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語言家教學反思(精選12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42W

中班語言家教學反思 篇1

詩歌《家》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小詩,從《家》這個幼兒最感熟悉和親切的感念入手,運用天空與白雲,樹林與小鳥,河水與魚兒等一對對依戀關係,描繪出一幅幅生動、溫馨的畫面,讓幼兒產生一種美的感受。此外,《家》這首詩歌結構簡單而工整,句式結構也易於孩子們在生活中進行仿編活動。因此,我設計了本次活動。

中班語言家教學反思(精選12篇)

首先,我將大幅美麗的圖畫展現在幼兒面前,讓幼兒仔細觀察,在我的引導下孩子們都能說出“藍藍的天空”“密密的樹林”“綠綠的草地”“紅紅的花兒”。“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幼兒理解了大幅圖畫的內容之後,我抓住幼兒的興趣點接下來,我出示“小客人”,通過幫“小客人”找家激發幼兒的興趣。《綱要》中提到:要爲幼兒創設一個想說、敢說、喜歡說的環境。我通過美麗的圖畫和有聲音的課件給幼兒一種想說敢說的語言氛圍,更激發幼兒學習的慾望。在幼兒自己朗誦詩歌時我鼓勵幼兒除了好聽的聲音,美的表情,還要大膽、自由的加入動作,給幼兒提供自主表現的機會。

《綱要》和《指南》中都指出“語言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不僅讓幼兒想說、敢說還要讓每個孩子都有說的機會,在引導幼兒進行仿編詩歌的同時我爲幼兒創設了支持性的語言環境,引導、激勵、感染幼兒,讓幼兒自由想象、大膽表達,讓幼兒有想說、敢說的空間。不管孩子的表述是否準確我都給予肯定和鼓勵,孩子的積極性很高,說出了哪裏還是誰的家的句式,而且想象力非常豐富。此外,在引導幼兒大膽仿編詩歌時,一是重點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二是讓孩子自己來仿編,在仿編的過程中我讓幼兒互相之間交流或與客人老師交流,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到仿編活動中並說出自己仿編的內容,既照顧全體幼兒,又關注到個別幼兒。孩子們在相互交流、在相互碰撞中產生靈感,體驗到了合作的快樂,而老師的支持與鼓勵又讓幼兒獲得極大的滿足和成功的喜悅。

本次活動也有不足,讓幼兒仿編的時間有點短,以後會在這方面改進。通過此次教學使我對詩歌教學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在以後的教學活動中,我努力積攢教育經驗,提升教育智慧,抓住每一個教育契機,促進幼兒更好地發展。

中班語言家教學反思 篇2

《家》這首詩歌語言樸實、淺顯易懂,巧妙地運用了疊音,讀起來琅琅上口,充滿了歡快流暢的情緒,易於爲幼兒喜愛和接受,而且還符合中班語言教學目標中提出的“讓幼兒理解簡短的文學作品內容,初步感受其語言美,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口語表達能力”的要求,因此這次優質課我選擇了這個語言活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活動一開始我以歡迎小客人來做客,並讓幼兒幫助小客人找家來引出詩歌,這個環節小朋友表現得非常棒,許多平時不舉手的孩子也紛紛發言,他們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探討小鳥、小羊、小魚等與樹林、草地、小河等之間的歸屬關係。在讓孩子們學習詩歌時,我有些操之過急,將孩子們的能力高估了,在孩子們還沒有完全掌握詩歌的情況下,就急切的轉換到下一個環節,以至於有些孩子們仿編時出現不會編的情況,這也是我沒有考慮周全,不能只看到那些能力強的孩子,而要顧全大局。

