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湖教學反思(通用19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5.58K

大雁湖教學反思 篇1

上週我們學校進行了聽評課活動,我受益匪淺。我選的是四年級下冊第三課《大雁湖》,這是一首蒙古族民歌。在導入部分,爲了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我給學生表演了一段蒙古族舞蹈,接着帶領學生學習蒙古族幾個簡單的舞蹈,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了蒙古族舞蹈的特色,也調動起了學生的積極性。在學習歌曲前,我讓學生一起來分享自己收集到或者瞭解到的心目中的蒙古族是怎麼樣的,在這一環節中很多同學都積極的參與,通過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更好的爲後面學習歌曲作鋪墊。

大雁湖教學反思(通用19篇)

在學習歌曲中,從朗讀歌詞到歌曲演唱再到表演,整個教學過程還是比較順暢,在最後爲了讓孩子們能更好的表現蒙古族人民豪放激昂的性情,同時激發學生的表演慾望,創設表演環節。通過上本節課,我覺得在教學中存在很多不足,歌曲的難點在學習過程中掌握得不夠好,有些學生唱得不準,如果能帶學生一起畫拍子來唱幾遍,應該會更好。整節課大部分學生都參與到了其中,有小部分學生不夠積極主動,也許是 缺乏勇氣和興趣,我想以後要多想點辦法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熱情,培養他們的膽量。還有就是學生主體性的體現不明顯,我會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改進。

大雁湖教學反思 篇2

本首歌曲結構短小,內涵深刻,感情真摯,但因爲有切分節奏的反覆運用與出現,使歌曲曲調委婉,並不能讓學生朗朗上口。所以在讀歌詞的環節中,我把帶有襯詞的“光啊哈嗬”這兩小節提出來着重指導。從一路的朗讀歌詞到詞曲演唱,孩子們始終被美妙的歌曲本身所吸引着。末了,爲了讓學生能更深入的瞭解蒙古風情,我加入了蒙古舞蹈基本動作的學習。在學習之前,我先告訴學生,蒙古舞蹈的動作大多來源於日常生活,然後展示幾個舞蹈動作,讓學生來猜舞蹈動作的出處,這樣的一種互動,極大的激發了學生參與和學習的慾望,他們十分願意接受。雖說四年級的孩子顯然不再像低段的學生那般放得開,有了害羞的情愫,但我始終覺得,只要講臺上的老師也真正放開了自己,音樂的氛圍是可以傳染的,如同今天這堂課,他們能隨着音樂,合着拍子大方地舒展着自己的身體,我看他們律動得一點都不比我拘謹,反而很快活很意猶未盡。最後的拓展部分我由蒙古族人民介紹美景“大雁湖”,引出我們介紹我們的家鄉----夷陵區,聆聽並輕聲哼唱《這是一個好地方》,滲透“愛家鄉”的情感主題。

這節課學生和我都很盡興,上的十分的順利與流暢。但是,在指導歌曲難點“光啊哈嗬”這兩小節節奏時,我重點只引導學生讀出了節奏,但這兩小節的旋律在音高上還有一個大跨度的大跳,我卻沒有更深一步的加入旋律的演唱,所以到最後,很多學生都沒能用準確的音準唱好這首歌曲,這也是這節課最大的失誤。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把歌曲深度的挖掘,歌曲細節的處理,做爲教學的重中之重,讓我的課堂不僅要充滿歡歌笑舞,更重要的是能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裏高效率的汲取音樂營養。

大雁湖教學反思 篇3

推薦 《大雁湖》是一首蒙古族民歌,曲調優美抒情、悠揚動聽,富於歌唱性。歌曲中通過對美麗的大雁湖景、物的描寫,抒發了人們熱愛家鄉的真切感受。歌曲爲2/4拍,是由四個樂句組成的一段體結構。

因爲本課所學的歌曲是蒙古族民歌,這節課我以遊覽內蒙古風景“大雁湖”爲主線,引導學生逐步瞭解蒙古族風俗人情、音樂及舞蹈,在短短四十分鐘的課堂裏,讓學生感受到本節課的情感主題----愛家鄉。

一開始我就播放以《大雁湖》歌曲伴奏爲背景音樂、表現蒙古族人民風俗習慣和大雁湖美麗的自然風光圖片的幻燈片,讓學生在溫馨氛圍中瞭解蒙古族及感受本節課所要學習的音樂。同時以“大雁湖”爲原型,在黑板上畫出一個湖泊,要求學生能通過自己在課堂上的認真學習,用自己認真的學習態度和所學到的知道來灌溉土壤,讓它開出繁花朵朵,使這個了無生機的湖泊變得和歌曲中的《大雁湖》一樣,引來美麗的鳥兒。把單調的課堂評價變成了一幅實實在在的風景畫,使學生能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堂評價中來,並能在評價中感受到美的存在。

