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雨反思總結(精選12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45W

秋天的雨反思總結 篇1

第三單元的語文可真應景!當秋天踩着落葉詩意地走進我的視野時,課文裏也開始秋意飄飛。

秋天的雨反思總結(精選12篇)

南方的四季並不分明,可是—入秋,陽光的顏色都變了——變得金黃金黃,十分悅目,恩……像個和善的老頭兒。在上班時,我時常閉上眼細心地聆聽秋葉"唰啦啦"飄落的聲音。沒想到這一習慣竟不知不覺被學生學了去……

看來自然是最好的老師,窗外已有滿眼秋色,又何須我蒼白的語言……

下課了,還有許多孩子圍着我講秋天……突然,念小婷很認真地問我:"老師,秋天爲什麼不和我們玩兒一下再走呢"她大概還在想課上的那個"秋天爲何匆匆而來,匆匆而去"的問題吧!我笑了一下說:"她已經和你玩過了。只不過你沒注意……比如它'呼'地一下摸了你的臉,'唰'地一下又碰了你的耳朵。"小婷開心地笑了。

回到辦公室,念小婷的話在我的腦中反覆盤旋,揮之不去。"爲何不和我說一下再走"她大概是沒時間玩耍吧!我突然一下子理解了這個上課愛吹泡泡的女生。也許,下課了,放學了,她又要被推進作業的漩渦裏,根本沒有時間玩……

嘿!我的孩子們自己已經找到了良方。下課了,孩子們放下筆記本,來到走廊上,閉着眼,"哇我聽到了風聲!""我聽到雲跑步的聲音。"

聽着聽着,我哈哈大笑起來……

秋天的雨反思總結 篇2

《秋天的雨》一課,是一節真實的課,一節樸實無華的課,一節抓語言文字,重誦讀的課,主要體現瞭如下一些特點:

一,重視閱讀興趣的培養。爲使學生"喜歡閱讀",教師在備課時,設計了很多激發閱讀興趣的方法。比方說在指導第二自然段的閱讀中,老師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再通過配樂和課件再現情境的方法,把學生帶入課文描寫的情景中,讓他們對閱讀文本產生興趣;在指導第四自然段的閱讀時,通過表演讀的方法,調動學生讀書的積極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重視讀的層次性。每一次讀都有每一次的目的和要求,螺旋上升,層層推進,學生經歷了從讀得不熟練,到讀得流利有感情的過程。學生有了充足的時間在課堂上朗讀,默讀,表演讀,在讀中感悟,理解,交流。學生在反覆誦讀過程中,識字,學詞,練句,走進語言文字,體會感悟文本。

三,重視讀中積累。《秋天的雨》是一篇寫景的抒情小散文,語言文字很美,精彩的描寫集中在第二,第四自然段。教師把閱讀的重點指導放在這兩個自然段,聯繫生活實際和上下文理解重點詞句,背誦積累好的的詞句。學生在流暢讀書的基礎上背誦喜歡的精彩的句子,段落,將爲他們今後的語言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秋天的雨反思總結 篇3

《秋天的雨》的反思東鄉縣北港國小羅錦紅伴着綿綿秋雨,我和學生走入快樂課堂,一起欣賞了《秋天的雨》。《秋天的雨》是人教版第三組課文中的第三篇課文,整組課文都涉及到古詩,敘事文,詩歌,散文等許多與秋天相關的文章。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濃的散文,名爲寫秋雨,實際在寫秋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點,從秋天的到來寫起,寫了秋天繽紛的色彩,秋天豐收的景象,還有深秋各種動物、植物準備過冬的情景。文章用美的語言向我們描繪了一幅美麗、豐收、歡樂的秋天圖畫。

通過美的、充滿詩意的語言體會秋天的美好,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因此我在教學之前便給它定位爲:讓學生欣賞文章語言的韻味,感受秋天絢麗多彩的美。重點放在讓學生以各種形式的讀來感受和想象秋天的美。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美文需美讀。”朗讀的過程就是學生髮現美、感受美的過程。“美讀”就是有表情地吟誦課文,讀中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使學生從多方面立體化感知教材美,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美的感受。

