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文化廣場活動綜述

來源:瑞文範文網 5.67K

年年歲歲花相似鶯歌燕舞今不同—江津市“##之夏”金橋週末文化廣場活動綜述

週末文化廣場活動綜述

施崇偉吳堂國

美不過“千古風流地”,看不夠“人文薈萃城”。

今年8月20日至9月12日,“##之夏”閃亮登場,精彩落幕,上演了8臺綜合性文藝節目,4場露天電影,以及精彩紛呈的攝影藝術展、腰鼓比賽、教師節專題成就展,爲鍾情觀衆獻上一道道賞心悅目的文化大餐。

演員背後的演員

觀衆在毫不吝嗇地把掌聲獻給演員時,不要忘記那些“演員背後的演員”。幕後工作看似平凡,實則偉大。

早在今年3月份,市委宣傳部就下發了《關於開展~年“##之夏”週末文化廣場活動的通知》,並先後多次召並協調會,取得“開展‘##之夏’是落實‘xxxx’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是展示我市推行‘一路三化’戰略以來取得豐碩成果的有效形式,是提高市民素質,優化經濟環境的重要途徑,是順乎~;合乎民情,凝聚民心之舉”的共識。成立了由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萬相蘭爲指揮長的“##之夏”活動指揮部,對12個相關部門和單位的職責作出明確分工,形成縱橫交錯,井然有序的工作網絡。

各組演單位以創“一流的演員陣容、一流的節目內容、一流的演出效果”爲標準進行組隊排練,動員和組織廣大幹部職工積極參與“##之夏”活動,形成黨組織牽頭、黨團員帶頭、工青婦羣團組織齊抓共管的可喜局面。

幕後工作有感人事,有感人言。演出前演出中,許多人都忙開了:教委的劉思懷老師手裏事一大堆,編寫多場演出串詞,指導本系統節目排練,到各校檢查開學工作,照料家中90多歲的婆婆,從早到晚,來回奔走於單位、家庭、廣場之間,孩子到外地讀大學,也沒時間送一程。演出剛結束,她就住進了醫院;幾江中學的書記唐延祚更是忙裏忙外,教師競爭上崗,組織師生參演,開學千頭萬緒。一個假期下來,人變瘦了,變黑了,他說:“這有啥子?愛工作,就要像愛自己老婆1凡人凡語,讓人起敬。

舞臺之外的舞臺

舞臺上的形象動人,舞臺外的故事感人。

淌淚流汗,酸甜幾多。摸爬滾打,苦辣幾何。排練之味,誰解其憂?我們在津津樂道於臺上的無限風光時,也要瞧瞧演員們舞臺之外的舞臺。

演員們冒着酷暑,在節目排練中精益求精,一招一式不放鬆,吃苦流汗不叫累,加班加點無怨言,涌現出許多感人事蹟:退休老人張慶榮夫婦特意從珠海趕回來,與年青人一起參加排練,儘管每次排練下來都會累得滿頭大汗,腰痠腿痛,但依然全力以赴;刁春燕參加多場演出,節目排練安排特別緊,她頂着學校競爭上崗的壓力,在做通丈夫的工作後,把所有時間都泡在節目的編排和練習上;無人照顧孩子,李英就把孩子帶到現場,堅持每天幾個小時的排練;爲了兼顧本校的演出,溫婷婷連續幾天在排練後晚上9點過再打出租車回龍華鎮……

爲了演出,他們作出了太多奉獻,有的犧牲了考察旅遊的機會,有的放棄了和戀人相聚的佳期,有的排緊了假期充電提高的時間。但他們無怨無悔,正如師範校教師梅紅所說:“只要能給廣大觀衆帶來歡樂,帶來享受,吃點苦受點累不算什麼。”演員心聲,樸實感人。

精彩的歌唱和舞蹈

精品能震撼觀衆。今年“##之夏”每個專場主題突出,風格鮮明,深刻的思想內容和豐富多彩的文藝形式有機結合。

人大專場回顧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立50年來的風雨歷程;“少幾管絃樂大賽”專場展示了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平安頌”專場表現了全市開展“創建平安鎮(街),建設平安江津”取得的突出成績;衛生專場歌頌了白衣天使托起健康藍天、在“非典”面前的颯爽風姿;“放歌新世紀”專場彙報了學校素質教育取得的豐碩成果;“慶祝教師節二十週年”專場謳歌了“春蠶蠟燭”的奉獻精神;基本國策專場喚起觀衆“爲了美好的明天”的激情。精彩的節目不時把觀衆帶入醉人的藝術境界,起到了寓教於樂的效果。

演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既有綜合性文藝晚會中觀衆普遍歡迎的歌舞、小品、相聲等,又有極具地方特色的金錢板、腰鼓等形式,滿足了羣衆多樣化的文化口味。音樂劇《心願》展示人僕形象、琵琶彈唱《春滿園區花爛漫》頌揚建設新貌、詩朗誦《師鄉長霞》展示江津人風采、小品《過意不去》宣傳法律援助……各組演單位在節目編排中,注重從生活中挖掘典型,用身邊人、身邊事感染人、教育人,如小品《特殊的一課》等節目內容貼近羣衆,貼近生活,深受羣衆喜愛。許多觀衆看了後都反映:演我們生活中的事,“##之夏”離我們近了。

藝術繁榮在於量的增加,更在於質的提高。專業演員加盟提高了“##之夏”的品位。除黃晶晶、張超等專業演員多次助陣外,市工商聯邀請成都軍區戰旗文工團來作“建設者之歌”專場演出,在全軍全國乃至國際上都拿過大獎的精彩節目征服了挑剔的觀衆。

“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交相輝映,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民俗文化與高雅藝術有機結合,爲“##之夏”注入了強大活力,一位韓姓中年女觀衆讚歎道:“‘##之夏’年年都好看,今年又有新看點,有專業演員加進去,檔次就上來了。”

不息的笑聲和掌聲

精品能吸引觀衆。“##之夏”演出單位多、參演節目多、在演人員多(專場演出中最多的演員達到500餘人)、觀衆更多。每天傍晚太陽沒下山,觀衆席上就擠滿了人,廣場邊就圍滿了人。觀衆中有白髮蒼蒼的老人、有朝氣蓬勃的青年、有天真活潑的孩童、有嗷嗷待哺的幼嬰。有一位鐵桿觀衆特別讓人感動,他就是70歲的癱瘓老人穆長金。他靠坐在輪椅上堅持看完了“##之夏”的8場演出,風雨無阻,從不間斷。穆大媽說:“老頭子看‘##之夏’都上癮了1

&nbs

p;人民需要藝術,藝術更需要人民。演員們投入、觀衆們支持,文化的春風盪漾在夜空,盪漾在心頭。在演出過程中,觀衆不斷用經久不息的掌聲爲高吭嘹亮的歌唱歡呼、用歡呼雀躍的笑聲爲花枝招展的舞蹈鼓勁、用此起彼伏的歡呼爲幽默風趣的小品叫好,許多觀衆在散場後還意猶未盡,報怨節目稍短了些。

難忘今宵,難忘今夏。此次活動的成功留給我們太多感觸:羣衆文化需求和藝術情趣都在向着多形式高層次發展的形勢下,如何讓文化普及和提高相得益彰是一個新課題。我們認爲,只有在突出思想性,提高藝術性,注重社會性,擴大參與面上做文章,讓多層次的文化同臺競技、交流匯融,才能達到雅俗共賞的高度,從而實現文化的普及和提高。這是羣衆文化活動新的發展方向。(2478)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