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由來與傳說介紹(精選16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14W

中秋節的由來與傳說介紹 篇1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衆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節的由來與傳說介紹(精選16篇)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爲與春節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自20xx年起中秋節被列爲國家法定節假日。20xx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秋節的由來與傳說介紹 篇2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羣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衆,後立她爲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爲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着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中秋節的由來與傳說介紹 篇3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衆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爲與春節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自20xx年起中秋節被列爲國家法定節假日。20xx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爲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爲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中秋節與端午節、春節、清明節並稱爲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爲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裏,一年分爲四季,每季又分爲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中秋節的由來與傳說介紹 篇4

一說: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二說: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穫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爲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爲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曆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三說:也有歷史學家研究指出,中秋節起源應爲隋末唐軍於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爲構思,成功發明月餅,並廣發軍中作爲軍餉,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衍生之軍糧問題。

四說:元代末年,反元起義領袖朱元璋的謀士劉伯溫利用中秋民衆互贈圓餅之際,在餅中夾帶“八月十五夜殺韃子”的字條,大家見了餅中字條,一傳十,十傳百,如約於這天夜裏一起滅殺無惡不作的“韃子”(元兵),過後家家吃餅慶祝起義勝利,並正式稱中秋節的圓餅爲月餅。

五說(神話):傳說遠古時代,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爲民造福。后羿射下九個太陽,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嫦娥是射日英雄后羿之妻,王母感謝后羿射日之功,贈之不死仙藥。而嫦娥因遇險無奈吃下此仙藥,無法逗留地面,飛天奔月而去。后羿回家尋妻不見,捶胸頓足,仰望月亮千呼萬喚地呼喚嫦娥名字。他的呼喚驚動了上天,皎潔的月亮上,果然出現嫦娥的身影。后羿急忙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裏的嫦娥。而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也紛紛在月下襬設香案,遙祭嫦娥。後來月母被羿的真情所打動,允許嫦娥在月圓之日與羿在月桂樹下相會。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後來也產生了“吳剛伐桂”和“玉兔搗藥”的民間傳說。

中秋節的由來與傳說介紹 篇5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崑崙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爲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他除了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次,后羿意外得到了一粒仙丹,據說吃了可以成仙。可是他捨不得嫦娥,就把仙丹交給嫦娥保管,但卻被蓬蒙看到了,趁后羿不在家,威脅嫦娥把仙丹交出來,被逼無奈,嫦娥就自己吞了下去,升上了天空,可她牽掛后羿就在離地面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后羿找不到嫦娥,悲痛欲絕,夜晚跪地痛哭,卻意外發現今晚的月亮格外明亮,而且月中的人影也酷似嫦娥,無奈,就擺上香案跪拜月亮,希望嫦娥可以重新回到他的身邊。這一天正好是農曆的八月十五,從此以後,爲了紀念這對善良的夫妻,每年的今天人們都紛紛拜月,吃一種又甜又圓的點心,預示着后羿嫦娥團圓甜蜜,這種點心就是今天的月餅。

中秋節的由來與傳說介紹 篇6

皇家祭月編輯

所謂“日者,陽之主”,“月者,陰之宗也”。在先人的觀念中,日月代表着陰陽兩極,兩者和諧是萬物正常生長的保證。《禮記?祭義》中記載:“日出於東,月出於西,陰陽長短,終始相巡,以至天下之和。”所以先人十分重視祭祀日月。

春秋末年《周禮》記載:“中春晝,擊土鼓,龡《豳詩》,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描述的是先人在中秋夜擊鼓奏樂,祭月迎寒的場面。《禮記·祭義》有“祭日於壇,祭月於坎”。即按日月所代表的陰陽關係,祭日於高臺,祭月於坑穴。《史記·封禪書》還記載:“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即用牛祭日,用羊豬祭月。

秦漢時期祭月在皇室禮儀中繼續傳承。秦時,各地均建有日月祠,山東有日主祠、月主祠。秦始皇祭日於成山,祭月於萊山。漢武帝時,則“夕夕月則揖”,行朝日夕月之禮。北魏、隋唐直至明清歷代沿用秋分祭月禮儀。明世宗時,還在北京修建夕月壇,專供天子於秋分設壇在夜晚祭祀月神,這就是現在的北京月壇公園。《明嘉靖祭祀》記載:“秋分祀夜明於夕月壇。”又曰:“夕月壇每三歲一祭。祭以醜、辰、未、戌年行事。朝日則遣文臣,夕月則遣武臣。”即每三年一大祭,遇醜、辰、未、戌年皇帝親自在月壇祭月。其他年份則派文臣代祭日,遣武臣代祭月。

中秋節的由來與傳說介紹 篇7

中秋對於大家來說一定不陌生吧?各地的習俗肯定不一樣。它的名字可不止一個,有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之稱。它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爲與春節齊名的中國主要節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自20xx年起中秋節被列爲國家法定節假日。20xx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對於我奶奶的習俗,就會先擺個桌子,上面擺着各種吃的,當然也包括月餅,我不喜歡吃月餅,它非常甜,我不是特別喜歡吃甜食。哦,那是是晚上。把這些放在走廊,我們一起站在那裏,等着“月神”吃完。這樣祭月就好了,然後是拜月,先放上一個大鐵方鍋子(我也不知道怎麼說),在裏面放上紙錢等紙製品,點起一把火,邊燒邊拜,等燒完就好了。當然,不是隻能吃月餅的。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爲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爲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中秋節與端午節、春節、清明節並稱爲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再在家裏和家人一起吃頓飯,看看電視,聊聊天,你說我笑,這纔是中秋節真正的意義!

