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山西村反思總結(通用16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89W

遊山西村反思總結 篇1

在上課時,我首先讓學生進行質疑,我們班一向走神的療國欣站起來就問:“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什麼意思?我讓學生分解字來解釋,“柳暗”柳是指什麼?學生回答:“柳樹”,“暗”呢?“就是柳樹很多,很蔭深。”“花明”,學生對這個沒有能理解,我引導說春天的鮮花開得怎樣,“鮮花一叢叢,顏色很鮮豔”。誰能把這句話連起來說?樑樂儒拿起書:“這句詩是說陸游騎着驢走在山間,山一座又一座,水一條又一條,陸游懷疑前面沒有路了,忽然他發現柳樹蔭深,鮮花鮮豔,不遠處看到了一個村莊。”

遊山西村反思總結(通用16篇)

我一聽,騎驢,就知道他是從看插圖知道的,我立即傳遞給學生另一種學習詩歌的辦法,看插圖。藉助機會,我順勢讓學生找找,“這句詩中寫了哪些景?”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山、水、柳樹、花。”我指着詩句輕聲地問:“只寫了景物嗎?有寫心情的嗎?”學生受到了挑戰,悄悄地誦讀了詩句,“有,疑字,詩人看到重重山,懷疑沒有路了。”我激動地說:“好,讀得真認真,再看看,還有嗎?”另一個學生說:“老師還有,又字,我體會到了陸游當時看到村莊他很高興。”“能把高興換一個詞嗎?”“驚奇”接近了,又高興又驚奇,可以說“驚喜”,在我的引導下,學生體會到了詩人心情的轉變過程,我告訴學生這種寫法就是“情景交融”。學生聽得特別的認真。

平時問題最多的蒙哲平站起來問:“張老師,這句話說詩人去山西村的路上,爲什麼放在後面寫?是不是弄錯了。”這下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故意說;“是啊,是詩人弄錯了吧?同意嗎?”學生若有所思地進入了思考,有個同學說:“我不同意,詩人沒有寫錯,他是把他在路上遇到的事情回憶說給山西村的村民聽。”說得對啊,其實這是一種倒敘的寫法,這樣更加的突出了最後兩句,我這樣一說學生,就聯繫到上個學期學習的《燕子專列》也是採用了這種寫法。

遊山西村反思總結 篇2

在上課時,我首先讓學生進行質疑,我們班一向走神的療國欣站起來就問:“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什麼意思?我讓學生分解字來解釋,“柳暗”柳是指什麼?學生回答:“柳樹”,“暗”呢?“就是柳樹很多,很蔭深。”“花明”,學生對這個沒有能理解,我引導說春天的鮮花開得怎樣,“鮮花一叢叢,顏色很鮮豔”。誰能把這句話連起來說?樑樂儒拿起書:“這句詩是說陸游騎着驢走在山間,山一座又一座,水一條又一條,陸游懷疑前面沒有路了,忽然他發現柳樹蔭深,鮮花鮮豔,不遠處看到了一個村莊。”

我一聽,騎驢,就知道他是從看插圖知道的,我立即傳遞給學生另一種學習詩歌的辦法,看插圖。藉助機會,我順勢讓學生找找,“這句詩中寫了哪些景?”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山、水、柳樹、花。”我指着詩句輕聲地問:“只寫了景物嗎?有寫心情的嗎?”學生受到了挑戰,悄悄地誦讀了詩句,“有,疑字,詩人看到重重山,懷疑沒有路了。”我激動地說:“好,讀得真認真,再看看,還有嗎?”另一個學生說:“老師還有,又字,我體會到了陸游當時看到村莊他很高興。”“能把高興換一個詞嗎?”“驚奇”接近了,又高興又驚奇,可以說“驚喜”,在我的引導下,學生體會到了詩人心情的轉變過程,我告訴學生這種寫法就是“情景交融”。學生聽得特別的認真。