活動中,孩子們在表達時不會自覺地用完整的語言回答問題,特別是在疊詞方面,有些孩子說完自己的想法之後還需要老師的引導和提醒纔會運用疊詞。在仿編詩歌這一環節,很多孩子想得也非常好,如綠綠的草地是是小馬的家,高高的天空是太陽的家等,但孩子在活動中表達得並沒有這麼完整,甚至只會說“小蜜蜂的家在花朵裏,花朵是紅色的”等諸如此類的語言,自己還不會總結詩句,孩子還不習慣句式的轉變,還需老師的提醒。遊戲《送圖片回家》時,孩子們的情緒已經十分激動了,在還沒聽清楚我交代的要求就開始行動,大多數孩子能理解各種事物之間的關係,能貼到相應的家裏去,但就是沒有把話說完整就去貼,以至於出現混亂的現象。本活動我把創編環節放在重點,時間佔了很多,聽了其他老師的反饋,我也覺得對中班幼兒來講創編可以適當放低要求,不要作爲一個最主要的環節來做可能更合適。

中班語言家教學反思 篇3

本節課重點內容是D大調音階、切分節奏、附點四分音符、八分休止符的學習,我覺得有效的教學是我在教學生學習“切分節奏、附點四分音符、八分休止符”這部分內容,通過各種靈活的教學方法,特別是節奏輪打(輪唱)部分,(把學生分成四組,第一組在第一拍開始,第二組在第二拍開始,第三組在第三拍開始,第四組在第四拍開始,要求每一個強拍進入的組力度要強,其他聲部要弱,或者第一組在第一拍的強拍進入。

第二組在第一拍的弱拍進入,第三組在第二拍的強拍進入,第四組在第二拍的弱拍進入,強弱要求和以上要求一樣),學生興趣很高,他們在玩的同時掌握了他們要學習的知識,我在課前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娛樂中學習枯燥的樂理知識,在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也鍛鍊了學生的相互協作能力、聽力、強弱控制能力,不被幹擾能力等,這是一種很好,很有效的練習方法,以後繼續貫穿在課堂當中,本節課收效不是很好的內容是D大調的讀譜,學生一週一節音樂課,他們只有在音樂課堂上纔會去唱譜,平時的時間沒有唱譜的習慣,所以達到熟悉很難,再加之學習一個新的調,對他們來說更難,我想在這樣的現狀下,想讓他們鞏固讀譜,嘗試每節課前演唱熟悉的歌曲時先唱一遍歌譜然後再唱歌詞,或許還能達到熟悉樂譜的目的。

中班語言家教學反思 篇4

1、 興趣引領課堂

在瞭解孩子的基礎上,善於捕捉他們的興趣點,學習的過程纔會變得輕鬆而快樂,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整堂課我把學生熟悉且喜歡的動畫片的人物阿凡提作爲主線,如“品嚐”阿的特產,接受阿的考試,聆聽阿的小曲兒,唱阿的歌曲等等,阿的機智幽默的形象像烙印一樣留在了孩子們的心中。

2、 活動豐富課堂

在教學中來,我用各種手段豐富教材的內容,讓孩子們在玩中樂、動中學。如尋找小曲兒中的“水果節奏”,讓孩子們邊聆聽,邊思考,引導他們用自己的方法來解決問題,爲孩子營造一種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這樣學起來就會很輕鬆。另外,我還經常採用非音樂的教學方法,把音樂與舞蹈、音樂與戲劇、音樂與文學、音樂與身體運動等很好地結合起來,把這些多樣的方法統一於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高上。如這節課就將音樂與社會,舞蹈融爲一體,唱維族歌,跳維族舞,知民族事,學生能主動參與課堂活動,能在課堂中自主地獲取知識,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

