各種小菜,一古腦兒倒入鍋內,煮燒一陣後,就加上米粥,薯粉,做成"糊粒",即刻你一碗我一碗迅速地吃起來,既當飯又當菜,將士們好象吃着珍餚美味,個個興奮不已,土氣大振,經過一陣拼殺,大獲全勝。從此以後每逢正月十四,則家家戶戶吃“糊粒”以示紀念,遂後流傳成爲一種民間節俗。象徵團結,勝利、歡慶和美滿。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