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中班老師工作反思總結(精選1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26W

幼兒園中班老師工作反思總結 篇1

時間飛逝轉眼一學期過去了,付出的是什麼,收穫的又是什麼呢?還是仔細地回顧一學期的工作吧!

幼兒園中班老師工作反思總結(精選13篇)

一、認真反思,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素質。

提高自身素質只有通過多種渠道不斷的學習,才能提高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的責任心,才能提高自身的素質和教學本領。本人在本學期中,積極參加各項時事、政治學習,堅持把理論同實際相結合,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用正確的思想引導幼兒,做好保教工作。本學期中,充分發揮自身的凝聚力作用,堅持做到以身作則、勇於奉獻、勤勤懇懇,無論是否當班,都要做好並檢查班級的各項工作。只有這樣才能使其他老師充分把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在工作中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充分發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團隊精神作用,團結一致地做好班級工作。在狠抓班級常規中,真正做到工作有目的、行動有組織、實施有計劃。

二、勇於改革,豐富課堂內容形式。

我結合主題課程,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區域活動,努力做到“靜與動”的結合。爲了給孩子們創造一個優美整潔且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活動環境,我們充分利用教室有限的場地,設計最佳的區角位置,找資料、齊動手,在活動室裏設立了圖書角、益智區、小巧手、表演區、建構區、娃娃家、小醫院等,還利用室外一角,設置了小超市。在每個區域我們都利用廢舊鞋盒,佈置作品展示去。結合季節特徵,開展了“種子貼畫”、酒瓶裝飾等手工活動,很受小朋友喜歡,在感受到快樂的同時提高了孩子們動手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我們班小朋友在老師的引導下,對摺紙活動非常感興趣,吃好了飯,你常常可以看到三五

一羣的孩子圍在一起在研究摺紙,有的在比賽自己折的飛機。許多孩子的動手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小手也變巧了,還鍛鍊了他們的耐心,孩子在教室裏追跑打鬧的現象也少了。

幼兒園中班老師工作反思總結 篇2

認真學習政治理論,不斷提高思想覺悟。熱愛幼教事業,嚴於律己,恪守崗位職責。以下是小編整理幼兒園助理工作反思的資料,歡迎閱讀參考。

1、創設寬鬆的氛圍,讓幼兒帶着愉快的情緒參加體育活動——激活幼兒的自信心。

在活動中,我和幼兒是朋友關係,讓幼兒信賴老師,使幼兒在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並得到教師的肯定更有益於幼兒產生自信心。

2、扮演角色,激發幼兒活動的興趣。

當幼兒一聽到要做《貓頭鷹捉田鼠》的遊戲時,都興奮不已。被請到的幼兒馬上把貓頭鷹的胸前貼在胸前,變成了一隻只貓頭鷹。被請到扮田鼠的幼兒馬上戴上頭飾,也變成了一隻只了田鼠。

3、通過遊戲,讓幼兒從中體驗到活動的樂趣和責任感、成功感。

在遊戲中,我讓貓頭鷹站在小椅子上,表示貓頭鷹在樹上,看守着場地中間的稻穀邊念兒歌:田鼠田鼠真正壞,偷吃稻穀搞破壞,機智勇敢的貓頭鷹,抓住田鼠大家歡。扮演田鼠的幼兒從洞裏迅速跑出來,來來去去地把稻穀偷回洞裏。當唸到兒歌的最後一個字時,貓頭鷹迅速從“樹”上跳下來,去抓田鼠。田鼠則趕快逃回自己的洞裏躲好,未及時進洞、被抓到的田鼠與貓頭鷹互換角色,遊戲繼續進行。遊戲時,貓頭鷹都很投入,抓到了好多好多的田鼠。還出現了溫馨的一幕,有一個鼠洞裏住着兩隻田鼠,一個女生、一個男生,男的小朋友很照顧女生,一直自己出去偷糧食,讓女的小朋友呆在家裏,當他被貓頭鷹抓住時,他也不忘把手裏剛偷來的糧食拋進洞裏給鼠朋友。

整個活動,幼兒興趣很高,注意力非常集中,活動過程中,我以飽滿的熱情去感染、帶動孩子,使每個孩子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他們始終是快樂的、高興的。

從平時的觀察中,我瞭解到他最喜歡的玩具就是車子,他一進教室就找玩具車子玩。我發現他這個小車迷,各式各樣的車子他大都叫得出名字。我針對他的這一特點,我成功了。一個玩具,一個如果,一句承諾,竟然對一個小車迷真的起了作用了!也許在我說過以後,留給他的是想玩的慾望,真正打動了一直以來都討厭午睡的小男孩。

對老師來說,知道要尊重孩子的需求,但有時候會很難知道他的需求;知道要關注孩子的選擇,但有時候不知道如何提供更適合的讓他們選擇。我想,不管我們的教養觀念如何更新,“寬鬆、自主”都應該建立在孩子身心健康、和諧發展的基礎上,而這一切的前提是,你是否讀懂了孩子,你是否對孩子信守了承諾。