這就告訴我們美讀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是讀者與作者心靈相通,做到讀者能情出肺腑,語同己出。這種美感,只有加強朗讀,品味語言來感知。爲使學生“喜歡閱讀”,我在備課時,設計了很多激發閱讀興趣的方法。教學伊始,我首先出示一組圖片,讓學生感受美。

在指導第二自然段的閱讀中,我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再通過課件再現情境的方法,把學生帶入課文描寫的情景中,讓他們對閱讀文本產生興趣;在指導第四自然段的閱讀時,通過表演讀的方法,調動學生讀書的積極性;最後,配樂朗讀全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通過多種多樣的朗讀形式能夠達到“美讀”的目的。在讀懂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想象讀、表演讀、帶着體驗讀,自由讀、個人讀、引讀、集體讀,配樂讀,變抽象爲具象,讀出秋天的美。

秋天的雨反思總結 篇4

通過課堂展示後學生的表現,我認爲這節課是比較成功的。課後慢慢想來,這節課成功主要得益於課堂教學中把新課標中的新理念作爲教學的基本理念,以學生爲主體,充分尊重學生,信任學生,Ji發了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想學,樂學。

以學“答”爲主的教學方式和以學“答”爲主、學“悟”爲主的教學方式,雖只有一字之差,但表現出來的觀念不同,課堂效率也不同。以往課堂多體現教師、學生一問一答,學生圍着教師轉,這種方式束縛了學生的思維,抑制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本節課,我始終以學“讀”爲主、學“悟”爲主。學生讀:粗略讀、研讀、Ji情朗讀、配樂讀;教師讀等多種形式的讀。然後通過學生自學、生生合作、師生合作的學“悟”爲主的方法。

秋天的雨反思總結 篇5

這是一篇描寫非常優美的散文,但我覺得文章“形”比較散,一會兒寫草原上的牛羣,一會兒又寫低地上的駿馬,一會兒又回到草原寫起了雞、鴨、羊等家畜,一會兒又介紹人們如何給牛擠奶,最後講了荷蘭牧場的寧靜,所以還沒有細細體會到牧場的美麗,又是擠牛奶、又是運牛奶的,不知道該抓住怎樣一條支幹來帶領學生進行感悟、體會。不過,我就是覺得這篇文章將荷蘭的牧場描寫得極爲美麗,課文中的語言也很豐富,就想美文應該美讀,以讀爲主,以讀促悟,以讀悟情,在讀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好好進行感悟、體會。

仔細思考之後,決定以第一小節爲突破口,讓學生在讀書中理解課文,體會情感。“荷蘭,是水之國,花之國,牧場之國”。讀了課文的第一小節後,我讓學生說說從這句話中你讀懂了什麼?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分別發表看法,說從這句話中可以知道荷蘭是一個美麗的國家,因爲這裏有水、有花、還有牧場。在回答這個問題時,有的學生還補充說荷蘭還是一個風車之國,因爲在語文練習冊上專門有介紹荷蘭的風車的。聽了學生的回答,我馬上說既然荷蘭有着這麼多的美稱,那麼找找書上是如何來介紹它是一個水之國、花之國、牧場之國的,並將找到的句子劃出來。然後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於是學生帶着這樣的問題從整體入手,認認真真朗讀課文,從課文中尋找答案。

其實課文中介紹荷蘭是“水之國、花之國”,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倒是“牧場之國”不太容易將句子找準,因爲課文上涵蓋面比較大,基本上每一個自然段都有介紹的,既有牛羣,又有奔跑的駿馬,還有許多可愛的家畜。當時我提了這樣一個問題“你比較喜歡哪種動物?可以抓住一些關鍵的詞句說說自己的理解。”根據自己對各種動物的理解,也根據書本上的描寫,學生也能說得具體。在說話的基礎上,我讓學生理解牧場是所有動物的自由王國,它們纔是這個王國真正的主人以及在荷蘭動物與環境與人和諧的統一。最後歸結到課文最後小節“這就是真正的荷蘭”。我想這樣就給學生一個十分清晰的思路,課文第一小節引出內容,最後小節簡單總結,中間通過幾個場景的描述,使荷蘭的風情展現在我們眼前。

