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寫機關公文的功夫在文外

來源:瑞文範文網 8.97K

厚積薄發,主要功夫在文外。作爲一個稱職的祕書,特別是作爲一個文字祕書,一定要使自己成爲一個通才、全才。沒有別的路可供選擇,只有把功天放在文外,走厚積薄發這條路。具體講,就是從兩個方面去充實自己:一是理性的充實;二是實踐的充實。理性的充實就是讀書、學習,廣積知識,只有這樣才能逐漸使自己成爲一個通才、全才。而要想使自己成爲一個通才、全才,首先應從"雜家"做起。

撰寫機關公文的功夫在文外

對於這一點,毛澤東同志早在《工作方法六十條》中就明確提出,黨的幹部要學習多方面的知識。後來,胡耀邦同志把這一思想說明得更具體。他曾於1987年在中南海中央黨校中青年幹部培訓班畢業生的講話中明確、具體地提議“大家花些功夫,着實讀點書:第一、要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馬克思、恩克斯選集》、《列寧選集》、《毛澤東選集》,還有三中全會以來的重要文件都是馬克思主義文件;第二、學一點歷史;第三、學一點語文,包括古文,魯迅的著作,還有詩詞;第四、學一點自然科學知識;第五、學一點國際政治;第六、多少懂一點文藝。”在這之後xx同志也曾多次要求幹部要加強學習,並且也提出了許多具體要求。這些要求,對於祕書同志成纔是尤爲重要的。

要從"雜家"作起,毛澤東同志一生爲我們這一代人做出了表率。他在少年時期,除認真學習經典之外,常讀《三國演義》、《水遊》之類的雜書,還有《西遊記》、《隋唐嘉話》、《公羊春秋》、《精忠傳》、《左傳》等。不僅如此,就連《華法經》、《大涅盤經》、《般若波羅多密心經》他都認真去看。'到了老年時代,《資治通鑑》、《隨園詩話》、《容齋隨筆》更是手不釋卷,眼睛看不見了,就請人念給他聽。

毛澤東同志把讀書做學問比作修築百丈之臺。他說:"百丈之臺,其始則一石爾?!由是而二石焉,由是而三石、四石以至於萬石焉。學問也然,今日記一事,明日悟一理,積久而成學。高以下基,洪由纖起,在乎人之求之而已。"毛澤東主張積極學習,“一要積微起纖,日積月累,不要眼高手低,好高騖遠;二要廣匯百家之流,不要囿於一家之言,執於一孔之見;三要梳蓖條理,棄其糟相,取其精華,不要囫圇吞棗,生吞活剝;四要持之以恆,鍥而不捨,不要一暴十寒,半途而廢。”

毛澤東同志的學習、積累實踐爲我們樹立了一塊不倒的豐碑。在這塊偉大的豐碑下,我們應當學習他老人家的主張、方法和精神。當今社會裏,有人認爲讀書可分爲六個層次,三大支柱。也就是人們讀書的6種基本追求:追求刺激、休閒、信息、知識、審美和思想。其中知識、審美和思想是三大支柱。這6個層次由低到高,反映着人們不同的文化程度、修養狀態和價值取向。作爲祕書人員讀書,我以爲一定要講究讀書的目的和層次。我們可以把讀書大致分爲兩類:一類是消費型,爲了眼前實用;另一類是積累型,爲了長遠和根本性的提高。前3個層次是屬於消費型;後3個層次屬於積累型。就像一個國家除實用企業外,還得有能源、交通等基礎項目建設。只有在積累型讀書上下功夫的祕書人員,最終才能使自己成爲一個通才、全才。

