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爲什麼要祭月 中秋節祭月的由來(精選16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7.74K

中秋節爲什麼要祭月 中秋節祭月的由來 篇1

唐太宗貞觀年間已出現“中秋節”一詞。《唐書·太宗記》中有“八月十五日爲中秋節”的記載,說明當時已有節日的雛形。在繼承先朝祭月禮儀的同時,中秋節的活動內容因爲唐朝自由、浪漫的精神氣質而日益豐富起來,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唐明皇夜遊月宮等神話的相繼出現,使中秋文化自唐朝起充滿瑰麗多姿的色彩和浪漫迷人的魅力,中秋節俗得到充分發揮和演進。

中秋節爲什麼要祭月 中秋節祭月的由來(精選16篇)

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北宋太宗年間,朝廷正式將農曆八月十五定爲全民性的中秋節,放假一天,世俗歡愉。明清以後,中秋節繼續向民俗的方向發展,終成爲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爲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的民俗大節。20xx年5月20日,中秋節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xx年,中秋節被列爲國家法定節假日。

中秋節爲什麼要祭月 中秋節祭月的由來 篇2

皇家祭月編輯

所謂“日者,陽之主”,“月者,陰之宗也”。在先人的觀念中,日月代表着陰陽兩極,兩者和諧是萬物正常生長的保證。《禮記?祭義》中記載:“日出於東,月出於西,陰陽長短,終始相巡,以至天下之和。”所以先人十分重視祭祀日月。

春秋末年《周禮》記載:“中春晝,擊土鼓,龡《豳詩》,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描述的是先人在中秋夜擊鼓奏樂,祭月迎寒的場面。《禮記·祭義》有“祭日於壇,祭月於坎”。即按日月所代表的陰陽關係,祭日於高臺,祭月於坑穴。《史記·封禪書》還記載:“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即用牛祭日,用羊豬祭月。

秦漢時期祭月在皇室禮儀中繼續傳承。秦時,各地均建有日月祠,山東有日主祠、月主祠。秦始皇祭日於成山,祭月於萊山。漢武帝時,則“夕夕月則揖”,行朝日夕月之禮。北魏、隋唐直至明清歷代沿用秋分祭月禮儀。明世宗時,還在北京修建夕月壇,專供天子於秋分設壇在夜晚祭祀月神,這就是現在的北京月壇公園。《明嘉靖祭祀》記載:“秋分祀夜明於夕月壇。”又曰:“夕月壇每三歲一祭。祭以醜、辰、未、戌年行事。朝日則遣文臣,夕月則遣武臣。”即每三年一大祭,遇醜、辰、未、戌年皇帝親自在月壇祭月。其他年份則派文臣代祭日,遣武臣代祭月。

中秋節爲什麼要祭月 中秋節祭月的由來 篇3

民間祭月編輯

隨着時間的推移,原先爲朝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的祭月禮儀,也逐漸流傳到中國民間。禮儀式的皇家祭神行爲變成了大衆化的功利性民俗活動,並逐漸形成了一種風俗沿續下來。同時,祭月的日子,也由秋分日移到了離秋分最近的滿月日----中秋。

宋代起秋祭月習俗開始成爲乞求月神賜福,男人求功名利祿,女人則求貌美如仙。宋代金盈之《新編醉翁談》卷四“八月”中記載:“中秋,京師賞月之會,異於他郡。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飾之登樓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則願早步蟾官,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顏如皓月。”

明清時期,中秋祭月形成了一套相對固定的祭拜儀式。明代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記述了明朝北京的中秋風俗:“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之,如蓮花。紙肆市月光紙,繪滿月像,趺坐蓮花者,月光遍照菩薩也。華下月輪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搗藥臼中。紙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繽紛。家設月光位於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則焚月光紙,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餅月果,戚屬饋相報,餅有徑二尺者。女歸寧,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團圓節也。”描述的是中秋節夜世人面月出方位設祭案,案呈月餅月果等圓形供品,對月拜祭。而後焚燬月光紙,分食祭祀供品。

祭月活動在民國期間仍然風行,只是四九年後才因形勢的變化而逐漸消失,所以現代人中秋節只知吃月餅而不知祭月。然而,近幾年來又重新開始出現由官方或民間組織的祭月活動。

中國素以“禮儀之邦”而著稱。孔夫子有“不學禮,無以立”的庭訓。祭祀禮儀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排在我國傳統“五禮”首位的吉禮,就是祭祀天地神靈之禮。

