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生活的變化教學反思(精選1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98W

社會生活的變化教學反思 篇1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本着高效課堂“三環六步”,即:三步:預習、展示、反饋;六環:預習檢測、合作探究、展示提升、達標檢測、整理歸納的理念進行設計。在教學過程中,我能夠聯繫學生身邊的事物及其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對本課的知識點掌握較好學生也開始感受和體驗到如何進行自主學習的方法和規範,並從中找到了樂趣。但是,在本課的教學過程當中,還是存在很多不足,與完美課堂的要求還差很遠。本課存在的不足:1、課堂紀律掌控不好,學生興趣高,同時課堂展示秩序也比較混亂。2、多媒體設計不足,收集的資料太多而不能細細展示。3、由於課堂時間有限以及學生人數多,不能很好的照顧到每位同學等。我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將不斷的提高自身的專業知識水平和教學能力,更好的服務課堂、服務學生。

社會生活的變化教學反思(精選15篇)

社會生活的變化教學反思 篇2

新的課程理念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合作。我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充分體現了新的歷史課程理念,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上,較爲準確的體現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有機結合;在教學重、難點的設計和突破上,既體現了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的特點,又考慮了國中學生的實際;在教學手段採用上注重了適當和便於操作的原則;在教學流程的設計上注重了靈活性。

在本節課中,教師能正確地評估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徵和學習水平,使歷史課堂教學信息難易程度適當,多數學生經努力都可以接受。這樣,既不會導致學生負擔過重,產生逆反厭學心理,又能促進學生知識的增長和智能的發展。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作爲主導的教師,其任務並不在於把教材中涉及到的歷史知識,平鋪直敘、完整無損地講給學生,而在於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徵,師生共同活動,深入發掘教材內涵,提煉重點和難點,將其外化成一個又一個富有啓發性的問題。這樣,通過一定的邏輯程序,由表及裏,深入淺出地加以解決。這些啓發性問題,可使學生積極思索,對開拓其思維空間,培養思維能力大有裨益。此外,教師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展開思維的翅膀,發現問題,讓這些問題有機地契入我們的課堂,迅速地反饋給教師,教師根據對反饋信息的評價,及時調整教學思路,矯正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從本節課堂觀察、課堂提問和課堂練習和學習氣氛等來看,都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我認爲本節課的成功之處在於:一、設置大量的情景。歷史是有趣的,但是歷史教材本身作爲教育的載體是枯燥的。要讓學生喜歡我們的課,應該創設生動有趣的歷史情境,這樣才能引導學生從感知歷史發展到感悟歷史,實現情感的昇華和價值觀的提煉。我設計的幾個歷史情境,使課堂增色不少,它大大吸引了學生的眼球,把學生一下子帶到了近代,讓他們穿越時空,身臨其境,體驗歷史,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用情境激發興趣,這是本課成功的保障。此外,本節課的成功之處還表現爲促進學生基於問題的學習,提高了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進一步發掘與本課相關的更深層次的隱性知識,也是本節課的亮點之一。

本節教學仍然有它不足之處。如:學生蒐集資料較多,由於課堂時間關係,未能照顧到每一位學生;後面設計的內容較雜,教學流程不夠流暢,讓學生認識還不深刻,這將促使我在以後教學中去探索、不斷地提高教學水平,更好地服務於課堂,服務於學生。

社會生活的變化教學反思 篇3

1、導入新課:以交通工具和電影等話題,直接導入新課。

2、上課方式:比一比,說一說,在交通工具、通訊手段方面、大衆傳媒方面、社會生活方面和社會習俗方面,從近代以來出現了那些可喜的變化?看看你按類別能說出多少。並說說各個方面的作用。

依據: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和交流合作來學習歷史。

教師首先在學生看書的基礎上鼓勵學生積極發言講述,培養其閱讀,表述和歸納的能力。

在學生說不到的一些方面,教師可補充一些資料,引導學生加深認識。得到一個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較全面的瞭解和認識。

