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伴我行的評課稿精選

來源:瑞文範文網 1.39W
篇一:蔬菜一家子評課稿

設計意圖:

健康伴我行的評課稿精選

蔬菜家族的種類越來越多,品種越來越複雜,這給幼兒認識蔬菜帶來了一定難度,而且蔬菜對於幼兒來說更是他們健康成長的物質來源。幼兒在進餐時,我發現有些孩子不喜歡吃蔬菜,挑食、偏食現象十分嚴重,對自己不喜歡的蔬菜有嘔吐現象。針對這一情況,爲了培養幼兒的認識能力,教育幼兒要合理膳食,多吃蔬菜。於是我設計了“蔬菜一家子”這一活動。

活動目標:

1、 認識幾種常見的蔬菜,感知它們的外形特徵。初步瞭解蔬菜與人生活的關係。

2、嘗試通過局部推斷整體尋找各種蔬菜,喚起對蔬菜的經驗感知。

3、感受蔬菜的豐富多樣。

活動準備:

1、若干新鮮的蔬菜:小油菜、西紅柿、黃瓜、蘑菇、土豆、洋蔥、紅綠辣椒;

2、切好的黃瓜片和西紅柿;

3、蔬菜照片ppt;

4、《趣味蔬菜水果》小動畫片。

活動過程:

第一環節,看一看、猜一猜,感知蔬菜,激發幼兒對活動的興趣。出示盤子中的各種蔬菜,讓幼兒摸摸,猜猜,並告訴幼兒這些蔬菜的名稱。

第二環節,摸一摸,說一說,拉近彼此的距離。逐一出示蔬菜,引導幼兒摸一摸這些蔬菜,說說有什麼感覺,再看看這些蔬菜是什麼顏色,然後說一說形狀像什麼,從而拉近幼兒與蔬菜的距離。

第三環節,聞一聞,嘗一嘗,感知蔬菜的味道。調動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說說這些蔬菜哪些既可以生吃又可以炒着吃,哪些不可以生吃,引導幼兒聞一聞,嘗一嘗事先切好的黃瓜片和西紅柿,說一說是什麼味道,有什麼營養價值。

第四環節,看一看,議一議,萌發探究慾望。播放課件《蔬菜一家子》,引導幼兒進一步瞭解我們日常所吃的各種蔬菜,哪些蔬菜也是對人體有好處的,以激發幼兒繼續探究的慾望。

第五環節,播放小動畫片《趣味蔬菜水果》,活動結束。

活動反思:

這節主題活動課是讓幼兒在認識多種蔬菜的基礎上,瞭解蔬菜的不同外形特徵,教育幼兒不挑食愛吃蔬菜,教師要創設寬鬆的情境,讓幼兒在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嘗一嘗、說一說中親身體驗,達到培養幼兒的觀察認識、動手操作和創造思維的能力。但我在請幼兒摸一摸蔬菜的形狀、說一說蔬菜的顏色,聞一聞蔬菜的氣味,這一環節中只關注到個別幼兒,沒有關注到整體。我覺得可以在這一環節中在讓每個幼兒都去摸一摸蔬菜的形狀、說一說蔬菜的顏色,聞一聞蔬菜的氣味,這樣可能效果會更好些。

篇二:數學公開課評課稿

通過聽八位老師的講課,總的來說,給我的感覺是這幾位老師對新課標掌握的比較好。課堂教學是一個師生互動的過程,在這幾位教師的作課中爲學生創造了一個健康、平等、寬鬆 、和諧的學習環境,我認爲做的很好:

下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一下我的看法:

1、這幾位教師的教育觀念都比較新,注重了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創設了親切、自然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情境,激發了學生解決問題的慾望,從而讓學生在不知不覺地參與到學習中來,用學生身邊感興趣的事例做爲教學內容,如《面積單位》這一節引入了奧運知識,由國家大事入手,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分數的意義》這節用蛋糕、蘋果、熊貓做爲學習的材料,講西遊記的故事等等,這些都是學生感興趣的,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真正體現了“生活——數學——生活”的教學思路,這正是新課標中所提倡的。

