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鵝教案及反思總結(通用16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96W

白鵝教案及反思總結 篇1

初讀豐子愷先生的《白鵝》,在感嘆“鵝老爺”形象之妙的同時,也對大師語言深奧難懂深深嘆息。與其說難懂,倒不如說大師漫畫式的語言使一個個充滿個性的小動物形象躍然紙上。作爲一線的語文教師,總覺得這樣的課文好詞太多,很難分層次一個個引導學生感悟,好像每一個丟了都不合適。對於這樣的文章,筆者在教學實踐中覺得突破一兩個重點詞,使閱讀課堂詞語教學有“牽一詞而動全文”的效果。

白鵝教案及反思總結(通用16篇)

反覆體昧《白鵝》,覺得如果把文中“三眼一板”這個詞教好,就能使白鵝吃相的特點分明突出,也能從更深層次習得文本的語言。“三眼一板”,本義是講節奏。於是,筆者想從詞義入手,開掘文本更豐富的內涵,發現詞語中的韻律之美。

一、本義,韻之源

當我進行文本細讀,有一種很強烈的感覺,就是一定要引領學生學好“三眼一板”這個詞,可是它又在很多的好詞中間,很難抽出來進行單獨的教學。在百般無奈之後,我決定追本溯源,沿着“三眼一板”的本義追尋,或許有教學的出路。當我翻閱很多工具書,“三眼一板”的本義浮現在我的面前:“三眼一板”也作“一板三眼”;板,以拍板擊打一下,爲中國音樂每小節裏最強的拍子;眼,以鼓籤敲擊板鼓,爲次強拍或弱拍;三眼一板即一小節中有四拍的音樂節奏。細讀本義後,覺得豁然開朗,原來“三眼一板”中有着固定的節奏。節奏如此固定,用在鵝老爺身上不正是一種古板和一成不變嗎?於是,一個把文本的內容糅合在詞語本義中的教學思路便應運而生。

二、尋義,韻之聲

出示:譬如吃了一口飯,倘若水盆放在遠處,它一定從容不迫地大踏步走上前去,飲一口水,再大踏步走去吃泥,吃草。吃過泥和草再回來吃飯。

1.師:你從什麼地方看出來鵝吃飯的順序是不變的?

2.師:能不能用一個詞來形容一下鵝吃飯的樣子?

3.師出示:(三眼一板:“三眼一板”也作“一板三眼”。板,以拍板擊打一下,爲中國音樂每小節裏最強的拍子。眼,以鼓籤敲擊板鼓,爲次強拍或弱拍。三眼一板即一小節中有四拍的音樂節奏。)

4.請你再讀讀句子,說說鵝吃飯怎麼吃出音樂節奏來了?

5.句式:倘若發現飯盆在遠處,鵝老爺必定( ),再去喝一口水,然後再到別處去吃一口泥和草。吃過泥和草再回來吃飯。

譬如吃了一口飯,再喝了一口水,發現泥和草在很遠的地方,鵝老爺( ),吃過泥和草再回來吃飯。

6.師:飯、水、泥、草;飯、水、泥、草。順序會變嗎?節奏會變嗎7這四樣東西就好比四個節拍,三個弱,一個強。一個強,三個弱。(指板書)這就是“三眼一板”。

7.齊讀句子。

上述“三眼一板”的教學過程,旨在找到文本的內容與詞語本義的耦合點進行鏈接,讓詞語的本義引入不再變得枯燥機械。在告知學生詞語本義後,老師讓學生找找鵝吃飯所對應的本義中的內容。這一步的理解教師開始調動學生閱讀的思維,讓文本的信息、自己的閱讀經驗、詞語本義的內容表述三者合一。在學生對“三眼一板”的本義有所感悟後,教師的句式訓練則起到很好的推波助瀾的作用。這兩個句式的內容,文本中是沒有的,但卻是文本外必有的。這既是教師對文本的一種合理的解讀,有效地拓展文本,也是在文本的縫隙間給讀者提供想象的空間。學生完成這兩個句式訓練的過程,必定又是一個運思的過程。當學生合理地想象和再現鵝老爺吃飯的章法和規律時,情不自禁地發現原來這是多麼程式化的事情,自然就會想到鵝老爺的脾氣和性格,也會隱約感到一種過分的執着。教師在學生回答後,順勢利導,讓學生明白“飯、水、泥、草”這樣的吃飯過程是永遠不會改變的。而教師刻意地重複這四個步驟,讓學生自然感受到一種音韻。此刻,“三眼一板”中所蘊含的韻律之美便水到渠成般呈現出來。學生最後的朗讀,便把感悟的效果提到更高的層次。