秋天的雨反思總結 篇6

《麥哨》是語文第八冊第六組的一篇略讀課文。本組教材圍繞“走進田園,熱愛鄉村”這一專題進行編排,表達了作者對鄉村田園生活由衷的熱愛、讚美與嚮往。本文作者滿懷喜悅之情描寫了盛夏時節鄉間田野裏即將豐收的景象和孩子們在其間無拘無束地玩耍嬉戲的情形,展現了鄉村孩子天真、純樸、可愛的形象,全文洋溢着濃郁的生活情趣。

揭題時,我選用了這樣一幅畫面,碧空白雲下,一片金黃的麥地,麥浪滾滾,無邊無際。這樣純美的畫面一下子吸引了孩子的眼球,令他們眼前一亮,帶給他們一個全新的感覺,激發他們的情感。在整堂課上,我以課文的主情景圖作爲背景,結合文本內容,給孩子們展示五彩斑斕的田野圖畫,展示豐收在望的麥田圖,以及豐滿的麥穗的特寫圖。這些形象生動的畫面不僅激活了孩子們內心的美感,更爲孩子們理解語言文字,感悟文本之美,起到了推波助瀾作用。

這篇課文以麥哨的聲音爲線索,開頭設疑。接着重點描寫了湖畔割草的孩子們生活的自然環境和他們遊戲的情形。最後再次以歡快柔美的哨聲作結。全文首尾呼應,行文流暢,意韻悠長。我也想創造一個麥哨縈繞的課堂,在此中引領孩子們感悟語言文字。

我從課題麥哨引導到學習直接寫麥哨的段落,通過讀讀、吹吹,讓孩子們真切地感受到它的歡快、悠長。接着,“尋着聲音走進田野”,欣賞了田野優美、喜慶的豐收美景後,我這樣說道:當這充滿生機,充滿活力的田野展現在我們眼前時,無論是誰都不禁會用麥哨吹奏起心中的讚美之歌。整堂課從哨聲起,又從哨聲中結束,洋溢着濃郁的鄉間生活情趣。這樣的設計將麥哨與課文內容緊密結合,不僅使我的課堂節奏首尾呼應,流暢舒緩,而且也潛移默化地告訴孩子們,麥哨聲中就包含了孩子們幸福的童年,無拘無束的生活,包含着他們的笑聲、多姿多彩的生活。所以在文末,這“歡快,柔美”僅僅指麥哨嗎?孩子們的理解水到渠成。

這篇課文語言生動優美,排比比喻、擬人手法運用得形象傳神,既有畫的意境美,又有音樂的韻律美。細細讀來,這篇課文無論是文章的題目、佈局構思,還是修辭手法的運用,都不失爲學生揣摩文本、領悟文章內涵的藍本。

我把品味文字的重點放在田野美景這塊。先是通過圈畫詞語,讀讀這些詞語,感受色彩的美感。接着抓排比句,享受田園豐收樂。最後重點品味麥穗段,主要是利用插圖來幫助孩子咀嚼品味文字。我又利用插圖啓發學生想象“微風拂過,麥穗輕輕晃動身子,你彷彿聽到什麼”,孩子有的說:我看到沉甸甸的麥穗壓彎了麥稈,像在向農民伯伯致謝呢。在表達中,學生的情感與教材的情感進行碰撞、交融,學生入情入境、活躍而投入,使整個教學過程充滿生機與智慧,語文課也就上出味來了。