平時問題最多的蒙哲平站起來問:“張老師,這句話說詩人去山西村的路上,爲什麼放在後面寫?是不是弄錯了。”這下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故意說;“是啊,是詩人弄錯了吧?同意嗎?”學生若有所思地進入了思考,有個同學說:“我不同意,詩人沒有寫錯,他是把他在路上遇到的事情回憶說給山西村的村民聽。”說得對啊,其實這是一種倒敘的寫法,這樣更加的突出了最後兩句,我這樣一說學生,就聯繫到上個學期學習的《燕子專列》也是採用了這種寫法。

遊山西村反思總結 篇3

本設計在教學的過程中除了讓學生完成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兩首古詩,理解古詩的內容和詩人的情感以外,重點呈現了兩個方面的突破。

一、在讓學生自主學習古詩的過程中,領悟學習古詩的方法。學生依據書中介紹的關鍵詞語的意思,和自己查閱的內容,在疏通句意的過程中,感受到要注意詩句間的內在聯繫,如“蕭蕭”指風聲,結合二句的“秋風”,就可以理解爲秋風吹梧桐葉的聲音。詩句的理解不能單獨地一句一句地分析,要上下融合,注意內部之間的聯繫,組織語言也要符合古詩的意境。

二、古詩教學的難點,在於對詩的意境和情感的把握。中年級要求學生開始關注詩人的情感,因此,教學中,學生從認知入手,通過品味語言,引發情感,在情感的陶冶中,啓動思維,從中感受、理解、體會並獲得一定的語文能力。通過展開想象,多次引導學生抓住關鍵的詞語感悟詩人運用語言的獨到,感悟古詩的語言魅力。使學生對詩人的情感歷程有了很深入的瞭解,形成共鳴。爲了更好地達到這一目標,本設計還巧妙地將兩首詩放在一起比較,由情感驅動、引發情感共鳴,從而產生物我兩忘、如癡如醉的境界。這樣做,凸顯了主題,突出了這類古詩的特點,也激發了學生課外進一步拓展閱讀此類古詩的興趣。

遊山西村反思總結 篇4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採取和三年級截然不同的教學古詩方法,重點讓學生學習把單音節詞組成雙音節詞或者多音節詞,並通過組詞,自主感悟詩句的意思,改變以往老師“串講”,機械理解詩句內容的方式進行教學。雖然這是第一次嘗試,但是理解力強、詞彙量多、感悟力強的學生能夠較快、較準地理解單音節詞的意思,而且通過提問,也越來越多學生感悟到這種方法,古詩教學變得簡便了不少。

在《遊山西村》中,由於本冊書的一個重點內容是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而恰好,這兩首詩的主要內容又隱藏在題目中,於是,通過讓學生解讀詩的題目,瞭解古詩主要內容,統領全詩,學生對古詩也有一個全面的感知。另外,在具體詩句的意思的感悟上,我採取讓學生自由討論、提出問題,全班討論,教師解答等方式讓學生從交流中獲得知識。不過,學生對於兩首古詩關鍵性的蘊涵豐富哲理的句子還是不能很好地理解,必須通過老師引導、舉例,再次地朗讀、背誦,思考才能悟得一、二。

不過,這種教學方式對老師教學藝術比較高,因爲學生提出的問題總是與備課設想不同,教學思路要隨時轉變。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感到有些吃力和無所適從,看來還要繼續調整教學方法,以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

遊山西村反思總結 篇5

一、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學現象,是理解透鏡成像的基礎,同時又是解釋日常生活中許多光現象的基礎.光的折射現象學生比較熟悉,也比較感興趣,通過對現象的分析,培養學生密切聯繫實際,運用科學知識來解釋一些自然現象的(習慣和能力,更重要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科學素質,讓學生從小崇尚科學,立志獻身科學.本節教材讓學生認識光的折射現象和初步規律,是爲以後幾節課學習活動進行充分準備.所以本節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

二、豐富的教學用具及設備,提高了訓練密度及廣度,使教學過程從枯燥到有趣,從抽象到形象.進行課堂演示實驗並利用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不僅提供了大量的教學信息(,使學生在生動形象的環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規律.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地.

