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課外書寫心得體會(通用31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9.51K

讀課外書寫心得體會 篇1

我曾讀過不少本有趣的課外書,這些書的故事許多我已經淡忘了。但是有一本書我哦倒是至今未曾忘卻。

讀課外書寫心得體會(通用31篇)

這本課外書是我第一次讀的,叫《小故事中的大道理》。它是一本道理深刻,內容豐富的故事書。然而,我最喜歡的是這本故事書中的一文“媽媽的愛”。

朋友們,你們每天都和媽媽生活在一起,享受着媽媽的愛。這愛匯成無言的小河,靜靜地流淌。母愛是偉大的,它滲透在日常細小而平凡的小事中,現在就讓我來向你們介紹一下故事中的情景八!

在一個很熱很熱的夜晚,我從夢中醒來,媽媽正在爲我扇着扇子,汗水卻溼透了她的衣裳。啊,媽媽的愛是清涼的風。

在一個很涼很涼的雨天,媽媽到學校來接我一傘遮在我的頭頂,雨水卻打在她的身上,啊,媽媽的愛是遮雨的傘。

有一次我病了,媽媽抱着我去醫院,她摸着我很燙很燙的額頭,着急地哭了。啊,媽媽的愛是滴落的淚。

一次老師叫用“最”字造句,我說:“我最愛媽媽。”媽媽告訴我:“最該愛的是祖國,祖國是我們所有人的媽媽。”

故事結束了,讀完這個故事的我,感動得淚涕滿面。我想只要讀過這個故事的人,也一定很感動吧?讀完之後,我領悟到了世界上最偉大的愛就是母愛,這份愛感天動地。然而,我媽媽也就像故事中的那位媽媽,那麼深自己的兒女。“世上只有媽媽好”這句話,一點兒也沒有錯,我愛我的媽媽,更喜歡媽媽的愛。

讀完了這個故事,使我知道了多讀課外書的好處。我現在要把爸爸媽媽給我的零用錢存起來,買課外書。

讀課外書寫心得體會 篇2

一年級的拼音教學結束後,我便開始着手引導孩子們讀一些課外的拼音讀物。我參考了一位教育專家所撰寫的教育文章《如何讓孩子愛上讀課外書》,深受啓發,並借鑑專家的意見進行了各種的嘗試,收效明顯。一年以來,孩子們讀的課外書一本接着一本,從不中斷。因爲愛上了讀課外書,他們把電視機關上了,因爲愛上了讀課外書,他們的玩樂時間減少了,然而也正是由於愛上了讀課外書,他們的閱讀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迅速提高,期末考試,他們閱讀題的滿分率達98%。總結這一學年以來在培養孩子閱讀課外讀物的經驗,本人認爲以下幾點做法,也許可以帶給大家一點啓發:

一、一心一意,持之以恆。

好奇心強,容易受到其他新奇事物的吸引和誘惑是小孩子的心理特點之一,因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他們爲什麼總是難以定下心來認認真真地看完一本書,爲什麼他們明明手裏拿着一本書,眼睛卻又盯着別人手上的讀物。三心兩意是讀書的大忌。因此在引導孩子讀課外書以前,必須給小孩們提出明確而具體的要求:每人每天只能到圖書管理員處借取一本課外書籍,在借取新書以前,必須把你上回讀書的內容講給同桌聽,同桌向管理員表示聽懂了你讀書的內容時,你方能借到新書。規矩出臺後,孩子們爲了看到更多有趣的讀物,他們都一心一意,堅持把書讀完,然後把自己看到的告訴同桌。有時同桌會提出一些問題,當孩子們不能立即想到答案時,他們就會發現原來他們還沒有真正把書讀完,爲了儘快通過同桌的這一關,他們會迅速回到原書裏找答案,一直到同桌滿意爲止。慢慢地,他們都習慣了把一本書從頭到尾仔細讀完,然後才換另一本書的好習慣了。

二、眼、口、腦、耳各器官並用。

一年級的小孩注意力容易分散,有的小孩眼睛明明看着書,但是隻要有一點聲音,他的注意力立即就被帶走了。爲了提高孩子們讀書的效率,預防“走神”現象的出現,我要求孩子閱讀書本時,不但要認真“看”,大聲“讀”,還要仔細“聽”,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全身心地放到讀書裏,讀物的內容才能真正進入孩子的小腦袋裏。

三、採百花之蜜才能釀出最優質的花蜜。

小孩喜歡新奇有趣的讀物,如:童話大王、寓言小故事、卡通故事等,而史地知識、科學知識、日常知識等稍缺趣味性的書籍,則少人問津。正如小蜜蜂只有採百花之蜜方可釀出最優質的花蜜一樣,處於學知識長才幹階段的小孩子只有吸取了各門知識營養纔可能讓自己的小腦袋健康成長。因此我的第三條借書要求是:一本故事一本科普。把故事書與科普讀物錯開來讀,逐步培養孩子讀科普讀物的習慣。

四、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

良好健康的讀書習慣應該是不動筆墨不讀書。我要求孩子們一邊讀書一邊用筆把書本上的好詞好句記在累詞本上(因爲放在教室裏的課外書都是同學們從家裏帶回來的,因此不能直接在書上做記號)。讀得越多,積的詞句便越多,孩子們組詞造句的能力也明顯提高了。

要培養孩子養成讀課外書的好習慣是長期而艱鉅的工作,我會繼續在這方面做更全面深入的探索。

讀課外書寫心得體會 篇3

最近零敲碎打地終於看完了韓寒寫的《1988—我想和這個世界談談》,相比於十一年前的《三重門》,文筆確實成熟了很多,更主要的是多了很多對於世事的認識和感悟,也許有些東西有些負面,乍聽起來讓人難以接受,但卻很真實。生活本來就是這樣,充滿了夢想、希望、偶然、欺騙、無奈、善良、感動、痛苦、失落,等等。裏面的“娜娜”雖然是個“雞”,但是卻異常的可愛、善良、真實、並充滿偉大母性的光輝。不得不說,其實,有些“雞”活得更像一個“人”,而有些“人”卻活得更像是“雞”。

也許我們每個人都需要跟這個世界談談,每個人都有一種跟這個世界談談的衝動,不論是否能夠得到迴應……,只是一種最原始的表達的衝動。

《1988—我想和這個世界談談》觀感摘錄一些精彩片段如下:

“我說,從她的那句話起,我談戀愛的時候就一直在演戲,但我發現每次和我配戲的人都不對,我演哥哥的時候,對方說,你知道麼,你太成熟了,我喜歡像我弟弟那樣的,在一起輕鬆。然後遇上下一個,我就演弟弟,結果一演,演過了,演成了兒子,她又說,你知道麼,你就像我兒子,你別裝可愛,快把你的舌頭收回去,我沒有安全感,我需要人照顧,我要一個像我爸爸那樣的,然後遇上下一個,我就演爸爸,結果人家說,你知道麼,我不喜歡中年男人那種性格的人,但我不也不喜歡幼稚的,我要像哥哥那樣的。我操,我就崩潰了,你說這些人,一會兒要我裝哥哥,一會兒要我裝弟弟,一會兒要我裝老爹,而我其實就一直在裝孫子,他們這麼喜歡爸爸哥哥弟弟,近親結婚了得了。

娜娜說,這個你也有問題,你不能都這麼想。你可以做你自己。

終於論到我冷笑,我說,做自己,多土的詞,想生存下來,誰不都得察言觀色,然後表演一番。

娜娜說,那你就是一個失敗的演員。你都不瞭解要和你演對手戲那人什麼樣,這方面我經驗豐富,等以後我慢慢地一個一個教你,可管用了,保證你不會裝錯角色。

我說,後來,我就不裝了,但我也不知道我自己到底是什麼樣的,我就開始有防備,從我和孟孟在一起開始。老子再也不率先掏心挖肺了,每次都發現自己都醉了,人家瓶都還沒打開呢。”——第175頁

“對於當時的我這樣從來沒有弄明白自己有什麼追求的人來說,姑娘就是唯一的追求。這種追求是多麼的煎熬,這讓我懂得了人生必須確定一個目標的重要性,無論車子、房子、遊艇、飛機,都比把一切押在姑娘身上要好很多,因爲這些目標從來不會在幾個客戶之中做出選擇,只要你達到了購買標準,你就可以完全的得到他們,並在產權上寫上自己的名字,如果有人來和你搶,你可以大方地將他們送進監獄。但是姑娘不一樣,把一個姑娘當成人生的追求,就好比你的私處永遠被人捏在手裏一樣,無論這個姑娘的手勁多小,她總能捏得你求死不能,當她放開一些,你也不敢亂動,當你亂動一下,她就會捏的更緊一些,最殘忍的是,當她想去向其他的懷抱的時候,總是先捏爆你的私處再說。這種比緊箍咒更殘忍的緊什麼咒,使你永遠無法淡定神閒。我知道生命裏的各種疼痛,我發現這種疼是最接近心疼的一種疼痛,讓你胸悶、無語、蜷縮、哭泣。這便是不平等愛情,當你把手輕撫在她們的私處上,總想讓他們更快樂一些的時候,她們卻讓你這樣的痛苦。我常常看見那些爲愛情痛苦的同學們,但我無法告訴他們,人生愛情是什麼,我也正沉淪在裏面,自閉和防備從來不是解決問題的答案。”——第179頁