在整堂課中,我帶領孩子欣賞美圖,品味文字,朗讀抒情。而最能引起孩子共鳴的是鄉間的遊戲生活。鄉下孩子們的遊戲跟我們的不同。他們因地制宜,玩得都是天然的遊戲。他們不需要陀螺,不需要紙牌,在草地上隨便打幾個滾,和夥伴們摔次跤,或去河裏遊一圈,就能快樂好一陣子呢。所以讓孩子們藉助自己的生活經驗,想象編寫鄉村孩子在草地上的遊戲過程,讓靜止的畫面活動起來。

秋天的雨反思總結 篇7

水墨徽州這篇課文用優美的文字給我們描繪了一副別緻的景象。高低錯落的粉牆、鱗次櫛比的黑瓦、清幽靜謐的石板小巷、古趣盎然的石雕牌坊與霧色朦朧的山水,這些元素在一起共同確定了徽州黑白灰的基調,這恰好與中國的水墨畫的精神契合。

可是如何讓學生從文字中感悟到那份水墨之美,卻讓我感到很困難。所以教學此課時圍繞課文描寫的三副徽州畫面一幅幅的感受與水墨畫的相契合之處並且從中體會作者移步換景的寫作方法,並從中感悟優美的文字。我課上還用課件展示了徽州街巷建築的兩張典型的圖片樣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有更清晰的直觀認識。但是這節課還是沒有按課時完成教學任務課堂效率還是不夠高,讀的還是少,如果讓孩子們真題感悟到徽州的整體沒後帶着這樣的感受用自己的朗讀讀出那種水墨之美就好了。

秋天的雨反思總結 篇8

本單元需要學生學習用聯繫上下文、抓句中關鍵詞 語等方法理解有關句子。金字塔的宏偉和精巧這一部分課文用了多種說明方法來表現金字塔的宏偉與精巧。在教學的過程中,我還注意聯繫學生身邊的實際來幫助學生理解,例如,講到埃及金字塔的高時,我讓學生聯繫我們學校綜合樓的高度,通過比較,學生理解埃及金字塔的高大就比較容易了。

在教學“最大的一塊重160噸”時,學生對噸幾乎沒有概念,我把學生平時經常能看到的卡車進行打比方,由於是和學生生活經驗相聯繫,學生就能體會出金字塔的宏偉。在體會金字塔的精巧時,抓住關鍵詞句“很平整、很緊密、連鋒利的刀片都插不進去”,方便學生去理解。 語文教學離不開朗讀。“三分文章七分朗讀”,朗讀是閱讀教學的基礎,而朗讀與感悟緊密結合,讀是爲了感悟,感悟是爲了更好地朗讀。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多次與文本交流,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去體會金字塔的宏偉、精巧。理解了宏偉、精巧,再融入感情去讀,使學生真正懂得埃及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徵,也是埃及人民智慧的結晶,從而對埃及人民產生敬佩之情,激發學生對埃及金字塔的興趣。在學生展示過程中,我重點引導學生閱讀了第三自然段,感受了胡夫金字塔外形的宏偉、結構的精巧,並學習了舉例子、作比較、列數據等說明方法。在解決金字塔如何建造這個問題時,學生從文中描述瞭解了古埃及人民運石頭、壘石頭的方法後,有效運用了學生的課前預習、模擬實驗與多媒體視頻,讓學生在直覺感受中,輕鬆地瞭解了金字塔的建造過程。通過學生談感受,體會到了古埃及人民的勤勞與聰明。

秋天的雨反思總結 篇9

現行的語文課教學模式有兩種,一種是“知識理解型”的教學模式,一種是“思維訓練型”的教學模式。前者教師致力於讓學生理解語文完整的知識系統,一般按照“解題――釋詞――分段――歸納中心思想和寫作方法――練習”的程序教學。運用這種模式的教師強調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而忽視了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只讓學生理解語文工具的知識,而忽視培養他們運用這種工具的潛力。後者教師致力於發展學生的智力,一般按照“閱讀課文――教師提問――學生討論――教師總結”的程序教學。運用這種模式的教師則強調語文課程的發展性,而比較忽視語文的工具性。只重視發展學生的智力,而不重視發展學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個性品質。