三、得義,韻之味

教完詞語,我們不妨冷靜地思考,究竟我們給予了學生什麼?筆者認爲,詞語教學的歸宿應是習得和內化。上述詞語教學的過程,最值得回味的應是得義的過程。其實,“三眼一板”的教學過程,大致經歷了以下的環節:初解本義一鏈接文本一碰撞經驗一糅合文本一拓展本義一內化詞義。這一過程,是詞語教學“得義”的有效規律,也是引導學生理解詞語的有效教學方法。但是,如果我們把這一教學的規律像線一樣抽出來,那麼詞語教學會變得程式化,課堂自然變得機械而乏味。因此,上述教學的“味”其實就是在追尋客觀規律的同時尋求人文氣息的美,把求義過程“美化”,這樣,我們的詞語才更加鮮活。

詞語教學的有效性,是一個永恆的命題,但在“得意”與“得言”並行的課堂實踐中,一定有深刻的解答!

白鵝教案及反思總結 篇2

回眸整節課,我還有很多遺憾:

1,時間拖延了.主要原因就是雖把注意力都放到了對學生感情的激發上了,卻又沒把握好語文的工具性,以至於沒有見好就收,耽誤了時間.這其實也折射了自己的不足:教學藝術缺乏"自然",缺乏堅實的思想支撐.

2,沒有領悟語文"工具性"的含義.在對課文的理解過程中,只重視情感,卻完全忽略了對重點"字","詞","句"的提煉.應該換個角度,從重點字,詞,句中去抓情感,而不是脫離工具空談感情.

3,忽視了學生主體性.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所有的問題都是我拋出來的,而不是學生自己提出來的.這是與新課程理念相違背的,對此,我感覺是我最失敗的地方.糾其原因是:

(1)對文本的理解不夠透徹,沒有明白文本自身的作用.

(2)也是第一次接觸高年級的教材,心裏沒底,對學生的把握不準,對學生不敢大膽地放手.

(3)還是自身的素質問題,語文素養實在是太低了.自己的語言組織能力以及對課堂的應變能力還是不夠.有的時候,學生的回答不能到點子上,我就可是亂了陣腳,不能冷靜地進行引導.就把自己當成了主體,自演自導.

總的來說,這一次的教研課給了我很多啓發,讓我更成熟了一點.

白鵝教案及反思總結 篇3

1.形象直觀的多媒體課件,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學生對四個小動物在雪地上如何畫畫,怎麼畫一目瞭然。

2.適機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如讓學生用"有……還有……有……和……"的句式說說雪地裏來了哪些小畫家,規範了學生表達的語言。

3.在理解第四句時結合圖片理解了小畫家的畫與自然界裏的一些景物是多麼相象,然後結合四個小動物,反覆誦讀,這句話。

在課堂上,老師那富有兒童化的語言和優美的肢體語言帶給學生們的更是一種享受。老師範讀課文後,讓學生以各種形式讀,培養了學生對課文的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又培養了同學間的團結合作精神。

新課程倡導課堂教學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課堂上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適時機地向學生拋出便於討論解決的問題,讓學生在議一議中統一思路,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逐步得到培養。另外能引導學生在朗讀後進行自評,互評,學生的評價水平逐漸增強。

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有活力的。老師讓學生展開想象,小雞畫的像竹葉,還像什麼還讓學生想象雪地裏還會來哪些小畫家,會畫什麼這樣的問題既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又發展了學生的思維。

白鵝教案及反思總結 篇4

這個課例的創意之一,在於以活動爲主線的教學結構之美。

說、讀、品、寫四個教學環節,起承轉合,環環相扣,清晰勾勒出了閱讀活動的基本過程;鋪墊、感悟、賞析、拓展四個教學步驟,層層推波,步步助瀾,使學生親身經歷了一次有聲有色、精彩紛呈的語文實踐活動。

這個課例的創意之二,在於“無提問”的教學設計之美。

全節課沒有“提問”,但有“問題”。“問題”的表述很有藝術性,從形式上看是讓學生尋讀、對讀、品讀、選寫等,而從設計的目的上看,則是暗示了課文的學習重點、難點、關鍵點,暗示了課文的寫作技巧,而且結合示例,還巧妙暗示了詩歌鑑賞的方式和方法。

