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精選18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34W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篇1

在我們這學期的語文課本中我和同學們一起學到了《我多想去看看》這篇課文,在這一節課中,我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爲主的新課標精神,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孩子當作朋友。上課開始,通過讓學生聽唱歌曲《我愛北京天安門》,激發起學生對首都北京的熱愛。這篇課文是以詩歌的形式寫的,用的是第一人稱,通過“我與”媽媽的對話,講了自己非常想到遙遠的首都北京城,去看看天安門的升旗儀式。課文中的我是一個來自山裏面的孩子,茫茫的大山阻隔了“我”的視線,卻隔不斷“我”對山外世界的嚮往和探索,對首都北京和天安門的嚮往。詩歌感情真誠、語言樸實,字句中都浸透了作者的情。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精選18篇)

現在的小孩子們都體會不到小山溝裏的孩子們的特殊心理——生活貧窮、視野閉塞、勤奮好學、懂得珍惜,特別嚮往外面的世界。他們沒有小山溝孩子們的生活經歷,他們普遍沒有看到過大山,甭說彎彎的山路,充塞在他們眼前的是無數鋼筋混泥土澆築而成的房子,一條條寬闊的柏油路,來來往往的車輛,熙熙攘攘的人羣。大山——在小山溝孩子的眼裏司空見怪,它雖然美麗但是阻隔着通往大城市的道路,而在現在的孩子們眼裏,大山是一個稀罕物,能走進大山,與大自然親近,那絕對是一種享受。

這就是地域環境不同所造成的孩子們的不同心理狀態,換句話言之,如果把“走出大山,去看北京”,換成“走出城市,走進大山”,估計孩子們更能讀出“多想去看看”這種殷切的感情來。所以在教學中,要想激發學生們熱愛祖國熱愛首都北京的感情,我們必須創設情景,帶他們進入作者的感情世界,從而進一步體驗作者在文中所寄於的特殊感情,讓學生體會到說自己想說的話,讀自己想讀的文章。因此,教學中,我從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出發,讓孩子讀懂課文。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篇2

我多想去看看,是啊,多想去看看未知的世界,未知的地方,多想去看看自己嚮往的地方。這一課的編排滿足了孩子對未知世界的想知道、想探求的心理,讓學生體會到說自己想說的話,讀自己想讀的文章。因此,教學中,我遵循學生的年齡特點,從直觀入手,以活動教學爲主,從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出發,培養合作意識,注重調動學生主動識字的願望和學習語文的興趣,讓孩子讀懂課文。

一、激發學習興趣,開闊視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可以點燃學生學習的思維火花。因此,在教學時,我採用多種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現代化教育手段播放雄偉的萬里長城、北京遊樂場、頤和園、天壇、雄偉的故宮,以及天安門城樓和廣場升旗儀式,並且插入了個人暑假去北京的一些照片,藉助自身的經歷,增加說服力。看後使學生產生了身臨其境之感。之後我又請孩子們靜靜地聆聽《我多想去看看》這首詩歌的情境片段。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我通過圖畫、語言描繪等手段,強化了學生的感受,從而激起了他們熱烈的情緒。

二、初讀課文,自主學習。

識字,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課標中強調,低年級要注意培養學生主動識字的願望,培養學生識字的興趣,讓學生願意識字,喜歡識字,逐步形成識字的動力。因此,在識字方面,我主要採取自主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運用自己已經掌握的方法去識字,我是這樣引導學生:以走出彎彎的小路的遊戲來引導學生一步步認識字詞,一直走到廣場上的升旗臺旁邊。激發了學生學習生字的積極性,並能在學習中培養合作精神。

三、研讀課文,進行實踐

課標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根據這一理念,我讓孩子讀課題後,自主提出問題,通過引導,有些學生能較好的提出問題。例如,他想去哪裏看?看什麼?等等,這樣問題由學生出發,在老師的調控下進行教學,體現了以學生爲本的理念,使“教”真正爲“學”服務,不管問得怎樣,讓我感動讓我欣喜的是---他們能嘗試着問了。避免了課堂煩瑣的分析,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篇3

在講這篇課文的同時我讓學生從複習字詞開始,通過“多想”質疑,引入課文內容的教學。然後,通過多看圖片,讀句子,理解“天安門廣場上升旗儀式非常壯觀”,突破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再通過比較句子,理解書中的孩子多想去看看的迫切與渴望。最後讓學生欣賞書中的每一幅圖,在邊欣賞邊講解的過程中將學生帶入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中去,從而獲得與作者相似的情感體驗,爲情感的激發創造條件。本文的重點是識字和練習朗讀。難點是讀好詩中的長句子。

我在指導學生朗讀時,讓學生反思朗讀課文,理解“彎彎、北京、天安門、多想”等詞語。較難的詞,如“遙遠”,可聯繫生活實際來理解,告訴學生山裏的人走出大山,坐火車到北京需要幾天時間,路途非常遠。我還讓學生觀看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圖片,讓他們領悟“壯觀”的意思。

在朗讀時,第一、二句語速舒緩,體現“我”沉浸在遐想之中,留下想象空間。“廣場上升旗儀式非常壯觀:”這個句子較長,要指導學生把句子讀通順。“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朗讀時語氣要強烈,突出“多想”,表達出“我”嚮往北京的強烈願望。通過指導朗讀,激發學生熱愛首都北京、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也激發出孩子們和他們心願一樣想去看看北京。無聲勝有聲,我想愛國主義情感已經在孩子們心裏生根發芽了。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篇4

