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英語聽課後的反思(精選16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29W

國中英語聽課後的反思 篇1

五月份,學校組織開展了青年教師優質課展評活動。 在這次優質課展評中,我們組共有十位青年教師參與了比賽。聽了五位國中老師的課,讓我感觸頗多。

國中英語聽課後的反思(精選16篇)

一、多媒體技術在日常教學中的真正地位

在這次比賽中,十位教師無一例外都使用了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在這些課件中我們看到了多種多樣的形式,有幻燈片、課本錄音、卡通、動畫特效、電影片斷等等。這些都是這些教師自己的傑作。就這些課件本身來看,的確做得非常漂亮,就它們的課堂效果來看,也體現了其應有的作用,不但對學生很有吸引力,聽課的衆多教師也很感興趣。自從多媒體問世以來,它已經在外語教學中佔據了重要位置。它可以爲語言學習者提供一個良好的視覺、聽覺的交互式語言環境。但在日常教學中,我認爲有些教師卻過於誇大了多媒體技術的作用,課件做得十分精美、漂亮,教師將課堂的主角換成了課件,他成了課件的放映者,而學生成了課件的“忠實觀衆”,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課件本身之上,對課件所包含的知識和課本內容也就失去了興趣,這節課的教學目標也就很難實現了。我認爲不管多媒體技術應用如何廣泛,如何先進,都改變不了它在教學中輔助教學的地位。真正占主導地位的還是教學內容,還是學生。我們千萬不能把一節課變成課件展覽課!

二、導入是一節課成敗的關鍵

在所聽的五節國中課中,有些教師面對一羣從不認識也不瞭解的學生課堂教學進行十分順利,學生的熱情被充分調動起來,課堂氣氛非常熱烈,互動效果也很好。但個別教師的課堂教學進行則不那麼順利,學生反應比較差,課堂互動效果很差。這五位教師的基本功都非常紮實,而且準備也很充分,爲什麼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呢?我覺得還是在導入這一環節有所不同。這些成功的教師他們具有一個共同點:引人注目的開場白,集趣味性和啓發性爲一體,不僅能引人入勝,而且能發人深思。而不太成功的教師則恰好相好。有一個教師讓我印象深刻,她在開場白的自我介紹時問學生:“Do you know my English name? Can you guess?”八年級的學生對於一個從不認識的教師在沒有任何提示之下如何去猜測她的英語名字呢?結果也就可就想而知了。從這個問題開始,學生的積極性就沒有被充分調動起來,自然也就會影響後面的教學質量。一個好的導入可以能使學生集中注意力,產生學習興趣,覺得英語課有趣,減少焦慮和恐懼心理,重塑自信。

三、小組討論的控制

《英語課程標準》強調在進一步發展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基礎上,着重提高學生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注重提高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因此,教師應明確英語課堂的目的,教育學生掌握語言本身,培養學生運用語言進行聽、說、讀、寫等活動的能力,是英語學科的根本目標和任務。在缺少英語環境的中國英語教學中小組討論是一種非常好的教學手段,可以讓學生充分應用所學的英語知識。但對於廣大教師來說,對於這樣一個好的操練方法卻不太敢使用,原因很簡單,就是太難控制!在這些參賽的教師中絕大多數在課堂上使用了小組討論,而且控制得非常好。要做好小組討論要做好以下幾點:

第一、教師在設計小組討論時首先應根據課堂教學內容確定教學目標和要解決的問題,針對學生可能引起的興奮的東西,精心設計學生的思維興奮點。應預測學生在討論過程中有可能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估計到討論所需的時間等以便教師及時調控活動過程。

第二、教師應對小組討論活動進行恰當的指導和調控,討論前,合理分配小組成員並明確其職責。在小組裏設立不同的角色如組長、記錄員、口頭報告員、資料管理員、時間記錄員等,承擔不同的義務和責任,而且,不同的角色必須經常輪換,以增進學生之間的互動性,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第三、教師要把握好介入的時機。介入得過早,剝奪了學生自主發現的機會;介入晚了,又讓學生在一定的時間處於無助狀態。因此,教師要力求成爲學生學習的夥伴,通過巡視及時瞭解討論的開展情況,及時掌握可以挖掘的教學資源,使課堂小組討論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四、教師提高文明素養迫在眉睫

在這次聽課中,我也看到了一些不和諧的現象。有些教師在在聽課時,會場內抱怨聲、議論聲、笑聲、手機鈴聲不斷,甚至是口哨聲都時有耳聞。時常進出會場的也是大有人在,“呯呯”的關門聲不絕於耳。

教師是一個特殊的行業,從業者都具有比較高的學歷,但有不少教師的文明素養卻很難和他們的高學歷聯繫起來。身爲基層教師,我們平日所承擔的不僅僅是傳授文化知識,更是要培養具有高尚品德、文明素養、民族精神的未來社會人。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我們對學生進行着多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文明素養教育。如果自己都做得不好,如何“爲人師表”呢?學生的觀察力是敏銳的,教師一定要以身作則、做好表率,才能讓自己的說教更有說服力!

國中英語聽課後的反思 篇2

根據我個人學習和教學實踐,爲了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激發他們閱讀的興趣。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發展學生探究學習和合作精神,從而提高學生閱讀分析、判斷能力。我在英語日常閱讀課教學中不斷地探索和研究,創造性地實施了“問題情景教學法”的嘗試,形成了以下的認識:

1.“語言點問題”的設計與作用。根據閱讀課文材料,老師精心設計部分“小問題”,而這些問題的回答就是一些重要的新的語言知識的展現,這些問題淺而易懂,學生通過快速閱讀(或聽力訓練),瞭解材料內容,很快找到問題的答案,有成功感,提高了他們參與的積極性,激發他們閱讀的興趣。

2.“整體理解性問題”的設計與作用。隨着詞彙、語言點的處理,老師再精心設計部分“大問題”,促使學生加強對段落的理解,理順事件發生的順序,人物行爲,加深對文章整體的把握,獲取中心意思。同時,根據學生對問題的回答,老師可精選幾個重點段落,篇章,引導學生加強朗讀,在朗讀中猜測生詞、難句的意思,加深對句子章節、文章的理解,體驗作者意圖、態度、感受。從而培養學生的英語閱讀和分析能力

3.“趣味思考性問題”的設計與作用。在處理了語言點知識,對文章整體認識後,老師可精心設計一些激發學生興趣問題,有些問題可讓學生相互討論。進一步促使學生去了解作者觀點、態度,提高捕捉加工整合材料信息能力。預測事件情節發展或後果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發展學生探究學習和合作精神。從而提高學生閱讀分析、判斷能力。而這些問題往往也是平時考試中常出現的難度較大的問題。

現在我們流行這樣一種說法:一節課老師最多講15分鐘,剩下的要麼是開展活動,要麼就是讓學生自學。每單元至少有兩篇閱讀材料,我們現在一般都採用閱讀教學法,通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來獲得知識,強調自學與合作學習。那麼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到底要不要講?究竟應該怎樣講?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講當然是必要的,問題可能在如何看待講和怎樣講。可見教師並不是不能講,而是要“精要地講”。再說,只讓學生暢抒己見而沒有教師精當的講授和適時的點撥,學生的思維不可能深入;只讓學生想象體驗而沒有教師開啓智慧的引導,學生的創新精神很難得到培養;只讓學生誦讀感悟而沒有教師的品詞析句,學生的學習勢必缺少深度和廣度。因此教師作爲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必須從教育規律和學生實際出發,精心設計好自己的“講解點”。那麼,在何時精要地講呢?