中班語言家教學反思 篇5

《風箏》寫的是小夥伴們一起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經歷,從中體會“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心情變化,感悟童真童趣。在教學是緊扣孩子們在做、放、找風箏時心情是怎樣的?你是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的?再讓學生抓重點詞句朗讀,在讀中體會感情,在體會中再來讀出自己的感受。語文課堂教學是師生依託文本,不斷交往對話的過程。文本,作爲師生共同研究的對象,作爲交往的載體,對課堂交往能否很好地進行,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如何從文本找到很好的交往切入點,變成了不得不研究的問題。文本的深度、高度、廣度,亦即文本的豐富內涵,往往蘊含在空白之中。因爲是空白,面對空白,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感受體驗;因爲是空白,學生的個性體驗有了城縣發展的空間和餘地;因爲是空白,課堂教學會生動活潑,各種情感體驗在一起碰撞交流,極易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感悟。空白蘊含與文本之中,空白的呈現,離不開學生的親身參與,老師的適時引導。空白,爲文本、學生、教師提供了融會貫通的平臺。下面就《風箏》一課談談課堂教學活動中空白點的發掘:

一、與看是矛盾處發掘空白點

《風箏》一課,最明顯的看似矛盾之處就是寫第二段放風箏時,“風箏做好了,卻什麼也不像,我們依然快活,還把它叫做幸福鳥。”“不是什麼也不像嗎?爲什麼快活?而且將他叫做幸福鳥呢?”不解決這個問題,全文的理解感悟就不可能深刻。在教學該段時,我進行了這樣的設計:指名學生讀該段,其他學生說說作風箏時的心情怎麼樣?你從哪些詞句體會到的?說說讀了這些句子你理解了哪些內容?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共同討論解決。學生就根據自己情況說了把風箏叫幸福鳥的原因是什麼,不同的學生原因也不一樣。這樣一來,不僅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繫起來,更拓展了幸福鳥的豐富內涵,一個人的憧憬、幸福變成了所有人的憧憬、幸福;然後再等着我們去發現。

二於情境凸現中發掘空白點

課文第三段寫的是小夥伴們放風箏的情景。怎樣讓學生感受到放風箏的就是自己?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凸現情境,把某個情節做適度的誇張,從而讓學生的感受更強烈。教學時,讓課件展示孩子們去放風箏時的歡樂場面,並讓學生說說自己是怎樣放風箏的?文章中的孩子又是怎樣放風箏的?當讀到“......站在遠遠的地方,說聲“放”,這個字時,一個“放”字,雖然不起眼,如果細心體會一下,卻能讓放風箏的人激動萬分。一個“放”字,不僅讓學生想起自己放風箏時的情景,更體會到放時的激動、緊張、充滿希望的心情。通過學生的朗讀,尤其是全體快速而又響亮地朗讀“放”的時候,將“放”的情景進行放大處理,情境一下子凸現在學生們的心中,此刻,放風箏的就是我。不僅讓學生的情感有了切入點,更在讀中留下空白去回味。

三.於言有未盡間挖掘空白點

課文第三段寫放風箏,最後一句話是這樣的:村裏人看見了說:“放得這麼高!”讓學生多讀幾遍,看村裏人是帶着什麼語氣和神態說的?學生比賽讀出村裏人帶着驚奇和羨慕來誇讚他們。着無憂無慮的童年是啊,孩子們擁有着無憂無慮的童年,擁有着快樂,怎能不令人羨慕呢?你就是放風箏的小夥伴,你聽到這樣的讚揚,會是怎樣的心情?學生的答案是多樣的,有的激動、有的興奮、有的自豪、有的幸福......這樣一來,放風箏的快活不言而喻。

四.於重點詞句中發掘空白點

風箏飛上了天,孩子們的心也跟着飛上了天,突然,當自己正在高高飛着的風箏線斷了,飛了,你的心情怎樣呢?抓住關鍵詞語“大驚失色、千呼萬喚、垂頭喪氣”來體會孩子們當風箏找不見時着急、傷心難過的心情,適時提問:你着急什麼?你在呼喚什麼?我們都哭了,爲了一支怎樣的風箏?引導孩子們去體會、說話,將感情推向高潮。我們都哭了,爲了一隻被我們叫做幸福鳥的風箏;我們都哭了,爲了那隻充滿了憧憬和希望的風箏;我們都哭了,爲了那隻承載着我們理想的風箏;我們都哭了,爲了那隻裝滿我們童年快樂的風箏。若創造性的挖掘教材的空白點並進行情境創設,得到的便是學生情感、思維與個性的創造性發揮。

