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和9的組成教學反思(通用16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36W

8和9的組成教學反思 篇1

爲使本節課更有層次性,預想將“8的組成”的教學過程設計得更能凸顯教師的指導性,而在“9的組成”這一部分賦予學生更多的主動性。通過對比,體現教師指導後學生自主運用所學方法繼續學習的過程和能力。

8和9的組成教學反思(通用16篇)

因此,“8的組成”這一部分第一次設計爲:

【設計一】

1、師:將8個〇分成兩部分,可以怎樣分?

(學生每人動手分。師巡視,看是否正確,是否完整,是否有序。)

①.分完以後在黑板展示“ 8” 的7種組成。

師板書: 8 8 8 8 8 8 8

/ / / / / / /

1 7 2 6 3 5 4 4 5 3 6 2 7 1

②. 完整地讀一遍。

2、師:這麼多種組成,怎麼記會更快、更方便呢?

①. 學生討論。

小結出:只需記前4種,就能想出後3種。……

②. 記背這4種。

③. 鞏固記憶:對口令,找朋友……

【反思一】

試教中,發現教學過程進行得很順利,但課堂氣氛也很沉悶。究其原因,我想是由於前面在學習2---7的組成時,一直要求學生有序地分出所有組成,所以第一個要求對學生來說實在是簡單得沒有任何新意。而且教師的教學過程、學生的學習方式幾乎都是前一次課(“6和7的組成”)的翻版,因此學生才學得了無生趣。不禁問自己:這種順利而沉悶,順利得沒有一點思維“撞擊”的課堂是我們所追求的嗎?學生在這節課中能學到什麼與前一節課不同的東西?又能在哪些方面在原有基礎上有所進步呢?

因此,重新對“8的組成”這一部分進行了設計。不僅改變了學習方式,還考慮了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經驗,以及不同層次學生的能力與需求。第二次設計如下:

【設計二】

1、師:將8個〇分成兩部分,有哪些分法?

你能把所有的分法不重複、不遺漏地都擺出來嗎?

2、小組合作操作:有人擺,有人記錄。

3、展示分法:

①、記錄了7種的:(觀察是否是有規律地記錄的)

8 8 8 8 8 8 8

/ / / / / / /

1 7 2 6 3 5 4 4 5 3 6 2 7 1

②、只記錄了4種的:

8 8 8 8

/ / / /

1 7 2 6 3 5 4 4

提問:你們(他們)爲什麼只記錄4種?

可以通過你(他)們記錄的這4種想出8的全部7種分成嗎?怎樣想?

4. 記8的組成。

(略)

8和9的組成教學反思 篇2

心理學告訴我們,模仿是兒童的天性,是創造的基礎。張志公先生說:“模仿是學習的必經之路。”兒童詩的創作也不例外。對爲兒童來說,任何抽象的理論,他們都不興趣。最吸引他們的是色彩和聲音。豐富的色彩使他們睜大好奇的眼睛,美妙的聲音撩動着他們的耳膜。

本節課的教學把童詩的欣賞與仿寫結合在一起進行。爲了豐富學生的詩歌表象,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執教者主要從以下兩方面着手:

一、運用樂曲引發學生想象

伴樂朗讀,把學生帶進音樂所描繪的情境中,容易使學生聯想起自己的生活和經驗,構建起關於所讀詩歌的具體形象。

二、運用圖片引發學生想象

美是詩歌的生命線。可以說沒有美就沒有詩了。本節課所呈現的圖片絢麗多彩,使學生從中感受到美,認識到美,喚醒了學生已有的色此文轉自斐.斐課件.園 彩印象,又豐富學生頭腦中的表象,激發了熱愛生活的熱情和表達的慾望。

課堂氛圍較活躍,學生踊躍發言,會說能說。在仿編詩歌這一環節,學生睜開了詩意的眼睛,自由地表達了自己對生活的熱愛與嚮往。儘管作品稚氣,有些想法可笑,但掩藏不住他們那一顆顆火熱的心。遺憾的是詩歌練習格式後三行的設計限制了學生的思路,使得有創意的表達無法實現。

