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細胞生物教學反思(精選21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73W

單細胞生物教學反思 篇1

本節教學過程中,主要圍繞兩個主題進行:一是單細胞生物的結構和生活,二是單細胞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其中第一主題又是第二主題進行的基礎。

單細胞生物教學反思(精選21篇)

環節點評:

第一主題以探究草履蟲的外形和運動爲起點,調動了學生對單細胞生物的研究熱情。在這一環節中,同學們不但觀察了草履蟲的獨特外形,還發現了草履蟲大多時候都是身體旋轉前進,凹陷的口溝迎向水流,只有在遇到障礙物的時候纔會後退,調整方向後再次前進。爲了能清楚的看到草履蟲,實驗中我們用到了棉花纖維。棉花纖維的用量很關鍵,太多了會影響視野,草履蟲在棉花纖維間若隱若現;太少了又難以起到阻礙作用。有學生髮現如果取到的草履蟲培養液恰巧存在有機物團的話,就會吸引很多草履蟲前來取食,這樣即使不放棉花纖維,草履蟲也會“乖乖”聚集在一團,很容易觀察研究。個別學生甚至還利用照相機等器材拍到了草履蟲的活動情景。所以在後續班級的實驗中,我改變了取表層培養液的方法,而是將培養液搖晃均勻,這樣在取培養液的時候也能取到底部的沉積物,便於學生在觀察時能看到取食中的草履蟲,大大提高了實驗效果。

在分析單細胞生物特點時,學生對於生物類羣的認知已達到三界分類(植物、動物、菌類)的水準,但具體哪 些形態結構特點屬於植物,哪些是動物,哪些是菌類則仍停留在感性認識,並不系統和準確,所以本節課中有必要明確一下生物的形態結構分類標準(具體內容見教學設計),幫助學生體會各種類別生物在細胞層次上的不同和由此決定的基本生活方式的差異,從而發現單細胞生物在結構和生活方式上的多樣性,並以此爲基礎,在程度較高的班級引出五界分類,提高認知程度,是一次積極有效的嘗試。

第二主題單細胞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學生爲主體進行。在課前查閱單細胞生物的相關資料的基礎上,學生已經對很多種類的單細胞生物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有所瞭解,所以這部分是對資料的抽提和昇華,從生物的結構特點和生活方式推導出它們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各班學生中均有人能指出單細胞生物中既有衣藻這樣的生產者,也有草履蟲這樣的消費者,亦有酵母菌這樣的分解者;既能起着積極作用,也能釀成生態災難(赤潮等)。在不強調與人類關係的前提下,同學們更能全面的分析單細胞生物的生態作用。

探究性:

1.自主探究

本節教學中,我們做了幾點嘗試,如單細胞生物的相關資料在課前準備環節完成,既能產生相關思考,又能爲課堂上留下更多的交流討論時間;教材觀察草履蟲實驗要求加棉花,這節課則則由學生自己決定是否使用;允許學生使用照相機等電子器材,留下自己認爲有可取點的照片及視頻資料,第二課時在班級中分享,溫故知新。

2.模擬探究

在五界分類的內容上,不直接給出標準,而是以書上眼蟲等單細胞生物爲例,分析它們的結構和生活的特性,不同於以往對於植物和動物的認知,從而提出原生生物的概念;在對大腸桿菌的分析過程中,引出細菌和真菌的不同,提出原核生物的概念;這部分內容通過模擬新概念的產生過程,引導學生了解科學研究的一些思路,使學習更貼近科學研究。

單細胞生物教學反思 篇2

成功之處:

用光學顯微鏡觀察活體材料,這對學生來說還是第一次。孩子們經過動手嘗試獲得的真實體驗尤爲珍貴,是其他任何學習過程無法替代的。成功嘗試帶來的喜悅與自豪,成爲不斷推動學生獲取知識、鍛鍊能力的原動力。課堂上學生從最感興趣的觀察實驗入手,不斷的遇到問題,進而主動尋找證據,尋求解決辦法。這樣的學習過程體現了探究活動波浪前進、螺旋上升的特點,也使得科學方法的滲透做到了潛移默化,潤物無聲。

不足之處:

學生使用顯微鏡是一個逐漸熟練的過程,熟才能生巧。在高倍鏡下跟蹤觀察草履蟲的生命活動對學生來說,是個新挑戰。若要做到得心應手,還需假以時日。實驗中,學生多次不無遺憾的說:“丟了,又跟丟了。”學生的眼睛久久的不願意離開自己的顯微鏡視野,在課堂上沒能留給學生更多的時間來反覆嘗試,的確是個遺憾。但好在可以通過課後探究活動來彌補。與時間有限的課堂相比,課後探究更具自主性和創新性。學生在課後探究草履蟲應激性的過程中,絕大多數同學仍然選擇了用顯微鏡觀察,顯然這也與課堂上觀察時間不足有關係。學生一邊用低倍物鏡觀察草履蟲對各種刺激的反應,一邊時不時的切換到高倍鏡,對草履蟲繼續跟蹤,嚴謹、專注的態度讓人印象深刻。