大雁湖教學反思 篇4

這學期在閱讀教學中,我逐步嘗試抓住重點詞語的理解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教學《一隻小鳥》這篇課文時,我讓學生抓住重點詞語,邊讀邊想象。學習課文第二部分時,我讓學生抓住小鳥的動作“跌”,體會當時情況危急,速度快。“血從樹隙落到地上”的“落”字,體會到小鳥的傷勢很重。我又讓學生抓住老鳥的動作“斜刺裏兩隻老鳥箭也似的飛來,接住了它,銜上巢去”,理解斜刺,讓學生反覆讀,從中體會到親情的偉大。學完課文後,我又讓學生展開想象:那隻小鳥後來怎樣了?孩子們的心情怎樣?他們會怎樣想呢?通過討論交流,讓學生體會到什麼樣的行爲纔是真正的喜愛。

不過,這節課有點頭重腳輕了。根據這篇課文淺顯易動懂但文字寫得很美的特點,我先把側重點放在前面,讀中體會這是一隻快樂的小鳥,體會小鳥的快樂,感受語言美。並適機進行想象力的拓展訓練,如除了看見“燦爛的陽光,蔥綠的樹木”,小鳥還可能看到什麼?“‘自然’也含笑着傾聽一般”,那麼自然會有哪些人或物在傾聽小鳥那清脆柔美的歌聲呢?快了體會得非常好,但結果這麼一來一節課40分鐘就已經去掉了一半不止了。以致於小鳥受傷的部分,由於時間關係,老鳥偉大親情的體現就處理得有點草率。當有同學讀出讓他感受最深的一句:“它的血從樹隙裏一滴一滴地落到地上來。”我着力渲染出那種悲傷沉重的氛圍來,效果是達到了,但深化還不夠,看來,對比的落實的教育真的太重要了。

還有,在對一、二自然段的分析中,我還應該引導學生感受因爲有了小鳥清脆柔美的歌聲,大自然的這種和諧美才會展現得更加淋漓盡致。這樣一來,也就爲解釋“鳥類是我們人類的朋友,我們應該愛護它們”找到了依據,不會學生只是單一回答了。

大雁湖教學反思 篇5

當然,個人覺得本節課有很多缺點,值得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去完善。

1、由於臨時通知聽課,在備課上我做的不夠充分,沒有利用農遠資源,教學設計不突出,時間安排不合理,也沒有很好的與學生進行互動。

2、評價語言不夠豐富,事先想好的語言 ,因爲具體環境的變化,所以評價語言跟不上。學生也沒有很好的表現出平時上課的氣氛。所以,我感覺沒有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在個別較難讀的字上沒有下工夫,在指導學生朗讀上抓的不到位,所以學生朗讀課文時斷時續,更談不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總的來說這節課沒有達到我要的結果,雖然只是一堂常規檢查課,但感覺還是挺失敗的。敬請各位聽課教師暢所欲言,讓我們在交流和探討中共同進步,一起成長。謝謝!

大雁湖教學反思 篇6

《不求甚解》在第一個班級上得不理想,甚至可以說有些舉步維艱。分析原因,主要在於未能以清晰的邏輯將作者的論證思路理清。《不求甚解》這篇文章作者的論證思路是重點突出且清晰嚴謹的,不帶着學生梳理作者的論證思路,學生勢必雲裏霧裏,不明所以。而寫作思路的重點應爲文章前四節中作者如何直擊世人“不求甚解”錯誤理解之要害,以及作者如何進而一步一步推演出自己的觀點。

作者首先反駁世人對於“不求甚解”的錯誤理解,進而提出自己認爲正確的理解。世人與作者都是談“不求甚解”,那麼闡釋對錯與否的標準是什麼?作者認爲,標準應當是“不求甚解”在出處中的含義。誰的理解與陶淵明原文中“不求甚解”的含義更相符,誰的理解就更具有合法性。作者後文的論證即在原文的基礎上層層深入地證明對方的理解何以錯,自己的理解何以正確。

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務必將着眼點聚焦於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遍欣然忘食。”這一基點。之所以在第一個班上的時候不得要領,就在於沒有抓住這個要害。

在第二個班上《不求甚解》時,對於教學作出了較大的調整。首先引導學生意識到陶淵明的原文是作者駁論與立論的關鍵,是本文的基礎。然後在黑板上寫下“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這句話。接着擦去“便欣然忘食”這句修飾性的語言。只保留下“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突出關鍵部分,進而引導學生思考世人對於陶淵明原文中“不求甚解”的理解與作者的理解不同的原因是什麼。學生能夠很快的意識到關鍵不在於“不求甚解”,而在於世人忽略“好讀書”與“會意”,世人所犯的是斷章取義的錯誤。再以此爲基礎梳理文章第三段,學生能夠很快明白第三段作者闡釋“好讀書”與“會意”的看似脫離的“不求甚解”,其實正是緊扣了矛盾的關鍵(不同的關鍵在此二者而不在“不求甚解”)。

引導學生領悟“好讀書”、“會意”之所以成爲“不求甚解”的關鍵(即解讀課文第二段與第三段)後。請學生思考“好讀書”、“不求甚解”、“會意”之間的關係,明確“好讀書”是前提,“不求甚解”是方法,“會意”是目的。從而也就明白了世人因爲斷章取義而導致誤將手段當成了目的,而作者經過正本清源後,還原了“不求甚解”在上下文中的實際意義,準確把握了“不求甚解”的精神內涵,從而將之提煉爲“虛心”與“前後貫通,瞭解大意”也就順理成章了。文章之後的解讀可以順流而下。