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比單純教師講更能讓學生去認真看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更高。今後要多相信學生的能力,相信學生自己能夠有自學能力等,教師要善於引導。

社會生活的變化教學反思 篇4

昨天上完課,想寫一點教後記,苦於無法入題,也就擱筆。晚飯後打開QQ,見有俞校長髮的一張圖片,是其參加由寧波市職成教教研室主辦、象山縣職業高級中學承辦的20__年三新課堂教學研討活動的背景圖,其妙處在於把研討活動從年份上整整提前了十年,而把日期則推後了七天20__年十月三十日。校長在其他同事們的網評後也加了一句細節不可大意啊。

細節決定成敗。我不知這句流行名言是那位哲人或偉人說的,也不知是其在遇到何種困境或挫折後發的感慨。但有學生在讀完丘吉爾《我的早年生活》後也借用了這句話,而有同學則嗤之以鼻,用中國之現象推英國也概存在之。

丘吉爾當年參加了英國曆史悠久的著名的哈羅公學的入學考試,面對一竅不通的拉丁文試卷:

我在試卷上首先寫上自己的名字,再寫上試題的編號‘1’,經過再三考慮,又在‘1’的外面加上一個括號,因而成了‘〔1〕’。但這以後,我就什麼也不會了。我乾瞪眼沒辦法,在這種慘境中整整熬了兩個小時,最後仁慈的監考老師總算收去了我的考卷。

我們也不難想象出丘吉爾當時如坐鍼氈的窘態,但結果是他跨進了哈羅公學。實際上我的名字居全校倒數第三。而最令人遺憾的是,最後兩位同學沒上幾天學,就由於疾病或其它原因而相繼退學了。我們又不難想象成績處於倒數第一的丘吉爾的尷尬。

對於能奇蹟般地進入哈羅公學,丘吉爾並沒有用幸運二字來形容之,而是讚譽了時任校長威爾登博士校長威爾登博士對我的拉丁文作文寬宏大量,證明他獨具慧眼,能判斷我全面的能力、他能通過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他是一個不以卷面分數取人的人,直到現在我還非常崇敬他。這能力和學識只是把1改爲(1)的過程,對此我則用嚴謹二字概括,因爲西方人是極其崇尚嚴謹作風的事無大小,俱嚴無遺。

上課之前,給學生觀看了丘吉爾的相關視頻,學生大略知道了丘吉爾在二戰中卓絕的政治軍事才能和相關的家庭背景,有學生爲此對丘吉爾進哈羅公學產生了官二代的置疑,用中國官場之現象來推測英國同樣存在之,可乎?悲乎?可悲乎?|||

我引用了兩則材料對持此觀點的同學反駁之,其一是作者在該文結尾坦言他自己(丘吉爾父親)也只是最近才升到下議院議長和財政大臣的職位……言外之意是自己進入哈羅公學與父親沒有任何關係;其二是從《青年文摘》中讀到的一篇文章,打開網絡讓學生自己閱讀。

社會生活的變化教學反思 篇5

《生活在地球村的人們》是人教版品德與社會第十一冊的最後一課,分三個課時完成。第一課時認識三大人種的不同之處,第二課時瞭解人種有不同的原因和各個人種無本質差異、是相互平等的,第三課時瞭解和正確認識種族歧視,形成正確的種族觀。我對課程資源進行了相應的整合,將第一、二課時的教學內容進行了整體梳理,融爲一個課時完成,並相應制定了這一課的教學目標:社會知識目標是幫助學生掌握世界三大人種的體質形態特徵、主要分佈地區和人口數量,瞭解不同人種的傑出人物。品德情感目標是通過引導學生深入瞭解三大人種的特點,明白人種沒有優劣之分,樹立科學友善的人種觀,能平等友好地對待不同人種。技能目標是學會看地圖、比例圖,練習收集、整理和運用資料信息,學習在合作中解決問題。