所以說,祭月活動重新受到重視應該說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因爲祭祀禮儀是文化傳播的主要載體,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每年清明節祭祀黃帝陵、端午節祭祀屈原、中秋節祭月以及孔子誕辰日(八月二十七日)的祭孔大典等活動,將會成爲中華民族傳承千年中華文明的主要禮儀。

中秋節爲什麼要祭月 中秋節祭月的由來 篇4

祭月儀式編輯

明清時期祭月儀式,即如《帝京景物略》所述,是一種以家庭爲單位的祭祀活動,這也是唐朝後根據“中秋月圓”而發展出的以“家人團圓”爲主題的民間祭月活動。

祭月要持肅敬之心。《論語》有“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之說,即祭神要敬神如在身邊。祭月前要能夠沐浴更衣,以示對月神之敬意。

中秋夜家人團聚一堂,面對月出方向設祭案,案前高掛月神像(俗稱月光紙),案上放置月餅、祭酒、西瓜(切成蓮花狀)或其他水果、以及其他食品作爲祭祀供品,外加紅燭兩支、小型祭香插座(或香爐)一個,酒杯(或酒爵)三隻。如行跪(漢代又稱經坐,即膝蓋並緊,臀部坐在腳跟上,腳背貼地)拜禮,則需在案前鋪設跪拜席位。

家人中選主祭一位(明清逐漸有“男不祭月”的習俗,故主祭一般是家中女性長者。但現代祭月可以不考慮明清的這一習俗。另外,爲了培養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熱愛,主祭之職也可由家中年幼者擔任。習俗可承可破,不必一味拘泥。),其職責是代表並引領家人行使祭月的禮儀。另選贊禮一位,主導祭月的過程。

現代中秋祭月,應以傳承華夏千年傳統文化爲主。以禮儀引導心智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融合。心智到處,卻可不拘禮儀的細節。承古卻不拘於古,這是現代人祭月應有的境界。

中秋節爲什麼要祭月 中秋節祭月的由來 篇5

祭月祝文編輯

祭月儀式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高聲誦讀祭文。

祭文是祭奠和供奉先人神靈時誦讀的文章。在傳統的祭祀儀式上,一般都採用古體祭文,以延古風,繼承古代禮樂制度。

古體祭文的書寫格式,習慣以“維”字開頭。“維”是助詞,僅作發語詞(可拖長音,示意“開始讀祭文了”)。緊接着開篇明義,即言明祭祀時間及祭祀誰,誰來祭祀。

祭文的主體必須簡煉,簡明扼要地表達對祭祀對象的緬懷之情,常以回憶祭祀對象的生平業績爲主,或加以感情的抒發。

最常見的古體祭文是四言句。好的古體祭文,語言押韻。可—韻到底,也可中間變韻。

祭文結尾用“尚饗(讀享)”一詞結尾。表示希望祭祀對象來享用祭祀的供品。

我們爲大家提供的祭月文,以古體寫成,但求通俗易懂。祭文共分三段。首段歌頌自然界月神的豐功偉績,以三皇五帝祭祀來顯示月神的偉大;中段讚美月亮帶給人們的各種文學情懷,其中包括對女性姣美的欣賞、對寂寞的哀怨、對親人的思念以及遊子思鄉的情感,還特別突出了不朽的《詩經》和《離騷》對月亮的讚譽;末段則祈求月神給我們帶來好運。

中秋節爲什麼要祭月 中秋節祭月的由來 篇6

全家吃着月餅,賞着明月。你知道今天是什麼節嗎?沒錯!就是中秋節,那你可知中秋節的來歷嗎?就由我來告訴你吧!

中秋節在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也就是九月十三,在中秋節,人們通常全家團聚在一起吃月餅、放孔明燈。那晚的月亮格外的圓,應爲這代表着團團圓圓。而且中秋節還有個故事——嫦娥奔月。