2、這幾節課都把學生放在了主體,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 在各個教學環節中各位教師都能將學數學和用數學有機地聯繫起來,如有的老師讓學生拿出學具親動手實踐,操作,拼一拼,擺一擺,量一量,看一看等等,並且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 , 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小主人”的作用,使他們在獲取新知的同時,享受到了成功的愉悅,也體驗了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同時也體現了教師只是數學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

3、課堂教學過程比較緊湊、嚴密,課堂氣氛活躍,師生關係比較融洽,課堂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使數學課堂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4、部分教師從練習題的設計來看,形式多樣,而且層層深入,這樣做爲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提供了活動的機會,促使不同水平的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注重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5、充分發揮了課件的優勢,版式多樣,色彩比較明亮,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大大激發學生的興趣。

另外,我認爲有些內容學生自己能解決的,或通過小組交流能完成的,教師不要代替學生。上課學生回答出錯時,教師不能把學生放在一旁不理,可以讓別的學生來幫助他或教師來引導。從這幾位教師的講課中,我們老師也能看到自己在課堂中的不足之處,我希望我們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

總之,各個教學節我們教師都是充分相信學生,充分尊重學生自主活動意願的基礎上教學的,在整個課堂中我們都能看到學生在學習中更樂於表現自我,更樂於探究創造。

篇三:《文明禮儀伴我行》教學說課稿

一、設計背景

我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講道德、懂禮儀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是走向社會,進行交往的必備條件,但由於社會、學校、家庭等諸多因素,現在的國小生對“文明禮儀”的意識越來越淡薄。在部分學生中出現了“不尊重教師”、“不尊重同學”、“不尊重家長”、“自私自利、出言不遜”等不良習氣,針對這些現象,特設計了主題爲《文明禮儀伴我行》的主題班會,班會的主要思想是樹立良好的班風班貌,讓禮儀重回每個學生的心,使學生從小受到良好的禮儀教育。

二、設計理念

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說的就是教師首先要教育學生做一個真誠的人,而學生應該首先學做人,學做文明之人,學做社會中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做到“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 文明禮儀是學生學習、生活的根基,是學生健康成長的臂膀。在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下成長起來的獨生子女,在文明禮儀方面也存在着諸多的不文明的言行,因此通過主題班會讓學生懂得只要我們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就能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

三、學情分析

深入的開展文明禮儀教育活動,讓學生懂得知禮、守禮、行禮的重要性,在學校,家裏,社會都能夠以禮待人。

本次班會教育對象是四年級的學生,他們具有一定的聽、說、合作能力及理解能力。爲此班會要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使學生敢說、想說、樂說。爲了使學生消除心理障礙,主動積極的參與到活動中來。老師事先組織學生參與到編排小品、朗誦、採訪等活動中,讓學生充分發揮好演員的角色,使他們在課堂活動中的表演打下了基礎,同時也消除了障礙,做到完成教學活動的第一步。

四、教法學法

教法: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學生是主體,老師的主要任務是給予引導和總結。遵循媒體組合教學設計整體優化的規則,自制多媒體教學課件,

努力使視、聽、說有機地結合,多角度、多層面地提高學生感知力。讓學生從小懂得文明禮儀乃做人之本。

學法:學生主要以參與朗誦、表演、生生互動的形式進行感知,先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對禮儀的認識,然後讓學生談一談自己的的看法,並讓學生通過三個方面去認識國小生應該掌握的禮儀知識,此外,我還收集了一些相關的故事視頻、詩歌、音樂等讓學生獲得聽覺、和視覺上的直觀信息,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更多、更快、更有效的傳遞了教學信息。

五、教學目標

教學目的:

1、使學生知道講文明,懂禮貌等禮儀是國小生必須養成的行爲規範,明白知禮、守禮、行禮的重要性,知道國小生的常用禮儀。

2、激發學生對家庭、學校、社會禮儀的認同感,願意自覺遵守禮儀,讓學生懂得從小講禮儀用語的重要性,體會語言美的魅力。

3、在活動過程中,培養學生與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營造團結互助、尊重老師、尊重父母等良好的禮儀氛圍。

教學重點:

知禮、守禮、行禮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

激發學生對家庭、學校、社會禮儀的認同感

六、教學準備

老師準備《程門立雪》錄像,《歌聲與微笑》錄音,本堂課課件。

學生準備排練小品《課間活動》、《家裏來客人了》,朗誦歌謠《讓座》,表演《禮儀示範》,小記者採訪活動,收集關於文明禮儀的名言精句。

七、教學過程(詳見教案課件)

篇四:評課稿

新課標指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任務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技能,形成一定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記憶、思維、想像能力和創新精神;拓展視野,,形成健康的人生觀,爲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李老師的本節課Healthy food就是把上述目標具體化,很精彩的爲我們展示了一節生動有趣的觀摩課。

本節課以健康食品作爲主線展開教學。縱觀整節課,教師把語言學習與語言運用緊密聯繫起來,創設了良好的語言環境和充分的語言實踐機會,學生在課內學得主動、有趣,達到了較好的效果。具體看來有以下幾個亮點:

一、注重知識點的聯繫,銜接巧妙自然。

新課標倡導要注重學習過程,強調學生的體驗和參與。本節課中教師以食品爲話題,把每個環節都貫穿在一起,並注意前後知識的銜接,讓學生循序漸進地體驗成功,使課堂教學不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能力。首先,教師在上課一開始就通過Listen and judge遊戲進行猜學生及老師喜愛的食品等,有意識地將文本中出現的食物 反覆呈現,讓學生既複習舊知又充分接觸新知,加大新詞、新句型的輸入頻率,既有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與興趣,又做到了語言知識點大量的輸入和輸出,爲Let’s listen and read做好鋪墊。最後教師再次用Say sth。 about me。 Eg ,eat a lot,stay up late,like sweet food hate sports… 來讓學生猜老師的喜好,一下就拉近了師生的距離,調動了課堂氣氛。用Big Eater(What do we know: Non —stop talking)作爲引子和學生展開Healthy food的對話,通過healthy food的金字塔、Story time、Ask questions等環節教學Let’s talk。在這過程中學生的語言和情感都得到了交流,培養了學生聽說讀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用英語思維的能力,很好地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

二、提高活動實效,發展學生能力。

新課標倡導以活動爲中心的教學理念,使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學習和運用語言,逐步具備運用英語完成任務的基本能力。從本課教學中我們看到,學生的學習活動包括要用嘴巴去說、想,如從一開始的judge 遊戲環節Saysomething about the teacher等,讓學生動口猜猜;用眼睛去觀察,如讓學生了解heathy food和junk food;用腦子去想,如讓學生根據文本提問問題引出what ,how much ,why等語言點;用手去做,如連線題並讓學生上臺貼每日所需的食物(需求 高的到需求少的金字塔狀的食物);到最後的Task Time(Give Big Eater some suggestions),環環相扣,始終穿插健康食物,並且容量大,真正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和真實感悟才能掌握所學內容,所以本節課的教學活動是非常有效的活動。

三、創設生活情境,經歷人際互動。

李靜純教授指出教師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在親歷各個生活話題的具體事件中去學習、掌握和運用語言,引導學生在課堂上真正經歷或模擬這樣的過程,特別是要在課堂教學中實現有效的人際互動。教師在課堂上出現了Big Eater及文本中出現 healthy food而製作了相關的金字塔,,真實模擬了健康飲食的情境,