讀課外書寫心得體會 篇4

在拜讀《哲學與人生》之前,我還真沒有深究過哲學的深刻意義。哲學作爲一門學問,原來只是一種生活態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詢一切事物的真相。

傅先生在自序中就說,"哲學脫離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脫離哲學是盲目的。"看此書與其說是學點哲學知識,不如說是通過它來審視自己的人生。作者用通俗的語言將西方哲學與中國哲學的精髓提煉了出來,並貫之以自己的思想,給我們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動、精深的課;在這裏,我們不但會看到歷史哲學大師的思想,而且會感悟到許多以前從未想過的東西。相信看過此書的人肯定能看透人生許多事情,看淡人生許多哲學課。在這裏,我們得到的不僅是哲學的全部精華,更重要的是生命的本質和名利和挫折。

"人類的典範,應該是那些讓你我這般平凡的,有着許多煩惱的人都能效法的。他們讓我們懂得:煩惱不值得擔心,因爲能磨練出智慧;死亡不值得害怕,害怕的是不知爲何而死。"這很值得我們深思,現在人們多把擁有大量金錢和物質的人當作自己的偶像,以至於許多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爲了掙錢。其實擁有越多並不見得就越快樂,傅先生在介紹存在主義時說,"一個人有的越多越不是他自己。因爲擁有越多,越沒有時間做自己。"在介紹道家時又說,"一個人若多思多欲就不可能快樂,因爲慾望沒有滿足會痛苦,一旦滿足之後,又生出更多欲望,更多痛苦。"

"一個人活在世界上,可以沒有豐富的物質享受,可以沒有良好的制度,卻不能沒有正確的理念".物質的提高和科學的迅速發展是否能證明社會的進步?即使在寢食無憂的生活裏,人們是否就能快樂呢?有了一千萬想兩千萬,有了兩千萬想五千萬,人的慾望用無止境,追求不到時就永遠在沒有邊界的痛苦裏輪迴。而顏回的"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回不堪其憂,也不改其樂"也能更好地證明了即使在物質極爲匱乏的社會裏,人也是可以快樂的。顯然,人是否快樂和物質沒有關係。經濟和科學屬於器物層次,器物不能代表文化。制度也是一樣。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生活的人就比生活在社會主義下的人快樂,社會主義的人一定比封建社會的'人快樂,我看不一定。

對於作者的某些觀點或許我不盡贊同,但由於此書談論的是人生,對於人生,本就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可提供,正如作者引用愛因斯坦的話說,"一個人對於宇宙和人生,一定要存在敬畏的心。因爲其中充滿了許多奧祕,而這些奧祕永遠不能被解釋清楚。"既然是奧祕,那最重要的就是思想的互動,更何況傅先生說的許多東西又是那麼正確呢?

書中有一段話我是我最喜歡的,也在此摘錄下來,做爲對自己的勉勵,也作爲文章的結尾吧!"當真正用理性思考經驗之後,就能知道自己應該如何做,知道哪一種人生更爲理想,也更適合自己。理想代表針對未來,哲學的思考就是要讓人能夠在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間向度中連貫起來,讓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當下那片片斷斷,剎那生滅的過程中而已。"

讀課外書寫心得體會 篇5

俞敏洪老師是我一直都崇拜的偶像,他帶給我的精神力量,無法用“語言”來表達。

這是我第二遍看這本書,感觸更深,我覺得俞敏洪的激情是持續的,也是有生命力的,這種力量可以讓迷途中的年輕人重新找到方向,重新定位人生……

推薦大家讀這樣的書籍,語言樸實,給人力量,不是語言的問題,而是帶來的夢想足以照亮人生。很多感悟,我把文章給大家一個分享,但願老俞給我們自己真的帶來力量,帶來希望,讓我們看到我們最美好的未來,能真真實實的讓我們內在有一份能量。

希望和絕望的較量

希望永存

我們生活的80%是由不如意和絕望組成的,而你的精神之所以不垮,就是因爲在絕望中還保留着尋找希望的種子。只要你勇於面對困難,想像着戰勝困難後的喜悅,你就會擁有力量了。

尋找動力

內在的動力不僅僅推動我們去追求財富,更重要的是推動我們超越自我,推動我們達到“會當臨絕頂,一覽衆山小”的境界。

優秀是一種習慣

只要把優秀的行爲養成習慣,一個人他就自然優秀了。

英語學習重在精深

做任何事情一上來太泛了一定會做不好,特別是在英語水平不高的情況下,我們做任何事情要“精深超過博大”,假如你現在下決心找幾十篇中等難度的文章,把它們背得很熟練,並弄懂裏面的句子結構和用法,說不定你就成了半個英語專家。(專注的力量)

成功必須練就三種忍受能力

1、忍受孤獨:在你成功之前,你永遠是孤獨的,沒有人幫得上你,沒有人愛崇拜你。

2、忍受失敗:任何尋找外在理由來爲自己開脫的人都是愚蠢的,任何失敗的原因都必須從自己身上尋找。

3、忍受屈辱:眼睛看着未來,心中有着遠大的目標,有了這種目標以後,忍受暫時的苦難和屈辱是必要的。

新東方的留學觀

新東方的校長們大都是從國外回來的,現在都不走了,並不是我們只想賺錢,因爲賺錢總是有限度的,人還需要種精神來作爲做事的動力。

讀課外書寫心得體會 篇6

看完《與幼兒教師對話》一書,不僅在專業上經歷共鳴檢討交流與提升的過程,也深受"麗蓮。凱茲"大師特有的學術品質與專業精神的影響與激勵。使我對"幼教事業"有了更強的歸宿感和責任感!體會本書結合實際工作崗位主要有以下幾點理解與啓發:

一,培養健康自尊,而不是鼓勵自戀

回想過去的一些學習記錄單,仔細分析,發現存在着養成兒童自戀的例子,並未鼓勵兒童想外探詢以求瞭解或者引導兒童探究價值得研究的現象。如調查表中的標題"我喜歡的小動物""我喜歡的顏色""我喜愛的玩具""我最想旅遊的地方""我的家庭"等等。這些記錄單將兒童的注意力擺在滿足自己的事物上,將兒童的角色定位在消費者,是娛樂,禮物,度假的消費者。而忽視了要求兒童思考"我想知道的事情","我想解決想清楚的事情""我想製造的東西"等。也就是缺少讓兒童扮演製造者創始者困惑者試驗者的角色。

有益於兒童的自尊應是詢問兒童的意見與喜好,提供機會讓兒童真正有權利決定自己的判斷,鼓勵兒童間相互支持與合作的教學。從麗蓮。凱茲淺顯易懂的例子中最能體會。如四個大班孩子花了3天的時間製造風速船。第一次嘗試時,他們用了很多的'膠帶,把四個風標粘起來,結果需要很強的風速才能讓他們設計的風速級計轉動。雖然失敗了,但老師不打擊也不忙於告訴答案,反而鼓勵他們繼續嘗試,孩子們也不肯放棄。顯然他們的堅持會影響老師的計劃。最後這四個孩子成功了,他們從中學到了很多的知識與技巧。同伴們都非常欣賞羨慕他們的設計,老師也投去讚賞的目光。相信他們從中獲得了極大的滿足與自尊!

二,學習氣質對與幼兒教育的啓示

反覆閱讀麗蓮。凱茲大師的觀點:"至少有7個理由,我們應該將培養想要的氣質列爲教育的目標",覺得不無道理。另在第7章中她提出幼兒教育四大目標"知識技巧氣質情感"反覆強調幼兒"氣質"目標的重要性。這是我第一次深刻理解"學習氣質代表着課程與教學之間的關係"其中第7條理由:"兒童不太可能從直接的教導中心學習氣質,而是從目睹身邊的人所展示出的氣質中模仿學習而來,因此老師與父母可以想像'孩子從自己身上看到了哪些氣質?'如果老師希望幼兒養成探究假設試驗推論的氣質,就應該考慮自己的這些表現得更明顯,讓孩子看到。"這一條強調了教師對幼兒學習氣質的重要影響,因此值得我們在課程設計與師資培養過程中認真思考,哪些氣質值得培養,哪些氣質需要消弱。

三,行爲改變技術背後的問題分析

其實"行爲改變技術"是教師在實踐工作中常使用的一種制約孩子不良行爲的方法。只是"行爲改變技術這個詞是一種專業說法。我所理解的行爲改變技術就是"糾正和制約孩子的不良行爲,試圖達到預期的學習成果。""過去針對孩子攪亂無理行爲,我也常常使用一些強化手段。但針對產生攪亂行爲的本身原因缺少分析。經過麗蓮。凱茲大師的指點,原來要根據不同孩子的特點採取不同的策略,先了解其原因,然後對症下藥。如"制約型"的幼兒攪亂行爲一般是學來的,大部分情況只要成人不去注意或"糖果"安撫就可停止。記得2年前的一次區域活動莽撞行事時,毛毛哭着找老師告狀,原來豆豆打了他。一問豆豆,是毛毛沒有徵求同意拿了豆豆桌前的玩具。一看兩人都有錯,當時氣憤之餘只好停止他們的玩具。現在想來,應該告訴他們或協助他們澄清他們問題的所在,建議解決問題的方法,並示範如何應付處理自己的人際關係。因爲這即是針對"社會型"幼兒的策略。至今令我概念還比較模糊難以分辨和應付的是"情感型"的幼兒,由於他們的行爲不易察覺,就很難消除他們內心素承受的壓力和傷害,經過書中的描述,我認爲此類幼兒多爲一些性格比較內向的幼兒,應該根據眼神情緒來判斷,多提供機會讓幼兒宣泄和表達自己不能控制的緊張敢和恐懼感。

讀課外書寫心得體會 篇7

最近,我看完了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寫的一本文學著作——《昆蟲記》。法布爾花了二十多年的時間 ,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觀察、研究,寫成了厚厚的《昆蟲記》。我在閱讀它時,總是感覺自己已置身於這個多姿多彩的昆蟲王國,與昆蟲們一起生活 、捕食……

《昆蟲記》以充滿趣味的語言,生動形象地在讀者面前展現了一個奇妙無比的昆蟲世界——勤苦的蟬、粗暴的螞蟻、溫柔的恩布沙、愛家的蟋蟀、天才的紡織家蜘蛛……各種昆蟲的習性、叫聲、住所也都非常細緻地描寫出來了。細膩的筆法,再融入作者的情感,真不愧是一本不朽的著作!