第二個班雖然程度相較第一個班弱不少,但因爲教學思路做了更合理的調整,課堂的效果遠比在第一個班上時來得好。也算是亡羊補牢的一絲慰藉。

總之,上好議論文要有掐緊要害的意識,不可不慎。

大雁湖教學反思 篇7

選擇上《武陵春》這篇文章,首先是因爲自己喜歡詞,認爲它是最能抒發情感而又音律優美的一種文體。其次是喜歡李清照這位女詞人。她自然細膩的文筆,婉約優美的文風,清新精巧的砌詞,在辭賦之壇一枝獨秀。同時李清照最讓我傾心的是她那豐富坎坷,歷經滄桑的生活歷程。一直以爲,只有那種看遍人間風景,一生大起大落,歷經風雨而又內心細膩情感豐富,有着自己一貫追求的人才能寫出絕世的作品。《武陵春》恰巧就是這樣的作品。

自己喜歡不等於學生喜歡,自己理解不等於學生理解。爲了達到目的同時結合詩詞的教學要求,備課上課時重點注意了以下幾個方面,似乎得到了一些效果,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感受。

知人論世,任何一篇流傳下來的文章都與作者的身世,作者的經歷,當時的時代背景有着緊密的聯繫。《武陵春》更是這樣的一篇文章。爲了讓學生更早地介入李清照的作品,在預習階段就讓學生去查找有關李清照的資料,感受詩詞背後的故事。在上課的時候,不時插入與作品有關的資料。特別是讀到“日晚倦梳頭”時,插入“翻書賭茶”的故事,讓學生了解到這是一對志同道合、情趣相投、並曾過着風花雪月般生活的眷侶,此時最愛自己最懂自己的一半離開了自己,再怎麼梳妝打扮也已無人欣賞,當然是“倦梳頭”了。在讀到“只恐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時,插入作者的身世經歷;北宋敗亡後,李清照於建炎元年(1127)來到南方,故鄉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書籍文物被焚燬。建炎三年(1129)丈夫趙明誠病故,金人揮兵南侵,李清照爲避兵亂而隻身各處流亡。紹興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華時寫了這首《武陵春》。這時她已經53歲了。試問,一個垂垂暮年的孤獨、柔弱靈魂如何能承受得起這許多愁。這些資料的介紹及學生自己已有的知識的積累,對幫助學生深刻的理解文章的詞意主題起着很大的作用。

大雁湖教學反思 篇8

《說“屏”》是第三單元的最後一篇課文,是一篇文藝性說明文。爲了培養同學們自主辨別說明方法的能力,在瞭解了本文的說明順序和結構特點後,讓同學們自主分析本文中的說明方法,發現了許多問題。

1.本文中的引用和分類別比較容易辨別,同學們很容易確認,不存在什麼疑難。

2.作詮釋是一個難點。由於對作詮釋和下定義區別起來比較困難,不容易界定,不僅僅是同學,我自己辨別起來也很吃力,甚至教參和網絡資料說法也大相徑庭。特別是“屏者,障也,可以緩衝一下視線”和“屏也有大小之分,從宮殿、廳堂……大小由人了”這兩句,分歧很大。

3.舉例子和作比較有一部分同學出錯,難度一般。

本課的教學,感觸頗多,以往一些一語帶過的知識點,竟然發現潛藏着如此大的問題,看來小處真不可隨便。

大雁湖教學反思 篇9

《自相矛盾》一文內容淺顯、寓意深遠。對於這樣的課文該如何教學呢?我想:反覆誦讀這篇文章沒有必要的,仔細分析那更是無病呻吟了。而成語故事浩如煙海,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真正喜歡上成語故事,走進成語的世界,瞭解祖國燦爛的文化,體會祖國語言的博大精深纔是最主要的。

在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看了一分多鐘的視頻,20__年春晚上一段姜昆的《和誰說相聲》,孩子們都被他前後矛盾的語言逗笑了;然後就出示了《自相矛盾》的原文——“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無不陷也。”人應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學生很喜歡這樣的文字,但由於認識水平較低,不能正確理解文章的意思。於是,我讓學生把原文和現代文相對照再來理解關鍵字“鬻”“ 譽” “陷”“ 弗”,解決了這些詞語,學生很快就理解了課文。接着,我引導學生再次閱讀課文,觀察插圖,展開想象,進一步探究文章內容,品味出寓意。當最後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進行拓展的時候,學生能找到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例子,但都不能流暢表達。爲此,我先出示了一些範例,引導學生表達,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具體表達。最後再來讀讀古文,學生整堂課興趣盎然。

大雁湖教學反思 篇10

一、讀詩

出示古詩後,請學生自己讀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學生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都讀得很有自信,有好幾位同學在朗讀時還能注意詩句中的停頓,讀得很有節奏感。

二、會意

理解古詩時,我採用了讓學生說說自己讀懂了詩句中的意思的方法進行教學。學生在學習時,邊看圖邊討論,先攻破字詞的意思,再把整句詩連起來解釋,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失爲在古詩教學中的方法,學生通過這樣的學習容易掌握字詞的理解,提高了學習的能力。如“半輪”一詞的解釋,學生是根據“一輪明月”遷移而來,其餘的字詞還是比較容易解決的。