讓學生自然地明白了healthy food is good for us,junk food is bad for us。調動了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促使其獲取、處理和使用信息,提高其用英語做事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此同時教師還滲透文化交際,用中西飲食習慣的不同,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四、精用信息技術資源,突破了難點,提高課堂的實效性。

如有趣生動的金字塔PPT,很自然地引出了本課的主要知識點,如相關的healthy food,not toomuch ,some ,a lot of, plenty of等,通過形象生動的金字塔,學生易於掌握重難點如healthy food can keep us health and be good for us 。But junk food is bad for us等。

但本課也存在一些商榷之處。例如教師與此同時還可滲透文化交際,用中西飲食習慣的不同,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有位著名的教育家曾經說過,課堂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行,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任何教學設計在執教過程中都會發生變化,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充分地預設和發揮教學機智,將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落實,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中創設更多美麗的風景。

篇五:《我會好好吃》教學評課稿

今天觀看的錄像課《我會好好吃》是人教版“品德與生活”第一冊教材中“我的一天”單元中的一個主題。通過執教的陳教師說課可知,上課之前,她認真進行了學生分析,瞭解到現在的孩子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家長比較重視如何讓孩子吃得合理,但忽視了對孩子在文明用餐上的教育。在孩子所處的生活環境中,大人們用餐中的不文明行爲普遍存在,因此對孩子起着潛移默化的消極影響。一年級的孩子正是養成教育的最佳時期,讓孩子們從國小會文明用餐,也是提高自身修養的一個重要內容。她的學校有很多學生(該班有30多名學生)中午在學校食堂就餐,陳教師上課之前,着重觀察了學生午餐的飲食情況,發現一些學生到了吃飯的時間便會出現爭先恐後的現象,生怕落在後面;一些學生遇見自己喜歡吃的就盛得特別多,不喜歡的就盛得很少;吃完一頓飯,桌面、桌下全是米粒,而且還有把飯倒掉的現象;爲了瞭解學生平時的飲食結構和飲食健康知識,她做了一項調查,發現學生普遍喜歡油炸食品、肉、蝦、水果,而對豆製品、蔬菜、菌類則表現出不感興趣。對於食物的營養知識主要來自父母,學生知道牛奶、蔬菜、水果對身體有幫助,但是有什麼幫助,該如何均衡營養則知道甚少。爲此,陳教師在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切實加強了教學的針對性。

如:活動設計中(1)小小自助餐。爲了引起學生學習興趣,教師以“小小自助餐”活動爲切入口。大城市的孩子吃自助餐的機會較多,一些孩子在家長的帶領下會吃自助餐,而有些則對吃自助餐有錯誤的理解,認爲自助餐就是想拿多少拿多少,全然不顧是否吃得下。對於少數從沒有吃過自助餐的學生,在這堂課上,他們可以通過模擬吃自助餐獲得一種新的生活經驗。

這個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首先歡迎學生來到新開張的“小陳餐廳”來免費就餐,在介紹食物的過程中,自然地引出食物分成五大類。接着讓學生在模擬的生活場景中進行就餐。學生有的大量攫取;有的爭先恐後;有的食物掉在地上,卻熟視無睹。通過活動自然地引出了“怎樣吃才合理”“怎樣吃才文明”“怎樣吃才衛生”的話題。

還如:(2)交流、點評活動。選擇好了食物後,要求學生按照一餐的量及主、副食搭配的要求讓其說一說自己拿了哪些食物,分別屬於哪一類,同時也請同學議一議、評一評,看誰的選擇比較合理。此時,教師讓學生觀察多媒體所出示的五個氣球,讓學生觀察氣球的大小,初步知道每一種食物每天所食用的比例是不一樣的,過多或過少都是不合理的。

再如:(3)配菜活動。通過前兩項活動,學生對食物的分類以及合理飲食有了初步瞭解。在這時要求4個學生爲一組,爲一名平時飲食不合理而導致上課沒有精神、跑步總落後的學生進行配餐。這個活動再次鞏固了前兩次活動中所獲得的知識。這個活動是通過小組合作完成的,這對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但是經常訓練,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精神。