作者以他二十多年的經驗爲我們介紹了昆蟲的一生,生動而富有趣味。我印象最深的是蟋蟀幼蟲從泥土裏奮力鑽出來的`過程。“戰鬥”、“踢”、“弱小”等詞語體現出蟋蟀幼蟲的弱小以及它對能在土面上享受陽光的無限渴望。它們從剛出生起就在與周圍的事物、環境 作鬥爭,努力 地生存 着。讀完這一段,我的感觸很深。蟋蟀幼蟲們如此幼小,毫不起眼,在困難面前都不放棄 ,儘管無法克服,都要儘自己最大的力量去生存,成長 ,繁衍下一代。想想這些小昆蟲,再想想我們,這生活簡直是天壤之別。我們從剛生下來就可以得到父母、親人無微不至的愛和照顧。無論什麼事父母都會在身旁關注着我們,不讓我們受半點委屈。可這些可憐的小蟲卻不行。在它生長的過程中,只能靠自己去利用自己的本能,積累生活的經驗,頑強地生存着。所以,我們應該珍惜我們寶貴的生命 。昆蟲雖渺小,但它們卻知道永不放棄生的希望 ,我們比它們大那麼多,則更應該如此。在有限的生命長河中,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體現自己的生命價值。

令我很有感觸的還有一點,就是作者自身的探索精神。比如作者在寫《兩種稀奇的蚱蜢<一、恩布沙>》時,寫到恩布沙的外表與螳螂很像,以至於人們錯誤的認爲這兩種昆蟲的習性也是完全相同的,都十分殘暴,兇狠。作者完全可以相信人們的話,可他一定要自己觀察後才得出正確的結論。經過他的觀察,他發現恩布沙是溫柔的,同伴與同伴在一起時從不會鬧矛盾,“互相體諒,互相謙讓,互不侵犯的”,這是作者對這類昆蟲的評價。從這段短短的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的精神——真理是要靠探索、發現、觀察得來的。法布爾始終堅信,勇於探索,再進行科學 求證所得出來的結果,是最正確,最權威的。

我已經看過好幾遍《昆蟲記》了,但是我每一次看完後的感受都是不一樣的。希望我下一次看時感受會更深一層。

讀課外書寫心得體會 篇8

幾個小時,一口氣看完。

看完後,趴在桌上,竟然哭了。那種感覺好像很痛,卻又有些溫暖。

書中的我,是第三者。深愛的森,是已婚,是別人的老公。因爲是別人的老公,所以一直糾結,應該結束,可是愛情又是折磨人的東西,無法讓人割捨。相信看過此書的人都會認同,他們之間是真愛。讓人想起來有些痛卻又有更多溫暖的愛。

可到底是別人的老公,不僅是屬於另一個女人,更是屬於另一個家庭的,牢不可破的關係。那個圈子,是“我”永遠無法企及的。於是,我離開了。在相愛的時候離開。

但愛着我的森卻在某天尋着相愛的痕跡找到了我,只一眼,我的心便碎了。可是我假裝堅強。在森問我是否還愛我時,我堵氣的不作回答。然後他離開。

而這一次離開,竟是永別。死亡總是很突然,誰也不知道,意外跟明天哪一個先來。

當你愛一個人,還有機會對他說我愛你的時候,不論環境天時地利,都請一定要說出來。說不定,再也沒有機會了。

《我這輩子有過你》,人一生會遇到過很多人,但有過你,有過同你一起深愛的時光,有過彼此深切的掛念,有過彼此的關心,便足夠了。不論世事如何變遷,在心底,我們始終是彼此的唯一。此生,便足矣。

社會很浮躁,科技很進步,誘惑遍地都是,但是,真愛是存在的。只是,它往往並不會像童話故事的結局一樣,從此,王子同公主過上幸福的生活。很多的真愛,並不能在一起。愛一個人在心底,才能永久。

很多很多年以前,曾經有人跟我說過再普通不過的一句話:相愛不一定要在一起,只要你愛的人喜歡。那時,我特別年輕,我不懂也無法理解。我覺得既然愛就是想廝守一生的。很多年過去了,經歷了很多的變故後,我慢慢理解了這句話。這就是生活。這就是時間帶給人的成長。

很多人生的智慧,一些再簡單不過的常識,也是需要歲月的積累慢慢才得以體會。人一生就在不斷的得失,這輩子,曾經有過,便無須再執著,活着,用一顆平穩豁達和充滿感恩的心,你會發現,活着,真的很美好,好好的去感悟,去享受當下!

讀課外書寫心得體會 篇9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題記

只要看名字就可以知道,這是一本記錄昆蟲的書,也可以從側面看出,此書的作者熱愛昆蟲,熱愛大自然。與作者相同的是,我也喜歡昆蟲,於是,我翻開了書的扉頁。

映入眼簾的是關於作者法布爾的介紹,他那熱愛科學,熱愛大自然的精神使我蕭然起敬。一個人,可以這麼有毅力,真的很不容易。看着如此厚的書,我不禁感嘆道。

法布爾將自己一生的心血奉獻給了研究昆蟲,留下了這本曠世鉅作《昆蟲記》。書中運用大量筆墨介紹了昆蟲的生活習性,描寫十分細膩,語言生動形象,充滿了詩意和情趣。其中我特別喜歡描寫蟬的那幾章。法布爾先用寓言《螞蟻和蟬》引出下文,再寫蟬的地洞以及蟬是如何挖地洞的,後來又寫蟬如何蛻變,再後來寫了蟬的歌唱,我最喜歡這節,因爲法布爾開始研究實驗了,他先找來五中蟬,再逐一分析、實驗,語言充滿了科學性,段與段之間十分鮮明,沒有一點斷開,連接十分緊密,令人回味無窮。

《昆蟲記》裏還有其他的昆蟲,如螳螂、螞蟻、蝴蝶……法布爾對它們一視同仁,都很喜歡,並沒有一絲厭惡的感覺,由此可見,他真的十分愛昆蟲,也特別愛大自然,如果一個特別討厭昆蟲的人,還會寫下這麼富有哲理的書嗎?還能有這麼堅持不懈的精神嗎?不會了,所以法布爾是我們的榜樣!是我們熱愛生靈、熱愛大自然的榜樣!

看完這本書,我感悟萬千:天吶,法布爾堅持了那麼多年,寫出這麼一本著作,真的很不容易!他是如何堅持下來的呢?

這時,媽媽走過來對我說:“寶貝,你在驚歎他的毅力對不對?其實呀,一個人的潛力是無窮的,只要你有志趣,再多、再大的困難你都可以克服,就像法布爾,他愛昆蟲,有愛昆蟲的志趣,所以他就有了毅力寫下《昆蟲記》,可見,他的勇氣與決心相當大!”我似懂非懂地點點頭,媽媽看着我,笑了:“那你有沒有志趣?”我說:“當然,我的志趣是看書,看好書!”

《昆蟲記》語言十分幽默,運用擬人化的手法將昆蟲形象表現得活靈活現。法布爾所敘述的昆蟲習性來源於他的仔細觀察,他用心去觀察,用他那細膩的心去觀察,將昆蟲的習性完完本本地描寫了下來,讓人們知道昆蟲。

哦,我懂了,法布爾的《昆蟲記》之所以那麼精彩,語言那麼詼諧、生動,形象那麼鮮明,是因爲他有一顆平易近人的心以及愛昆蟲的志趣。

人們都說:“多讀書,讀好書。”像《昆蟲記》這樣的書就是好書,所以,我們大家都應該看看。把讀書的精神發揚光大,使人們愛上讀書,就可以爲國家獻上自己小小的一份力量!

不知不覺,已經翻到了書的末頁,我不由得感慨:這本書實在太好了!我們大家都應該多讀書,讀好書!