8和9的組成教學反思 篇3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課的起始階段,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把他們思緒帶進特定的學習情境中,激發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對這堂課教學的成敗與否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可有效地開啓學生思維的閘門,激發聯想,激勵探究,使學生的學習狀態由被動變爲主動,使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學到知識。

二次根式是在數的開方、實數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式的概念,是後繼學習無理式以及解決物理方程的一個基礎。但是二次根式與無理式是有區別的,前者主要在形式上是否是單一的帶有二次根號,而後者則更注重對字母的運算。本章學習的核心概念是最賤二次根式及其化簡,本章可以聯繫學生所學習的不等式、因式分解、解方程、代數式有意義的條件等知識點。學生學習的易錯點還是由數到式的過度上,特別是二次根式的被開方式必須是非負數這一點,對於複雜的式子,學生很難把握,尤其是對符號的把握和理解,需要強化聯繫,講解時注意和具體數的練習,把握其內在的道理,讓學生明白是如何由易到難的轉化。同時,本章也是規範學生正確書寫書寫符號以及提高學生運算能力的一章。

本節課開始時,首先由一個求修建兩塊運動場的草坪面積的實際問題出發,引導學生得出兩個二次根式求和的運算。從而提出問題:如何進行二次根式的加減運算?這樣通過問題指向本課研究的重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望。然後指導學生根據問題導讀單,去自學課本。通過自學課本再完成問題導讀單,從而自己獨立學習結合小組合作學習掌握二次根式的加減運算。通過我深入小組蒐集信息、指導學習,發現學生具備自學能力,獨立自學時很肅靜,同學們都能夠通過翻閱課本自己獨立完成問題導讀單上的一些問題。合作學習時也很熱鬧,同學們都能夠交流自己的見解,並且能夠針對一些見解提出自己的看法讓大家評議。

總之,本節課我感覺同學們學習的效果非常好,學習氣氛濃厚,能夠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8和9的組成教學反思 篇4

本課是第一單元的第二課,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古代的計時工具及工作原理,並能製作簡單的太陽鍾。

由於是第二次教學本課,教師已經瞭解了學生,所以課前進行的精心的準備。

上課伊始,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先提問學生:現在幾點了?你幾點起牀?你是如何知道的?接着質疑:在古代,還沒有手錶的時候,人們又是怎樣判斷時間的變化呢?進而引入新課。

在學生了解不同的日晷後,讓學生到操場親自動手做一做簡易的太陽鍾,使學生認識更爲深刻認識其工作原理。

在學生意猶未盡的時候學習手掌日晷,通過實際操作,讓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規律一旦爲人所用,就會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方便,科學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最後進行拓展延伸:讓學生了解更多的計時工具,幫助學生鞏固知識點,並把這節課的知識加以延伸。

不足:

在指導學生玩手掌日晷的時候,學生紀律不太好,有個別學生注意力不集中。以後類似的活動,課前要多強調注意事項。

8和9的組成教學反思 篇5

對於集體備課的理解,我目前的定位是個人對整個單元課文的把握加上同教材的老師的看法互相補充,以實現資源的共享。一個單元的課文作爲一個整體來研究,會更有利於教學效果的優化。而這需要教師提前用心地去研讀課文,去思考。在此,我把自己對於第二組課文粗淺的思考記錄在下。

本組教材是以“以誠待人”爲專題編寫的。課文的內容生動、感人,從不同的角度讚美了誠實、守信等道德規範,使學生懂得誠實、守信比金錢、財富更重要;要用自己的勞動去維護個人的尊嚴;無論做什麼事都要講究認真,講究實在;遇事要將心比心,多爲別人想想等。整組課文充滿豐富的人文內涵。4篇課文的語言簡潔生動,敘事條理清楚,尤其是對人物語言、行動、外貌等描寫,十分逼真,這些都是孩子們學習語文的好材料。

集體備課反思5篇教學反思《中彩那天》這篇文章我認爲以下幾個點是要抓的。1、這個道德難題指的是什麼?爲什麼說這是一個難題?從這個難中去體會父親的掙扎以及偉大;2、體會開頭與結尾之間的呼應關係;3、爲什麼說中彩那天父親打電話的時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時刻?理解這個“富有”的特殊意義;4、展開想象,把車子還了之後家裏各人的想法、語言、神態等幾方面寫成一段話,用上多種對話形式。