我們家中秋節是這樣過的,你呢?

中秋節的由來與傳說介紹 篇8

我國的歷史那絕對是歷經蒼桑,所以我們祖先給我們留下了四大節日,有人會說,我們國家不是有那麼多的節日吧?隨隨便便就有10多個,怎麼奕成了4個了呢?但是事實上就只有四個是我們最古老的,也是最大的,那就是春節、清明節、端午節,還有一個就是了。

那麼是怎麼來的呢?話說在很久以前人們就知道看天像,猜測明天將要發生什麼事,有一個人就日日夜夜看天像,結果發現在進入秋之後,月亮就越變越圓,越變越大,可是在十五時,便是最大的。古代人·、向來都,用圓來代表團圓。於是就說十五那一天是最平安的一天,不會發生任何事情。這也怪不得他們,因爲那時候有沒有手機、QQ、電子郵件。可以天天聯繫,使得遠在他鄉的人掛念家人是否平安,家人也是日日想念遠出的人。都希望能夠團團圓圓,便把這份心意向上天的月亮訴說,於是便有了。

可是月餅是哪裏來的呢?於是人們就在想,我們是不是應該拿點好點的東西給月亮上的仙子吃呢/於是就有人做了很像月亮的月餅。

快到了,希望世界能夠和平,人人平安,快樂。

中秋節的由來與傳說介紹 篇9

每年農曆的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也稱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也是我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流行於朝鮮、日本和越南等領國。因爲秋季的七、八、九三個月(指農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稱爲中秋節。又因此夜皓月當空,民間多於此夜合家團聚,故又稱團圓節。

由祭祀土地神演變而來,在農耕社會,農作物的收穫對於農民至關重要,所以人們經常有祭祀土地的活動,在以前有春播、夏收、秋獲、冬藏之說,在秋季收穫時,農民會祭祀土地神,農曆八月十五正好是農作物收穫的時節,所以可能是由這延續下來的習俗。

中秋節的由來與傳說介紹 篇10

清中曾有些絕對地說: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者爲京都第一。他處不足食也。"我小時候家就住在前門樓子附近。自然中秋節是要吃致美齋的月餅。但那時致美齋也好。其他店鋪也好。賣的月餅大多是自來紅。自來白。翻毛。提漿四樣傳統月餅。餡中的青絲紅絲蜜餞果脯芝麻桃仁豐富許多。但糖必須是冰糖的甜味是不能夠少不能夠變的。

如今的人們已經越來越怕甜了。把甜和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症聯繫在一起。甜變成了一種可怕的事情了。如今的月餅自然要迎合人們的新口味。不敢甜。卻敢又是海鮮餡又是鮑魚魚翅燕窩餡。甚至還有人蔘餡。花臉般百變時尚起來。把本來象徵閤家團圓與生活甜蜜的那一點質樸的意義。非要練就老君爐裏那保命養身的八卦金丹不可。

中秋節的由來與傳說介紹 篇11

傳統的中秋到了,爺爺上街買了好多吃的,一直忙個不停。我和哥哥一邊玩一邊聞到爺爺做的飯菜香飄來了,口水直流。

不一會兒,爺爺就叫我們吃飯了,我和哥哥興高采烈地跑着回家,一桌豐盛的晚餐。爺爺帶着我們在院子裏,邊吃月餅邊賞月亮,這時爺爺給我們講“嫦娥本月的故事”:在古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曬得莊稼枯死,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拉開神功,一氣之下射下九個太陽,百姓纔有了幸福的生活。后羿有個妻子叫嫦娥。一天嫦娥偷吃了王母得不死藥,即可成仙。后羿十分傷心,爲了思念妻子,在後花園裏,擺上很多嫦娥愛吃的食鮮果。百姓們得知嫦娥本月後紛紛擺下香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吃月餅賞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聽完爺爺的故事讓我瞭解中秋的來歷。

中秋節的由來與傳說介紹 篇12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說起中秋節本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可以名正言順的吃一下“五仁君”了,在我們80後的童年時代只有每次過中秋節的時候纔可以遲到月餅,當然現在社會進步了吃月餅不是什麼稀奇事了。作爲國人是必須要了解一下中秋節的起源歷史的,相信很多人也都瞭解一些關於中秋節的傳說和個地方的習俗,下面我們就聊一聊有關中秋節的一些事情。

