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我市農村義務教育發展的一條好途徑

來源:瑞文範文網 1.63W

我市農村義務教育與城區教育相比存在嚴重的發展不均衡狀況,尤其是農村村級國小教育更是堪憂。以xx區爲例,2003年初在校小學生9894人,有完小45所、教學點10個,其中在校學生不足50人的學校就有12所,“一師一校”的教學點6個。分散辦學與教育質量的提高,一師兼多課程與新課程改革,學校佈局與辦學條件的改善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農村學校分散點多、教師配置不合理、教學質量低、辦學效益不高的狀況成爲制約我市農村義務教育發展的一道難題。

加快我市農村義務教育發展的一條好途徑

學校佈局不合理,村小點多面廣,教育經費很難得到充分、合理、有效的使用,經費投入象撒胡椒粉一樣,浪費很大;師資本來就不足,面對班額嚴重不足的村小、尤其是“一師一校”的教學點,教師力量更是提肘見襟;很多學校的校舍年久失修,不同程度上出現新的危房,給學校安全帶來極大隱患。

解決這個難題,當然是調整農村學校佈局。但多年來的實踐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由於農村邊遠山區生源不足、上學路途較遠,特別是由於撤併學校後的辦學條件和教育質量並沒有大的改變,村民們不滿意、不同意,致使這個問題沒有得到最佳的解決。

xx區興辦農村國小寄宿制學校的做法,爲加快我市農村義務教育發展的創出一條好途徑。

該區認爲只有在調整農村學校佈局中創新辦學機制,優化農村教育資源配置纔是提高農村義務教育質量的根本途徑,而興辦農村國小寄宿制學校則是解決學校佈局調整後覆蓋面擴大、學生上學路途較遠、留守學生無人照顧等新情況的有效辦法,是從實際出發爲農民辦實事的最佳選擇。爲此,該區抓住蛤湖鄉撤併到湖邊鎮、蛤湖中學撤併到湖邊中學的契機,在原蛤湖中學的校址上改建成寄宿制蛤湖國小,原蛤湖鄉區域只辦蛤湖國小一所寄宿制完小,其餘完小改爲一、二年級教學點。

通過一年的辦學實踐,蛤湖國小寄宿制辦學模式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具有以下一些特色:

(一)教育資源優化了

1、撤併8個村小,富餘12名教師;充分利用原哈湖中學併入湖邊中學後空出的校舍,建設成爲一所花園式學校;現有教師20名(其中4名生活老師),學生339人(其中住校生130人),在校吃中餐學生有200人。

2、按照農村學校的收費標準收費。住校生伙食費68元/生(50%有生活補助,分三個等次:20、30、40元,特困生全免)。因爲撤併8個村小而富餘了12名教師,除去4名轉爲生活老師,還多出8名教師,意味着節約了教育經費8萬元,因此區財政每年給該校補助3萬元支付4名做飯的臨時工工資、每年約5000元的水電費、住校生伙食費補助等。

(二)教學設施現代化了

1、校園綠化美化,建成有200米環形跑道的運動場,寬敞明亮的學生宿舍,乾淨整潔的學生食堂和浴室,沖水式和光控式廁所、小便器等。

2、教學設備先進,有計算機網絡教室、多媒體階梯教室、電子備課室、語言實驗室、自然實驗室等。農村遠程教育工程也正在籌建之中。

(三)教學質量提高了

農村學生輟學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厭學,厭學的原因又是教學質量差。教學質量的原因一是教師素質不高、二是教學實施落後,致使師生雙方都缺乏信心和希望,導致教學質量低下,學生厭學。現在師資優化了,教學條件好了,教學、學習效果自然會有所好轉。

1、同上一年比較,一、二年級語、數及格率分別提高了29%和17%,優秀率分別提高22%和15%;三年級語文、數學及格率達91%以上;四、五年級語、數及格率分別提高13%和11%,優秀率分別提高14%和9%。許多家長說,孩子的學習習慣好了,學到了很多東西。學生們說,現在我們不僅學習成績更好了,還能在學校讀許多課外書,在這裏不僅學習語文、數學,還學了英語和計算機。

2、教師的生活、工作環境也得到了改善,他們可以根據所學專業,分科教學,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從而提高了業務素質。專任教師的學歷合格率明顯提高,達100%,其中本科l人、專科3人。教師們深有體會地說,過去一個人上幾門主課,不要說鑽研教材,就是備課、批改作業都忙不過來。現在不僅可以與同事一起學習新課標、探討新教法,還和大家一起利用業餘時間參加了自學考試,提升了學歷層次。

由此,學生能夠體驗到學習成功的快樂,教師也充分享受到了教學成功的成就感,師生皆增強了學習、教學的信心和希望,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四)養成教育落實了

素質教育就是養成教育。對國小生的學習來說,根本在於良好的生活、學習、道德品質等習慣的養成。這裏的孩子從某種角度來說,比城市的孩子是更幸運的(城市裏的養成教育一般是側重在說教上,而這裏的養成教育已經落實在日常學習、生活之中),他們能夠在學校裏寄宿,不僅在學習上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幫助,而且在生活上也受到了良好的指導,比如起居、飲食、衛生、與人相處、生活自理等等方面。僅以身體素質來看,他們統計的數據就已經表明,在身高、體重等方面均比其他學校的同齡兒童更優。

學生朱小梅在作文中寫到,“過去在村小讀書、體育等活動都很少。現在學校有各種各樣的興趣活動、競賽活動,我們非常有勁,學到很多東西。”學生李明躍的父親說:孩子的自理能力強了,原先很擔心,現在很放心。

(五)家長的後顧之憂解決了

以前家長每天需要花許多時間來照顧孩子的生活,孩子寄宿後,每天勻出3小時以上的時間,爲田間勞作和進城務工提供了方便。

葉山村村主任蔣孔卓說:“學校實行寄宿制後,進城務工的人明顯增多,農民的家庭收入也有較大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也更好了,家長對學校感到非常滿意。”

(六)教育公平實現了

教育公平是衡量一個社會公平程度的一項重要指標。在現實當中,最明顯的教育不公平就體現在城市和農村的教育不公平,諸如教學條件、師資力量、經費投入等方面的巨大反差。

這種城市和農村教育的巨大反差,不僅只對廣大農村學生是一種極大的不公平,對從事農村教育的廣大教師也是一種極大的不公平:教學條件差、機會少、難以施展自己的才華等。這種不公平導致教師、學生對教學和學習都缺乏信心和希望,以至於教學質量差,學生厭學,教師想走。

這種教育公平的實現,也就是促進了城鄉教育均衡、協調、持續的發展,促使政府有限的財力得到更好發揮,促使學校資源得到有效的調配,促使現代教育技術裝備的步伐得到加快,促使辦學效益的增加和教育質量的提高。

正是由於教育資源優化了、教學設施現代化了、教學質量提高了、養成教育落實了、教育公平實現了,所以,這裏的學生滿意了、家長滿意了、教師滿意了,一句話,這裏的農民滿意了!

我們要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城鄉教育的均衡發展不可忽視,尤其是廣大的農村教育不可忽視。農村義務教育怎麼辦,如何辦人民滿意的農村義務教育,xx區湖邊鎮哈湖國小的教育創新,對我們是一個很好的啓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