1、自讀之前啓發講:即在學生自主閱讀之前,簡明扼要地揭示閱讀要求和重點。

2、重點地方着重講:對材料中的重點、難點和關鍵之處,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進行重點講解,該挖掘處必挖掘,該品味,該講深講透的地方必須講深講透。

3、疑難問題明確講:當學生在材料理解上遇到疑難時教師要鮮明地講,從而爲學生解難釋疑,讓學生正確理解、領悟材料內容。

4、合作中提示講:當學生在合作學習中不能抓住要點進行有效合作時,教師要進行提示性講解,以使合作有效、深入。

5、總結時補充講:在總結一節課、一篇材料的閱讀情況時,在學生概括、總結的基礎上,教師要及時進行補充,以進一步進行提煉和歸納,從而使總結更加完整、準確。

國中英語聽課後的反思 篇3

一、激發興趣,營造氛圍帶動學生

烏申斯基說:“沒有興趣,被迫進行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願。”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也曾講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中,教師如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好奇心,這是一門技巧。音樂教育是關係到學生全面發展的大事情,因爲音樂不僅僅是教會學生唱歌,還是開發和提高學生智力的最好形式。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首先應該去激發學生心靈深處的強烈的探索慾望,其次爲激發學生的認知興趣。學生有了學習音樂的興趣,便會對學習音樂產生強烈的需要,積極地投入學習,不再感到學習音樂是一種負擔或者是無聊的事。有了濃厚的興趣,學生精神纔會豐富,思維纔會靈活、多變、流暢。教學時,教師應避免單一的教學模式,可以採取多樣的方式進行,比如師生互動,建立學習小組,或者藉助多媒體模式等來活躍氣氛,激發學生對音樂教育的學習,教師用愛去激勵學生,讓學生在提升自己自信心的同時願意去學習音樂。

二、創設情境,培養音樂情感

音樂教學的情感化需要情境的歷練,一個人音樂情感是在社會實踐、生活積累中不斷豐富,不斷完善提高的。這其實就是一個大情境的磨鍊。在中學的音樂教學中,需要創設音樂教學情境,教師可以根據環境調整音樂教學的過程。比如,在郊遊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環境心情把音樂教學也融入進去,還可以根據各種學習活動或者各種節日等去適應音樂教學的過程。最終使音樂教學得以成功和優化。教師用自己的情感去撥動學生感情的琴絃,使之產生共鳴,師生一起進入教學內容所規定的角色,融洽愉快地完成教學任務。創設音樂教學情境,在和諧的教學環境中實現師生思維同步,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審美心境,喚起學生的音樂審美注意力。這樣也與所學音樂作品緊密連接,啓發學生的創造熱情和創造動機。在學生創造性思維得到提高的同時,使學生的人格得到昇華。學生審美能力、審美意識的發展,讓學生能更好地實現自我完善。

國中英語聽課後的反思 篇4

《背影》選自《朱自清散文集》,是朱自清早期散文代表作,是一篇敘事性散文。此文通過描寫父親的“背影”來歌頌父親,把父親對兒子的關愛之情展現得淋漓盡致。同時,《背影》是一篇傳統科目,要讓學生掌握的內容很多。師就要抓住重點,如果抓不住重點,就會給人一種撿了芝麻扔了西瓜的感覺,。另一方面能否抓住重點,還是對教師教材挖掘,支配課堂能力的一種考驗。如何讓文章震撼學生的心靈,達到“以人爲本,教文育人”的目的,還要學會刻畫既熟悉又陌生的父親,避免出現父親形象“千人一面”,對於國中的學生還是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教師在處理教材時必須要精心設計,想方設法創設教學情景,激發學生將個體體驗、思考與文本聯繫起來,讓他們的心與文本產生共鳴。

文章的標題是“背影”,我的這堂課就抓“背影”這一角度。,父親給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現,可以視作貫穿文章的主線。“背影的表現角度能集中反映出描寫對象的內在精神”,分析課文時,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關鍵。

古人云:“男兒有淚不輕彈”,可細心的讀者不難發現,文中竟然出現四次流淚,是什麼原因使得堂堂男兒朱自清先生數次淚流滿面呢?從這一角度引導學生把握課文,易引起學生興趣,使學生帶着疑問開始對文本的解讀。

第一次流淚,“父親賦閒,家道衰落”,“滿院狼藉”的景象引起作者的感傷,再加上失去親人的傷痛,百感交集,“不禁簌簌的流下眼淚”。

當作者看到父親爲自己買橘子時的艱難身影,流下了第二次眼淚。父親的艱難與父愛的偉大,使得作者的淚“很快地流了下來”。

分別後,不知何時才能相見,慢慢混入人羣中的父親,從此又要走上風雨飄搖的人生之路。不難看出,離別的傷感與對父親的牽掛,是作者第三次流淚的原因。

“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讀着父親的來信,買橘子的蹣跚身影,離別時漸行漸遠、混入人羣的背影,衣着樸素、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又浮現在作者眼前。淚光晶瑩中分明透露出作者對年邁父親的記掛與惦念。

現實生活中,好多人可能並沒有體會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愛,因爲這種基於血緣關係之上的感情不是轟轟烈烈、驚天動地的,它蘊含在平凡和瑣碎之中,如果不用心去感受的話,很容易被我們忽略掉。作者從埋怨父親“說話不大漂亮”,並“暗笑他的迂”,到數次淚流滿面,可以看出,在不斷反省中作者體悟到了父愛的珍貴,並接受了這珍貴的愛,將其傾訴於筆端,我們今天才讀到了這感人至深的文字。

在教學中我抓住“背影”這一角度,注重發展學生個體,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精神,尊重他們,拉近與學生的距離,使學生在和諧、向上的氛圍中得到發展。通過展示課件教師的引導,通過讀文本深深理解父子的深情不僅體現在特寫鏡頭“背影”上,還體現在父親的語言上。通過教師反覆引導學生研讀,使學生真正體會到父子深情。

國中英語聽課後的反思 篇5

化學是一門基礎的自然科學。中學化學教學是化學教育的啓蒙和基礎階段。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理念強調:基礎教育的任務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改變單一的接受性學習,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通過研究性學習,參與性學習,體驗性學習和實踐性學習,培養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促使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因此,新課標理念下的化學教學活動不應同於傳統的課堂教學,改變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是在教學活動中體現最新教學理念的關鍵,現將自己的點滴體會淺談如下:

一、精心創設情景,激發和培養學生對化學的興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求知的巨大動力,發明創造的源泉。興趣的培養在於誘導。教師要因勢利導,引導學生及時排除不利於發展興趣的因素。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掃除學習中的障礙,喚起他們對學習的興趣,使學生能積極主動自覺地學。學生剛接觸化學,剛開始會對化學頗有些興趣,尤其對實驗更感興趣。但當學到化學用語、元素符號和基本概念時,常會感到抽象難懂、枯燥乏味,往往會把化學視爲“第二外語”或認爲化學是一門“死記硬背”的學科,有可能會使原有的興趣消失。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和保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引導學生突破國中化學知識的分化,使原有的、暫時的興趣轉變爲穩定的、持久的興趣?爲此我及時對學生進行了化學史教育,講化學的發展和形成,結合書本介紹科學家探索化學奧祕的軼事,如道爾頓提出近代原子學說,居里夫人一生榮獲兩次諾貝爾獎,談聞名世界的中國古代發明如造紙術、火藥等,論化學與現代化建設和生活的密切關係。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化學用語是國際通用的語言,是國際上用來表示物質的組成、結構和變化規律的一種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並感到學好化學知識是多麼重要,他將直接關係到祖國的發展和建設。這樣做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國中化學要記的知識比較多,比較集中的特點。我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其形象識記能力超過抽象識記能力,喜歡動手,再造想象力比較豐富的特點,成立了化學科技興趣小組,目的即爲鍛鍊學生動腦、動手、動筆、動口能力,從激發興趣着眼,訓練發現思維和創新思維,發動學生利用小藥瓶、塑料袋、鐵絲、蠟燭等廣泛開展小製作、小實驗活動。例如學習了燃點以後,我們組織了學生做“燒不焦手帕”、“玻璃棒點燈”等實驗。在教學中我們還藉助於圖片、模型、幻燈、電影等手段進行直觀教學。這些活動的開展消除了國中學生學習化學的畏難情緒,使學生感到化學有趣,樂意學,使智力和能力同時得到了發展。