縱觀《我會好好吃》課堂,教師教學過程較好地體現了新一輪課程教材改革理念。使學生對“如何吃得好”這一主題,在原有的生活經驗基礎上得到了較大限度的提升和發展。值得借鑑的有以下幾點:

(一)目標制定十分貼切

“吃”的內涵十分豐富,對於入學不久的一年級學生究竟應該掌握到什麼程度?教學的達成度如何把握?陳老師系本班班主任,利有家訪和與孩子們在一起的時間,通過觀察、訪談,瞭解到學生在家、在校、在餐館用餐的一此情況,針對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暴露出來的營養不均、偏食挑食、浪費糧食、不懂用餐禮儀等問題,對症下藥,將本課教學目標設定在培養學生健康、文明用餐上。以食品分類、食品衛生、飲食健康等知識爲載體,融文明用餐、節約糧食、謙讓等美德教育於教學過程之中,將教學評價指標定位於“合理飲食身體好”。由於關注學生生活中發生的問題,因而目標準確且適當、貼切。

(二)教學方法十分有效

新課程綜合性強,教學時要關注學生認知、情感、態度、能力的發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採取何種教學方法是解決“過河”的問題。教師自始至終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她把“自助餐廳”引進課堂,一下子縮短了教育與生活的距離。尤爲巧妙的是以教師姓氏命名的“小陳餐廳”新開張,邀請同學們前來免費就餐,給餐廳提建議這一情景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小陳餐廳是什麼樣的?”“裏面有什麼好吃的?”“自助餐怎麼吃”一連串疑問、好奇成爲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源頭。走進“小陳餐廳”用餐的身份乃是老師的特邀嘉賓!學生興奮之時又縮短了師生間的距離。全課在教師爲之創設的寬鬆、愉悅的生活情境中進行:學生自選食物、自我評議、小組交流、爲某同學配餐、給餐廳提建議??學生在一個接一個的活動中體驗、感悟,他們的聰明才智、學習潛力無不凸顯出來。

道德緣於生活,遠離生活的道德教育是懸空的,缺少根基的。只有將道德教育迴歸兒童的生活世界,才能使兩者建立起真實而有意義的聯繫。教師的獨到之處是把生活的舞臺搬進教室,學生在模擬生活的教學活動中自然而然懂得了“吃”的學問,他們不僅懂得了怎樣吃纔是合理飲食,怎樣可以做到一日三餐營養均衡,而且知道了少吃油炸食品、多喝開水、少喝飲料等健康保健知識。有豐富的相關生活知識墊底,道德教育不再是無源之水。科學邏輯與生活邏輯的有機整合正是“品德與生活”新課程構建的成功之處。“小陳餐廳”的魅力恰恰表現了它的道德影響力。

值得一提的是:本課教學效果由課內向課外的延伸。

教學中,教師關注學生認知的習得、情感的激發和態度的確立,更加關注學生行爲習慣的養成。教師在全課尾聲中佈置了一個輕鬆的作業;雙休日,跟着家人去菜場走一走,然後一起制定一份一週的家庭晚餐菜譜。引領學生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學到的知識和本領給家人制定菜譜,使學生的生存能力在“做”中得到培養,給學生的自我發展留下了若大的空間。

這樣的課遵循新課標提倡的“生活本身是綜合的,沒有一種純道德的生活,只有源於兒童的生活,才能引發他們內心深處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它真實而非虛假;真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感受。兒童良好品質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只有在生活過程中才能進行。”通過了解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尋找鏈接點;營造和諧生活氛圍,激發興奮點;設計形式多樣的活動,創設生活點;關注當前需要,確定溝通點;創設開放生活情境 把握落腳點。將本課的的確確上成一節富有實效的、具有生命力的課,如果每位教師都能用心來上課,相信學生們將受益終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