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社成立大會發言稿:窮年思黎元,嘆息腸內熱

來源:瑞文範文網 5.24K

各位吟長,各位詩友:上午好!

詩社成立大會發言稿:窮年思黎元,嘆息腸內熱

今天欣逢xx詩詞學會成立,作爲一個老會員我表示衷心的祝賀!本人教學之餘從事詩詞研究與寫作多年,雖然無甚成就,但畢竟有一些體會。爲什麼要提倡寫作詩詞與從事詩教,如何提升詩詞寫作水平,今天就這個話題藉此機會談談自己的一些感想。

一、天意君須會,人間要好詩

堅持詩詞寫作既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當今時代的需要。

1、詩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堅持詩詞寫作是傳承傳統優秀文化的需要

xx在談到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強調:“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於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根基。”而詩詞就是傳統文化中最核心的東西。詩詞在中國具有獨特的人文價值,她“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論語》)在中國人們無不愛詩、誦詩、寫詩、用詩,人們用激情去觀照生活,用詩思去描述生活,生活就是詩,人生就是詩。自孔子詩教以降,一直到清代,詩詞就奠定了她的正統雅文學地位。縱觀一部中國文學史,就是一部詩文史。詩文以其雅文學的身份一直高居中國文學史的統治地位,在紀曉嵐主持修的四庫全書中,以詩文爲主流,戲曲小說幾乎沒有收進一部。可見詩文在人們心目中的尊崇地位。因此,堅持詩詞寫作就是對傳統文化最核心部分的守護,是對自己精神命脈的延續。是我們這一代人要爲後人留下的文化精神遺產。承載歷史的是詩詞,而歷史也將將永遠記住詩人。試問,歷代帝王將相,我們還能記住幾個,而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卻永遠被後人所銘記。

2、詩詞是養心種德、陶冶情操的需要

明代學者王守仁在其《傳習錄》中說:“種樹者長培其根,種德者長養其心。”也就是說“養心”是“種德”之基,養心是優化道德的重要途徑。而詩詞正是正心、養心的最好教材。人們通過詩詞可以陶冶情操,鑄造靈魂。之所以能如此,這首先是因爲詩的本質就是詩歌具有豐富的情感,情感是詩歌的生命。人們通過“感於物”而“動於中”,最後達到“化於俗”,即通過詩之情感的體會,受到感染,達到正心、修身、陶冶情操之目的。其次詩中的韻律平仄本身就具有一種和諧美,人們在讀詩、寫詩的過程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它的薰陶。人們常說“美在過程”,詩的研習與寫作過程就是一種審美的體驗過程。通過寫詩讀詩,人們可以“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吟誦在口,默會於心。”正因如此,古人特重詩教作用,在儒家“八綱”中,修身是關鍵,修身相當今天所謂素質下道德教育,而孔子主張“修身先當學詩”。正因如此,古代哲人們無不重視學詩與寫詩。從修身角度言,人們對詩歌作用有深刻之認識。宋盧梅坡《雪梅》中說:“有梅無詩不精神,有雪無詩俗了人”,詩使人免俗;梁武帝說:“三日不讀詩,便覺口臭”,詩給人以清雅;黃庭堅說士三日不讀詩,“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則語言無味”,詩使人高雅脫俗。從平天下言,詩甚至可以“補察時政,涉導人情,證王得失”。正因如此,白居易把它當作諫官之補充:“惟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由一己個人修養上升到心繫家國天下的淑世情懷,這是由詩陶冶出的最高的道德。有了這種道德,就有了治國平天下之根基。

3、詩詞可以重塑人文精神,重構道德之堤壩

傳統詩詞曾在歷史上發揮了“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毛詩序》)的重大作用,它塑造了中華民族“富貴不能淫,威威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孟子·滕文公下》)的文化品格和個性。它所昭示的“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孔廟抱柱楹聯)之崇高理想,在今天仍然是我們的目標。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因權力過度集中而帶來的腐敗,因分配不公而造成的貧富差距,因禮義廉恥的缺失而帶來的道德滑坡,因人文精神的坍塌而帶來的信仰迷惘,這一切都是構建和諧社會的致命傷。人們的公共道德,人們的憂患意識盡失,這些年所發生的車禍受傷者無人敢救,老人摔倒無人敢扶等一系列事件難道還不足以說明這明這一點,因此,有人說:“中華民族到了最缺德的時候,每一個人都發出最後的吼聲。”誠如日本人在報道中所揶揄的“中國現在是一位金錢富翁,但是毫無疑問,同時也是世界上精神最貧窮的國家。”因此,重建道德大廈,重塑人文精神刻不容緩。古典詩詞是我們重建人文精神的鮮活教材,我們可從中吸取養料。比如杜甫 “堂前樸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不爲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 《又呈吳郎》)中所透露出的“慈祥愷悌之衷”,教人如何寬以待人,同情弱小;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可幫我們重拾人生的信心;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有利於我們學會責任擔當;蘇軾的“四海皆兄弟,誰爲行路人”給人以博大胸襟;韓愈的“欲爲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教人身處逆境不忘君國;鮑照的“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告訴我們做人要正直;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教人如何保持氣節與情操;胡曾的“四知美譽留人世,應與乾坤共久長”教人如何保持廉潔……總之,我們可以通過寫詩教詩而達到詩教,重新拾取我們失掉的靈魂之目的。