這個課例的創意之三,在於落英繽紛的教學細節之美。

如“讀星星”這個教學環節,教者採取聽讀、齊讀、尋讀、對讀等多種朗讀形式,引導學生讀出了詩歌的鏗鏘之聲、音樂之美,也讀出了詩歌的情韻之流、意境之美。其中特別是“尋讀”部分,教者藉助簡要的提示,引導學生讀出了詩人筆下的“一顆熾熱的心”、“二種黑暗的現實”(一種寫滿苦難的現實,一種像冬天般冰冷的現實)、“三個美好的世界”(一個富有詩意的世界,一個像夏夜般柔美的世界,一個像春天般溫馨的世界)。落英繽紛的教學細節,既有力推動了學生對詩歌文本的深層解讀,同時也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審美情感體驗。

白鵝教案及反思總結 篇5

這則詩化的童話的主題是希望學生把握“愛”的主題,把愛給身邊需要幫助的人們,提升自己的生命價值。我在教學中重點放在對盲孩子發生變化的原因的探究,以及從影子最終得到生命這一結局的安排的啓示上,進而全面深入地把握主題。讓學生在情感上產生遷移,能夠感同身受、推己及人,真正把這種愛變成願意幫助弱小人羣的動力。是比較滿意的一課。

本堂課我的教學設計思路是很清晰的,主要是以盲孩子的心情變化爲主線來組織課堂教學的,採用的方式是朗讀和品讀。盲孩子的心情變化經歷了由寂寞---快樂----孤獨-----驚喜四個變化,所以我的課堂教學也分爲四大板塊,但是在課堂最後我卻少了一步課堂小結。沒有小結,這四個板塊似乎仍然是割裂的。所以小結很重要,他就像一根繩索能夠將課堂板塊串聯起來形成一個整體,使課堂更加完整。這一點值得我在今後的教學中引起注意,應該重視小結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

白鵝教案及反思總結 篇6

1、課堂討論是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有效的討論,有利於調動全體學生投入自我探索,有利於師生間、生生間的情感溝通和信息交流,有利於思維的撞擊和智慧火花的迸發,尤其有利於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創造能力的培養。雖然本課學生課堂上的討論交流較多,但我發現有時討論的並不充分,過早停止討論,影響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組織效率也不高,往往只有十幾個學生參與,部分中差生積極性不高且很少有發表意見和提出問題的機會。我想,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應注意明確討論的目的,給予充足的討論時間,重視討論的組織和引導,積極引導和鼓勵學生參與學習過程,充分發揮課堂討論的獨特作用,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2、對學生活動指導的不夠。

每次講一次公開課,我覺得自己都會有不同的收穫,學校組織這樣的活動對我來說是一次鍛鍊也是一次提高,給老師提供了很好的平臺。這樣的活動雖然會讓人覺得有點累但是在品味自己進步的時候又是一種快樂。

本堂課的內容並不是很難,因此還可以在課堂中滲透一點其他新知識來爲學生以後學習打下根基,就像在這堂課之前認識其他數時帶着學生按一定過程來學習,那麼這堂課上起來就會很輕鬆。

白鵝教案及反思總結 篇7

《假如沒有灰塵》這篇說明文語言準確、生動,知識性、趣味性很強。作者運用了假設、列數字、對比等說明方法,清楚明白而又生動形象地說明了灰塵與人類的重要關係。

新課程理念指出:教學過程是學生的過程,教師必須充分發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空間,讓學生自己活動,從而發現知識,獲得知識,讓語文課堂充滿活力,真正讓教師的“講壇”變成學生的“學壇”。略讀課文的教學更應遵循這一原則。在教學《假如沒胡灰塵》一課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1、放手讓學生去“讀”:語文教學就要創設一種想讀就讀,會讀就讀的場面,讓學生在“讀”中去感悟、體驗。在課堂上我花了許多時間讓學生去“讀”,讀懂讀透。因此,爲後邊的交流打下了基礎。