體育活動中,孩子們都很喜歡搶 着去盪鞦韆,特別是女孩子們 。每一次活動中,我都能夠看到爭搶鞦韆的孩子們,爲此,孩子們和我一起制定了一個規則,就是每人可以蕩30下,30下後就要下來換人。但是這樣的規則卻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孩子們爭搶的問題,爲了找到真正的問題所在,在一次戶外活動中,我要求和孩子們一起排隊盪鞦韆,孩子們快樂地答應了。當我坐上去之後就有小朋友上來推我,排在我後面的一個小朋友就開始數數了。我腳一點就開始蕩了,哇,感覺真是不錯,怪不得孩子們愛違反規則做在上面不肯下來。不對,不對,還有這數數的頻率也不對啊,咋這麼快呢,我好像只蕩了15下,這麼一下子就到26了,我只好趕緊下來。我也曾經多次告訴孩子們不能使勁地推動鞦韆,但是孩子們總是聽不進去,通過自己和孩子們一起玩耍之後,我發現孩子們愛推也是爲了讓上面的孩子能夠早一點下來。通過這樣的體驗,我也才真正找到原因,原來在老師看來非常合理的常規和紀律背後,還是存在了不少的問題,根源在於我們沒有低下身來,平等地和孩子們一起活動,還是沒有從孩子們活動的角度去看待一些活動中發生的矛盾。在體驗之後的活動中,我向孩子們提出了活動的挑戰,還向孩子們說出“自己盪鞦韆才快樂,比比誰最棒”的口號。孩子們在我的引領和提升下逐步形成了良好的活動秩序,等待的孩子也會爲盪鞦韆的孩子喊加油,這樣既鍛鍊了孩子們的活動能力,又建立了良好的活動秩序,消除了一定的安全隱患。

反思:爲什麼總是覺得現在的孩子那麼調皮,不聽話,有時候,我總覺得孩子愛違反規則,還有明知故犯,屢教屢犯。在我將自己變成他們中的一員去感受他們的生活,參與他們的活動時,我纔會有了以上作爲班級管理者所不曾體會的感受。

這也讓我在以後的班級管理中能站在孩子的視角去不斷調整自己對待孩子們的每一個活動環節中所存在的問題的態度和方法。比如:午睡有很多孩子不睡,或者睡得很晚,以前我總是 提醒並不斷要求孩子們快點睡,在和孩子們體驗之後,我發現,原來讓孩子們睡不着的原因除了一些孩子們喜歡玩之外,噪音,光亮,臭味,溫度,蚊蟲叮咬等很多因素也會讓孩子們睡不着,作爲老師,我也應該儘可能的排除這些因素,而不能一味地責怪孩子們的不愛睡覺。

讓我們理解和尊重孩子們,去滿足他們不斷更新的各種需要,和孩子們一起快樂成長吧!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篇5

這次的常規課,是我初爲人師一個月以來的一堂常規課,雖然稚嫩,卻也有成長。

我上的是湘教版二年級上冊的《好娃娃》。這是一首活潑歡快的歌曲,歌詞講述的是一個小朋友尊敬老人關心爺爺奶奶的故事。通過學唱歌曲來體會情感,學習歌中的小主人公,在家中做個懂得關心老人的好孩子。在這裏情感地體驗是重點。

我以問題導入,“孩子們,你們平時在家裏會幫大人幫長者們乾點什麼呢?”學生紛紛回答,有的說拖地,有的說洗碗等等。緊接着我通過讓孩子們初聽歌曲請他們說出歌曲中的小主人公是怎樣做的,並通過朗誦歌詞體會歌曲的情感。根據二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模仿能力強這一特性,採用情景教學法,突出情景教學並把歌曲分成小主人公與爺爺、小主人公與奶奶、爸爸媽媽與小主人公三個情境,在情境中學唱歌曲,在完成了歌曲教學之後。分大組扮演角色演唱,最後請全班演唱的同時請個別 孩子上臺分角色表演。新課標強調要把感情、態度、與價值觀放在課程目標的首位,所以我想通過角色地扮演使學生充分體驗到家的溫馨、親情的美好、愛心的重要。

優點:

1.常規教學,從開學第一次接觸二年級的小朋友就被他們的活躍程度嚇到了,但在很多前輩地悉心指導下,經過幾個星期的瞭解和磨合,我和孩子們之間也逐漸變得有默契起來。各大組孩子們的表現也通過直觀的獎勵方式反映在黑板上。反饋的語言和對孩子們的賞識也有意識的從一些細節入手。

2.教學準備,這次的上課真切地體會到了,大部分時候備課的細緻度決定了老師課堂上的掌控力。二年級的孩子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力是一件挺不容易的事,所以這堂課我從課件到教具都進行了認真的準備,想方設法不但從聽覺更要從視覺方面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3.語言講述方面做到了語言流暢,範唱的時候做到了聲音清晰。

4.教學過程很清晰,完成了教學目標,孩子們學會了歌曲並能根據內容進行表演。

不足:

1.常規方面,雖然有意識地去做,但是做得不夠到位,沒等孩子們完全安靜下來就繼續下面的環節。

2.分組接龍演唱的時候,師生接龍比較好,如果組與組接龍,容易導致後面看不到的孩子不能及時的參與進來。

3.老師的表演示範太少,沒有帶動性,導致孩子們的表演不夠精彩。 

4.分組表演的時候,站起來的孩子因爲要邊唱邊表演所以導致表演不太自如,如果能讓站起來孩子僅僅表演,其它沒站起來的孩子演唱,表演可能會更大膽些。

雖然這次的課存在一些問題,但是通過不斷地學習與改進,我在成長的腳步聲裏興奮着。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篇6

《梅花魂》這篇課文以梅花爲線索,重點段一大段是外祖父對"我"說的話,是對梅花和中華民族有氣節人物的讚譽,既有老人對孩子的希望和教誨,其實也是老人自己心靈的表白。當我們談到梅花的精神時,學生能說出"有品格,有靈魂,有骨氣",進而從"愈是寒冷,愈是風欺雪壓,花開得愈精神,愈秀氣"中,體會到梅花的堅韌不拔,遇到困難不屈服。

我順勢提出:"外祖父僅僅是在讚美梅花嗎他的一番話還讚美了什麼 "他們立刻認識到:外祖父不僅僅是在讚美梅花,也在讚美我們中華民族有氣節的人物。然後讓學生回憶中華民族有氣節的人物時,將梅花和民族精神聯繫起來認真體會,對於理解老人的愛國心是水到渠成。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篇7

“信息技術真是閱讀教學的好幫手!”這是我上完風娃娃這一節課後最大的感嘆。現代信息技術進入教育領域之後,向師生展示了一個嶄新的、豐富的、廣闊的教學世界。利用信息技術進行閱讀教學,正改變着傳統的教學結構、教學模式和思維方式。它在以下幾方面給我們的閱讀教學帶來了無限活力。

一、生動有趣,激發學習興趣。

“注意是知識的門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國小生對生動的卡通形象有着一份特殊的愛好,他們看起動畫片來,往往津津有味,聚精會神。如果把學習的內容也變成動畫,毫無疑問,每個學生都會被牢牢吸引過來,自覺自主地投入學習。

