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了,北京》反思總結(通用2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3W

《再見了,北京》反思總結 篇1

20__年的北京奧運會雖然已經落下帷幕,但是孩子們還是歷歷在目,好像當時的情景就在眼前一樣,因此,課一開始,我讓學生回憶奧運會時你所見到的場面,大部分學生都能將所見所聞表述出來,有的學生還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這樣,就很直接地進入了新課的學習。由於本課篇幅較長,在朗讀上我花了足夠的時間,自由讀,同桌互讀,小組讀,個別讀等,並進行糾正與評價,學生在反覆的誦讀中將課文讀得正確和熟練了。在講解課文內容的時候,我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感,以讀悟情,以讀促情,用自己的語言激發學生的情感,並提出如果當時你在場,你會怎麼樣?心情如何?

《再見了,北京》反思總結(通用23篇)

學生通過對課文的理解,對奧運會的瞭解,孩子們各抒己見,並通過繪聲繪色的朗讀,將自己的情感表達了出來,啓發學生讀通課文,讀懂句子,達到畫面在腦海中,情感在心中,孩子對課文的學習得到了再次昇華。當然,還有很多不足之處,由於條件的有限,我沒有通過音像等手段將畫面直接放給孩子們看,必要的時候還可以將《我和你》這首歌播放給學生聽,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在這方面應多加改進。

《再見了,北京》反思總結 篇2

課文選取了聖火熄滅和人們狂歡的這兩個特寫鏡頭來表現精彩絕倫的北京奧運會。喚醒留在我們心中的“北京記憶”。課文簡短優美,畫面感強,情感充盈。從全文看留念與不捨貫穿其中,“卓越、友誼和尊重的奧運精神”蘊含其中。總而言之,這篇課文對二年級學生來說很難理解。

課文中生字新詞較多,如“帷幕、舷梯、深情回望、卓越、感染”等,許多句子也很難讀通。第一課時並不是很順利地上下來,生字新詞學完了,但是課文卻沒有讀多少,以致學生讀破句的很多,讀錯字的也比較多。其實剛開始在備這篇課文的時候,應該考慮到小孩子的自學能力。用幾節早讀課的時間去引導孩子先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這樣就能高效地完成課時的朗讀任務了!

我覺得教學這篇課文的時候,應扣緊語言文字,結合圖片資料、音像資料,來還原北京奧運會閉幕式時的情景,訓練學生的語感。第二課時一開始,我就用充滿激情的導語引領學生:這裏是第29屆奧林匹克主辦城市中國北京,這裏是見證了16天拼搏奇蹟的榮耀之城,奧運北京。從奧運的聖火在北京的夜空綻放的那一刻起,16天裏我們享受了奧林匹克運動帶來的無數奇蹟與無盡的驚喜。當神聖的奧林匹克會旗與鮮豔的五星紅旗一同高高飄揚,13億中國人用真誠與熱情爲奧林匹克運動點燃了燦爛的中國紅。今晚奧運的北京將再次爲奧林匹克運動書寫嶄新的歷史、書寫快樂的回憶、書寫最美的祝福。讓我們攜手並肩,一起走完這段珍貴的時間,讓我們再次用最美的笑容和熱烈的掌聲爲北京的奧運故事劃上完美的句點。然後準備了些課件:鳥巢、水立方、五環旗、火花四起的北京、熊熊燃燒的奧運聖火、激動人心的領獎臺、手拉手視頻。還從生活實際出發,理解深情回望、無盡的留戀與不捨……那時候學生上課很有激情,讀起書來也特別起勁。通過讀、品、再讀,讓全班同學基本意會,但是由於時間的關係,無法顧及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學生應該還在半知半解中吧。我覺得以後還要多提升他們的閱讀感悟!