《萬年牢》是一篇略讀課文,應引導學生在閱讀提示的基礎上自己去學習課文,重點是理解三個萬年牢的不同含義以及三者之間的聯繫,另外中心詞反覆出現也是寫文章的一個方法,這點也應該讓學生明白。

在學了這兩篇課文之後,可以佈置寫一篇讀後感,談一談人如何抵制住各種誘惑,堅守自己的道德準則。

《尊嚴》和《將心比心》這兩篇課文除了要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外,重點是體會文中描寫人物外貌、動作、語言的句子,從中感悟人物形象。讓學生明白言語文字皆是有情之物,表達怎樣的情感,塑造怎樣的形象,用怎樣的語言表述才合適。

而本次習作內容爲說說心裏話,我想把它作爲一篇日記來做個簡單的指導,而因爲我對單元作文的定位(在本單元的閱讀課中就要引導學生領會相應的寫作方法,在習作時回顧並學習運用,提高學生在作文思維拓展及結構行文上的能力),我把本單元的作文內容改爲:成長過程中的一件事。竊以爲這個內容比較符合本組課文的人文主題,而且此類寫事作文正好結合本組課文中關於人物外貌、動作和語言的閱讀體悟來引導學生如何通過此類描寫塑造人物形象,表達情感。另外積累一些富含人生哲理的名句,並學會運用。

8和9的組成教學反思 篇6

《大樹媽媽》是一首很好聽的歌曲,一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而這首歌曲的音樂情緒卻是溫柔抒情的,那麼怎樣才能讓學生靜靜地聆聽歌曲、輕柔地演唱這首歌曲呢?

我以找春天爲話題讓學生展開討論,引導同學們說一說在美麗的春天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學生們積極地說:“花開了、草綠了、大地上的冰雪融化了、燕子從南方飛回來了……。”

我順勢說:“燕子們飛了那麼長時間它們很累了,於是大樹媽媽張開了它的寬大的手做成了一個搖籃讓小燕子們進來休息。”由此引發學生對大樹媽媽的無限遐想和眷戀之情。並配上《大樹媽媽》的伴奏音樂給小朋友們講了有關《大樹媽媽》的故事,小朋友們聽得很認真,都沉浸在這首歌曲的意境裏了!

當我讓小朋友們說說對大樹媽的印象時,他們有的說她是天下最好的媽媽;有的說她是一個非常善良的人;還有的說她太偉大了,用自己的身體爲燕子遮風擋雨她自己卻渾身溼透了,她一定很冷。我聽着孩子們各抒己見,我發現他們真的體會到了母愛的偉大,並知道關心別人心疼人了,從而使學生能夠抒情地演唱這首《大樹媽媽》。

這節課,通過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加強音樂課與社會生活的聯繫,感受環境對人類的重要,明白環境保護的必要性。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自覺主動的感受音樂,展開豐富的想象,從而開拓了學生思維,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教育了學生用語言、表情等等表達歌曲。在課堂上,師生之間的配合非常默契,課堂氣氛熱烈,學生思維活躍、情緒高漲,教學效果良好。

8和9的組成教學反思 篇7

教學本課我從引導學生品析人物語言描寫,體味人物神態的描寫入手,採用學導式教學法,重在一個“學”字,貴在一個“導”字,以發展學生的自學和探索能力,全面發展學生智力。全文教學分爲初探性引讀,深究性引讀,內化性引讀三個階段,安排自學、討論、精講、演練四個環節。如精講環節,我着重讓學生體味李大釗說的兩句話。

1、“小孩家知道什麼!”2、父親堅決地對母親說:“不是常對你說嗎?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抓住“堅決”“常”“輕易”“什麼時候”展開教學,體會人物神態描寫時,我着重抓住描寫李大釗面對沉着、冷靜的兩句話,品析“慣有”“嚴峻”這兩個詞說明了什麼?