中秋節吃月餅

中秋吃月餅已經成爲我國祖輩傳下來的習俗了,期初月餅在古代是在中秋時節祭拜月神的一種貢品,經過歷史的演變琢漸變成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了。在古代人民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所謂夕月就是指祭拜月神的,到了周代民間基本上已經把這個節日視爲重要的日子,每逢到這個節日都是要舉行迎寒和祭月,會在朝向月亮的地方擺設祭壇,擺上月餅,西瓜蘋果葡萄等季節的祭品,其中月餅盒西瓜是絕對不可以缺少的,可能因爲他們和今天的月亮一樣都是圓的吧,中間的月亮神是放在中間的,兩邊有紅蠟燭高燃,在戍時左右全家人依次祭拜月亮。祭拜完成後祭臺上的東西就可以吃了,在民間有傳說祭拜過的東西吃了可以有辟邪驅邪的效果。

中秋節的起源

據《禮記》上記載道:“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經開始祭月了,後臺逐漸傳到了民間。從古至今秋天都是一個收穫豐收的季節,農民爲了慶祝豐收就把”秋中“的這一天作爲中秋的節日。所以中秋節也有可能是古人爲了預報秋天的到來遺傳下來的一個習俗。也有古代月餅軍糧的說法,有歷史預習研究指出,中秋節是起源於隋末時期。唐軍以圓月作爲構思,成功研製出了月餅作爲軍餉的說法,也解決了軍糧的問題。所以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到現在的中秋節大概發展有五個階段,1、子啊魏晉樂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月有》描寫到:仰頭望明月,寄情千里光。2、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爲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中秋節開始成爲固定的節日。3、在北宋正式定位八月十五爲中秋節,並出現“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4、在明清兩朝的賞月活動盛行不衰,各家各戶都要在月出的地方向月供而拜,並且所有祭拜的果餅必須是圓的,可以祈禱一家人團團圓圓的寓意。5、從20xx年開始我國已經將中秋節列爲法定節假日,如果更好和週六週日重貼了,就必須在下一週一補休一天。

中秋節的由來與傳說介紹 篇13

祭月祝文編輯

祭月儀式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高聲誦讀祭文。

祭文是祭奠和供奉先人神靈時誦讀的文章。在傳統的祭祀儀式上,一般都採用古體祭文,以延古風,繼承古代禮樂制度。

古體祭文的書寫格式,習慣以“維”字開頭。“維”是助詞,僅作發語詞(可拖長音,示意“開始讀祭文了”)。緊接着開篇明義,即言明祭祀時間及祭祀誰,誰來祭祀。

祭文的主體必須簡煉,簡明扼要地表達對祭祀對象的緬懷之情,常以回憶祭祀對象的生平業績爲主,或加以感情的抒發。

最常見的古體祭文是四言句。好的古體祭文,語言押韻。可—韻到底,也可中間變韻。

祭文結尾用“尚饗(讀享)”一詞結尾。表示希望祭祀對象來享用祭祀的供品。

我們爲大家提供的祭月文,以古體寫成,但求通俗易懂。祭文共分三段。首段歌頌自然界月神的豐功偉績,以三皇五帝祭祀來顯示月神的偉大;中段讚美月亮帶給人們的各種文學情懷,其中包括對女性姣美的欣賞、對寂寞的哀怨、對親人的思念以及遊子思鄉的情感,還特別突出了不朽的《詩經》和《離騷》對月亮的讚譽;末段則祈求月神給我們帶來好運。

中秋節的由來與傳說介紹 篇14

中秋節起源於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禮記》中記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裏的“夕月”技術拜月的意思。兩漢時以具雛形,唐時,中秋節賞月之俗始盛行,並定爲中秋節。歐陽展(公元七百八十五——約八百二十七年)於《長安玩月詩序》雲:“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雲中,急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纏魂園,故曰中秋。”

中秋節的由來與傳說介紹 篇15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徵着團圓。月餅的製作從唐代以後越來越考究。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當時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爲相近了。

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關於節日起源有很多種說法,也有很多關於這天的傳說和傳統。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爲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自20xx年起中秋節被列爲國家法定節假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xx年5月20日,該節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被稱爲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期爲農曆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又因爲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中秋節”;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習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爲“端正月”。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爲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

爲傳承民族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中秋節從20xx年起被國務院列爲國家法定節假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xx年5月20日,該節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秋節的由來與傳說介紹 篇16

中秋節寓意什麼

(一)團圓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爲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爲“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徵着團圓。

(二)和諧

中秋慶賀着期待着豐收,因此也期待着和諧。“和”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追求。中秋佳節闔家團圓、鄰里和睦、階層和合、社區安定、民族團圓、家國和諧、世界大同,其樂融融。正如蘇東坡說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張九齡說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三)感恩

中秋節從其最早的含義來看,就是一套禮儀,它體現了當時的人們對於自然界的崇敬,但就更深層次而言,它也表明了人們對於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一種認識,體現了一種對於家庭的重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