三、對日常光的折射現象學生有豐富的感性認識,以現象引入新課,學生學習目標明確,興趣濃厚.光的折射規律的認識,宜先提出問題及研究方法,通過學生猜想,對照演示實驗的觀察,輔以多媒體模擬演示,學生思維清晰,準確,有利於規律的總結歸納,並注意理論聯繫實 際,重視知識的應用,讓學生遵循認識的規律:從實踐到理論,又從理論到實踐.達到掌握知識,提高能力,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遊山西村反思總結 篇6

一次失敗的試講讓我徹底清醒了,備課要備學生,要把備教材與備學生結合起來決不是放在嘴邊的一句空話,它的存在的確有實效性。帶着失敗的教訓,我認真去研究學生的認知規律,在第二次備課的時候做了相應的改動。首先,我設計了一個梳理課文內容的環節,以臺階一節一節向上來反映“父親” 爲造臺階所做的準備。這樣一個之前我認爲太簡單、不需要考慮的環節在第二次試講時讓課堂一下子就變成了學生的課堂。生在這個階段立刻活躍起來,似乎他們的信心也充足了起來。第二,在訪談的環節,我事先佈置學生自己預習,鼓勵他們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困惑,然後以小紙條的形式收上來。這樣既確保了是學生自己的困惑,又避免了課堂的不着邊際。第二次試講的事實證明,由於課前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去看課文,他們的提問既緊扣了文本,又融入了學生的個體理解而有了深度。

當然了在第二次試講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不足,但是在備課這個角度,我自己認爲較之上一次是比較成功的。這次備課的經歷讓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備課時,將備教材與備學生結合起來的重要。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將激勵和促進我將成功的教學理念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去,讓教學成爲更有效的教學!

遊山西村反思總結 篇7

這一課的重點是第一句“一座房,兩座房,青青的瓦,白白的牆,寬寬的門,大大的窗。”而這一句的重點又是對疊詞的體會,知道疊詞能將所寫事物寫得更美。經過師傅的點撥指導,我將“青青的瓦”做爲突破口,以點帶面。因爲國小生尤其低年級他們的視野裏包容的內容有限,學習範圍太寬,他們會顧此失彼,將學習內容只放在一處,他們比較能集中精神去理解它。首先要解決的是基礎知識,基礎都沒有,如何添磚加瓦呢?所以我先讓學生知道什麼是青色,課文裏“青青的瓦”在哪裏。再通過比較“青青的瓦”和“青的瓦”體會疊詞“青青”本身的美,通過這有意識的比較,讓學生在今後的說話和筆頭訓練中,能夠將疊詞無意識地揮灑而出,讓語言和文章顯得更美。

然後讓學生說說“青青的瓦”美在哪裏,並讓學生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也是“青青”的,並由我用課件呈列幾個例子,讓學生知道其實在我們身邊就有很多“青青”的事物,從而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今後要留心觀察生活,熱愛生活。然後我通過不同程度的引導,如“老師從你的朗讀中感覺到枯萎的小草有點變綠了”,“變得更綠了”,“感到滿眼都是綠了”。

這些評價語的背後是學生越來越富有感情地朗讀,把“青青的”讀得更美,並且在以後的幾節課中,學生對如何將課文內容有感情地表達出來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朗讀起課文來更是有板有眼了。當學生對“青青”的事物美在哪裏有了深刻的理解,並能用有感情的朗讀將它表現出來之後,我又將此延伸到“白白的牆”“寬寬的門”“大大的窗”就水到渠成了。

遊山西村反思總結 篇8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以及學生在網絡上的探究活動和反饋,我覺得本節探究活動有一些收穫:

1、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讓信息技術作爲學生學習和探究的工具,滲透到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活動過程中,具有傳統教學手段無法比擬的優勢。調動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

2、利用網絡(INTERNET)上資源的豐富性和交互性的特點,讓學生通過網絡檢索和加工信息,極大地擴展了教學空間、時間和信息量的外延。

3、利用網絡上超文本的特性,和人類思維的自然聯想,讓學生自主思考、主動探索,把信息的使用和控制交給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體現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自主學習。

