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精選21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62W

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 篇1

海鷗爲老人守靈的場面,我也想將重心傾斜在這裏。和學生一起品讀送別段,品悟海鷗情。在初步的朗讀交流之後,我的設計是:面對着老人的遺像,伴着哀婉的音樂,引導學生們把自己當成海鷗,回憶與老人生活在一起的點滴,爲老人靜默三十秒。這表面平靜的三十秒,應該是學生們思維和感情澎湃的三十秒。之後再讓學生互動,扮演海鷗與老人進行對話,傾吐無盡的思念和牽掛……隨後讓學生伴着音樂,讀課文片段,學生入情入境、聲情並茂。最後,再伴着音樂,出示老人喂鳥的形象,和老人的名字,讓孩子們永遠記住這個可敬的老人!

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精選21篇)

另外,在研讀老人愛海鷗的段落時,我讓學生抓住老人喂海鷗動作的詞語“小心地放”“退開一步”“撮起嘴”“順着欄杆邊走邊放”,學生在找出這些表示動作的詞語後,我又引導學生在這些詞語的前面加個“爲什麼”,以促進學生對詞語所表達情感的深入理解,從語言入手理解文本、理解人物感情、學習文章表達方法,從而激起了學生朗讀的興趣,真正達到以讀代講,以讀悟情的目的。

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 篇2

文章是以“言”表“情”的。課文爲學生展現了豐富的情感世界。課文可以分爲兩大部分,前半部分通過老人喂海鷗、呼喚海鷗的名字、與海鷗親切地說話等事例表現了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教學時,只有讓學生進入課文所描繪的情境,去體會作者的情感歷程,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才能使他們真正受到薰陶感染,形成內在的精神力量。教學這部分,我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想象老人與海鷗的和諧畫面,然後讓學生來描述畫面,並暢談自己的感受。情感不是一種塗抹在作品表層上的附麗品,而是深深地滲透在構成作品的每一個詞語、每一個標點和每一個句子之中。於是我抓住了老人喂海鷗的重點段落,通過教師範讀,學生有聲有色地齊讀,讓學生展開想象,練習老人與海鷗之間可能會有的對話,使學生真切的感受到老人與海鷗的那份和諧快樂,感受到老人對海鷗的無私的愛。

情感教學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引領學生正確體悟文本情感,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課文的後部分,老人死後,海鷗在老人遺像前翻飛、盤旋、肅立、鳴叫等悲壯畫面,我充分引導學生感悟、體驗和交流,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去意會、感悟、體驗、產生同感,讓學生儘可能的進入海鷗那浩瀚無邊的情感世界,去領略、品味海鷗對老人那份震撼的情感,和文本最大限度地互相融合,達到人文合一的境界。

寫應成爲閱讀教學中不該淡出的環節,讀寫應有機結合。在教學中,我趁熱打鐵,順勢遷移,注重讀寫結合,在學生充分品讀感悟的基礎上,安排學生想象海鷗的鳴叫在訴說什麼,特別是讓學生假設自己是那羣海鷗中的一個(“獨腳”“灰頭”“紅嘴”“老沙”“公主”……),設身處地的想象海鷗在傾訴些什麼。想一想,再寫下來。寫話的過程,是練筆的過程,也是對文章感情的體會和昇華的過程。

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 篇3

語文教學要體現以讀爲本。閱讀教學,如果離開了聲情並茂的朗讀,只是理解內容,那樣的閱讀教學是殘缺的。閱讀教學一定要要以讀代講,以讀悟情。

課文中描寫海鷗的句子寫得非常生動傳神,也十分感人。在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從朗讀中整體感知情感、從析詞析句中理解情感、從課外拓展中昇華情感皆是緊扣文本展開,圍繞情感教學,展開的是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如:“海鷗們急速扇動翅膀,輪流飛到老人遺像前的空中,像是前來瞻仰遺容的親屬。”理解這句話時,我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感受親人離別的悲痛。學生說:“外婆去世的時候,親人們就是海鷗那樣站成兩行爲外婆送行。”我立刻追問:“能說說你當時的感受嗎?”她的眼睛裏閃爍着淚光,眼前彷彿出現了葬禮的情景。“我外婆對我最好了,她離開了我,再也不會和我玩了。

所有人都哭了。”她的聲音哽咽了。一種同情、悲痛之情油然升到在座每個同學的心裏。如果我能繼續讓其他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那麼情感的昇華將到達頂點,體會親人離別的痛苦會更加深刻。我即時讓學生把這種情感融入到課文的朗讀之中。讓他們帶着各自的體驗讀一讀這段話,讓學生用心靈誦讀,用心體驗。

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 篇4

爲使本節課更有層次性,預想將“8的組成”的教學過程設計得更能凸顯教師的指導性,而在“9的組成”這一部分賦予學生更多的主動性。通過對比,體現教師指導後學生自主運用所學方法繼續學習的過程和能力。

因此,“8的組成”這一部分第一次設計爲:

【設計一】

1、師:將8個〇分成兩部分,可以怎樣分?

