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歷史成績反思(通用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97W

國中歷史成績反思 篇1

一、成績統計

國中歷史成績反思(通用3篇)

國中七年級歷史成績:平均分:60.6分。民中平均分65.7分;翠橋學校61.2分,雙中61.0分、五中60.6分。平均分60分以下的學校:東坎48.1、六中42.6、十二中37.2。

國中八年級歷史成績:平均分:65.2分。民中70.1分。雙中平均分59.7接近及格分數,其餘幾所學校學校均不及格。

國中九年級歷史成績:平均分:73.8分。雙中平均分79.6分,民中79.1分,翠橋學校72分,五中65.1分。平均分60分以下的學校:東坎59.6分、十二中59.2分、六中55.4分。

二、分析與反思

歷史期末考試,從成績上看最好的年級是九年級。九年級採用閉卷考試形式,時間90分鐘,滿分100分。其中成績最高的是雙峯寺中學平均分79.6分,平均分達到及格以上有四所學校,有三所學校未達到及格成績,其中東坎中學、第十二中學平均分接近60分。

從命題難易程度上看,我認爲最難的是八年級歷史,八年級歷史上冊作爲會考重點考察的內容,知識量大,涉及範圍廣,爲儘早連接會考,從試題的題型,到考查內容,儘量向會考靠攏,但對於八年級學生來講,教學時間較短(每週兩課時),學科壓力最大,加之試題類型較新穎,難度相對較大,因此成績很不理想。除民中成績及格以外,其餘學校均未達到及格分。

七年級成績最高的是民族中學平均分65.7;翠橋學校、雙中、五中均達到及格分數,但其餘三所學校成績很不理想,尤其是十二中平均分37.2分,創歷史最差記錄。

本次考試注重能力立意,側重於考查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的能力與方法,以推動學習方式的轉化。七年級是學生學習歷史的起始年級,儘管古代史未列入會考考試範疇,但對學生興趣的培養和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試題中既要考查古代歷史重點史實,又要體現一定的趣味性,同時還要引領師生養成良好的歷史思維習慣,爲今後歷史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可以說七年級歷史教學任務艱鉅,責任重大。因此我在命題中確實下了一番功夫,有結合歷史圖片,客觀評價歷史人物的讀圖題,有結合歷史朝代更迭的歌謠填寫朝代名稱的圖表題,有閱讀材料獲取歷史信息的材料題,有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古代治學嚴謹、成績斐然的傑出科學家——賈思勰,我想通過古代歷史的學習,讓學生了解中國燦爛的文化,悠久的歷史,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明的熱情,同時達到古爲今用的目的。但由於多方面原因,學生成績欠佳。

八年級試卷以“中華民族屈辱、抗爭”爲主線,從“洋務運動”“維新變法” “辛亥革命”、“中國共產黨成立到團結人民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等方面進行了多層次、多角度的考查。同時,以“學生髮展爲本”,密切聯繫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在試題模式上力求與會考接軌。從題型變化、情境創設、主題立意、設問角度、答案設置、情感體驗等方面增強試題的探究性,試題中加大了探究性問題的考察,有助於推動學習方式轉化,真正建立起以“學生爲主體”的歷史課堂。同時,也使廣大歷史教師的教學理念得到提升與轉變。但是由於本人太想讓八年級的教師、學生較早地瞭解會考,所以在命題上把一些會考的試題借鑑過來,加大了試題的難度,反思今年的八年級歷史試題,難度確實較大,在今後的命題環節上,一定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降低難度。

九年級由於各校進度不太一致,所以考試範圍統一定爲世界史上冊,題型與會考一致,試題難易適中,側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察,試題力求多創設歷史情景,對學生感悟體驗歷史及形成正確史觀有一定的裨益。從全區成績上看各校對世界史上冊的掌握程度較好,有四所學校超過及格線,兩所學校接近及格分,一所學校平均55分以上。但本次考試,內容相對來講較少,年後仍有兩所學校剛開始進行世界史下冊的學習,時間緊,複習任務重。因此需要任課教師及時總結前一階段教學中的問題,下大力量抓好課堂教學。

縱觀今年的歷史成績,民族中學、雙峯寺中學各年級成績均名列全區前列,第五中學、翠橋學校七、九年級成績達到及格分數以上,儘管各校或多或少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還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成績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嚴格執行課程計劃、落實課程標準。要加強青年教師的培養力度,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充分發揮教研組作用,發揮團隊優勢,建立一支穩定的可持續發展的歷史教師隊伍,認真落實課堂教學基本要求和雙橋區五步教學法,規範教師的教學行爲,嚴把備課關,努力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實效。

三、對今後歷史教學的啓示

1、任課教師要精心設計打造每一節課,做到當堂知識當堂鞏固消化,向45分鐘要質量。

2、教師要不斷轉變教育觀念,轉變課堂教學方式,真正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每節課都學有所得。這是提高成績的關鍵。

3、教師要努力學習,不斷充實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藝術,要提高歷史任課教師的管理課堂能力,能靈活地駕馭課堂。做到用教材去教,而非照本宣科,要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挖掘拓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4、教師要重視學生歷史興趣的培養和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逐步培養客觀評價歷史人物、公正判斷和評價社會事象、分析歷史事件內在聯繫、概括事物本質的能力。

5、加大歷史教師培訓力度,開展年級間、校際間教研活動,認真研究探討各種課型的教學模式,使所有任課教師都能勝任所教年級的課程。

國中歷史成績反思 篇2

一節好的歷史課首先要讓學生愛聽,用學生喜歡的方式去教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更重要的是對人的教育。新課程理念提倡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這節課我在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