《再見了,北京》反思總結 篇3

聽同事講《再見了,北京!》一課,在聽課的過程中有了自己的思路和設想,後來在自己的課堂中去驗證,有感而發,就有了這篇反思。

一、整體輸入,拎出一條情感主線

課的開始,老師激起學生的閱讀期待。

二、細讀詞語,體會情感

教師把這幾個句子出示出來,其中“緩緩、漸漸、遲遲”用紅色字體顯示,學生找到並板書“深情回望”“以微笑告別北京”等詞語。

學生逐句練習朗讀背誦。習得背誦方法。

《再見了,北京》反思總結 篇4

《再見了,北京》是根據北京奧運會閉幕式的有關材料改寫的。課文選取了聖火熄滅和人們狂歡的這兩個特寫鏡頭來表現精彩絕倫的北京奧運會。喚醒留在我們心中的“北京記憶”。課文簡短優美,畫面感強,情感充盈。從全文看留念與不捨貫穿其中,“卓越、友誼和尊重的奧運精神”蘊含其中。總而言之,這篇課文對二年級學生來說很難理解。

課文中生字新詞較多,如“帷幕、舷梯、深情回望、卓越、感染”等,許多句子也很難讀通。第一課時並不是很順利地上下來,生字新詞學完了,但是課文卻沒有讀多少,以致學生讀破句的很多,讀錯字的也比較多。其實剛開始在備這篇課文的時候,應該考慮到小孩子的自學能力。用幾節早讀課的時間去引導孩子先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這樣就能高效地完成課時的朗讀任務了!

《再見了,北京》反思總結 篇5

《再見了,北京》課文簡短優美,畫面感強,情感充盈。這篇文章以其富有感染力的文字已經把我深深地打動了。但教授這課後,我發現這篇課文對二年級學生來說很難理解。

首先,課文中生字新詞較多,許多句子也很難讀通。第一課時並不是很順利地上下來,生字新詞學完了,但是課文卻沒有讀多少,以致學生讀破句的很多,讀錯字的也比較的多。

其次課文內容離學生太遠,尤其是農村的孩子們。因此學習課文時與學生一起回顧去年的奧運會,讓學生談談他們的見聞和感受,孩子們對奧運會了解甚少,甚至有的連奧運會都不懂,教室裏的氣氛沉悶了,更別說理解課文了。

課後仔細想想,其實我的失誤也很大,低年級的難詞難句理解,教師更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爲孩子制定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讓我們的孩子學得有情有趣更有收穫。

《再見了,北京》反思總結 篇6

《一面》這篇課文講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內山書店見到魯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現了魯迅熱愛勞動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發了對魯迅先生真摯而又深厚的愛戴之情。課文分兩部分,先回憶“我”同魯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後講述“一面”對我的影響和激勵。回憶同魯迅先生的一面之交是課文重點展開敘述的。課文對魯迅的外貌描寫,由遠及近,從粗到細,由整體到局部,緊緊扣住一個字——“瘦”。全文共六次寫“瘦”:一次整體寫,兩次寫手,三次寫臉。

從情節發展上,每到一個轉折處,便出現一次對魯迅先生“瘦”的描寫。第一次是在遠處,在暗中,“我”是在無意中“望了一下”,因而人物形象“模糊”,從整體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齡。第二次是在近處,在明裏有意識地進行觀察,刻畫比較具體、細緻,重點描寫人物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備地寫出了人物的氣質。第三次更近了,作者面對面地“驚異”地望着魯迅,觀察更細緻,連菸嘴是“黃色”的、安煙的一頭已經“燻黑”也看清了,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這三次外貌描寫,都抓住了魯迅“瘦”的特點,連同另外三處寫“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見了,北京》反思總結 篇7

《草地夜行》一課講的是紅軍過草地時發生的一件感人的事,但因學生對這一歷史背景生疏,故此很難感悟到老紅軍戰士那種捨己救人的精神。爲此,我採取了因需而教的教學策略。根據學生初讀課文時提出的問題:“紅軍所過的草地與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草原有什麼不同”這一問題創設教學情境。我首先出示了兩幅圖:風景如畫的草原;紅軍長征時走過的茫茫草海。使學生從感性上了解到紅軍所過的草地與我們現在所看到草原的截然不同。

接着讓學生根據收集的有關資料說說紅軍走過的草地是什麼樣的?使學生進一步瞭解到紅軍過草地的艱辛;然後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課文結合課文內容,進一步體會感悟小紅軍過草地時遇到了哪些困難。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紅軍過草地時的困境。由此爲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人物的情感作了鋪墊。