本課的教學是以社會知識爲重點的,如何將樹立正確的人種觀這一思想教育目標巧妙融入社會知識教學之中,潤物細無聲呢?我的設計思路是把社會知識教學和思想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堅持下面引導,讓孩子們自己在對三大人種的深入認識中,逐漸修正自己的人種觀。學生大多都對這點有比較好的認識,我放手讓學生思考三大人種的傑出代表,明白了種族無優劣之分的道理。

社會生活的變化教學反思 篇6

在課堂中由學生彙報資料、老師補充來共同探討課題,每個學生在課堂上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學生將自己的資料進行了展示,又從別人那裏獲得了更多的知識,學生參與了課堂的活動,在學習中不斷鍛鍊了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自己完善了自己。同時,通過集體交流,同學們更加感受到同一個世界下大家共同的夢想,擁有一個團結的世界,和諧的世界,彼此間充滿人文關懷的世界,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在課堂交流中,學生不但介紹了自己的資料,有的還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深化了對世界的認識。通過合作小組的集體研究及活動,學生對自己的成果有喜悅感、成就感,感受到了與他人協作交流的樂趣。

社會生活的變化教學反思 篇7

一、教學優點:

爲了更好地實現美術課堂有效教學,關注學生學習過程的情感體驗。課前我除了備教材還注意備學生,我不想僅教會學生運用造型表現的方法大膽創作,而是引導學生觀察和體驗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引發學生對於人類生存環境的思考和討論,最終掌握綠色生活的核心理念,瞭解低碳、環保、綠色生活的科學知識。認識低碳環保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強綠色生活的意識,培養學生愛科學、熱愛生活的積極理念和情感。在創作中,結合作業進行“互助互動”學習。作業的完成應從封閉走向開放,由個體走向合作,共同完成作品可以促進同學之間的交流,提高作品的質量。

二、教學不足:

俗話說“人算不如天算”,儘管課前我對學生的實際水平做了充分的預設,但是在教學中還是出現了一些問題,我巡視過程中我發現小組同學團隊協作能力太差,尤其是“手抄報創作小組”的合作不盡如人意,小組同學沒有協作各顧各的忙,磨磨蹭蹭地最後導致本組任務沒有完成;我還發現學生的時間意識不強,真是學生不急,急死老師。

三、改進措施:

團隊協作沒有配合好,學生習慣以自己爲中心。這與平時練得少有直接關係,所以經過本課的教訓,我更要注意在平時的教學中,組織學生合作學習,讓學生懂得合作學習和創作的優勢,遵守和作學習和創作的要求,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一堂好課取決於教師的精心組織,更取決於學生的積極配合,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夠使學習從封閉走向開放,由個體走向合作,共同完成作品可以促進同學之間的交流,提高作品的質量。

社會生活的變化教學反思 篇8

丘吉爾先生在描述他面對考試時的尷尬時寫到:主考官們最心愛的科目,幾乎毫無例外地都是我不喜歡的;我樂意別人問我所知道的東西,可他們卻總是問我不知道的;我本來願意顯露一下自己的學識,而他們則千方百計地揭露我的無知。再看今天的許多考試,我們什麼時候關注過學生的特長、興趣?我們事先按自己的意願命題,交給興趣、特長千差萬別的學生去做,似乎題目越難越能顯示出題者的水平。

丘吉爾對錫兵玩具感興趣,對戰爭遊戲感興趣。他有機會發展自己的興趣,並最終在軍事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是幸運的。如果在今天,成天面對成山成海的題目,面對各種各樣的培訓,他的興趣可能就被扼殺,天才的軍事才華可能永遠沒有顯露的時候。

