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霧凇的教學反思(精選20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3.29K

2022霧凇的教學反思 篇1

如今的課堂,有學生的自主學習,有學生的合作學習,更有學生的創新學習,課堂氣氛的活躍、和諧,教學民主,新課程理念讓我們嚐到了成功的喜悅。同時也給我們帶來很多新的挑戰,讓我們看到自己教學的不足。作爲一名教師,要經過不斷地學習,在教學實踐和反思中,完善自己的教學水平。以下是我對《霧凇》這一課的教學反思。

2022霧凇的教學反思(精選20篇)

本課語言美、意境美。通篇都展現着“奇美”的景象:霧凇的“奇幻”、形成條件的“奇特”、形成過程的“奇妙”。這節課,我關注了語文的人文性,以情爲基礎,重視感的過程,追求內化的終極目標,引領孩子欣賞優美文字中所蘊含的美妙絕倫的畫面,讓美充溢着課堂。本文作者以形象、生動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瑰麗而奇特的景象,並說明了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備課之前,我把這篇課文讀了好幾遍,因爲我知道,文本解讀是根,作爲教師,對文本的解讀應該是豐富,深刻而又獨到的。

在教學霧凇形成的過程這一環節中,我讓學生給“鍍”字換個近義詞來推敲理解作者用詞的準確性,希望孩子們能懂得霧凇是逐步形成的。但是,孩子們並不能達到我預期的設想,這時,我靈光一閃,拿起粉筆在黑板上畫了一束松針,讓學生上來給松針“鍍白銀”,其餘學生仔細觀察這位同學的動作,接着讓學生說說自己所想到的哪個詞語能代替“鍍”,學生說了許多有創設性的詞語,當然最後還是一致得出結論“鍍”字最恰當。此時我再按序出示“銀線”、“銀條”、“銀鬆雪柳”的圖片,直觀形象地解決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作爲一位老師,我感覺到教學思維中的火花是多麼難得,因此課後我連忙做了筆記。其實平時的教學中有許多的“火花”,有經驗的教師就會注意記錄積累,所以我覺得這節課我和學生均有喜人的收穫。

當然這堂課也有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我感覺在以下幾方面還需改進:首先課件中出現大段課文,學生有些脫離了課文。特別是第二自然段的教學,我本想通過課件將霧凇形成的幾要素理清,所以將八句話分開出示在大屏幕上,學生也讀到位了,可是卻忽略了將文中的關鍵詞圈畫出來。其次對學生的預設還應更充分,設計的問題還需要更到位。一個問題拋出去了,學生會怎樣回答;學生的回答與你預想的不一致時,你又該怎樣引導……看似四十分鐘的一節課,教師要在頭腦中反覆盤算的時間卻是四十分鐘的幾十倍。我在課前對學生的預設不夠充分、全面。

我們經常說這樣一句話: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或許也正是因爲這些遺憾,才能成就更多的完美。以上是我此次上課後的反思,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取他人之所長,補已之短,更上一層樓

2022霧凇的教學反思 篇2

《霧凇》一文形象、生動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瑰麗而奇特的景象,並說明了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字裏行間,作者對松花江畔的霧凇這一鬼斧神工般的自然奇觀,以飽蘸讚美之情爲我們展示了一幅幅“千樹萬樹梨花開”的美景。如詩如幻的語言,如銀似雪的圖景,把學生帶進了一個童話般的仙境。課文充滿了美育的、人文的因素,縱觀全文內容,共三個自然段和兩幅插圖,有“霧凇奇景→成因探索→讚美奇觀”三部分構成。在講授本課的時候我主要抓住了兩點。一是感受作者筆下霧凇的壯美,二是瞭解霧凇形成的神奇。

首先讓學生抓住詞語表達出印象中霧凇的奇麗,讓他們通過朗讀自己去感悟美,再創設意境帶領學生反覆朗讀。通過反覆朗讀,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品味,從中受到啓迪,情感上受到薰陶,從而達到理解課文內容的效果。

其次是瞭解吉林霧凇奇觀奇特的形成,第二段既是重點也是難點。我設法引導學生去閱讀文本。很快,學生找到了這一句總寫霧凇形成的句子:霧凇,俗稱樹掛,是在嚴寒季節裏,空氣中過於飽和的水汽遇冷凝結而成的。圍繞這句話,我讓學生找出霧凇形成的兩大條件——過於飽和的水汽、遇冷凝結。通過對“霧凇形成需要的條件”和“吉林霧凇形成的得天獨厚條件”對比,對吉林“過於飽和的水汽”的奇大和零下30攝氏度的奇冷充分了解,讓學生知道吉林松花江畔特有的條件。在此基礎上,再讀文中描寫霧氣的語句,找到“瀰漫、籠罩、淹沒”等詞,這些詞進入了學生的視線後細細品味,吉林松花江畔逐漸濃厚如仙境般的夜霧在學生的腦海中盪漾開來。霧凇形成過程的奇特是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教學中,我抓住“慢慢地、輕輕地、一層又一層地”這幾個詞來理解“鍍”,結合學生的讀讓學生感悟霧凇形成過程的緩慢。接着,是以三幅“銀線、銀條、銀鬆雪柳”的圖片引出最後一句話,在反覆吟誦中體會霧凇形成的緩慢、美麗和神奇,從而激發學生對自然的驚歎、讚美之情。

縱觀整堂課的教學,雖然基本實現教學目標,但依然存在不足:課開始,當我讓學生表達哪些詞讓你感受到霧凇地美,美在何處?學生說出了文中的詞語,對詞語的感悟卻非常膚淺。是不是課前我讓學生熟讀課文,才導致他們現在回答問題的依據始終在文本,而不能跳出文本,從圖中獲得直觀體驗呢?看來,課外詞彙量的積累與運用仍然是很重要的一項環節。

我們都知道,充分的預設是課堂成功的保證。我們不但要對每一個大環節進行預設,更要對每一個細小的環節進行預設,這裏面當然包括對學生的預設。一個問題拋出去了,學生會怎樣回答;學生的回答與你預想的不一致時,你又該怎樣引導……看似四十分鐘的一節課,教師要在頭腦中反覆盤算的時間卻是四十分鐘的幾十倍。第一次讀第二段,想吉林霧凇產生有哪些特有的條件?第二次讀第二段,體會吉林霧凇形成的神奇壯美。我覺得有拖沓、重複之嫌,顯得零碎,如果能將兩次目標整合,教學軌跡會更清晰一些。”課後回想起來,是我在課前對教案的欲設,對學生的預設不夠充分、全面,因而在這一環節上來來回回浪費了時間。