(學生每人動手分。師巡視,看是否正確,是否完整,是否有序。)

①.分完以後在黑板展示“ 8” 的7種組成。

師板書: 8 8 8 8 8 8 8

/ / / / / / /

1 7 2 6 3 5 4 4 5 3 6 2 7 1

②. 完整地讀一遍。

2、師:這麼多種組成,怎麼記會更快、更方便呢?

①. 學生討論。

小結出:只需記前4種,就能想出後3種。……

②. 記背這4種。

③. 鞏固記憶:對口令,找朋友……

【反思一】

試教中,發現教學過程進行得很順利,但課堂氣氛也很沉悶。究其原因,我想是由於前面在學習2---7的組成時,一直要求學生有序地分出所有組成,所以第一個要求對學生來說實在是簡單得沒有任何新意。而且教師的教學過程、學生的學習方式幾乎都是前一次課(“6和7的組成”)的翻版,因此學生才學得了無生趣。不禁問自己:這種順利而沉悶,順利得沒有一點思維“撞擊”的課堂是我們所追求的嗎?學生在這節課中能學到什麼與前一節課不同的東西?又能在哪些方面在原有基礎上有所進步呢?

因此,重新對“8的組成”這一部分進行了設計。不僅改變了學習方式,還考慮了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經驗,以及不同層次學生的能力與需求。第二次設計如下:

【設計二】

1、師:將8個〇分成兩部分,有哪些分法?

你能把所有的分法不重複、不遺漏地都擺出來嗎?

2、小組合作操作:有人擺,有人記錄。

3、展示分法:

①、記錄了7種的:(觀察是否是有規律地記錄的)

8 8 8 8 8 8 8

/ / / / / / /

1 7 2 6 3 5 4 4 5 3 6 2 7 1

②、只記錄了4種的:

8 8 8 8

/ / / /

1 7 2 6 3 5 4 4

提問:你們(他們)爲什麼只記錄4種?

可以通過你(他)們記錄的這4種想出8的全部7種分成嗎?怎樣想?

4. 記8的組成。

(略)

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 篇5

《竊讀記》是中國臺灣女作家林海音的作品。教學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一是引導學生把握主要內容,體會作者對讀書的熱愛,對知識的渴望;二是讓學生在閱讀中體會作者通過動作和心理活動。我抓住中心句“我恨快樂,也很害怕——這種竊讀的滋味。”引導學生去理解、體會這到底是一種怎樣的滋味,將“竊讀”滋味具體化的寫法;三是讓學生受到熱愛讀書的感染,激發閱讀的興趣。

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主要把握這幾方面進行設計、組織教學的。其中我通過引導學生品讀文章詞句理解文章內容,感受“竊讀”滋味的動作心理描寫及體會作者對讀書的熱愛,對知識的渴望,並通過聯繫學生的實際進行拓展延伸,使學生受到了熱愛讀書的感染,激發了學生閱讀的興趣。但學生只停留在了知道哪些是動作描寫,哪些是心理描寫,如何對人物進行細緻入微的動作描寫,進行準確生動的心理描寫,怎樣將學到的描寫方法學以致用,怎樣遷移到學生的作文當中這一點感覺還是指導得不夠到位,有的學生還是沒有掌握這些描寫方法。

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 篇6

本次講課活動我組織的是一節中班音樂活動“表情歌”。爲了使枯燥平淡的歌唱教學變得生動活潑和富有兒童情趣,我在課前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順利完成本次教學活動目標。首先,我用一段非常有趣的變臉視頻,讓幼兒直觀形象地知道了表情的概念,同時也激起了幼兒的興趣。然後,我又利用“變臉娃娃”變魔術的遊戲形式來讓幼兒在玩耍中學習歌曲內容,在整個活動過程,一環扣一環,環環相扣,清晰明瞭。特別是我製作的生動有趣的多媒體課件,以及它的靈活運用。 我覺得本次活動的成功之處除了準備充分之外,主要還是我抓住幼兒最喜愛的遊戲的年齡特點,巧妙利用“變臉娃娃”變魔術這一吸引幼兒的方式貫穿始終,活動中我告訴幼兒變臉娃娃也想和大家一起做“變臉”遊戲,激發幼兒的學習熱情。

其次,爲了讓幼兒成爲教學活動中的主人,發揮幼兒的主體性,在你教我學的歌唱活動中,我引導幼兒根據觀察表情圖和感知音樂節奏,由幼兒自由表演、嘗試各種表情的變化,鼓勵幼兒大膽運用表情和肢體語言表現自己在不同心情時做什麼動作,使幼兒的各種感官得到運用的同時,幼兒的創造性也得到了發展。 但我也體會到了本次活動的不足之處,就是我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有所欠缺,缺乏激情,沒有激發出幼兒的主動參與意識,導致在學唱歌曲環節中,課堂氣氛不夠熱烈。在以後的教學活動中,我一定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提高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同時也要加強幼兒對音樂的大膽表現能力的培養,提高幼兒在活動中的主動參與意識。