二、不失時機表揚學生,讓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

古人云:“數子十過,不如贊子一功。”可見表揚鼓勵對一個人的成長是多麼重要。義務教育階段《化學課程標準》倡導教學中以學生爲主體,提倡教師多表揚和鼓勵學生,特別是學困生。在適當的時候,對學生進行恰如其分的表揚,使其看到自己的閃光點,樹立自信心,能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和愉悅的成就感,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

有一次我請了一位並沒有舉手,但是用期待的眼光看着我的學生出來做用排水法收集他呼出的氣體的示範。當他按老師的要求完成實驗後,我就對着全班學生誇他:“你做得很好!你爲全班做了一個正確的示範,全面同學都應該多謝你!”就是這一句誇獎,竟如同一幅靈丹妙藥徹底改變了他。原來他是一個學困生,在以後的化學課中我都經常表揚他,從此,他漸漸甩掉了落後的帽子,成了班上的佼佼者。

國中英語聽課後的反思 篇6

一學期很快就結束了。但是這一學年我卻教得一點不輕鬆。七年級是國小和國中的過度階段,國小裏的學習依賴性很強,自覺性比較差,習慣老師時時刻刻的看着。有很多地方都需要慢慢適應。我所教的班級學生的各方面都不好。首先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聽課習慣差,有四分之一的學生課堂上不能集中注意力,講話、做小動作,經常要停下來整頓紀律。沒有養成隨時記筆記的習慣。作業完成情況很不理想,經常有五六個人不做作業,如果是雙休日的話,那作業情況就更差了,有十多個學生不做作業。大多數學生字寫的較差。一句話就是學習態度較差。其次,是行爲習慣沒有養成,到處亂扔垃圾,不尊重老師等。針對這些情況,我也採取了一些措施。

一、利用中午自習的時間,每天練二十分鐘的字。一開學,我就要求每人準備一本鋼筆字帖。學生練字,我也隨堂指導。有部分同學經過一學期的練習,寫的字有較大的進步。

二、狠抓作業完成。每天加強檢查的力度,從小組長到課代表,仔細檢查,詳細記載。一旦發現有不完成的現象,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幫助他們端正學習態度。另外我還協同家長一起監督檢查。取得了一些效果,但還有極少數頑固分子。

三、加強雙基訓練。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是語文素養的奠基石、是根本。本班的學生的雙基較差。一方面我通過早晚讀和課堂上的時間,加強誦讀訓練。要求背誦的課文、詩詞、理解的字詞等。一課一課的過關。每次默寫我都一一批改,督促他們訂正,把共性的問題在課堂上再次強調。另一方面,我發現學生的答題很不規範。爲此,我詳細的講了各種題型的答題技巧和規範,有的還要求學生們熟讀熟記。再通過大量的練習,把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轉化成解題能力。

雖然做了大量的工作,最後的考試效果並不理想。主要存在問題在基礎知識上。積累與運用,難度不大,主要考查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和語言的一般運用能力。如看拼音寫漢字,四個字都是平時默寫過的,強調過的,全對的僅僅十多人。課文名句默寫,都是平時強調的名句,仍有不少學生扣分。這些都是平時基礎掌握不紮實。專題與綜合實踐,題目是我們做過的,但是失分較多,主要原因是上課沒有認真聽講,聽課效率差。

詩歌賞析一項是難點。這次也不例外。學生不理解詩歌的大意和要抒發的感情。同時組織語言能力也有待於加強。

古詩文閱讀。從答題情況來看,能拿滿分的學生不多。集會考查學生對詞語含義的理解和翻譯的能力,以及對文章內容的把握。不少同學不理解內容,所以不會翻譯句子,更不能結合文章答題。因此以後在上課時應該儘量具體講解文言實詞和虛詞的含義,學生在複習時也要提醒其多加留意。

現代文閱讀。主要考查學生的認讀與理解能力,分析與綜合能力和.鑑賞與評價能力。學生分析概括的能力較差,不能規範答題。仿句也是難點。

作文是一篇命題作文。考試中發現很多學生審題不清,偏題、扣題不緊的很多。不能抓住題目中的題眼。文章要求以記敘爲主,適當運用抒情,議論等表達方式,學生不明確記敘與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的區別,文章體裁上不能淪爲“三不像”,文筆再優美也得不了高分。

在今後教學中,我將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繼續抓基礎知識。在學習中要強調多讀多背,多接觸文本、精彩的文章或片段,力爭做到熟讀成誦,切實加強語言的積累和感悟。

2.重視方法的指導與能力的培養。現代文閱讀,重在研讀材料,審清題意,按點答題。應培養學生準確抓住問題要害,並能用簡要的語言表達思想的能力。因此,應強調學生解題方法的學習和解題規範的訓練,同時通過大量的練習,培養語感和歸納總結的能力,以及表達能力。

3.作文一方面要加強審題訓練。另一方面加強平時的練筆,如日記、週記等,一定要養成觀察生活、感受生活、反映生活、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的良好寫作習慣。重視作文指導、作文評改、作後評析等幾個重要環節,要讓學生參與到這幾個重要環節中,可採用個人自改、小組互改、全班評改、重寫一次的流程,讓他們發揚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精神,變“別人要我寫”爲“我要寫”。只有這樣,才能爲提高作文質量打下良好的基礎。

國中英語聽課後的反思 篇7

本課希望通過系列活動,讓學生認同空氣和其他物質一樣,能夠佔據空間。然後和水作比較,通過實驗發現用同樣大的力量壓縮空氣和水,空氣可以被壓縮和擴張,而水佔據空間的多少不會發生變化。在教學時,我以學生爲主體,留給學生大量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情境中,發現問題,激發興趣;讓學生在充分探究中,大膽探索,得出結論;讓學生在平等對話中,深入探究,張揚個性;讓學生運用實驗中得出的結論

延伸探究,解決實際問題。

一、創設情境,點燃學生探究的火把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爲後者僅僅是方法和實驗過程,而提出問題則要找到問題的關鍵、要害。”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以邊講邊演示的方式給同學們曾現了《烏鴉喝水》的故事,進而提出問題:“瓶子裏發生了什麼變化呢?水面爲什麼會上升?”激發了學生思考的熱情,讓學生輕而易舉地理解了什麼叫佔據空間,是石子佔據了水的空間,所以水面上升了。緊接着我又出示了另外一個瓶子,讓學生去積極思考,能不能也把這個瓶子裏的水擠出來,用什麼方法。一系列情境的設置,學生的興致越來越高,而讓學生上來試一試,則把學生的熱情推向高潮,進而引導學生提出了今天我們所要研究的問題:“空氣佔據空間嗎?”