《再見了,北京》反思總結 篇8

第一、語文課應該實現內容的深化理解。孔子有言:“文勝質則野,質勝文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我想,爲人、爲文固然要追求文質兼美,上課也應該以此爲旨歸。而我這節課在處理內容和形式時有些偏頗,執着於窮盡對描寫手法的鑑賞,而對課文本身的核心內容有所忽略。《端午日》中流動的是濃郁的湘西民俗文化和風土人情,也是我國傳統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體現,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也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而我卻未能加以強化,這是一處不容忽視的敗筆。另有,在PPT的製作上也有形式大於內容的傾向,多配的動畫圖片有點喧賓奪主。

第二,語文課應該實現方法的落實掌握。本課中,我着重以《端午日》的場景描寫爲例子,系統地總結了文中所體現的各種描寫方法。遺憾的是,我在講授這個環節時沒有進行強化總結,這使得學生們對這個知識點的理解流於倉促和浮泛,對這幾種描寫方法的認知不夠紮實。在隨後的對“追鴨競賽”的場景描寫中,有的學生就沒有能夠有意識地以清晰的思路去加以練習。

《再見了,北京》反思總結 篇9

《果園機器人》一文是一篇閱讀課文,內容十人簡單,只介紹了果園機器人的特點、作用。因此學生對課文內容很容易理解。

教學時,我超越文本,只用了二十分鐘讓他們自瀆課文,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其餘時間則放在拓展上,首先是讓他們說說看見這個果園機器人,你是不是覺得他還有什麼缺點或需要改進的地方。現在,請你們說說自己的想法。此時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學生馬上紛紛發表觀點:有人說機器人靠吃蘋果充電太浪費了。如果是我設計,我就讓他們吃綠葉。還有人說要設計一個會開車的機器人,讓它把蘋果運回家……總之,學生的想法讓機器人有了更大的改進。第二個拓展則是與口語交際相結合,讓學生大膽想象,說說自己想發明什麼樣的機器人。

本節課,雖然對本文理解花的時間不多,但我覺得通過這兩個有效的拓展,學生更加懂得了科技的發達,懂得了這是個科技社會。我們只有從小努力學習,掌握知識、本領、將來才能適應這個社會的需要,才能成爲有用的人。

《再見了,北京》反思總結 篇10

《春》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寫景抒情的經典散文。 翻到這課書,我好像見到了久違的老朋友,既熟悉又親切。我又一次帶領學生感受作者清新優美的語言,欣賞大地春回的動人景象,體會春天所帶來的蓬勃生機與無限希望。

在教學設想中,我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內涵:本文是一篇由妙詞、佳句、錦段構成的美文。從詞的角度講,文中語言使用準確而妥貼,很值得學生去體會和積累。從句方面講,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辭,如比喻、擬人、排比等。從段落佈局講,各段落之間安排整齊有序。如:最後三段用三個比喻句來歌功春,表現出春的新、美、力。單獨成段構思巧妙。對於這類文學性文章的學習,本人認爲應上文學欣賞課:讓學生學會欣賞至關重要。用品、背寫來體會、感悟其美及美有何處、爲何美。調動聽、說、讀、寫各種能力來學習,同時在學習中鍛鍊、提高能力,得到一種欣賞文學的方法。

《再見了,北京》反思總結 篇11

今天我講了一節課——《送給盲婆婆的蟈蟈》,上完課,我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但仔細想想,教學中雖有成功之處,也不免有一些失誤。認真總結,將對自己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先 說說我認爲成功的地方吧。學生課堂學習習慣的培養,實施以來,我們幾經開始在課堂上嚴格要求學生的學習習慣,如:提前準備、認真傾聽、積極發言、坐姿端 正。有幾個習慣學生養成得還是不錯的。上課前,學生能提前準備好書,放在桌子的中央,把筆和橡皮放在桌子的右上角,並且靜息等待老師上課。課堂上讀書時, 學生基本上都能自覺地把書立起來,堅持良好的讀書姿勢,而且聽講情緒也比原來好多了。

