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圓和圓的位置關係教學反思(精選1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3.08W

數學圓和圓的位置關係教學反思 篇1

學生的學習是一種認識活動。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要注意揭示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即數學知識的提出、形成、發展和探索過程。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變被動接受現成的結果爲主動經歷思維過程,使思維在過程中展開,能力在過程中發展。

數學圓和圓的位置關係教學反思(精選15篇)

現 代多媒體手段和網絡教學環境爲學生動手參與課堂教學、主動的探索、研究問題提供了空間。多年的教學實踐使我深深體會到:教師藉助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有機整 合,提高教學中問題導語的有效性,將學生的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融入教學過程,可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教師 在教學中應精心設計問題情境,爲學生搭建研究問題的平臺,然後採取嘗試指導的方法來啓動、誘發學生的思維,這是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主要教學措施。在《圓和 圓的位置關係》一課我作了以下嘗試。

一.滲透主題、激趣導入,誘發學生探索、研究的慾望

首先,我精心設計了這樣一個 啓始畫面:在色彩明快活撥的版式正中書寫大標題:圓和圓的位置關係,揭示主題;右上角是教學目標:1.理解圓和圓的五種位置關係. 2.探索兩圓的位置關係及兩圓位置關係與兩圓的圓心距、半徑的數量之間的關係,體驗數學活動充滿着探索性和挑戰性. 3.會應用所學知識解決有關問題;通過觀察、類比,體會事物間相互聯繫和運動變化的辨證統一思想;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協同合作研究問題的精神,旨在 滲透目標教學;左下角以flash動畫的形式直觀展示兩個圓在相對運動的過程中產生的不同位置關係,並配以零點樂隊的歌曲《相信自己》烘托氣氛,爲學生的 主動參與作心理準備。在節奏明快、催人奮進的樂曲聲中有目的、有方向地將學生從課前準備的低谷帶到波峯。使學生產生急切的“願聽其詳”的心境。

二.精心設計問題情境,啓動學生探索、研究的積極性

人 的學習是一種自主的活動,在學習過程中,活動的需要與動力是首要的,學生對數學有無興趣和求知的慾望是能否積極思維的動力因素。要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 知的慾望,行之有效的方法是精心的設計問題導語,創設合適的問題情境,引起學生對數學知識本身的濃厚興趣,做到“把問題作爲教學的出發點”,重視研究能造 成學生迫切學習心理氣氛的課堂教學模式。

在教學中,我精心的剪輯了幾段錄像片來創設問題的情境:①卡通片黑貓警長:黑貓警長所騎摩托 車的車輪體現了兩個圓之間的關係;②奧運五環:象徵五大洲團結的奧運五環也是由一些圓組成。③射擊靶子:記錄射擊運動員成績的靶子也是由一些圓組成;④滾 珠軸承:利用物理學原理設計的滾珠軸承在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它也體現了圓和圓的位置關係。這些聲情並茂的剪輯片不僅融入了情趣、拼搏、團結、向上的情 感,而且體現了學科間的知識滲透。使學生在上課之前先領會到所學知識。通過這種“未入其文”、“先動其情”的方式,喚起學生無盡的聯想,以觸動學生的內心 深處,激發他們積極想象,從而提高獲得知識的慾望。

三.精心指導嘗試活動,促使探索、研究的活躍性

在數學教學 中,研究性的嘗試活動是一種較高級的思維活動,它主要是爲了解決某個數學問題,藉助於觀察、試驗、類比、歸納以及概括、經驗、事實等,形成猜想或假說,在 已經掌握的概念和知識體系基礎上演繹出問題的結論,從中獲得新概念,從而豐富原有的知識體系併爲鞏固嘗試探究的結果對新知識進行運用的一系列活動。在教學 過程中,我們應放棄一講到底的做法,試着讓學生通過教師設計的問題導語的引導,去嘗試研究、探索,促使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在嘗 試點選擇較好的課堂上,我深深感到學生的思維特別活躍,每個學生都能發揮自己的潛能。

在學習圓和圓的位置關係一課時時,假如照本宣科 說:“我們發現圓和圓之間有五種不同的位置關係”來引課,很明顯是暗示學生接受這一事實,則不易喚起創造性的思維。因此,在教學中我首先借助多媒體以動畫 的形式聲情並茂的展示了直線和圓的位置關係,通過導語喚醒學生舊知識——啓發學生通過觀察體會:直線和圓由遠到近在相對運動的過程中,根據公共點個數的不 同產生並定義了三種不同的位置關係,並且每種不同的位置關係都能通過直線到圓心的距離d和圓的半徑r之間的數量關係揭示出來。進一步啓發學生類比運動的觀 點和形的問題通過數來反映的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利用多媒體網絡進入《幾何畫板》設定的情境,藉助《幾何畫板》數形結合及優良的測算功能,親自動手拖動兩 圓相對運動,去嘗試、觀察、探索、研究;學生的積極性高漲,興奮的操作,激烈的辯論,你爭我搶的上臺展示自己的結果。通過類比歸納、互相討論、合作交流, 從而獲得圓和圓的五種不同的位置關係及每種不同的位置關係下對應的圓心距d和兩圓半徑R、r之間的數量關係,達到了參與知識的發現過程。教師此時需要做的 只是在一旁引導協助,保護好他們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激發其創造。同學之間的相互啓發、不甘示弱的競爭意識和表現欲,使思維處於高度興奮狀態,最容易產生創 造性靈感,一束智慧的火花就這樣被點燃了。

四、積極評價、延伸挑戰,激活探索、研究的期望

在學生探究活動結束後,教師應通過精心設計的問題導語,及時的啓發學生進行積極的評價,引導學生小結反思,讓學生獲得成就感的同時,更進一步激發學習的內在潛能,調動主動發現、探知的期望。