我在上《風娃娃》這一節課時,考慮到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們展示了生動有趣的畫面,大大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如在學習生字時,我利用課件展示了風娃娃吹一個個五顏六色的生字泡泡,接着讓學生去認讀,學生學習的熱情十分高漲。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又向學生展示了“風娃娃吹動風車”、“風娃娃吹動帆船”這些動畫,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了。可以說,在這節課上學生的興趣一直處於被激活的狀態。

二、直觀形象,便於理解課文。

電教媒體能將動畫、圖像、文字、音樂等多種信息融爲一體,使我們教學更加直觀形象,幫助我們更好地突破教學中的重難點。在教學中我把一些重難點的內容做成了一個個小動畫。如低年級的學生可能不明白“斷斷續續”這個詞我就利用多媒多向學生展示“斷斷續續的水流”,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這個詞語。

三、創設閱讀情境,豐富閱讀感受。

學生是閱讀教學的主體,是閱讀活動的能動的參與者。讓學生在寬鬆和諧又產生憤悱之情和閱讀急切感的教學氛圍中主動學習、自主探究,正是閱讀教學中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的體現。不可否認,傳統教學也能體現學生的主體性,然而現代信息技術支持下的閱讀教學更勝一籌。

利用多媒體文、圖、音並茂的特點,可以爲閱讀教學創造一個又一個良好的主動學習的環境。如運用多媒體情境導入模式——場景式、人像式、圖畫式、設問式、音樂式、組合式等,就可從一個或多個角度激發起學生閱讀的動機。又如閱讀劇本需要創設一種戲劇氛圍——配上個性化的獨白、對白使人如聞其聲,展示場景、播放背景聲響使人如臨其境。對此,集語言、圖像、音樂於一體的CAI課件就可大顯身手。學生在這樣的戲劇氛圍中閱讀,興趣必然濃郁,學習的主動性也隨之增強。

在《風娃娃》這一課中,我運用多媒體有聲有色地展示風娃娃所做的幾件事,在一些文段中,還配有音樂的按鈕,爲學生的配樂,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而且還能豐富學生的閱讀感受。

四、拓展閱讀內容,培養信息素養。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閱讀是蒐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信息技術用於閱讀教學適合信息時代對閱讀的要求。多媒體和網絡信息量大、傳輸快,用來蒐集信息、擴展知識、開闊視野,有着極大的優勢。利用這一優勢對閱讀內容作一些適當的補充,如作家生平、作品背景、課文內容涉及的相關資料等,既能讓學生在充分涉獵的基礎上自主學習,也有助於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

在教學《風娃娃》這一課時,我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向學生展示了與風有關的一系列資料,如風的用外,風的危害。通過這些圖片的資料的介紹,大大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激發了學生閱讀的興趣。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篇8

本課爲人教版第四單元教學內容,本教材解方程方法利用了天平平衡的原理,採用了等式的性質來教學解方程。形如x±a=b一類的方程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質一學生很容易解決,形如ax=b與x÷a=b一類的方程,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質二學生也很容易解決。但行如a-x=b和a÷x=b此類的方程,學生就無從下手了,如果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質解,方程變形的過程及算理解釋比較麻煩。解決問題時當需要列出形如a-x=b或a÷x=b的方程時,我就要求學生根據實際問題的數量關係,列成形如x+b=a或bx=a的方程。但我覺得迴避這兩類問題不是很好的方法,否則,我們的教學就會顯得片面和狹隘。如:一共有128人平均分成Х組,每組8人,學生們都不假思索地列出了128÷x=8,但是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質學生就不會解,但你也不能說這個方程列錯了呀。

因此我當有學生列了a-x=b或a÷x=b的方程時,我藉機教了利用算術思路解方程(被減數=差+減數,被除數=商__除數)介紹老闆教材的解方程的方法。基礎好的孩子就容易接受新的方法,而基礎差的孩子就還是無法解答此類問題。

另外教材要求,在學生用等式基本性質解方程時,方程的變形過程應該要寫出來,等到熟練以後,再逐步省略。這樣的要求,在實際操作中,帶來了書寫上的繁瑣。 因爲用等式基本性質解方程,每兩步才能完成一次方程的變形。這相對於簡單的方程,尚沒什麼,但對一些稍複雜的方程,其解的過程就顯得太繁瑣了。

看來教材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質來解簡易方程也是存在着一些問題,不知各位老師有什麼好的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呢?請不吝賜教!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篇9

一、三點收穫:

1.兩點“突破”。“不求完美,但求突破”作爲本次教研活動的中心思想,“追求高效課堂”是本次教研活動的主題,爲了體現中心思想,凸現主題,我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進行了大膽的嘗試。

(1)教學內容的“突破”。從教材的編寫來看,因爲考慮到學生認知水平的侷限,似乎突出了對“a÷b÷c=a÷(b×c)”的理解,而有意識地淡化了對“a÷b÷c=a÷c÷b”和“a÷(b×c)=a÷c÷b”這些形式的理解。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由於是在“解決實際問題”和“連除的運算”的背景下來研究“連除性質”的,引導學生在理解“a÷b÷c=a÷(b×c)”的本質意義的同時,不可避免會碰到對“a÷b÷c=a÷c÷b”的理解。處理好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既成爲了課堂教學規律拓展的內容,也成爲了認識規律逐步完善的過程。所以,在教學中我有意識的設計了相關的變式題目,讓學生完整的認識了“除法性質”,還進行了有效的拓展。

(2)教學方法的“突破”。本節課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體現,自始至終整個課堂都變成了學生表演的舞臺。由學生去發現規律,探究規律,總結規律。通過學生“自己做自己講”,讓學生去傾聽學生的思想,更有代表性,更有吸引力;通過“極限挑戰”賽讓學生去體會、去感受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理解得更深刻;通過“你有困難我來幫忙”活動化解重難點,運用“互幫互學”,加強了教學針對性,讓知識落實得更到位,既培養了學生的能力,又活躍了課堂氣氛。

2、練習形式多種多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在教學流程上我從“唱響口號”開始,設計了“小試身手”“熱身活動”“一式定音”“深化認識”“獨立解題”“你挑我講”“應用拓展”等環節,環環相扣,步步引入。特別是“熱身活動”,讓學生耳目一新,極大的激發了他們的學習慾望。“你挑我講”活動,讓平時學習成績優秀的同學不再在課堂上顯得無所事事,被同學選種爲心中“小老師”,自然是莫大的光榮,也爲他們今後更加努力學習樹立了信心。