二、充分探究,給足學生動手的機會

《課標》指出:“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瞭解科學發展的歷史。”在本課的教學中我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實驗器材,並且能保證兩個同學一個小組,進行充分探究,讓每個學生都有動手的機會,去感受實驗的過程,從而得出科學的結論。當學生充滿好奇地將一團紙塞入杯底,倒扣入水中,那種期待,那種新鮮感,那份激動的心情,寫滿在學生的臉上,“我們的紙沒溼!”學生實驗後的驚訝與興奮,和“我們的紙怎麼溼了?”一臉的疑惑與不甘,那都是學生能夠親手實驗,能夠充分探究後的寶貴發現。從這一實驗又緊扣着進入下一實驗,去探究“空氣佔據空間的變化”,學生的探究由老師扶着走,進而到放手讓學生自己嘗試,學生髮現了,空氣可以被壓縮和擴張,而水卻不能,學生充分體驗到了實驗的樂趣,也鍛鍊了他們動手的能力。如果這裏只是教師直接講,而並沒有讓他們親身實踐,學生是根本體會不到那種變化,更不會從中獲得情感體驗。充分地探究,讓學生獲得的豈止是科學知識……

三、平等對話,引學生奔赴真理天堂

在本課的兩次探究實驗中,並不是如老師所願的,所有的學生都能探究出正確的結論來,相反的,有一小部分學生對於實驗結果是存在異議的。比如說,在做杯子入水,杯底紙巾不溼實驗時,有些學生就說我們的紙溼了,而此時我也並沒有責怪學生操作有誤,或者粗暴地說他們做得不對,而是引導他們去思考:“爲什麼你們的紙會溼?而人家的沒有溼。”學生通過思考,在老師的引導下,他們知道了,原來是自己的杯子沒有豎直倒扣入水中,而導致水事先流到了杯子裏,趕跑了裏面的空氣,所以紙溼了,如果豎直倒扣入水中,速度也比較快的話,水是流不進去的,進而知道是因爲空氣佔據了空間。在做第二個實驗時,出現的問題也是比較大的,有學生彙報說:向下壓活塞時,裝水的注射器能被壓下去,裝空氣的注射器不能被壓下去。實驗結果正好相反。很多小組聽了他們的彙報,都不贊同,也有的小組,贊同他們水是能夠被壓下去的,而我並沒有一票否決他們,而是鼓勵全班同學,再來做一次實驗,並且親自指導了彙報結果錯誤的小組,當他們再次實驗時,才發現了,是自己實驗操作的失誤和沒搞清對象才造成的。我鼓勵他們將現在實驗結果再向全班同學彙報一遍,並且引導他們分析了第一次實驗失敗的原因。在平等、和諧的對話氛圍中,老師引領着學生走向正確的科學探究之路,教學生分析實驗尋找失敗的原因,教學生不怕失敗,在反覆實驗中,得出真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實踐出真知”的至理名言,或許在這一堂科學課中,學生都能有所體會。科學探究本來就是在不斷地實驗與發現中才獲得真知的,給學生創設一個平等、和諧的交流平臺,以平等地態度對待他們,已朋友的身份引領他們,學生的探究會更深入,學生的科學素養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形成。

縱觀整節課,教學層次比較清楚,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課堂氣氛也比較輕鬆而和活躍。但總覺得自己選的課文是最後第二課,前面跳開了很多課沒有上,學生很多知識和能力方面還是欠缺了點,自己的教學也不夠流暢,準備還不夠充分,在內容上還可再充實一點,讓學生能得到多方面的發展。

國中英語聽課後的反思 篇8

九年級是整個國中階段的重要一年,也是最關鍵的一年,爲使學生在英語這門學科上取得更大的進步,在會考中取得優異的成績,我在教學中嘗試了一些教學方法,效果不錯,現作總結如下:

一.樹立信心,明確目標

信心是動力,目標是方向。我們明白九年級英語生詞多,課文長而且難,聽、說、讀、寫要求高。學生在學習中將會遇到許多困難,因此,信心十足,目標明確是成功地進行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因素。首先,教師要上好課。如:備好課,吃透教材,抓住重點、難點,做到有的放矢。其次,教師要提高授課的效率,注重授課的藝術,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習興趣,採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

英語學習切不可盲目,必須要制定一個切實可行、周密有效的計劃。同時老師要給學生明確各階段的學習目標,並制定相應的措施來保證目標的實施,要加大督促檢查的力度,並在此基礎上進行總結。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思想教育與知識教學互相滲透,寓思想素質教育於知識教育之中,如:向學生講述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急需超多的外語人才、北京奧運會的舉辦更需要更多的人會講英語等,讓學生認識到學英語的重要性,鼓勵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努力學好英語。

二.夯實基礎,查缺補漏

英語基礎對於英語學習至關重要,對英語基礎不好的同學更應加強這一要求。如何在

較短的時間內做到這一點呢?

1。立足課本,夯實基礎

我們明白,九年級英語學習主要是以深化基礎知識爲主。我想,在學習中要分階段學習,在第一階段要以大綱爲標準,以課本爲依據,按照課本的編排順序,每一冊、每一單元、每一課都要細緻地學習,力求基礎,全面。所謂基礎,是指學習要抓住“三基”,即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解題方法。所謂全面,一是指學習要全面覆蓋所學知識,不遺漏任何一個知識點,二是要面向全體學生,防止“片面追求高分”現象,絕不能冷落“差生”。

2。找出不足,查缺補漏

查缺補漏主要體此刻語音、詞彙、日常交際用語上。語音和詞彙的補漏工作應穿插在>教學單詞的時候進行。在教新詞的過程中及時講解有關的語言知識和單詞辯音,及時歸納所學過的單詞;在複習時要善於觸類旁通,構成語音類、單詞串,力爭使沒有掌握的語音、詞彙逐一鞏固。日常交際用語的補漏要融匯於“四會”的語言運用中。要努力使基礎知識轉化爲技能,要不斷提高英語的日常交際潛力,力爭做到聽得懂、說得脫、讀得暢、寫得神。

三.模擬訓練,綜合提高

查缺補漏後,學生的基礎知識已比較全面、系統、完整。但是對於重點資料還要以專題的形式進行訓練,以便於進一步突出重點。同時要強化易錯點,爲到達這一目的,教師要選取高質量的模擬訓練題進行訓練,然後進行講評。那麼,如何講評呢?好的講評就應在講評之前認真地分析,找出學生的錯點,並在課堂上講評時抓住這些錯點,幫忙學生弄清出錯的原因,使學生及時糾正錯誤。同時,講評不能就題論題,而是就應抓住試題中的典型題目,講清原理,歸納方法,總結規律,並對典型題目進行引申、推廣。要做好這一點,需要注意以下兩方面:

1。課本爲主,資料爲輔

那種迷信資料而放下課本的做法是本末倒置的,同時,那種排斥資料中所帶給的先進信息的做法是固步自封的。無庸質疑,課本是基礎,而好的資料則是加深課本、提高潛力的重要手段。任何資料都不能代替課本,但資料能夠突出課本的重要資料,能夠帶給課本中所不具有的先進理念和與時俱進的信息。因此,無論是開始複習的夯實基礎階段,還是構建知識網絡、歸納基本方法及技巧階段,都要在立足於課本的基礎上進行。但同時,也要精選有典型性和針對性的資料,這樣有利於學生掌握解題方法和解題規律。