從寫作的角度看,廣取博聞的意義,正如朱光潛先生在他的《文學趣味》一書中所說:"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種類愈雜,風格愈紛岐,你的比較資料愈豐富,透視愈正確,你的鑑別能力也就愈可靠"。所以我們應該在廣度涉獵的基礎上,側重讀一些文學方面的書籍,如像古代優秀公文中晁錯的《論貴粟疏》、諸葛亮的前後《出師表》、李密的《陳情表》、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駱賓王的《爲徐敬業討武曌檄》等,還有《古文觀止》、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以及明人的《幼學瓊林》、《龍文鞭影》,這些書籍既有公文範本,又有豐厚的文學基礎內容,且內涵豐富,語言優美。同時,注意多讀大報的社論、評論員文章,還有一些好的隨筆、札記、散文、雜文之類,如像《人民日報》的"大地"專欄,《文匯報》的"時評點擊",這些文章不但觀點新,內容富有時代感,而且語言接近公文的語言,容易掌握,便於運用。總之,作爲祕書人員,應該有讀大塊文章,聽百家之言的胸懷和學習精神。這正如國學大師南懷謹在自己客廳裏掛的一幅對聯所說的志向和抱負。"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裏;經綸三大教,出入百家言"。

另外,就是練筆。練筆是讀書學習的具體運用。把所學到的書本知識,及時地用到寫作實踐中,學了就用,用中再學;鍥而不捨地學,堅持不懈地練,久而久之,必有大的收穫,這是唯一行之有效的辦法。

練筆首先要有一個高的思想境界,這就是把寫作要作爲一種樂趣去對待,這是一種寫作態度,是一種精神,是一種境界,也是一個人對待寫作的最高境界。有了這種境界,纔會有自覺的行動,纔不會把寫作任務看作是一種工作負擔;纔不會有惰性,這種境界是以學習爲基礎,是以成爲全才、通才爲支撐的。北宋大文學家、詩人蘇軾爲文渾涵光芒,雄視百世。究其原因,就是他把寫作作爲一生最大的樂事去做。他曾說:"某生平無快意事,惟作文,意之所到,則筆力曲折,無不盡意,自謂世間樂事,無復逾此"。如果一個祕書人員,始終要想着使自己成爲一個名副其實的筆桿子,成爲一個辦文的得心應手的人才,他就一定會在學習、工作中不斷地培養個人的這種志趣,並逐漸走進這種境界。

有了把寫作作爲一種樂趣的境界,還要有不怕吃苦、積極進取的精神。這種精神主要體現在一個人對待自己的祕書工作上,體現在他能夠經常地發現自己寫作中的不足之處,不及別人的地方。如果你對一個方面的情況不甚瞭解,對一種文體不大熟悉,你就應該主動地要求去做這方面的工作,不論是被借調去參加一些會議,還是跟隨領導去搞市場調研;也不論是參加一次學術會議,還是參加業務培訓,這都會使自己開闊限界,增長知識。越是不熟悉的文體、文種,越是要爭取機會去撰寫,寫的次數多了就會熟悉起來,最怕的是把這些工作看成負擔,產生情性。就是爲領導寫一篇講話稿,就是在領導同志審批過的文件草稿中,只要多留心、多體會,也常常會從領導修改過的字裏行間領悟到許多能使自己進步的東西。

練筆不能盲目的去練,不能毫無目的地去練,而是要把被確定的寫作對象視爲精品,認真地去做。有人曾說,寫作成果有可能成爲蓋世太保、混世魔王,或者本來就是一個死胎。我們不能使自己的作品變爲混世魔王,更不能成爲死胎,而要成爲蓋世太保。這就是精品意識。縱觀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確實不乏許多驚世之作。不少好的作品,不僅可以改變人的一生,也可以影響一個領域,甚至改變整個世界。它們的精髓就是精品。美國人曾寫過一本書《影響世界歷史的16本書》,其中包括馬克思的《資本論》、牛頓的《自然哲學和數學原理》等,還有希特勒的《我的奮鬥》。

馬克思寫的《共產黨宣言》和《資本論》改變了世界。據統計,《共產黨宣言》共出版了70多種文字的1000多個版本。它傳到中國是1920年,由陳望道先生譯出第一個中文本。從此開始改變了中國的命運。

毛澤東同志在延安的窯洞裏完成了《論持久戰》。當白崇喜把這本麻紙本小冊子送給蔣介石時,蔣介石如獲至寶,發給團以上軍官每人一本。這本書又很快在美國出版,震驚了世界。後來事實證明,抗日戰爭就是沿着這一思路進行的。