在 本課即將結束時,我藉助多媒體播放了一曲民樂《慶豐收》,伴隨着豐收喜慶的音樂啓發引導學生從三個方面小結:一是知識:對本課所學的知識進行小結;二是方 法:對本課獲取新知識所運用的學習方法進行歸納;三是技能:感受在本課的學習中探究、協作帶來的心理體驗。作業則是針對不同學生精心設計的軟件包,讓學生 可以根據自己的程度在網絡上選擇點擊。這些不同的軟件包涵蓋了基礎性、趣味性、開放性、探究性及生活性應用,並且均配有金鑰匙鏈接自查,必要時 還可以動畫演示。這樣,以開放式的學習實踐衝擊固有的觀念。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既是對社會、自然和人生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同時也是不斷獲得終身發展能 力的過程,延續了挑戰性目標。

這樣的一節課結束了,學生的激情、興奮、積極和好奇給我留下了很強的衝擊,之前準備工作中的多辛勞、瑣碎、 煩惱也一掃而光。我深深的體會到:要上好一節課,教師對教材的再創造和加工是多麼的重要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投入到課堂中,享受課堂,教學效果還 會不好嗎?下課鈴聲響了,還有學生不願意離開板凳,眼睛盯着屏幕尋找着、操作着;還有學生圍過來詢問這詢問那,甚至問:老師,您這是怎麼做的?咋讓它動起 來的?這種執着很讓人感動。儘管這一節沒有傳統課堂好操作、好掌控,但是,老師和學生收穫的又其至是一節課的知識?教師達到了預期目標,學生延伸了自我挑 戰!

數學圓和圓的位置關係教學反思 篇2

《圓和圓的位置關係》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人教版第二十四章第二節的內容,是在學生學完《點和圓的位置關係》、《直線和圓的位置關係》之後,運用類比、對比的方法,通過動手操作實踐,自主探究、觀察分析、猜想證明而獲取新知的。本節重點是探索並瞭解圓和圓的位置關係,難點是探索圓和圓的位置關係中兩圓圓心距與兩圓半徑間的數量關係,特別是兩圓相交時的數量關係。

爲突破教學難點,在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從“形”上了解圓和圓的位置關係後,我設置了一個探究題:“圓和圓的幾種位置關係的軸對稱性”,目的是讓學生探究“兩圓相切時,切點與對稱軸有什麼位置關係”。進而通過猜測度量不難完成兩圓相切時圓心距與兩圓半徑間的數量關係,而對於兩圓相交時的數量關係,運用三角形三邊關係極易解決,從而突破本節教學的難點。

課後反思:本節教學在突破教學難點方面,我大膽地重組教材順序,將探究“圓和圓幾種位置關係的軸對稱性”提前在探究“兩圓圓心距與兩圓半徑間的數量關係”之前,這樣做便於學生猜測度量結果,易於突破教學難點。

教材不是十全十美的聖徑。教書是用教材教,而不是隻教教材。只要是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及認知規律,並與教材知識密切相關的,不是不可以提前,不是不可以增刪,而是可根據需要改造重組。

數學圓和圓的位置關係教學反思 篇3

在數學中,加法是一種常用的計算方法,也是基礎的基礎,由於本課是學生第一次正式接觸加法,因此學好這一課,對以後的數學學習至關重要。雖然,在學生以往的生活經歷中,一些日常問題的解決使得他們對加法產生了或多或少的朦朧印象,但是,讓學生真正地瞭解加法並運用加法解決問題,這還是第一次。因此,本節課教學的重難點是:讓學生真正理解加法的含義並能運用加法去解決實際問題,用數的組成知識去做加法。

一、導入凸顯分與合的思想。

加法的含義來自於分與合的思想。在教學開始時,以幾組變式的分與合作爲基礎,鋪墊讓學生初步感受今天我們要用分與合來解決新問題。

二、從算理中教學。

在例題教學時,我通過圖意變化,引導學生看變化的過程,說清圖的意思。(校園裏3個小朋友在澆花,又來了2個)。同時以提問的方式出現第三句話:一共有幾個小朋友?給學生初步建立條件與問題的概念,瞭解看圖是要解決問題。大部分學生已經能夠看圖列出加法算式:3+2=5。這部分是學生的已有經驗,我把重點放在了算式含義的講解,計算教學重在算理。我採用了接受式學習方式,“+”學生已經認識,而是通過口頭語言和肢體語言讓學生感受“+”的意義是合起來,將形象上的“合”和意義上的“合”結合起來。算式“3+2=5”中“3”、“2”、“5”的意義解釋,學生能夠結合具體情境來解釋,說明學生能夠理解數的意義了,學生能夠通過分與合的經驗說出算式的意義,讓學生經歷形象——數——符號——語言——初步將意義整合,最後將“3+2=5”意義精簡爲“3和2合起來是5”。

三、用今天學習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不同層次的練習符合能力的需要,重在拓展學生的能力。

擺一擺、說一說,將擺說結合,將動作和語言相連接。

看算式,擺一擺則是對數形的結合。 

說一說、填一填。讓學生觀察情境圖,學生能夠自己看圖說意思、提問題、列算式。通過情境的變化,發現三道 算式中的規律,先是有經驗的積累算式,再由現象觀察算式,到分析算式、比較歸納。

算一算、填一填。直接寫出得數,比較“2+1=3”和“1+2=3”之間的規律:加號前後交換位置的得數不變,再通過找到的規律讓學生自己找算式,充分給學生空間拓展能力。