從這一案例中我感悟到:原來很多事情是很簡單的,只要你心中真正裝有孩子,能夠讀懂孩子,那麼你就會發現,很多事情可能就會容易得多.誠然,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每個人總會有或多或少的缺點,面對孩子的缺點,作爲教師不但要對每一個孩子瞭如指掌,更重要的是如何尋求改正的方法。這就需要教師注意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認真、細緻地把握好每一個環節。

愛心可以溫暖孩子,耐心可以教導孩子,細心可以感化孩子。我深深地體會到用“心”育人才能使教師的形象在孩子心目中一天比一天高大,使孩子真正感受到幼兒園的老師就像他們的第二個媽媽

去年,由於園裏領導的信任,我參與了中班教材創編的工作,在整整一年多的時間裏,這套教材經歷了一年的試用和修改,終於在9月1號,這套傾注了太多人的心血,載着太多人的夢想,具有青蘋果幼兒園特色的各年段教材要和各位老師、小朋友、家長見面了!

記得在編寫教材之前,王董就一再的強調這套教材是爲孩子而編的,應結合青蘋果園本課程,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突出青蘋果的教育理念。

中班教材處於承上啓下的位置,既要把小班的學習內容全部領會,又要爲大班的學習打好基礎,那時我正擔任中班的班主任工作,這爲教材的編寫帶來了不少的方便,我翻閱了很多套幼兒教材,最終把幼兒教學的五大領域結合起來,突出強調幼兒教育的人文性、遊戲性、綜合性和開放性,注重幼兒的習慣培養。

就拿10月的一課說起,10月正是夏秋交替的季節,我們就在秋天“大做文章”,兒歌是朗朗上口的《秋天》“秋天到,菊花美麗太陽照,秋風吹,樹葉飄......”,通過兒歌讓幼兒知道一些秋天的特點,幼兒還可以進行互動聊天說說自己看到的秋天,而小巧嘴則是讓幼兒會用簡單的話語描繪秋天,不僅要讓幼兒透過文字瞭解秋天,還應讓幼兒來到戶外,直觀的去觀察,感受。這就在新教材“社會”當中有所體現。其中各領域的內容通過活動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全面發展。

幼兒園中班老師工作反思總結 篇3

師德是一個教師的靈魂,是開展教育教學的前提,更是每一位教師的立身之本。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說過:“要撒播陽光到別人心中,總得自己心中有陽光。”我想,我們每個教師的師德就如同這裏的“榜樣”和“陽光”一樣。教師不僅要教好書,育好人,而且各方面都要爲人師表,通過這次師德師風的學習,讓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的重要性。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十六年,自查自己在師德師風方面的收穫和不足與老師們共勉。

一、收穫成長

1.愛崗敬業。只有熱愛教育事業,才能爲教育事業努力奮鬥,才能盡職盡責,教書育人。從教多年來我也是這樣做的,教育不只是給幼兒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會他們怎樣做人。

2.爲人師表。作爲一名幼兒教師我深深地體會到自己的一言一行會對幼兒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我時刻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要求幼兒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

3.關愛幼兒。教學生活中我能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幼兒,當她們有進步時我給予表揚,當他們犯錯時我及時指出並批評教育。對幼兒我總是努力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尊重她們的個體差異,讓孩子感受老師的關愛與溫暖。

二、不足之處

1.理論學習不夠透徹,只停留在表面現象,沒有從實質上進一步進行深入研究,尤其是對教材深挖的力度還不夠,還有待改進。

2.工作作風不夠紮實,遇到困難不能知難而進,有時有任其自然的鬆懈思想。在教學實踐中有時畏首畏尾,不能大刀闊斧地開展工作。

3.終身學習理念不強。對於終身學習理解不夠深刻,在平時的教學中,滿足於自己的現狀,缺乏強烈的求知慾望。從教十多年,不善於鑽研業務,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有很多的創新理念不能很好的運用於實踐中。

三、努力方向

通過深刻查找剖析,針對自身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在今後的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將嚴格要求自己,認真做好以下幾點:

1.加強業務知識學習,刻苦鑽研業務知識,努力提高綜合素質,樹立一切爲學生服務的思想。不遇難而退,要發揮敢於與一切困難做鬥爭的思想和作風,做到思想業務兩過硬。

2.堅持踏實的工作作風,兢兢業業地做好教育工作,嚴格要求,自我加壓,始終保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精神狀態。

3.及時與家長溝通,認真聽取家長意見和建議,取得支持和配合,不指責、責備家長。並且在語言交流中,要平和、委婉、真誠、用誠意得到家長信任,樹立良好的教師形象。

4.注重細節。教育無小事,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是幼兒關注的方面,往往對其有潛移默化的作用。而這些作用又往往是通過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細節實現的,時刻銘記-—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從今天做起!