3、關注學生的心聲,構建輕鬆愉悅的課堂。

在這個課堂上,我極大的滿足了學生表現慾望,每個學生都在課堂上積極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思想,本着“學生有疑問,我們當堂就解決”,“學生有感想,我們一起來傾聽”的宗旨,我不放過教學中學生的一點一滴的異議,讓每位學生都體驗到“大快人心”之感,真正體現了口號中所提倡的“認真傾聽,大膽表現”。教學中“溫馨提示語”,課結時“老師送給你們的話”,構建出了一個和諧、輕鬆、愉悅的課堂。

二、兩點反思;

1、學生“悟”得不深。在第一環節“小試身手”中,如果每位學生兩組題目都做,自己去對比,感悟,印象會更深刻;在“熱身活動”中,如果將一分鐘的比賽時間再增加一分鐘,學生的體會會更深刻;在“深化認識”中,對兩種思路分析得更透徹一點,學生對算理會理解得更深刻。

2、作爲一節計算課,在各種不同形式的大量練習之後,讓熱鬧的課堂沉靜下來,安排4、5道的獨立計算練習,檢查一下教學效果,老師做到心中有數,學生學得也會更紮實一些。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篇10

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性,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在學生閉上眼睛聽完教師的範讀,說了自己所看到、聽到什麼後,接着讓學生說“你喜歡哪句?爲什麼喜歡?”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相關的圖片和詩句來理解詩歌內容,得到情感的昇華。

在此,我只作爲一名引導者來點撥學生對詩歌某些地方的理解,而體現學生在學中的主體性。比如:藍天上的鴿子會對祖國媽媽說些什麼?學生很自然的就說出“祝祖國媽媽生日快樂!”還有的說“祝我們的祖國越來越強大!”再如“你彷彿看見田野裏都有些什麼呢?”學生根據學過的課文回答“金黃的刀子笑彎了腰,棉花朵朵白,還有大豆粒粒飽。”然後在理解的基礎上指導朗讀,學生帶上自己的體會讀,也會讀得更加入情。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篇11

通過這句話,學生可以帶着這樣的幾個問題:“人們爲什麼熱愛海洋,又敬畏海洋?從那些話可以讀出來?哪些詞句突出了人們對海洋的熱愛、敬畏之情?”去朗讀感悟課文1-3自然段。第二:“今天,由於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正迎來了開發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時代。”通過這句話,我們主要引導學生了解是什麼力量可以使人類跨入21世紀不再“望洋興嘆”。人類從哪些方面開發海洋、利用海洋。學生帶着問題去朗讀感悟課文4-8自然段,就可以多角度體會到海洋的確實21世紀人類的希望,體會到科學的神奇力量。

第二步,引導學生知道要善待海洋。課文的第9自然段中強調了保護海洋,珍惜海洋資源的重要性。我是這樣來激勵學生熱愛海洋、保護環境、善待自然的:其一,引導學生抓住“不過”、“首先”、“必須”、“只有……才……”等詞語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感情。其二,從反面理解內容,做了一個這樣的說話練習“如果人類不保護海洋,不珍惜海洋資源將會( )。”其三、我有蒐集了一些資料做了適當補充,並佈置學生課後繼續蒐集。其四、鼓勵學生愛護環境從身邊做起。

當然在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我們還要不斷的引導學生注意積累四字詞語,課後還讓孩子做了一個用用書中的詞語練習寫一段話的練習。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篇12

4月2日,我在某校講授了一節縣級公開課,下面是我的備課過程、課堂實錄與課後反思

一、備課過程

3月28日(星期一)下午,通過申請,說課比賽(讀書是我的一種生活習慣,因此我的說課較其他教師可能多少多了點新意,這恰恰助長了我的驕傲,潛意識中我形成了講課也是表現自己的錯誤認識,這可以說是此次賽課不理想的伏筆。另外說課時我的聲音較低,像是在自言自語。這個缺點,八年級四班的同學們也在課前給了我善意的提示,真應該謝謝他們。)我成爲我們學校二位參賽選手之一。晚上,我知道了比賽課題《我的叔叔于勒》,然後開始讀書。

3月29日(星期三),我開始讀手頭上能蒐集到的有關《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所有資料(這些資料有孫紹振老師,有李鎮西老師的,有餘映潮老師的,還有各種學科雜誌上的,以及教學參考書) 整整一天,還沒有讀完。(其實,我這是在浪費時間,說課需要蒐集資料,而講課則需要了解學生,資訊有實踐經驗的同行。不知不覺中,這又強化了我的錯誤!當時,我最應該做的是把文本讀上幾遍,並初步確定課時目標,而且這一切應在半天內完成。別人沒有做過的事情,我可以去闖;別人做過的事情,我則應該去學,因爲只有謙虛才能使人進步!)

這個過程一直持續到晚上10點多。

3月30日(星期四)上午,我有兩節課。直到下午第一節課,我才初步制定出第一份導學案。第二節課時,我還在讀“專家”。第三節,我在十四班試講,因爲是試講,自己的心理上就放鬆了許多,也沒有引起我的重視。學生僅在中午自己讀了讀課本;導學案是在課前發給學生的。講課過程中,學生對“菲利普夫婦”的評價大多延着“貪婪、自私、冷酷、勢利”,也就是“錢”的角度去評價。在課上我對學生的結論感到好笑,卻好沒有仔細分析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以及這種現象存在的價值,反而覺得學生“被金錢所迷惑”,我暗暗嘲笑他們的“愚”。(此時,我研究的不應該是學生爲什麼有這些“鄙陋”的想法,更不應該“嘲笑他們的“愚”,而應該分析“怎樣在學生認知的基礎,通過語文味的分析,加上我的介入主,使他們的認知有所提高”。至於提高的方向,可能有很多,但從我們國家價值導向(人本)和語文課程的核心目標來看,這個方向,應該是人性方面。“人性”是個很好的解讀文本的角度,當我們用人性的標尺去衡量分析文學作品時,我會覺得很舒服。其實,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斷的探索那些生命中本性的東西。)這使我又一次失去了修正航向的機會,繼續滑向悲劇的深淵。