丘吉爾的幸運,還表現在他雖然是學校最後一名,雖然對拉丁文、希臘文一竅不通,但他沒有在老師們的諷刺、歧視中退學,而是盡着自己的能力學好英語,並在英語方面取得成就。

最讓人深思的丘吉爾對語言學習的傾向:自然我傾向讓孩子們學習英語。我會首先讓他們都學英語,然後再讓些的孩子們學習拉丁語作爲一種榮耀,學習希臘語作爲一種享受。但只有一件事我會強迫他們去做,那就是不能不懂英語。可是在中國,漢語和英語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如何?學校對英語教學越來越重視,社會上各種英語輔導機構多如牛毛,孩子們從剛學說話開始,就要被逼學習英語字母。相反,漢語反而被看做無關緊要的學科了。

今天,從國家領導人、教育行政部門到學校,都在談教育改革,談課程改革,可我們的改革改了什麼?改革實效何在?課程開設、考試製度、評價機制纔是最爲核心的內容。《我的早年生活》應該給我們以參考。

社會生活的變化教學反思 篇9

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了解不同的人種,不同的國家的文化不同和培養他們的怎樣對待不同的文化,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的人,會有不同的的生活方式。學生對“地球村”的概念是不夠關注的,他們更多能感受的是家庭、班級、學校所形成的環境產生的影響力,而沒有讓自己以一個地球人的角色參與。學生對世界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的瞭解是淺顯的,多是通過電視中的綜藝節目有一些零碎的記憶,而沒有分門別類地有系統的認識。所以本節課的設計思路是以小課題研究爲基本形式,讓學生在老師的幫助指導下,從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入手選一小課題,通過合作調查、採訪、訪問、信息蒐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展示與評價等探索活動,提高學生對自我價值的認識,形成我是地球村村民的意識,瞭解世界各國各方面的基本文化,學習與國際友人接觸的基本社交禮節。

在課前,我就放手將學生分組,以小組合作的方法從不同方面去準備、蒐集資料,在蒐集資料的過程中學生會認識更廣闊的世界,促進學生的協作探究精神,還增加了社會經驗。

社會生活的變化教學反思 篇10

《我的早年生活》是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篇文章節選自著名偉人丘吉爾的傳記《我的早年生活》,講述了丘吉爾自12歲時在哈羅中學讀書這段時間的學習生活。文章一共記敘了四個片段,分別是入學考試、學習英語、徵兵考試以及軍旅生涯,語言詼諧幽默,充滿自我調侃,讓人忍俊不禁。作者通過對自己中學生涯的描寫,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樂觀、自信、坦然,能夠正確認識自己,同時有理想有信念的丘吉爾,這也就是作者成功的祕訣。

我把教學目標和重點確定爲通過閱讀了解丘吉爾早年生活經歷的失敗與成功,分析其中的閃光點,從而讓學生獲得有益啓示。

這節課有以下幾個亮點:

首先,課堂思路清晰。這節課我抓住了課文的第一小節“每個人都是昆蟲,但我確信,我是一個螢火蟲”中的“螢火蟲”一詞,設計了三個主問題:

1、螢火蟲的特點是能在黑夜中發光,那麼丘吉爾人生中的黑夜在文中表現爲什麼?

2、但在這人生的黑夜中,丘吉爾似乎也受到了幸運女神的眷顧,哪些事讓人覺得丘吉爾很幸運?

3、討論丘吉爾的成功真的是靠幸運嗎。

通過這三個主問題,課文內容便被串聯起來,而且思路清晰。

其次,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較爲充分的發揮。這篇課文中,有幾個字詞比較重要,因此,在導入環節中我設置了“漢字聽寫大賽”環節,讓學生利用講臺上的黑板和每組的小白板進行展示。同時,在落實“丘吉爾的成功真的是靠幸運嗎”這一題時,要求學生在小白板上寫關鍵詞,並寫上文本中的相關內容。這樣做了後,再由每個組派代表上臺展示、發言,並由其他學生進行補充、完善。這樣,學生的積極性就得到了較爲充分的發揮。