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這本書改變了世界,它成了一塊里程碑。1943年出版,文藝復興的開始,近代科學的開始就從這一年算起,世界由此進入了一個新時期。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現代物理學開端被史學家定爲19XX年,就是因爲這一年《物理學記事》發表了愛因斯坦的幾篇重要論文。愛因斯坦提出了質能互變公式e=mc2。直到1945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才證實了愛氏超前了40年。

1952年,李四光完成了《中國地質學》一書,論證了地殼運動與礦產分佈的規律,提出了“構造體系”這一地質力學新概念。當時只發行了XX冊,但地質隊員在這本書的理論指導下,於XX年後相繼發現了大慶、勝利、大港等油田,使中國甩掉了貧油國的帽子。

1852年,斯陀夫人寫了《湯姆叔叔的小屋》,導致了美國南北戰爭的爆發。林肯說是一個小婦人引發了一場解放黑奴的大革命。

當然,我們的作品不能有這樣的奢望,但我們的作品在偉大思想家、政治家、科學家的精神鼓舞下,能取得屬於自己個性的新的創造,服務於自己的機關工作,服務於建設小康社會總還是有現實意義和作用的吧。這種思想就是精品思想。

精品要靠精益求精來打造。作爲練筆,作爲寫作,就要勤於積累材料。材料是寫作的基礎。茅盾先生說,蒐集材料,要像"奸商"一樣,那裏有"貨",就要聞而動,有的拿起來敲一敲,有的拿起來在太陽光下照一照,凡是有用的,全都屯積起來,屯積奇居。同時,還要根據文章主題的需要謀篇佈局,或列提綱,或打腹稿,處理好開頭與結尾,層次與段落,過渡與照應。當然還有公文的語言問題。這些問題都考慮好了,安排精當了,才能更好地突出主題。

所有這些寫作準備,都要在動筆之前去做,凡是經典作家,大文章家都把一次次寫作的主要精力放在動筆之前去進行。法國作家福樓拜說:"我用心想好,爲了寫好"。我國古代的文章家也有同樣的論述,他們主張"袖手於前,始能疾書於後"。所以說,有經驗的祕書人員,在起草每一份文件或撰寫屬於張揚自己個性的文章時,總是準備的時間長,動筆的時間短。相反,那些沒有寫作經驗的人,總是與之相反。其結果,欲速則不達。

動筆前的準備是一個多方面的過程,要圍繞寫作主題,凡是涉及到的理論觀點,方針政策,業務知識,材料取捨,篇章結構,領導意圖都要認真想好。想,是想事,而不是隻言片語。只要把事情想清楚了,把事物的內部聯繫想清楚了,思路就順了。這時,再動筆就會左右逢源,得心應手,甚至那些好言妙語也就隨之而來。

我們單位有那麼一個祕書,平時很注意研究、學習寫作方面的知識和方法,同時,也注意把自己的祕書業務同平時練筆結合起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他任職的祕書工作中,不但承擔了政協機關大量的材料工作,而且曾爲人大、政府10多位領導同志撰寫過各種題材的文章。《人民日報》"大地"編輯部、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編輯出版的論文集和甘肅省優秀論文彙編中都收錄有他本人的文章,而且多數是他平時的練筆之作。他的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把機關公文撰寫與練筆有機地結合起來,用他本人的話說,就是本職工作是主體,利用完成主體工作後的"邊角廢料"去練筆。記得在去皋蘭山調查社情民意時,他發現山頂上有一個奶牛廠,在別人眼裏,這裏牛糞滿地,臭不可聞,但在他的筆下卻寫出了題爲《皋蘭山上奶飄香》的文章。在一次回族雜居區調查雜居區落實政策期間,他了解到一個村子裏家家戶戶都有外出拉牛面的人員的情況後,便以一家人家院裏有一棵正在開花的杏樹爲背景寫了一篇題爲《一枝紅杏出牆來》的紀實文章。類似這樣的文章都是他在利用所謂的邊角廢料寫成的。

我們平常看到他練筆的作品,在省內外的許多報刊上被登載出來,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這說明,有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穫。

(作者單位:甘肅省祕書學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