在課件製作中,我搜集了霧凇形成的錄象,如果再能看到發電站發電時的錄像或圖片,讓學生們感受到霧凇的形成和美麗壯觀的景象以及發電時水花四濺霧氣蒸騰籠罩的場面,我想學生會更加深刻感受到霧凇形成過程的神奇與壯美。我們經常說這樣一句話: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或許也正是因爲這些遺憾,才能成就更多的完美。

2022霧凇的教學反思 篇3

課文《霧凇》是一篇寫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千姿百態,奇特壯美的景象,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祖國河山的歌頌之情。全文層次清晰,景物特點鮮明,給人們以身臨其境之感。語言清新優美,情景交融,爲豐富學生的語言積澱與情感體驗提供了很好的憑藉。本節課重點突出,霧凇形成的原因和霧凇的形成過程是本課的重點,體會文本是怎樣具體描繪“水汽”到“霧凇”的變化過程是難點。

《霧凇》一課語言美、意境美。通篇都展現着“奇美”的景象:霧凇的“奇幻”、形成條件的“奇特”、形成過程的“奇妙”。這節課,我關注了語文的人文性,以情爲基礎,重視感的過程,追求內化的終極目標,引領孩子欣賞優美文字中所蘊含的美妙絕倫的畫面,讓美充溢着課堂。

“奇”既是吉林霧凇的重要特徵,也是體會美的重要抓手,因爲“奇”,吉林霧凇的美才與衆不同,因爲“奇”,我找到了貫穿文章的主線。知道了這篇課文要讓孩子體會美,要讓孩子感受體味到教材中美的一切。但由於學生沒有見過霧凇,對霧凇沒有感性的認識。上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觀看霧凇的圖片,感受霧凇景觀的奇特靜態美。讓學生默讀第一自然段,找出描寫霧凇的美的句子。通過品讀“潔白晶瑩”、“銀光閃爍”、“十里長堤”、“綴滿”等詞語,體會霧凇的美。

然後啓發學生:這聞名全國的自然奇觀是怎樣形成的呢?從而過渡到下文的教學。學習第二自然段時,讓學生分小組討論:(1)吉林的霧凇形成的原因是什麼?(2)霧凇是怎樣形成的?圍繞這兩個問題,引導學生理解吉林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感受霧凇的奇異景象。首先,弄清霧凇的形成要具備的兩個條件,聯繫上下文理解“飽和”的意思,播放視頻幫助學生理解松花江上爲什麼會有“飽和的水汽”。然後瞭解霧凇形成的過程,出示句子:燈光、樹影模糊了,這蒸騰的霧氣,一層又一層地給松針、柳枝鍍上了白銀。與原句比較,知道霧凇形成需要一個緩慢的過程,抓住“漸漸地”、“慢慢地”、“輕輕地”這3個詞指導朗讀,並任選一個造句;抓住“最初……逐漸……最後……”指導,出示由銀線→銀條→銀鬆雪柳的畫面。導入第三小節,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吉林霧凇的美麗風光,接着,問學生你會發出什麼感嘆,由己及人,引到詩句,由“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中,進一步體驗吉林霧凇的奇特壯美。總結全文時,讓學生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最後,讓學生說說還知道我國有哪些奇觀,拓展學生的思維,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並進行思想教育。

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這是一篇優美的課文,縱觀整節課,我存在很多不足。(1)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欣賞圖片,然後說感受時,孩子們說得非常單一。(2)品詞、品句、品章法不夠到位。第一自然段描寫了霧凇的美,我沒有讓學生進行品讀,沒能在讀中感悟霧凇的美。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沒能很好地利用視頻理解“飽和”的意思,沒能通過品讀重點詞句,感受霧凇形成的緩慢和霧凇的奇異景象。(3)組織語言能力和教學機智有待提高。我設計的問題比較零碎,學生難以回答和理解;在教學中應變能力不強,沒能以不變應萬變。現在,我才真正理解了:“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河。”有了豐富的積累,纔會有更好的悟性。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繼續發揚優點,並對不足之處加以改進。

2022霧凇的教學反思 篇4

如今的課堂,有學生的自主學習,有學生的合作學習,更有學生的創新學習,課堂氣氛的活躍、和諧,教學民主,新課程理念讓我們嚐到了成功的喜悅。同時也給我們帶來很多新的挑戰,讓我們看到自己教學的不足。作爲一名教師,要經過不斷地學習,在教學實踐和反思中,完善自己的教學水平。以下是我對《霧凇》這一課的教學反思。

本課語言美、意境美。通篇都展現着“奇美”的景象:霧凇的“奇幻”、形成條件的“奇特”、形成過程的“奇妙”。這節課,我關注了語文的人文性,以情爲基礎,重視感的過程,追求內化的終極目標,引領孩子欣賞優美文字中所蘊含的美妙絕倫的畫面,讓美充溢着課堂。本文作者以形象、生動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瑰麗而奇特的景象,並說明了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備課之前,我把這篇課文讀了好幾遍,因爲我知道,文本解讀是根,作爲教師,對文本的解讀應該是豐富,深刻而又獨到的。

在教學霧凇形成的過程這一環節中,我讓學生給“鍍”字換個近義詞來推敲理解作者用詞的準確性,希望孩子們能懂得霧凇是逐步形成的。但是,孩子們並不能達到我預期的設想,這時,我靈光一閃,拿起粉筆在黑板上畫了一束松針,讓學生上來給松針“鍍白銀”,其餘學生仔細觀察這位同學的動作,接着讓學生說說自己所想到的哪個詞語能代替“鍍”,學生說了許多有創設性的詞語,當然最後還是一致得出結論“鍍”字最恰當。此時我再按序出示“銀線”、“銀條”、“銀鬆雪柳”的圖片,直觀形象地解決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作爲一位老師,我感覺到教學思維中的火花是多麼難得,因此課後我連忙做了筆記。其實平時的教學中有許多的“火花”,有經驗的教師就會注意記錄積累,所以我覺得這節課我和學生均有喜人的收穫。

當然這堂課也有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我感覺在以下幾方面還需改進:首先課件中出現大段課文,學生有些脫離了課文。特別是第二自然段的教學,我本想通過課件將霧凇形成的幾要素理清,所以將八句話分開出示在大屏幕上,學生也讀到位了,可是卻忽略了將文中的關鍵詞圈畫出來。其次對學生的預設還應更充分,設計的問題還需要更到位。一個問題拋出去了,學生會怎樣回答;學生的回答與你預想的不一致時,你又該怎樣引導……看似四十分鐘的一節課,教師要在頭腦中反覆盤算的時間卻是四十分鐘的幾十倍。我在課前對學生的預設不夠充分、全面。