送信連一連。將連線題和有序的排一排結合在一起,將得數是5的算式全部找到。這部分環節讓學生自己動手,上黑板排序、說一說,體現了學生是課堂的主體這一數學思想。

看一看,列算式。出現整幅綜合圖,讓學生自己從圖中找信息,列出相應的加法算式。學生能夠充分的說圖意,列出不同形式的加法算式,說明學生不但會計算,還能通過加法來解決實際問題。

四、總結突出算理。

本節課的總結關鍵就突出“+”的含義——合起來。在課的最後再回到導入的鋪墊,用分與合的知識解決加法計算。

這節課還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我可以通過語音語調來吸引學生的注意,而不是一味高調;在送信環節,學生一開始出現從大到小、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在這裏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再去排一排,學生能夠根據分與合的聯繫出現兩組算式,讓學生認識事物的對比過程,自主的找到算式之間的聯繫,而不是教師自主將這一環節延後出現;在教學中還要充分注重教是爲學服務的。

數學圓和圓的位置關係教學反思 篇4

我講授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科書第一章第4小節第二課時《有理數乘法》,課後我認真進行了課後反思,覺得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幾點:

(1)課前採用四個小計算複習乘法口訣起到承上啓下的效果。

(2)採用小遊戲中的數學道理設置疑問導入新課,讓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讓學生興趣大增,迅速進入角色。

(3)問題設置環環相扣、層層遞進,讓不同的學生都有不同的收穫。

(4)在整個過程中,師生互動良好,每一位同學都參與課堂教學,不同的學生在不同的層面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5)在小結部分讓學生歸納本結四基,真正把四基落實在課堂中。

當然,課堂永遠都是一個充滿遺憾的地方,這堂課也不例外,主要有兩點:

(1)對於小遊戲反映的數學道理應該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再找幾個同學歸納就更好了。

(2)、在乘法分配律的應用中,出一道乘以負數的例題就更好了,這樣小考題學生完成情況就更好了。

數學圓和圓的位置關係教學反思 篇5

本節課,當學習用數軸上的點表示有理數時,應讓學生了解任何一個有理數都可用數軸上的點表示,但數軸上點所表示的數並非都是有理數。學生不但要知道數軸上 給定的點表示的數,還要能把給定的數用實心點表示在數軸上。然後結合4和-4在數軸上的表示引到相反數的概念及在數軸上反映出的幾何性質。注意相反數概念 中的“只有”兩字及對於零的特殊規定。在整個數軸的教學中始終注重數與形的結合教學,在最後設置了一個實際問題,如:老師從學校出發,騎車向東走了3千米 到達小聰家,繼續向東走了1.5千米到達小明家,最後向西走了8.5千米到達小穎家. 你能用數軸表示小聰家、小明家、小穎家以及學校的位置嗎?你能說出小穎家在學校的什麼位置嗎?

本課之所以這樣設計,理由是:(1)從教學目標看,數軸是數形結合的典範,也是數形結合思想的初次出現,抽象性較高,同時它也是重中之重的概念,所以老師 必須提供足夠生動的背景,使學生獲得比較深刻的感性認識。(2)從教學藝術的需要看,運用生動活潑的場景可以使學生集中注意力,激起學生濃厚的興趣,愉快 地進入課堂教學的最佳狀態。在這種教學情景中,學生理解最深刻,記憶最牢靠。特別要強調的是:深刻的感性認識是學生在理解、記憶、應用等思維活動過程中的 強有力的支撐點。(3)在動態的演示與多種情況的歸納,有利於提高學生動態解決問題的意識,建立運動的觀點,同進也有利提高學生的數學建模能力。(4)一 些感性認識的建立,也有利學生學習下一節“絕對值”的概念,起承上啓下的作用。

數學圓和圓的位置關係教學反思 篇6

一.博採衆長,有效反思

在學校,向學生學習,向同組教師和老前輩學習。學生學習愉快或困惑,是我們反思的最基本源泉,爲什麼學生學習會愉快、輕鬆或困難,怎樣使學生學習更輕鬆愉快,怎樣使學習解除困難,我該怎麼做,可通過問卷或談心讓學生說說心裏話。 同學校向老前輩學習可謂近水樓臺先得月,通過聽老教師的課或請老教師聽課評課,與他們一起討論,可以讓你增加教學的經驗,提高教學理論修養。在不斷的聽、評與反思中逐漸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走出校外多參加教研室組織的公開課、示範課、優質課,同樣能從別人的上課和評課中增加自己的反思力。

課餘,系統的理論學習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將實踐中的問題與理論結合起來,把特殊的問題歸納到一般化,問題和經驗經過提升和拓展,再到實踐中去檢驗,才能不斷提高反思的有效性。如寫文章和搞課題研究其實也是一種很好反思行爲。

二.記教學失敗之處

大的方面看,教學方法運用是否得當,媒體運用是否收到成效;重點、難點是否突破,學生的思維是否打開;小的方面看,語言是否生動,情感是否充足,板書是否合理等。記得有一次上洋流這一課,課前化了很多時間製作了一個authorware課件,每頁背景很鮮豔,有海水運動音樂,整個課件設計爲直線型,一直往下講。雖然有洋流運動的境頭,可整節課讓人感覺很死板,沒有板書設計,交互不強,鮮豔的背景使學生分心。效果還不如沒用課件,這節課使我在以後的課件製作時,考慮到實效性,考慮究竟需不需要課件,什麼樣的課才適合用課件,到底是整個課件好,還是用積件好。記得剛走上講臺時,舉例沒貼近學生生活,沒有典型性,問得不多,老是自己講,問問題也沒有注意情境和層次,教學效果不好。