讀課外書寫心得體會 篇10

高爾基是蘇聯着名作家,社會主義學的奠基人,被譽爲“大文豪”。他一生孜孜不倦地寫下了許多經典作品,有:《母親》、《童年》、《我的大學》、《在人間》……

《蘇聯大文豪—高爾基》這篇文章主要寫了高爾基在小時候一邊打工一邊想方設法讀書,後來通過不懈的努力,終於成爲聞名於世的偉大作家的故事。其中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寫作就要肯吃苦,勤練習。”這是我從文章中學到的。是啊,從古到今,哪一位偉人不是經過刻苦的努力,“苦讀十年寒窗”,才能取得成功?成功哪一次又是屬於那些懶惰的人?馬克思的生活條件很差,還要躲避沙皇的追殺,可他仍然日以繼夜的反抗沙皇資產階級的迫害;居里夫人的生活條件也很差,可她依然在艱難的條件下夜以繼日地工作,最終在渣裏提煉出了鐳元素;女作家張海迪,雖然身體殘疾,但依然刻苦學習,爲我們創作、翻譯出很多好的作品。又正如---所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你只有肯勤奮,肯思考,肯多寫多練,就一定能寫好作文。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你若平時不肯下功夫學習,到考試時才抓起課本“突擊”。這樣做既對大腦有害,在考試時也不能很好地發揮。相反,你如果平時刻苦學習,將課文學的紮紮實實,到考試時就自然考出好成績!

再看看我,學習成績一直七上八下的,寫作更是馬虎,經常是錯字連篇;字寫得像被狗糟蹋過一樣;不是語句不通順,就是上語不對下文。作文寫好後讀都不讀,就認爲寫好了就完事了。還經常把吳老師說過的話當作“耳邊風”。我自己做事常常都是三分鐘熱度,本來立下雄心壯志,每天看課外書一個小時。可是,隨着時間的推移,我漸漸沒了耐性,看課外書的時間日益減少,變成了四十分鐘一看,二十分鐘一看……最後連看都不想看了。讀了這片文章,我知道了好作文是要靠一遍一遍讀出來的,一遍一遍地改出來的。高爾基也說了:“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所以我決定向高爾基學習,堅持把課外書看下去。

讀課外書寫心得體會 篇11

《完美教室——中國百合班的故事》是新教育榜樣教師、海門市完美教室工作室領銜人俞玉萍老師的工作手記,這是一個曾經把班歌唱到中央電視臺的班級,一個令無數家庭嚮往的班級。“我要開花,是因爲我知道我自己有美麗的花。”百合班的孩子們渴望像百合一樣綻放生命的美麗。俞玉萍和她的孩子們締造着一間完美教室,一路享受着教育生活的美好與幸福。

從物理視角講,一所學校,是由一間間教室組成的。而從社會學角度看,每一間教室都是一所國小校,一個小社會。一所學校的品質,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一間間教室的品質決定的,新教育實驗的最終成就與品質,也取決於每一間教室裏的故事與成就。然而,一間完美教室,既是傳統意義上教學場所的無限擴容,又是現實生活的適當微縮。這是一間可以無限長大的教室。締造完美教室,就是要讓教室裏的每個孩子穿越課程與歲月,朝向有德性,有情感,有知識,有個性,能審美,在各方面訓練有素又和諧發展的生命,而一天天地豐盈着、成長着。

“孩子感受着我的愛,於是,眸子漸漸變得明亮;家長感受着我的愛,眸子裏是滿滿的信賴。”這是出自《完美教室》“愛的功課”一節的一句話,從讀到它的那一刻起,我的心就顫動了,因爲它幸福的讓人陶醉。孩子明亮的眸子和家長滿滿的信賴正是我,作爲一個人民教師想要追求的。我久久地品讀着這句讓我羨慕又嫉妒的話,一霎那,我猶如茅塞頓開,得到那個原本就在表面卻容易被人忽視的答案——源自“愛”。締造一間完美教室,是要用我們爲人師的愛心來做地基,用孩子們的愛心搭建的。

A同學在國慶放假前不小心摔了一跤,把胳膊摔骨折了。我聽聞,便和班裏的孩子說了這件事,並跟他們說可以去醫院看望他。沒想到,孩子們聽到這話,馬上一個個爭着要去看A同學,好多人都拿出他們的零花錢,說是要給他買水果。我看到這情景,心裏十分感動,開學沒多久,這些孩子們卻已有了深厚的感情,孩子們用最純真的心來對待家人,老師,甚至是陌生人,這份愛一定能讓他們以後的人生都籠罩着溫暖的陽光!我們班雖然成績不是最完美的,但是我們40位同學40顆心都是完美的,都是有愛的。在我的心裏,在我們所有同學的心裏,我們七(12)班就是一間獨一無二的完美教室!因爲“完美”只是一種朝向,而“幸福”纔是目的。

在教室裏,信任兒童是教育幸福的種子;理解兒童是教育幸福的萌芽;閱讀經典是師生精神富有與精神成長的不竭源泉;創造美好的當下生活是師生幸福生活的奧祕;傳播幸福是教室價值的最高體現。教室與生命聯繫在一起,是爲生命而存在。教室一頭挑着課程,一頭挑着生命。沒有生命綻放的教室,就不可能是完美教室。生命,是新教育最重要的一個詞彙。

締造完美教室,就是要求我們下最平凡的苦功夫,做最不平凡的大事情。一間小小的教室,一個大大的夢想。居里夫人說:“我們要把人生變成一個金色的夢,然後再把這個夢變成現實。”締造完美教室,讓莘莘學子的未來更精彩,;締造完美教室,享受教育生活!

讀課外書寫心得體會 篇12

也不能說:魯迅是偉大的,然而談者太衆,以至失了新鮮感;又不能說:我這篇是不同的,我是想要說些不一樣的。所以,確乎是個困難的話題。然而,一本《吶喊》,薄而沉重,中國的學生們,無論如何算是讀了大半的,年來歲去,誰人讀起開篇自序裏的字句能不唏噓自嘆的?有多少人到中年,累了歇了,坐椅子上一聲嘆息,連吐落的第一口氣裏都有着疲憊的痕跡,於是他們能夠想到的,有時候惟有魯迅。一個民族文化的着落點,有失便就有重構,倘若說舊文化隳於五四,則新文化的構建,有一大部分乃可以說是從《吶喊》而起,這之間,有着總體與個人差異的說法,所公認的,是魯迅作爲旗手,舉的標誌物明白而輝煌。

在自序中,魯迅寫道:"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裏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爲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爲對得起他們麼?"這是作者最初的`困惑和最審慎的態度,得來的回答不夠令人滿意,卻現實功利且無可奈何。

一個問題浮現:究竟是誰人的吶喊聲?——關於吶喊者,關於吶喊本身。困惑首先在於魯迅的身份定位:知識分子否?還是作家?抑或學界同聲呼喚的啓蒙者?最切實際、最大的可能是三者兼具。我們意願讀懂《吶喊》,嚮往理解作者,因而這是困境,也是高潮。

竹內好眼中的魯迅,是個孤獨的知識分子,之所以說"作爲啓蒙者的魯迅和近似於兒童的、相信純粹的文學的魯迅這種二律背反同時存在的矛盾同一",恐怕也是由於看出了魯迅形象註定無法單一的歷史文化定位。

郜元寶有言,"在現代中國,純粹觀念形態的思想很難生根,能在現代中國生根的思想必須像魯迅的文學那樣,帶有個體生命的氣息,就是說,必須具有文學的形態。文學之外無思想"——能不能這樣說呢?正是由於魯迅身上既承傳了古士大夫們的風騷之骨,又顯露出新的社會階層敏銳的洞察和感悟力,且兼具之前所未有的時代啓蒙者的特殊方法論意義,其難得的完整性和客觀性決定了他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特殊地位。

首先,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建國前大部分的知識分子歸類於資產階級,然而作家不是,甚而有衆多作家誓言與知識分子的固有身份定位決裂,如沈從文所宣稱的那樣。我們會發現,一旦歷史政治形勢與時代命運非正常的密切起來,此一現象便絕不單一。這種令人尷尬的情形似乎反映出特定歷史階段作家層與知識分子階層的剝離,縱然作爲時代豐富性的標誌之一,但卻造就了同時代文學最大的暗傷:鬥爭無所不在,且都侷限於當下和表層,無法深化作品主題,亦不能超脫自身於時代之外。

就知識分子、作家以及啓蒙者三個身份所涉及的範圍來說,知識分子最具私人性;作家由於其作品的公衆性,必須具備相當程度的大衆和普世原則;而啓蒙者這一身份,則反映出整個時代乃至超越時代的需要和寬泛,正如T.S.艾略特在其《傳統與個人才能》中所指出的,任何一個詩人或作家必然與其整個民族的歷史發生某種聯繫,他們一面創出新的歷史份額,一面將自己添加進歷史,成爲整體的一環——這是作爲詩人或作家的必然和超然。

作爲啓蒙者的作家或者說知識分子,他本身可能並不能非常清楚的反映出這一點,但他的身上定然有着集結整個時代最典型、最清晰且最能與歷史相協調的樣貌特質。而之於近現代的中國無可置辯的是,能夠超越時代,將進步的作家身份與知識分子的傳統近乎完美的結合,並創造性的賦予其難能的啓蒙者角色定位的,現代作家中,只有魯迅一人。

讀課外書寫心得體會 篇13

在現在社會中,所謂的孔孟、老莊已經離人們越來越遠,聖賢與經典也逐漸模糊,紛繁世界的庸俗煩瑣和思想的高貴純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鏈接。而於丹教授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一個現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演繹出來,灰色的孔子一旦鏈接了這個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昇華。讀于丹說論語,讓我領略到的就是這樣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種心態,一種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于丹給我們講述的《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如果你因爲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承認現實的不足之處,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人這一生有什麼樣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個什麼樣的爲人,好朋友就是一本書,他可以打開整個你的世界。我們經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羣分。什麼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從這樣一個外在環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內心價值取向。