白居易說:“天意君須會,人間要好詩”。總之時代需要詩歌。如何寫出好詩,是我們每一位詩歌愛好者應該思考的。

二、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爲鄰

我們生當一個偉大的時代,一個複雜多變的社會,我們身邊有太多太多的故事,有太多太多的精彩,也有太多太多讓我們憂心的事。我們應該無愧於時代,無愧於良心,無愧於責任,讓詩的火花點燃人們的激情,照亮人們昏睡的靈魂!因此,我們應該思考,如何才能成爲一個真正的詩人,而不僅僅是寫詩的人。杜甫的“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兩句詩,告訴了我們一切。詩人要具有憂天憫物的仁心與人文情懷,要具有直面現實的激情與勇氣,要具有“爲生民立命”的擔當與責任。

1、堅持寫實原則,繼承美刺精神

堅持寫實是中國詩歌史上的一貫傳統,但是寫什麼樣的實,如何寫實是我們應該思考的。首先我談談寫什麼樣的實。現在詩壇上有一理論誤區,以爲歌頌了新生活,就是寫實。人們打着“反映時代氣息”的旗號,遇事必吟,逢喜必歌,有節必詠。比如神九上天了,人們歌之;國慶佳節到了,人們歌之;黨代會召開了,人們歌之;名人誕辰了,人們歌之;某某大橋通車了,人們歌之;某某市評爲文明城市了,人們歌之。這類詩看似貼近了現實,其實遠離了詩歌之本質,詩不是成爲心靈和性情的自然感發,而成爲新聞時政之報道,說教連篇,空洞無物。詩成了人們趨俗應景的任意驅遣的妓女。人們爲了寫實而寫實,而忘記了詩歌的另外一種傳統,那就是美刺精神,批判精神。美刺一直是中國詩歌傳統。刺是對社會的批判,是一種異見,而美是刺的另一種表現,通過美達到刺,即所謂“譎諫”。《小雅·斯干》是歌頌周宣王節儉的,故以之諷諫楚元王的奢侈,這是典型的以美爲諫。《詩經》因有美有刺,所以被人們視爲“諫書”。中國詩史上是以諫爲主的。留下來的大部分是諫詩。縱觀中國文學史,我們發現,留傳下來能感動人心的仍是那些寫真實情感的抒情詩和具有批判精神的寫實詩。如唐代王維、賈至、杜甫、岑參都寫過讚美詩與諫詩,但他們深受後人喜愛的還是那些帶有批判精神的詩。他們的臺閣體唱和之作受到了後人之唾棄。我們應該從中吸取教訓,對詩要有一種敬畏之心,不要逢事必寫,要有選擇和提煉。白居易主張:“篇篇無空文,句句必盡規。”葉嘉瑩先生認爲,當你激動了想寫了才寫,這纔是詩人的詩。詩人要有擔當,要有責任心,敢於寫社會問題。其次,是如何寫實的問題,我覺得要對生活進行提煉概括。即擷取生活中的一朵浪花來反映社會的大波濤。好的詩不靠堆砌概念來歌頌生活,善於對生活進行切片,以小見大。如蔣昌典《農家即事》:“春歸舊燕有新愁,不見茅檐見綵樓。三匝繞樑終辨識,鋤筐仍掛粉牆頭。”以傳統的燕覓舊巢來反映改革開放後農家的新氣象。這是諸如“鶯歌燕舞”、“舊貌新顏”之類的陳詞濫調難以比擬的。李太安《農民技校》:“新月含羞柳上藏,農民技校夜輝煌。阿嬌賣菜歸來晚,一觜饅頭進課堂。”沒有套話,通過一個菜農阿嬌嘴嚼饅頭進夜校的細節寫出改革開放後農民的精神面貌。雖然樸實,但妙趣橫生。又如青年詩人賴海雄的《過秦淮河》:“吧館燈紅酒客豪,畫船舞亂曲聲嬌。悽清唯有河中月,曾是傷心照六朝。”既有古雅情趣,又有時代精神,諷刺現實而不露聲色。這纔是名符其實的寫實。我們當歌手不是鼓吹,不是粉飾,批判也是歌手的責任。