在學完這首詩後,我問學生:“讀完這首詩,發現詩中描述的地名比較多,你能從中找出來嗎?”學生馬上低頭仔細尋找,並在書上圈劃,找到了這樣五處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很顯然,這也是這首詩中的一個亮點,詩人頻繁使用了五處地名,我們讀來卻不覺羅嗦重複,這就是“詩仙”的魅力。

三、悟情

這首詩是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乍離鄉土”時所作,難免會流露出對友人、對親人的留戀之情,學生對於這樣的情感體驗甚少,只是從“思君”這個詞的字面上悟出李白對朋友的思念之情。

爲了能讓學生的知識底蘊更足一些,所以我補充了有關描寫思念朋友的詩句讓學生反覆誦讀,如: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孟浩然)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

大雁湖教學反思 篇11

這學期學校安排我擔任了五年級綜合實踐課的教學工作。作爲一個在這一學科毫無經驗的老師,這一學期可以說是在摸索中前進。有以下幾點初體會:

一、讓綜合實踐活動迴歸生活和迴歸社會。

國小綜合實踐課要回歸生活和社會,我們不能將學生圈於學校,而要以學生的活動和交往爲線路,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維的活動網絡,全面實施教育。引領學生走出校門,走進社會,在家庭、社區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生活,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教師可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自主從身邊熟悉的事物入手,留心觀察社會生活中發生的變化,體會社會進步與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積極影響。通過簡單的觀察、調查鍛鍊和提高調查、探究及蒐集資料的能力,學會討論與合作。從而讓學生們在自主學習中瞭解到了通信及交通的發展與人們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繫。

二、綜合實踐課學生是主體。

綜合實踐活動,活動活動,必須讓學生動起來,在活動中發展,在活動中受益,在活動中體驗成長,在活動中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綜合實踐活動課,不是讓老師當主導,由老師來活動,而應該採用新的“活動教育法”來“活動育人”。

三、老師+學生=朋友

老師與學生在教與學中,本來就是相互促進,相互提攜的朋友關係,而在綜合實踐課中體現的更爲突出。綜合實踐的“教”不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傳授”,而是“指導”。從主題的確立、研究方案的制定、各小組進行深入探究、到研究成果總結匯報、學習的收穫,整個實踐過程中,都是學生行動,再加老師的指導,相互合作完成的。老師、學生在活動中是平等的探索者,也是相互合作的朋友。

在以後的日子裏,我能爲孩子們創設可以任意高飛的天空和可以盡情跳躍的大海;也希望讓我的課堂因爲有着平等、民主的朋友之情而更加充滿創造的活力、更加多姿多彩。

大雁湖教學反思 篇12

《想別人沒想到的》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講述的是一位畫師考查三個徒弟,看誰能在一張同樣大小的紙上,畫出的駱駝最多,大徒弟用細筆畫滿了很小很小的駱駝,二徒弟畫的是許許多多駱駝的頭,小徒弟雖然只畫了兩隻駱駝,一隻完整,一隻露出腦袋和半截脖子,但畫面營造出數不盡的駱駝情境,讓人拍案叫絕。可以看出前兩位徒弟在紙上畫的駱駝是可以數出來的,是有限的。而小徒弟的畫面上雖然只有兩隻駱駝,但他卻給我們留下了空白,也許那隻駱駝的後面還跟着無數只駱駝,這是以少代多,是無限的。

這篇課文內容淺顯易懂 ,學生只需讀幾遍就可理解,所以在教學設計中我設計了幾個環節,一是以故事開頭,以啓發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生的思維和興趣充分調動的基礎上,導入本課的學習,讓他們以濃厚的興趣進入到課堂中來。二是抓住課題:想別人沒想到的,小徒弟是怎麼畫的,爲什麼他的畫受到稱讚?學生結合書本和插圖討論交流,總結他是想別人沒想到的,那麼這時候,別人又是怎麼想的呢?引向大徒弟和二徒弟是怎麼畫的?三是拓展延伸。學完課文後,請孩子們說說,你還知道哪些有關想別人沒想到的這樣的故事。學生紛紛舉手,舉出了很多我們學過的課文:《司馬光砸缸》、《曹衝稱象》、《愛迪生救媽媽》等,結束時,我又問學生,還有沒有其他的辦法可以畫出更多的駱駝嗎?學生們思維活躍,想出了很多好辦法。如:畫上一座山,寫上“駱駝洞”;在沙漠中畫上很多很多腳印等等。

通過這堂課的教學,我明白教師在教學中應多鼓勵學生大膽想象,也可以從生活實際中提出一些問題,啓發學生提出改進或解決的辦法。鼓勵學生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把自己隨時想到的一些好點子記錄下來。

大雁湖教學反思 篇13

《青蛙觀海》這篇課文主要講長期生活在湖邊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蒼鷹的指點下,跟着松鼠一個臺階一個臺階的跳,最後終於到達山頂,看到了大海。根據教材的特點和該年級的教學要求,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位於以下幾點: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2.理解課文,懂得只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堅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到達理想的彼岸。3.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識記生字“登”“吸”“級”,認識偏旁“登字頭”。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定的教學重點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懂得道理。教學難點是:感悟課文揭示的道理。我在教學中注意了以下教學策略的實施:

一、以讀爲主是當今本站教學的主旋律。

本課教學我把朗讀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強調“以讀爲本、以講助讀、以演練讀”,我認爲學習語言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外部語言不斷內化的過程,實現這一內化的過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讀。所以我鼓勵學生自讀自悟,避免老師講的多,提問多,大力提倡“以讀爲主,以讀代講,以講帶動讀、以問促進讀”。讓學生自讀自悟、邊讀邊思、相互討論、邊讀邊演中去學習朗讀,去理解詞語,去培養語感,去接受潛移默化的語言薰陶。“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因此“入境悟情”是我始終追求的教學境界。

二、情境的創設在語文教學,尤其是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學生對課文敘述的一切,只有在情境中調動起學生的各路感官,讓他們在情境中積極地觀察、感受、操作,才能實現對語文的感悟積累和運用。本課教學中我在情境的創設上是花費了一番心思的:

1、以生活體驗情境。這課要讓學生充分體會青蛙登山的艱辛和只有堅持不懈地努力,才能登上山頂。課前,我在體育老師的配合下設計了“青蛙跳”的體育活動,讓學生跳學校那棟五層教學樓的臺階。學生當時跳完以後個個累得叫苦連天,有的一屁股坐在地上不願起,有的直喘氣,還有的在三樓就停下來跳不動了。看的出來學生對此感受是深刻的。這樣,上課時學生都會聯繫自己的經歷來體會青蛙登山的艱辛,學生們有的說心臟都快跳出來了,有的說想吐,還有的說腳好痛好酸。可見,學生獲得的體驗能夠很好地幫助他們理解和感受課文。

2、以表演感受情境。教學中,在充分理解和朗讀課文的基礎上,師生帶着頭飾表演課文描敘的情景:松鼠(老師)帶着青蛙(學生)來到了山腳下,不畏辛苦地一級一級地登上山頂,最後終於看到了大海。這就促使學生進行角色轉換,帶着小青蛙的真切感受理解課文,對課文中的角色必然產生親切感,很自然的加深了內心體驗。學生的興趣很濃,思維很活躍,表演和朗讀都挺到位。表演是在熟讀了課文後進行的,屬鞏固性的實踐活動。表演後,伴隨着熱烈的情緒,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記憶,也體會出登上山頂要靠不懈地努力,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去走,這樣才能成功。

3、畫面再現情境。根據教材和學科的特點,這節課,我運用了掛圖輔助教學,精美的畫面和恰當的音樂讓學生感受山的高大雄偉和海的壯闊美麗,當時學生看的時候眼睛睜大了,還情不自禁地發出一聲聲讚歎,看完後讓他們談一談感覺,學生不僅有強烈的表達慾望,還爭相說出了自己不同的感受。由此看來,低年級學生,不僅眼裏有語言文字,還有相對應的形象畫面,“符號”對應了“形象”,“形象”又激起了“情感”。

大雁湖教學反思 篇14

《捕蛇者說》以獨特的寫法(襯托、對比)尖銳、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統治下賦稅的苛酷,揭示了廣大人民遭受的苦難不幸,表現了作者對勞苦大衆的深切同情,對殘暴統治的強烈憤恨。教學中始終要注意這點。

本文詞語量大,實詞以數十計,虛詞“之、以、而、乎、焉”等均各有多種用法。講明詞義(實詞、虛詞),這是本文教學中要用相當時間來完成的重要任務。 學生在學習時難度有點大,在教學中我爲了照顧到各個層次的學生,就逐句、逐段講解。另外加強誦讀、背誦練習。這節課上下來,我感到學生還不能深入體 會文中的思想感情。主要癥結在於學生對文本讀得不透。後來,我仔細思量了一下,我決定做以下改進:

這是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步驟。

一、認知性默讀,要求:

1、全班同學認真閱讀全文,閱讀中注意讀課文註釋。

2、粗知全文大意。

二、激情誦讀,要求:

1、全班同學大聲、自由地誦讀全文。

2、每人至少誦讀二遍。

3、力爭讀得順口,上口。

三、質疑性朗讀。要求:

1、從課文第一段起,同學們提出自己不懂的內容,請老師解答,同學們做好課文旁批。

2、教師答疑,每解決一段,同學們便朗讀一段。

四、鞏固性復讀。要求:

1、學生分爲四人學習小組。

2、每組同學從課文第一段起復述課文,複述一段,誦讀一段。

3、每個同學都必須參加複述。

五、比賽性競讀。要求:

1、全班同學齊讀課文第四段。

2、請同學們自告奮勇起來朗讀第四,看誰讀順暢,有情感。

3、在“競讀”過程中,其他同學要小聲地跟讀。

六、體驗性背讀

1、教師介紹文言文快速、準確背誦的方法:如分層背譯法、語言標誌法、嘗試搶記法、誦聽背誦法、整體反覆法等等。告訴學生不管用哪種方法背誦,都要理解文意,理解文路,都要抓住文章表達的突出特徵。