平時,總喜歡看一些純文類的書籍、目的也是想淨化自己的心靈,盪滌內心的浮躁,但這種借之外力的注意力轉移較之於自內而外的因“三省吾身”而泰然自若的從容實則“其遠差矣。”能將一部《論語》經典講得深入淺出,顯示了作者深厚的國學造詣。在“君子之道”章節,作者對君子進行了精闢講解。但書中有個觀點讓我費解,“君子的社會角色是變通的、與時俱進的。一個君子重要的不在於他的所爲,而在於他所爲背後的動機。他們是社會的良心。”用動機而不是用行爲判斷人,這是早已被唾棄的謬論,讓人聯想起衛道、道德殺人等不雅字眼,作者放在自己鍾情的君子身上所爲何來?歷史上心懷悲憫手舉利刃和流着眼淚殺人的人着實不少,莫非他們也是君子?不知該敬佩還是同情作者,一位《論語》的信徒,卻無心快語道破了“君子”的僞善本質。

讀課外書寫心得體會 篇14

這周在學校我讀了一本書,名字叫(漂亮老師和壞小子)。這本書是一校園小說,作者是袁紅櫻。書裏的人物有米蘭、米奇、戰小歐、黃豆豆、魯雲飛、在六年三班中的米老師有愛心,‘'H4'’很淘氣,?(”H4“是肥貓魯雲飛、米老鼠米奇、豆芽兒黃豆豆、兔八哥戰小歐。他們四個的簡稱。)H是壞小子的第一個拼音字母,4是有4個人組成的,夏雪兒作文寫得很好,李小俊男生女樣 、

這本書講訴了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的女大學生米蘭,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被聘爲白果林國小的六年三班班主任,因此與”H4“發生了一系列既溫暖又幽默風趣的故事。有一篇是(米蘭是沒有責任心的老師嗎?)一次六(3)班和六(2)班的男生們打了起來。當六(2)班的班主任顏老師和劉(3)班班主任米老師知道以後以最快的速度趕到現場,制止了這一次的打架事件。事後六(3)班的男生不願說出原因就和六(2)班的男生勾肩搭背,親如兄弟,米老師也就不追究了。但顏老師不但讓六(2)班男生寫檢查還要請家長。米老師說事情很簡單,爲什麼要複雜化?老師能解決的事爲什麼邀請家長來助威?顏老師聽了很生氣,覺得米老師是一個沒有責任心的老師。並馬上向姜校長報告。看了這個故事以後我認爲,米老師的做法很對,因爲向其他老師只要我們學生做了一點點的錯事老師就要通知家長,只要我們知道錯了,下次不再犯了,知道改了這事不就解決了嗎?如果一定要通知家長那同學們心中就會有一種陰影。所以我認爲米老師是一個有責任心老師。

讀了這本書我知道了一個好老師是什麼樣子的。一個好老師不會動不動就讓同學請家長,不會對同學太嚴格也不會太放縱,要適當的讓同學休息。我希望所有的老師都像米老師一樣。

讀課外書寫心得體會 篇15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是古典詩文《大學》裏的句子。所謂"大學",實質爲大學問,人世間最重要的學問。

原爲《禮記》中的一篇。相傳爲曾子作,近代許多學者認爲是秦漢之際儒家作品。全面總結了先秦儒家關於道德修養、道德作用及其與治國平天下的關係。南宋朱熹把它與《論語》、《孟子》、《中庸》合稱爲"四書",從此《大學》成爲儒家經典。朱熹把《大學》重新編排整理,分爲"經"一章,"傳"十章。認爲,"經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

《大學》的版本主要有兩個體系:一是經朱熹編排整理,劃分爲經、傳的《大學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禮記》中的《大學》原文。以朱熹《大學章句》本,流傳最廣、影響最大,本篇就是採用的《大學章句》本。  "大學"是對"國小"而言,是說它不是講"詳訓詁,明句讀"的"國小",而是講治國安邦的"大學"."大學"是大人之學。

《大學》爲"初學入德之門也".經一章提出了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三條綱領,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條目。八個條目是實現三條綱領的途徑。在八個條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條,"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爲本".十章分別解釋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明明德是指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新民是指讓人們革舊圖新。止於至善是指要達到最好的境界。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格物、致知是指窮究事物的原理來獲得知識。誠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修身就是加強自身修養,提高自身素質。齊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治國、平天下是談治理國家的事。怎樣治理國家呢?首先要作表率;自己討厭的,不加給別人;要得衆、慎得、生財、舉賢。"得衆則得國,失衆則失國";"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見賢能舉,舉而能先。

《大學》的的宗旨,在於彰明人類天賦的光明純瑩的心靈,光明正大的德行;在於以身作則,樹立榜樣再通過禮樂教化,以啓迪人們的自覺,去除物慾,不斷更新自己的德行,而達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對大學的綱領有所體會,自然便會立定人生志向,以此爲生命的理想方向。確定了心中志向,便不會輕易爲外物所幹擾,就會至死不渝的去追求。不論面對何事何物,都能認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親民的關係如同根本和末梢的關係。"知止"是開端,"能得"是結果,對大學綱領有深切的認識和體會,自然距離大學之道的實現不遠。

人們常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又常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兩者一樣,都被人用來表達自己所理解的君子之道。這種君子之道,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做起。

《大學》中"修齊治平"的順序與此並不相同。文章說: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順序不一樣,境界也就迥異:"修齊治平"是"四有"新人們的個人修行之道,"平治齊修"則是"古之聖王"的基本國策了。這種國策,用一句歌詞說,就是:"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明天".

可是很遺憾,偏偏有些人吝嗇於一點愛,有些人等着別人獻出愛,還有人名爲愛人,實爲害人。總之,不"誠其意"、"致其知"者,鑽營計較於片瓦只草、蠅頭小利者,衆矣

讀課外書寫心得體會 篇16

作者在寫作技巧上值得學習的一點:如果想要催淚,不能讓故事主人公離讀者太遠。在篇幅和文字功力同樣有限的情況下,如何儘快讓故事主人公和讀者混個臉熟呢?必殺技就是——我有一個朋友。

於是作者的這些朋友都極品,因爲作者所到之處愛情簡直就屍橫遍野,而這些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不但對此視而不見,反而令人齣戲地另闢蹊徑對作者頌揚道“張嘉佳,你的文字真好”、“張嘉佳,我很喜歡你的一句話”……這簡直就是史上第一本自帶彈幕的書啊!——還是主角自己上線發的彈幕,而且是用來捧導演的!這就好像你在路邊看見一乞丐在破碗旁邊擺了一張父母遺照說可憐可憐我吧於是路人紛紛慷慨解囊,然後你走近一看發現尼瑪慷概解囊的路人不就是照片上那兩張臉麼!!!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無知少女都會去走近一看,於是你會相信這些故事的真實性,進而相信這些故事或許就發生在離你不遠的地方,然後流淚——就像爲素不相識的地震遇難者一樣,彷彿這些故事的主角遭遇的都是天災。雞湯下肚,產生的一個實際效果是可以半感恩半慶幸地自我安慰,活着真好,我的愛情活着真好。摘錄一位網友的留言:“我看完就是哭,然後什麼感覺都沒有。”

眼淚有時候就是這麼廉價。

本書的目標受衆就是那些有“被感動”需要的人們,有哭一場的需求的人們。這些人的生活要麼太苦,急待一個發泄的窗口,要麼太閒,只要有一些情緒即使是負面的也比啥都沒有強。所謂的睡前讀物也就是滿足一下這些受衆在一整天的一事無成之後一點點可憐的情感需要,特別是多數單身狗都體驗過在深夜入睡前找不到人說話時的寂寞,其中還有相當一部分樂於見到有人比自己更慘。這時,當一個“文字真好”的人以朋友的面目來把這樣的故事講出來,把劇中人的距離與讀者拉近,會受到追捧也是順理成章,王小波說的嘛“周圍有一種熱哄哄的氣氛,好像每個人都在關心我”。

所以,很不幸的一點——喜歡這本書的讀者,你缺愛。

稍微能起到安慰作用的是,聽說書裏的這些爛故事要被拍成電影了,還不止一部,可見這年頭缺愛人羣市場巨大。也是,人人都有初戀,導致愛情故事即使再爛,人們的容忍度還是比其他故事要低一些,只要肯把一生一次的愛情拿出來賣,順帶加上抖機靈的微博段子,在這一面吃快餐一面營養不良的年代,一點都不用擔心收不回投資。

我本該在看副標題的時候就不再讀下去。

讀課外書寫心得體會 篇17

最近剛剛看完了曾經獲得過茅盾文學獎的這部作品《塵埃落定》。其實早在 20__年,這部小說的同名電視劇就在播出,不知道當時爲什麼沒有跟着這劇看。等於這部優秀的作品,我現在剛剛補上功課。