數學圓和圓的位置關係教學反思 篇7

八年級學生大多數是14、15歲的少年,處於人生長身體、長知識的階段,他們好奇、熱情、活潑、各方面都朝氣蓬勃;但自制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總之,七年級學生處於半幼稚、半成熟階段,掌握其規律教學,更應善於引導,使他們旺盛的精力,強烈的好奇化爲強烈的求知慾望和認真學習的精神,變被動學習爲主動自覺學習。就需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下面我談談這學期來我對數學教學中關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體會:

本學期,我適應新時期教學工作的要求,從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積極向老教師請教,結合本校的實際條件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探索:

著名特級教師於漪說:“興趣往往是學習的先導。有興趣就會入迷;入迷,就鑽得進去,學習就會有成效”。如何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呢?下面談談我這學期在數學課堂上的幾種做法。

一、“趣”從“史”中來

數學知識的艱辛探索積累過程中,伴有許多動人的史實故事,閃耀着古中外數學家刻苦鑽研、獻身科學的精神光芒。教師應熟讀這些史料,並機智地應用到教學中去。例如複數概念的導入,我先向學生介紹數的概念的發展史:自然數的產生、正分數的產生、負數的產生等,並向學生說明,我國是最早使用分數運算法則和正、負數加法運算法則的國家。而後,又講古希臘數學家希勒索斯因發現無理數而被沉舟身亡的悲壯史實,講意大利數學家卡爾達諾在他的朋友塔利亞巧解方程的基礎上發現了虛數,講虛數由發現之初被視爲“虛幻”“神祕”的數,到揭開神祕的面紗而被廣泛應用的漫長曲折的歷程。學生聽完數學史實故事後,精神振奮,興趣倍增。綜合教材講史,對知識的發生、發展,對培養學生探究精神與優良品德都有極好的感召力。

二、“趣”從“奇”中來

好奇心可以觸發學生的求知動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刺激學生的思維。在教學中,教師可利用新奇的材料,創設懸念的情境,使學生帶着疑念的心情,產生揭開知識奧祕的濃厚興趣。例如,在講授“等比數列的求和公式”前,我說:“同學們,我願意在一個月內每天給你100元錢,但在這個月內,你必須第一天回扣給我1分錢,第二天給我回扣2分錢,……即後一天回扣給我的錢是前一天的2倍,有誰願意?”該問題引起了學生的極大好奇心和興趣,他們竊竊私語,出現了一種“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從而促使他們非常認真地投入到探求真知的學習中去。

三、“趣”從“言”中來

在教學中,教師若能巧妙地運用風趣幽默的語言來形象描述抽象疑難的數學問題,定能改變學生認爲數學枯燥乏味的成見,使學生感到數學課樂趣無窮,耐人尋味。

例如,學生初學立體幾何的一大障礙就是識圖和畫圖,在平面內畫立體圖形的直觀圖時,銳角、鈍角都可以看成直角,相交或平行的直線可以看成異面直線,這些視覺和想象的矛盾常使學生感到困惑。於是,教師在課堂上可對學生說:“人都是立體的,但照片上的人像卻是平面的,你能在你的照片上摸到你的鼻子的感覺嗎?”學生開懷大笑,從心理上縮短了與直觀圖的距離。再如,《集合》中數集符號的形象識記:“山峯山谷連一起”是自然數集N;“上下皆平平整整”是整數集合Z;“做人要腳踏實地”是實數集R;“啓脣搖舌說道理”是有理數集Q;“人到中年大腹便便”是複數集C。經過這樣的提煉,學生讀起來興趣盎然,記起來牢固實在。

四、“趣”從“趣”中來

數學的抽象性,若能精心策劃設計,往往可以開發出回味無窮的趣味性。例如:題1:甲、乙、丙、丁、戌5名學生進行某種技能比賽,決出了第1到第5名的名次。甲、乙兩名參賽者去詢問成績,回答者對甲說:“很遺憾,你和乙都未拿到冠軍”;對乙說,“你當然不會是最差的”。從這個回答分析,5人的名次排列共可能有多少種不同情況?題2:設想你有三隻箱子,這三隻箱子分別裝有2條黑領帶、2條白領帶、1條黑領帶和1條白領帶。箱子上掛有說明其內容的標籤——黑黑,白白,黑白。但有人換了一下標籤,所以現在每隻箱子上的標籤都是錯誤的。現在允許你從任意一隻箱子裏一次拿一條領帶,但拿時不許看箱子裏面,然後根據拿出的領帶判斷三隻箱子的內容。你最少拿幾次?從哪隻箱子裏拿?這些題目集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學生思維活躍開闊,做起來十分投入。

五、“趣”從“用”中來

凡是理論聯繫實際的內容,學生都特別感興趣,教學應儘量多聯繫實際,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用數學,有一種親切感。如在講等比數列的應用時,可舉當前現實生活中的一個真實例子:建設銀行受託辦理某單位職工集資建房貸款。貸款期限爲10年,年利率爲5.22%,(月利率爲0.435%)。貸款的償還採用等額均還方式,即從貸款的第一個月起,每個月都歸還銀行同樣數目的錢,10年還清貸款的本金與利息。如果貸款P萬元,那麼每個月應償還多少錢呢?事實表明,聯繫生產、生活實際進行教學,學生津津有味,全神貫注,並且可以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六、“趣”從“美”中來

“哪裏有數學,哪裏就有美。”教學中,教師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美學因素,充分運用生動的語言、傳神的手勢、直觀的教具、形象的媒體和精美的板書,爲學生創設優美和諧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用美的觀點去感悟、理解和變通數學知識,讓學生在審美的愉悅中,激發興趣,豐富想象,啓迪心智,陶冶情操,提高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如,在“橢圓的定義和標準方程”一節的教學中,應向學生呈現橢圓圖形的和諧、對稱美,建系取點的結構美,標準方程的簡潔美等。