2、學生試背課文第四、五兩段。

大雁湖教學反思 篇15

眼睛是人體的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是一個相當複雜的天然光學儀器。它是我們看到外界美麗景象的窗口,是我們心靈的窗戶。在這節教材中深入淺出地向學生介紹眼睛的成像原理、近視眼、遠視眼的原因及矯治方法,同時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注意用眼衛生和保護視力。體現新課標的以人爲本、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的教育理念。我在設計這節課時,努力把握學生爲主體,以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創設情景、設計提問、課件引導,力求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學會知識的目的。

首先我先創設一個輕鬆愉快的情景引入,讓學生看一段動畫片,問動畫片中的主人公恐龍寶寶做了什麼,會引起什麼後果,然後進行班中近視眼人數的調查,並讓某個近視的學生談談自己的體會。從人眼爲什麼會近視,近視的人眼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引入課題並板書課題。這樣的導入學生可以輕鬆進入課堂,並很清楚這節課的內容和學習目的。同時也引起學生對自己視力的關注,調動了學生想要了解自己眼睛的有關問題,從而很快進入正題,我感覺這種引課的效果比較利於學生思維的活躍性,也更方便知識的過渡。

對關於人眼看遠處、近處物體都能看清是由於晶狀體的厚薄在發生變化來調節的這個問題,我首先通過學生做可調水透鏡實驗,讓學生體會人眼由遠及近看物體時晶狀體的變化。實驗完畢後,讓學生總結眼睛看遠近不同的物體晶狀體是如何調節的。由於實驗時學生很難完整的總結出眼睛的調節過程,我又採取第二種方法,利用flah課件的優點,形象直觀總結演示眼睛的調節過程。

另外,關於近視眼和遠視眼的矯治,一方面引導學生分析光路圖,利用他們所學過的知識尋找解決的辦法,另一方面,通過課件模擬對以上兩種眼病的矯治,使學生印象更深刻。本節課我在設計中的最大特點是儘可能將一些內容利用實驗和課件並用的手段顯現出來,使學生既有理性的思維,又有感性的認識。這節課中我發現很多學困生掌握的也很好,都能很流利的說出眼睛的調節和視力缺陷的矯正,因此可以看出,只要我們教師認真設計,學生都能輕鬆的掌握。

大雁湖教學反思 篇16

古希臘特爾斐神廟前豎立着一塊巨大的石碑,上面篆刻着一句警諭——認識你自己!在人類的各種社會活動中,認識自己恐怕是最難實現的人類課題。對於即將升入國中的國小生來說,渴望瞭解自己、認識自己的內心需要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峯。本次班會中,我通過精心設計活動企圖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自我”、“認識自我”“完善自我”這一課題,精心創設情境,誘出問題,讓學生在合作探究活動中體驗和理解,再與學生共同分析解決問題,以達到做最好的自己的目的。仔細回顧和總結本節課的教學活動,我覺得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有以下幾個方面值得肯定的地方:

(1)注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教育應該使提供的東西,讓學生作爲一種寶貴的禮物來享受,而不是作爲一種艱苦的任務要他負擔。”心理學也告訴我們,學生只有在愉快的身心放鬆的狀態下才能更有效地學習。如何有效的提高學生對於知識和技能的訓練,情感地體驗、態度地轉變以及價值觀的引導便顯得更爲重要。因此,本節課中,我以《欣賞你自己》的小詩導入,爲的是營造一種輕鬆、愉快、積極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在一種愉快的情緒狀態下參與課堂,獲得體驗,獲得成長。

(2)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讓學生快樂積極參與。在課堂教學中,我設計了一系列的環節:“自己最美麗的地方”“你最欣賞的一個人的美麗瞬間”“你對自己的哪些地方不滿意”……讓學生通過寫一寫,說一說,議一議,真正體味到參與的快樂,收穫成功的體驗,促使學生從體驗中獲得自身的成長。另外,在課堂中鼓勵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培養他們主動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學生通過合作和分享,不斷豐富、擴展自己的經驗,不斷激發學習的願望,滿足自我成長的需求。

(3)達到情感體驗、做最好的自己。

通過課前蒐集的一些名人資料,讓學生真正體味自己的不足與他們這些身殘志不殘的名人相比,顯得多麼不堪一擊,讓學生的情感再次昇華,心靈碰撞思維的火花,要想做最好的自己,不僅要正確的認識自己,更重要的是完善自己,爭當做最好的自己。

教學反思是“教師成長的階梯”。《做最好的自己》這一主題班會的教學設計方案經過課堂教學實踐檢驗後,雖然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還存在着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如(1)各個教學環節之間銜接不夠緊密,環節間的過渡不夠圓潤。

(2) 有些教學方法比如合作學習的開展還比較膚淺,學生還不能有效地進行分工學習,常常是課堂上感覺挺熱鬧,學生卻沒有發生更深層的認知活動。

(3)在40分鐘時間內完成課堂教學,時間顯得比較倉促等等問題。

這些問題都需要在以後的課堂教學活動過程中得到不斷補充和完善。

大雁湖教學反思 篇17

活動一:觀察對稱現象,感知對稱圖形。

觀察圖片討論:“這些圖形有什麼共同特點?”接着當學生交流了“這些圖形兩邊都一樣”時,教師追問:“你怎樣證明它們兩邊都一樣呢?”這時引導學生把圖形對摺後,發現圖形的左右兩邊重合在了一起,只能看到圖形的一半。這一活動的開展,是把學生觀察到的形狀讓學生用對摺的方法親手驗證。學生通過對摺,很形象直觀地發現“只能看到一半”,這一觀察——討論——動手驗證的過程,既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也爲下一環節“剪紙”做了很好的鋪墊。