單細胞生物教學反思 篇3

《單細胞生物》一節,主要以草履蟲爲例講授單細胞生物“觀察草履蟲”學生實驗的基礎上,將草履蟲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的實驗設計改爲探究實驗,並加入了收集資料等要求,嘗試着將此課變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並培養能力的一節課,充分實現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的目的。體,通過這節課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多方面的素質,增強他們對生物學科的興趣。因此,在課上學生要做的

在課前,學生運用自己的方法(上網、去圖書館、上書店等),收集了大量有關單細胞生物的資料。他們懷着極大的熱情與教師和同學進行討論,大大增加了他們獲取知識、鍛鍊思維的能力和機會。

在上課過程中,學生先用自己的語言形容草履蟲的外形、運動、取食、消化、呼吸等,使課堂顯得生動有趣,也讓我感到學生尚未被束縛住的豐富想象力。在接下來的探究實驗中用不同的刺激因素(糖、食鹽等)刺激草履蟲,觀察比較草履蟲的應激反應,從而得出相應的結論。這樣,既能有效的完成教科書上的教學要求,又能鍛鍊觀察和表達能力。

這樣處理教材、設計本課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各種潛能,學生記憶深刻,教學效果甚佳。這種教學設計,既教授了新知識,又鍛鍊了各種能力,體現了教學活動是一個學生不斷提出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而教師在此過程中是引導學生學習和創新的參與者。在本節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一起充分享受到了主動學習的樂趣。

不足之處:

1、受實驗材料的限制,課堂時間把握的不好,有些前鬆後緊。

2、探究實驗的討論不是很充分。

3、如果將草履蟲的收集管和伸縮泡處設計成動態課件將會有更好的效果。

單細胞生物教學反思 篇4

本節課主要以草履蟲爲例展開對單細胞生物結構、生活,以及它們與人類關係的學習。這節課與學生的生活聯繫緊密,課前我安排學生利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資源對單細胞生物的種類進行搜索,並歸納它們與人類的關係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本節課主要是發揮學生的作用,先由學生介紹單細胞生物的種類以及地位,再由教師對草履蟲和眼蟲的形態結構進行引導學習,最後以小組展示的形式進行發言,探討單細胞生物對人類有利還讓有害的各種體現。這節課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對知識的吸收效果較好。

但是這節課中,觀察草履蟲的實驗因爲種種原因沒有辦法開展,學生顯得有些許失望;如果能展開這個實驗,教學效果會更好。同時,這節課授課過程中個別學生的問題沒能現場作答,我自己的課外知識也需要不斷去學習和積累。

單細胞生物教學反思 篇5

相對於原有教材,20xx版新七上教科書的《單細胞生物》一節有如下改動:1.增加了關於眼蟲的介紹,並作爲該節的引入,提出了單細胞生物爲何能夠獨立生活的問題。在課後練習中,對眼蟲的分類地位進行了開放性的討論。2.草履蟲的結構示意圖進行了重新繪製。新圖更大,更清晰,更有立體感。該節的另一重點內容:對單細胞生物與人類關係的討論沒有變化。華附的董鳴鳴老師將怎樣實施教學呢?帶着這樣的疑問,我走進了華附七年級(1)班教室。

在課前,是學生自定主題的演講。這是董老師課堂的一個特色。一位男生演示了自己做的PPT:《蔦蘿》,也就是那種絲狀裂葉,開五角星型紅色花,俗稱“五角星花”的攀援花卉。該生由“閃閃的紅星”中潘冬子頭上紅軍帽的五角星引入,圖文並茂介紹了這種植物的生活史、特徵和相關文學作品,水平相當高。該活動需時約五分鐘。

隨後,董老師組織學生複習了多細胞動植物體的結構層次(口述),簡介了常見多細胞生物的名稱,然後介紹了草履蟲的細胞結構名稱與作用。在介紹完畢後,董老師要求學生在草稿紙(學生代表在黑板)繪製草履蟲結構圖並標註結構名稱,教師本人也同時在黑板上繪製。華附學生很厲害,過目不忘,普遍畫得很好。接下來,師生討論兩個問題:1.草履蟲怎樣生活。2.草履蟲對環境有怎樣的影響。學生髮言很熱烈。最後,董老師播放了一段介紹各種原生動物的視頻。

課後,我與一起跟崗的趙惠蘭老師交換了意見。學生課前演講是個不錯的形式,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由於是輪流進行,每節課一人,並不會佔用學生過多的時間。但是如果學生演講主題能夠有一個範圍的限定,例如與本章或本單元的主題相關,是否會更有利於演講者和聽衆們當下的學習呢?