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 篇7

學生找到這些關鍵詞語後,應引導學生深入分析這些詞語的意義和作用。我讓學生思考:“‘雲’、‘月’是‘淡淡’的,不能郎照,作者卻以爲是恰到好處呢?”“蟬聲與蛙聲很熱鬧,爲什麼作者說‘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學生逐步明確這實際反映了作者思想感情的發展歷程,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作者不滿黑暗現實,追求自由光明,但一時又看不清前進方向,心情苦悶彷徨,思想矛盾複雜,於苦悶中想求得一時的解脫,因此踏上了求靜之路,來到了日日曾走過的荷塘。欣賞着月下荷塘的美景,作者得到了片刻的寧靜,但現實的陰霾在心頭揮之不去,總有一股淡淡的憂愁蘊含其中。學生再進一步可以理解本文將客觀描述與主觀感受融爲一體的寫作特點。

不同詞語的運用,所表達的效果也不一樣,沒有比較,就沒有發現,就難有深的體會。引導學生比較不同詞語的優劣,品味其中的奧妙,學習語文的興趣也必然大增。

《荷塘月色》中描述月光時這樣寫道:“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我讓同學們比較“瀉”字與“照”的區別。學生通過反覆誦讀、品味,一個“瀉”字,變靜爲動,增強了月光的流動感,同時與“流水”相照應,而“照”就缺少這樣的表達效果。

又如“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一句中的“浮”,是否可以換作“漂”或“升”呢?同學們思考後明確,“浮”,寫出了霧的輕飄狀態,與“薄薄”相照應。“漂”和“升”就難以體現青霧的輕盈之美、自由之態。

教學的目的在於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教會學生自己掌握品味語言方法。實踐證明,語文教學抓住了“品味”這個鼻子,完全可以調動起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因爲教材中所選課文大都是語言精品,引導學生深入品味,就如同挖井,井挖得越深,泉水越多,越甘甜。

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 篇8

一、準備工作不細緻。課前教學設計中有一個環節是聽讀課文,結果這個階梯教室的多媒體硬件壞了,不能從網上直接聽課文錄音了,事先又沒有準備第二套方案,比如說準備一臺錄音機和磁帶,結果我臨時決定讓學生單個輪流讀, 這篇課文有44段,就有44個學生輪流着讀,雖然說這樣做體現了教學面向大多數的原則,可是效果一點也不好,也許由於是公開課,學生膽子太小,大半學生的讀書聲音非常小,小得我站在他的面前才能勉強聽得到,也許是由於教室太大,很多學生的聲音即使不很小,但離得遠的學生還是聽不到,更別說坐在後排的聽課老師和評委了。因此,10多分鐘的學生讀書時間,課堂氣氛十分的沉悶和冷清。對此,我想,如果下次碰到類似的情況,我一定要作好充分的準備,比如說事先到教學場地去了解情況,提前到學生中去了解學情,準備好多種教學方案,準備好替代的教學設備等,中心學校的胡中良校長也給我提了一個很好的建議:改學生的個體讀爲小組讀或齊讀或輪讀,那樣,多人的聲音就會大些,課堂氣氛會顯得熱鬧些,效果也會好些。

二、教學設計不科學,沒有合理安排各個教學環節的時間,導致“品讀最感人的句子”這一環節用時不夠,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激情,此時學生的激情剛被我調動起來,結果因爲時間倉促,我草草了事,硬是讓學生跟着我轉入另一個環節的學習。我想時間之所以“不夠”可能是因爲朗讀課文的時間太長了,如果把朗讀變成默讀用的時間會少些,但課堂氣氛會更冷清更沉悶,有條件的話讓學生提前預習來完成熟悉課文這一環節也許會更好吧。

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 篇9

《幸福是什麼》是一篇略讀課文,我在設計時以培養學生的自我理解能力爲主,但上完這一課,發覺與設計時的意圖相差較遠,經過聽課領導的評點及自己的思考,感覺指導學生不到位原因就在於自身的引導不夠明確,設計沒有緊密結合學生實際。老師的導很關鍵,如果老師本身指導的思路不夠清晰,要求不夠明確,學生的能力是很難有所提高的。下面我從教學設計的幾個方面來說說指導不夠好的地方。

首先是導入,我用多媒體播放《幸福拍手歌》,讓學生說聽了後的感受,其實這個對四年級學生要求過於簡單,如果換成先板書“幸福”讓學生說有什麼想法,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去思考,同時又訓練學生說話,效果會更好一些。