七、“趣”從“愛”中來

“哪裏有成功的教育,哪裏就有愛的火焰在燃燒,熾熱的情感在昇華”。教學過程是一個認知因素與情感因素相互作用的過程,教學對象是有情感的學生,他們有着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需要得到教師更多的理解、信任和關愛。因此,數學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有精深的數學知識、嚴謹的教學態度、嫺熟的演算技能和高超的解題方法,而且還要具有樂教愛生的崇高的思想感情。教師站在講臺上要用期待的目的注視着學生,用高昂的情緒感染着學生,用激動的語言鼓舞着學生,用藝術的方法引導學生,把知識變成活生生的思想和情感,把教學過程變成學生渴望探索真理的活動,使學生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數學的興趣。實踐證明,教師注重情感投入,將會給學生帶來精神上的振奮,學習上的愉悅、思想上的共鳴,使教學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一部分同學成績有所提高,在本學期期會考試中我所任教兩個班級也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數學圓和圓的位置關係教學反思 篇8

今天的教學內容是分數乘分數,重點是鞏固和進一步理解分數乘法的意義,探索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法則。

在教學實踐中我繼續採用“數形結合”的數學方法,幫助學生達成以上的兩個數學目標。對於今天的“探究活動”沒有直接放手,這是因爲學生對“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分數乘法意義的理解還不夠深刻,因此在整個得教學過程分爲三個層次:

(1)、引導學生通過用圖形表示分數的意義,再用算式表示圖形,深化“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分數乘法意義,感知分數乘分數的計算過程。

(2)、學生運用數形結合的方法獨立完成教材中的“做一做”,進一步達成以上目標,併爲總結分數乘分數的計算積累知識。

可以說整體教學的效果還好。

通過今天的課我對數形結合的思想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由於分數乘法的意義和計算法則的道理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起來不是很容易,所以利用圖形使抽象的問題直觀化,幫助學生理解分數乘分數的計算道理;體現了教材對數形結合思想滲透的一個過程。

數學圓和圓的位置關係教學反思 篇9

本週學習了四則運算這個單元的5個例題,整體感覺很好。前四個例題都是透過應用題教學過渡到怎樣計算。因爲我這個班的應用題比較薄弱,所以我每節課用以半的時光在教學應用題的分析方法,先是訓練審題,讓學生看見應用題要先去讀而不是去寫,不要着急動筆做,開始學生還不習慣,但是我就引導,說:這道題誰讀懂了,你讀了幾遍,然後讀明白題的站起來敘述題意,多找幾個學生說。大家在一齊列式子,開始先分步並且要說明爲什麼這麼做,因爲我們本學期要訓練學生的綜合列式子的潛力,所以在要求學生進行綜合算式。有了一些起色,但是因爲學資料還的比較少,所以今後還要繼續加強訓練。

接下來就是運算順序的學習,以前學生在三年級的時候學習過混合運算,而本學期是要學生透過應用題的教學,讓學生從心裏明白爲什麼先算那一步後算這一步,使知識系統化。所以在教學中我注重了學生的表達,對具體怎樣書寫沒有強調。在學習例五的時候是三步計算學生看到題後會說運算順序,在學生上黑板板演的時候書寫就出現錯誤,當我讓大家看黑板發現什麼問題的時候沒有人看出來,我立刻意識到出問題了,及時補救,在黑板一步一步演示,學生說這回明白怎樣寫了,我心裏的一塊石頭也就落地了。

我想我對教材的前後結構瞭解的還不詳細,對以前教材這方面的資料到達什麼要求還不掌握,幸虧及時發現了,要不會影響學生下一步的繼續學習,也給學生計算的準確性造成影響。頭看以住教學“四則運算”,一般是直奔主題,告訴學生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先算什麼,再算什麼。然後讓學生進行模仿,機械訓練,使學生到達計算的準確、熟練。但練習中忘記運算順序的狀況常會出現。單純的機械訓練,學生只會覺得數學枯燥無趣,感受不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在本單元的教學中,我嘗試給學生帶給探索的機會,讓學生經歷創造的過程,從中體會運算順序的合理性和小括號的好處。在探索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是自主的,學生的選取是開放的,學生的表述也是多樣的。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爲教學的成功之處有以下幾方面:

1。注重學生的自主活動,讓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數學的主人,教師要爲學生帶給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忙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在本單元中,我將探求解題思飄過程與理解運算順序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混合運算順序規定的必要性,掌握混合運算的順序。因此,教學時,要充分利用教材帶給的生動情境,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並在合作交流的基礎上構成解決問題的步驟和方法,先求什麼?用什麼方法計算?再求什麼?又用什麼方法計算?最後求什麼?用什麼方法計算?使解題的步驟與運算的順序結合起來。當學生列出綜合算式後,還要追問每步算式列出的依據及表示的實際好處,促進學生正確地概括出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我們改變了以往計算題的呈現形式,創設必須的情境,使資料生活化,並注意了開放性,即問題情境開放、條件開放、解題的策略也開放,學生能夠選取自我喜歡的信息解答問題。這些滿足了不一樣層次學生的需要,真正體現了不一樣的學生學不一樣的數學。在課堂中,老師爲學生創設了一種民主、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給了學生充分的時光與空間,在情境中探索新符號,並掌握了計算方法。

這樣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始終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合作者,使學生樂想、善思、敢說,自由地思考、實踐、計算。