對於眼蟲,董老師的課堂上並沒有提及。雖然單細胞生物的身體結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我覺得還是應該圍繞眼蟲開展一些學習活動的。例如可以在講完草履蟲後,比較一下眼蟲和草履蟲結構上的異同,再推測一下眼蟲的生活方式,這應該是很有意義的。

另外,在課堂上主要使用的是靜態圖片和文字敘述值得商榷。對於肉眼無法觀察的單細胞動物,學生並沒有相應的生活經驗,教師應提供儘可能多方面反映單細胞生物的直觀教學材料,例如模型、視頻,既能使學生有直觀的體驗,也爲下一節在實驗室觀察草履蟲打下了一個基礎。

最後,草履蟲的應激性反映也是一個教學重點,在本節課堂上應該分配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討論。

當然,世上沒有最好的教學設計,只有最合適的,以上想法,也許只適合我自己的工作吧。

單細胞生物教學反思 篇6

只要人人都付出一點愛,世界會更美好。

雖說是六年級的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但是在有些關鍵的地方,還是需要老師的引導。老師是引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當學生在學習中遇到了靠自己的力量難以獨立解決的問題,老師就應該站出來,及時地教給方法,及時地指引道路。

課文的主人公不僅僅是喬依,這也不是一篇寫人的文章,課文主要還是寫了兩個“幫助”的小故事,第二個片段則從事情本身入手,先找出具體寫喬依幫助老婦人的段落,再圍繞“讀了這一段,你感受深刻的是什麼”來交流。第二個片段換了個角度,從“喬依幫助老婦人修車”這件事入手,引導學生交流感受。我覺得第二個片段的可取之處在於由“扶”到“放”,滲透方法。 通過學生的自學,讓學生完成填空練習,從而對課文內容就有了進一步的理解。進一步體會到老婦人幫助女店主,這是一種愛的接力,又形成了一個愛的鏈子。學生積極參與此次活動,都能抓住主要內容完成練習,填得很好。

“一切都會好起來的,親愛的,喬依……”從女店主的這句話,可以體會到他們對生活的樂觀態度。但是,他們對生活充滿了希望,有這樣的心態,生活肯定會好起來的。也有的學生聯想到了其他人,如果每個人都付出自己的關愛,世界會變得更加美好。此時,老師再點題:喬依幫助了老婦人,老婦人幫助了女店主。喬依幫助了別人,其實就是幫助了自己。只要你付出了關愛,也必定會得到別人的關愛。每個人的愛都在傳遞,在延續,這就是一根愛的鏈條,這就是一條——愛之鏈。這樣就顯得水到渠成了。

單細胞生物教學反思 篇7

《明天更輝煌》是獻給香港迴歸之日的一首讚歌,全詩充溢着爲香港迴歸祖國而無比興奮、鼓舞的濃濃深情,字裏行間無不流露着作者那顆熾熱的愛國之心。孩子們對這份沉痛的香港的過去血淚史,沒多大感受,所以瞭解、收集香港的過去,在課前和課中都顯得很有必要。我對本文的設計是這樣的:

第一,課前,錄音機播放了《七子之歌——澳門》 ,教學時根據教材特點朗讀了《有生之日責當盡,寸土怎能屬他人》,謹以此文獻給香港迴歸十週年,國人牢記百年之恥! 我自己傾情融入了詩歌情境,所以語言飽含深情,對作者的描寫充盈着讚美與敬佩,使整個課堂洋溢着濃濃的“愛國”氣息,讓學生也產生了閱讀的強烈願望,進而入情入境地去閱讀課文,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

第二,鼓勵大膽誦讀、張揚個性。學習本文當以誦讀爲主,自讀自悟,老師要大膽放手,給出足夠的時間,保證每個學生都能真正從容地讀上幾遍課文,運用所學的知識與方法,自己把課文讀懂。 這樣會產生一種愉悅感,這種愉悅感不僅會使學生學會準確表達,提高思維的深刻性,而且可以使學生將讀書視爲一種享受,一種精神上的追求,繼而幫助學生養成不斷讀書,終身讀書的習慣。

單細胞生物教學反思 篇8

寓言、童話是孩子們所喜歡的。課文《我要的是葫蘆》讓小朋友初步瞭解植物的葉子與果實之間的關係,並初步感知事物之間是相互有聯繫的。這篇課文還有一些好的詞語描寫,可作爲寫話的示範。