我們經常說這樣一句話: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或許也正是因爲這些遺憾,才能成就更多的完美。以上是我此次上課後的反思,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取他人之所長,補已之短,更上一層樓

2022霧凇的教學反思 篇5

《霧凇》一課語言美、意境美。通篇都展現着“奇美”的景象:霧凇的“奇幻”、形成條件的“奇特”、形成過程的“奇妙”。這節課,我關注了語文的人文性,以情爲基礎,重視感的過程,追求內化的終極目標,引領孩子欣賞優美文字中所蘊含的美妙絕倫的畫面,讓美充溢着課堂。“奇”既是吉林霧凇的重要特徵,也是體會美的重要抓手,因爲“奇”,吉林霧凇的美才與衆不同,因爲“奇”,我找到了貫穿文章的主線。知道了這篇課文要讓孩子體會美,要讓孩子感受體味到教材中美的一切。但由於學生沒有見過霧凇,對霧凇沒有感性的認識。上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觀看霧凇的圖片,感受霧凇景觀的奇特靜態美。然後導入第三小節,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吉林霧凇的美麗風光,接着,問學生你會發出什麼感嘆,由己及人,引到詩句,由“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中,進一步體驗吉林霧凇的奇特壯美。然後回到第二小節,由重點詞語感悟,如: “漸漸地”、“慢慢地”、“輕輕地”,抓住“最初……逐漸……最後” ……體會霧凇的形成的動態美。在課堂上,閱讀成了孩子的一次審美的旅程、發現的旅程,讓孩子的心靈在讀的空裏自由放飛。

2022霧凇的教學反思 篇6

課文《霧凇》是一篇寫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千姿百態,奇特壯美的景象,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祖國河山的歌頌之情。全文層次清晰,景物特點鮮明,給人們以身臨其境之感。語言清新優美,情景交融,爲豐富學生的語言積澱與情感體驗提供了很好的憑藉。本節課重點突出,霧凇形成的原因和霧凇的形成過程是本課的重點,體會文本是怎樣具體描繪“水汽”到“霧凇”的變化過程是難點。

《霧凇》一課語言美、意境美。通篇都展現着“奇美”的景象:霧凇的“奇幻”、形成條件的“奇特”、形成過程的“奇妙”。這節課,我關注了語文的人文性,以情爲基礎,重視感的過程,追求內化的終極目標,引領孩子欣賞優美文字中所蘊含的美妙絕倫的畫面,讓美充溢着課堂。

“奇”既是吉林霧凇的重要特徵,也是體會美的重要抓手,因爲“奇”,吉林霧凇的美才與衆不同,因爲“奇”,我找到了貫穿文章的主線。知道了這篇課文要讓孩子體會美,要讓孩子感受體味到教材中美的一切。但由於學生沒有見過霧凇,對霧凇沒有感性的認識。上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觀看霧凇的圖片,感受霧凇景觀的奇特靜態美。讓學生默讀第一自然段,找出描寫霧凇的美的句子。通過品讀“潔白晶瑩”、“銀光閃爍”、“十里長堤”、“綴滿”等詞語,體會霧凇的美。

然後啓發學生:這聞名全國的自然奇觀是怎樣形成的呢?從而過渡到下文的教學。學習第二自然段時,讓學生分小組討論:(1)吉林的霧凇形成的原因是什麼?(2)霧凇是怎樣形成的?圍繞這兩個問題,引導學生理解吉林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感受霧凇的奇異景象。首先,弄清霧凇的形成要具備的兩個條件,聯繫上下文理解“飽和”的意思,播放視頻幫助學生理解松花江上爲什麼會有“飽和的水汽”。然後瞭解霧凇形成的過程,出示句子:燈光、樹影模糊了,這蒸騰的霧氣,一層又一層地給松針、柳枝鍍上了白銀。與原句比較,知道霧凇形成需要一個緩慢的過程,抓住“漸漸地”、“慢慢地”、“輕輕地”這3個詞指導朗讀,並任選一個造句;抓住“最初……逐漸……最後……”指導,出示由銀線→銀條→銀鬆雪柳的畫面。導入第三小節,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吉林霧凇的美麗風光,接着,問學生你會發出什麼感嘆,由己及人,引到詩句,由“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中,進一步體驗吉林霧凇的奇特壯美。總結全文時,讓學生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最後,讓學生說說還知道我國有哪些奇觀,拓展學生的思維,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並進行思想教育。

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這是一篇優美的課文,縱觀整節課,我存在很多不足。(1)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欣賞圖片,然後說感受時,孩子們說得非常單一。(2)品詞、品句、品章法不夠到位。第一自然段描寫了霧凇的美,我沒有讓學生進行品讀,沒能在讀中感悟霧凇的美。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沒能很好地利用視頻理解“飽和”的意思,沒能通過品讀重點詞句,感受霧凇形成的緩慢和霧凇的奇異景象。(3)組織語言能力和教學機智有待提高。我設計的問題比較零碎,學生難以回答和理解;在教學中應變能力不強,沒能以不變應萬變。現在,我才真正理解了:“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河。”有了豐富的積累,纔會有更好的悟性。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繼續發揚優點,並對不足之處加以改進。

2022霧凇的教學反思 篇7

《霧凇》一課語言美、意境美。通篇都展現着“奇美”的景象:霧凇的“奇幻”、形成條件的“奇特”、形成過程的“奇妙”。這節課,我關注了語文的人文性,以情爲基礎,重視感的過程,追求內化的終極目標,引領孩子欣賞優美文字中所蘊含的美妙絕倫的畫面,讓美充溢着課堂。“奇”既是吉林霧凇的重要特徵,也是體會美的重要抓手,因爲“奇”,吉林霧凇的美才與衆不同,因爲“奇”,我找到了貫穿文章的主線。知道了這篇課文要讓孩子體會美,要讓孩子感受體味到教材中美的一切。但由於學生沒有見過霧凇,對霧凇沒有感性的認識。上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觀看霧凇的圖片,感受霧凇景觀的奇特靜態美。然後導入第三小節,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吉林霧凇的美麗風光,接着,問學生你會發出什麼感嘆,由己及人,引到詩句,由“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中,進一步體驗吉林霧凇的奇特壯美。然後回到第二小節,由重點詞語感悟,如: “漸漸地”、“慢慢地”、“輕輕地”,抓住“最初……逐漸……最後” ……體會霧凇的形成的動態美。在課堂上,閱讀成了孩子的一次審美的旅程、發現的旅程,讓孩子的心靈在讀的空裏自由放飛。