晚上,我睡得更晚,可惜的是我仍然在研究“專家”的解讀。

4月1日(星期四)上午,我的導學案終於出爐,但沒有很好的去做它的預設,直到我正式上課時,導學案很是一片空白。現在想來真是後怕。

早晨,值班時聽過課的數學老師說,“上課的學校有多媒體”,下午,我開始做課件,這個過程一直持續到4月2日早晨5:30。(用課件上課是另一種思維,我用瞭如此多的時間來做課件,其實是在重構自己的上課思路,這又使我離“好課”的目標越來越遠。)

4月2日,上午7:35我到了高青四中(有點晚,他們7:20上早讀)。上課前,我問同學們有什麼建議,“老師,聲音再高一些,我採納了。”第一節課,我在八三教室,繼續備課,繼續從自己的角度去設計課堂,此時,我應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思考課堂中可能出現的情況,可惜,我沒有那樣做。(此時,我尚有改正自己的時間與機會。)

這時,嶽老師正在上課,課題與我的課題一樣。我爲什麼不去聽聽她的課呢?她的課一向是過渡自然,環環相扣,一氣呵成,且教師有激情,學生活躍。如果聽一聽她的課,我也許會對自己的教學設計做一些改變。這是我失去的又一次寶貴的機會,非常可惜!

二、教學思路

我的思路是從於勒的稱呼入手,引出信,由信的真假,去分析“菲利普夫婦”爲什麼知道信是假的卻又不敢不願承認的心理;接下來,再分析“菲利普夫婦”的性格,重點在“衣冠整齊”與“鄭重其事”以及“高貴與拮据”的矛盾,從而達到提高學生認識的目的;最後,指出“菲利普夫婦”一家的夢想都是建立在於勒給他的那封虛無縹緲的信上。從而得出他們的可悲、可憐與可理解。

三、教學過程與反思

課堂的開始與我設計的基本吻合,學生只是在分析信的真假時,有些不得要點,但總算進展順利了。接下來,按照設計,我們應該分析人物的性格,當然是“菲利普夫婦”的性格。然而,學生的回答卻使我亂了方寸,因爲他們的答案不是我想要的。這時我有兩種選擇,一是繼續按我的思路走下去;二是按照學生的認知水平,隨機應變。(這是整節課的分水嶺)潛意識中,我選擇了前者,至此,我失去了最後一次改正的機會。我爲什麼會選擇前者呢?當時我的腦海中,只有一個想法,那就是以我的課,來闡釋孫紹振的“錯位說”。現在想來,我做了一件極其錯誤的選擇,雖然這個選擇,我當時還沒有意識到。我爲什麼沒有意識到呢?歸根結底是我對一節課的標準是什麼還不清楚。現在,我把這個結論寫出來:一節好課的標準,應是在教師的引領下,讓學生在短短的40分鐘內有所收穫,而且這種期望不能太高,只比學生的認知提高一點點就可以了。這種提高包括知識方面的,能力方面的或情感方面的,一節課只抓住一點就夠了。比如,這節課的目標定位在提高學生的情感認識方面,讓他們明白,拮据的“菲利普夫婦”追求金錢是一種非常條件下的正常要求罷了。而我的目標卻定位在“學習一種分析小說的方法-----錯位”,這個目標是大學生學習的目標,不是中學生學習本文的目標。目標定位的錯位是自己對課堂本性認識的不到位,以及自己平時眼中沒有學生、沒有養成關注學生的習慣有直接的關聯。

現在,我不得不重新樹立自己對好課的標準,那就讓學生在你所主導/掌控的40分鐘內,能感到生命的快樂,沒有白白的浪費生命中的這40分鐘。在這個認識的基礎上,我應該是學生的“僕人”,我應該爲他們服務,而不是視學生爲我才情展示的道具。這個認識比是不是有語文味還具有根本性。一位教師當明白了這一點時,他纔能有資格上出有學科特色的語文課。我認爲自己的課有語文味,但誰是課堂的主人,一節課的最終目標是什麼卻不明白,或者說,是假明白,表面明白,實際卻不想做,進而不會做。如果,我因勢利導,當學生的見解與我的預設大相庭徑的時候,我順着學生的認識,稍稍點撥,加入我的介入,然後再有所提高,那將是一堂好課。我有上好課的能力,卻沒有上好課所必需的人本意識。結果是,我上了一節文本解讀最透徹的和教學設計最差的語文課。

由此,來反觀一位教師的任何一節課,都是他人生智慧的一次折射:做事情目標純一些。我是一名教師,教課的目標就是讓學生有點收穫;(有點收穫是經濟的,是可能達到的;有所收穫是籠統的,是不經過思考的,是不知道教學目標的,是貪婪的)。作爲一名班主任,目標就是給學生一個安全的保障,一個好的品德;做爲一名學校的中層幹部,做事的目標就按時創造性的完成自己份內的工作;做爲一個人,目標就應該人性一些,並最大限度的人性一些。

無論那一個角色,角色的本身就是目的!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篇13

語文課程以豐富的文化內涵對學生的精神領域產生深廣的影響,教育內容的價值取向,將會對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感的形成產生深遠的影響,使學生明白自身的社會價值,逐步懂得,並學會爲社會服務和奉獻。

課文《我選我》正是通過描寫王寧自告奮勇選自己做勞動委員,爲大家服務的經過,通過樸實、形象的語言,向我們展示了王寧小朋友美好的內心世界。爲了使學生正確地理解課文,感受王寧的美好心靈。教學活動,不但要保證學生的活動時間,還要保證學生自主活動內容設計的科學合理,以儘可能使學生能學會思考問題,理解教材、掌握方法、善於學習。而使學生善於學習需要教師的引導、幫助。

因此,本課的教學設計,注重教師的“導”的過程和方法。在課文導入時,指導學生通過對課文內容的初步感知理解課題“我選我”的意思,併爲學生提供了表達自己的理解的句式。“重點引讀”中的三個練習板塊,教師的“導”以培養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爲目標,注重爲學生的理解、感悟、積累搭好“腳手架”,拓展、延伸學生的思維空間和學習空間,使學生感受到閱讀的興趣,體會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