2。講練結合,練重於講

基礎知識的總結、知識網絡的構建、基本方法和技巧的歸納都離不開講,但更離不開練。不練習,學生所獲得的知識就不牢固,更不能深化,因此,練比講更重要。要精講,也就是要突出重點,抓住關鍵;要多練,就是讓學生做足量練習,但杜絕那種不加選取的重複練習,要有針對性。

總之,九年級階段學習的方法很多,但正確把握以上三點是學好英語行之有效的方法。只有讓學生們樹立必勝的信心,夯實基礎並有針對性的訓練,必須會提高學習效果,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國中英語聽課後的反思 篇9

我認爲教師這項工作,體現師德的意識是很強的。爲人師,不僅要對學生負責,也要對社會負責、對科學負責。如果馬馬虎虎教學,也可以應付過去,這只是敷衍塞責履行教學工作。如果我們養成了自省精神,就可以在一日工作完了之後,自檢一下自己是否盡職盡責。反省

自己可以激勵自己,這是積極進取的表現。一個人,貴在自知之明,這需要有自省作爲手段。不“省”,自己就不知道自己長在哪裏,缺在何處,一個人缺乏自知之明,容易驕傲自滿,時間一長,就會脫離羣衆,就會退步,就會降低自己威信。當然,只有自己努力纔是唯一的方法。

教師要正確對待學生的意見:

師生之間保持一種人格上的平等。我認爲要建立一種和諧的師生關係,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教與學的關係實際上是一對矛盾,處理得好,會教學相長,形成一種師徒般的師生關係,但處理不好,會產生對立情緒,造成教師不願教,學生不願學的局面。老師應去研究學生的心理,研究人的個性,因爲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個性,然後根據不同個性的學生去因材施教,去處理一些問題,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老師要多瞭解學生的要求,不管是在思想工作還是教與學工作中,只要多瞭解學生的要求,我們的辦法纔會更多,處理問題會更慎重,師生間只要形成了一種和諧關係,教學工作、思想工作就會比較順利。

教師必須樹立平等對待觀:

我覺得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閃光點,只是我們老師沒有把他發掘出來。每一位學生都是祖國的花朵。我提倡平等對待,教師應服務於全體,不厚此薄彼,想到手心手背都是肉,好生差生都是生,努力做到一碗水端平,讓所有學生同乘一輛前行的車;教師應服務於全面,對每一個學生的思想品質,學習成績以及身體素質都要悉心關照,服務周到,促使其全面發展。

四、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促進學生的智力,潛能開發。

作爲教師深感責任重大,對學生嚴格要求固然是必要的,但不能認爲師生間就是一種教育與被教育的簡單關係,因爲這種不平等的師生關係會阻礙師生間的平等交流,觀點具有“權威性”,久之則會壓抑學生的潛能,不利創新人才的培養。“一日爲師,終身爲父”是學生對老師的尊敬之言。好的師德師風的一個具體表現,就是師生之間保持一種人格上的平等。相互學習、相互尊重。既然做“父親”,就要關心愛護學生,對學生負責。

中學教師讀書心得體會範文之三

百年孤獨是我讀過的第一本世界名著,當時我讀七年級,正是喜歡孤獨寂寞用詞的小女生,爲了這個名字,我從圖書館借了來,可是第一句: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的槍口中,奧爾良上校想起了多年前他第一次看到冰的情景(大意如此),一下讓我蒙了,我把它放到一邊,不願再看,直到一個月後,圖書館催我還書了,硬着頭皮拿起了書,看了兩頁。

從看到第三頁後,我的手再也離不開這本書,我把所有的業餘時間都奉獻給這本書,我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反覆看了三遍,從來沒有一本書給我這樣的經歷:我把生命交給一本書了!那一個月,我無法跟人交流,無法大聲說笑,滿腦子都是奧爾良家族每一個人的身影,每一個都那麼鮮活,每一個都那麼特立獨行,但所有的人都那麼孤獨於世!

每一次合上書,我都懷疑自己是否有勇氣再翻開它,因爲那種孤獨從每一個字裏透出來,壓得我喘不過氣,但每一次打開它,我又不願意合上它,彷彿只有這本書纔是我的世界,纔是我活下去的理由。

國中英語聽課後的反思 篇10

本文感情真切、質樸自然,所以我將教學的重點自然放在了通過品讀“背影”來感悟文章蘊含情感上。文章的標題即是“背影”,父親給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現,是貫穿文章的主線。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關鍵。

因而,我在教學設計中選取了易於學生領悟文中所滲透的父子深情的角度,設置了幾個層層深入的環節。先是由一首小詩導入,將生字詞蘊含其中,並通過朗讀,讓學生初步進入到一個感悟親情世界的氛圍當中。之後是“初讀文章,尋找父愛足跡”這一環節。通過這一環節的實施,學生對文章能有一個初步的體會,找出文中提及背影的文字,抓住文章主線。再來“品讀,聚焦父愛畫面”,讓學生通過品讀,得到發現,發現這幅感人的“背影圖”是通過多種人物描寫方法塑造出來的。然而僅僅是父親爲“我”費力買橘子這一畫面讓作者感動嗎?並不是。而是作者從那個背影當中感悟到了深深的父愛。於是便是下一環節:研讀,感悟至深父愛。通過結合當時的家庭狀況和父親的境遇、父親的言行,特別是父親送行時的幾句話以及作者看到背影前後對父親的理解,進行探究性學習,讓學生走入深深的父愛。最後進行拓展延伸,以片段寫作的形式對父母進行“真情告白”,從而學會感恩,關愛身邊愛着自己的人。

本課教學基本實現了教學設計中的目標和重點,閱讀與寫作相結合。讓學生通過研讀文本獲得頓悟並能從課堂中體驗到真切的人間至情。從學生的狀態來看,他們較爲深入地探究了文本,通過層層深入的環節,理解了文章情感。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同學下課時說道:“我希望這堂課永遠不會結束。”這說明她在這堂課中有着很多的收穫。同時,這也便是對我作爲這堂課的教師最大的肯定了,學生的話給了我巨大的感動,讓我受到了強烈的鼓舞和震撼。我會因此而更加自信、更加堅定地邁向教學探索的更高境界。因更多地注重情感體驗,從而未能夠從結構上很好地分析這篇散文。這是本次教學設計中的遺憾和不足。

國中英語聽課後的反思 篇11

唱歌課是中學音樂教學的一個重點內容,作爲一名音樂教師,不難發現現在的學生喜歡唱歌,可是卻不喜歡唱音樂課本上的歌曲,也許所有的同行們都有同樣的感受。學生們喜歡唱通俗類含有流行元素的音樂。難道是音樂課本上的歌曲不好聽,與學生現在的心靈差距太大了嗎?通過我的觀察不是這樣,以前所謂的“唱歌”,就是老師教會學生唱會旋律就可以了,也不管歌唱的方法和歌唱的狀態,以及對歌曲的感情處理,教師對歌曲的創作背景做簡單的介紹,那麼如何去設計一堂音樂課才能對學生產生較大的吸引力,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練習積極性和參與熱情,達到課堂所追求的展示音樂魅力、愉悅學生身心、健康快樂爲本的教標。在使用音樂新教材的同時,也考慮到本校學生的音樂基礎知識瞭解甚少,想方設法,找資料,給學生補基礎,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效率,具體爲:

一、自信心對一個歌唱者來說尤爲重要,那要怎樣才能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呢?就是需要師生雙方共同合作才能達到的。比如我們在上課的時候都會找出學生的毛病進行糾正,這是每個聲樂教師的職責,但是要切忌挖苦嘲諷,這會嚴重打擊學生的自信心,應該多給學生一些表揚和肯定,及時留意每一個學生的心理變化。

二、 教材程度深,在課堂上安排一定時間觀看光碟,對各單元內容作介紹,學生以欣賞爲主,達到開拓視野、提高審美能力的目的。

三、 對樂理知識的教學,從基礎抓起,每堂課選幾節樂譜視唱。讓學生學會劃拍、打節奏、哼曲調,逐步提高學生的識譜能力。這樣學生在動起來的教學過程中,感受和聆聽音樂,音樂課要生動活潑,必須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光靠老師能說、會唱、會跳讓學生動起來,不能閒着雖然大部分同學有困難,但從一個學期教下來,學生的進步還是較快的。

四、利用多媒體、電視、音響等設備,向學生介紹一些民歌、名曲,作爲補充教學內容。指導學生邊聽音樂、邊哼歌譜,反覆練習,學生識譜能力有明顯提高。

五、課內讓學生上臺演唱,培養他們的參與、實踐能力,學生情緒高漲,使音樂課上得更加生動活躍。

六、根據不同年齡層次,與課外歌曲相結合,多方面讓他們認識音樂的美。還有一些古典的音樂、藝術歌曲作品教師以正確的歌唱方法來引導學生來演唱,這樣本來單調的課程就會豐富起來。在唱歌教學中,我們始終堅持以音樂審美爲核心,以學生爲本的教育觀念,唱歌教學的審美功能一定會得到發揮。教師與學生的音樂文化素養與藝術情操也一定能得到發展。我們作爲音樂傳播者教育者,傳播盡善盡美的音樂文化是我們的使命。當然,如何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今後還須努力.孩子們需要美,追求美,那麼我希望音樂課能給他們提供一個空間,讓他們踏上尋找美,感受美的道路。

比如說我在教學《青春舞曲》這課之所以產生好的效果,首先是因爲歌曲貼近學生的生活,表達學生的心聲,蘊含着美好的寓意。這種立意與情境之美對學生有着深刻的感染力。我們在學習《青春舞曲》的時候,完全是由學生隨旋律獨立填詞完成的,幾乎沒有老師的一句教唱。學生唱的積極主動,教師教的愉快輕鬆,真正體驗到“解放”的感受。同時,歌曲“動聽”“耐唱”,曲調優美,具有動人、感人的藝術魅力,使學生聽了還想聽,唱了還想唱。百聽不厭,百唱不煩。這種曲調和音韻的美磁般的吸引着學生,久而久之,自然形成了“潤物細無聲”的審美功效。由於歌曲“動聽”和“耐唱”,使同學被動學習變爲主動學習,變接受學習爲探索學習,使學生熱愛音樂,使音樂課成爲發自學生內心的需求,變得更豐富多彩。 我們只有讓學生每每帶着濃郁的興趣走進音樂課堂,讓學生時時保持一種對音樂學習的積極心態和愉悅體驗,才能使學生學會“學海無涯‘樂’作舟”,音樂課堂才能成爲學生精神的家園。音樂課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心中,成爲其心靈里美好的東西。另外,在教學中,我注重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爲活動的主角而不只是觀衆,教師是策劃人和欣賞者而不是裁判員或評委,把音樂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他們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變接受學習爲探索學習,使學生熱愛音樂,使音樂課成爲發自學生內心的需求。

國中英語聽課後的反思 篇12

當孩子們滿懷信心的把他們的作文本交上來的時候,我看着他們一雙雙純潔的眼睛,總想給每個孩子的作文給予最恰如其分的評價。一個教師的作文評語如果給得好的話既能指導孩子們的作文水平也能提高他們的作文興趣。我一直在思考怎麼樣做好作文的評語工作?我想無非作好以下幾點:

其一,標準因訓練目的而異。一篇作文在表情達意,用詞造句等方面的好壞是有一定標準的,但這個標準可以因訓練目的不同而靈活掌握。如看圖寫話練習,只要學生把圖中主要的意思寫出來了,順序清楚,語句通順,就可以算作好文章;寫一個人,能寫出他在外貌、語言、動作、心理上的基本特點,寫一處景物,能寫出它的層次、特色,也該是好文章;同樣,寫一次活動,能把主要過程記下來;寫一個場面,能把主要情景寫出來;寫記敘文,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都很完整;寫說明文,說明順序清楚,說明對象描述準確;寫日記、書信格式正確,真實可信……都應給予鼓勵和肯定。下面是我給作文《第一次做家務》寫的一段評語:“第一次獨自做飯,免不了要手忙腳亂。按照做飯的先後順序,作者依次寫了淘米、煲飯、炒菜的全過程。因爲經驗不足,就要格外細心;越細心,就越慌神兒。好在小作者挺機靈,關鍵時刻能急中生智,轉危爲安。作者抓住了‘第一次’做飯的特點,文字不多;卻寫得小有波瀾。別看小作者做飯時手忙腳亂,文章可寫得步驟清楚。”這段評語從說明文的訓練目的出發,着眼於所評作文是否圓滿地完成了寫作說明文的要求,如過程是否完整,順序是否清晰,標題中的“第一次”是否充分體現出來了……這樣,就使學生了解了自己的文章在什麼方面達到了老師提出的訓練目標,從而進一步努力。

其二,角度因文而異。一篇作文的長處或短處在作文要素的各個方面表現是不均衡的,作文評語應該從什麼角度入手,關係到能否對學生的作文作出公正評價的問題,因爲一篇作文,尤其是一篇優秀作文,其優秀之處都各有不同,這就要求教師寫評語時能選擇恰當的角度,抓住文章的突出之處。如《小精靈》一文的評語:“偉偉可真是當之無愧的‘小精靈’呀!瞧他那雙飽滿的天庭下烏黑的大眼睛,瞧他趁人不備乾的那些‘壞事’,瞧他捱打告饒時甜甜的嘴巴,瞧他吃飯時與‘小夥伴”們有福同享的‘慷慨’,瞧他以外婆的絕招‘反擊’外婆時的狡猾,無不透着淘氣、頑皮和聰明。文章在記敘外婆‘哄’偉偉愛惜糧食的過程中,從語言、動作、表情、外貌等多方面選取細節,按照一個4歲男孩的特點,生動地作了刻劃,使偉偉活生生一個小精靈躍然紙上。雖然他還不懂事,但卻很可愛。”再看作文《我是司令你是兵》的評語:“如果沒有異想天開,童年也就不會色彩斑斕了。換一個角度體會一下指揮別人的威風,換一種活法體驗一下辛苦和艱苦的滋味,不僅是一種樂事,還是一件好事。文中‘司令’和‘小兵’的語言和動作既是‘兵’的,又是‘孩子氣’的,兩個孩子那副煞有介事、儼然真爲司令真爲兵的神氣勁兒,令人忍俊不禁,由不得讚歎作者描寫的活潑”。同是寫人的作文,前一篇作文側重寫偉偉的真實活動,後一篇作文側重寫兩個孩子的真實想像。作文評語的角度也有所不同,前一篇評語着重評人物描寫的是否生動,後者着重評作者獨特的體驗和想像。