本課教學既難又易,難的是教學方法難以突破,易指多數學生對這段歷史比較熟悉,我綜合多種版本教材的特點,把黃海海戰和《馬關條約》的簽定做爲教學重點,突出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特別是在引導學生分析鄧世昌這個歷史人物時,從責任感中體會愛國情感,從人格尊嚴感悟國家精神,以小見大,體現了教師的創新精神,教師通過談話、探究、體驗等多種教學方式,創設歷史情境,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課堂氣氛和諧融洽,學生學習狀態精神飽滿。

這節課我主要做了三個方面的努力:

1、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在這節課當中體現了老師新課程理念,比如說《馬關條約》內容這部分不僅讓學生知道條約有哪些內容,老師還引導學生利用圖表的方式與《南京條約》對比分析,讓學生在對比分析的過程中,深刻認識《馬關條約》給中國帶來了哪些嚴重的危害,教師還引導學生分析認識《馬關條約》給日本帶來的一些影響,這樣的做法,培養和訓練了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和理解問題,老師在引導學生探究問題的時候,是從問題入手,環環相扣,然後是層層深入。在一個接一個的問題探究中,使學生思維活動始終在進行着,並且在思維活動中得出自己的認識。

2、教師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本課點睛之筆是對《馬關條約》的教學,教師打破了傳統模式的束縛,對《馬關條約》的內容和影響進行重新設計,讓學生認識到《馬關條約》的簽定,中國失去的不僅僅是物質,還有精神層面的,那就是尊嚴,通過讓學生感悟到通過本課學習,我們不要積聚仇恨,而是自我反思和警示,要以史爲鑑,面向未來。

3、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在這節課當中,我選用了黃海大戰、《馬關條約》簽定和部分歷史史料等相關的片段,學生觀看過後教師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一些感受,學生在談感受的過程中,進行感悟。如我在課堂結束部分引導學生學完《甲午中日戰爭》後,你有什麼心情?請用一種顏色來代表,並說明爲什麼用這種顏色?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符合學生的從形象到邏輯的認知規律,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當然,這樣的教學處理不一定很好,但我也應該對我的探索進行反思、總結。整個教學中,不帖標籤、不灌結論,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的同時又有客觀、理性的分析和梳理,站在思想史的高度對歷史進行闡釋與理解,給歷史必要的寬容,現實的回答。正是基於這樣的認知與實踐,在平實的教學過程中,一定程度上彰顯了“思想”的魅力;在饒有興趣的情境中體會思想的魅力。

在課堂中,我也分明感覺到學生的回答是自己內心流淌出來的,有自己的見解,而不是照着課本讀。“潤物細無聲”,我想,這恰恰是思想的意義與力量所在。同時,在這樣的過程中,關於黃海海戰、《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影響等核心知識,相信學生不必於課後再去死記硬背,因爲,這已內化爲他們自己的認識和理解了。

誠然,因爲是一節“原生態”的課,也有瑕疵,如時間的把握、教材的取捨、語言的過渡等。好在葉讕教授早說過,真實的課總會留下遺憾,聊以自我安慰。不過,伴隨閱讀而生、不乏亮點的教學設計,足以給自己更堅定的信念:教師生涯,閱讀作伴。

國中歷史成績反思 篇3

――――淺談如何教會學生學習歷史

未來學家預言:未來的文盲將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一些沒有掌握學習方法,不會自我鑽研問題、缺乏預見潛力的人。所以,教師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潛力應成爲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歷史這一學科的知識有着具體性,它包括具體的時光、地點、人物、條件、過程、地位諸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繫,即每一社會、每一個國家的發展規律,以及人類社會發展的共同規律。這就要求學生鍛鍊思想,獨立鑽研,透過動腦、動手、動口,獨立地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此外,在歷史教學中還務必要求學生在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的基礎上,培養其運用歷史知識的潛力,包括培養學生利用已學歷史知識進行自我教育的潛力,以及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認識此刻、預見未來,“鑑古知今”、“鑑往知來”的潛力。

“授之以漁”是我國曆代教學的經驗結晶,從現代教學論來認識,“教學”的真正含義應是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教師只有讓學生自我學會讀書,教會學生學習,纔是傳授了打開信息之鎖的鑰匙。只有掌握學習方法,才能步入攀登科學頂峯的階梯。在平日的歷史教學中,我進行了一些探索,摸索出了“把學法指導貫穿在歷史課堂教學始終”的教學模式,實踐證明,學法指導是培養學生潛力的有效途徑。

一、編寫學習提綱,培養閱讀潛力

閱讀教科書是獲取歷史知識、提高學生成績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智能的重要前提。因此,教會學生閱讀教科書是歷史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料。由於歷史學科具有過去性、綜合性和史論性的特點,學生在初讀時容易遇到許多障礙,也有一部分學生因爲基礎差、閱讀不得法,抓不住重點,所以,在起始階段,我重點訓練學生的閱讀方法,透過提問引路、審題啓示、疑難突破、重點探索、提綱導讀等多種方法,把學生引到自覺閱讀的軌道上來。例如,在教授中國歷史第一冊的《大變革時期的社會經濟》一課時,我首先給學生指出:社會經濟主要包括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三個方面,農業方面包括工具、技術和經驗、水利及成就;手工業方面包括冶煉、陶瓷、紡織、造紙、市場等。然後指導學生按上述提示閱讀教材,找出本課中的重點知識,學生很順利地完成了任務。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