練習設計中的幾種句式訓練,重在指導學生學會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對句子的理解,符合學生的表達習慣。在“導”的過程中,巧妙地啓發學生學會通過聯繫上下文,通過想象,捕捉語言信息,體會句子中隱含着的“潛臺詞”,學會正確、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在學習語言中創新。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篇14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詩人王維的名作。這首詩以送別爲主題,前兩句寫景,後兩句敘事,表達了作者對友人即將遠赴陽關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詩歌以凝練的語言記錄詩人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特點。因此,詩歌中常留下空白之處,給人想象的時空。

想象並非憑空而來,想象依託的是文本。把詩中語言想象成一幅幅現實的畫面,一幕幕立體的場景,讓學生置身其中,通過想象感受詩句背後的那份情,那份愛,那種味。感詩人所感,想詩人所想,做到品讀詩句過程中展開想象,通過想象深化語言的感悟。

一、強調景物的想象。

在學習《送元二使安西》一、兩句時,我邊朗讀邊讓學生想象,在你的面前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初讀古詩後,就讓學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朝雨、柳樹、旅館……想象渭城的景色,與後面安西的滿目淒涼的景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猜想學生在理解安西會遇到困難,於是我就補充安西的圖片:漫天黃沙、一望無際的沙漠、荒蕪人煙。

二、注重情感的想象。

讀《送元二使安西》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兩句,想象詩人與元二是怎樣進行分別的。

在一次次渲染離別時的愁緒,學生的情感漸漸地達到了高潮,有幾個孩子眼淚在眼眶裏打轉,大部分的學生已經深深體會到到那份濃濃的離別之情了。

想象詩中之畫,感悟酒中之情。設計總是比實踐更趨於完美。課上下來,感受的是真真切切的遺憾。如何把詩的寫景部分與後面寫情的部分更有機的結合起來?如何合理地處理朗讀的時機與次數,使朗讀與感悟融合得渾然一體?……太多的遺憾和困惑將成爲我繼續前進的動力,鞭策我收拾行囊,繼續上路……

三、注重創設情境。

讓學生能夠設身處地的感觸到學習目的,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在課堂上,我多次創設學習情境,時而讓學生回到舊知識、時而引領學生觀賞“渭城朝雨浥青城,客舍青青柳色新”的傷感景色,時而讓學生變成作者,時而聽樂、時而搖頭吟誦……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百分之百的參與學習,溶入課堂、溶入文本、溶入作者的情懷,才能讓每一位學生得以成功體驗。讓學生真正理解“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佳句,學生就象是喝了浸透了詩人全部豐富深摯情誼的一杯濃郁的感情瓊漿,這裏面,不僅有依依惜別的情誼,而且包含着對遠行者處境、心情的深情體貼,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願。

一堂課下來,給我感觸最深的有以下幾點不足:

一、教學中的朗讀方式應多樣,多讓孩子嘗試。如教這首古詩時,先讓學生嘗試讀讀,學生的好奇心和表現慾望比老師大多了,這也是他們年齡的特點,再聽老師讀,語言的設計是“你們讀得比我國小時候好多了,想聽老師朗讀嗎”,這樣問,既可以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又能讓孩子明白“怎樣才能讀好古詩,不妨像老師學習一下”。教學水到渠成。像這樣多樣化的評價,才能啓迪學生讀書的慾望和思維方式,“原來生活中、學習中許許多多的問題也像朗讀評價一樣要運用多種方式方法去解答”。

二、教學中沒有照顧到全體學生,一部分學困生的興趣沒有被很好地調動起來,使課堂成了部分學生展示的舞臺,今後應多給學困生表達的機會,激發起他們的學習興趣。

三、小組討論交流,沒有給足學生說的時間,小組合作有些走過場。另外,當學生讀不好時,要再給他機會和指導,讓他自信地坐下,這一點今後教學中也要注意

四、語文教學,只閱讀一些教育類書籍和雜誌,面太窄了,視野太有限了,難於登上大雅之堂,如果改變一下,結局就不同了。如歷史、地理、數學等等,比如教這首古詩,運用地理知識,能使學生有一個清晰的輪廓;運用數字,使學生心中知道實際距離竟這樣遙遠;運用歷史知識,把遠距離的事件拉近,再拉近,彷彿如剛剛發生的一樣。……因此,老師平日的閱讀應該廣博而宏富,對教語文是有益的。也就是平時我們常說的“要給孩子一碗水,自己首先應有一桶水”也就是這個理。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篇15

語文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說過:“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於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關係。單說寫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沒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問那比較難捉摸的閱讀程度。”在拓展環節中,引導學生根據課文的內容,展開合理的聯想和想象,對童話故事進行續寫訓練。既可從學生的練筆中瞭解學生與文本對話的狀況及時調整教學設計又可通過讀寫結合的訓練活動提高學生的聯想、想像能力和表達能力。這堂課我在“初讀課文”環節中,設計了一個問題“童話故事中,作者三次敘事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引導學生關注到三次敘事的結構相同(上帝來到人間看到的情景,上帝與大天使的對話,上帝的態度);在“品讀賞析”環節中,通過對關鍵語句的品讀賞析,感受作者用簡練的語言表達深刻含義的方法,這都是爲“拓展環節”的續寫做準備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們在寫的過程中有例可仿,有法可循。最終學生作業的質量也反映了以讀促寫的優勢:一學生的結構非常清晰;二學生的作品並沒有向我想象的那樣寫“上帝留在地球找尋自己的愛情”,全班除了一位學生有這樣的思考以外,其餘學生都延續文本原本的特點,爲愛情增添了其他內涵:愛的延續、永恆的信念、永遠……現摘錄部分學生的創作:

張文倩:……上帝和大天使再次來到人間。這會,上帝沒有看見那個男人,看到的是兩座緊挨着的墳墓,目前的石碑上刻着:今生來世,永不分離。上帝問大天使:“這也是愛情嗎?。”大天使回答道:“是,那是永遠。”……

顧贇:三年後上帝與大天使再一次回到了這個熟悉的地方,他看見那個老頭曾經住的地方聳起了一座青山,絲綢版的溪水溫柔地環繞在山間的縫隙中,相互依偎着享受着天地間的幸福。遠處不時傳來一陣陣嬉笑,一對對充滿生機的年輕男女倚着這迷人的山水盡情玩耍。上帝問:“這又是什麼?”“這……”大天使還沒回答,上帝自言道:“這是愛的傳承吧。”上帝認出了這些男女,它是自己創造的男人和女人的後代,同時他們也傳承了一顆充滿愛的心。這是,天邊掛起了一條彩虹,上帝和大天使都笑了,有了愛的地球是幸福的家園。