當然,本課還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有以下一些方面:

1、學生傾聽的習慣還不夠好。特別是傾聽老師的要求和傾聽同學的發言。

2、感知課文內容只停留在表面,文章思想內涵沒有挖掘出來。

3、學生在課堂上還會好奇的扭頭看後面聽課的老師,行爲習慣不夠好。

4、學生評價語言匱乏,評價只停留在表面,語言不夠準確,如:讀得不整齊、沒感情、讀得亂。發現別人的優點少,缺點多,不能汲取別人的長處。

《再見了,北京》反思總結 篇12

《未選擇的路》是七年級下冊課文中的一首詩歌。它是一首哲理抒情詩,表面平易,而實際上卻蘊含深邃的哲理;表面看上去似乎傾訴個人經歷,而實際上卻表達了人們的一種普遍的共同的感受。

本首詩學習安排了一課時,全詩一共四節。第一節:他站在人生的路口上,他兩條都想去,他看一條路到盡頭。第二節:他選擇人少的一條路,這條路充滿挑戰。第三節:他想留下一條路改日再來走,但路很長很長。他知道自己不可能再回來了。第四節:他回憶他的往事,又想起了那片森林,未選擇的那條路。這首詩表面上說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實際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來表達對於人生之路的思考。這是一種象徵手法,與我們上冊課本中學過的《在山的那邊》《行道樹》一樣。在這一點上,讓學生好好回顧以前學過的知識,如“山”與“海”的象徵意義,學生就更容易理解。

《再見了,北京》反思總結 篇13

教學是“雙邊活動”,它是師生心與心的交流,情與情的感召,智慧與智慧的碰撞。忽視了與學生的交流、再動情的演說,也只能是教師授業技巧的表演。學習了新課程的理念我體會到,教學不再是教師教、學生學的機械相加,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求新知的過程。在教學中,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作爲“共同體”的組成部分,師生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師生間的交往是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的對話。在交往互動中,師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實現教學相長。

反思本節課,讓學生關注文本語言,關注課文的細節描寫,關注文本中情節的獨特構思,學生自然立足文本,文思如泉涌。藉助文本語言,發展孩子們的語言,給他們提供一個表達感受,運用語言的平臺。這樣的課,“語文味兒”就厚重了一些。

但事情往往是這樣的:當一種傾向出現的時候,往往會掩蓋另一種傾向。枉過正。這樣的語文訓練與這樣的人文感悟似乎成了兩大“幫派”,你說你的,我說我的,“平分天下”,平分了我們的語文課堂。這樣的語文訓練似乎也少了一些東西,教師只是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表達的機會,一味地讓他們去表達,學生沒能從文本語言中汲取營養,來豐富自己的表達。一句話,吸收內化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好。

如何讓學生更好地感悟文本,運用文本?如何讓語文的“工具性”落實得更實一些?如何將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結合得更加自然、和諧呢?這是值得我們每個語文老師深思的。

《再見了,北京》反思總結 篇14

上完《湖心亭看雪》,我回味無窮:短文長教,簡文豐教真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啊!這份美好,誕生於以下“突破”。以“讀”突破。從最開始的全文朗讀到重點句子的品味讀,“讀”是整堂課的主線。在讀中尋找疑問,在讀中解決疑點,在讀中體會心情,在讀中豐滿人物。“讀”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讀”中自有山重水複疑無路,“讀”中自會柳暗花明又一村。讀出了興趣,讀出了韻味兒,讀出了精神,讀出了靈魂。“讀” 是主旋律,“讀”也成了文言課堂最大的亮點。以“用”突破。

第一自然段的成語概括和想象不用說了。第二自然段的解讀方法的設計頗費了一番心思。如何在“讀”的基礎上有所深化,從而推動課堂教學,又掀起學生的第二輪的學習興趣呢?因地制宜應用文言的方法效果不錯。學生用得興高采烈,老師導得輕鬆自如。“讀”中“用”,“用”中“讀”,既“ 讀”又“用”,相得益彰。文言之學習,成了一種有趣的嘗試。這樣的課堂,怎麼可能不風起雲涌呢?感到不滿足的是:學生思維的起點有好些處還開始於老師預先設計好的的“導”,如果能徹底地實現課堂思維從學生始,那樣的課堂纔是真正屬於學生的啊!