2、放手讓學生去“問”:教學過程中,許多學生能主動去提問題,通過提問,通過思考,不僅讓學生更主動地去學習,更帶動了其他學生去思考、提問。

3、放手讓學生去“講”:通過“讀”和“問”,學生有了自己的認識,我讓學生放開膽,主動表達自己的認識和見解。通過這樣的交流,學生有了充分表達自己見解的機會。

4、放手讓學生去“評”:教學過程中,我鼓勵學生參與評點、爭論,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而且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實現。

5、放手讓學生去“練”:課後練筆很重要,我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與相關的資料進行練筆——以第一人稱寫寫灰塵。不僅鍛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還有助於學生個性的張揚。

教學過程其實也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我們要學會放手,放手讓學生去做,雖然本課教學過程還有很多遺憾,但是也帶給我許多啓發,使我在以後的教學中能夠繼續前進。

白鵝教案及反思總結 篇8

《楊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級上的一篇自讀課文,出自我國第一部章回體長篇小說《三國演義》。楊修是歷史上的一個帶有傳奇色彩的悲劇性的人物,本文探討的是一個略顯沉重的課題,教學中使學生了解那段歷史並從中汲取做人的深刻道理是教學本文的要義。

整個教學設計由六個環節組成:

1、由清朝著名的文學評論家金聖嘆關於名著的評論: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導入,介紹《三國》,並引用一首短詩導入課文,短詩:聰明楊德祖,世代繼簪纓。筆下龍蛇走,胸中錦繡成。開談驚四座,捷對冠羣英。身死因才誤,非關欲退兵。

2、初讀課文,藉助註解,讀懂課文。

3、複述故事情節,併爲小故事命名。

4、討論人物性格,探究楊修死因。

5、文本解讀:討論:請以“楊修之死,過在……,是因爲……”(學生同桌之間互相討論,各抒己見 課後同學可蒐集補充材料,展開辯論 ! )6、拓展延伸:

根據對文章的感悟,自選角度,爲楊修的墓碑寫一句話:如:

1)大愚若智,聰明反被聰命誤。

2)一代英才,可惜未逢明君。

3)聰明機智知識淵博可謂英才,恃才放曠目中無人終嘗苦果。

白鵝教案及反思總結 篇9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採取多種手段引導幼兒在生活和活動中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在設計兒歌《彩色的夢》教案時,我就始終在想,怎樣才能使孩子們在短短的時間內就能完整地記憶並朗誦這首兒歌呢?

或許是自己曾經身爲音樂教師的習慣使然,我情不自禁地開始爲這首兒歌尋找合適的旋律。雖然自己沒有能力爲這首兒歌重新譜曲,但已有的旋律並不妨礙我借用一下。當找到合適的旋律時,我自己試唱感覺還可以。又讓剛上一年級的寶貝女兒學唱了兩遍,然後讓她背誦這首兒歌,果然,她一字不差地背誦了出來,這一下更堅定了我的信心。在授課時,當孩子們聽到這首唱出來的兒歌時,別提多興奮了,一個個聲音洪亮地唱着,就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孩子們已經牢牢地記住了這首兒歌。

設計教案的過程中曾有人對我說過,差不多就行了,只要孩子們能記住就可以了,哪怕是多學幾遍。在遲遲沒有找到適合孩子們演唱的旋律時,我也曾想過放棄,但骨子裏天生的一股不服輸的信念還是促使我堅持了下去,並終獲成功。

或許我們沒有改變這個世界的能力,因爲我們只是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師,但我們可以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學生。

古語有云:期乎上,得乎中;期乎中,得乎下。作爲教師的我們很平凡,如同土裏的一粒沙,但平凡不是我們意志消沉的藉口,只要你有信心,有恆心,就一定會尋找到一份屬於自己的精彩,即使我們的人生已經註定平凡,但尋找精彩的過程又何嘗不是一種精彩呢?

白鵝教案及反思總結 篇10

針對本文敘事性強、含義深刻的特點,我從文本整體出發,通過“我”的作畫態度,同學們的心理轉變,老師的言行動作這三大板塊整合實施。逐步挖掘“實事求是”的內涵,學會老老實實,學會用事實求是的眼光去評價別人,學會實實在在做人做事。

本節課,我根據中年級閱讀要求,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查字典,結合情境體會詞句含義。如我抓住“嚴肅、審視、和顏悅色”等詞和父親、老師的話理解課文內容。

在理解文本的過程中,我深入研究了講解與朗讀的關係。講是死的,朗讀是活的;講解是推評擺開,朗讀是融貫顯現;講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讀更能使人感受。