以上兩種模式儘管有不一樣的教學理念和不一樣的教學活動結構,但它們也有兩大共同點,一、是前者教師“一講到底”,後者教師“一問到底”。教學活動都以教師爲主體,而不以學生爲主體。二、是教學活動都以理解爲重點,前者是理解課文的知識資料,後者是透過理解課文發展學生智力。兩者都是重理解,輕感悟;重分析,輕運用。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衡量語文閱讀教學模式是否科學,是否合理的標準:1、是否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2、在教學中是否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知識與潛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3、是否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重視語文課程的人文性;4、是否正確處理基本素養與創新潛力的關係,即正確處理基礎性與創造性的關係;5、是否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選取教學策略,即要遵循發展性原理,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識字、寫字、學漢語拼音、理解字、詞、句、段的意思,和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進行綜合性學習。我認爲閱讀教學應注意讓學生在主動用心的活動中,掌握語文工具的知識和學會運用這種工具的潛力,並重點培養感受、理解、欣賞、評價、運用潛力,發展學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個性品質。因此我覺得現行國小語文閱讀教學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閱讀課教學方式的轉變

傳統的閱讀課教學,是學生被動、單一理解的學習過程,是教師向學生灌輸和填充的教學過程,把學生當做一個個能夠裝許多知識的瓶子,透過反覆操練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視和抹煞了學生作爲學習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學生無法構成健康的個性,更不要說構成末來社會所必需的各種潛力。

閱讀教學應用心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應組織、指導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例如我在教《刷子李》這一課時,嘗試採取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的方式,把全班學生分成9個小組,每個小組6個成員組成:一個成績較好的學生,兩個成績一般的學生和一個成績較差的學生,桌椅也跟着進行調整。在小組討論中我提出了各小組要解決的四個問題:(1、刷子李的絕活是什麼?2、課文是從幾方面來寫刷子李的絕活?3、找一找徒弟曹小三的態度變化?4、把你覺得寫得好的資料多讀一讀,並體會這樣寫的好處。)學生明確了學習的目標,大家踊躍加入到小組的合作學習中,用心地進行討論,各抒已見,合作解決問題。我也加入到他們的討論中,並適當的點拔,引導他們所討論的問題。當學生討論結束後,我讓各小組派代表來向老師彙報自學的狀況,鼓勵他們大膽發表自已的意見和看法。並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表揚,適時進行指點、幫忙。在討論彙報中,有的還提出了學習中不明白的問題,也有的對問題的不一樣看法進行激烈的爭論,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及學會團體協作的潛力。學生的學習不再是沉悶,被動的了。而樂於去學,主動、用心地參與到學習中。“在合作中學會學習,在學習中學會合作”因此我覺得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可運用多種多樣行之有效的閱讀教學方式來到達讓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

二、創設開放而有活力的閱讀教學

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渠道,但我們也要充分運用課外的學習資源,適時適量地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跨出校門,走向社會,靠近自然,讓他們在廣闊的天地裏學習語文,增長才幹,學會做人。

三、注意閱讀教學中人文的滲透

語文學科是人文學科,人文學科的價值在於使學生在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等方面受到薰陶感染。因此在教學中注意人文性的滲透。如在教孟郊寫的《遊子吟》這一課,讓學生理解詩句的含義後,我讓學生談談學了這首詩後的感受?並說說你們的母親又是如何?你將來想怎樣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學生暢所欲言,紛紛說出各自母親是如何對自已無微不致的關懷,將來要如何去報答母愛。我聽了後,感到很高興,及時地加以肯定和表揚,並對學生提出期望,期望同學長大以後能夠真正懂得去孝敬父母。在教學中讓學生懂得父母養育我們的艱辛,懂得了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如《落花生》這課是一篇人文十分豐富的課文,在教學中讓學生進行討論做人的道理。在學習中領會了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要像花生一樣做有用的人,對社會有用有貢獻的人。在教學中滲透了人文,培養了學生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