第三,朗誦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語文課堂應有朗朗的讀書聲,因此,在這節課中,我安排了多處朗讀,比如讀“我喜愛歷史……而他們則千方百計地揭露我的無知”一段時,爲了體現丘吉爾的無奈,我又設置了一段縮減後的對比段落,兩次對比朗讀,更讓學生在朗讀中充分體會到了作者當時的尷尬、無奈之情。

但是,這節課也存在幾點不足。

第一,朗讀的目的應該更明確。本課中的朗讀除了“我喜愛歷史……而他們則千方百計地揭露我的無知”一段的對比朗讀是爲了讓學生能更好地體會文中作者的情感外。其餘幾次的朗讀,其目的性並不明確,有隻是爲了讓學生朗讀而朗讀的感覺,因此,在朗讀的設計中,還需要把目的明確下來,比如是爲了體會情感,還是爲了體味詞語運用的妙處等。

第二,課堂應更徹底地向學生開放。在這節課中,我把“人生的黑夜”、“幸運女生的眷顧”、“成功的來由”放給學生討論,但是在“成功的來由”這個環節的討論中,學生的積極性並沒有完全被調動起來,原因在於一個小組上臺展示後,我沒有讓其他小組進行補充、交流,而是追問其他小組有沒有關於這一點的相似看法。這個追問使得課堂的氣氛被壓抑住了,如果任學生進行自由的回答,那麼課堂的氛圍應該會更好些,學生的參與性也將大大提高。

社會生活的變化教學反思 篇11

1.和孩子一起體會一顆種子變成大樹的過程。讓孩子閉上眼睛,聽着音樂,把自己比喻成一個種子;種子從土壤中發芽生長,然後長出樹杆、樹枝和樹葉;最後變成一棵參天大樹。整個過程由老師來引導,身體爲樹杆,胳膊爲樹枝,手指爲小樹枝,然後想象從手指上長出了很多樹葉,手指抖動會聽見樹葉沙沙作響,讓孩子想象自己就是一個茁壯成長的小樹,呼吸着新鮮的空氣,喝着甘甜的雨水,快克的成長

2.畫樹,長方形的主樹杆,在主樹幹上端分出三四條分枝、然後再從分枝上畫若干條小樹枝,最後在小樹枝上畫上樹葉。樹葉的畫法老師要耐心的教,尤其是葉脈對稱的畫法,很多小朋友是不容易掌握的。

3.小朋友講講麪包樹,在南太平洋的一些島嶼上有一種樹叫麪包樹,樹上結的果實叫麪包果,當地居民缺少糧食。他們就靠吃麪包果來生存。一顆麪包樹的果實能養活兩個人,所以當地居民家家都種麪包樹。引導孩子想象,樹上除了可以結出麪包還可以結出什麼,比如巧克力、模型飛機、魔法書等等,讓孩子自由想象。最後要求孩子們畫一顆神奇的樹,可以結出任何自己想要的東西。並把這些神奇的果實畫在樹上。

4.條波浪線畫出樹冠,因爲樹葉太多不能一一畫出,所以就用波浪線的樹冠來表示。

5.塗色,先塗樹幹樹枝和神奇的果實,最後塗樹葉用不同的綠色吧樹冠內的空白都填滿,自己摸索搭配綠色規律。

補充: 森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他不僅可以改善地球的氣候,保持水土、減少洪澇災害,而且爲我們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爲了保護我們的家園,我們千萬不要破壞森林

社會生活的變化教學反思 篇12

《我的早年生活》是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篇文章節選自著名偉人丘吉爾的傳記《我的早年生活》,講述了丘吉爾自12歲時在哈羅中學讀書這段時間的學習生活。文章一共記敘了四個片段,分別是入學考試、學習英語、徵兵考試以及軍旅生涯,語言詼諧幽默,充滿自我調侃,讓人忍俊不禁。作者通過對自己中學生涯的描寫,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樂觀、自信、坦然,能夠正確認識自己,同時有理想有信念的丘吉爾,這也就是作者成功的祕訣。

我把教學目標和重點確定爲通過閱讀了解丘吉爾早年生活經歷的失敗與成功,分析其中的閃光點,從而讓學生獲得有益啓示。

這節課有以下幾個亮點:

首先,課堂思路清晰。這節課我抓住了課文的第一小節“每個人都是昆蟲,但我確信,我是一個螢火蟲”中的“螢火蟲”一詞,設計了三個主問題:

1、螢火蟲的特點是能在黑夜中發光,那麼丘吉爾人生中的黑夜在文中表現爲什麼?