五、於意味深長處挖掘空白點

《風箏》一文的結尾是意味深長的:我們向那房子跑去,繼續尋找我們的幸福鳥......結尾的省略號,給我們留下了無限的遐想空間。藉此讓孩子們拓展說話:幸福鳥究竟找到沒有?小夥伴們還會傷心嗎?他們還會充滿希望嗎?他們僅僅是在尋找一隻風箏嗎?不同的學生,會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最後老師總結,不管幸福鳥找沒找到,孩子們一定找到的是希望、幸福、理想、快樂!

空白,依託教材,但卻不侷限於教材,甚至超越教材。挖掘出文本中的空白,就等於在課堂交往中給學生提供了展示的空間。具體來說,就是讓學生在空白這一空間中有充分展現的自由,思維情感既有所依託,又沒有限制。

這篇課文上完後雖然被學校評爲優質課,在課堂教學中也出現了一些亮點,如學生能依託教材的空白點能更好地與文本對話,感情也得到了釋放。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對電腦操作還不是運用自如,導致後邊時間還有點緊張,感情朗讀還不夠到位,最後放歌曲時還沒有完全將孩子們的情感宣泄出來。我今後還要多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和語言藝術,深鑽細研教材,以使課堂達到更加滿意理想的效果,爲社會輸送更多複合型人才!

中班語言家教學反思 篇6

本次幼兒園教學觀摩活動以 "教授新操"的主題,爲了貼合主題,我參考了許多文字和影象資料,最後選取了一個趣味性較強的.本操操節都是以模仿動物動作爲主,不再是單調的進行身體運動,而且所模仿的動物是幼兒熟悉的"十二生肖",動作非常有趣,既能引起幼兒興趣,又能達到鍛鍊幼兒身體的靈活性和協調性目的,從選材方面來說比較好,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操節裏有部分動作過於簡單,不太適合大大班幼兒發展水平,在組織活動前我也有思考過這個問題,並細心的請教了幾位有經驗的教師,結合了一些好的意見後我對操節進行了一個小的整改,希望能適當的增加一些難度,可是最後效果不理想,這給我留下了一個很好的教訓,在以後的教學活動選材時要多方面考慮,活動內容,活動對象都是一個整體,要二者皆顧,才能在活動中取得最好的效果.

在活動前,雖然我認真的做好了準備,操節動作也已經多次練習,但是在帶領幼兒跟音樂複習操節的環節中,有些動作還是跟不上,說明對動作的熟悉程度不夠,在以後的教學活動尤其要杜絕出現類似的問題.

教操過程中自己還犯了個錯誤,幼兒學習動作通常都要先左後右,教師面對幼兒教操,動作應爲先右後左才符合規律;在教授操節時對動作的講解示範要詳細而具體更利於幼兒學習.

本次活動讓我收穫頗豐,我認識到了自己更多的不足,也學到了不少的好的教育教學經驗,對自己是一種很好的提高,在以後教學觀摩活動時我也不再排斥和害怕,相信通過這樣的磨礪自己才能變成一把鋒利的"亮劍",成長爲一名優秀的幼兒教師.

中班語言家教學反思 篇7

新課標指出:教學的任務是解決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和教育要求之間相矛盾,爲了學習而設計教學,是教學設計的出發點,也是歸宿。

畫垂線這節課的主要教學任務有3點:一是過直線上一點畫垂線,二是過直線外一點畫垂線,三是通過畫垂線,能發現直線外一點到這條直線的垂直線段最短。

由於設計的教學內容明朗,教學活動中能讓學生說一說、動手畫一畫、動腦想一想,課堂氣氛活躍,所以本節課上的比較成功,但還是有一些瑕疵:

1、讓學生嘗試直線上一點畫垂線用的時間較長,僅僅是讓學生結合“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這兩條直線互相垂直”句話的理解畫垂線,部分學生理解能力有限,遲遲無法做出垂線,建議新的教學設計應讓學生結合課本例1的演示來完成,學習效果不但會提高,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2、彩色粉筆的靈活運用。直線上一點和直線外一點可以用彩色粉筆作點綴,讓學生看得更清晰。

3、多一些合作學習,練習形式多樣化。學生在自學過直線上一點和過直線外一點畫垂線時,同桌兩個人可以互相看、互相說、互相指導。在學生學會畫垂線後,可以引導學生在對方的本子上畫一條直線,在直線上、直線外點一點,讓其練習做垂線。做完之後,量給同桌看,讓同桌明白是怎樣操作的及是否正確,讓自己的操作過程也更熟練。

這是我對本節課教學設計上的一些小細節進行總結、完善,希望在不斷反思時更加完善教學設計,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

中班語言家教學反思 篇8

本課選自冀教版國小語文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本單元是一組文學單元,其文化主題是“走近安徒生”。

這篇課文是安徒生的一篇童話,講述了一顆小豌豆希望能給人們做件好事,終於在發芽、長葉、開花的成長過程中,給屋內患病的小姑娘帶來愉快、生機的故事。全文雖無一個愛字,但讀後卻有一股清新的氣息縈繞,有一絲從心底自然生成的感動,讓人回味,使人不由自主地隨小姑娘心情的變化而變化,隨小姑娘病情的好轉而歡樂;不由自主地因小豌豆的善良和愛而生敬佩之情……小豌豆的愛不驚心動魄,不蕩氣迴腸,但卻潤物無聲,自由流淌。

圍繞本單元的文化主題“走近安徒生”以及本課作爲起始課這樣的思考,教學的整體設計沒有定位在對這篇課文的理解與感悟上,而是定位於以這篇童話爲“引子”—— 讓學生“走進安徒生童話,走進安徒生”。

因此,整個教學是緊扣“用童話溫暖人生”這一涵義深刻的話展開的。此句在教學中作爲一條清晰的情感線索,先後出現了三次:

——教學伊始。引出安徒生後,出示這句話讓學生品讀。初步感受。

——學完課文後。學生對課文有了深刻的認識後,再結合以往的閱讀經歷去體會此句,學生的認識將會加深。

——拓展閱讀時,出示安徒生其他資料後。讓學生欣賞安徒生創作的繪畫、剪紙等作品,瞭解安徒生的創作經歷,再次出示。目的是讓學生的理解進一步昇華:這句話是對安徒生童話的詮釋,也是他一生的寫照。

這節課我有以下收穫與體會

1.三次誦讀,次次深入,昇華學生情感。

在教學中,我緊緊圍繞“用童話溫暖人生”這句讚譽安徒生的話展開了教學。對於此句我設計出現了三次,這三次的誦讀一次比一次深入,使得學生的理解從模糊開始,然後漸漸加深,最後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2.咬文嚼字,瞻前顧後,注重語文本色。

語文教學不能丟掉語文本色。在教學中,我注重學生的詞句訓練:“顆”字的對比教學,主要內容的概括訓練,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等等,處處流露出語文的本色,體現着我力求迴歸語文本色的教學理念。

另外,對於中年級的學生來說,應該開始培養他們抓住重點語句、關鍵詞語感悟語言的能力了。在教學中,我讓學生抓住對小豌豆的描寫反覆品讀,並且採用“瞻前顧後”的方法,把小豌豆與小女孩緊密相連。尤其在品讀“春天到啦,樹枝該吐出小芽兒來了,小草兒也該從土裏鑽出小腦袋來了,那嫩綠的顏色該有多美呀!”一句時,我緊緊抓住“該”字不放,讓學生比較、想象、換位,步步深入,扣動心絃,使學生的情感達到高潮。