之前因爲后羿射日一事,王母娘娘賞給了后羿一粒仙丹。但王母娘娘沒有告訴他這粒仙丹有什麼用,只告訴他不到危機時刻不能用,后羿聽了,每天都小心翼翼的保護着這粒仙丹。也告訴他的妻子:嫦娥,不到危機時刻不能用,嫦娥聽後點點頭。但是他們不動,但不代表其他人不動這粒仙丹。這不,得知后羿得到仙丹的人全都聚在一起,計劃着怎樣偷仙丹。於是幾個大漢和一羣人就闖進了嫦娥和后羿居住的地方,巧了,后羿正好出去了,嫦娥正在澆花。於是衆人就偷偷溜進他們的屋子裏,但是他們在搜索仙丹不小心碰了一下鈴鐺,嫦娥聽見後就知道有人來偷仙丹,於是她就輕輕地挖起了藏在土裏的仙丹盒,打開盒子吃掉了仙丹。那羣人還渾然不知。於是吃了仙丹的嫦娥便飛上了月亮,當后羿回來時,發現了掉在地上的仙丹盒,於是后羿抱頭痛哭。後來人們爲了想念好心的嫦娥就定那天爲中秋節。

中秋節爲什麼要祭月 中秋節祭月的由來 篇7

“月到中秋分外明!”每當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都會想起20xx年中秋節那天情景……

20xx年我還是一個6歲的小姑娘,我還記不到太多的事情,可讓我總也忘不了的是那年的中秋節。

中秋節當天,媽媽買了很多種口味的月餅,有云腿的,有肉鬆的,有蛋黃的,還有黑芝麻的。家裏有八口人,所以媽媽每種口味的月餅都買了八個。

到了晚上,我們一大家人都來到外婆家裏過中秋。正當大家要開始吃的時候,我突然發言:“每次過中秋就是這樣吃下月餅,不如我們一起做遊戲,再吃月餅好不好?”家人們都點頭表示贊同。我接着說:“好,那我們大家每人說一句關於月亮的詩句,外公、外婆負責當評委”。

第一個上場的是老爸,只見他張嘴就來:“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之間外婆搖搖頭:“我們家有八口人呢,哪裏才三人?”引得大家鬨堂大笑,老爸的老臉一紅,坐下去了。接着媽媽說:“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外公聽完點評到:“這比那三人的強多了”。接下來到我那有學問的姐姐了,姐姐開口便說:“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我心想:不愧是有學識,這詩句夠味道!舅舅突然說道:“快看,月亮升起來了!”大家都快速的向陽臺涌去,欣賞這皎潔的月光……

不知不覺這次賞月活動結束了,我也不得不進入夢鄉。嬋娥姐姐帶着玉兔來到我的牀邊,嬋娥姐姐的影像越來越模糊,越來越模糊……

中秋節爲什麼要祭月 中秋節祭月的由來 篇8

傳統的中秋到了,爺爺上街買了好多吃的,一直忙個不停。我和哥哥一邊玩一邊聞到爺爺做的飯菜香飄來了,口水直流。

不一會兒,爺爺就叫我們吃飯了,我和哥哥興高采烈地跑着回家,一桌豐盛的晚餐。爺爺帶着我們在院子裏,邊吃月餅邊賞月亮,這時爺爺給我們講“嫦娥本月的故事”:在古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曬得莊稼枯死,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拉開神功,一氣之下射下九個太陽,百姓纔有了幸福的生活。后羿有個妻子叫嫦娥。一天嫦娥偷吃了王母得不死藥,即可成仙。后羿十分傷心,爲了思念妻子,在後花園裏,擺上很多嫦娥愛吃的食鮮果。百姓們得知嫦娥本月後紛紛擺下香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吃月餅賞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聽完爺爺的故事讓我瞭解中秋的來歷。

中秋節爲什麼要祭月 中秋節祭月的由來 篇9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徵着團圓。月餅的製作從唐代以後越來越考究。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當時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爲相近了。

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關於節日起源有很多種說法,也有很多關於這天的傳說和傳統。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爲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自20xx年起中秋節被列爲國家法定節假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xx年5月20日,該節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被稱爲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期爲農曆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又因爲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中秋節”;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習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爲“端正月”。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爲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

爲傳承民族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中秋節從20xx年起被國務院列爲國家法定節假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xx年5月20日,該節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秋節爲什麼要祭月 中秋節祭月的由來 篇10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着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爲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爲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爲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節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中秋節爲什麼要祭月 中秋節祭月的由來 篇11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爲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着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着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爲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爲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爲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節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中秋節爲什麼要祭月 中秋節祭月的由來 篇12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爲與春節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自20xx年起中秋節被列爲國家法定節假日。20xx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爲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爲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中秋節與端午節、春節、清明節並稱爲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在現代的中秋已經被逐漸淡化了,但是仍然無法改變的是,這依舊是中國傳統的節日,中秋節象徵着團圓,所以中秋也有了吃月餅這個習俗。不過話說,雖然中秋節在今天已經逐漸的被淡化,但是習俗還是依舊存在,每到中秋,家家會團圓,一起吃月餅賞月,共享天倫之樂。