2、但在這人生的黑夜中,丘吉爾似乎也受到了幸運女神的眷顧,哪些事讓人覺得丘吉爾很幸運?

3、討論丘吉爾的成功真的是靠幸運嗎。

通過這三個主問題,課文內容便被串聯起來,而且思路清晰。

其次,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較爲充分的發揮。這篇課文中,有幾個字詞比較重要,因此,在導入環節中我設置了“漢字聽寫大賽”環節,讓學生利用講臺上的黑板和每組的小白板進行展示。同時,在落實“丘吉爾的成功真的是靠幸運嗎”這一題時,要求學生在小白板上寫關鍵詞,並寫上文本中的相關內容。這樣做了後,再由每個組派代表上臺展示、發言,並由其他學生進行補充、完善。這樣,學生的積極性就得到了較爲充分的發揮。

第三,朗誦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語文課堂應有朗朗的讀書聲,因此,在這節課中,我安排了多處朗讀,比如讀“我喜愛歷史……而他們則千方百計地揭露我的無知”一段時,爲了體現丘吉爾的無奈,我又設置了一段縮減後的對比段落,兩次對比朗讀,更讓學生在朗讀中充分體會到了作者當時的尷尬、無奈之情。

但是,這節課也存在幾點不足。

第一,朗讀的目的應該更明確。本課中的朗讀除了“我喜愛歷史……而他們則千方百計地揭露我的無知”一段的對比朗讀是爲了讓學生能更好地體會文中作者的情感外。其餘幾次的朗讀,其目的性並不明確,有隻是爲了讓學生朗讀而朗讀的感覺,因此,在朗讀的設計中,還需要把目的明確下來,比如是爲了體會情感,還是爲了體味詞語運用的妙處等。

第二,課堂應更徹底地向學生開放。在這節課中,我把“人生的黑夜”、“幸運女生的眷顧”、“成功的來由”放給學生討論,但是在“成功的來由”這個環節的討論中,學生的積極性並沒有完全被調動起來,原因在於一個小組上臺展示後,我沒有讓其他小組進行補充、交流,而是追問其他小組有沒有關於這一點的相似看法。這個追問使得課堂的氣氛被壓抑住了,如果任學生進行自由的回答,那麼課堂的氛圍應該會更好些,學生的參與性也將大大提高。

社會生活的變化教學反思 篇13

教學完丘吉爾的《我的早年生活》,我覺得自己也受到了一次教育。

丘吉爾進入公立學校的入學考試什麼也不會,但校長卻從他試卷的蛛絲馬跡中看到他有資格成爲公立學校的一員,從而錄取了他。其實,他只不過是寫了自己的名字,並將第一題的題號加粗加括號而已。我想,如果我們看到這樣的試卷該是什麼心態呢?嘲笑?咒罵?不屑?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只要有可能,我們一定會拒絕錄取。文中的校長之所以錄取他,是因爲他不以一次考試成績評價學生,他從試卷上看到了孩子誠實的品質,還有他尊重每個孩子受教育的權利。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實現教育公平也是我們今天所倡導的教育理念,可是我們做得到嗎?