通過以上教學設計,學生體會到了李大釗同志忠於革命事情,英勇無畏的精神,但是如果我能緊扣文章的中心詞語“信心”一詞,展開教學,這樣對於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會更有幫助。

8和9的組成教學反思 篇8

《童年的回憶》是本冊挺重要的一首欣賞曲,是本冊速度、音樂段落、圖形譜等知識的伊始,作品本身也非常好聽,但是以前已經上過兩次了,這首曲子總是教不好,大家學起來並不是很帶勁。今天,終於讓我發現了一個好方法。

事前準備:在黑板上畫了三個圖形譜(與書上一致)。先讓學生完整聽全曲,並閉眼回憶童年快樂的事,音樂靜靜地流淌在教室中,我板書“童年的回憶”,一首終,請大家談談快樂的事,並問“你覺得剛剛這首曲子好聽嗎?”“用什麼樂器演奏的?”然後揭示課題,請大家跟老師溫柔的說一說題目(有人讀的很大聲,提示我們是在回憶)。

聽前面部分(內含3個主題),聽到你最喜歡的部分時舉手,若是後面有更喜歡的就把手舉得更高,當音樂進行到第三段時,所有的小手都高高地舉着,因爲大家都喜歡,就鼓勵學生哼唱主旋律,跟着音樂一遍又遍地用“den”模唱,直到大家能自己獨自哼唱。然後讓學生看黑板,在三種圖形譜中找出匹配的一種,同學們的答案大部分集中在第二和第三種裏,再聽,再對比,這一次要求大家說出原因,爲什麼選這一種。學生們都開動了腦筋,復聽時大家已經確定是第二種了,而說的根據卻令我佩服,“它是越來越高的,和第二種圖形很像”,在此提示下,大家都開了竅,懂得音樂與圖形譜的聯繫了。我再請學生聽快段,找出匹配圖,並說明理由,三段旋律都熟悉後,再排序,而此時的排序就變得特別簡單了,我覺得大部分學生都是真正懂了。

在以上整個片段中,學生聽得特別認真,是本堂課精神最集中,目標達成度最高的部分,雖然後面的速度與情緒的的部分只能簡單幾句話略過,但個人認爲這樣還是較好的方式。原因有一,單這首曲子來講,速度變化並不明顯,情緒變化也不大,學生容易搞混,反到是圖形譜很形象,直得一抓。取得這樣的效果,關鍵點是哼唱主題,單純的聽,學生是被動的,而跟着哼唱主題,並自己能獨立哼唱時,學生就是主動的,學生也會因爲熟悉了音樂而變得感興趣起來,會拉近作品與音樂間的距離,而對於低年級來說,也不會因爲識譜問題而浪費太多的時間;哼唱主題還能訓練學生的音樂記憶能力。今後對主題哼唱可以進一步研究。

8和9的組成教學反思 篇9

本節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產生運動的結構基礎,另一方面是介紹運動是如何在骨、關節、肌肉的配合下產生的。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很難理解,需要教師運用直觀道具輔助教學。爲此在介紹產生運動的結構基礎時,使用直觀材料——關節和骨骼標本,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很好地認識各個結構,尤其是關節的結構,通過開展討論,學生經思考得出結論,關節使動物的運動靈活。

“在運動產生的過程”的教學中,通過學生自學,讓同學演示運動是如何在肌肉、骨、關節的配合下產生的,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演示過程中發現有些學生的模型只做了一組肌肉有關動物的運動和行爲的知識,對學生認識動物的本質特徵非常重要,教材在前面雖然已經對動物的運動方式進行了介紹,但並未涉及運動的結構基礎,教師在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解結構和功能的統一性,以便學生對動物運動的本質有更深入的理解。

關於運動系統與其它系統的關係,通過學生上體育課的感受,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親身體會,理解運動的產生是在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的配合下產生的。

本節課有一些不足之處,讓學生表現的機會較少。如道具演示不夠直觀,討論太多,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應對材料加以選擇,以達到科學、準確地演示。

8和9的組成教學反思 篇10

《小橋流水人家》是新課標人教版第九冊第8課的一篇閱讀課文.課文勾勒出了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寫意畫——小溪潺潺繞村莊,楊柳依依垂水面,水鳥流水相和唱,色彩清新而明快,情調美麗而纏綿;接着話題一轉,寫了小橋流水人家的人們恬淡,閒適的生活情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望相助,無"鬧市"之亂耳,無 "疲憊"之勞形,有如世外桃園;結尾直抒胸臆:"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中.