4、網絡小組協作和個別化教學可以實現有差異教育,培養與人分享、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本節課在具體的教學中也有不足:

學生的信息技術基礎水平不一,在小組協作中,有的小組成員不能在計劃時間內完成信息的處理;學生網絡探索的主動性不足。

遊山西村反思總結 篇9

新課程改革和實施以來,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遠遠落後於現有的教材和學生。傳授式的教學越來越禁錮了學生的思維和發展。因此,在國小中年段的教學中,以導學式的教學方式來代替傳授式的傳統教育,以教師的教授爲主轉變爲學生的自主學習,從而更大程度地調動學生學習、思考的積極性,激發學生語文學習潛在的巨大動力。因此,在教學《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這篇課文時,我就注意了教學中的幾點問題。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把握好教學的時機。

要想真正的調動學生沉睡的潛能,我們必須把握好教學的良好的時機,爲學生創設更好的學習情境。比如說,恰巧,在一夜之間美伊的戰爭再一次打響了。在關注伊拉克戰事情況的同時,我們就可以關注到《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美伊戰爭不就是活生生的教材嗎?學生一定會查閱到很多資料,也能更直觀的感受戰爭,理解課文的內容。

課上,正如我想象的那樣,學生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對文中感情的體會超出了我的預想。因此,我也更清楚地認識到,我們不能爲教教材而教教材,應該更靈活的運用教材,爲教學所用,適當安排。

2、確立適合於學生的導學思想

要調動學生的潛能,還要確立正確的導學思路,以讀代講,讀中感悟。爲此這節課我確定了這樣的指導思想:引導學生進行多種方式的讀,通過讀中感悟、讀中體會,來理解課文的內容,進而達到感情的昇華。圍繞這一主題,我精心設計瞭如下教學步驟:(l)自讀,初步體會文中的情感;(2)再讀,感知課文內容,在讀的同時體會作者的情感,以讀促感,以感促讀,達到與小作者情感的共鳴;(3)讓學生抓重點詞句讀,讀的同時聯繫具體實例理解課文內容;(4)多種形式比賽讀,激發學生讀的積極性,讀的過程中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就是說,讓讀貫穿本節課的始終,體現讀中感悟,讀有所思,讀有所得的思想。不僅學生不感到乏味,樂“讀”不疲,而且,課文的內容在讀的過程中已經不知不覺的理解了。

遊山西村反思總結 篇10

新課程提倡讓學生自主地學習,自己鑽研課文,學懂知識,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的作用是成爲學生學習“學習方法”的幫手。教學課文時,我讓學生自讀課文,找出風娃娃做了哪些事情,用自己喜歡的符號畫出來。通過閱讀課文,學生能很快找出風娃娃做的事情有:吹風車、吹帆船、吹風箏、吹衣服、吹小樹等。接着又問:其中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事情呢?這個問題也難不倒學生。這樣的教學設計正是體現了讓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發揮出來。

挖掘文本的空白處,進行想象說話。如大風車被風娃娃一吹後速度加快,風車會對風娃娃怎麼說?田裏的秧苗喝足了水也會對風娃娃說什麼?縴夫得到風娃娃的幫助又是怎麼說的呢?使得學生體驗到幫助別人是一件快樂的事。再讓學生說說人們會責怪些什麼?還讓學生想象風娃娃還會做哪些事。學生的思維十分活躍,都踊躍發言。如:風娃娃會給人們吹風帶來涼爽;春風吹得百花齊放;風可以吹乾衣服;風娃娃有時會把房子吹倒;風娃娃會吹起地上的沙子使人的眼睛很疼等。學生的想象力是豐富的,他們說出了風的許多好處和壞處。最後讓學生說說“你想對風娃娃說什麼呢?”在教學的最後提出這個問題,其實是對課文思想的昇華,是讓孩子來說說自己對課文的感受,與同伴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在低年級就堅持讓孩子這麼感受這麼交流,培養一種良好的閱讀的習慣,對將來孩子的學習是有益的。