秋天的雨反思總結 篇10

一、以讀爲主。強調“以讀爲本、以講助讀、以演練讀”,讓學生在自讀自悟、邊讀邊思、相互討論、邊讀邊演中去學習朗讀,去理解詞語,去培養語感,去接受潛移默化的語言薰陶。

二、情境創設。本課教學中我在情境的創設上的設計:1.生活體驗情境。這課要讓學生充分體會青蛙登山的艱辛和只有堅持不懈地努力,才能登上山頂。課前,佈置回家時學蛙跳,第二天交流。孩子們獲得的體驗能夠很好地幫助他們理解和感受課文。 2.表演感受情境。教學中,在充分理解和朗讀課文的基礎上,師生表演課文描敘的情景:這就促使學生進行角色轉換,帶着小青蛙的真切感受理解課文。3.畫面再現情境。

秋天的雨反思總結 篇11

初讀課文概括主要內容時,一個學生說主要講工程師和工人們爲了不砍橡樹,就把公路修成了馬蹄形。這時另一個學生表示反對,他認爲工程師想砍樹,是在工人們的影響下才改變主意的。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學習契機,於是我向學生了解他們的看法。有七八個孩子同意後者。於是我讓孩子們仔細讀課文,找到自己的根據。孩子們找的很認真,不一會,一雙雙小手就迫不及待地舉起來了。

認爲前者的孩子首先找到的根據是"工程師說:"計劃是不可以修改的."說明他認爲計劃是最重要的,意思是要砍掉橡樹。馬上就有孩子反駁:“請讀這一句:他長久地看着計劃,然後把目光轉向橡樹,嘆了口氣。如果他想砍掉橡樹,還會長久地看橡樹嗎?說得多好。我馬上對孩子們說:“讀讀這一句,想想他在想什麼?”一個孩子說:"他在想計劃是不能修改的."另一個孩子說:"他在猶豫."一個孩子說:"他不知道該怎麼辦."這時一個孩子站起來說:"他不想砍掉橡樹,也不想修改計劃,正在不知道怎麼辦的時候,工人們的話讓他做了決定."於是我們又一起讀了這兩段.孩子們肯定了這種想法.於是我們看他們這樣做得到了怎樣的結果,一個孩子提出什麼是高尚的心.很多孩子自動舉手回答了他的問題.然後我們再回到課文中,讓孩子們找出哪些句子能表現他們的高尚,孩子們很快找到了,並且談到了自己的體會.在理解的基礎上感情朗讀了句子.孩子們熱烈地討論着,我微笑地聽着他們的見解。一個個重要的句子就在他們的辯論下輕鬆地解決了,最後孩子們達成了共識:工程師也有一顆善良的心。

這篇課文就在孩子們的朗讀感悟中學完了,大家都感覺很輕鬆。這纔是真正的綠色課堂,雖然是春天的下午,雖然"春眠不覺曉,可是在今天的課堂上,孩子們沒有打瞌睡,學得興致勃勃有滋有味。

秋天的雨反思總結 篇12

一、情境引入,切入課題:

好的課題導入能引起學生的知識衝突,打破學生的心理平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奇和求知慾,能引人入勝,輝映全堂。新課導入的藝術之一在於能把生活中的問題作爲例題,使學生切實體會到學習數學知識的必要性,從而積極主動地學習。因此教師創設了分桔子的情景。教師提出問題,那該怎麼分比較合理?學生很快說出了最好根據人數比來分。根據題目當中所提供的比,讓學生估計一下,哪個班級會分的多,說出你估算的根據。這位後面的計算奠定了基礎。

二.學生是課堂的主人。

新課程改革的一個核心任務就是要改變學生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向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轉變.充分調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從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來看,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討論、交流、真正實現了學習方式的轉變。每一個問題的提出,教師都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親自交流合作,然後再觀察比較,最後得出結論。整個過程,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至關重要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