我作爲一名一線教師要深刻的認識自己的重要位置,隨時注意自己的思想作風、學風、工作作風等方面的情況,努力以飽滿的精神開拓進取,爲教育教學工作邁上一個新臺階而努力。

幼兒園中班老師工作反思總結 篇4

我們班孩子在剛開始,感知圖形的顏色時候,他們還是區分的比較好的,可是在接下來感知形狀的活動中,有許多小朋友把形狀和顏色混在一起了,對於圖形的形狀搞不清了。

我們班的小朋友他們能夠分辨清楚圓形和三角形正方形和長方形難一區分,後來我一一給他們講解,他們似乎也是半懂不懂,也許由於小班幼兒入園才兩個多月,一些行爲習慣的訓練還沒到位,再加上孩子的自控能力較差,所以對於進行遊戲活動的材料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以至於有小朋友拿着操作材料在參加活動,影響了活動的效果,過後一想是我在放置材料上有欠缺,考慮不周,而至於整個教學過程中的氣氛還是比較活躍的,只是活動的設計上還得動一番腦筋,有待改進。

對於這次開展的教學活動,雖然有不經人意之處,但是經過這次活動前前後後摸索學習,讓自己有了一定的提高,多多鍛鍊纔會更好的成長。

幼兒園中班老師工作反思總結 篇5

目標:發現物體的對稱性,根據提供的已有圖形,畫出與物體相對稱的另一半。

準備:具有兩組相對稱的圖形若干,幼兒活動材料第二冊第19頁《有趣的對稱圖案》、水彩筆。人手一張長和寬爲4釐米和3釐米的彩色紙、剪刀、水彩筆。已拼插好一半對稱圖案的玩具或插粒若干套,玩具、插粒若干。

過程:一、後面躲着誰(教師先出示已折成一半的圖形或實物,讓幼兒猜猜後面會是什麼。再是讓幼兒折對稱圖形)

二、找朋友(展示圖形片,請幼兒在提供的圖形中找找每個圖形的朋友,說說它們爲什麼是朋友,再集體觀察兩個圖形的異同:形狀、顏色、圖案相同,左右位置相反,感知理解對稱的意義)。

三、找一半(讓幼兒說在日常生活中見到的對稱物體和自己身體上有沒有對稱的地方,指導幼兒操作活動材料,找出對稱的圖畫並塗色請幼兒觀察已經拼好一半的圖案,用相同的玩具材料拼出相對稱的另一半)。

修改後活動方案:

目標與上面同。

準備:三張對稱圖片:三角形,花朵,小鳥。

對稱及不對稱圖片若干。

操作紙每人一張:有找對稱塗色的,有畫對稱圖形的。

過程:一、猜一猜(分別出示三張對稱圖片的一半,讓幼兒猜出後面是什麼。三張全出示後引導幼兒觀察左右兩過的異同:形狀、顏色、圖案相同,左右位置相反,感知理解對稱的意義)。

二、找一找(先出示若干半張圖片,讓其尋找對稱的另一半。再在自己身上尋找對稱的部位)。

三、做一做(用自己的身體做對稱的動作)。

四、畫一畫(在操作紙上先找對稱圖案,再塗色對稱圖案,最後畫對稱圖案的另一半)。

活動設計的反思:

這是一個對“對稱”含義理解的活動,而“對稱”的物體、圖案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只要告訴幼兒“對稱”的條件,幼兒能容易找到,但是這種方法回到了原來的“灌輸、傳授”式,幼兒在活動中永遠是處於被動者。

所以如何讓幼兒主動學,樂意去尋找發現,這是活動設計的關鍵。如今有了首席備課人,但設計的活動思路不屬於自己,要使這活動儘量減少紕漏,那就精心的構思活動方案,琢磨活動過程,把握每個活動中每個環節,活動後進行反思。因此活動前我仔細琢磨了原活動方案,總覺得不是自己的不能得心應手去實施,因此對活動進行了修改調整,讓幼兒在“猜一猜、找一找、做一做、畫一畫”的幾個環節中,引導他們發現了“對稱”所需的條件,每個環節清晰、明瞭,重點突出。

活動目標的反思:活動的目標實而在,不空不廣也不難,並已在過程中很好的體現,特別是“發現物體的對稱性”我覺得非常好,都是幼兒通過自己的觀察而得到的正確答案。是一種主動學習的反映。

活動過程的反思:

“猜一猜”是活動的第一環節。而“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去“找”。我要讓幼兒在快樂的“猜一猜”後,自己去尋找左右兩邊的異同點,這就是重點。在猜的過程中孩子們興趣高漲,因爲我對幼兒的猜測答案都沒肯定也不否定,所以他們就特好奇,給下面的“尋找”增加了更大的興趣。在我的鼓勵下,他們都積極主動的尋找着每張圖片兩邊的相同點與不同,最終自然的發現了“對稱”的條件:形狀、顏色、大小、圖案相同,方向相反。然而就在讓他們找不同點時,我提出了一個帶有誤導性的問題:“找一找兩邊有什麼不一樣”,因此幼兒就從細微之處找不同,還真的找到了線條不直、圓圈不圓之類,沒有一個幼兒會從方向上去觀察,我也就只能半提醒着他們“看看小鳥吧朝哪邊”,幼兒才恍然大悟“方向相反”了。顯然這是我的提問出現了問題而導致的。這環節讓我滿意的是話比較簡潔不多,靈活的面對幼兒的“猜測”。讓我遺憾的就是:問題設計不妥,帶來了誤導或多或少的耽誤了教學活動的時間。

“找一找”是對“對稱”含義的理解後的初次應用。我就請班上學習、接受能力中偏下的幼兒回答,結果是多數幼兒對“對稱”已理解,也能找到相同的另一半,但還有極少幼兒有些模糊而出現錯誤,因此就在他們的錯誤中提出問題並極時幫他們解決了問題,使幼兒更加理解了對稱的意思。