因而在朗讀方面,我側重了多種方式的讀,自讀、練讀、指讀、分角色讀、齊讀等方式進行,讓學生浸染在語言中,逐步進入一種言語情境,撩起他們的悟性與靈性。再通過有滋有味的說,讀體現以讀代講理解課文的目的,從而達到了與文本的交互達意,達到了“與我爲文”的境界。

在隨文理解的過程中,我適時引導學生抓住“我的心裏是怎麼想的?”“老師在思考什麼?”和“如果你是嘲笑同學中的人,你會想些什麼,說些什麼呢?”適當拓展文本,讓學生換位思考,讓學生真切感悟,如身臨其境。通過表情表演對比,異中求同,同中求異,讓學生對文本的領悟躍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通過讀、想、練、評等教學手段,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情感體驗,並引導學生用不同別人的觀察和思考方式感悟文本的精神內涵,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品質。

白鵝教案及反思總結 篇11

一年級的孩子的直觀思維、感性思維佔極大的比重,因爲課文的主要事情是寫媽媽和小峯爲奶奶曬棉被、曬棉鞋。

因此,“送親情陽光”活動很容易被孩子們狹隘的詮釋爲一系列跟“陽光”有關的行動:給長輩曬被子、曬棉衣、曬鞋子……我們老師應關注這一點,引導孩子們從思想上、行動上尋找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體貼長輩、關心長輩,比如給生病的爺爺唱首歌、削個蘋果,給疲倦的爸爸捶捶背、倒杯開水等等。

當然,如果有能夠感悟到“人與人之間應該互相關心,關心能夠溫暖人們的心靈”,那是更到位的理解,但不宜拔高要求,應生生的灌輸孩子此種認識。

白鵝教案及反思總結 篇12

1.在閱讀中注重雙基,落實語言的訓練。在完成這一環節時,根據詩歌的特點,我特別重視朗讀,讓學生讀準、讀上口,讀上心,讀出節奏、讀出韻律、讀了味道,這爲下面通過想象和聯想推度人物形象這一核心目標的落實打下基礎。學生在自學過程中,時而勾畫,時而默想,時而小聲朗誦,時而大聲吟詠,學生投入到精彩的故事情節和立體豐滿的人物形象的感知之中,並不時在書上作圈點批註。這說明初讀的效果十分明顯。例如有的學生在讀到:“東市買駿馬……北市買長鞭”時抑揚頓挫,緩急相間,重音、節奏、語調都把握得比較好,確實讀出了戰前的緊張而又井然有序的出征準備場面。如果沒有充分地朗讀,而是由老師包辦代替分析恐怕很難達到這樣的效果。

2.注重學生對問題的生髮。傳統的教學中的問題往往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或者是教學目標而強加給學生的問題。有些是學生並不感興趣的問題,有些是沒有難度和深度的問題,這樣的問題對於學生的思維訓練收效甚微。或者是一堂課中沒有問題。這都是不符合新課程要求的。

因此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生在反覆閱讀和思考後生髮出來的問題,因爲這纔是最有效的、有價值的問題。並且學生髮現問題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這一過程比直接尋求問題的答案更加重要。當然,在學生問題生髮時老師要注意把學生引向核心目標上來。以免學生的問題過寬過範,漫無邊際。

教學第一環節中就有意識地鼓勵和引導學生圍繞核心目標提出最有價的問題,爲第二和第三個環節打下基礎。後面纔會有學生精彩的發言展示和老師精彩的點撥點評。

總之,這節課的幾個看似不經意的教學預設中重視夯實學生雙基,落實學生的閱讀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的語言訓練,爲二三環節學生與老師、學生與書本,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發展學生閱讀、表達、傾聽能力作好鋪墊,爲四五環節方法遷移埋下伏筆。 可見第一環節的精心設計無疑是促進學生學習、實現“有效閱讀”的教學指導策略。

白鵝教案及反思總結 篇13

1.要學生劃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詞句,在旁邊批註,寫出自己的感受。通過自主閱讀,自主批劃,自主理解,自主感悟,自主質疑,讓每一個學生充分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

2.以小組爲單位在小組學習交流,組內人員相互學習和評價,培養了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再讓學生在全班進行交流,對於學生難以理解的地方我適時地加以點撥,引導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受到啓發。如在交流“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聯繫的。這樣,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態平衡。”時,學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難,我指導學生聯繫上下文、結合食物鏈圖示來學習就容易多了,這樣學生對課文就有了更深的理解,更深入地體會到“生物真是人類的好老師”。