一、好句子、好詞語積累。

“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抓住句子中“細”“滿””、“綠”“幾朵”“雪白”詞語,讓學生想象描寫的景象,體會加上這些詞語把葫蘆藤的形狀、葉子的茂盛、花的顏色、大小都描繪了出來。爲寫話中加修飾詞語作一個準備。不足的是在指導閱讀時,什麼讀出來比較平淡,沒有引導生對重點詞的指導讀。

二、充分發揮學生質疑的能力。

弄清這篇課文,主要是弄清兩個問題:1、種葫蘆的很喜歡葫蘆,2、爲什麼種葫蘆的那麼喜歡葫蘆,最後葫蘆還是一個個落了。

在這兩個問題的設計上,我都是讓學生在讀中,自己提出來。第一個問題的引出,我以讓學生自讀第一自然段,提問:讀後你知道了什麼?生通過自己閱讀,能自己想到:種葫蘆的人喜歡葫;我再順式讓學生找出從哪句話可以看出他很喜歡葫蘆,再抓詞語“每天”“看幾次”“越看越喜歡”來領會種葫蘆的人對葫蘆的喜愛。整個過過程教師只是起一個引導,啓發的角色,學生在讀中思考,讀中體會,充分發動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一自然段學完後,導出最後一個自然段“葫蘆都落了。”讓學生談談聽到這個消息,有什麼問題。生提出了“葫蘆爲什麼都落了”等問題,師再引入“種葫蘆的人喜歡葫蘆嗎?爲什麼他那麼喜歡葫,那他在做什麼呢?”通過師生質疑,引出第二個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進入2、3自然段的學習。

三、讀、畫、說結合

在探究葫蘆落的原因中,我通過讓學生讀,在讀中畫出種葫蘆人的想、說的句子,分析種葫蘆人的心理,找到葫蘆掉落的原因是因爲種葫蘆的無知與不聽勸告,蚜蟲吃光了葉子,最後葫蘆就落了。以抓重點詞來理解,指導朗讀,如“自言自語”說話就要小聲,在讀這句話時要想象自己這時就在跟自己說,“快”鄰居的勸告很急,“奇怪”種葫的人無知又不聽勸告的語氣等。不足,教師引導學生找出了不同的語氣,但在讀時的語氣還沒表達出來,主要是重點詞的讀的引導還不夠。

教完這節課,我最深的感觸就是要引導學生讀好課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品味課文的語言,揣摩文字背後的東西,讓學生產生怦然心跳的感覺,使其意皆若出於我之心,使其言皆若出於我之口,在這種情況下,學生讀起來自然就水到渠成,也能讀得有滋有味。

單細胞生物教學反思 篇9

本節課,我以童話“小馬過河”爲背景,組織教學。課一開始我簡單的給學生講述小馬接受任務去磨房,途中遇河,松鼠與老牛的話讓它不敢過河,只好回家問媽媽的故事。在隨後的教學中,緊緊圍繞“小馬過河”這個故事展開教學,從小馬練本領、小馬接受任務遇到大河、小馬想方法過河、到歡慶過河都是在這個情境中進行的,使學生作爲故事的主人公參與學習過程,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教師、學生、教學內容融爲一個整體。

2.挖掘生命內涵放飛學生心靈

兒童的靈性也就是學生的天性,兒童的世界是一個充滿靈性的世界。兒童天生具有創造力,就看你教師有沒有給他機會。給學生提供更多發展的空間,是我設計本節課的一個重要砝碼。在教學過程中,我在抓住主教材的同時,忽略了次教材,以留給學生更多的創造空間。我想,學生的創造力是無窮的,學生一定會非常喜歡,因爲這是他們的自己的方法,這是他們合作的成果,這是他們創造的結晶。

3.巧設學習障礙練就生活本領

平淡無奇固然可使學生學的輕鬆,但往往也會使學生感到乏味。本課根據幼兒特點,巧妙設置了學習的障礙,使學生在新需要與舊水平之間產生衝突,從而更好地學習。因此,在課一開始,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是那匹小馬,你能過河嗎?”這個問題一定會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啓迪他們的思維,他們會利用以有的生活經驗去思考,去實踐,甚至會將問題放到現實生活中去解決。這樣將課堂與生活有機的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練就生活的本領。

單細胞生物教學反思 篇10

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目標不僅是要改革學生的學習方式,更重要的是要對教師陳舊的教學思想與理念進行一次艱苦的蛻變,這個蛻變不僅是外表形式上的,更是思想深處上質的飛躍。

古人說:“畫虎畫皮難畫骨”,自主、探索、合作的學習方式不能只是形似,更要神到。那麼如何神到呢?