《再見了,北京》反思總結 篇15

建構“共享式”的課堂教學新境界。“共享”就是“對話交流”。師生雙方互相傾聽,共同參與,達到教學相長。因此,在課堂上我給學生足夠的自由討論的時間,給學生充分交流的機會;學生的發言精彩紛呈。重點內容,教師重錘敲打。

感悟品讀環節,倡導主體性的閱讀氛圍,以讀帶講,讀出個性,讀出自己獨一無二的理解和感動。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反覆的讀和體驗,使教學內容成爲開放的、充滿活力的學習活動。

探究環節,爲學生搭建了一個思維訓練展示自我的平臺,在教師的點撥與指導下,開動腦筋,積極思維,各抒己見。既提高了學習興趣,學會了學習,解決了重點難點。又培養了學生不斷探索、研究的習慣,又形成辯證思維與創新能力。

拓展環節是以文本爲基礎,從課內到課外輻射,開拓思維,把學生引入與文本相關知識的體驗中,融會貫通,加深了對文本的“愛和生命”這一主題的理解。人面對苦難應如何戰勝。

積累環節是爲了讓學生養成搜索、積累的好習慣,達到語文教學課課有訓練,課課有所得,課課有積累,逐漸提高學科能力而設計的,培養學生多搜索、多積累的習慣。最終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

本課教學通過歌曲及活動的設計使學生再度體驗母愛,很多學生淚眼婆娑,紛紛表示好好學學習,感恩父母。收到了極好的德育效果。

總之,語言是活的,課文是生動的,感悟是深刻的。把德育融入課堂,語文學習充滿了生活和生命的氣息。

《再見了,北京》反思總結 篇16

在我們班講這篇課文時,爲了不把一篇優美的文章分析得七零八落,我想本節課乾脆就來個四步走。第一:解析文題目。因爲孩子們第一次正式接觸到副標題的形式。第二:憶冰心。上學期學過冰心的《荷葉母親》想必大家都很熟悉。第三:生字詞。本課的生字詞多且難記,帶領學生個個擊破,是很必要的。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賞析。讓孩子們小組討論自己覺得寫得很美的句子,三分鐘後由孩子們自由發表看法。我在黑板上板書賞析句子的一般步驟:修辭,扣文本,扣情感。孩子們討論得很是熱烈。三分鐘後,我在黑板上寫下小組名稱,以小組競賽的方式鼓勵大家積極發言。孩子們賞析得很棒,並不拘泥於我給的框架,用自己自由的想象給文字插上翅膀,讓人浮想聯翩。一節課緊而有序。當賞析到文章的十七自然時,我們領略了舞蹈的動作美,服飾美,神態美,心靈美,感情不能自抑,便邀請左妍露上臺表演,孫肖珊在旁邊哼唱,妍露在舞臺上蹁躚起舞,贏得了大家的陣陣掌聲。

或許大家早已被印度舞的曼妙所感染,一齊鼓掌爲她伴奏。如果有人經過,還真以爲是一堂音樂課呢。既然是觀舞,我們也大可不必僅僅侷限於印度舞,大家盛情邀請陳嘉豪上臺演出,動作很簡單,男生很害羞,我也情不自禁,在講臺上學了起來,最後,全班人起立,學着不知名的舞蹈,快樂的音符在全班跳躍。

想必,這節課,孩子與我會久久難忘……

《再見了,北京》反思總結 篇17

《水墨徽州》充滿詩情畫意,徽州的美景信手拈來,從哪些詞句讀出徽州的歷史,這表面上看可以通過烏篷船、牌坊、祠堂、馬頭牆、粉牆黛瓦,潺潺流淌的小溪,看到歷史的痕跡,感悟歷史,要從這些景物的文化背景瞭解徽州的歷史,需要相關的資料,僅僅通過課堂上老師的口頭講解是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的,所以,今後的類似的課文教學一定要在預習引導學生做好充分的準備,不是老師偷懶,而是在學生初讀的基礎上,加上老師的點撥提煉,學生的收穫會更大。