“做一做”是爲了增加一點趣味性,前二個環節都是以說爲主,而做一做即是讓他們鞏固“對稱”的理解,又是能讓他們好動的身體能得到輕鬆片刻。雖是動的一刻,但師幼配合非常默契。

“畫一畫”的操作活動有看、想、找、塗色、畫的過程,是前面學習的綜合反映。在此中我覺得不足的是:在幼兒操作前沒有再次或是小結一下對稱條件,也沒有示範,因此很多幼兒出現了對稱的顏色沒有用上,他們只是塗色而已,如果能提一提,也許幼兒塗色時會主意到色彩的變化與對稱。

這就是我對“有趣圖案”整個活動的全面反思,只有在仔細深入的反思中才能找到或者是接近有效完美的教學途徑。

幼兒園中班老師工作反思總結 篇6

一、角色定位: 保育員就是教師

很長一段時間裏, 幼兒園的保育員就意味着打掃衛生、負責幼兒安全、管理幼兒衣物和本班設備, 似乎保育員只負責“保”, 至於“育”則是教師的事, “保教合一”事實上難以實行。我國的幼兒教育法規明確規定了保育員的職責。如在新頒佈的幼兒園工作規程中, 對保育員的要求除了上述一些外, 還有一條很重要卻往往容易被廣大幼教工作者忽視的是: “保育員要在教師指導下, 管理幼兒生活, 並配合本班教師組織教育活動。”這一方面是國家對保育員作爲幼兒保育和教育的專業性的認可, 另一方面也暗含着保育員作爲教育者的角色要求。上述 1 案例中的 C 老師, 在帶班老師無暇兼顧所有幼兒的情況下, 沒有“我只是保育員, 教學的事不歸我管”的工作態度, 而是主動融入教師角色, 通過讓兒童跟唱昨天學的歌曲, 避免了活動秩序混亂的局面, 既減少了過渡環節時間的隱性浪費, 又很好地配合了帶班教師的工作。其實, 在這個事件當中, 她已經發揮了教師的作用, 並以教師的角色來應對特定的教育情境。如果沒有一定的教育意識和教育機智, 是很難做到的。此外, 從上述案例中, 我們不難看出, C 老師沒有像其他保育員那樣對班上教學活動不聞不問, 而是對班上的教學活動和教育內容十分熟悉, 否則她很難把昨天孩子學會的歌曲遷移到當前的情境之中。

二、角色轉換: 實現保教一體

在 2 案例中, C 老師在孩子們戶外活動完回到教室後, 安排孩子們洗手、喝水, 履行的是傳統教育觀念中保育員的角色; 但是就在 A 老師讓她“說說彤彤的表現”時, 其實 C 老師的角色已經超越了照顧孩子飲食起居、班級衛生的傳統角色期待, 而是根據情境需要, 在彤彤要貼幾個小紅旗這個問題上, 轉變爲評價者。在這個案例中, 三位教師很自如地轉換着彼此的角色: 當 B 老師對兒童進行評價時, 並沒有一言堂, 而是將其他兩位老師也納入評價主體; A 老師則將評價權力交給 C 老師, 給了她走到臺前的機會。正是由於平日裏帶班教師給了保育員很多機會, 才能使得保育員在鍛鍊中逐步轉換身份、轉換角色。

三、角色期待: 保育員是課程的實施者、審議者

(一) 保育員是課程實施者

1. 保育員在幼兒健康教育中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幼兒教育指導綱要 ( 試行) 》明確要求:“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足見健康教育在幼兒發展中的基礎性作用。幼兒健康教育的內容涉及幼兒生活的全部範疇。因此, 幼兒健康教育是生活教育, 應當在盥洗、進餐、清潔、睡眠、鍛鍊、遊戲等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環節滲透健康教育理念, 實施健康教育策略。而保育員可以說和幼兒一日生活聯繫最爲密切, 如果保育員能夠在以上幾個生活環節中適時融入健康教育的要素, 滲透健康教育的理念, 其作用要比教師專門組織的健康課大得多。具體而言, 在盥洗、清潔時, 保育員不僅起到督促、

監督、幫助的作用, 而且還應當培養幼兒良好的衛生習慣; 在進餐時, 如果保育員能夠超越以往爲了儘快收拾餐桌、餐具, 只關注孩子是否定時定量吃完的情況,更多地和教師一同關注幼兒的進餐自理能力、進餐量變化的原因、進餐情緒等等, 保育工作的教育價值就凸現出來了……可見, 對於保育員來說, “處處是教育, 時時是教育”。關鍵看保育員能否抓住一日生活中的保育契機, 從中發揮教育作用, 做到“以保促教”。可以說, 保育員在促進幼兒身體的發展, 滿足幼兒生理的需要上發揮着重要作用, 他們承擔着幼兒發展中最基礎性的任務。