2022霧凇的教學反思 篇8

《霧凇》一文形象、生動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瑰麗而奇特的景象,並說明了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字裏行間,作者對松花江畔的霧凇這一鬼斧神工般的自然奇觀,以飽蘸讚美之情爲我們展示了一幅幅“千樹萬樹梨花開”的美景。如詩如幻的語言,如銀似雪的圖景,把學生帶進了一個童話般的仙境。課文充滿了美育的、人文的因素,縱觀全文內容,共三個自然段和兩幅插圖,有“霧凇奇景→成因探索→讚美奇觀”三部分構成。在講授本課的時候我主要抓住了兩點。一是感受作者筆下霧凇的壯美,二是瞭解霧凇形成的神奇。

首先讓學生抓住詞語表達出印象中霧凇的奇麗,讓他們通過朗讀自己去感悟美,再創設意境帶領學生反覆朗讀。通過反覆朗讀,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品味,從中受到啓迪,情感上受到薰陶,從而達到理解課文內容的效果。

其次是瞭解吉林霧凇奇觀奇特的形成,第二段既是重點也是難點。我設法引導學生去閱讀文本。很快,學生找到了這一句總寫霧凇形成的句子:霧凇,俗稱樹掛,是在嚴寒季節裏,空氣中過於飽和的水汽遇冷凝結而成的。圍繞這句話,我讓學生找出霧凇形成的兩大條件——過於飽和的水汽、遇冷凝結。通過對“霧凇形成需要的條件”和“吉林霧凇形成的得天獨厚條件”對比,對吉林“過於飽和的水汽”的奇大和零下30攝氏度的奇冷充分了解,讓學生知道吉林松花江畔特有的條件。在此基礎上,再讀文中描寫霧氣的語句,找到“瀰漫、籠罩、淹沒”等詞,這些詞進入了學生的視線後細細品味,吉林松花江畔逐漸濃厚如仙境般的夜霧在學生的腦海中盪漾開來。霧凇形成過程的奇特是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教學中,我抓住“慢慢地、輕輕地、一層又一層地”這幾個詞來理解“鍍”,結合學生的讀讓學生感悟霧凇形成過程的緩慢。接着,是以三幅“銀線、銀條、銀鬆雪柳”的圖片引出最後一句話,在反覆吟誦中體會霧凇形成的緩慢、美麗和神奇,從而激發學生對自然的驚歎、讚美之情。

縱觀整堂課的教學,雖然基本實現教學目標,但依然存在不足:課開始,當我讓學生表達哪些詞讓你感受到霧凇地美,美在何處?學生說出了文中的詞語,對詞語的感悟卻非常膚淺。是不是課前我讓學生熟讀課文,才導致他們現在回答問題的依據始終在文本,而不能跳出文本,從圖中獲得直觀體驗呢?看來,課外詞彙量的積累與運用仍然是很重要的一項環節。

我們都知道,充分的預設是課堂成功的保證。我們不但要對每一個大環節進行預設,更要對每一個細小的環節進行預設,這裏面當然包括對學生的預設。一個問題拋出去了,學生會怎樣回答;學生的回答與你預想的不一致時,你又該怎樣引導……看似四十分鐘的一節課,教師要在頭腦中反覆盤算的時間卻是四十分鐘的幾十倍。第一次讀第二段,想吉林霧凇產生有哪些特有的條件?第二次讀第二段,體會吉林霧凇形成的神奇壯美。我覺得有拖沓、重複之嫌,顯得零碎,如果能將兩次目標整合,教學軌跡會更清晰一些。”課後回想起來,是我在課前對教案的欲設,對學生的預設不夠充分、全面,因而在這一環節上來來回回浪費了時間。

在課件製作中,我搜集了霧凇形成的錄象,如果再能看到發電站發電時的錄像或圖片,讓學生們感受到霧凇的形成和美麗壯觀的景象以及發電時水花四濺霧氣蒸騰籠罩的場面,我想學生會更加深刻感受到霧凇形成過程的神奇與壯美。我們經常說這樣一句話: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或許也正是因爲這些遺憾,才能成就更多的完美。

2022霧凇的教學反思 篇9

地球上的水是江蘇教育出版社三年級科學上冊第三單元生命之源—水的最後一節課,本課是在前面認識瞭解“水的各種性質”之後,來了解地球上水的分佈,通過分析知道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資源的缺乏,提高學生的節水意識以及瞭解水污染的現狀。以下是我對這節課的反思:

優點:

在本課教學設計中,我主要採用了生動形象的課件演示,讓學生充分體會地球上水資源分佈的廣泛,感受到水體的美麗。豐富學生的知識,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美好河山的喜愛之情。而且 通過課件,把一些抽象的數據形象化,讓學生體會到地球上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資源的缺乏,並 通過學生動手活動,再進一步讓學生切身體會到地球上水資源雖豐富但可直接開發利用的淡水卻少之又少。利用課件、視頻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使學生通過學習,提高自覺節約用水的意識,養成節水習慣。在教學中以觀察、提問、小組討論研究、學生動手活動等爲載體,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式地學習,在教師引導下,讓他們在自主學習中體驗、感悟、內化。

不足:

1、科學實踐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進行科學探究的一種好的學習方法,淨化水的實驗,比較簡單,可以嘗試在老師指導下讓學生動手做,學生的學習興趣會更濃。

2、節約用水的措施因爲時間關係,學生談的多是家庭生活中的措施,而工業、農業方面沒有涉及。如果涉及,會進一步提高學生用科學改變生活的意識。

2022霧凇的教學反思 篇10

昨天利用兩節課的時間上完了《世說新語》中的兩篇短文,上完後有了一點感想:

首先是對於學生們的,學生們喜歡遊戲,喜歡將知識放在遊戲中學習,在課堂上,如果讓學生們玩遊戲,學生們就會來勁,而一旦遊戲沒有了,學生們的熱情就退下去了,因此如何讓學生的熱情之火越燒越旺,使學生們的學習激情被充分的調動起來,這是我要考慮的事情。但是不要只讓學生們關注遊戲,而沒有在遊戲中忽視學習,甚至忘了學習。例如在《詠雪》一文中,我選取了三句話,“白雪紛紛何所似”“撒鹽空中差可”“未若柳絮因風起”讓學生們激情表演,同學們在對課文的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將這三句詩演繹的淋漓盡致,也感受到了詩中的意境,從而在比照中得到了學習與領會,還有就是《陳太丘與友期》一文中,也是在學生們對於課文進行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們進行討論,討論誠信的問題,並舉例說明誠信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最後得出結論,“擁有誠信就會擁有一切,而失去誠信就會失去一切”在活動中並且組織學生進行搶答,對於文言詞語也掌握的很好,當然要想讓學生們記憶深刻還得需要平時的練習,否則課堂的效果維持的並不持久。