在古代中秋是十分被重視的,到底有多被重視?其實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中秋祭祀這麼一說,但是到了魏晉的時候,似乎人們才真正的把它當成了一個節日來對待,因爲在魏晉時期,中秋賞月纔開始逐漸流行,後來到了唐朝初年,中秋節才被正式定位一個節日。這吃月餅的習俗也是在唐朝就開始了,這是因爲唐朝當年打匈奴打了勝仗,然後吐魯番人就送上了胡餅慶祝唐朝部隊,皇帝看到了這個餅之後,也是很高興,於是就把餅給大臣們分了,這也是最早的吃月餅的由來。

中秋節爲什麼要祭月 中秋節祭月的由來 篇13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曆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爲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爲“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着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蹟。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爲皇家祭月修造的。每當中秋月亮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案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羣衆賞月遊樂活動所替代。

中秋節爲什麼要祭月 中秋節祭月的由來 篇14

馬上就要過中秋節了,可是直到現在,我對中秋節的認識還是不夠深,唯一知道的就是:中秋節需要吃月餅。這可怎麼行呢?中秋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作爲一箇中國人,是應該要了解關於中秋節的一切知識的,不然,人可就丟大啦!

不行,可不能等到中秋節一問三不知,光知道吃月餅吧?趁着這點時間,我趕緊在網上搜索“關於中秋節的知識”。馬上,一搜出來一大片,我仔細翻翻看看,再加以整理和彙總。終於惡補完了關於中秋節的知識。可是我想着還得和大家一起分享,就把整理好的資料粘貼在下面了,如下: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崑崙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爲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一天,后羿到崑崙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昇天成仙。然而,后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檯的百寶匣裏,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

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三天後,后羿率衆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后羿率衆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衝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着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着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裏,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裏眷戀着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襬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節爲什麼要祭月 中秋節祭月的由來 篇15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這句詩是詩人李嶠在中秋之夜作的,來讚美中秋圓月。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家家戶戶,大街小巷都沉浸在熱鬧的節日氣氛裏。可是我們爲什麼要過中秋節呢?中秋節的由來又是什麼?於是,我和媽媽一起翻閱書籍,搜索資料,原來中國自古就有在八月過中秋的習俗,中秋節與元宵節,端午節並稱三大節。中秋節興起較晚,到了唐朝纔有人登臺或坐船賞月,定農曆八月十五爲中秋節,這時恰好是三秋的一半。此後逐漸形成祭月、拜月、賞月以及吃月餅的習俗。人們在中秋節互相贈送月餅,這一天也一定要吃月餅,用圓如滿月的月餅來象徵團圓。

中秋節的傳說也是非常豐富的,像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今年的中秋節我和爸爸媽媽,姐姐還有爺爺一起過中秋。媽媽準備了一桌子豐盛的美味佳餚,有紅寶石似的石榴;有紫的發黑的大葡萄;有紅中帶黃的水晶蘋果;有讓人垂涎欲滴的蛋黃連蓉月餅;還有可口的飯菜。說着關於中秋節美麗的神話故事。

中秋節爲什麼要祭月 中秋節祭月的由來 篇16

中秋節起源於中國,是東亞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日,爲每年農曆的八月十五。中秋節不單單是華人的節日,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日本、越南、朝鮮半島等地的傳統節日。

按照中國的農曆,八月爲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爲仲秋,因此民間稱爲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又因爲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徵團圓,又稱爲團圓節。

中秋節,爲每年農曆的八月十五。按照中國的農曆,八月爲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爲仲秋,因此民間稱爲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又因爲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徵團圓,又稱爲團圓節。民間中秋節有吃月餅、賞月、賞桂花、猜燈謎等多種習俗。中秋節起源於中國,是東亞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日。中秋節不單單是華人的節慶,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日本、越南、朝鮮半島等地的傳統節日。

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日,是中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中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中國古曆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爲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爲“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至今都被我們傳誦。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中國各地至今遺存着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蹟,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爲皇家祭月修造的。每當中秋月亮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案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羣衆賞月遊樂活動所替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