2. 保育員在課程具體實施中起到輔助作用。在課程物質材料準備上, 保育員的職責不應僅侷限在分發教具、材料上, 而應根據自己平日對兒童的瞭解和關注, 就材料製作提出自己的意見, 進而幫助教師改進玩教具的製作和擺放。在具體活動進程中, 以往保育員只是簡單配合教師維持秩序, 在必要的時候參與並幫助教師完成教學活動。其實, 保育員還應當在活動中細心留意孩子們的狀況, 尤其是個別能力較弱的孩子, 並及時調整他們的狀態,引導和幫助他們參與到教師的活動之中。在活動結束後, 保育員除了負責收拾物質材料之外, 也應及時向教師反映在活動中發現的問題, 包括自己的困惑, 這樣才能在不斷的總結和反思中得到成長。事實上, 在教育活動的各個環節中, 保育員都是必不可少的, 幼兒園課程作爲與兒童生活緊密相聯的課程, 更是少不了保育員的參與, 如此, 才能更好地發揮保教人員的教育協調作用。

(二) 保育員是課程審議者

審議是指通過對特定對象、現象的深入考察、討論及權衡以做出一定選擇的活動。課程審議是課程開發的重要途徑和方法。幼兒園課程審議特指以幼兒園課程開發爲目的的課程審議。而課程開發不是單憑個別教師就可以完成的, 而是要藉助幼兒園團隊的力量, 團隊組織方式可以是多層次、多樣化的。班級作爲幼兒園課程實施的重要基地, 爲以班級爲核心的課程開發提供了可能, 保育員作爲班級中重要的一員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對課程實施提出建議, 從而催生出一些新的策略。以下是一位保育員寫的工作感想: “以往在活動結束時, 我主要負責收拾整理各種材料。現在, 我除了做好這些工作以外, 還及時和教師交流我在活動過程中發現的問題, 如個別兒童的特殊興趣點和需要等等。主班老師發現問題後, 我們又一起想了許多辦法來解決問題。沒想到, 我也可以做得這麼好! ”事實上,這個保育員已經參與了本班的課程審議, 只不過這種審議相對於有組織的正規審議, 在形式上更爲自由。所以, 在幼兒園, 每個參與者都有權力對課程進行審議和開發, 不同的是每個人的側重點和角度。因此, 參與者可以對同一問題進行多角度的分析和探討, 課程在教職工的共同努力下才能開發得更好。

在家園共育方面, 幼兒園工作規程規定: “幼兒園應主動與幼兒家庭配合, 幫助家長創設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 向家長宣傳科學保育、教育幼兒的知識, 共同擔負教育幼兒的任務。”“幼兒園可採取多種形式, 指導家長正確瞭解幼兒園保育和教育的內容、方法, 定期召開家長會議, 並接待家長的來訪和諮詢。”不難看出, 規程中所指的共育, 既包含教育, 也包括保育。而一直以來家長開放日變成了幼

第2 / 3頁

兒園教育展示日, 保育這一十分重要的因素常常被忽視。其實, 幼兒園完全可以在家長開放日給保育員一個展示自我的空間, 讓他們結合自己的保育經驗和實踐, 爲家長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保育策略, 這樣既調動了保育員的積極性, 同時也達到家園共育的目的。

當然, “保教合一”並不只是要求保育員要做到“保中有教”、“以保促教”。作爲教師同樣也要轉變自身固有認識, 放下架子, 從小事做起, 珍惜保育員的勞動成果, 積極參與保育員的工作, 幫助保育員提高教育水平, 優化班級氛圍, 使得保、教兩方面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幼兒園中班老師工作反思總結 篇7

家長是幼兒的第一任老師,我們就是幼兒在接受學前教育時的第一任老師,我們怎麼可以去傷害他們呢?我們應當去關心和愛護他們,幼兒在進幼兒園時完全是一張純潔的白紙,沒有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等,我們作爲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應該熱愛孩子、尊重孩子,關心愛護孩子,對孩子要有耐心,尤其不能體罰孩子,或者變相體罰孩子,讓孩子有個好的起點。教育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體罰絕對不是個好辦法,而且,它帶來的不利後果恐怕是讓人難以接受的,無論你出於什麼動機,對孩子的粗暴與體罰都不是理智的行爲,這是社會所不容的做法,“在愛中長大的孩子,學會仁慈,在皮鞭下長大的孩子,只會產生仇恨,”體罰孩子往往出於一時衝動,如果不顧及孩子的感想,幼兒的身心就會受到傷害。如何溝通,怎樣做一個好老師值得我們好好的去反思。

作爲教師,我們面對的是一羣天真活潑的孩子,他們也許會做出一些令你頭痛不已的事。但這也步完全是孩子們的錯。“人無完人,金無足赤”。連我們成人都不可避免的會做出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我們又有什麼理由要求孩子們十全十美呢?哪一個人不是在不斷的犯錯和改正錯誤中逐漸成熟的呢?所以,我們應該學會寬容、理解自己的學生和身邊的人,要用自己的愛去感化、教育孩子。

幼兒園中班老師工作反思總結 篇8

一、科學教育活動是幼兒認識周圍世界,獲取知識與經驗的重要途徑。

在科學教育內容的選擇和設計上我注意到幾點:

①活動來源於孩子們的生活,用他們的生活經驗來促進目標的實施。並以目標爲出發點和歸宿,內容要爲實現目標服務;

②內容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新穎有趣,有利於激發幼兒的興趣和求知慾;