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輩子也不會忘記",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綿綿不絕的懷戀和思念.本文教學的重點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想像小橋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體會作者對故鄉的懷戀和思念之情.教學目標:1.認識6個生字.讀讀記記"婀娜,舞姿,粼粼,波紋,乾涸,點綴,涌現,潮溼,流通,舒服,印象"等詞語.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3.理解課文,體會作者是怎樣表達思鄉之情的.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教學時我讓學生充分地自讀自悟,結合課文前的閱讀提示,邊讀書邊思考.

在交流中,我讓學生思考"那段日子,是什麼樣的日子 那些美好的印象,是哪些美好的印象 "來幫助學生了解課文內容,想像作者家鄉景色的美好,人們生活的愜意.教學時,我還重點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感受作者家鄉的美好,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表達方法.在文中有作者深情的往事回憶,也有直接的感情流露,讀書時我還指導學生注意體會.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鼓勵學生把優美的句子或段落熟讀成誦,摘錄下來,以達到積累語言的目的.

8和9的組成教學反思 篇11

《桂花雨》我國著名女作家琦君寫的,語言文字尤其的美。初捧這篇文章,我只是被優美的語言文字所打動,如同沐浴在一場香香的桂花雨中。當我再深入地去讀,去了解琦君時,我卻在那迷人的香氣中,感受到了琦君那如桂花雨般的思鄉之情。但是這種鄉情難忘、童年難忘的情懷,卻不是簡簡單單、大大略略地就可以感受到的,需要仔細地從字裏行間細品方見。那麼在我的課堂中,我如何讓學生也能有這樣的體會呢?反覆參考了很多名師的教學設計,結合着本班學生實際,我對教材進行了一些處理。

“搖桂花”這一段是教學的重點。這部分教學我注意了讀中感悟,引導學生深入地體會了“搖桂花”時的快樂心情。我給了充足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圈畫出你認爲琦君喜歡搖桂花的句子,並在給你感受最深的詞語旁邊做一些適當的批註。接着在學生交流課文中表現琦君喜歡搖桂花的句子。(1)“搖桂花”對我是件大事,所以我總是纏着母親問:“媽,怎麼還不搖桂花嘛!”這一句我主要讓學生自己交流體會,在交流中啓發學生感受到這一年一度的搖桂花對琦君來說是一件重要的事,是一件樂事。爲了幫助學生進一步感受琦君對搖桂花的期盼和迫切心情,我創設情境進行了“三讀”琦君的話。(2)“這下我可樂了,幫着在桂花樹下鋪竹蓆,幫着抱着桂花樹使勁地搖。”讓學生嘗試把靜止的文字想象成一個個動態的畫面,描述畫面中出現的是一個什麼樣的小女孩。學生在描述中感受到了這是一個天真可愛活潑,忙得不亦樂乎的小姑娘形象。(3)“桂花紛紛落下來,落得我們滿頭滿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我運用了創設情境——撒桂花,讓學生感受桂花雨的飄落,在又蹦又跳、又笑又叫中感受到搖桂花的快樂。而提示語的填寫則更加讓學生領悟到了作者三句短短語言中透露出來的感情。

“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裏的金桂。”母親說的這句話是全文的一個難點。引導學生質疑,到介紹故事背景讓學生深入體會母親比的不是桂花味道的濃淡,比的是感情,與其說母親談的是桂花,不如說母親在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

而學生創作小詩,則把學生的情感推向了高潮,在《故鄉情》的音樂聲中學生更進一步走近了琦君,走近了她的情感世界,感受着她淡淡的鄉愁。所以詩句的誕生自然而然。今天課堂上馬昊天創作出的“風景還是故鄉的美”則出人意料地給這首古詩添加了一個總結句一樣。