遊山西村反思總結 篇11

每次上課表面上看上去挺順的,但是沒有起伏,沒有亮點。而且還存在着許多不足:比如說在評價學生方面,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我沒有認真的傾聽,而是想着自己下一句話應該說什麼,因而就導致對他們的評價不深刻。其實有些問題是可以在繼續深入下去的,而我沒有再追問,錯過了機會。對於評價學生方面還有一點,避免傷害到學生的自尊心,評價要先說好的再說不好的。如果第一次叫一位同學朗讀課文他表現的不好,那你可以通過讓他對課文理解之後在給他一個機會。“老師相信你一定能把它讀好,再給你一個機會吧!”從學生的角度講,他受到了鼓舞,起到激勵的作用。這樣學生的進步會很明顯!

那一節公開課我收穫了不少,特別是從有經驗的老師那兒及教研組的領導那兒學到很多。同時也讓我明白了當一名真正意義上的好的語文老師是多麼的不容易。在課堂上他需要密切關注學生,從多角度來觀察學生,激發他們的興趣。還要注重學生的基礎知識和積累,注重課堂表達和朗讀能力。所以要想成爲一名好老師還必須有着一顆愛學生的心,時時爲學生着想。這種愛就體現在要對學生們將來的發展負責,處處爲他們考慮。我離一名好老師的距離還很遠很遠,我會一直努力,努力向它邁進!

遊山西村反思總結 篇12

伴着《燭光裏的媽媽》的音樂聲,教師飽含深情的朗讀,偉大的母愛已經深深地感染着教室裏的每一個人。別看他們只有四年級,可是對母愛的感覺並不陌生。因爲他們整天都生活其中。

課文的第二自然段有這樣一段話:“在我記憶中,母親總是手裏拉着我,背上揹着妹妹,肩上再挑 100 多斤重的擔子翻山越嶺。這樣,年復一年,直到我們長大。我們長大後,可以幹活了,但逢有重擔,母親總是叫我們放下,讓她來挑。我一直以爲母親力大無窮,沒想到她是用 80 多斤的身體,去承受那麼重的擔子。”讀完這段話,頭腦中不知不覺地計算起來“母親 80 多斤,擔子 100 多斤,還有妹妹等。”這一“輕”一“重”讓我深受感動。文中的兩幅插圖也讓我倍受震撼:曾經,母親那麼年輕、美麗、青春、健康;而現在,她重病在身,瘦小、蒼老,絲絲白髮、歷歷深紋 ……讓孩子理解“重擔” ,經過挖掘孩子們的想象,來重點體會母親爲兒女所付出的點點滴滴。在理解了“重擔”之後,再讓學生回過頭來看“翻山越嶺”這個詞,讓孩子們想象母親行走的艱難,想象烈日炎炎的夏日、寒風呼嘯的冬日,母親依然跋涉的身影,理解母親僅僅是翻過那真實的一座座山,一道道嶺嗎?在這樣的情感體驗中,母親的形象更加高大!而在反覆的誦讀中,孩子們更加動情。

課文中最後一個自然段中:我的“輕輕地搖動”,護士的“不忍離去”,“靜靜地站在邊上看着”等。我讓學生想象這一感人的情景。然後說說母親眼角流下的是怎樣的淚水,學生有感而發:母親的淚水是欣慰的淚水,是激動的淚水,是幸福的淚水……

這節課上,孩子們用一隻眼讀課文,另一隻眼感受了天下所有母親無畏、博大、無私的胸懷。讓我們深深記得: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遊山西村反思總結 篇13

主要通過學生自主交流收集到的含有百分數的資料,使學生感悟百分數的意義,同時體驗百分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使數學的學習始終與生活聯繫在一起,其學習的價值不言而喻,學生蒐集到的百分數也很有代表性,如牛奶、飲料、班級合格率、優秀率等。在進行了充分的交流後再得出百分數的意義就水到渠成了。接着,通過讓學生找百分數和分數的聯繫和區別以及兩個句子中哪幾個分數可以用百分數來表示的辨析題,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認真自學、積極思考、與同伴的交流,獲得知識真諦——因爲百分數表示兩個量之間的相比關係,所以百分數不表示具體的量,也沒有單位名稱;但一般的分數既可以表示兩個量之間的相比關係,又可以表示具體的量,當分數表示具體的量時,它就有單位名稱,瞭解了百分數和分數的區別和聯繫。