這堂課上,學生小組討論熱烈,同學們的參入意識強,發言踊躍,回答老師不僅給予了肯定,整節課圍繞它進行,而且在本課結束的時候,聯繫生活,談生活。學生們更是誇誇其談,把自己所感受的親情,用優美的語言表達出來。

通過這篇課文的講授,使我感受到教師應有獨特的個人閱讀體驗和獨立的思維習慣。語文課本中的課文有導讀,有教參評點,有各種輔助參考資料。但作爲教師要勇於打破這些先入爲主的框框,第一個身份應是一個普通的閱讀者。要獨立自主地閱讀文章,注意從三個維度尤其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體味文章的獨特內涵,把握作品的意義和價值。通過對作者人生經歷與寫作經歷,以及作者寫作的人文背景的研究,獨立思維,在自己的心目中得出獨特的閱讀體驗。

《散步》一文作者莫懷戚,文章通過生活中,最平常的散 步,來表現,家庭的和睦、美滿。以及中國人的家庭倫理,即以孝爲先。“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語文教學中,同一篇課文,同一個人物形象,學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樣的。而學生是閱讀的主體,課文的意義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爲基礎生成的。那麼也就是說,只有教師真正讀懂了課文,放開了思維,學生纔可能真正發揮自主性、合作性,新課標積極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纔會真正落到實處。

第二點就是正確對待教學參考資料的問題。無可否認,教學參考資料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大大節省了我們查閱資料的時間,幫助我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以及相關資料的補充。但我們應當高度注意的是,既是參考就不能是標準,不能是唯一,不能是實際教學的指揮棒,更不能將之奉爲神明,受到它已成定論的文字的擺弄,而疏於對文章本身的獨立思維。正確運用教學參考資料,應是在教師深入而全面地把握了文章情感和價值,體味出作品甚至於是作家的人文觀念和人文精神後,有選擇地使用,見解不同或是考慮不周的地方,進一步的思考,觸發新思維,得到新教訓,也可以對教學參考資料的使用內容提出預設,再考慮教學,引導、組織學生自主、合作地進行探究也就水到渠成。

教師也應培養人文精神。新課標重點強調了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和自主創新精神的培養。深透一點看,也就是說教師如果少有人文意識.人文修養教養.人文理念,不能做到知識文化修養上的與時俱進,怎麼來注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和自主創新精神的培養?因而新世紀的教師,特別是語文教師應當更廣泛地吸取人文文化中的精髓,不是單學科的,而應是多學科的網絡化的吸收,更深刻地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多樣性文化的融會貫通,豐富自身的文化積澱和文化內涵,使自己在新的時空觀中獲得更清晰的時空感和條理感,這樣就助於學生樹立正確的認識觀,價值觀。老師內心知識與內心精神的不斷豐盈,就會以寬容博大的胸懷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就會“潤物細無聲”地用豐富的人文內涵感染學生的精神領域,自然增長他們的人文素養。

單細胞生物教學反思 篇11

鞏固應用,進一步內化策略,我在作業紙上設計了一組練習題,並且明確要求學生用從條件出發思考的策略,理清條件和問題之後再來解決問題,在學生交流彙報時,重點讓學生講講自己的思考過程,進一步幫助學生體會到用這種策略解題的好處。

縱觀本課的教學,我感覺自己的教學語言還不夠精煉,教學過程中還不夠完全放手,例題教學時間有些偏長,導致後面學生做練習時間緊湊,在教學中設計的提問還應進一步明確核心。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應進一步做到注意傾聽學生的回答,並且要及時抓住學生回答過程中的閃光點,從而將學生的思維向更深處挖掘。

單細胞生物教學反思 篇12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這種需要在兒童的身上表現得更爲突出。一旦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起來,他們就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獲取知識,從而體驗成功的喜悅。

考慮到學生學習基礎、能力的差異,練習設計爲學生提供多層次、多種類的選擇,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髮展的需要。以上的幾個練習分成三個層次,設置了三個智力臺階(基礎性練習、綜合性練習、拓展性練習),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爲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取得成功機會,使他們在練習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積極自信的信心。

現在數學與實際生活聯繫越來越密切,應用性越來越強,我在這節課的練習設計也反映這一特點,其中有許多與現實生活及各行各業密切聯繫的習題,既有學生做練習,騎車上學,又有學校燒煤、買課桌,農民播種,工廠運貨物等問題。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現實生活,又服務於現實生活的特點,體現數學的應用性。