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因爲少數學生的活躍以及精彩的發言給課堂增添了很多亮麗的風景,但是我知道這種熱鬧的背後還有很多默默地靜坐着一言不發,甚至連腦筋都沒有動一下的學生,他們從這節課中究竟學到了什麼?我不得而知。也許正是我長期以往在課堂中一貫的教學風格,導致了這個班級的兩極分化。我必須深入思考,怎麼樣做到抓中間,促兩頭。讓每一個孩子都能跟上我前進的步伐。

8和9的組成教學反思 篇12

昨天執教了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第二課《但願人長久》,文章以故事的形式介紹了北宋文學家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創作經過。

文章以蘇軾的情感變化“思念——埋怨——寬慰”爲點貫穿文章始終。在教學時,圍繞這三處情感點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討論交流。

學生讀完第二自然段很快就感受到他內心思念親人的情感。我引導學生探究表達情感的詞句。從“心緒不寧”、“形影不離”等詞句中可以感受到對弟弟的思念之情。由第二小節學生聯想到唐代大詩人王維的詩句:“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也恰恰表達了蘇軾當時的情感。在教學“形影不離”時,文中一句“他們倆一起讀書,一起玩耍。”解釋了這個詞的意思,我又讓學生進行了聯想:“他們在一起還會幹些什麼呢?”學生浮想聯翩,有的說:“在一起吃月餅、賞月”,有的說:“過年在一起包餃子,放鞭炮”等。學生的聯想一方面加深了對詞意的感悟,另一方面也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蘇軾於弟弟蘇轍的手足情深。

8和9的組成教學反思 篇13

這節課作爲教書以來,第一學期的彙報課,主要設計還是來自聽了一節國中的大型公開課後得來的。我認爲,上好課有兩個條件,一個就是課設計的好,一個就是教師的基本素質高。那麼用這個標準來衡量一下自己的話,其實遠遠不夠,我設計不出這樣的好課,我也沒有很高的教師素質。

上了這節課後,我的感覺很好,感覺自己很適合上一些比較煽情的課,我一直追求的是於漪老師的情感教學法,總感覺自己的情感還是比較豐富的。從高中開始,我就對語文的朗讀情有獨鍾,每個早自習都非常動情讀課文,常常引起一些同學的關注,感覺很不錯,可是,自己的缺點往往是自己看不到的,作爲語文教師,朗讀可能並不是我的優勢。

其實,我現在還沒有真正的認識自己,我完全不清楚哪些方面我會別別人優秀,哪些方面是我的若項。可是,往往又都是弱項的東西,自我感覺良好,比較感興趣,這難道就是人沒有自知之明嗎?就像我喜歡跳舞,但是身材不好一樣,這讓我很苦惱。

其實,選擇當老師,我覺得還是沒有選擇錯的,至少,我的語言表達在正常的情況下,還是挺清楚的。那麼,無論這節課上的如何,我都應該把一份好心情保持住,繼續努力,爭取下次上出更好的課來。

8和9的組成教學反思 篇14

這一課我是作爲學校教研組的公開課來上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內容涉及“詠雪”、“送別”兩個方面,和學生以往學習的唐詩相比,篇幅長了,內容理解上也有一定的難度。鑑於此,課文學習落在分析詩歌“奇景”、“奇情”兩個點上,使詩歌學習避免了支離破碎的圖解,簡單的理性分析。作爲詩歌教學中最爲重要的誦讀這個環節,爲了很好的對學生進行指導,我從網上選取了一個比較好的配樂朗誦,讓學生在課題晚上進行反覆的仿讀,在仿讀中學生的朗讀水平可以有效地得到提高,朗讀教學也落在了實處。 對重點詩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賞析,我播放了一組現代版的邊防軍營雪景圖片,學生理解起來就更直觀了。由於時間關係,送別部分的賞析稍微有點倉促。

在課快要結束之時,有一位學生提問:“老師,今後遇到古詩也這麼學嗎?”

當時提問引發了我對古詩教學的反思,到底古詩應當怎樣去鑑賞?