3.學完課文後,我還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想,並課外蒐集閱讀有關人類從動植物身上受到啓發而有所發明的文章,或寫一段話介紹自己從某種動物、植物的身上受到的啓示,學生激情都很高。

白鵝教案及反思總結 篇14

(1)注重文言文的朗讀,讓學生熟讀成誦

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多讀、精讀、美讀中對詩意逐步瞭解,以至熟悉詩的內容,設計不同的教學情景讓學生讀,進一步品味詩的好詞妙句,感受詩中的優美意境,最後達到詩詞教學的目的,熟讀成誦。

(2)在合作學習中培養探究能力

賞析詩中的好詞妙句,讓學生找出自己認爲好的詞句,在合作小組中討論探究,交流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從而形成合作學習的能力。

(3)多媒體教學手段激趣

用多媒體播放有關的音樂,有關的春的圖片,有關的課件,讓學生有興趣去學習,使教學的內容直觀形象生動有趣,從而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樂學。

白鵝教案及反思總結 篇15

本文以“將心比心”爲題,以通過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兩個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文章語言精練,沒有曲折的故事情節,卻給讀者帶來很大的震撼力。

因爲這是一篇閱讀課文,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儘量做到大膽放手,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力,用自己最感興趣,最擅長的方法學習,通過小組合作,全班交流,來取長補短,達到整體的完整。如:學生在初讀課文時,我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讀書,然後思考課文主要寫了哪幾件事?學生讀書的興趣很濃,交流時的氣氛也比較好。

其次,重視朗讀和讀後感受,強化學生對語言的感悟過程。如在學習第二個故事時,我讓學生細讀觸發點——只見母親輕輕地對護士說:“不要緊,再來一次!”找得很準,並且牽一髮而動全身地擴散深入開來:數數媽媽說的話,幾個字,簡簡單單。請你深入到這個故事中,再去讀一讀、品一品,你還會覺得簡單嗎?“不要緊,再來一次”對這位剛參加實習的護士來說這僅僅是簡簡單單的七個字嗎?普普通通的一位母親,她爲什麼能有如此不簡單的舉動,說出如此不簡單的話呢?請聯繫下文再去體會。學生通過讀書體會到:透過母親“平靜的眼神”和“輕輕的話語”,可見母親把那位護士當作了自己的孩子,在鼓勵她,支持她,同時也希望自己的女兒在將來的工作中也能得到患者的支持和鼓勵。在這樣有層次的導學中,學生深層次地感受、理解課文的語言文字,促進思維發展,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另外,在課堂教學中我還注重課堂資源的整合,如始終將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貫穿導課、品讀、結課,同時又引入了中國臺灣作家羅蘭的話,論語中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做到了拓展與文本的緊密結合。

當然不同體裁的略讀課文有不同的教學方法,就是同一體裁的略讀課文教學方法也有差異,但最主要的是要以學生自己讀懂,自己體會,真正增加語文知識的含量爲目標來教學,這樣才能教學得法,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白鵝教案及反思總結 篇16

朗讀是語文閱讀課中最重要的訓練內容,要避免枯燥的講解,讓學生通過讀去體會句子的感情。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陽光》這篇課文的教材特點,我在教學時做了這樣的安排:在初讀課文的時候先聽老師讀,學生認真聽,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大概瞭解,接着讓學生自己讀,不認識的字藉助拼音讀,要讀準字音,最後讓學生拿起筆邊圈生字邊讀,爭取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讀順課文。這樣有層次地進行朗讀可以增加學生的朗讀能力。

在學習課文的時候,第二段比較長,因此我把重點放在這一段上,在學習的時候爲了便於學生理解,因此我將這一段的內容用粉筆板畫在黑板上,然後讓學生看圖讀,接着我又引導學生給課文中一些重點詞語加上動作,如:“更高了。”學生用雙手慢慢上升直到伸直爲止,這樣邊做動作邊朗讀便於學生記憶。由於這篇課文要背誦,而這一段又很長,學生記憶有點難度,經過這樣的設計學生不但能記住課文的內容,而且在指導朗讀時,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做做動作體會句子表達的感情,把學生的個性讀充分展現出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