接着是默讀課文,簡單歸納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歸納時應該訓練學生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來說,我爲了降低難度,給了學生一個提示語句,讓學生根據提示去歸納主要內容,可能會限制學生自己的思維,侷限在一個框裏。學生已經預習過課文了,我在這裏沒有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如讀文是否流利,文中要求認識的6個生字也沒有讓同桌檢查讀音,基礎知識沒有抓牢固。對於自學能力較好的學生而言,這6個生字可以在課外認識,但班上大多數學生的基礎稍差,所以還是在課堂上提醒一下會加深印象。

當找出理解幸福的重點句,我讓學生分小組交流討論如何理解這句話,可以分角色表演,也可以自己思考在組內交流自己的看法。學生選擇分角色朗讀的佔多數,當我檢查時就發現學生並沒有真正去思考這句話,純粹在讀書。請了一個小組上臺表演,本想讓臺下與臺上的學生進行互動對話,藉機培養口語交際能力,但是我沒有結合課文語句和生活實際理解爲什麼三位青年感覺勞動可以帶來幸福,也沒有讓學生質疑難道僅僅只有勞動才能帶來幸福,所以學生的小組表演結束,學生缺乏獨立思考能力,依然沒有真正理解這個重點句,

最後一個環節是讓學生仿寫幸福“格言”。本來的意圖是通過一堂課的學習,讓學生把自己體會到的幸福是什麼寫下來,但是我拔高了要求,以致讓學生理解爲寫格言原來是這麼簡單,四年級的學生寫的句子是自己的感受,這裏可以換爲寫寫對幸福的感受,來體會生活中存在身邊的幸福並更好地珍惜幸福。當學生寫好,可以挑幾句好的感受在電腦中打出來,讓學生評一評,激發學生寫話的興趣,真正做到讀寫結合。

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 篇10

“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這話我信。《遊褒禪山記》在高中學過;讀大學時,老師講過;現在自己再讀,和學生一起賞析,每次閱讀、學習都有收穫。

有人說,“唐以前詩是長出來的,唐詩是嚷出來的,宋詩是想出來的,宋以後詩是仿出來的。”這話我更信。宋詩是想出來的,產生了大量的哲理詩,宋文何嘗不是想出來的!宋文中的哲理,更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

《遊褒禪山記》敘述作者和幾位同伴遊褒禪山“半途而止”的經過,藉此生髮議論,通過記遊言志。文章因事說理,敘議結合,前後照應,結構嚴謹,文筆簡潔,語言凝練,體現宋人遊記善於議論的特點。

教學過程中主要先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要實虛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並讓學生做積累。在課文分析中讓學生了解敘議結合,前後照應的嚴謹結構。

這篇文章名爲遊記,實則說理,構思奇特,別具一格。它不同於一般的遊記,不重山川風物的描繪,而重在因事說理。以說理爲目的,記敘的內容只是說理的材料和依據,文章以記敘的內容爲喻,生髮議論,因事說理,以小見大,準確而充分地闡述了一種人生哲理,給人以思想的啓發,使完美的表現形式與深刻的思想內容和諧統一,具體說來本文在寫作上有三奇。

一奇。文章開頭就別開生面,有別於一般的遊記。雖然一、二句也按遊記常格先介紹褒禪山的概況,第三句以下卻愈變愈奇,至“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才知道這個開頭其實是考證,以考證山水得名、音讀確否作遊記開頭,這是前所未見的,此一奇。讀到這裏,讀者不僅要問一個爲什麼?這樣寫能引起讀者的興趣,但要真正體會到這種“奇”,就必須讀完全文才能豁然。

二奇。接着文章記敘遊洞過程。一般遊記文章,都以敘述描寫爲主,而這篇文章的記敘部分卻非常簡略。記敘遊前洞,着眼點在地勢“平曠”而“記遊者甚衆”;寫後洞,着眼點在“入之甚寒”而“入之愈深,其見愈奇”,“來而記之者”則愈少。對比寫來,其目的則是爲後文議論作鋪墊,特別是段末處從乘興而來敗興而出作結,更爲思考作一層準備,這就是記敘用筆之奇,則爲二奇。

三奇。全文若在此結束,仍不失爲一篇遊記佳作。因一般遊記文章,進行敘述描寫之後,只是用極簡省的筆墨,或感嘆,或議論,畫龍點晴。可本文作者到此結束總有缺憾之感。因此,作者用大段文字闡發悔思之得。文章首先從古人觀察事物而有得開始,探究的結果是“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接着探究此次遊山不能“極夫遊之樂”的原因,辯證地提出了“夷以近,而遊者衆”,“險以遠,而至者少”和志、力、物三者在求思、行事上的哲理。這次遊山所得有二:一是志、力、物三者的行事辯證法則;二是治學的嚴謹求實的態度。文章以考證起,實則講的是治學。治學也是行事的一部分,其態度和行事密不可分,二者結合,成功纔有把握。這樣敘議結合,縫合緊密,實爲三奇。