③各階段內容循序漸進,呈層次性,不同階段提出不同的要求。

二、科學教育的目標強調幼兒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

作爲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我爲幼兒提供足夠的豐富的操作材料,創設一種寬鬆融洽的氛圍,引導幼兒主動積極的參與活動,直接操作、反覆體驗,主動探索,通過玩一玩、說一說、記一記、想一想、找一找、做一做等多種形式,激發幼兒積極參與探究活動,感受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探究的樂趣。

三、科學活動組織要求教師有充足的知識儲備和對活動過程有足夠預測。

一點對我來是個很大的挑戰,儘管在組織活動前我準備了多種應變方案和策略,但在實際活動由於過度追求活動效果,當孩子在探索中出現了教師預測之外的新疑問時,我只給予了簡單的迴應,錯失了一些教育的契機,因此覺得有不少的遺憾。

幼兒園中班老師工作反思總結 篇9

前不久,在《都市報》和《商報》上刊登了一則另我們所有的人都感到震驚新聞_孩子由於在幼兒園午睡的時間哭鬧不肯入睡,班級老師怕影響其他小朋友午睡,不僅用巴掌打孩子,還用“膠帶紙”封住孩子的嘴巴。

當時我看到這則新聞的時候,我在深思,這位老師她有資格當老師嗎?她配當一名合格的幼兒教師麼?難道她不知道這樣做是在摧殘一個健康孩子的心靈嗎?她難道不知道這是在侮辱一個孩子的尊嚴嗎?

以上這位老師,對幼兒採取的教育方法,構成了體罰和變相體罰,損害了幼兒的人格尊嚴,但她卻並沒有意識到自己行爲的嚴重後果。

《幼兒園工作規程》也提出要尊重、愛護幼兒,嚴禁體罰和變相體罰、侮辱幼兒人格等損害幼兒身心健康的行爲。如情節嚴重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機關給予行政處分。由此可見,幼兒園應大力學習宣傳法律知識,指導規範教師的行爲,單憑工作經驗是不夠的。同時還應該認識到“淘氣、調皮”是成人對孩子的一種看法,不是孩子的錯。

我個人覺的我們身爲幼兒園的老師是培養新一帶的接班人,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所以,幼兒教師是孩子啓蒙的老師,更應該要有一顆寬容的心去對待每個孩子。雖然現在的孩子,大多數是獨身子女,又是爺爺奶奶的“心肝寶貝”,是爸爸媽媽的“掌上明珠”。所以,有個別孩子的脾氣性格可能是比較古怪、倔強、偏激。但我相信聰明的孩子是誇出來的,而不是體罰出來,所以我相信如果只要老師有耐心、有責任心,相信沒有教不會的孩子,只有不會教 的老師。能否給孩子們一個美好的童年,全都掌握在老師的手中,好的老師能教育出好的孩子,當然要教育別人,首先要樹立好的榜樣以身作則,多爲別人着想,大膽無私的奉獻你的愛。只要堅持積極鼓勵孩子、啓發誘導的正面教育方法,我相信一定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最後我希望正在工作一線的幼兒園教師以及所有的老師們,努力做好一切力所能及的事。盡力做一個合格優秀,孩子們心中的好老師吧!

幼兒園中班老師工作反思總結 篇10

語言活動的目的是要創設適宜的語言環境,提供機會讓幼兒多想,多看,多說等。根據我們教參的安排,我選擇了《癢癢樹》這節語言活動。剛開始看到中個題目,我自己也搞不太懂,我真的也沒有聽說過真的有癢癢樹,爲了讓自己有個知識方面的準備,我就上網查資料,瞭解到底有沒有癢癢樹。查資料得知:癢癢樹是一種很漂亮的花樹,它的名字叫"紫薇樹",它的葉子是橢圓形的,它開出的花朵非常漂亮,有紅色的,粉色的,還是紫色的。你只要輕輕地碰碰它的樹皮,它的枝葉就會搖動起來,可有趣了。

成功之處:

1、課前的知識準備充分,爲本次活動奠定了基礎。

2、目標定位明確。這個活動的目標是讓幼兒能夠在故事中從內心深處感受"癢癢樹從快樂到傷心再恢復快樂"整個過程的情緒變化,積極幫助癢癢樹治療。

3、教學方式多樣性。採用了分步講述故事,引導幼兒猜測癢癢樹爲什麼要哭,並大膽想象.有的說"他開始落葉了,"有的說"小朋友都不找他玩了"......這樣有利與幼兒的想象和語言表達能力,讓孩子從內心深處想說。

4、注重讓孩子多說,多想。在活動中並不是只注重說,與其他領域的相互聯繫。如:讓小朋友在討論幫助癢癢樹的方法的時候,知道了要愛護樹木的意識。讓小朋友討論霞霞很癢想笑,而看見癢癢樹流淚沒有笑的原因時,讓小朋友懂得"別人傷心時,笑是不禮貌的"的道理。延伸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當有小朋友遇到事情哭了,我們不能笑,而要想辦法去幫助他.

5、注重對孩子的環保教育。從癢癢樹的變化過程中,讓幼兒更加深刻愛護花草樹木,不是從保護環境的大道理上,而是從我們與樹木之間的感情,我想幼兒故事的美就在他可以將任何事物擬人化的描寫了,讓幼兒從情感上接受.