其次是對於自己的提升,學生們喜歡什麼,自己就得準備什麼,上什麼東西,學生們想聽到什麼東西,事先還是要多去考慮的,否則學生們不願意聽,上課不來激情,那一節課下來,學生學不到什麼東西,就會浪費一節課,因此在上課的前幾天我就開始琢磨這個課該怎麼去上,免得亂手亂腳的,並且效果一定不好。例如這個《世說新語》還沒講完,我又在琢磨《皇帝的新裝》該怎麼上了,是讓學生們自己講,還是自己演,要怎麼才能讓學生有所收穫,第一節課讓學生們自己分角色朗誦,在第二節課讓學生們進行辯論。

2022霧凇的教學反思 篇11

在教學過程中,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他們的知識現狀,我採用了探究法、討論法,練習法、直觀演示法等多種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由於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樣的,我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他們獨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樣化。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在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中把握知識技能,學會思考問題的。所以在教學中我組織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交流、集體交流,讓學生的思維在相互碰撞中把握知識獲得技能。

整節課教師的“教”適應了學生的學,給學生創造了有利於數學學習的環境,充分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和知識背景,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充分體現數學教學以學生髮展爲本,以學生爲主體,以思維爲主線的思想,促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面都得到方發展。

回顧本節課還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如:書寫細節上還要多注意,給學生以更良好的示範。內容上還可安排的更緊湊些,題量可在多些。我會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地總結經驗,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

2022霧凇的教學反思 篇12

這篇課文的內容與孩子的生活相距太遠,課文旨在讓孩子體會到自己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如何拉近文本與孩子的距離,讓孩子真正走進王二小,是在設計教案時我第一個想到的問題。所以課的一開始我選擇了電影《少年英雄王二小》的片尾曲《歌唱二小放牛郎》,我想此刻他們的內心受到了觸動,我想沒有什麼比這種更直觀的方式了吧。之後的導入課文,到對課文的學習,學生融入了情境,看圖說話時學

生有很多話要說。在兩個課時之後,我特地抽出中午的時間讓孩子觀看影片《少年英雄王二小》,爲了讓孩子更理解那個時代。但由於影片的形式又是採用時空交叉的形式(有王二小的時代,又有扮演王二小角色的小演員的生活),讓孩子有點混亂,特別是當孩子很有感觸的時候,突然又換到了另一個時空,讓孩子的體驗一下子蕩然無存了。當孩子看到王二小跋山涉水尋找八路軍,摔倒了又爬了起來,餓了吃冰融化的水時,教室裏異常安靜,孩子們的眼睛緊緊地盯着電影的畫面,影片的時間又比較長,很多孩子漸漸出現不耐煩的現象,當看到鄉親們被機槍掃射的場面時,學生都笑了起來,他們似乎不能理解王二小的時代,不能理解國仇家恨的意義。

2022霧凇的教學反思 篇13

《只有一個地球》一文是人教版國小語文第十一冊第四單元的一篇文章,本文采用科學小品文的形式,從人類的生存的角度介紹了地球的有關知識,闡明瞭人類的生存“只有一個地球”的事實,呼籲人類應該珍惜資源,保護地球。

本文有一條明顯的主線“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這是本文的“命脈”,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抓住這“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中心句,讓學生在閱讀中感悟文本,理解文本。首先讓學生感悟地球的可愛表現在哪裏?通過朗讀課文,學生在第一自然段找到寫地球外觀美麗的句子,抓住“晶瑩”、“紗衣”、“搖籃”、“美麗壯觀”、“和藹可親”等詞語,體會地球的外表的美麗可愛,讀出對地球的讚美之情,並能熟讀成誦。再引導學生談地球內在的美麗——地球是無私的,它向人類慷慨地提供礦產資源。只有母親纔會這樣無私的愛自己的孩子,因此我們稱地球爲人類的母親,生命的搖籃。

然而面對養育我們的母親,人類是怎樣對待它的呢?從而談到“容易破碎”,“地球的渺小”,“礦產資源的枯竭”,“人類根本不能移居到別的星球上去”都告訴我們,我們只有保護地球,因爲只有一個地球。在課外補充人類對地球破壞的圖片時,學生的的情感被調動起來,越發感受到人類的做法是不對的,從而認識到今後該怎麼做,在聆聽了邁克?傑克遜的公益歌曲《拯救地球》後,學生們爲地球母親寫宣傳標語,“保護地球=熱愛媽媽”,“爲了生存,保護地球”把課堂教學推向高潮,我能感受孩子們的焦慮、心痛、熱情與決心。

2022霧凇的教學反思 篇14

整體迴歸,體驗情感學完課文以後,我出示了一組鵝的圖片,並將課文進行串聯,讓學生整體回顧課文,學生對文本有了感受,讀得就有效果。在看圖片、回顧課文後,學生對鵝的形象有更深刻的印象,體會到作者對鵝的喜愛之情,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也對作者所說的“好一個高傲的動物”有了更深的體會。課後我給學生布置了兩項作業,一是把課文有趣的地方讀一讀,把喜歡的部分背下來。二是觀察自己喜愛的動物,爲口語交際和習作活動做準備。作業設計達到積累語言和課外延伸的教學目標。

從整節課來看,教學思路清晰,課堂氣氛輕鬆活躍,學生學得輕鬆,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實踐了以讀爲本、讀思結合的設計理念。雖然做了很多設計和準備,但在實際教學中也出現了很多問題,如在重點詞句的理解這一環節,處理得不夠到位。教師對課堂上的生成沒有及時有效地引導和處理,在以後的教學中,還有待學習提高。通過這堂課,我也體會到,教學的過程不是教師備好教案,然後按圖索驥的過程,而應是教者、學者和文本間的開放多元、動態生成的過程。教師要把學生的學情作爲自己教學新的生成點,尊重學生的個體感受,並根據課堂生成,因學定教,靈活駕馭。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真正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2022霧凇的教學反思 篇15

在設計《紙船》這一課時,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目標:一是通過朗誦感受體味詩中的感情;二是通過討論分析,體味學習詩歌的語言;三是通過仿寫,感受詩歌的魅力。