作者更是借遊山,向我們說出了他對待成功和失敗的態度,其實運用了“歸因”方法。王安石把遊山(準確說是遊洞)的成功歸爲四個條件,一是有志;二是有力;三是有物;缺一不可,四,當然還有難度:“險以遠,則至者少”。但是他最強調的是志。在物和力允許的情況下,要“盡吾志而無悔”。王安石這段議論,意義深刻,既說出了不怕艱難,勇往直前,領略險峯上的無限風光的人生態度。也說出了“盡吾志而無悔”改革決心。

總之,此文以遊山探勝而未能盡興爲出發點,因事見理,說明“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險遠處,要想到達那裏,必須具備堅強的意志和足夠的力量,還要輔以一定的物質條件。此外,還從僕碑文字的讀音情況,提出“深思慎取”的告誡,這對今天我們的治學、處世、創業,都有借鑑意義。

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 篇11

這節課重點突破了舉例論證和對比論證,探討了“懶惰”在本文中的含義在備這節課之前,查閱了語文版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是學生初次接觸議論文,根據這一情況,我覺得必須把這兩種基本的論證方法作爲重點來突破。上完這節課,我覺得這一舉措是符合教學實際的,我認爲學生上完這一節課,是能夠基本掌握這兩種論證方法的相關知識的。

在品讀文本的基礎上,我還引導學生“開啓生活窗口,拓展語文空間”,因爲課語學科的外延與生活等同,在對“你能找出身邊的例子來支持作者的觀點”這一問題的解答中,同學們發言非常踊躍,氣氛非常熱烈,這讓我體會到,這樣做,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而且能讓學生正確理解語文與生活的關係。

本文的另外一個特質是運用逆向思維,向傳統觀念提出了挑戰,其新奇的觀點是“懶惰激勵了發明,促進了人類進步”。那麼探討本文“懶惰”的含義,破解課題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也和學生們一起討論,分析了課題。

我的這一節課難免會有這樣和那樣的不足,我會誠懇地向各位同行學習的,我深知我還年輕,這是缺憾,更是一種優勢。

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 篇12

看了這段文學,很容易讓我們想起在《實踐論》當中說的一段話:“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親口嘗一嘗.....”從這裏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一大特點:非常重視實踐,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諸於行動,通過行動來證明道理是否正確。

進行實踐必須抱着現實主義的實事求是的態度,以清醒冷靜的態度面對現實,是一就是一,絕不說是二。即使錯了,也不敢於承認,使知道行合一,理論和實際聯繫在一起,反對空頭理論。這樣就有了“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這種自然而然的結論。

學習本身是一種實踐活動,當然必須用實事求是的態度來對待,而不能摻雜使假或者驕傲浮躁。“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另一方面,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的,二者相鋪相成。這樣來看問題,同樣也是現實的和實際的。

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 篇13

《望大陸》是國小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閱讀課,是中國臺灣詩人于右任的代表作。從詩文的字裏行間渲染出濃濃的思鄉情、愛國情,以及對中國臺灣迴歸大陸的深切期盼。

本節課中我採用“以讀代講”、“從讀中悟”、“個人學習與他人合作相結合“的方法,讓學生從誦讀中去體會、感受詩文的情感。這一節課下來,自己細細反思,發覺有很多值得自己思考的地方。

1、突出學生的主體性、教師的主導性。如:初讀詩文後,由學生在在小組合作交流中討論前置作業:1、說說自己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懂?2、讓學生自己提問題,自己解決問題。

2、注重對詩文的整合。這課是一篇略讀課,是現代詩。在一節課內完成教學任務的比較緊張。我注意詩文的整合教學。採用對比的學習方法,注意聯繫學習連接即于右任先生的簡介,使學生在瞭解古詩背景及對比學習中體會到詩內容,表達情感的風格。也爲詩歌的理解節約了時間,通過這樣的方法來在有限的時間裏盡最大可能擴大教學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3、注重誦讀感悟。因爲這是一首白話文般的詩,在課堂上,我通過錄音讀、範讀、小組讀、自讀等多種方式指導學生朗讀,學生能夠當堂有感情的背誦全詩,更激發學生對主題的感悟。

4、當學生在反覆誦讀感悟後,對詩歌所表達的思想及感情便會水到渠成的脫口而出。

但是,備課前對時間的把握不是很準。按照自己事先的安排,詩文學完後還有“拓展練習”這一項。讓學生欣賞同爲中國臺灣的女作家席慕容的《鄉愁》,來感悟不同作家筆下的不同鄉愁。然後讓學生練寫一句話“鄉愁是------”或讓學生誦讀一首愛國的詩文,使文本的學習與學生的自身體驗整合。可惜時間安排不好,下課了,沒能完成這一項。