艾勇:……麥田裏,姑娘給小夥擦汗,小夥則以微笑迴應,在他們的眼神中,依舊充滿了那種無以倫比的美和力量。上帝對大天使說:“愛是一種好東西,我將會賜福給所有會愛的、擁有愛的人。我要派遣我的愛子耶穌也來學習愛,學會愛,然後撒播愛。”

蔣慈威:……雖然人間災難蔓延,痛苦橫行,但是人類手挽手,你望着我,我望着你。上帝在男男女女的眼中看到更爲強大了美和力量,讓上帝都敬畏三分。上帝摸摸脣下的鬍鬚似乎若有所悟地問:“這又是什麼?”“這是希望。”大天使回答。“希望?它能摧毀災難,甚至將將人從死亡邊緣拉回,太厲害了!”這會上帝帶着敬意離開了地球,因爲人類是戰無不勝的。

這節課不足之處爲:

1、前面的節奏稍顯拖沓,致使後半部分未能按計劃全部完成,在今後的教學中特別注意節奏的控制

2、朗讀要求是能傳情達意,朗讀的目的是進一步正確把握文本蘊含的情感,然而本節課雖然也有朗讀,但是由於老師沒有注意朗讀的要求,給人的感覺學生只是走個讀的形式,沒有達到應有的朗讀效果,在今後的教學中教師本身要明確教案預設的目的,不至於白白浪費有效資源。

3、“品讀賞析”環節中,雖然要求很清晰,但是由於導向不清,在一位學生質疑之後致使原先準備“賞析”的同學也全臨時換成了“質疑”。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篇16

暖洋洋的太陽,熱融融心。在這美好的一天,我執教了四年級《噢,蘇珊娜》公開課,上下來還是蠻有感觸的:

一、成功之處。

《噢,蘇珊娜》整堂課,總體還是完整、有效的。學生在寬鬆的課堂氛圍中順利地學會了這首歌,並能進行歌曲處理。感覺這幾方面做得還可以:

1.歌聲優美動聽。

應該說,這節課的閃光點,就是歌曲的教學很順暢,特別是學生的聲音有彈性,非常純淨,給聽課老師留下很深印象。其實在每節音樂課上我都能培養學生的歌唱興趣,看着學生一點一滴的進步,聽着學生的聲音越來越動聽,感覺非常欣慰。

2.注重節奏訓練。

整堂課的重點和難點解決得很好,弱起小節和附點節奏是本課的重點喝難點,因此在教學中我並沒有強調哪個是難點、重點,而是在讓學生選擇喜歡的樂句中去解決,化的時間並不多,因爲是帶着喜歡的心情來唱的,所以學生樂於接受。

3.課堂氣氛輕鬆而愉快。

課一開始我讓學生就沉浸在鄉村音樂的氛圍中,老師跳舞時的體態和神情把美國鄉村音樂風格傳遞得很好,給學生營造了濃郁的美國鄉村音樂風味的氛圍,學生都不由自主的動了起來。整個課堂洋溢着快樂、親切、自然,師生一起沉浸於音樂、享受着音樂。我在教學這首歌曲的時候發現,這首歌曲的歌詞比較拗口,學生學唱起來很困難,我並沒有沒有要求學生讀歌詞,而是在聽和跟着音樂一起唱唱自己喜歡的樂句,我覺得這樣處理已經讓學生在充分的聽、唱、拍節奏、跳舞的音樂活動中越來越深入地從聽覺到內心感受,而不是用語言解釋風格,因爲語言是永遠也無法概括的。

二、不足之處

思不足,才能更進步。 當然了,一節課上下來總會有那麼一點點缺點的,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我想關鍵在於課前的備課,所以在平時我們還是要好好的把歌曲和欣賞的內容仔細鑽研,爭取做到帶着詳細的、設計全面的教案進教師上課,這樣以來,我想以後我們的課堂教學就會在平時紮紮實實的教學中而有所提高,真正做到讓音樂成爲學生喜歡的一門課。

教學是一種藝術,音樂教學是一種藝術的藝術,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更加努力,讓平時的課堂教學生輝,讓音樂課成爲學生體驗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舞臺!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篇17

眼睛是人體的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是一個相當複雜的天然光學儀器。它是我們看到外界美麗景象的窗口,是我們心靈的窗戶。在這節教材中深入淺出地向學生介紹眼睛的成像原理、近視眼、遠視眼的原因及矯治方法,同時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注意用眼衛生和保護視力。體現新課標的以人爲本、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的教育理念。我在設計這節課時,努力把握學生爲主體,以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創設情景、設計提問、課件引導,力求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學會知識的目的。

首先我先創設一個輕鬆愉快的情景引入,讓學生看一段動畫片,問動畫片中的主人公恐龍寶寶做了什麼,會引起什麼後果,然後進行班中近視眼人數的調查,並讓某個近視的學生談談自己的體會。從人眼爲什麼會近視,近視的人眼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引入課題並板書課題。這樣的導入學生可以輕鬆進入課堂,並很清楚這節課的內容和學習目的。同時也引起學生對自己視力的關注,調動了學生想要了解自己眼睛的有關問題,從而很快進入正題,我感覺這種引課的效果比較利於學生思維的活躍性,也更方便知識的過渡。

對關於人眼看遠處、近處物體都能看清是由於晶狀體的厚薄在發生變化來調節的這個問題,我首先通過學生做可調水透鏡實驗,讓學生體會人眼由遠及近看物體時晶狀體的變化。實驗完畢後,讓學生總結眼睛看遠近不同的物體晶狀體是如何調節的。由於實驗時學生很難完整的總結出眼睛的調節過程,我又採取第二種方法,利用flah課件的優點,形象直觀總結演示眼睛的調節過程。

另外,關於近視眼和遠視眼的矯治,一方面引導學生分析光路圖,利用他們所學過的知識尋找解決的辦法,另一方面,通過課件模擬對以上兩種眼病的矯治,使學生印象更深刻。本節課我在設計中的最大特點是儘可能將一些內容利用實驗和課件並用的手段顯現出來,使學生既有理性的思維,又有感性的認識。這節課中我發現很多學困生掌握的也很好,都能很流利的說出眼睛的調節和視力缺陷的矯正,因此可以看出,只要我們教師認真設計,學生都能輕鬆的掌握。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篇18