在設計這堂課時,我的初衷就是要爲學生營造這樣一個課堂環境——民主、自由、開放的課堂,充滿真情、充滿詩情畫意的美的課堂。在具體實施時,首先讓學生聽、讀,在讀中悟,悟中讀,從而讓學生走進思念母親的美好感人的情感,讓這種真情撥動學生的情弦,從而引導激發學生不自覺地用情領悟情;再次以冰心的一封信叩開學生的思維之門,以“詩歌評改會”作爲載體,引導學生煉字煉句,體會詩情,從而達到欣賞品味詩歌的目的,這是課堂的重點;最後由賞詩到寫詩,這其實是由一個詩歌教學的難點向另一個難點的跨越。其實,這種跨越並不是牽強附會、不切實際地拔高,當學生的情感被推波助瀾,便會點燃創造的激情,即使文字略顯稚嫩甚至不通,起碼這一步讓我們的學生真正走進了詩,第一次擁抱了詩,第一次有了“詩”的真實感覺,誰又敢保證:十年後的詩壇上那顆璀璨之星,不是從這一次開始孕育的呢?所以我對《紙船》做了這樣大膽的設計。

其實,我從始至終都努力讓《紙船》成爲一節非常本真的課,而非爲了創新而創新。當我第一次面隊《紙船》時就有一種直覺:這是一首離學生心靈和情感很近很近的詩,她的價值就在於她的感情是如此樸素而通俗,平易而近人,沒人會不理解這種感情,而因她也出自一位青年詩人,因此又並非十分完美。

一位教授曾說過:只有教師主動,才能真正發揮學生的主動;只有教師把學生真正放在主體的地位上,他才能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來設計教學;只有教師真正認識到教學的過程是一個通過對話實現溝通與合作的過程,他才能從這一理念出發來設計教學;只有教師把閱讀過程看作是每一個學生都要同文本進行對話的過程,他纔會去尋找課文內容的共鳴點,並且選擇最能引發學生興趣的方式來組織教學活動。我憑直覺找到了這個“共鳴點”,並且找到了一種表現承載方式——現場詩歌評改會。當然這種直覺來自於一種信心,抑或是一種理念——“應鼓勵學生成爲充滿熱情的、獨立的、反思的讀者”、“科學素養、科學精神的內涵和很多,但其精髓應是懷疑和批判(獨立思考和探索),對權威和專家懷疑和批判,除了需要學術上的敏感外,尤其需要的是從小培養起來的良知、勇氣、正義和道德感”、“創新的課堂是開放的課堂、安全的課堂、問題的課堂、情感的課堂”。

當然,評改並不是要學生否定原作,不是讓學生變得桀驁不訓,而是讓學生因爲視野的開闊、心靈的豐潤、表達的流暢而越發善感多思、情感豐富。這種評改必須始終圍繞詩的靈魂——情,讓真情成爲課堂的靈魂,用“情”引導學生評改分析文章,這樣就不會失之偏頗。通過評改,讓學生明白詩人爲什麼這樣寫,爲什麼用這個詞,怎樣根據詩歌的需要來選詞用句。從而讓學生真正品味到詩歌語言的意韻和用詞遣句的匠心,這也許比從正面分析效果會好得多。而在評改中,教師也必須參與其中,才能真正實現師生對話,師生和文本對話,從而師生才能找到溝通交流的共鳴點,課堂的預計效果才能實現。

另外,在教授《紙船》時,我本着一貫的教學原則——煩瑣的面面俱到是語文的死敵,追求“晴空一鶴排雲上”的教學思路,以最自然的心態駕馭教學內容。在確定這堂課的教學形式時,我遵循了《美國教學創意手冊》中的一句名言:教師的責任就是動用一切有創意的方法讓學生被書本深深吸引,雖然內容決定形式,但在許多時候,形式的反作用力具有極強的塑造能力和摧毀能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採用了朗讀和評改形式來激發學生對課文的興趣,從而主動參與進來,把握詩的內涵。

《紙船》這堂課總的來說,教學目標基本得以很好的實現,學生的表現極爲積極主動,學生內在思維和聯想的潛質發揮得可以說是酣暢淋漓。總結一下,有以下幾點成功之處:

1、課堂開始從學生的切身感受出發,引導學生以自己的體驗去感悟詩歌的感情,不用老師多講解,學生一下子就領悟了詩情,爲下面進一步分析理解詩歌奠定了基礎。

2、注重了詩歌“無誦不成詩”的特點,注重朗讀,引導學生“讀中悟情,以情帶讀”,使得學生對詩有了更深的感受和領悟。

3、通過詩歌評改,達到了引導學生理解分析詩歌是怎樣表現主旨、抒發感情的這一目的,而這種目的的實現,是通過學生的各抒己見,在不知不覺中實現的。學生的理解和接受來源於自己的思考和分析,所以接受得自然且主動,比起老師帶動學生一字一句分析,效果好很多。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獨立大膽的質疑、反思精神和思考分析能力。

4、通過仿寫訓練,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爲“詩人”。寫詩本身對於中學生來說,就具有神祕的誘惑力,這一步本身就抓住了學生的這一心理,加上前面的教學作基石,學生的仿寫興趣水到渠成,自然就特別高漲,他們竭盡自己的寫作才華,讓自己的第一首詩熠熠閃光。不管這些詩本身怎樣,學生的興趣、主動和積極性被調動起來,這比什麼都重要,這就是成功的。

5、在課堂上,我始終把自己當作學生中的一分子,參與到討論中。雖然教師是課堂討論的首席,但這個首席的位置完全可以置於臺下,用自己的智慧調控行雲流水一般的課堂。師生平等、和諧的關係,師生共同探究、互相學習的關係從中得以體現。

但這堂課結束後,總讓我覺得有許多遺憾和不足。

1、《紙船》的整體意境有所沖淡。意境對於詩歌而言是魂,講詩歌必須注重詩歌的意境。記得曾聽壽光一老師的《鄉愁》一課。這堂課,老師始終把“鄉愁”之情自然地籠罩於整個課堂,學生始終被這種氣氛深深感染,完全隨同詩人沉浸在詩歌的意境和情感中,因而整個課堂效果就不言而喻了。但《紙船》這一課,我總覺得缺少這一點,詩歌整體的意境好像有所破壞,被支離了,整個課堂缺少《紙船》整體感情的沐浴,沖淡了學生對《紙船》的整體感受。

2、作爲教師,個人的整體素質有待提高。面對行雲流水般的課堂,教師應是智者,能從容地調控它。這一點,對教師各方面的素質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從這堂課中,我深深體會到自己的不足,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素質,才能適應新課改,才能真正上好課。

總之,詩歌怎樣教一直是我鍥而不捨的探索目標,每一首詩歌採用何種盡乎完全適宜的方法教授,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紙船》這一堂課,有其成功之處,但也有它的不足,我真的希望有關專家和同仁給我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與我共同探討,這是我最渴求的。