不足之處:

1、對孩子的關注不太夠。

2、孩子的語言發展能力不均衡,差距較大。

3、我在組織實施的過程中,缺乏了科學邏輯性,感受是因人而異的,有寫幼兒感受較淺,不能體會出來,或者表達出來,那麼我也應該讓他們有個說的機會,複述別的幼兒的感受,但是我忽略了。在以後的語言活動中,我希望我能儘量讓每個孩子都能"說"到。

幼兒園中班老師工作反思總結 篇11

這節語言課是根據繪本《想吃蘋果的鼠小弟》、《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還有結合中班幼兒實際情況來設計的。說起繪本,之前我也是對繪本一無所知,直到上次上到這節課,纔去瞭解繪本的。繪本,顧名思義是一種適合幼兒閱讀的,以圖畫文字爲輔,甚至完全沒有文字而全是圖畫的書籍。繪本以它獨有的精妙的語言文字和明快引人的畫面,引領着幼兒們飛翔在一個個神奇夢幻的空間裏。幼兒正處於語言發展的關鍵期,豐富的繪本爲幼兒打開了認識世界的窗口;多彩的繪本讓幼兒天馬行空的想象得以滿足。繪本對兒童情感、想象力、靈敏度,以及審美的啓迪,正是幼兒日後成功與快樂的源泉。在這樣的背景下,繪本教學悄悄地進入我們的視線,爲幼兒的語言教學帶來了鮮活的生機,同時也大大增強了幼兒在閱讀活動中的興趣。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先通過出示一棵蘋果讓孩子說說是什麼,其主要原因是樹和來了一隻鼠小弟,通過對鼠小弟的打招呼,幼兒對主人公加深了印象,並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猜想,引出故事名稱,有利於培養幼兒仔細看,注意細節觀察的良好閱讀習慣。當我問到:鼠小弟站在高高的蘋果樹下,會想些什麼呢? 在活動中,各種動物的出場我採用了不同的形式:直接出示、描述特徵、敘述聲音等,緊緊抓住孩子們的注意力。同時在給他們基本的語言框架的前提下,讓孩子們自由想象:他是怎樣摘到蘋果的?他會做什麼動作?說什麼話?我發現我的這個活動的確有一些值得反思的東西。

1、對於故事主旨的滲透和詮釋不足:

鼠小弟又矮又小,在他的身上並沒有想其他動物身上有的本領,但是他並不放棄,鍥而不捨地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遇到困難沒有後退,而是勇敢地嘗試,在活動中我沒有很好地將這種精神傳遞給予幼兒,這是我在活動中應注意的一個地方。

2、提問的有效性。

幼兒的思維過程往往是從問題開始的,而良好、有效的提問是組織好活動的關鍵所在。在本次教學的組織過程中,我分析自己在提問的預設和技巧上存在明顯的不足,也就所謂的語言不精練。在教學活動中所提出的一系列問題其指向性不夠強,有的籠統,有的死板。當幼兒給予他們的反應或答案(特別是一些能力較強幼兒的超前回答)時,我的變通能力就不夠好,依舊把自己在教案中所設計的下一個問題按部就班地提出來。這不僅大大延長了本次教學活動的時間,而且從中妨礙了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我對於此感悟到,有效的提問需要教師對幼兒的回答有一個很充分的預設過程。當幼兒的回答是預設中的某一項時,那麼對下一個問題的提出就會從容、自然,更有邏輯性,從而符合"以幼兒發展爲本"的理念。提問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而掌握和提高提問的技巧,需要反覆的鍛鍊和總結,這樣纔會使課堂變得更加生動而精彩,以致更好的完成所預設的活動目標。而在遇到這樣的情況時,隨機應變的能力還不夠,不能及時抓住一些信息做爲教育的契機。

幼兒園中班老師工作反思總結 篇12

這個活動是讓幼兒從動畫片《西遊記》中瞭解孫悟空頭上的緊箍咒和芭蕉扇的形狀、顏色、圖案,並學會製作芭蕉扇和緊箍咒,初步感受印第安風格,以此提高幼兒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以及審美能力,體驗製作的快樂。

在課前通過觀看《西遊記》視頻動畫,瞭解孫悟空頭上的緊箍咒和鐵扇公主的芭蕉扇的外形特點和花紋圖案。運用油畫棒結合多種圖案裝飾芭蕉扇,幼兒園用毛根製作緊箍咒,感受輕鬆愉快的製作氣氛,體驗"三借芭蕉扇"的遊戲樂趣。整個活動以遊戲情境貫穿始末,瞭解孫悟空頭上的緊箍咒和芭蕉扇的形狀、顏色、圖案,並學會製作芭蕉扇和緊箍咒,以此提高幼兒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以及審美能力,體驗製作的快樂。整節課幼兒玩的很開心,但也存在一些問題。

一、導入部分過長

導入部分通過談話激發幼兒的興趣,引出緊箍咒和芭蕉扇,並通過提問,讓幼兒回想起緊箍咒和芭蕉扇的樣子和特徵,同時做了小結。緊箍咒的形狀像個圓圈,是金色的;芭蕉扇的形狀像一個葫蘆,上面有非常漂亮的花紋圖案。