活動二:動手剪對稱圖形,在活動中加深體驗。

“剪一剪”的活動,讓學生先自己探索剪對稱圖形的方法,並嘗試着剪一剪,當學生有不同的剪法時,可引導學生比一比:誰的剪法好?說說怎樣剪,剪出來的圖形才能對稱?這樣,讓學生在具體實踐活動中思考“我怎麼沒有想到先對摺後再剪呢?”從而很自然地引出“對稱軸”的概念。這一活動的開展,以激起學生動手操作的興趣和慾望爲前提,將觀察、思考、操作有機的結合,充分感知對稱圖形及“對稱軸”的概念。

大雁湖教學反思 篇18

當我決定以《最後一頭戰象》一課作爲本次研討課時,我就一直努力的閱讀學習“閱讀教學‘激趣導讀’創新教學模式”和“中高年級閱讀教學‘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兩種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理論,認真地思考如何將這教學模式與這篇課文的教學有機的契合起來,符合我們農村學生的實際;同時我還在不斷的揣摩我的教學設計是否達到了創新學習課堂所應有的高度。終於,今天,我將自己對這篇課文的教學思考,展現在了大家面前。過程大家有目共睹,我也不再贅述,在這裏我只想真誠地給大家彙報一下。我在備課時候的幾點思考。說得對的,那一定也是大家的意見。說的不對的地方,還請專家、領導以及同行門批評指正。

《最後一頭戰象》是一篇情感深沉、內涵豐富、篇幅較長的動物小說,全文接近20__字。作者以時間爲序,扣住“英雄垂暮”、“披掛象鞍”、“重返戰場”、“莊嚴歸去”四個感人的片段,用生動優美的語言記述了嘎羧生命歷程中最後的輝煌和尊嚴。結合我所任教班級的學生實際,確立下了這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根據單元訓練目標和課文篇幅較長的特點,指導學生用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在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重點抓住描寫嘎羧動作、神態的詞語和有感情的朗讀來品讀課文中的重點段落,從而引導學生走進嘎羧的內心世界,體會嘎羧豐富的情感,並感悟嘎羧高尚的情懷。

一、如何解析文本?

有人說過:作爲一名語文教師,當我們手捧一篇墨香濃郁的文章時,我們需要以不同的身份去解讀它,一是站在作者的立場,復原或者重建作者的境遇與意圖;二是站在普通讀者的角度,思索我們從文章中讀出了什麼;三是站在教師的角度,思考我們要交給學生什麼;四是站在學生的角度,想想我們學習此文爲何。爲了更好的解讀文本,我開始翻閱與《最後一頭戰象》這一課有關的各種資料,哪怕隻言片語:其中包括作者的生平介紹,本篇課文的原文,作者創作這篇文章的初衷,讀者對這篇文章的評價等等。我想要想解讀文本,我們只有走進作者、走入文章的幕後,才能夠體會教者所需,學生所需。所以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有了作者的那句經典的話語,在理解“重返戰場”時有了原文內容的補充。

二、如何做到長文短教。

由於課文篇幅較長,內容較多,學生在理解上肯定會有一定的難度。備課前我也去查閱了有關長篇課文的教學方法,可以採取“直奔中心”法,即從整體入手,通過整體感悟,讓學生直接觸及中心正題,抓住重點段落進行研讀,放棄逐字逐句的講解。也可以採取“抓主舍次”法,即在設計時候我們應該找出文章的線索,理清文章的結構,通過仔細研讀後抓住主要的教學目標組織教學,做到突出重點而不面面俱到。於是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第一方面,從整體上理清文章的脈絡,概括出四個場景,並以此爲線索,抓重點場景講析;第二方面,抓住文章表現的幾種情感,以朗讀爲主,在讀中體會戰象的品質,從而感受語言文字的生動,優美。

三、如何走進嘎羧的內心,實現與文本對話。

當我讀完這一篇課文的時候,我也被嘎嗦有靈性、重感情的特點所吸引,更被它英武、忠誠、善良的精神所打動,它早已不是一頭戰象,它儼然成爲了一位頂天立地的英雄。我想這是每一位閱讀了這篇課文之後的讀者都會共鳴的想法。那麼如何讓學生也能夠體會到這些呢?畢竟學生的知識儲備、生活閱歷還不足以能夠憑藉一次閱讀感覺到。如何讓學生走進嘎羧的內心,實現與文本的對話。這成爲了我備課時的一個難點和重點。我想只有通過對文章中重點字詞的體會,作者的細節描寫等等,讓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才能走進嘎羧的內心世界,於是在教學“披掛象鞍”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我們抓住了 “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塵”、“久久地摩挲”、“淚光閃閃”、“久別重逢的老朋友”這些詞句,體會嘎羧內心對曾經輝煌地留戀和回憶。同時,也把抓事件——品細節——悟感情這一學習方法教給學生,爲後面內容的學習打下基礎。