2、深耕國學原典,夯實寫作基礎

有人問我當今詩壇的毛病在哪裏,作爲詩人應如何寫好詩歌。稍稍注意當今詩壇的人都知道,當今詩壇最主要的毛病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內容上的歌功頌德,題材的應景趨時,語言的直露淺白,風格的叫囂粗疏,目的的媚俗趨俗,手法的單調呆板等等,嚴重地偏離了雅正的方向,阻礙了詩的健康發展。所謂雅正?即典雅淳正,它一直是中國詩歌的傳統,是中國詩歌的主流。那種過份強調以大衆喜惡爲標準的所謂大衆化,必然導致詩歌的庸俗輕薄;那種追求人人能懂的所謂通俗化必然導致詩歌的叫囂粗疏。楊啓宇先生在其《新舊詩之我見》中不無調侃地說:“我們不禁要問,大衆能選總統,但大衆能選李杜麼?”目前詩壇上毛病一言以蔽之:淺俗平庸。我只要舉兩首詩作對比,大家就明瞭詩應該怎樣寫了。一首是李經歷的一首《迴歸頌》:“妄佔香江久蓄謀,走私鴉片入神州。銷煙烈火驚熊豹,媚外陰風引鷲鳩。共處和平天下願,孤行霸道世人仇。實施兩制黎民福,一統中華展偉猷。”鋪陳繁冗,套話連篇,了無新意。一首是陳振東寫的《迴歸》:當年炮火震漁村,爆竹今朝萬戶聞。同是硝煙長不散,兩番心事最撩人。”同樣的題材,同樣是語言很通俗,但詩意濃厚,意境深婉,耐人咀嚼。寫出詩人“撩人”的情感體驗:同是硝煙,昔時的“硝煙”“撩”出了過去那段屈辱的歷史,一語而道盡上面李詩所鋪陳的所有內容;而今日的“硝煙”“撩”出了迴歸的喜悅之心,屈辱的歷史終於結束了,詩人欣喜之情自在“撩”字之中,無需套話道出。這說明平易也是必須經過提煉之後的平易。像我們學會曹新頻先生的“百草莫譏清影瘦,心藏俠氣敢凌霜”(《詠菊》)、朱偉經先生的“紅日藍天溪水碧,杏花影裏過煙村”(《山中舊路》)平易中出新奇,樸素中見靈氣。是經過提煉了的平易。這樣的平易則不會平庸。要寫好詩,我覺得要深耕國學原典,廣泛地向古人和今天的優秀作家學習。詩歌是承載豐厚文化的,寫詩難點不在格律,難在文化的積累。張文潛說:“以聲律作詩,其末流也。”如果我們只在聲律平仄上,技巧上着力,而不在文化積累上下力,終非正途。黃庭堅就曾強調多讀書,認爲只要"胸中有萬卷書",才能"筆下無一點塵俗氣"。他主張詩從學問中來,主張宗法杜甫,強調活法,甚至主張“無一字無來歷”,主張學習前人,脫胎換骨、點鐵成金,化腐朽爲神奇。話雖過頭,但不無道理。我們不要輕言創新,首先要學會守規矩,學會繼承。我們雖然是玩詩,但要有敬畏之心,什麼可寫,什麼不宜寫,要慎重。過份的應酬與應景,過份的歌功頌德是會玩死詩的。試問杜甫的應景趨時的詩誰人還記得?人們濫熟於心的還是他的“三吏”“三別”。只有廣泛地學習前人,我們才能歷夯實我們的堅實的基礎。古人的精神可學習,古人的技法也可學習。王巨農《離休感懷》的“輕車疑是舊僚來,忙喚妻孥備酒杯。嘀嘀一聲東去也,門前麻雀又飛回”一詩在借鑑前人經驗這方面爲我們提供的寶貴的經驗。該詩明顯與劉禹錫《阿嬌怨》“望見葳蕤舉翠華,試開金殿掃庭花。須臾宮女來傳信,言去平陽公主家”立意相同。該詩獲首屆詩詞大獎賽一等獎,鍼砭世態炎涼,入木三分。創意有相同處:第一,都寫所見(翠華,輕車);第二,都寫主人反應(開金殿,備酒杯);第三句都忽然一轉,造成懸念;第四句戛然而止,餘味無窮。(張衡《東京賦》:“羽蓋葳蕤”)這種“盜意不盜句”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通過學習前人,我們可以懂得什麼是典雅。如劉人壽《天子山瞻仰賀龍銅像》:“風雨無情摧大樹,江山不幸失長城”。上句化用東漢將軍馮異之典,下句化用宋將檀道濟被宋文帝所殺之典。深藏着詩人對功勳蓋世含冤而死的賀龍元帥悼念之情。用典化鹽入水,不見痕跡。顧嗣立《寒廳詩話》說過:“作詩用故實,以不露痕跡爲高,昔人所謂使事如不使也。”要不露痕跡當然要廣泛地閱讀。杜甫《戲爲六絕句》中說:“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爲鄰。竊攀屈宋宜方駕,恐與齊樑作後塵。”這就是講的詩人與古人及今人之關係,既愛古人也不薄今人。總之,通過廣泛閱讀古人佳作,吸取今人的經驗,夯實基礎,是根治平庸的良藥。