文化與歷史不可分,徽州文化體現在徽商、徽駱駝、新安理學、徽州篆刻、徽派版畫、徽劇、建築、徽菜等等。

《再見了,北京》反思總結 篇18

本篇課文蘊含很多海洋科普知識,學生對“能源危機、海洋考察、海底探測、利用潮汐和海水溫差發電、海洋污染”等知之甚少,教師對這方面的知識也存在很多的缺陷。個人以爲,解決這些問題並非語文學科的主要任務,但如果學生對海洋知識產生了興趣,有探究的慾望,教師引導學生通過閱讀、上網等蒐集相關資料解決一些問題也未嘗不可。這個過程應該也是語文能力提高的過程。

課堂充滿活力,就要讓學生保持強烈的問題意識。善於發現問題,是思維積極的一種重要標誌,當然也是學習主動性的體現。從語文學科的角度看,更重要地要引導學生從“語文”的角度去思考、去挖掘、去探究。比如對“望洋興嘆”中引號的作用,通過討論、上網查詢等途徑,教師也沒有定論。課堂上讓學生討論,也是衆說紛紜。三種意見似乎都有道理:1.引用成語。(“望洋興嘆”是古代的成語故事。)2.表示特殊含義。(“望洋興嘆”本義是仰望海神而興嘆。課文中用的是它的比喻義:因力不勝任或沒有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3.表示強調。有學生指出:“望洋興嘆”與上文的“喜怒無常”是相照應的,加引號強調人類面對“波濤洶涌、無邊無際、喜怒無常”的大海顯得束手無策,感嘆自己的渺小。

《再見了,北京》反思總結 篇19

在這次新基礎普查課中,我執教的是新教材三年級第二學期第七單元中的第2篇課文《全神貫注》。《全神貫注》這篇課文講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邀請摯友茨威格參觀他的工作室時,對自己的一件傑作感到不滿,就全神貫注地修改女像,差點把茨威格鎖在工作室的事。課文重點敘述羅丹全神貫注修改女像的情景,作者通過對羅丹的語言,動作,神態的描寫,把羅丹如癡如醉地工作狀態描述的維妙維肖。

第七單元教學的學生能力培養要求之一是"繼續進行問題意識的培養,交給一定方法,引導質疑問難"。在本學期的日常教學中,我已逐漸滲透質疑能力方面的培養,"圍繞課題質疑問難"對學生而言,並不十分困難。因此,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本課在繼續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基礎上,讓學生嘗試自己解疑。通過第2小節重點段的學習,對人物的動作,神態進行質疑,解疑和對人物的內心展開想象的方法,讓學生初步瞭解刻畫人物形象的寫作方法及對課文重點段落中重點句子質疑, 解疑的方法,從而進一步理解理解"全神貫注",體會意境,讓學生在質疑,解疑,想象的過程中提高語文學習的能力。

《再見了,北京》反思總結 篇20

《燕子專列》感受頗深,這是一篇發生在人和動物之間的感人故事,內容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說,不是太難理解,關鍵是如何引導學生從課文的重點語句中體會到人與動物之間的美好的情意,對學生進行愛護鳥類的環保教育。在課前我就向王老師請教了課文中的重點,王老師說既然文章充滿了濃濃的人情味,在教學設計中,我們就以愛作爲主線來貫穿課文打動學生。

在授課的過程中我就注重了這一個“愛”。一開始我就讓學生背誦第一課《燕子》中的第二段,感受燕子在春暖花開的季節是多麼快樂,在讓學生進入課文,本課中的燕子遇到了什麼困難?讓他們的心一下子爲燕子的遭遇而調動着,爲燕子的遭遇困難而着急着,而我也注重了每個環節導入語的設計,希望學生在充滿感情的導語的引領下,明確自己的學習目的,又可以有舒服自然的感覺。而大部分學生也非常的配合,一堂課下來基本理解的透徹了,在朗讀方面都能體會到他們真的是進入了課文,被人們的愛感動了。

《再見了,北京》反思總結 篇21

《一次成功的實驗》是一篇講讀課文,課文講的是一位教育家在一所國小讓三個國小生做“逃生”遊戲。初讀課文後,讓學生說一說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然後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課文可分爲實驗的準備、實驗的經過、實驗的成功原因三個部分,下面的兩個問題讓學生讀課文時思考討論:教育家做了一個怎樣的實驗?這個實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麼?