二、本節課安排的內容過多

由於要製作緊箍咒和芭蕉扇兩個內容整合放到一節課裏,首先孩子操作時不夠,在介紹示範的時間也縮短了,沒能夠很詳細的給幼兒做講解示範。在出示芭蕉扇的紙模和毛根時,同時提問了兩個問題,這個提問方式是不對的,針對幼兒的年齡特點,應該一次提一個問題,給孩子更加清晰的方向。其次,在介紹材料時,沒有很重視先後順序。在引導幼兒如何在紙模上塗色、畫花紋時,自己示範的順序也是不夠合理,應該先畫扇面再畫扇柄。

三、評價和交流的方式不夠多樣化

在最後一個環節,展示欣賞作品幼兒相互交流,這個環節的評價很單一,沒有請幼兒互評,自評,在今後的教學中應該重視這一點,美術課的評價更加重要,要做到讓幼兒欣賞美的同時,又能夠知道自己的不足,吸收其他幼兒的優點,同時也能在此環節給幼兒充分發揮自己的空間,也有利於培養幼兒的榮譽感。

幼兒園中班老師工作反思總結 篇13

細心的父母可能會發現,孩子在獨自遊戲時,常常會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還常常自言自語,時而與這個角色對話,時而又與另一個角色對話,好像他正在和一些“夥伴”一起玩耍似的。有些父母便會擔心起來,懷疑孩子是否患上了某種心理疾病。其實,這是兒童正常的行爲表現,這裏的“不同角色”是幼兒假想的遊戲夥伴,“自言自語”是幼兒的遊戲言語。

一、幼兒的遊戲言語

三口之家的現代家庭結構,決定了大部分孩子在童年時期往往有較多時間是獨自在家裏遊戲,這時就常常會出現年輕父母擔心的幼兒遊戲言語。皮亞傑認爲,這是幼兒的一種自我中心言語。正確地理解幼兒的遊戲言語,能幫助家長更直接更清晰地瞭解到幼兒的內心需要。在結構遊戲和繪畫活動中,經常可以聽到幼兒邊玩邊說:“這是把大手槍,‘叭叭叭’……”“哎呀,壞蛋被我打死啦!”“小朋友在過生日呢,祝你生日快樂……”兒童常常用這種言語來表達他難以用動作表達的內容,這種言語往往比較完整,富有情感和表現力。皮亞傑指出:“幼兒遊戲言語是內部語言發展過程中的一種過渡形式,有外部語言的特點,又有內部語言的特點。”因此,我們可以知道,幼兒的遊戲言語是其思維的有聲表現,它伴隨着遊戲進行,反映行爲過程中的問題和行動結果。家長由此可以進一步理解幼兒的外部行爲。

二、幼兒假想的遊戲夥伴

假想的遊戲夥伴是兒童遊戲的精神伴侶,無形的朋友。據研究,約有15%~3O%的兒童會出現這種現象,一般在2.5~6歲之間發生。一般地說,這個現象到了入學年齡,隨着幼兒社會交往的增多會漸漸消失,個別也可能延續至10歲左右。按皮亞傑的理論,這時幼兒的思維正處於“前運算階段”。其特點是幼兒的思維開始從具體的形象思維,慢慢地過渡到開始利用表象進行思維。幼兒與假想夥伴的遊戲,正是頭腦中夥伴表象的再現。

正因爲如此,不少兒童都有假想夥伴、無形朋友。這些假想夥伴、無形朋友也許是以前和他一起玩耍過的,但眼前不在身邊的朋友;也許是記憶深刻的畫報雜誌中的偶像;也許是某個動物或某個卡通人物形象。當孩子獨處時,爲了解除孤獨感,頭腦中就會產生這些夥伴形象,並且把想像中的人或動物當作真實存在,與“他”說話,和“他”一起玩,還會在談話中提及“他們”。有假想夥伴的兒童,通常也能和其他兒童玩得很好,他們在和其他兒童玩耍時,就不再帶上他們的假想夥伴了。

在這裏,我們自然會想到,獨生子女更有可能有假想夥伴。這表明他們找到了排除孤獨和寂寞的巧妙方法。與缺乏創見的兒童相比,富有創造性的兒童更可能有假想夥伴。

幼兒的遊戲體驗是愉快的。雖然幼兒渴望與人交往,但不能簡單地認爲孩子一個人玩是可憐的。幼兒獨自遊戲也可以是愉快的。那些具有假想能力的幼兒正體味着獨自玩的快樂。隨着意志能力的悄悄萌發,你會驚喜地發現他正集中注意力獨自思考或是和他的假想夥伴開心地交流呢。此時,家長直在一旁暗中保護和觀察,給幼兒一個獨立遊戲思考的空間,在他出色地完成遊戲後再加以表揚鼓勵。

當然,家長應儘可能爲幼兒提供條件,促使其與同伴之間的正常交往。事實證明,現實中“受歡迎的兒童”,多是在交往中主動、獨立的幼兒,他們往往表現出較強的能動性和適應能力。當然,有獨自遊戲經驗,並在遊戲中有假想能力的孩子,在集體活動中也往往表現得更主動、更積極。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