習題比較具有趣味性。第一題鞏固了百分數的意義,並對學生進行了保護環境的教育;第二題既掌握了百分數的寫法和意義,又啓迪了思維。讓學生根據自己寫的百分數的個數說一句有關百分數的話,學生興趣盎然。第三題的成語中的百分數和用百分數來表示學習情緒更讓學生大喜,原來百分數還有這等妙用。

遊山西村反思總結 篇14

雖然,這節課有設計合理之處,但綜觀整個教學過程,還是有很多考慮不周全和組織不完善的地方,值得認真地反思。

首先,應該在創設課堂氛圍上做得更細緻一些。在學生朗讀課文的時候,應當配以恰到好處的音樂,在學生寫作祝福短信時也應當如此,這樣,更有助於學生的情感體驗。

其次,應儘可能地調動大多數學生參與。在描繪圖畫的口語交際練習中,由於時間關係只請了兩位同學,讓學生們留下了遺憾。在討論發言時,也存在這樣的情況。

再有就是課堂上及時的點評還有待加強。在學生朗讀自己所寫的祝福短信後,除了帶領其他學生鼓掌之外,一般就只說了“真好”、“很好”等簡單的話,很少去針對那些好的句子和詞語加以及時的品析,這還需要我在以後的課堂上多多改進,在學習中多多積累。

總之,這堂課對我自身來說是一種鍛鍊,也是對課堂教學的一種檢驗。希望在不斷地深入思考、反思自我的基礎上,自己的實踐經驗會越來越豐富,有效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做好教書育人工作

遊山西村反思總結 篇15

《充氣雨衣》這篇課文是略讀課文,主要講小林細心觀察生活,勤於動腦動手發明充氣雨衣的事。我鼓勵學生像小林那樣,多動腦筋,動手做做看。

文章較長,識字量較大,字音不易讀準,字形也較複雜,因此識字環節中注意調動學生識字的積極性,讓學生藉助拼音和上下文自主識字,並安排生動有趣的讀書和鞏固識字的活動。 如:“悄悄話”。同桌倆人合作,一人指字,另一個人悄悄讀給對方聽;“接力賽”。四人一組,第一個同學說出一個字的某方面特點,第二個同學在字卡中快速找出,並大聲讀出來。第三個同學說出或讀出在課文中的詞句。第四個同學再用這個字組一兩個詞語。

這樣針對本課生字字形複雜,字音難記的特點,採用多種復現方式,增強了識字的趣味性,提高了學生自主識字的質量。

在感悟課文時, 對於小林遇到的難題,孩子們或多或少都有過類似的經歷,但是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所以教學中以此爲憑藉,進一步培養學生遇事用心思考,不斷實踐的好品質。

遊山西村反思總結 篇16

對於文言文,是最讓師生頭疼的文學體裁的一種。從教這些年以來,我自己上了不少的文言文,也聽了同校不少教師上的有關文言文的優質課。儘管如此,但對於文言文的把握,我仍然覺得在這方面的教學上我做得不是很好。

1. 在教《論語》時,讓學生能感覺到好像穿越時空,去閱讀、去思考、去吸取,瞭解並深刻地認識我們的祖先,繼承併發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讓學生對學習文言文有興趣,願意去讀,這幾節課就沒有白上。如果還能讓學生樂於去讀,那麼課堂上所學的就不僅僅是《論語》十章了。

2. 教文言文的目的不在於寫作,而在於培養學生的語感,增強學生的積累,提高語文素養,薰陶道德修養。學習文言文,我認爲不僅僅是將文言文譯成順暢的現代漢語,也不是對文言語句作細緻的語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經過查工具書和註釋會意而後懂,在今後的學習或生活中也許會在他的腦海裏突然蹦出那麼幾句類似“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文言語句來。多讀文言文,會使人無形中受到薰陶感染。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