2。給予學生髮展思維的空間,交給學生思考的主動權。

現代數學教學理論認爲:數學教學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數學教學本身,就是數學思維活動的過程以及這個過程的分析。建構主義認爲,學生的學習不是由教師向學生進行單向的知識傳遞,而是學生主動建構自我知識的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的信息理解者,而是一個主動探究、發現知識的研究者。教師傳授知識技能,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用心性,引導學生自我動腦、動口、動手,才能變成學生自我的財富。教師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要把思考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要讓學生有自主學習的時光和空間,放心地讓學生去想、去做。要讓學生有進行深入思考的機會、自我體驗的機會,使每個人的思維潛力都得到發展。當然,由於知識經驗的不足,有時會得出錯誤的答案,但這些“錯誤答案”閃爍着學生智慧的火花,是孩子學生們最樸實的思想、經驗最真實的暴露,是學生真實的思維過程,反映出學生建構知識時的障礙。應對錯誤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在思考中感悟,獲得新的啓迪。在感悟中牢固地建立知識體系。

2.幫忙學生逐步掌握解決問題的步驟和策略。

本單元混合運算的順序是結合解決問題進行的,其中解決問題的步驟和策略又是重點和難點之一。教學時,要注意加強數量關係的分析,在敘述解題思路時,要引導學生透過數看到量,用量的關係來描述解題思路。如,可引導學生這樣描述思路“先算出每一天接待多少人,再計算6天接待多少人”。不要停留在“先用987÷3,再乘6”的描述方式上。可能開始時學生不習慣,但要逐步培養這種分析方法。

隨着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數學課堂以嶄新的面貌出此刻人們面前。課堂教學過程成爲師生交往,相互探討的互動過程。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不再是知識的容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的探究與發現的過程中學習數學。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不斷地發展

數學圓和圓的位置關係教學反思 篇10

圍繞空間與圖形領域的教學內容,我們進行了有主題、有實踐、有反思的案例研究,通過課堂這個充滿創造的教學領域,獲得了一些認識。

1.空間與圖形的學習應該在活動中建構。

例如在教學東南西北時,學生要掌握這四個方位之間的結構:東與西相對,南與北相對;東南西北是依順時針方向旋轉的。這個原理光靠講解是沒用的,我們就把學生帶到操場上,讓學生在現實空間環境中通過活動來體驗這四個方位的內在結構。特別是讓學生探究當一個方向確定後,如何來辨別其他三個方向,以此體驗順時針以及方位的順序。再如在教學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這條原理時,我們按照教材的要求分兩個層次教學:先是讓學生從五根小棒中任意抓三根圍一圍,讓學生直觀感知到有些是可以圍成的,有些是圍不成的,同時使學生產生一種空間直覺,當兩條較短的邊合起來小於最長邊是圍不成的,當兩條較短的邊合起來大於最長邊是可以圍成的;接着讓學生邊圍邊有序地記錄每根小棒的長度,並對此進行必要的分類;最後讓學生在空間直覺引領下形成的三邊關係幾何模型和基於數據尋找三邊關係的代數模型這兩者的相互作用中抽象出三角形三邊之間的關係。從以上兩個片斷中我們可以看出,只有在操作與實踐活動的探究中才能把握幾何空間特徵和性質的實質,也就是把握空間既要有活動,又要有思考。

2.動態表象能引發學生的空間想象。

例如在圓的認識教學中,通過研究動態的圓來把握實質,其中有兩個環節:環節一是讓學生用圖形紙片研究半徑和直徑有無數條,並且在同一個圓中所有的半徑與直徑都相等。在把圓形紙片反覆對摺的過程中讓學生想象會折出多少條半徑和直徑,有些學生想象成有無數條,有些學生進而認爲半徑的條數應該是直徑條數的兩倍,這當然涉及到無限與有限的概念,可見動態研究能引發學生的思考;環節二是把兩個小球分別系在一根繩上和一根橡皮筋上,通過不斷加速的轉動讓學生想象,小球劃出的圖形是什麼形狀的,爲什麼一個是圓,一個不是圓,由此引導學生體驗圓的本質特徵:到定點的距離等於是長的點的軌跡。再如在第一學段教學平移時,引導學生閉着眼睛想象當金魚的嘴向前移動一格,這條金魚也向前移動了一格;嘴再向前移動一格,金魚也向前移動一格,在這樣的想象過程中,使學生把部分與整體在平移運動中融合起來,只有達到這樣的認識,由點的移動距離來確立物體的移動距離才能得以內化。又如在研究三角形“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時,設計了一組運動的拼搭遊戲,三條線段,兩條是分開的,讓學生想象能否圍成一個三角形;再進行變化,把其中一條縮短,能否圍成三角形;再把縮短的一條增長,能否圍成三角形,第三種情況兩條短邊之和正好等於第三邊時也不能圍成三角形,這時讓學生展開想象,如果其中一條短邊增長一點點,你很難想象到的一點點,你說這時能否圍成三角形,讓學生在這樣的想象中構築自己的心理圖像,由此進一步理解這一原理。這三個案例中都用到了動態的想象,這種想象中不僅包含着圖形的變化,更加蘊含着一種數學思考。按照皮亞傑的研究,動態表象是學生數理——邏輯經驗生成的源泉,靜態表象只能產生物理經驗,而空間觀念不僅僅是一種印象,更是一種思考,是一種邏輯,是一種內在的把握,所以說幾何動態是幾何觀念形成的源泉。