作家阿來以第一人稱,也就是麥其土司家的傻子二少爺的口吻,給大家講述了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發生在藏區土司家的故事。從麥其土司家族的強盛到最終的消亡,故事緊扣歷史發展背景,詳細刻畫描繪了土司的生活形態和在歷史變革下每個人從內心到外在變化。感慨時代的車輪一直向前,藏區農奴制的社會形態也在逐漸發生着改變。

最最觸動我內心的,正是這位被人人稱之爲傻子的二少爺。他總是在不經意間做出讓周邊人都很驚詫的舉動,說出很多富有人生哲理的話語。其實,何謂聰明何謂傻呢?被大家公認爲聰明的大少爺,最終結局很悽慘。反倒是二少爺贏得了更多的民心和擁戴。在自己不看重的權利和財富上,反倒收穫了最多。這其實隱含着人生真正的哲理。與世無爭,擁有善心的人,反倒是人生最大的贏家。傻子總能跳出當下的環境去看自己。正像他每天早晨從睡夢中醒來,都要反覆求證自己的兩個問題,我是誰,我在哪裏。他這種自問自答,不斷求證自己的過程,其實就是對人生意義的不停追問。所以,他這一生,活得輕鬆,通透,活得沒有負累和沉重。他在跟茸貢土司和拉雪巴土司的交往中,更是顯示出了他的聰慧和才幹。其實,這樣的人,纔是真正具有大智慧的人。他和他那個英勇善戰,同時喜歡女人的哥哥相比,反差很大。哥哥代表了舊時代的土司人品性。一切權利和地位,需要通過戰爭去奪取和捍衛。而傻子二少爺通過在邊界做貿易,沒有動用一槍子彈,反而積攢下更多的財富,和娶得最美麗的女人做妻子。

在他獲得這些財富之後,他的哥哥開始對他產生了提防和反感。兄弟情誼也在此刻消失殆盡。傻子很明白,愛情,親情,都是強求不來的。他很心痛。但是他也很堅強。他有消解自己痛苦的方法,他並不會以怨報怨,其實這正是參透了佛祖的慈悲爲懷的處事理念和人生哲學。即使故事的結局,傻子少爺最終死於父親仇人兒子的刀下,但是,他在精神層面上,獲得了徹底的解脫。雖然,故事以土司家族的最終消亡而畫上了句號,但是留給我的並不是悲慼感慨,而是讓我更加徹底領悟了,什麼纔是真正的大智慧,什麼纔是真正的所謂聰明。

讀課外書寫心得體會 篇18

《小草和大樹》這篇文章,沒有華麗的詞語,也沒有蕩氣迴腸的氣勢,但文章的內容卻深深印在我的腦海裏,讓我久久回味。

這篇文章的大意是這樣的:從小出生於貧困家庭的夏洛蒂三姐妹雖然生活貧苦,卻始終沒有停止過寫作嘗試,都希望用筆敲開幸運之門。然而,命運對她們來說是殘酷的,先是遭到自己所崇敬的文學前輩的諷刺,後來姐妹三人又自費出版了一本詩集,結果僅賣出了兩本!在困難前面,她們並沒有低頭。姐妹三人經過慎重思考,從寫詩改爲寫小說,爭分奪秒,孜孜不倦,最終獲得了成功。

讀完後,我感慨萬分

從這篇文章中,我知道了,在逆境中,只有具備堅強的意志力和聰明智慧的人,才能擁有精彩的人生。夏洛蒂。勃朗特就好像是一朵傲放於風沙中的仙人掌花。在惡劣的環境中堅強不屈、頑強的生命力伴隨着她一起奮鬥,一起努力。大樹之所以這麼高大,是靠辛勤的汗水澆灌出來的。無論你是多麼地渺小、不起眼,但只要你有鋼鐵般的意志和永不放棄的意念,就可以獲得意想不到的成功。在”成功“這條道上,沒有平坦的”路“,只有蜿蜒不平的”道“,所以說^^。世界上並不存在什麼不可能,只要緊要關頭不放棄,絕望就會變成希望。

想到這兒,我羞愧了。記得有一次,我做一道數學題目,想了很久也不知道,就放棄在思考了,夏洛蒂面臨着生活和精神上的沉重打擊,都沒有悲觀退縮,而我,卻被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問題給壓倒了。相比之下,夏洛蒂顯得是那麼的高大無比,而我,卻猶如一粒黃沙般的渺小!

夏洛蒂?勃朗特姐妹雖然第一次失敗了,但她們第二次以鋼鐵般的意志和罕見的精神力硬是成功的走上了文學聖殿。讓我們每個人都來學習夏洛蒂,學習她那永不言敗、不屈不撓、堅持不懈、奮發向上的拼搏精神。

讀課外書寫心得體會 篇19

本學期我有幸讀了俞敏洪的《挺立在孤獨、失敗與屈辱的廢墟上》這本書,其中有這樣五句話分享給大家。

優秀是一種習慣

生命是一種過程

兩點之間最短的距離並不一定是直線

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能知道如何加速

放棄是一種智慧,缺點是一種恩惠

一 激勵自己,設定目標

讀了這五句話,我被深深的吸引了。我要用這五句話不斷的激勵自己,不斷的與時俱進。就好像書中提到的,每條河流都有一個夢想:奔向大海。長江、黃河都奔向了大海,方式不一樣。長江劈山開路,黃河迂迴曲折,軌跡不一樣,但都有一種水的精神。水在奔流的過程中,如果像泥沙般沉澱,就永遠見不到陽光了。我也要想河流一樣帶着這種奔向大海的精神,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地去做。要先分析自己的現狀,分析自己現在處於什麼位置,到底具備什麼樣的能力,這也是一種科學精神。給自己定目標,還要知道怎麼樣去一步一步地實現這個目標。我想樹立具體目標和腳踏實地地去做同等重要。

我要本着目標不要太大,認準了一件事情,投入興趣與熱情堅持去做。我要堅持讀書,教師要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必須對自己要講的內容運用自如、得心應手,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才能將自己的注意力分配給觀察研究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心理狀況,否則就容易顧此失彼。因此,不斷積累,把自己的經驗和學習到的知識融合在一起。因爲知識越豐富,講起課來就越內容生動有趣、海闊天空,而學生的思維就是適應生動有趣、海闊天空的;不僅如此知識是需要時時更新的,老的東西總會被淘汰的,我要在不斷學習中親身體驗學習過程能更加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在制定學習計劃,實施教學過程中更容易作出符合實際的對策。總之教師永遠沒有理由停止學習或放鬆學習。

同時,我還要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去讀書,讀好書。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讓孩子形成讀書的習慣,也能做到優秀是一種習慣。其實閱讀的東西很多是不需要識記的,而是用來作爲識記那些最重要的內容的“背景”的。但絕不能對擁有這種“背景”知識持一點點忽視態度。正是這些大量閱讀過的並且不需要識記的東西“支撐”了那些必須識記的東西。學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課堂中的知識,更好地發掘學生的潛力,溝通知識之間的聯繫。

二 學習做人 學會做事

書中提到:這個世界上永遠是先做人後做事。人做不好,事就做不好。做人做事的原則有:專心致志,盡善盡美;學習榜樣,提高境界;建立標準,就高避低;善待生命,珍惜時光。因此,我意識到自己在做人方面還需要進一步的學習。在充分講究團隊精神的今天,我要做到誠信、互助、協作在現實生活當中的地位和作用;爲我們在以後的學業研究和科技創作方面的協調分工、互幫互助做好準備!

首先,我要擺正自己做人的理念。擺正了自己做人的理念,才能擺正自己的位置,與同學、老師融洽相處,工作上和學習上的事情經常交流、相互幫助,推己及人。不在背後議論別人的缺陷和不足,待人接物有理有節,不驕不躁,與大家一起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和創作氛圍,使每一個人心情愉快,在這樣的環境中相互學習對方的長處並不斷提升綜合能力體現個人的價值。

其次,在大環境中培養自己做人做事的個性。不管做什麼首先不是惡意的,對有些事情要能看得開,拿得起放得下。更要主義培養自己的上進心和競爭理念,有了上進心就會不斷髮現自己的不足,通過不斷的學習掌握更多知識,汲取別人的優點。有了競爭理念就會在工作中力爭做得更好,因爲比較的尺度就是參照物的選擇,沒有了競爭對手,研究和創作就只能是一句空談。

最後,用俞敏洪的七句話介紹這次讀書體會:用理想和信念來支撐自己的精神;用和平與寬容來看待周圍的人事;用知識和技能來改善自己的生活;用理性和判斷來避免人生的危機;用主動和關懷來贏得別人的友愛;用激情和毅力來實現自己的夢想;用嚴厲和冷酷來改正自己的缺點。

讀課外書寫心得體會 篇20

童年,在每個人的眼中,都應該是美好的,它代表着天真無邪,充滿樂趣、可以無憂無慮地享受無盡的歡樂。當我拿起這本書就捨不得放下了,巴學園是每個孩子個夢想中的學校。小豆豆在熱愛自由的校長的愛護下,過着自由自在的生活,體驗着多彩的人生。更使我流淌心頭便是那隨和的教學方式,使我更加感動。