反思之一:應當重視古詩的思想內容。

古詩的思想內容,往往體現在作者的童趣、主張、觀點和態度上,有的含蓄,有的直白,有的隱晦,有的張揚。不管怎樣,我們都要藉助古詩的力量,來叩問作者的靈魂。

對古詩思想內容的鑑賞,就是對其分析、歸納和評價,一首詩所表達的思想內容,無外乎這樣一些方面:感嘆人生、抒發情懷、描寫自然、厭惡戰爭、痛斥黑暗等。評價思想內容不能停留在抽象的層面上,要站在形象、技巧、語言的高度上,做具體的整合。只有這樣,才能準確揭示古詩的內涵。

反思之二:應不忽視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

詩歌形象主要指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包括人、事、景、物。這些形象無不受到詩人主觀情感的浸泡,因此,詩歌形象也是意向化的形象。

鑑賞古詩形象,可以分析形象的明與暗、動與靜、實與虛、強與弱;也可以把分析形象與民族歷史、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心理特徵結合起來。不同的形象,可以反映不同的感情基調和不同的藝術風格。

8和9的組成教學反思 篇15

《乘法估算》這節課的教學設計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創設生活情境,突出估算教學的重點。

從計算方法的角度來看,學生長於精確計算,估算意識淡薄,對估算的作用與價值,沒有真實的體驗與感受,在認識和行爲上都感到“不習慣”,常常爲估算而估算。因此,我聯繫生活實際,創設小明北京之行的問題情境,將參觀動物園、觀看海豚表演、爲遊人組裝自行車等有機地聯繫起來,讓學生在情境中經歷估算,不僅讓學生初步瞭解掌握了多位數乘一位數的估算方法,更重要的是鼓勵學生解釋估算的思路,感受乘法估算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感悟精算與估算之間的區別與聯繫,體驗估算的價值。真正突出了估算教學的重點,即由單純的技巧性訓練轉變到估算意識的培養。

2、加強變式與比較,注重對估算策略的歸納與提升。

《課標》第一學段估算意識培養的要求是:“能結合具體的情境進行估算,並解釋估算的過程”。在本節課中,董老師拓展了例題的內容,結合生活,創編問題,特別注重不同問題的分析與比較,如創編問題中“夠”與“不夠”的比較,原型例題與創編問題的比較,“參觀動物園”與原型例題的比較,“觀看海豚表演”與創編問題的比較,“裝配一些自行車”選擇算法的比較等等,鼓勵學生解釋估算的理由和思路。引導學生根據實際問題選擇合理的估“多”估“少”的策略,注重對估算策略的歸納與提升。從而滲透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思想,讓學生根據不同的情境靈活選擇合適的算法,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注重預設與生成有機統一,課堂充滿活力。

預設是教學的基本要求,而教學是人與人互動的過程,因此,它又是不斷生成的過程。預設是生成的前提,而生成需要一個良好寬鬆的氛圍,沒有精心的預設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只有備課時充分估計到課堂上將發生的各種情況,考慮好應對的策略,才能捕捉和把握好課堂上稍縱即逝的生成性資源。本課例中,學生對於32個同學帶250元錢夠與不夠生成了不同的見解,不斷閃耀着學生思維的火花,學生對估算的意義及估算的侷限性的理解展現了學生的靈感,使整節課體現了預設與生成的有機統一。

8和9的組成教學反思 篇16

《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角色的轉變》是我校的一個省級課題,因此學校對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提出了很多新的理念,也爲我們教師在教學中實踐這些新的理念提供了很多便利的條件。轉變教學方式,重新定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位置,重新審視對學生學習的評價形式,一直是我們教學中思考、實踐和反思的話題。

古代散文教學是語文傳承古代文化的主要載體,但是傳統的古文教學在教師的教學方式、評價形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有很多不適應時代發展的地方。因此探索在新課程背景下的古文教學是我們在省級課題之下的一個子課題。如何走出一條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文化素養的古文教學之路?本文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嘗試以宋代美文《赤壁賦》爲載體,通過研究性學習,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來帶領學生進入快樂的古文學習園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