單細胞生物教學反思 篇13

《誰說沒有規則》是一首現代詩歌,從詩歌的內容看,作者選材於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不守規則的場景:“往狗熊嘴裏扔餅乾、糖果”;“翻越界欄橫穿過街”;“把果皮往長椅上一擱”;“硬擠亂插”……這些素材都富有生活氣息,學生很容易理解。因而也就從反面告訴人們遵守規則的必要性,進而認同:從現在做起,從遵守身邊的小規則做起,人人樹立遵守社會規則,建設美好家園的良好意識。詩歌有四個小節,結構相同,語言貼近學生生活,便於學生模仿創作。讓學生學習創作詩歌,理解現代詩不受字數和押韻的侷限,而自由表達的特點。

從學習角度看,雖說詩歌的內容和結構通俗易懂,較好把握,但是由於學生生活閱歷少,如果在課堂上閉門造車,學生思路封閉,會造成內容單一,千篇一律。要想達到教育學生遵守生活中的規則的目的,就必須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在社會實踐中切身體會到規則與每個人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及其重要意義。因此,在教學本課的前兩天,我讓學生到生活中搜集相關的規則,調查人們遵守規則的情況。經過兩天的調查,學生們知道了社會生活中的許多規則,如:紅燈停,綠燈行;節約用水;嚴禁下河游泳;請勿吸菸等,也發現了許多不遵守規則的現象,如“不許缺斤少兩”,卻有人在秤上作手腳;“請愛護家鄉河流”,卻有人往河內扔垃圾、排污水;“不準踩草坪”,卻有許多人在草坪上悠閒自在地走着……同時也發現了不守規則帶來的許多危害,如交通事故的增加,生活環境的髒、亂、差,河水的嚴重污染等。進而認識到了遵守規則的重要性。

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收穫到了知識,收穫到了應做一個自覺遵守規則的人。

單細胞生物教學反思 篇14

進行本課教學時,我從學習《寫字很有用》入手,引出問題:寫字需要哪些工具?認識這些文具後,認讀“鉛筆、橡皮、田字格”。反覆帶讀6個詞語,用聽讀法使學生整體認讀它們,然後抽出單字讓學生識記。比如從第一個詞中抽出“筆”字認、讀、記、用(口頭組詞)。先出示帶有音節的生字,結合剛纔讀詞語的積累,幫助學生識字。將複習拼音和學習生字有機結合,更發揮能力較強的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他們當小老師,帶動學生學習,當多數學生會讀後,全班齊讀,帶動能力較差的學生。對常用的“筆、皮”,結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擴詞,調動每個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在此基礎上,引出“我們、寫字、要用心”三個詞語,進行初步認讀。提出問題,怎麼寫字纔是“用心”?學生有寫拼音字母的經歷,所以很容易體會,結合識字進行學習習慣的培養。本課還進行了在課文中圈出生字條中生字的訓練,爲培養學生預習習慣打下基礎。

反觀本課教學,我認爲做到了三個結合:

1、複習拼音與認識生字相結合,幫助學生說好普通話。

2、有效使用教材,識字與學習習慣養成相結合。

3、聽讀識字方法與拼音識字方法相結合,拓展學生識字途徑。

注:本單元中涉及寫字姿勢的訓練部分已經在拼音教學部分相機完成。

單細胞生物教學反思 篇15

今天,作爲新教師的我接受了教研室老師的聽課指導。本次我選擇的是一篇略讀課文——《將心比心》,這是一篇很簡短的小文章,文中用兩個小事例展現出生活中人與人之間應將心比心,用自己的真心去換取他們的真心,這樣我們的世界會變得更加和諧。文章語言精練,沒有曲折的故事情節,卻給讀者帶來很大的震撼力。

因爲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儘量做到大膽放手,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興趣,最擅長的方法學習,通過小組合作,全班交流,來取長補短,達到整體的完整。如:學生在初讀課文時,我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讀書,然後思考課文主要寫了哪幾件事?看看哪一小組概括的既準確又精練?學生讀書的興趣很濃,交流時的氣氛也比較好。縱觀整節課,我親切自然的教學語言、大方得體的教態、適當有效的評價、切實有效的學習效果得到了陳老師的肯定。但是在磨課、上課、評課的整個過程中也引發了我很多的反思。

略讀課文究竟該怎麼上呢?我只是粗淺地認爲略讀課文也應該做到“精”、“略”得當。雖然略讀教學講究“簡”、“略”,但也需要有“精”的部分,否則略讀就成了“泛讀”,那效率就低下了。由於受教學時間的限制,略讀課文中需“精”讀的點要更突出,更集中。因此我們需要反覆斟酌,尋找準確的着力點,從而使力氣真正花在刀刃上。正如《將心比心》中出現了兩個小故事,該如何把握呢?是兩個都具體展開還是選擇其一?在反覆的思考後我選擇了後者,我就課文中第二個故事而展開具體化,事實證明這樣既節省時間、不顯重複,教學效果又良好。