其三,語氣因人而異。作文評語的接受對象是學生,學生能否和樂於接受並受到啓示,是檢驗教師評語寫的是否合格的尺度。學生的年齡、心理、性別、經歷不同,寫出的文章也會風格各異,這就需要教師變化各種語氣,寫出能讓學生心服口服的評語來,這樣才能充分發揮作文評語的指導作用。好的作文評語也該是一段短小精悍的文字,讓學生有所收穫,與學生有所溝通,互相理解,同時又賞心悅目,那種生硬、呆板、千篇一律、放之四海皆用的評語只能引起學生的厭倦和反感。請看作文《月亮娃娃》的評語:“周智瑩小朋友真幸運,她能有個‘月亮娃娃’。她太喜愛這個娃娃了,所以對它觀察得很細緻。她是按這樣的順序來觀察並描寫的:藍天→星星→月亮→小男孩和小女孩→可愛的小花貓。寫一個靜物比較容易,要把靜物寫得生動而又具體就不那麼容易了。周智瑩小朋友恰恰做到了這一點:她不僅寫了這個靜物各部分的顏色、大概樣子,還寫出了小男孩和小女孩的服飾和姿態,最後還寫出了自己的聯想,字裏行間流露出對爸爸送給自己的這份禮物的喜愛之情。”這樣的評語不僅指出所評作文的內容和寫法上的特點,而且表達了對一個小女孩真摯的理解,語氣是那樣親切、溫和,像老師,更像媽媽。再看一段爲《給姑媽的一封信》寫的評語:“沈思同學在給姑媽的這封信裏,記敘了家裏發生的一件大事——爺爺給她找了位新奶奶。她明知道這應該是件喜事,可是自己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原因是她太愛自己的親奶奶了。沈思同學,你不是也很敬愛爺爺嗎?你不是也希望爺爺晚年幸福快樂嗎?那麼請你在心裏給新奶奶留個位置,像愛親奶奶那樣去愛新奶奶吧!全信感情真摯,語言流暢得體,格式正確無誤。初學寫信的同學能把信寫得這樣好,是很不錯的。”這樣的評語,語氣更像談心,從寫作的角度看,談心也是一種在內容上對學生進行寫作指導的方式,而且是一種很好的方式。

無論怎樣,語文教師都要重視作文評語的寫作,對教師來說三言兩語、信手拈來的作文評語,對學生可是字字重千斤,直接影響到他們的作文甚至做人,所以,必須字斟句酌.

國中英語聽課後的反思 篇13

在讀《孔乙己》的時候,我拋除了腦海中所有的成見,與文章“坦誠相見”,一讀彷彿見其人,二讀彷彿有所感,三讀彷彿有所悟,但只是“彷彿”而已,面對經典,有時我會窒悶無語,大約這就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情形吧。後來一則材料進入了我的視野,據孫伏園說,他曾聆聽過魯迅自己講述他創作《孔乙己》的動機,“作者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寫一般社會對於苦人的涼薄”。讀此句,如甘露入心;品此語,似醍醐灌頂。

可是於教學而言,“意會”僅僅是第一步,我還必須要“言傳”,教師永遠做不了孤膽英雄,因爲教師的核心任務是指導着學生去奪取全面的勝利。如何“言傳”呢?我想第一步還是要通過豐富多彩的形式帶領學生穿越時空,引導他們積累大量的感性認識——孔乙己苦在哪兒?

社會怎麼薄涼的?於是授課過程中以情境再現爲目的有了大量的演讀、模擬,這個過程中注重了課文的朗讀與語言的品味,並順勢對語言文字背後的“語言”進行了必要挖掘。爲幫助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在教學設計的適當位置設置了幾個“觸發點”,一是導入,暗示科舉制度,二是認識咸亨酒店的酒客的等級,三是體會丁舉人與孔乙己同是讀聖賢書同樣形成了扭曲人格,四是讓學生思考作者吶喊什麼。就課堂效果而言,在品語言、現情節的過程中,學生由“笑”轉爲“不笑”,現場由“快活的空氣”轉爲“肅穆的氣氛”。

但這樣的教學設計天然的特點就是把“我的理解教給學生”,這樣做顯然會讓許多人再次陷入迷茫:這沒讓學生自主,這沒讓學生合作,這沒讓學生探究,甚至這也沒有傳授什麼方法,學生到底學到了什麼?是啊,學生學到了什麼?我也想問問聽課的學生,但我沒有機會,45分鐘的相遇僅僅是一次偶然,對學生而言,我的確是個過客。

關於教學設計過緊與過鬆的問題還在困惑着我:過緊就會限制學生的課堂生成,學生只能跟着教師走,有控制的痕跡;過鬆就會導致自由散漫、左右出擊的被動局面,並由此導致學習的低效和思維的浮淺。到底怎樣做纔是恰當的平衡?

我的書桌上放着一尊魯迅塑像,那是我到上海講《阿長與<山海經>》之後魯迅紀念館的饋贈,此刻,先生正注視着我,我不知道我講的課是否道出了先生的心聲,最後只能感慨一句:道不盡的《孔乙己》啊!

國中英語聽課後的反思 篇14

一、教材分析

1、話題:本課時選取的是八年級英語課本第一單元Howoftendoyouexercise?中的一篇文章,主要是圍繞本單元的中心任務“Foodandlifestyles”而展開的。

2、資料:這篇文章講述了很多學生平時的飲食和生活習慣。透過學習,讓學生明白什麼是健康的飲食和生活習慣

3、目標:(1)、理解課文資料,明白如何捕捉細節。

(2)、根據圖片猜測大意。

(3)、引導學生掌握模仿主題進行描述的技巧、構成根據主題理解文章細節並能分辨是非的潛力。

Step1:Warming–upactivities

(一)、FreeTalk:Toaskthestudentondutytomakeaspeech:“Whatismyfavouritefood?”

設計思路:以討論日常生活的話題進入,能夠活躍課堂氣氛,同時,由於每一天都有值日生報告,能夠鍛鍊學生的書寫和口頭表達潛力,另外,在交流過程中,也互相鍛鍊了學生的聽力水平。

(二)、1。Revisesomenamesoffood(Letthestudentsspeakfreely。)

2。ToshowthestudentsbeautifulpicturesoffoodduringthetalkingtheteachercanwritesomeofthemontheBb,especially。somenewwords:fruit,sweet,bread,meat,juice。

3。ToaskthestudentstoaskandanswerWhatisit“Doyoulikeit?”

設計思路:(1)、透過感性的圖片教學,能夠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用心性。(2)讓學生相互問答,瞭解食物的名稱,在交流中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和解決問題的潛力。

(三)、Discussion:(1)Whatfoodcanweeatalot?(2)Doyouthink…isgoodforourhealth?(3)Whichisyourfavorite?

設計思路:透過搞笑的話題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爲進入正文教學打下基矗最後向學生展示有關食物的相關鏈接(P67)--“HealthyEating”,並讓他們參與討論,明白哪些纔是正確的飲食。

Step2:Reading

(一)Listeningandscanning:

1。Whatdostudentswanttobe?

2。Whatdostudentseatforbreakfastnow?