3、堅持比興寄託,力戒平庸空洞

自《詩經》以來,比興寄託是古典詩歌的常見手法,一直成爲詩歌的傳統。比興使所寫物象變得委婉,寄託使情思變得含蓄。因爲它能創造出一定程度的“隔”。“隔”不等同於“晦澀深奧”。“隔”是距離,距離也是一種美。故一定的“隔”比完全“不隔”美,正如簾內美人比站在我們面前的美人更令人好奇與着迷。葉潮先生把這種“隔”叫着“文化齟齬”。當然,要讀懂這種“隔”或曰消除這種因文化水平之差異而帶來的“齟齬”,就需接受者與作者有同樣高的“文化解碼”水平。正如夏中義先生所說的:“當讀者不具備足以觀賞作品的特定形式這份素養時,必然地,他也就消化不了這作品,於是作品也就不能變成他的審美對象;相應地,面對此作品,他也就失去了審美主體資格。顯然,此‘隔‘之責任不在作者,而在讀者。” 因此,用典使事、比興寄託造成讀者讀不懂的“隔”是讀者的事,作者完全沒有曲意迎合讀者之必要,不要一味考慮讀者是否能接受而改變自己的創作個性與習慣。總之,比興寄託運用得當,它使詩歌變得充實,變得有趣,它能見出詩人的雅潔情懷和品格,它也是根治平庸、維護雅正的最好的手法。比如下面這首詩寫“毽子”的詠物詩就是成功應用比興寄託的典範:“幾片雞毛想上天,結交借重小銅錢。舉頭更羨風箏好,平步青雲一線牽。”作者藏意於所詠物之中,用樸素語諷刺那些靠金錢鑽營者,作者主觀意圖並未直白出來。語言雖平易,但詩意卻很含蓄,耐人咀嚼,語淡而意不薄。又如齊白石根據泥塑不倒翁,畫了一個類似戲臺上鼻樑塗有白粉貪官,並題詩云:“烏紗白扇儼然官,不倒原來泥半團。將汝忽然來打破,通身何處有心肝?”詩清新明朗,幽默有趣,諷刺官場入木三分。又如本人所寫的《花市買盆鬆偶興》 力求用比興寄託之法:“屈體蟠枝巧手裁,不生絕壁媚塵埃。年關屯得高昂價,遺恨無緣作棟材。”不只在盆鬆的外形上做文章,而是借盆鬆譏諷世俗能媚世但無實學之人。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作爲詩人,作爲時代的歌手,我們應該耐得住寂寞,放得下世俗的榮辱升沉與譭譽。因此,我最欣賞陳永正先生兩句詩:“世異思寧靜,詩成任譭譽。”用一顆安寧的心,守望詩園這一塊唯一的淨土,這纔是真正的詩人,也才能寫出真正的詩。我呼籲:少一點應酬,多一點敬畏;少一點吹捧,多一點寫實;少一點諛頌,多一點美刺;少一點輕滑,多一點莊重;少一點隨意,多一點責任;少一點空言,多一點良心;少一點譟動,多一點安寧;少一點概念,多一點情感;少一點湊數,多一點精品。齊心協力,共同呵護起詩詞的大樹,迎接詩詞的真正的春天之到來。最後謹以絕句一首對惠陽詩詞協會之成立再一次表示祝賀:

光傳鄴水起吟臺,句比黃金更攬才。

錦繡蟠胸情自壯,敢邀太白鬥詩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