2022霧凇的教學反思 篇16

最近,我想了很多很多。爲什麼三、四歲的孩子會問“蘋果爲什麼有皮”、“天上爲什麼會下雨”之類的問題,而十一、二歲的孩子卻變得提不出任何問題了呢?究其原因,罪魁禍首就是我們老師。平時,每節課教師都是主人,串講串問,有時學生脫離軌道馬上拉了回來,生怕浪費一點教學時間,完成不了教學任務;有時又害怕學生造成尷尬的場面,自己下不了臺。於是,在課堂上提問便成了老師的專利,回答是學生的義務。長此以往,學生便成了腦中沒有問題的學生了,如此這般,後果將不堪設想。現代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說明,少年兒童天真好奇,對萬事萬物都愛問個爲什麼,他們常常喜歡根據自己的想象和經驗,針對問題尋找一種獨立的解釋,甚至朝着教師講的和書本上寫的不同方向大膽提出疑問,去探索客觀真理。學生是有思想、有自我意識的主體,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是兒童的天性。作爲一年級的老師,在教學中尤其要注意維護和發揚學生的這種天性,要讓學生輕鬆上陣,暢所欲言,讓他們有機會說,敢於說,甚至人人爭着說,培養他們的獨特個性。那麼,怎樣才能放飛學生的天性呢?

一、創設民主的學習氛圍

許多教育學家都論述過教學中應有良好的學習氛圍,英國教育家洛克指出:你不能在一個戰慄的心理上寫上平正的文字,正如同你不能在一張震動的紙上寫上平正的文字一樣。這說明學習氛圍直接影響着學習效果。

我們面對的每個學生都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感性、有理性、有獨立人格,獨特價值和無限潛能的人。雖然他們將來未必人人都是英雄或明星,但卻都是一個真正的人。我們教師要以學生的發展爲本,尊重、關心,理解與信任每一個學生,要學會角色轉換,即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問題。要相信每個學生都有追求成功的心理傾向,而且只要作出一定努力,就可以獲得成功。小班教學的任務就是創設一種有利於學生學習潛能發揮的情境,幫助每一個學生去發現自己的價值,發揮自己的潛能,發展自己的個性。 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師生應處於一個平等的地位進行讀書、討論、研究、爭論。教師應是一名與學生平等的參與者,並起着積極的引導作用。不僅教師可以問學生,學生也可以問教師。同時,要鼓勵學生之間互相討論,互相問答。教學活動實際上就是師生交往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交流,從而增強師生情感交融,促進學生學習提高的過程。當學生突然舉手提出第一個疑問“陽光鑽進棉花,棉被爲什麼會暖和”時,我若孰視無睹,那麼學生就無法享受到參與的樂趣,無法享受到發表不同意見的樂趣,更談不上學生創造力的發揮。

爲了師生平等,生生之間也是平等的,尤其是“學優生”與“學困生”之間。在進行各種交往活動中,教師給“學困生”和“學優生”的機會應是均等的。尊重是進行一切活動的前提,只有尊重學生,才能理解學生,才能做到平等,學生纔會感到安全,纔不會出現有的學生被冷落、被諷刺、被恥笑的現象。

二、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我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大多數學生是“疑而不問”,那些不善於質疑的人,一般學習態度懶散,知識面狹窄,而樂於發問的人卻思維活躍,解決問題能力比較強。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現代心理學認爲:學生在學習中產生疑問,原有的知識經驗與新接受的信息發生矛盾,在心理上就會出現一種力求統一矛盾,使心理狀態趨於平衡的要求,促進了思維的展開,一旦這種矛盾統一了,便得到了一種心理上的滿足。古今中外無數的事例證明,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人往往閃爍着智慧的火花。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瓦特發明蒸汽機,都是起源於質疑。可見,具有發現問題的才智,提出問題的膽略,是一切優秀人才必須具備的素質。質疑就是刺激學生積極思維的誘因,也是促其發奮學習的動力。有了質疑,學生就會產生求知慾,變被動接受爲主動追求。“疑而能問,已得知識之半。”學生由疑而問,也是一個主動學習,積極思維的過程。語文界老前輩葉聖陶先生曾諄諄告誡我們,教是爲了達到不教,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教會學生自己獨立學習。教師教會了學生質疑問難,就是教會了學生最好的讀書方法,將使他們一生受用無窮。因此,每一位老師都應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質疑應從一年級就開始培養,我們應保護學生質疑的積極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膚淺的問題。

2022霧凇的教學反思 篇17

《用連乘方法解決問題》是三年級的一節數學課,學生在二年級學習時,已經會用表內乘、除法以及加、減法解決簡單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本單元提供的需要用兩步計算解決的實際問題,選材範圍擴大了,提供的信息數據範圍擴大了。問題解決”從原來的計算、概念、應用題到現在新課程的“處處滲透”,從有形到無形,從典型問題到生活問題,進行了較大的改革.我有以下幾點反思。

1、從舊知引新知,讓學生從兩個一步應用題合成兩步解答應用題。接着請學生根據題目的信息思考:要求3個方陣一共多少人?第一步先求什麼?第二步再求什麼?要求學生獨立思考,再同桌交流, 最後全班交流,學生積極性很高,而且有利於學生對不同解法的理解。使學生深刻的領會數學與現實之間的聯繫:數學源於生活,最終應用於生活。教材裏兩種解法都採用綜合法思路引導學生分析推理。第一種解法是引導學生根據每個方陣有8行,每行有10人的條件思考能求什麼問題,再根據什麼求出題目的結果,然後依次用分步列式和綜合算式解答。第二種解法是先引導學生根據另外兩個聯繫的條件思考能求什麼問題,再根據什麼求出題目的結果,然後依次用分步列式和綜合算式解答。讓學生用綜合法思路來分析數量關係,有利於學生找出不同的中間問題,理解兩種解法所表示的不同的數量關係,明確兩種解題方法的區別,便於學生掌握分析和解答的方法。

2、以境促情,激發學生自主探究。

問題蘊含在生活之中。以學生喜歡的運動作爲情境載體,讓學生計算小朋友每天跑兩圈,跑道每圈400米,她一個星期(5天)跑了多少米?以主題式展開教學,讓學生在這些熟知的生活情境中提煉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不僅讓他們體味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也大大激發了他們自主探究的興趣。教學中,老師通過讓學生選擇老師出示的算式哪些是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讓學生通過算式說說想的過程,通過相互交流,能有條理地分析連乘問題的數量關係,並讓學生初步感知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辦法,拓寬了學生的解題思路。讓學生初步掌握連乘問題的基本數量關係,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發展學生創新思維。應用題教學理當重視數量關係的分析與解題思路的梳理。本節課在分析應用題時,讓學生從情景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是學生思維的過程,在課堂上給學生留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探索。這樣教學不僅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也使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的發展。