蘇格蘭北部邊遠地區一個教育相對不發達的郡,有一位女學生的畢業考試成績達到了全A,符合牛津大學的錄取標準。這是近百年來當地第一個達到牛津錄取線的畢業生,當地政府對此極爲重視。但牛津大學錄取學生必須經過面試,教授在面試後認爲該學生不具備牛津大學要求的創造潛質,拒絕了她的入學申請。當地議會將此事反映給英國中央議會,議員們就找到教育大臣,請他出面說情,希望給予破格錄取。在被牛津大學婉言拒絕之後,教育大臣又找到副首相前去求情,還是遭到拒絕。無奈之下,副首相只得請布萊爾首相出面疏通。雖然首相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但牛津大學仍然表示不能接收,理由就是一個:在招生問題上,任何人無權更改學院教授的面試結論,這是牛津大學幾百年來的傳統。布萊爾當然覺得很沒有面子,在此後的一個私人場合,當提到牛津大學的時候,他不自覺地說了一句牢騷話:牛津大學真是太古板了,要與時俱進,必須進行改革。牛津大學的師生得知後,極爲憤慨,學校立即取消了授予布萊爾榮譽博士學位的原定計劃,並對政府行政干預學校事務的這一嚴重事件提出抗議。

社會生活的變化教學反思 篇14

《太空生活趣事多》是第八單元的一篇科普說明文。本單元的教學主題是激發學生學科學,愛科學。所以,在教學這一課時,我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還注重對學生進行愛科學、學科學的薰陶。

本課介紹了一些新奇有趣的太空生活知識,這些趣事本身就是學生感興趣的,加之文章語言清新活潑、生動有趣,很符合國小生的口味,因而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利用多媒體緊緊圍繞着“趣”字鋪開,力求達到以趣激趣的效果。本課教學,我認爲做得比較好的是: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國小語文教學中,只有創設一種最佳的學習情境,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自主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在《太空生活趣事多》一課中,課文寫的是太空生活,對孩子們來說,從未見過,很難想象,而多媒體的使用打破了時空的限制,完全把學生帶到了那神奇有趣的太空世界,使他們看到了從未看到的場景。爲了讓學生了解更多的太空的知識,我準備了相關的圖片和錄像。在觀看錄象後,我發現學生的眼睛是亮晶晶的,他們述說着食物是如何與宇航員做遊戲,食物如何飛到宇航員嘴邊,宇航員在太空怎樣睡覺,一切的一切是那麼新奇。孩子們一下子欣喜若狂,導入過程的圖片、錄像以及師生的互動觸發了學生的學習慾望,學生興趣盎然,從中也受到學科學的薰陶。

社會生活的變化教學反思 篇15

今天,在七年級十班上了《我的早年生活》一課。本課,我在設計時,旨在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所以很多環節都留給學生自己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學生做的第一件事是相互交流自己收集到的丘吉爾資料。至少有五位同學發言,不斷補充內容,資料翔實而準確。

學生做的第二個環節是朗讀課文,大家踊躍舉手,結合同學與老師的點評,大家認真地讀了一遍課文,糾正了問題,也將文章內容梳理了一遍,同時,學生也爲下面的發言作了準備。

第三個學生活動的環節是回答問題。在充分熟悉課文的基礎上,學生回答很精彩。在文本閱讀中,學生歸納的丘吉爾的成功因素全面而細緻,語言組織清晰流暢,答案異彩紛呈,超出了我的預料。如:丘吉爾面對窘迫的處境,有學生說他表現出自信而坦然,也有孩子小聲說“臉皮厚”,大家哈哈而笑,在解讀“臉皮厚”和“擁有巨大的勇氣”的區別中,學生們加深了對丘吉爾性格的瞭解。諸如此類的思維火花在課堂中頻頻閃現,不斷啓發着學生思維,同時也給執教的我很大的啓示。 我深深地感受到,只有讓學生的頭腦變成熊熊燃燒的火把,而不僅僅是一個容器,才能進一步激發師生共同對真理與智慧的追求。

回顧這節課,我感到還有學生沒有發言,這應是很大的遺憾,不管什麼原因,學生積極主動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應是教師努力追求的 。我將繼續努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