3.多種媒體,聲情並茂,拓寬語文空間。

本課教學中,我引入了現代信息技術,力圖實現與語文教學的整合。依據教學的需要,我適時地加入了課件,這些課件起到了激趣、創情、品文、拓展的作用。多媒體課件絢麗的色彩,動聽的音樂,直觀的比較,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中班語言家教學反思 篇9

對於本課的處理,我自己比較欣賞的地方有三個:

第一, 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在合作學習中自己主動去思考。在整節課中,教師點撥、總結的時間在15分鐘左右,其餘的時間都有學生來參與,所有問題都在學生主動思考、醞釀中解決,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第二, 教師要將問題設計巧妙,使新舊知識發生合理而自然的聯繫。從學過的《從白草園到三味書屋》中講美女蛇的長媽媽引導給我買《山海經》的阿長,學生感到自然、輕鬆。問題的設置:從假如阿長是你的保姆,你討厭她的哪些方面?緊接着提出從我討厭她的事例及把《山海經》說成《三哼經》可推測出阿長什麼樣的學識及地位?最後提出:如此沒有文化的一個人,連書也分不清,是如何買到《山海經》的?買到書之後她是怎樣的心理?這些問題的設置就給學生一個清晰的思路,形成較完整的知識體系。

第三, 給學生一個主動思考,想象的空間。如在提問中;阿長是一個沒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買到《山海經》的?這些問題充分發揮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他們覺得有話說,有意思。

這節課給我的影響比較深,它將給我以後的教學啓迪,讓我不斷反思,提高,完善自己課堂教學。

中班語言家教學反思 篇10

《顫抖的羽毛》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主要寫“我”爲了製作一個漂亮的毽子和同學一起捉雞拔翎,拔大公雞逼進了水池,幾經折騰,大公雞快要死了,後自悟到了錯誤,於是加倍呵護大公雞。

課文讓我們體會到:爲了自己而損害他人,自己會受到良心上的譴責;真誠地想方設法彌補自己的過失,會重新得到別人的信任。

課文通過“我”爲了製作一隻漂亮的毽子,使大公雞遭受不幸、面臨信任危機,然後偏愛,單獨餵養大公雞恢復信任的故事,告訴我們,應該尊重大自然中的所有生命;爲了自己而損害他人,自己會受到良心上的譴責;真誠地想方設法彌補自己的過失,會重新得到別人的信任。

整體感知,鍛鍊學生總攬大意、獲得直覺、捕捉感受點的能力。

聯繫課文內容,以點帶面,通過語言文字感受“我”給大公雞帶來的傷害及事後愧疚的心情。

引導學生再讀課文,並根據中心話題把發言權交給學生,尊重學生個性化的理解,創設各抒己見的氛圍。讓學生從讀中體味真情。

拓展環節的設計在於深化文章的主旨“自悟、自省”

中班語言家教學反思 篇11

《第八次》這節課是俞校長指導我的一堂導師課。課文是一篇寓含深刻道理的外國曆史故事,課文記敘了古代蘇格蘭王子布魯斯英勇抵抗侵略軍,但屢戰屢敗,幾乎喪失信心。後來看到蜘蛛結網,受到啓發,振作精神,經過第八次戰鬥,終於趕跑了侵略軍,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這篇課文重點在於讓孩子從蜘蛛結網、布魯斯八次抵抗中體會堅持到底就是勝利的道理,文章脈絡清楚,我是這樣設計我的教學思路的:

一、以故事切入,體驗情感。

在第二課時中,我設計了這樣的環節,請學生概括完故事的主要內容後,我說:“小朋友們真棒,爲了獎勵你們,顧老師給你們講一個故事,不過一定要先看着這組詞語,邊聽邊記,行嗎?”然後出示關於“蜘蛛結網”的幾組過程性詞語。我講完故事了,問孩子:“你們能不能也看着這組詞語來講講蜘蛛結網這個故事。”我故意請了一個平時很少舉手的同學,然後對其他同學說:“你們仔細聽,等他都說完了,我們再提意見讓他改進。”那孩子果然有好幾個環節說錯了,在同學們幾次糾正下,最後一次,他終於響亮並且完成地把這個故事講好了。我和同學們一起給他送上掌聲,問他:“聽好同學們給你掌聲,你覺得怎麼樣”“很開心”“恩,開心中覺得自己很棒是嗎?沒有人會隨隨 便便成功,不經歷風雨怎麼會有彩虹。”此時,我分明看到那孩子臉上漾起燦爛的笑容。