設計思路:(1)。聽和讀都是學生獲取信息的有效途徑。透過讓學生邊聽邊讀(默讀)能夠培養其快速閱讀的潛力。(2)透過有目的地聽和讀,讓學生在瞭解課文大意的同時握課文中一些細節性的資料。

二、IntensiveReading:Readthetextagain,trytoanswersomequestions:

設計思路:進一步有目的地讀,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瞭解課文細節,同時,透過搶答加分的方式,進一步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性。

(三)Skimming:1。Toaskgroups1&2toreadthetextathirdtime,andmakeadialogueinpairs。

2。Toaskgroups3&4toretellthestory。

設計思路:1、讓學生進一步閱讀課文,瞭解文章的資料,透過對話培養學生交流與合作潛力。

2、透過文章改寫與複述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潛力。

三,Extensionactivity:Toaskthestudentstotellsomethingabouttheirownlifestyles。

設計思路:學以致用,自我的話題會讓他們產生更大的興趣,同時,透過這項活動能夠充分訓練學生的綜合技能。

四、反思:

在教學實踐中,本人也體會到,閱讀教學應處理好以下關係: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關係:教師應更多地關注如何教會學生閱讀,而不是僅向學生灌輸超多的語言知識。教學過程是學生在教師的幫忙和指導下掌握知識和構成技能的過程。教師應讓學生在活動中發揮其主體地位,讓學生自我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在教學設計過程中,要盡最大可能思考學生情感在教學中的重要性,要設法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但教師不能片面地追求所謂的“快樂”,一味強調熱鬧課堂,氣氛是活躍了,但忽視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潛力的培養。閱讀過程與結果的關係。任務型教學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僅僅要關注學習的結果,還要關注學習的過程。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就是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同時也是逐步提升閱讀技巧,提高閱讀潛力的過程。實踐和反思的關係。反思是實踐的一面鏡子,每次的教學反思都能折射出實踐中的成功和不足之處,在教學中就應不斷借鑑成功,改善不足,

把培養學生學會閱讀、學會自主學習作爲追求的目標。

國中英語聽課後的反思 篇15

本課希望通過系列活動,讓學生認同空氣和其他物質一樣,能夠佔據空間。然後和水作比較,通過實驗發現用同樣大的力量壓縮空氣和水,空氣可以被壓縮和擴張,而水佔據空間的多少不會發生變化。在教學時,我以學生爲主體,留給學生大量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情境中,發現問題,激發興趣;讓學生在充分探究中,大膽探索,得出結論;讓學生在平等對話中,深入探究,張揚個性;讓學生運用實驗中得出的結論

延伸探究,解決實際問題。

一、創設情境,點燃學生探究的火把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爲後者僅僅是方法和實驗過程,而提出問題則要找到問題的關鍵、要害。”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以邊講邊演示的方式給同學們曾現了《烏鴉喝水》的故事,進而提出問題:“瓶子裏發生了什麼變化呢?水面爲什麼會上升?”激發了學生思考的熱情,讓學生輕而易舉地理解了什麼叫佔據空間,是石子佔據了水的空間,所以水面上升了。緊接着我又出示了另外一個瓶子,讓學生去積極思考,能不能也把這個瓶子裏的水擠出來,用什麼方法。一系列情境的設置,學生的興致越來越高,而讓學生上來試一試,則把學生的熱情推向高潮,進而引導學生提出了今天我們所要研究的問題:“空氣佔據空間嗎?”

二、充分探究,給足學生動手的機會

《課標》指出:“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瞭解科學發展的歷史。”在本課的教學中我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實驗器材,並且能保證兩個同學一個小組,進行充分探究,讓每個學生都有動手的機會,去感受實驗的過程,從而得出科學的結論。當學生充滿好奇地將一團紙塞入杯底,倒扣入水中,那種期待,那種新鮮感,那份激動的心情,寫滿在學生的臉上,“我們的紙沒溼!”學生實驗後的驚訝與興奮,和“我們的紙怎麼溼了?”一臉的疑惑與不甘,那都是學生能夠親手實驗,能夠充分探究後的寶貴發現。從這一實驗又緊扣着進入下一實驗,去探究“空氣佔據空間的變化”,學生的探究由老師扶着走,進而到放手讓學生自己嘗試,學生髮現了,空氣可以被壓縮和擴張,而水卻不能,學生充分體驗到了實驗的樂趣,也鍛鍊了他們動手的能力。如果這裏只是教師直接講,而並沒有讓他們親身實踐,學生是根本體會不到那種變化,更不會從中獲得情感體驗。充分地探究,讓學生獲得的豈止是科學知識……

三、平等對話,引學生奔赴真理天堂

在本課的兩次探究實驗中,並不是如老師所願的,所有的學生都能探究出正確的結論來,相反的,有一小部分學生對於實驗結果是存在異議的。比如說,在做杯子入水,杯底紙巾不溼實驗時,有些學生就說我們的紙溼了,而此時我也並沒有責怪學生操作有誤,或者粗暴地說他們做得不對,而是引導他們去思考:“爲什麼你們的紙會溼?而人家的沒有溼。”學生通過思考,在老師的引導下,他們知道了,原來是自己的杯子沒有豎直倒扣入水中,而導致水事先流到了杯子裏,趕跑了裏面的空氣,所以紙溼了,如果豎直倒扣入水中,速度也比較快的話,水是流不進去的,進而知道是因爲空氣佔據了空間。在做第二個實驗時,出現的問題也是比較大的,有學生彙報說:向下壓活塞時,裝水的注射器能被壓下去,裝空氣的注射器不能被壓下去。實驗結果正好相反。很多小組聽了他們的彙報,都不贊同,也有的小組,贊同他們水是能夠被壓下去的,而我並沒有一票否決他們,而是鼓勵全班同學,再來做一次實驗,並且親自指導了彙報結果錯誤的小組,當他們再次實驗時,才發現了,是自己實驗操作的失誤和沒搞清對象才造成的。我鼓勵他們將現在實驗結果再向全班同學彙報一遍,並且引導他們分析了第一次實驗失敗的原因。在平等、和諧的對話氛圍中,老師引領着學生走向正確的科學探究之路,教學生分析實驗尋找失敗的原因,教學生不怕失敗,在反覆實驗中,得出真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實踐出真知”的至理名言,或許在這一堂科學課中,學生都能有所體會。科學探究本來就是在不斷地實驗與發現中才獲得真知的,給學生創設一個平等、和諧的交流平臺,以平等地態度對待他們,已朋友的身份引領他們,學生的探究會更深入,學生的科學素養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形成。

縱觀整節課,教學層次比較清楚,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課堂氣氛也比較輕鬆而和活躍。但總覺得自己選的課文是最後第二課,前面跳開了很多課沒有上,學生很多知識和能力方面還是欠缺了點,自己的教學也不夠流暢,準備還不夠充分,在內容上還可再充實一點,讓學生能得到多方面的發展。

國中英語聽課後的反思 篇16

昨天有幸在靖城中學觀摩了幾位體育老師的體育課,受益匪淺,感想頗多,下面就談一談個人的觀點。

首先是劉雪萍老師的課,因爲沒有教案所以不是特別清楚課的名字,從課的內容看應該是竹竿舞。用橡皮筋代替了竹竿體現了老師 是動了很多腦筋的-橡皮筋可以降低難度、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而且不影響教學內容。整堂課的設計非常合理,課的流程非常流暢。語言精練,老師對課的掌控非常到位,個人認爲唯一一點需要注意的是整堂課的氣氛稍微沉悶些,學生的積極性不是特別高。

其次是秦嶺老師的課,整堂課組織非常流暢,老師對學生和課堂的掌控非常到位。很好的利用場地和器材,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個人認爲在熱身階段時候個別動作學生彼此間距離稍顯擁擠。

最後一位是外地老師,通過觀看此老師的課,此老師的基本功過硬,能力非常強,語言精練、教態大方、對於課堂的駕馭能力很好。整堂課在音樂的伴奏下非常流暢、舒展、有節奏。只是在三十分鐘左右快速跑的時候強度稍大,學生好像有些吃力。

以上全是個人觀點,對課不對人,如有不當之處望見諒、指教。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