《窗邊的小豆豆》是日本女作家黑柳徹子的作品,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她小時候就是小豆豆,是一個被一所國小退了學的怪孩子,她的媽媽爲了不讓她心裏留下自卑的情緒,給她隱瞞了退學的事,到處給小豆豆找一所有個性,能容納她的學校。讓小豆豆退學的老師和很多家長一樣,他們認爲規規矩矩纔是個好孩子,而小豆豆上課不遵守紀律,上課總愛觀望教室外面的街頭藝人表演,然後對他們大叫"宣傳藝人"引得班裏的小同學都擠到窗邊,小豆豆喜歡把帶有抽屜的課桌拉出來又拉出去,不停的弄出響聲,以致老師不停的告誡她,總之,小豆豆隨心所欲的滿足她好奇心,全然不在乎學校的相關規定,在老師眼中這樣的孩子不是麻煩就是很怪。

其實小豆豆不是不在乎老師和家長這樣評價她,而是她小小心靈裏不知道什麼是"約束自己,規範自己,遵守秩序"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成長無憂無慮,身體,情感無法分辨是非,孩子不守規矩,有者議論爲多半是大人問題,不是孩子的`問題,也許有些父母聽起來有錯愕的感覺,但是真的是{只有問題的父母或師長,沒有問題的孩子}嗎?孩子天性純潔,沒有所謂的問不問題,孩子是被父母或老師安排着過生活,孩子在從現在環境中成長,模仿,學習……因此,我覺得豆豆的行爲不是自己不能約束自己,她的違反常規,身爲大人的我們,身爲老師,不論是小豆豆還是其他幼兒,我們應該儘可能儲備兒童發展與需求的知識,以便更好的與孩子相處,共同成長。

讀過這本書後,覺得小豆豆是一個性格開朗,喜愛和同伴們一起玩的孩子,不僅這樣,小豆豆不喜歡嘲笑他人,在小豆豆第一天讀的"巴學園"裏認識很多新朋友,唯一一個小男孩山本泰明,他患了小兒麻痹症。所以走路不方便,有一次小豆豆帶泰明一同來到她自己的那棵樹下,然後泰明能看到更遠的東西,小豆豆先去校共叔叔房間拿來梯子,很快爬上了樹,然後讓泰明爬上來,經過泰明自己的努力和小豆豆的幫助,他終於爬上了樹,與小豆豆一起放眼看世界,從這件事情可以看出小豆豆不但不嘲笑一個患了小兒麻痹症的同齡孩子,而且還很樂意幫助他,很喜歡喝泰明玩。小豆豆這種不嘲笑別人的品格,適我佩服的五體投地,還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相反,有的小朋友以着自己家裏富有,就經常買一些名牌衣服或玩具,拿到幼兒園和其他小朋友炫耀,我記得那是在匯佳實習,曾經有個孩子每天都會有新的玩具玩,他就和我說"老師你看這是我爸爸在某某地給我買的玩具,您喜歡嗎?我不想和其他小朋友玩"我問他爲什麼,他就說自己的東西很好,瞧不起其他小朋友。書中小豆豆就做的很好,她的純樸善良,她的天真浪漫,在林校長的帶領下保持自然的性格,看到林校長這種教學理念對小豆豆成長有了新的變化。

我認爲我們作爲老師,我們現在的教學方式沒有達到書中境界,但是我們更需要走進孩子,像林校長那樣進入兒童內心深處。不斷髮現孩子特有的品質,給他們充分的空間探索,觀察,創造。把大自然給孩子當天然的教室去創造。而且還應像小林先生那樣尊重孩子,用愛心與信任給我們身邊的"小豆豆"們貼上永遠撕不壞的好孩子的標籤,使他們擁有光明的未來!

讀課外書寫心得體會 篇21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學記》曰:“是固教然後知困,學然後知不足也。”對於我們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太多,而我知道的東西又太少了。有人說,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盡的時候。愚以爲,教師不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來水”、“長流水”。“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是固教然後知困,學然後知不足也”。因此,在教學中,書本是無言的老師,讀書是我教學中最大的樂趣。比知識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方法纔有成功的路徑。教師今天的學習主要不是記憶大量的知識,而是掌握學習的方法——知道爲何學習?從哪裏學習?怎樣學習?如果一個老師沒有掌握學習方法,即使他教的門門功課都很優異,他仍然是一個失敗的學習者。因爲這對於處在終身學習時代的人來說,不啻是一個致命的缺陷。學習型社會爲全體社會成員提供了充裕的學習資源。學習化社會中的個體學習,猶如一個人走進了自助餐廳,你想吃什麼,完全請便。個體完全可以針對自身的切實需求,選擇和決定學習什麼、怎樣學習、學習的進度等等。

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方向。在知識經濟大潮中,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應該認準自己的人生座標,找準自己的價值空間。教書的生活雖然清貧,但一本好書會使我愛不釋手,一首好詩會使我如癡如醉,一篇美文會使我百讀不厭。我深深地知道,只有樂學的教師,才能成爲樂教的教師;只有教者樂學,才能變成爲教者樂教,學者樂學,才能會讓學生在歡樂中生活,在愉快中學習,這就是我終身從教的最大追求。

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態度,比態度更重要的是毅力。“任爾東南西北風,咬定青山不放鬆。”一天愛讀書容易,一輩子愛讀書不易。任何人都可以使夢想成爲現實,但首先你必須擁有能夠實現這一夢想的信念。有信念自有毅力,有毅力才能成功。有一位教育家說過,教師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長,明日你就將停止教學。身爲教師,必須成爲學習者。“做一輩子教師”必須“一輩子學做教師”。教師只有再度成爲學生,才能與時俱進,不斷以全新的眼光來觀察和指導整個教育過程。使廣大教師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創造性地開展教書育人工作。

常讀書使我明白了許多新道理:教學不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移植的過程,應當是學習主體(學生)和教育主體(教師,包括環境“人——環境”系統。學生將不再是知識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識的習得者。面對知識更新週期日益縮短的時代,教師必須徹底改變過去那種把教師知識的儲藏和傳授給學生的知識比爲“一桶水”與“一杯水”的陳舊觀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腦知識儲量成爲一條生生不息的河流,篩濾舊有,活化新知,積澱學養。一個教師,不在於他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書。用心教、創新教與重複教的效果有天淵之別。

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態度,比態度更重要的是毅力。“任爾東南西北風,咬定青山不放鬆。”一天愛讀書容易,一輩子愛讀書不易。任何人都可以使夢想成爲現實,但首先你必須擁有能夠實現這一夢想的信念。有信念自有毅力,有毅力才能成功。有一位教育家說過,教師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長,明日你就將停止教學。身爲教師,必須成爲學習者。“做一輩子教師”必須“一輩子學做教師”。教師只有再度成爲學生,才能與時俱進,不斷以全新的眼光來觀察和指導整個教育過程。使廣大教師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創造性地開展教書育人工作。

學生)和教育主體(教師,包括環境)交互作用的過程。教學模式將“人——人”系統轉變爲“人——環境”系統。學生將不再是知識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識的習得者。面對知識更新週期日益縮短的時代,教師必須徹底改變過去那種把教師知識的儲藏和傳授給學生的知識比爲“一桶水”與“一杯水”的陳舊觀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腦知識儲量成爲一條生生不息的河流,篩濾舊有,活化新知,積澱學養。一個教師,不在於他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書。用心教、創新教與重複教的效果有天淵之別。20多年來,我始終把讀書和教書結合起來,創新教、創新讀、創新用,在用中創新。我先後在《人民教育》、《國小語文教學》、《國小語文教師》等國家級、省部級以上報刊發表論文200餘篇。我聯繫教改實際,撰寫的《自由作文法》、《對話作文法》、《聽話作文法》、《情趣作文法》等論文,產生了較好的反響。目前,我已公開出版了《作文闖關》、《國小生快速創新作文教與學》叢書等著述69卷。還獲得了三項國家級發明專利。

教書和讀書生活,使我感悟出了人生的真諦:教師的人生,應該有創新精神。年年春草綠,年年草不同。我們要做“代表先進文化方向”的創新型教師,愛崗敬業是創新型教師應具備的首要條件。他不但具有無私奉獻的師魂,誠實正直的師德,全面發展的師觀,教書育人的師能,嚴謹求實的師風,而且還應具有開拓進取的銳氣,蓬勃向上的朝氣,勇於拼搏的英氣,甘願奉獻的“傻”氣,自強不息的骨氣。吾以培養新世紀之英才,振興中華爲己任,雖生活清貧,但仍以春蠶的精神、紅燭的風格、蜜蜂的作風、綠葉的品格和孺子牛的志向,奮力拼搏,無私奉獻。

常讀書和常思考,使我勇於和善於對自己的教育教學作出嚴格的反省和內省,既要不憚於正視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擅於總結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鑑的精華,爲理論的突破夯實根基。愚人不才,笨鳥先飛,我願把追求完美的教學藝術作爲一種人生目標,把自己生命的浪花融入祖國的教育教學改革的大潮之中。

讀課外書寫心得體會 篇22

名人傳分爲三個部分——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列夫托爾斯泰傳,記錄了這幾位名人的生活經歷,體現了偉人與平凡人之間的不同,這些偉人對藝術的執着和追求。他們爲藝術所獻身的精神、所付出的代價不是我們所能輕易體會到的。名人傳將我們帶入偉人的生活經歷中,體會他們的想法。