3.知識是過程與結果的雙重建構。

新課程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與體驗。所以在編寫中爲了加強教學的探究性,很多地方都只是展示了知識生成和教學活動的過程,對基本的幾何知識和概念都不直接出示。那麼,一個章節、一節課的教學究竟要達到什麼目標,要總結到什麼程度,我們在實踐中作了一些探索,也走過了一些彎路。例如我校有一位年輕教師上面積和麪積單位這一課時,提供了大量資源和素材讓學生圍繞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通過看一看、摸一摸、畫一畫、想一想、比一比把握其大小,應該說學生的活動和體驗也較豐富。課後凌老師給我們評課時也充分肯定了這一點,但同時提出了一個建議:是否在學生大量生動的實踐活動和感受體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必要的抽象和概括,提升到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的大小叫面積。這樣既有豐富的過程,又有基本的抽象,過程與結果之間相互作用,使學生的理解既穩定又開放,既抽象又具象,由此所形成的認知結構也更有張力。

在案例研究中我們還思考了一些諸如通過空間記憶豐富表象,由此產生組合和聯想,最終才能達到想象;空間中既有邏輯推理,更有直觀推理和似真推理;解決實際問題、設計現實作品能使學生領悟到空間中的各種關係等等。

數學圓和圓的位置關係教學反思 篇11

新時期的國小數學教學發展,面臨着新的機遇和挑戰。運用新穎、先進的教育技術,爲國小數學教學新的生長點提供廣闊的展示平臺。現代教育技術和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整合,有利於轉變教育思想,改革課堂教學,更新教學方法和手段,促進教育觀念與教學機制的整體深刻變革。

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與實踐創新的數學學習方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地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這一思想。因此,我在《購物》一課的教學中,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與教師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態度和習慣,全課活動是以學生爲主體、在教師引導下的積極的學習活動,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基礎上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和獲得發展,從而在豐富的數學學習活動中感受到數學的有趣與有用,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教學中,我相信學生,大膽放手讓學生去探索、去嘗試。課一開始,就讓學生利用網絡進行網上購物活動,通過操作、討論交流, 使學生 認識人民幣,並瞭解它們之間的關係, 理解人民幣的功能,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並 探索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反思這節課,我在第一個班的教學中,只是在教室裏把課件作爲 內容展示的工具,當課件一展示出來時,學生們都很興奮,躍躍欲試,小手都舉得高高的,盼望着我叫他(她)的名字,試一試在網上購物的滋味,可是,由於時間有限,只有一部分同學有機會到老師機上進行操作,沒能進行操作的同學都有一點失望,因爲,他們只當了一回旁觀者。當小組討論:“在付錢過程中,你發現了什麼?”的時候,表現積極的也只是剛纔有機會進行操作的同學。從這可以看到,如果 課件只是作爲 內容展示的工具,會打擊一些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阻礙了他們的思維能力。 於是 ,在後面兩個班的教學中,我採用了“ 數學規律的情景探究教學模式”進行教學, 把課件作爲學生學習的工具, 探索規律的工具, 讓學生利用網絡進行網上購物活動,使全班同學都能親歷規律的“發現”過程。 當小組討論:“你 買了幾樣東西? 在付錢過程中,你發現了什麼?”的時候,同學們都表現積極,勇敢地說出自己的發現,還會邊說邊演示付錢的過程,這時, 信息技術又作爲了交流討論 、表達的工具。當交流彙報後,反思:“你已經學會了哪些付錢方法?還有哪些不會?再次上機,試試用多種付款方式購物。”時, 學生就不同的意見再次上機操作,共同發現,深化了對多種付錢方法的理解,信息技術又作爲了練習、鞏固、探究的工具。 這一改 ,使我想到: 在課堂裏,如果把信息技術作爲學生學習的 工具,作爲“數學實驗”的工具來探究數學規律,能很好地培養學生多元的學習,使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得到發展。

經過兩次購物教學 ,收穫不同。使我深深體會了利用“ 數學規律的情景探究教學模式”進行教學的好處,也 深刻理解了 布魯納提出的 : “教學生學習任何科目,決不是對學生心靈中灌輸些固定的知識。而是啓發學生主動地去求取知識與組織知識。教師不能把學生教成一個活動的書櫥,而是教學生如何思維;教他學習如何像歷史學家研究分析史料那樣,從求知過程中去組織屬於他自己的知識。因此,求知是自主性的活動歷程,而非只是被動地承受前人研究的結果”。通過“發現”這種方式使學生像科學家那樣去思考、探索、體驗科學家發明、發現、創造的過程,可以培養學生創造的態度和創造的能力。同時,也使我感受到: 教學資源無處不有 ,只要適時適事地利用,就可取得意想不到之效。教師既要“教中學”,也要“學中教”,只有充分、合理地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才能教學相長,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學會學習。

數學圓和圓的位置關係教學反思 篇12

回顧課堂,我感覺亮點之處有:

(1)讓練習層次化。練習的安排體現了從易到難、由簡到繁、從基礎到綜合的原則,學生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挑戰。每一位學生都有獲得成功學習的機會和體驗,並且讓學生在生活的情境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透過本節課都有所收穫,進而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同時注意運算律的推廣,運算律的直接運用都面向全體,羣衆練習,羣衆講評,讓絕大部分學生都能過關,間接運用展開討論交流,力爭讓學生理解方法,掌握拆分、變形的方法,建立持續等式平衡的思想。注意學生思維的拓展,讓思維向廣度、深度發展。

(2)讓練習生活化。借解決生活問題來鞏固計算,讓計算教學不再是爲了計算而計算,而是把它和課程標準中所倡導的生活實際、情感態度相結合,引導學生聯繫已有的知識經驗,開展深入的討論、交流,相互啓發、學習。透過練習對學生進行“愛護環境”的教育,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

2.不足之處:

透過本課複習,學生對小數乘法知識有了系統瞭解,能較熟練地進行計算小數乘法,但部分同學在把小數乘法看成整數乘法算好後,忘加小數點;或小數點點錯位置;或直接寫出得數(如2.15×2.1的豎式下直接寫出4.515,無計算的過程),做完豎式,不寫橫式的得數;有的先去零後,再數位數等。針對這些錯誤,還有待於繼續訓練。應用小數乘法解決實際問題時,有的學生不能沉下心來審題,做題習慣還要加強培養;在簡便運算時,大部分學生能靈活地運用乘法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但有的學生運用不熟練如(5.4×10.2錯寫成5.4×100+0.2)還要對這些學生加強訓練。雖然學生已經明白小數乘法的好處、算理,也明白積的小數位數是因數位數的和,可實際計算總有出錯的現象,還需要繼續加強練習;還要注重培養學生計算潛力和認真做題的習慣。

數學圓和圓的位置關係教學反思 篇13

現代數學教育重視讓學生體會數學與自然及社會的密切關係,重視讓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去理解周圍的世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真切地感受到數學的好處,而不是把數變成枯燥的運算,冷冰冰的數字。教師要爲學生帶給他們所熟悉的經驗,充分利用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和他們所熟悉的事物組織教學,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實踐活動,使學生能比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學的資料。因此,本節課的設計中,我做了這樣的思考:

一、選取貼近學生生活中的事例題材作爲教學源泉

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生活中的許多事例都與數學知識有聯繫,《數學課程標準》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透過教學使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涵着超多的數學信息,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着廣泛的應用;應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着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應對新的數學知識時,能主動地尋求其實際背景,並探索其應用價值。”在執教《百分數的認識》這一課中,我密切聯繫學生生活實際,從百分數概念的引入(彙報課前蒐集的超多內含百分數的素材讓學生感知,例如:姚明的整個職業生涯,投籃命中率爲82。6%)——概念的構成足球選手的問題中構成)——概念的強化(黃豆種子的發芽狀況)——概念的運用,每一個題材的選取,我都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爲他們帶給了觀察比較、探索研究、歸納總結的機會,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會到了數學就在身邊。

二、關注學生知識的構成過程

以往應試教育教學中,數學課的教學最簡捷、最有效、最出成績的教學方法就是直接告訴學生這種類型題就用這種方法做,如求平均數就是用總數除以份數。長此以往,限制學生思維的發展,高分低能學生佔大部分。因此新課程理念強調,重視知識的構成過程,不能只關注結果。我的《百分數的認識》這節課教學資料無論是素材的選取還是教學過程的設計都讓學生體會和感受到了學習數學的必要性。沒有直接告訴學生學習百分數有有什麼作用,百分數的好處是什麼,而是透過小組學習,讓學生感悟在生活中搜集到的具體的例子,讓學生在探索學習中悟出一些百分數的意思,從而總結出百分數的好處,然後再解決應用到實際生活例子中。

這節課超時了,精心設計的一些練習沒有完成,回想一下,每次的課總是顯得前鬆後緊的感覺,是自已設計一節課的資料太多呢,還是自已在處理某一環節時把握不好呢?還真是要再深思。

數學圓和圓的位置關係教學反思 篇14

教學中滲透給學生數學方法。每節課的教學中學生都會遇到問題,作爲教師應在教學中給學生滲透一些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進而形成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發展他們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在課堂教學中,我使用各種學具、教具,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教學,使學生不光理解了知識,同時還掌握了一些數學方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通過引向指路創設情景,提供信息、資料和情感交流等多種途徑,使學生在不斷的“體驗”中“獲得知識,發展能力”。用“試一試”、“比一比”、“做一做”等體驗方法,將“抽象”上升到具體的“再現”,使之成爲豐富思維的活動。學生正是在這種“體驗、認識、再體驗、再認識”體驗性學習中,由於每個學生對所要學習的知識內容都有不同的理解和體驗,思維是獨立的、獨特的,很容易迸發出創造的火花,其創新的潛質有條件得到開發。

在體驗性學習中,通過交流討論,每個學生都可以從其他同學那裏獲得新的思想方法,每個學生又能夠充分地表現自我,學生的思想、能力、個性都是發展着的。每一個學生又都在不同的學習層次上得到自我實現,學生的體驗也是發展的。這節課的教學中,使學生感受到了解決問題需要一些方法和策略,從而在使用方法的過程中,體驗到數學的樂趣。

數學圓和圓的位置關係教學反思 篇15

首先,給學生創設學習情境,三個圖形的比較,學生通過仔細觀察,發現圓環的特點,(引出圓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再通過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發現了圓環面積的計算方法。然後通過觀察算式的特點引導出另一種方法。

在課堂評價時,我想了很多鼓勵學生的話,學生在得到賞心悅目的語言評價中得到自信和興趣。

本節課我感覺有幾個思考的地方。1,在試一試做完後,我應該馬上總結出要求圓環的面積必須知道哪些條件。(兩個半徑)2,出現環寬的兩個應用題,是否簡單,是否要出示。可能直接出示“圓形花園周圍鋪上一條石子小路,求出小路的面積。”更簡單一些。也更形象一些。3,可以利用學生做的圓環來貫穿下面的練習。首先可以讓他們量出他們做的圓環的大小半徑和環寬,這樣就可以形象地讓學生理解環寬的概念。避免了我在練習中涉及環寬的概念而說不清楚的尷尬。然後可以求出圓環的面積,這樣學生就通過實際操作,真正理解了圓環的面積計算。達到理想的效果。4,3.14×(R2—r2)這個公式還是出現比較好.學生可以更清楚地運用這個簡單的運算方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