現在自己細細想來,教學確實是一項精深的藝術,只要靜下心來研讀、探究,就會發現許多適用的教學教法。

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 篇14

我講的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26的《威尼斯的小艇》。這篇精讀課文通過介紹威尼斯小艇的樣子、船伕駕駛小艇的高超技術以及小艇在威尼斯市民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等幾個方面,介紹了水城威尼斯獨特的交通狀況和特有的風土人情。

針對異域風情,學生不太瞭解,我搜集了威尼斯的風光片,大量的圖片和製作課件,上課伊始,我就爲同學播放威尼斯的風光片,把學生帶入到風光旖旎的威尼斯古城,爲理解文本創設情境,達到信息技術和文本的有效整合。在講解小艇的樣子的時候,我製作了課件(小艇、獨木舟、新月)形象直觀。

我的教學思路以小艇和威尼斯人生活的關係貫穿始終,圍繞中心,層層推進,小艇的樣子、船伕的駕駛技術高超以及威尼斯的小艇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結構緊湊,學生緊緊跟住老師的步伐,理解文本,並且對文本產生濃厚的興趣,課堂氣氛活躍,有效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揚教學民主。在教學中,我提倡議,“議”就是鼓勵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無論是小組還是全班,都要調動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充分表達,“練”就是加強語言文字訓練。因爲教爲學服務,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不越俎代庖,放手讓學生運用讀讀、劃劃、議議等學習方法。這樣通過動腦、動口、動手等方式,培養學生觀察問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提高能力。

這篇課文語言優美,朗朗上口,我採用引讀的方法,進行朗讀訓練。在朗讀指導上指導不到位,應該利用角色轉換,虛擬情境,有重點的指導朗讀,並給與鼓勵性的評價。效果會更好。

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 篇15

通過上完這篇課文,我有以下感受:

一、學語文,要紮紮實實。

語文就是語文,不能承載太多的東西讓學生在閱讀中尋找自己,讓學生在每一節語文課上都能學到一點就夠了。教學是,我先從整體入手,通過初讀感知文意,通過在讀感知人物特點;然後從細節入手,通過課文的重點詞句品析,逐步走進人物內心,感受人格魅力。

新課標非常重視學生的語文實踐,提倡在生活中學語文、活用語文。上課是,我努力尋找文本與生活的結合點,讓學生在真實的場景中進行讀、寫的訓練,達到內化語言、學以致用。

二、學語文,要輕輕鬆鬆。

在開課設計時,我以扁擔挑籮筐的形式出示課文內容,形式的簡單轉換傳遞的是新奇,換來的是學生高漲的參與熱情。整堂課沒有了學習歷史人物的枯燥乏味,而是學生們都充滿了好奇心,一步一步地進入課文的中心內容。

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 篇16

一、畫一畫:文中使自己感動的句子或段落讓學生勾畫出來,並讓學生抓住作者對母親神態、動作的描寫,“悄悄躲出去、偷偷地注意我、又悄悄地進來、眼圈紅紅地看着我”體會母親撫慰我的細緻和體貼;抓住作者對母親語言的描寫“咱孃兒倆好好兒活,好好兒活……”體會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

二、說一說:文中自己最感動的句或段落讓學生各抒己見,說一說自己喜歡的原因。例如《秋天的懷念》這篇文章,感人之處有許多,我讓學生說自己最喜歡之處。這時,有的學生說最喜歡第一自然段,有的學生說我最喜歡第二自然段,有的學生說喜歡文中的五、六兩個自然段,還有的學生說我最喜歡最後一個自然段等等。然後我把學生各自喜歡的段落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暢所欲言,說出是哪些句子、哪些詞語使自己感動,只要他們說出來的感受是真實的都行。

同時,有的同學對以上同學的看法會有不同看法,可以讓學生說說自己的見解。說出來,感染其他沒有發覺的學生。 如:《秋天的懷念》最後一個自然段,有位同學說,在媽媽離開後的日子,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時,我覺得作者寫菊花的淡雅,高潔,熱烈而深沉,這就正如她的母親對子女那種純潔高尚,無私的感人摯深的母愛,也是作者對生命的思考。聽了這個學生的獨到的見解,我很震驚,學生卻從讀文中感受到了,這也許就是史鐵生《秋天的懷念》中所寄託的感情吧!