4、豐富的題型,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成功的預設是課堂教學得以和諧展開的基礎。單一的問題解決課教師稍有不慎就極易上成練習堆積課。老師通過知識層次的遞進,一步步的讓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最後的練習也是水到渠成了。

在教完這節課後,我覺得大部分學生都能在老師的引導下自主地解決問題,並且能一題多解,思維能力得到了明顯提高,但少數學生由於能力有限,所以自主學習對他們來說,還有點困難,還有些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有待提高。

2022霧凇的教學反思 篇18

今天,我上了《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法》。整節課下來,我感覺有以下幾方面的內容需要值得自己反思和借鑑。

1、情境的創設由生活中的乘車問題導入。數學源於生活,抓住這一點,讓學生處境生情,以乘車情境作爲導入,讓學生感知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學生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同桌的交流,尋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與途徑。由於學生的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很顯然提出的乘車方法也就很多,但針對這節課的設計,我只是選擇了其中的一組方案進行學習。情境的導入,爲學習新知做好了鋪墊。

2、探索新知由乘車方案入手,讓學生嘗試發現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對於解決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的計算方法,學生在一年級已經學習了口算的方法、擺小棒的方法等多種方法進行計算。在探索計算方法的過程中,課堂上孩子們基本上應用了口算的方法,只有幾個孩子用了列豎式的方法進行了計算,針對孩子的做題方法,只是讓孩子展示了口算的算理。對於筆算,指了一名學生進行了板演,此時讓孩子認真觀察孩子的筆算方法和過程,並且讓板書的學生說了自己計算的過程。此時的我,有了新的想法,立標課有一定的模式,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說,豎式的寫法也是一種模式,學生的第一感覺非常重要,所以在教學豎式的寫法時,我在黑板上進行了板演,讓孩子們接觸模式般的印象。

3、展示交流根據板書的豎式,但對於如何計算,便把這個問題交給了孩子。先讓學生同桌之間交流算法,然後學生展示,在展示的時候,有的學生從個位算起,有的學生從十位算起,對於這些豎式的計算方法,我並沒有提示孩子非得從個位加起不行,而是給學生留有了下一步學習進位加法的計算空間。在教學進位加法時,學生對於從個位加還是從十位加產生了疑問,有的學生說,從十位加好,有的學生說從個位加好,並闡述了自己的理由(從十位加太麻煩了,個位進的1要加上,還得把十位上的數再擦掉,不如從個位加起方便。給予學生所說,學生進行了練習,從中體驗了知識的生成過程。

4、鞏固練習以基本的筆算開始,加深學生對於本節課的認識,同時提高了學生對筆算算理的理解。

總之,反思自己的課堂,感覺還存在着一些不足和值得自己反思的地方,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大膽放手讓學生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之中,把學生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

2022霧凇的教學反思 篇19

1、目標明確,方法落實:

瞭解故事,讀懂寓言所蘊涵的道理,這既是寓言學習的主要目標,也是寓言學習的方法,老師把學習的目標與方法清晰地教給孩子,而且在學習的過程中紮實進行,落實有效。從題目激趣導入,探究“寓言”的意思,以關鍵問題爲切入點,引導理解故事內容,感悟寓言的道理,並創設平臺,多次引導學生把讀懂故事內容與感悟故事蘊涵的道理交織深化,使目標的落實紮實到位。

2、循環反覆,螺旋深化:

簡單的環節,訓練卻絕不簡單,訓練在反覆中提高。

第一,教學中多次結合具體的語境進行生字詞的學習:在課文中整體認讀、在具體的語句中讀準確、在探究中理解生字詞的意思。反覆的認知重現,對孩子學習掌握生字是積極的,

第二,讀故事,悟出道理,卻沒有“到此爲止”,而是多次的相互碰撞:讀故事,體會人物的心理;懂道理,找語句體會;創設口語交際訓練平臺,把故事與道理相融合,每一次的碰撞都是一次深化提升,

3、結合教材特點,選擇學法,但切入點的問題缺少討論的價值:

這節課環節清楚緊湊,老師以“問題:養羊人兩次丟羊的原因分別是什麼?先自己在文中找,再在小組裏交流。還有就是老師對養羊人有一種評價,不知對不對,待你們解決完第一個問題後告訴你們,幫我分析一下。”爲切入點,引導孩子讀故事,在生生的合作學習和師生的交流探究中,巧妙的使孩子讀懂了故事,體會了寓意。這種探究合作學習在此運用得如此自然與高效。體現了三維目標的“過程與方法”,但是我覺得作爲切入點的問題過於簡單,因此關於這個問題的小組討論的意義不大。

4、教學無小事,更應關注細節:

課後,學生向我指出課堂上我出現的問題,例如:甲同學在讀“則”時,發音不準,我沒有及時糾正;乙同學在對養羊人評價時,說了一個同學們不理解的成語,教師忽視了這一環節,含糊而過,給同學帶來了學習上的陰影。這些只是學生給我提出的,可能還有一些細節出現了紕漏,作爲“當局者”的我也沒有意識到,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悉心聆聽、快速分析、及時指出。

2022霧凇的教學反思 篇20

兩點教材處理非常巧妙。一、對於本課寫作順序的教學處理。本課的寫作順序是空間和時間並行的,教師瞭解這種順序都有些難度。在教參中,把了解寫作順序作爲了難點。我認真閱讀教材後發現,這種寫作順序模糊不清,和學生講述清楚需要花很多時間而且幾乎沒有價值。於是我將文章梳理爲三大板塊,植物、動物和人物。這樣不僅文章寫作線索明晰了,還能對學生的寫作題材提供提示。二、給課文中的圖畫命題。命題是最具主觀意識的活動。在第一次試教中,因爲命題答案的五花八門,浪費很多品詞析句的時間。我意識到類似命題這樣的開放性練習,作爲公開課的練習是極不明智的。

於是我在第一課時,和學生探討了畫面的命題。留出足夠多的時間,讓學生自由自在地說,然後在根據畫面內容,給學生一個濃縮的題目。既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又爲第二課時騰出了時間。

今天的評課老師們也犀利地指出我的問題,我深感認同,深受啓發。課堂中的問題設計,語言囉嗦,表述不清晰,指向不明確。其次在品詞析句方面不夠具體細緻,感覺有些泛泛而談。還有一個問題沒有充分利用教材,教材中的補充詩文,教材中的提示泡泡、以及課後練習等使用不夠充分。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它的研究是沒有止境的。非常感謝今天參加聽課評課的老師們,你們對課堂詳細、正確地分析給了我很多啓示。帶上你們的意見,我會做得更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