四、如何實現小組合作交流學習。

新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品讀“重返戰場”和“莊嚴歸去”段落時,在總結“披掛象鞍”這段學習方法的基礎上,我想讓學生自己通過合作交流的方式自學這些部分,這樣既能夠檢查學生是否學到了這種讀書的方法,也能夠給於學生一個自我發揮和展示的空間。於是在課堂上,我就先出示自學要求,請學生以學習小組自由合作學習的方式學習,然後彙報交流。

五、如何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崔巒老師有一句順口溜說的是:“讀思議練重實踐,人文薰陶含其中”,通過閱讀我們不難發現,其實這篇文章還有很多的空白點需要學生去思考,比如嘎羧回到戰場時“久久的凝望”,在礁石上“親了又親”,“震耳欲聾”的呼喚等等,這些都是文本的空白點。於是課堂上我引導學生們開始思考久久的凝望裏嘎羧彷彿看見了什麼?在礁石上親了又親它彷彿在說什麼?在震耳欲聾的呼喚裏,它彷彿在呼喚什麼。這些口語表達的設計,即讓學生走進了嘎羧的內心,體會到他當時的情感,同時落實了“讀思議練重實踐”這一句話。

當然在這一課的教學中還是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教師的引導太多,束縛了學生。學生的思維還沒有被老師積極、有效的調動起來。教師的語言還不夠凝練、準確。我想這也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 綏棱教

大雁湖教學反思 篇19

《金色花》篇幅短小,而意蘊豐贍,是泰戈爾散文詩集《新月集》中的代表作。它寫一個假想——“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首句),並由此生髮想象——一個神奇的兒童與他母親的“捉迷藏”,描繪成一幅耐人尋味的畫面,表現家庭天倫之愛,表現人類天性的美好與聖潔。這樣一幅畫面,可以從多種角度進行觀照,揣摩其不同的意味。

乍一看,在我們面前展現的是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畫面的中心人物是“我”——一個機靈可愛的小小兒童。“我”的突發奇想,變成一朵金色花,一天裏與媽媽三次嬉戲。第一次嬉戲,是在母親禱告時,悄悄地開放花瓣散發香氣;第二將嬉戲,是在母親讀《羅摩衍那》時,將影子投在母親所讀的書頁上;第三次嬉戲,是在母親拿了燈去牛棚時,突然跳到母親跟前,恢復原形。“我”“失蹤”一天,卻始終與母親在一起,對母親非常依戀。“我”幼稚天真,卻藏着自己的祕密,惟有他母親不知道,最後母親問 “到哪裏去了”,“我”說“我不告訴你”,這是得意的和善意的“說謊”,仍流露出對母親的愛戀。總之,“我”是在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現對母親的感情。故事雖短,但是有完整的情節,情節發展有波瀾。人物在情節的發展中各顯現其性格:“我”的性格是天真活潑、機靈“詭譎”的,又是天生善良的;母親的性格是沉靜的、虔誠的,也是善良的、慈愛的。兩人的性格形成鮮明的對比。善良、善意,是母子兩人性格表現的主旋律,而“我”的“詭譎”與母親的“受騙”則與主旋律“不和諧”,產生一些微妙的變化,創造出特殊的意趣。

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側重三點:一是詩的語言美;二是詩的畫面美;三是詩的情感美。我覺得本課最成功的地方是最後一個環節:創意表達,昇華情感美。在這一環節,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

你讀了這篇文章,是否也覺得我們要爲深愛着我們的母親作些什麼呢?我們用有創意的作業,來表達我們一顆感恩的心!

如果你忽然具備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準備變作什麼來表達你對母親的滿懷愛意?

學生自由想象,用“我要變作……”說話。

1)假如我變成了一條清清的溪流,我要在媽媽工作累時,讓媽媽來到我身邊,聽我唱一支歡快的歌曲,抖落滿身的疲憊;我要在媽媽口渴時,讓媽媽品嚐我甘甜的水,使她重新變得容光煥發!

2)假如我變成了一朵小小的白雲,我要緊緊跟隨着媽媽,使媽媽不管走到哪兒,都免受烈日無情地炙烤。

3)我要變成一股清風撫摸着你;我要變成水中的漣漪,當你浴時,把你吻了又吻。(泰戈爾《告別》)

學生表現都很活躍,在練習的過程中加深了對母子深情的體驗。總結這節課的成功經驗,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是在教學中,既鼓勵學生讀,又讓學生明白應怎樣讀、爲什麼要這樣讀,使學生在充分體會詩歌蘊涵的感情的同時,還掌握了朗讀技巧,不僅讀懂了詩,也學會了怎樣讀詩。

二是簡化了教學環節。以前教詩歌時,總是將“語言賞析”單獨安排一個環節。這次我嘗試將“朗讀”、“理解”、“品析”結合起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如在“吟讀”環節中,爲讀好最後兩節,指導學生分析語言的句式排列;在“解讀”環節中充分利用點評,指引學生在解讀中賞析語言。這樣的安排簡化頭緒,爲學生贏得更多朗讀和思考的時間,提高了學習效率。

三是美化課堂。恰當的運用多媒體,或創設氛圍,或激發興趣,或配樂朗誦,或畫面點綴等,爲課堂添色不少。另外,教師優美的語言也讓課堂富有情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