三、議一議:

讓學生透過母親爲兒子所作的小事進行討論:課文中的母親是一個怎樣的人?學生會根據自己的理解得到各種各樣的答案,以此來培養學生整體把握課文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再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母親的愛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愛,讓學生自由表達,這一過程使學生母親對兒子那片真情,那份偉大無私的母愛再現學生心中。最後教師說:“又是一個深秋或清明節,假如你是作者‘我’,在‘母親’的墳前,你會對‘母親’說些什麼呢?”學生紛紛演說,真情流露,從而昇華了文章的主題。

本堂課教學,我個人認爲有滿意之處和不足之處:

一、滿意之處

1、充分尊重學生的閱讀主體地位,調動學生自己自由地解讀文本,課堂上呈現出“我要閱讀”的主體興奮狀態,令人欣慰。

2、全班學生真正沉浸於文本,進行了一次文本細讀,而且讀出了文本中蘊含的人物思想、情感,與文本、作者進行了較深入的對話。

3、學生有些解讀超出了我的預見,生成點較多。

4、本課着眼點在於:(1)讀出文本背後 “空白、沉默、隱匿的東西”。(2)學習“文本細讀”的解讀方法。(3)感悟、體驗母愛的無私、博大、寬容、含蓄。後兩個內容在這節課上完整呈現。

二、不足之處:

1、從課的完整性上看,結尾時對“秋天的懷念”的題旨分析略顯不足,當然,如果留待下節課分析還是可以的。

2、生生間的對話還不夠,雖然也有生生間的正面交鋒,但限於時間,教師並沒有讓學生充分發揮。否則生成點會更多,也許更精彩。

3、當教學中遇到學生的生成影響教師的教學預設的時間、節奏和內容完成時,教師應該怎麼辦的問題。這節課裏也有幾處學生的生成頗有意思,但我顧慮時間不夠,中止了學生的發揮,雖覺得有理由,但仍覺遺憾。

以上爲本課的教學反思,不妥之處,敬請各位同仁批評指正!謝謝!

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 篇17

在本文中,通過我和金奎叔對待鵝的不同態度與鵝對我們不同態度的對比。得出課文的5-11自然段應該是課文的核心段落,是我態度改變的真正原因。而1-2自然段的內容是束縛我正確思維的固定思想,正因爲我被這個固定的思想束縛了,我纔不知不覺地站在了對方的角度來審視自己,因此導致了錯誤的結果。

然而金奎叔的話正是對我所經歷的這件事情的一個高度的理論提煉,是“點睛”之筆。金奎叔先用自己的行爲證實了他的看法是正確的,讓我有了真切的體驗,然後用簡單而富有道理的話語,點亮了我的思維。讓我從鵝的事件上明白了更多,同時也作出了不再欺負牛的舉措。因此大家一致認爲的觀點和金奎叔的話,是我站錯角度和重新認準角度的一個關鍵。

所以,我覺得課文的重點應該放在“我怕鵝,被鵝欺;金奎叔趕鵝,鵝被嚇跑”這件事情上,通過對比朗讀、自主感悟、揣摩心理,讓學生感受到我當時的情感體驗和心理變化,然後說說自己經歷過這件事,明白了什麼。最後出現金奎叔叔的話,讓孩子的體驗和感受有一個理論的提高。從而揭示課文所蘊含的道理: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就會出現不同的結果,不能被固有的思想左右,只有找準了角度,才能正確地對待身邊的人和物,正確地對待生活。

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 篇18

接到要講本節課的時候,心中有點怨言,身爲初四的老師身心都經受着巨大的壓力,再講這樣一節課,真是有點承受不了,所以最先的準備有點草草了事,當第一次試講的時候發現,學生對課文的掌握很不好,才決定認真準備

這節課是冰心的一篇哲理性的散文,闡述了生命的意義,告誡人們要積極的、樂觀的面對生命。本文無論從語言,還是文章所透露的意義,對學生來講,都是值得學習的,所以這節課我主要從語言和文章的意義兩方面來引導學生學習。採用學生自主學習爲主的教學方法,通過“生命像……,他經歷……,他是這樣做得……。”“我喜歡……,(句子或詞語)因爲它採用了……的寫法(修辭),表現……的感情,我從中領悟到了……”這些開發性的問題,和自由式的思考方式,引導學生自主的學習文章。從授課效果來看,學生比較適應這樣的形式。

講完這節課後,最大的感觸是自己在教學經驗上的不足,在對文章知識的擴展上,與學生能力的訓練上,都是有欠缺的。例如,對冰心散文知識的擴展,語言的能力滲透,都很深入。並且把課堂分成兩部分,一部分以教師講授爲主,一部分以學生自學爲主,這樣既能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接受情況,又能鍛鍊學生的能力。

通過這節課,最大的收穫是,懂得了初四授課與其他年級的不同,也明白了知識的儲備對教師的重要,更讓我明白了同研一節課的意義。

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 篇19

今天,和學生一起學習了葉聖陶先生寫的一篇寫景散文《荷花》。課文描寫了公園裏盛開了一池美麗的荷花,荷花有各種各樣的姿態以及我看荷花時的感受。抒發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一、朗讀感悟,體會優美的語言