其次在教學方式上,教師應更關注學生的自學能力,不用過分注重朗讀等方面的重複指導,應給學生創設機會讓其大膽自學,讓學生的課堂學習不受拘束。最後在教育意義上,我想通過對這篇文章的學習,學生一定會受到教育,懂得在生活中多從別人的角度出發爲他人着想,給別人多一份寬容和尊重。作爲老師的我,通過對本文的學習也深受體會,在教育孩子的同時自身也受到了教育,在教育教學中也學會了將心比心,這是我更有價值的意外收穫。

單細胞生物教學反思 篇16

1、積極引導,公平評價。

本堂課五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還還很差,但 通過老師的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培養,思維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鍛鍊,同時老師也給予了學生公平的評價,讓學生體會到一種成功的喜悅。

2、注重學生科學習慣的培養。

我在教學中注重了學生科學學習習慣的培養,例如,在學生分組實驗時,我強調學生要注意分工與合作,明確了小組每個成員的職責;在最後做完實驗後,我要求學生將實驗器材整理好。

3、存在的不足。

但本節課中,由於學生的緊張,使用秒錶出現了一些小問題,導致課堂時間有點延長,因此最後的知識提升環節進行得有些匆忙。

在評價學生的方面,語言還不夠切合兒童的心理。

單細胞生物教學反思 篇17

《草船借箭》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課文寫了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以此陷害他。諸葛亮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有膽有識,才智過人。

爲了落實好“高效課堂,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我在備課時深刻領會教材,以培養學生的語文本事爲出發點,設計每個教學環節。儘量研究到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活動的開展。

在探討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上。在這一課時要學習的是諸葛亮的“知天文”“懂地理”“識人心”三個方面。設計的問題就是“從哪裏看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可是,從學生的學習經驗來看,他們未必懂得“天文”“地理”這些術語在文章中的表現。在教學過程中,應當要怎樣“深入淺出”地將人物的這些才能闡釋清楚,並且學生能夠理解,甚至感悟得到呢?在教學的過程中,我讓學生從“借箭過程”(第6——9自然段)進行品味。在此,我出示了句子“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應對面都看不清”,並就此一問“應對此場大霧,諸葛亮和魯肅都看見了,他們的反應怎樣樣?心裏都會怎樣想?”學生說魯肅看到這場大霧會害怕,害怕的理由也能說出。諸葛亮看到這場大霧會高興,至於理由要由教師引導才體會出諸葛亮的胸有成竹。緊之後我再問“他爲何如此地自信,難道他早就預料到了此場大霧?從文中什麼地方體會到的?”學生根據這個提示,很快從上文找到相關的句子來證明。他們懂得了諸葛亮的料事如神。對於領悟諸葛亮“識地理”的才能,在過渡的時候我設計了“畫出借箭路線圖”在加深學生對借箭環境熟悉的基礎上,我提問了“爲什麼先是船頭向西船尾向東然後再調整過來?”據學生的問答來看,他們理解到的是“爲了堅持船體的平衡

”,再多的關於“識地理”就沒有多少感悟了。這樣預設的教學資料就又沒有到達。還有領悟諸葛亮“識人心”的才能,在過渡時我提問“諸葛亮識天文、懂地理,他還神在哪?”學生能很快從文中找到相關的句子來證明。在句子的分析上,學生的理解是“諸葛亮明白曹操不敢派兵出來”我緊之後問“從這能夠看出諸葛亮是個什麼樣的人?”學生都能說出諸葛亮的爲人。可是在理解諸葛亮的“笑”這一環節,學生體會不出諸葛亮這個“笑”是在“笑”誰?是怎樣的“笑”。最終還是由教師來講解。

在第二環節感受其他人物性格特點中,學生經過默讀全文找出最能表現魯肅、周瑜、曹操這三個人物的性格特點的句子,教師沒有做過多的分析,只是從具體的語句看出人物的性格特點。在這個環節如果能做了小結與下一測評環節銜接會更好。

反思自我的教學最大的疑惑是:對於這片篇幅較長的課文來講,如何把握學生理解課文資料的深度與朗讀訓練到位的統一?這還需要自我在日常教學中進一步的研究與探討。

單細胞生物教學反思 篇18

《風箏》一課講的是作者兒童時代和小夥伴一起放風箏的事情,文中寫了做風箏、放風箏的快樂,也寫了因風箏丟失焦急失望的心情,而最後又燃起一絲希望。課文充分展現了兒童時代的天真、快樂,也展現了兒童內心對幸福的嚮往和追求。

教學中我主要應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首先,引導學生自讀課文,在將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讀流利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在讀中去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作者的敘述順序。在學生說課文敘述順序時,我沒有一味要求學生對課文做高度概括,也沒有要求語言必須精練,而是充分重視學生的表達慾望,允許他們用自己的話、憑自己讀後的印象將課文的內容按敘述順序講述下來,當然,也鼓勵概括能力強的同學能用簡潔的語言理清作者的敘述順序。