六年級第二單元教唱的泰國歌曲《故鄉戀情》是一首具有異國風情的歌曲,歌曲就像一幅淡雅而略帶朦朧的山水畫,表達了遠方遊子對故鄉的綿綿思緒,以及對故鄉激情、奔放、真摯、深情的呼喚與傾訴。雖然歌曲比較深情,但具有強烈的節奏感,動人心絃,尤其是切分節奏的使用給歌曲增加了獨特的輕快感,具有舞蹈的韻律。

在教學這首歌曲時,有一個班級學生獨特的表現給歌曲帶來了意外的驚喜,使整個課堂氣氛達到高潮,事情是這樣的:

一、案例緣起:

週一的音樂課上,我播放歌曲《故鄉戀情》的錄音讓學生欣賞,以便他們熟悉歌曲,爲下面的教唱歌曲作準備。音樂聲中,像以往一樣,孩子在靜靜的欣賞,沉浸在美妙的歌聲中。突然,“恰恰恰”一個不和諧的聲音出現在我們的耳朵裏。是誰?我張望了一下全班,沒有發現目標。當第二段歌曲響起,這個聲音又來了,而且不是一個學生了,又增加了幾個學生的聲音。我仔細聽了聽,看了看,原來是後面的幾個調皮的大男生。哼,他們老是這樣,唯恐班級不亂,喜歡出一些新花樣來搗亂課堂。不和諧的聲音刺激着我的耳膜,我心裏不禁冒出火來。我狠狠地瞪了他們一眼,意思是警告他們馬上安靜。不知道他們是沒有看見還是不領會我的意思,聲音還是沒有停止,而且,引得其他學生也逐漸地加入。是馬上制止他們還是隨他們。要是制止他們,就要停下課來,這樣課堂教學過程就又要打亂了,而且擾斷其他學生思考思路。看來,不行。我邊思考邊又細細聽了聽。咦,他們也不是毫無規則的在亂髮聲音,而是在第一、二樂段的每一句後面加入了“恰恰恰”三個字,就像是多了個第二聲部的伴唱一樣。欣賞完畢,我問剛纔幾個男生:“你們爲什麼要加入‘恰恰恰’這三個字呢?”一生回答:“我覺得在後面加入‘恰恰恰’好聽,就像在跳舞啊。”另一生說:“我覺得這曲調像我在電視裏看過的恰恰舞,聽了想跳舞。”真的,我看了看歌曲的節奏,由於歌曲第一樂段每句前半拍的休止和切分節奏的使用,歌曲節奏變得輕快,活潑,充滿了活力,具有恰恰舞的特點。孩子們的直覺感受到了歌曲的歡快,才情不自禁表現出來,這是他們內心真實的反應啊,我怎麼能制止呢。

二、問題解決;

於是在學會歌曲後,我就對學生說:“剛纔欣賞時,老師聽到你們加入的伴唱‘恰恰恰’很有特色,那我們一起來加入,在第一段每一句後面加,試一試,好聽不好聽? ”看見我這麼說,學生們開心極了,琴聲響起,他們就迫不及待地唱起來了。一遍下來,有的學生皺着眉頭說:“老師,難聽死了。”有的說:“他們唱得這麼響,一點都不和諧。”“是啊,怎麼會這樣子,那應該怎麼唱纔好聽呢?”我順勢引導他們說。一生說:“我覺得‘恰恰恰’這個伴唱的人不能太多,應該選一組或幾個,人多了就容易亂。”另一生說:“唱時,力度應該用弱,不要太強,而且要整齊。”“還要與下面的樂句連接住,不要脫拍。”有人補充。“還要輕快,乾脆,有彈性。”在學生們自己的調節下,我們練習了一遍又一遍,慢慢的。不和諧的聲音少了,聲音整齊了,配合默契了。在優美的歌聲中,一部分孩子用輕快,有彈性的聲音用‘恰恰恰’的節奏進行伴唱,歌曲顯得更加動聽,活潑了。這時,整個課堂充滿了和諧的氣氛,大家都沉浸在美妙的音樂中了。

三、反思感悟:

1、音樂課是一門實施美育的學科,並不在乎學生需要掌握多少音樂知識,更應該關注的是有沒有使學生的審美體驗得到發展,有沒有把學生的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誘導出來。正如《國小音樂課程標準》指出的:音樂課的基本價值在於通過以聆聽音樂、表現音樂和音樂創造活動爲主的審美活動,使學生充分體驗蘊涵於音樂音響形式中的美和豐富的情感,爲音樂所表達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在音樂課中,生動活潑的音樂欣賞、表現和創造活動,能夠激活學生的表現慾望和創造衝動,在主動參與中展現他們的個性和創造才能,使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性思維得到充分發揮。

2、課堂中,如果我們只是按照早已設計的環節教學,爲了搶時間保證教案的實現,小心甚至“果斷”的迴避課堂中的矛盾,絕對禁止學生的“節外生枝”,那這種無缺憾的課堂教學,在看似縝密的安排中,卻忽略了教學的真義—— “以學生爲主體”,失去了根據學情來因勢利導作現場處理的靈活,掩蓋了學習過程中應有的矛盾和思維碰撞,扼殺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原來也許可以異彩紛呈的課堂卻只能是死水微瀾。所以,課堂教學不在乎一堂課是否完整、精緻,更應該關注的是學生學得是否真實、自然、有效。這就意味着我們的教學是具有創造性、挑戰性的。

3、就象魯迅先生所說:“孩子是可以敬服的。”教學中,我們要習慣於和孩子展開平等自由的對話,在對話中,師生分享彼此的思考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和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實現教學相長。

4、教師要建立科學的課堂教學知識觀:“人是知識產生與發展的源泉”。學生不僅僅是教學對象,本身也是教學活動的資源。教學中要儘可能激活、尊重學生的創造思維,然後教師在適當的時機介入,並提供有益的幫助。使孩子擁有施展才華的廣闊舞臺,使課堂教學變得豐富而靈動。就如特級教師朱樂平老師所說:“當孩子的思維沒有完全照着你的路子走時,請您允許他走。”唯此,課堂教學過程才能成爲促進人發展的過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