本文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文章。文章語句優美,充滿想象,讓人讀後能身臨其境,賞心悅目。爲了讓學生能好好體味文章語言文字的美,我運用了多媒體課件的展示,那一池婀娜多姿、千姿百態的荷花,深深地吸引了學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採取多種多樣的讀書形式來激起學生讀書的興趣,有個人讀,指名讀,男女生賽讀,齊讀等。學生們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讀得津津有味,聲情並茂,似乎自己也變成了一朵亭亭玉立的荷花。

二、抓住留白,指導想象說話

這節課我覺得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利用課文的留白進行寫話指導,學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

1.對第二小節的“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這句話,我進行了這樣的寫話練習設計: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地冒出來,彷彿______________。利用這句話中的兩處空白,激發學生的想象,感受白荷花的生機勃勃,充滿靈氣。學生的回答十分的精彩,例如:“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彷彿(想欣賞大自然的美景)。”“白荷花從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彷彿(想向人們展示自己美麗的樣子)”“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彷彿(要呼吸大自然新鮮的空氣......學生能結合課文內容有這麼豐富的想象,讓我感到欣慰。

2.第四小節中還有一處留白:“風過了,我停止舞蹈,靜靜地站在那兒。蜻蜓飛過來,告訴我清早飛行的快樂。小魚在腳下游過,告訴我昨夜做的好夢……”我抓住了最後的省略號,問學生,還有誰會告訴我些什麼?提醒學生抓住清晨荷塘的時間和地點的特點,展開大膽豐富的想象。學生的回答:“蝴蝶飛過來,告訴我她要爲我授粉。”“小鳥飛過來,告訴我,今天早晨它看到的事情。”“一隻小青蛙跳到荷葉上,告訴我在池塘遊玩的樂趣。”等等。

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 篇20

學生經歷由天平上的具體操作抽象爲代數問題的過程,能用等式的性質(天平平衡的道理)列出方程,對於解比較簡單的方程,學生並不陌生。

比如:x+4=7學生能夠很快說出x=3,但是就方程的書寫規範來說,有必要一開始就強化訓練,老師規範的板書,以發揮首次感知先入爲主的強勢效應,促進良好的書寫習慣的形成。對於稍複雜的方程要放手讓學生去試一試,這樣就可以使探究式課堂教學進入一個理想的境界。

不難看出,學生經歷了把運算符號“+”看錯成了“-”,又自行改正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體驗到了緊張、焦急、期待,成功的感覺,這時的數學學習已進入了學生的內心,併成爲學生生命成長的過程,真正落實了《數學課程標準》中“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鍛鍊克服困難的意志,建立自信心”的目標,在這個思維過程中,學生獲得了情感體驗和發現錯誤又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老師以人爲本,充分尊重學生,也體現在耐心的等待,熱切的期待的教學行爲上,老師的教學行爲充滿了人文關懷的氣息,微笑的臉龐、期待的眼神、鼓勵的話語,無時無刻不使學生感到這不僅是數學學習的過程,更是一種生命交往的過程,學生有了很安全的心理空間,不然,他怎麼會對老師說“老師,我太緊張了”,這是學生對老師的信任和自己不安的複雜情緒的表現。反思我們的教學行爲,如果在課堂中多一些耐心和期待,就會有更多的愛灑向更多的學生,學生的人生歷程中就會多一份信心,多一份勇氣,多一份靈氣。

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 篇21

一、引導學生走進園子,體會作者自由、快樂的童年生活。

先讓學生自由地朗讀課文,對課文有了整體感知,認識到作者跟着祖父在園中栽花、拔草、種白菜、鏟地、澆水,這些都是童年遊戲的內容,不是真正的勞作,是“亂鬧”,至於摘黃瓜、追蜻蜓、採倭瓜花、捉綠螞蚱,更是孩童的遊戲了,並感受到作者在園中不管做什麼都是自由的、快樂的。接着分別請學生自由選擇喜歡的部分朗讀,再次感受作者的自由、快樂。

二、走近祖父,體會祖父的慈愛。

讓作者感受到自由快樂的不光是祖父的園子,還有慈愛的祖父。他給了孩子心靈的自由,他允許孩子隨便玩鬧。學生通過分角色朗讀祖父教作者區分“穀子”和“狗尾草”那部分後,都能抓住兩個重點詞“笑”和“慢慢”體會到正是因爲祖父的愛放飛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愛的包圍下,纔有了孩子自由、快樂、幸福的童年。

三、走近園中景物,感受作者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再次讓學生自由地、入情入境地讀書,再次體會因爲作者的心靈是自由的,所以在她的眼裏倭瓜、玉米、黃瓜、蝴蝶等一切纔是自由的、快樂的,甚至是充滿夢幻色彩的。

總之,在教這篇課文時,我覺得很輕鬆,學生也學得很愉快。我深深體會到支玉恆老師講的,只要讓學生自由地、入情入境地反覆讀書,不管什麼問題都能迎刃而解,無須教師在課堂上過多的分析、概括、總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