敘述順序理清以後,再緊扣“快樂”來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感情。那麼,也就是圍繞“孩子們做風箏的時候快樂嗎?放風箏時快樂嗎?找風箏時快樂嗎?”,在“是否快樂”這樣的宏觀問題的調控下來讀課文,在讀中體會情感,在體會中再來讀出自己的感受。

單細胞生物教學反思 篇19

今天,在區教研員翁老師的指導下,我在同大實驗國小上了一節區公開課。

本課時是《大海那邊》第二課時,主要完成三個教學目標:一是複習生字新詞、積累同部首的詞語;二是繼續運用邊讀邊想的方法學習課文,並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三是結合課後的說話訓練,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用邊讀邊想的方法學習課文的同時,我穿插了以下知識點的學習及鞏固:初步讓學生了解說話的三種表達方式、按要求積累詞語、用因果句回答問題等等。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讀是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方法。在這節課中,我主要是通過朗讀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意境,讓學生讀有所悟,學有所得。

最後,讓學生跳出課文的框框,展開合理的想象,發散自己的思維,讓學生有話可說,同時,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一節課下來,總體上是完成了預定的教學目標,尤其是最後的說話訓練,學生有的根據老師提供的畫面說話,更多的是 從我們平時學習的課文中尋找積累過的好詞好句,運用於說話訓練中,我也及時給予正確的指導和評價,相信學生能通 過這節課爲今後的寫話積累一定的素材。

值得我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注意的是:要教會學生朗讀的技巧。今天課上,由於擔心場地過大,要求學生聲音響亮,在抑揚頓挫上有所欠缺。另外,學生在回答時把“宛如”說成“婉如”,由於疏忽,未及時指出,這也提醒我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加以注意。

通過這節區公開課,培養了自己鑽研教材的精神,讓自己得到了很好的鍛鍊,收穫很大。

單細胞生物教學反思 篇20

教學時,我採用學生自學、自悟爲主,教師加以適當的啓發、誘導、點撥,達到長文短教的目的。我讓學生初讀課文,瞭解大意,理清敘述順序。抓描寫了武松吃酒的內容,通過武松與店家的對話,集中表現了他豪放、倔強的性格。抓老虎“一撲、一掀、一剪”來勢洶洶和武松“一閃、一閃、一閃”的竭盡全力、沉着機敏,表現武松的機智勇敢。我還抓住武松的三次心理活動進行教學,讓學生品析武松無所畏懼的精神。我採用分角色朗讀的方式進行,而後思考:

三碗酒過後,店家爲什麼勸他不要喝了?武松是怎樣說的?從中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怎樣的人?然後讓學生分小組學習、討論、交流。學習課文8~12自然段也是同上第3自然段的方法,先出示自學提綱:武松和老虎搏鬥,課文分爲哪幾個階段寫的?每一個階段各有什麼表現?表現了武松的什麼性格?

同學們讀後能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這就是進步。我先肯定了同學的思考,我再請同學們聯繫武松性格特點及自己的實際來理解,同學們領悟到:這樣的描寫,非但無損於英雄形象,反而使人物形象更加樸實、豐滿、逼真、可信。

單細胞生物教學反思 篇21

《秋遊》是一篇情景交融的記敘文,全文生動地描繪了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去郊遊的情景,表達了孩子們沉浸在秋天大自然中的歡快心情。

課文具有以下特色:

抓住特徵,繪形繪色。作者抓住秋天裏天空的一望無邊,白雲變幻無窮的形態特點,以及稻子、高粱、棉花的色彩特點,繪形繪色。

2、情景交融,真切細膩。寫秋景處處關情,字裏行間流淌着喜悅;寫秋遊處處涉景,由上至下,由遠到近,絲絲相扣。插圖與課文內容緊密配合,意境優美而生動。

接着,我順水推舟,指導學生“如果加一個開頭,和一個結尾,那這段話就非常優美了。”出示:( ),農田裏,稻子黃了,像( ),高粱紅了,像 ( ),棉花白了,像( )。真 ( ) !”雖然略有難度,但由於平時我比較重視說話訓練,學生說得還是比較好的,從他們最後寫的話中間,可以看出他們還是掌握了。甚至有學生寫出了:高粱紅了,像少女臉上擦上了紅紅的胭脂。

如果沒有平時閱讀的積累,二年級的孩子是寫不出這樣的句子的。

但我們也應清楚,低年級的教學重點畢竟還是識字、寫字,說話寫話的訓練應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教材的特點,千萬不能主次顛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