教師在組織討論時,還可以引導學生抓一些關鍵詞語來深化學生理解。例如,“順利”“不假思索”兩個詞。“順利”本意是指“在事物的發展中或工作的進行中沒有或很少遇到困難”,教師可聯繫到最後一段中的一句話來幫助學生理解,“每次孩子們都爭着往外拉鉛錘,結果鉛錘都堵在瓶口,一個也拉不出來。”這實際上是爲“順利”提供了相反的註解。因此,在課文的語境中,“順利”實際上含有“迅速的,沒有任何阻礙的”意思。“不假思索”在文中的意思是不經過思考,脫口而出的,學生通過上下文應該不難理解。教師應抓住這個詞適當拓展,讓學生想象女孩說話時的神態,並體會她的思想品質。

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領悟課文中一些詞語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例如,“這位教育家激動地抱起女孩,好久才放下”。這句話主要講了教育家被女孩的高尚品格深深感動了。由於句中使用了“激動”和“好久”等詞語,才使句子表達的情感更加強烈。

課文有較強的現場感,可以在上課之前或上課之後,讓學生按照教育家做實驗的要求與方法演一演,也可以分角色表演課文內容。通過親身實踐,加深對語言文字的感悟,提高認識,進一步體驗情感。通過這樣的教學,同學們很輕鬆地完成了教學任務,這就是我的教學反思。

《再見了,北京》反思總結 篇22

在具體授課環節中:開篇導入採用“猜讀法”,有意識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的興趣;在走入文本環節當中,穿插了一些相關的背景故事,學生興趣濃厚,且有助於對共工這一形象進一步的更爲客觀的全面理解,也避免了在學習文言文時開篇就介紹背景的枯燥無味;在“感受、鑑賞”環節中,對於從“怒” 看“共工與顓頊爭爲帝”的戰鬥場景這一設置,則有效地打開了學生的想象空間,任其思維肆意馳騁……

整篇文言文的教學又貫穿以“讀”的內涵,初讀——感悟讀——鑑賞讀。在誦讀中感悟,在感悟中昇華。文言文教學離不開“讀”,在“讀”中,每位學生都有着各不一樣體會和感悟,這也是我們教學當中所追求的獨特的個性解讀文化氣息。

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學習文化的最終目的是形成人的內心世界——道德、修養和美。”文言文學習更應是如此,文言文秉承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將文化教育滲透到文言文學習當中去,讓學生跳出以往的枯燥文言文學習,讓其充滿着生活化、個性化,讓我們的學生學在其中,樂在其中!

《再見了,北京》反思總結 篇23

本文講述的故事內容十分精彩有趣,結局也是大快人心,是一篇引人入勝的課文。本課教學的重點、難點是讓學生理解西門豹懲治巫婆和官紳的方法及他的辦法好在哪裏,學習運用描寫人物言行的詞句體會人物品質,受到教育。而作者在敘述這一重點、難點時,是通過西門豹懲治巫婆、懲治官紳頭子、懲治官紳們的言行來突出的。因此,教學《西門豹》時,我緊緊抓住“三懲”,並有機引導學生朗讀體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西門豹》這篇課文很長,而課堂上的時間又是有限的,只有抓住重難點,敢於取捨、長文短教纔有可能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我對教材和學生進行深入研究,確定把西門豹是怎樣利用送新娘的辦法破除迷信的這部分做爲重點,並以西門豹的言行爲研究重點,引導學生讀一讀來深入理解,體會西門豹辦法的巧妙。從而感悟到西門豹在破除迷信的過程所表現出來的智慧和機智。其次本文又可以分爲三個階段,其中,懲辦巫婆和教訓官紳是主要部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