象這樣的情感體驗我還設計在讓學生感情朗讀“布魯斯王子感動極了!他高興地跳起來,喊到:‘我也要幹第八次!”本堂課學生情緒高漲,舉手的人特別多,我注意到平時經常低頭做自己事情的小哲也舉手了,我趕緊叫他,我的目的是要讓學生體驗:只有努力就能做到。其實第一次,他讀得挺好了,我應該換一個同學,但是一緊張,心裏就想着要完成這個教學環節,於是我對他說:“顧老師還沒感受到你的感動,再讀一次,行嗎?”這時,小哲反而開始讀不好了,我只能繼續說:“顧老師還沒聽到你的信心,再讀一次好嗎?”他又讀了一次,我又說:“我還想看到布魯斯說這句話的時候是什麼表情,做了什麼動作?”最後一次,這孩子怎麼都做不出布魯斯的表情和動作來。

這個教學環節我覺得我缺乏教學機智,俞校長說我沒有設計好,我應該把這樣的情感體驗放在學完第三小節以後,而我只是讓他們看這個詞組講了一個故事,就叫讓感悟布魯斯的情感,學生還沒深入文本,哪來的感悟呢?學生肯定都把注意放在講故事上了。

所以第一個講故事的環節,我覺得我花的力氣太多,也是我最後還有教學任務沒有完成的原因。

再以布魯斯的情感作爲主線,孩子就能時刻跟着布魯斯或是“唉聲嘆氣”,或是“感動極了”,最後大家一起爲布魯斯的成功而歡呼。爲了更好的理解課文,我設計的自學重點是“布魯斯王子第八次抵抗成功的原因是什麼?你認爲他是一個怎樣的人?”更直觀地感受人物情感。課堂教學以情感爲紐帶,變得更富誘惑力,使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培養,促使學生在好學、樂學中逐漸獲得知識,體會情感。 但真能落到實處,讓學生真正鑽進文本體驗情感,並且達到一定度,做起來卻不簡單。

中班語言家教學反思 篇12

我很多時候會碰到這樣的現象:很想好好地上每一節,可往往是爲了備好這節課,卻左思右想怎麼也找不到切入口,磨磨蹭蹭地過上個幾十分鐘,一想:算了,還是找個教案抄抄得了。

本以爲這節課過程很老套,學生肯定是懶洋洋、病懨懨地。可等到你上了這場“無準備仗”,沒有構思,沒有佈局,上下來卻是非常的與衆不同,課堂氣氛活躍,學生侃侃而談,有時連自己都要叫絕。就因爲在課堂上的即興演繹,收到了如此意想不到的效果。

昨天上二下的一篇《筍芽兒》,感覺課文很美,可就是沒有靈感,怎麼也理不出一條線。翻開教學參考,胡亂地抄了一節。

沒有刻意地去追求課堂的效果,也沒有刻意地去照搬照抄人家的教案,完全是隨着自己的學生,跟着課堂走,卻開闢了另一片天空。不是說這堂課有多精緻,有多完美,但至少上到最後,學生一直圍繞在我的左右,課堂的活躍氣氛也一直到結束。學生學得輕鬆,老師也上得輕鬆。一直在思考,爲什麼一個平時人人都認爲是教學水平出色的老師,在聽了她的課後,你會覺得他並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優秀。那是因爲在公開性的課堂上我們沒有了平時的揮灑自如,思想完全鎖定在了那不知被試教了幾遍,甚至幾十遍的教案上了,少了那一份原本的靈性。

讓我們跟着課堂走,到課堂中去尋找靈感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