貝多芬是一個對音樂有着無限熱愛和追求的人,可命運卻一直和他作對。對於一個音樂家來說,最重要的就是他們的雙手和聽覺,喪失了聽覺,代表以後聽不見聲音、分不清音調……這一切表示貝多芬的音樂生涯就在此葬送。可貝多芬依然堅持創作,與命運鬥爭,成了最偉大的音樂家這一,這算不算上天對他的一種補償呢?不是,這是他自己爭取來的結果。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於一七七零年十二月十六日出生。貝多芬的童年非常艱苦,不同於莫扎特那樣溫暖的童年。他的父親爲了讓貝多芬成爲像莫扎特一樣的天才,讓自己享盡榮華富貴。從貝多芬四歲起,貝多芬就被迫的一整天一整天的和鋼琴或提琴呆在一起,爲了促使貝多芬學習,他的父親不得不使用暴力。他的父親酗酒成性,但他的母親卻在一七八七年去世了,這樣子家庭的重任就落到了他還稚嫩的肩膀上,這對他來說實在太早了。

喪失聽覺對音樂家來說已經是最大的懲罰了,可命運好像並不想就這樣放過他,肺病、關節炎、黃熱病、結膜炎等疾病相繼而來。他的愛情因爲他的殘缺流走了,在心靈和身體的雙重摧殘下,他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音樂也起了實質性的變化。在一八二七年三月二十六日,他嚥了最後一口氣,這位“樂聖”就這樣閉上雙眼永遠的沉睡了。

貝多芬那不屈不撓與命運作鬥爭、並不認命於現實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遇到困難不退縮、勇敢向前。世界沒有給予他快樂,只有悲傷和孤獨,可他卻給予世界莫大的快樂,這種精神真的值得我們學習。從貝多芬的經歷裏可以看出,成功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有了堅持到底的信念纔有真正的成功。

讀課外書寫心得體會 篇23

去年讀熊培雲的《重新發現社會》,讓我覺得很大氣。於是,今年買了他的新書《自由在高處》,讀完後感到溫暖和力量。

這本書的文字延續着熊培雲一貫的風格,說得道理都是常識,舉得的例子都是習以爲常的。但這本書尤其讓我覺得個體並非毫無選擇,個體要想收穫自由,就必須站到“高處”。但熊氏所說的“高處”並不是要獲得高的社會地位、爲所欲爲,而主要指站在精神上的高處。

自由的前提的一定是選擇,我們在生活中總會聽到“沒辦法、體制就是如此”、“大家都這樣”等此類的話語。一般人也都會選擇隨大流,一邊隨一邊抱怨。其實,選擇的前提就是有自己的精神立場或者說信仰,並能夠根據自己的信仰對生活做出解釋,從而做出符合自己的選擇。在選擇的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對自己的觀點和行動進行調整。注意,是“調整”不是放棄自己的觀點隨大流。

自由一定是和主體性聯繫在一起的。要想獲得自由,就必須有自己的選擇,同時也尊重別人的選擇,在適當的時候心甘情願的放棄自己的權利。

近來,讀了西方的一些理論書籍,發現自由、平等是所有學科都繞不過主題,也是與每個人密切相關的話語。自由與平等哪個更重要?我覺得絕對的平等是不可能的,但是平等的自由還是可以實現的。

自由存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因爲我們每時每刻都面臨着選擇,也都面臨着自己自由與否的問題。

可是,我們總是生活在一定的框架中,人的自由就是不斷這些框架的過程。但自由也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還包括想不做什麼的自由。比如,有時候當我吃完飯就到網絡上閒逛時,其實就是不自由的。

一個自由的人一定是一個有個性的人、也是一個精神上很強大的人。頭腦的自由纔是真自由,行動的自由要以頭腦的自由爲前提。

做老師也有些年頭了,深感現在大學生的自由度比以前有了很大變化,但學生的自由選擇能力還有待提高。因爲,有時候自由是要爭取的,別人施與的不是自由。

可惜,在我們生活中,自由總是被誤讀、也總是不忽視。不但有無形的,也包括有形的。

熊培雲這本書寫得很精彩,並不是我所能複述。我只是讀完後,發表自己的一點感慨。

讀課外書寫心得體會 篇24

20__年冬,我企圖啃完一本大部頭著作,這本著作的名字叫《宇宙歷史哲學》,很宏大的一個名字,內容也是包羅萬象博大精深。奇怪的是知道這本書的人並不多,而且似乎沒什麼人重視這本書。那時候,我很是懷疑作者的觀點是不是太扯淡了。因爲如果他說得很有道理,他應該很出名纔對。那時候,我判斷一樣東西好不好,依然會受到身邊的人的影響。那本書是真的太厚了。比薩特的《存在與虛無》還厚。《存在與虛無》已經夠難啃了,這本書更難啃。讀這本書,你得了解很多科學常識。我最後還是沒能把這本書讀完。但是通過這本書,我建立了自己的上帝觀。我說我相信上帝的存在,並不是因爲我讀了《聖經》,而是因爲讀了這本書。這本書用推理的方法論證了上帝的存在。但這種方法不像《百年孤獨》裏的用照相機照出上帝的驗證方法,這種方法非常理性,而且是毫不含糊的。

我在那一年冬天寫了一篇散文,名字我記不清了。中心思想就是人類屬於宇宙,而宇宙就是上帝。我說皈依不是主觀的事情,是客觀的事情。不是你想不想皈依上帝的問題,而是你本來就屬於上帝。去年,我和武總、謝總吃飯,我們一起探討信仰的問題。我把我的這種奇怪的信仰說出來,然後他們就聯合起來攻擊我。他們覺得我的信仰不算信仰。因爲但凡是信仰,你就得能說出個子午卯酉來,不僅如此,你還得有一定的戒律儀式、修行方法。而我呢?我什麼都沒有。

我們辯論得非常激烈。謝總有事先走,臨走前丟下一句話:小李,在這件事情上,我堅決站在你的對立面。

我估計我到今天也依然無法說服他們。我也不想說服他們。

他們可能以爲我經常讀佛經和聖經,所以我指的上帝就是宗教意義上的上帝。但其實我們說的`完全是兩碼事。

寫這篇文章,我不想就我自己認爲的上帝是什麼樣子作過多闡述。我是想說,人這種動物,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的。這思路跳得有點遠。

前幾天,聽羅胖子說,認知越進步,人的地位就越低。哥白尼出來說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於是人的地位就降格了。達爾文說人其實就是衆多動物中的一種,是由其他動物進化來的。於是人降格成了動物。到了凱文。凱利那裏,他覺得生命只是按照宇宙的方式去進化,機器也算是生命。人呢,和機器也差不多。我贊同凱文。凱利的觀點。不然我也不會啃完他的《失控》。

《失控》真正吸引我的,是它對生命的描寫。和莊子的齊物論非常非常像。

宇宙誕生,生命誕生,人類誕生。這三者,沒有前者,就沒有後者。

以上的胡言亂語,算是我讀《人類簡史》的一點點聯想。

讀課外書寫心得體會 篇25

近期,結合《孝經》讀了一本史學博士朱翔非先生的大作《孝裏有道》,感悟頗深。低頭自思,年少時對父母的呵護、關愛總是覺得有些不以爲然,隨着年齡的不斷增長、閱歷的不斷加深,才深深的感覺到父母所給予的那種濃濃的情、濃濃的愛是多麼的偉大、多麼的無私,有一句老話說得好”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養兒不知父母恩“。

在我們的周圍經常會聽到或遇到這樣的場景,父母在對孩子說教的時候常常會說”父母親不容易,對你付出的那麼多,爲你做這做那,你是不是應該怎麼怎麼樣“、”我們爲你付出的這麼多,你該如何回報呢,是不是應該怎麼怎樣呢“,等等這些說教,給孩子的心理一是帶來逆反心理,再者就是會給孩子的心理上造成一定的壓力,對孩子的成長不利,當然也包括我自己在內,對孩子的教育方法也應該反思一下是否正常、是否存有問題,尤其是不能用一種投入回報的商業化的方式來教育孩子。

昨天朋友推薦了一個道家的養生文章給我看,我就覺得不錯,也轉載了,原來我也讀過一些關於介紹儒釋道三教的書籍,覺得還是儒家的思想對人們的影響可能最深,作爲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孝經》就是倡導、宣揚親情、倫理之天經地義的永恆價值。《孝敬》的第一篇《孝經—開宗明義》是這樣寫的“仲尼居,曾子侍”,說的是當時2500多年前的教學環境和禮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說的是一個講求孝道的人,首先應該做到愛護自己的身體,做到這一點纔是孝道的開始。一個人的一生,不見得就是任何事情都一帆風順,當我們處於逆境的時候,遇到挫折和打擊的時候,不要喪失信心、不要灰心喪氣,更不要偏激到自殘或自殺。孔子對這種現象產生的根源是這樣說的,“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人呀,遇到一個很苦惱或者很氣憤的問題時,表現出一種強迫性的心理,往往會喪失理智,一下子衝動起來,以至於忘其身及其親。看看現在網絡上報道的那些案例,無不是觸目驚心,馬加爵事件就充分說明了問題,儘管有不得已的原因和苦衷,但是如果再堅強一點、再忍耐一點、再堅韌一點,結果會不一樣,前途就會很光明。生命是珍貴的,我們不能因爲一時的過激心情就拋棄了充滿希望的未來。

一個不會愛護自己身體的人,怎麼會愛他人,怎麼會更好的服務於社會各個階層,怎麼會完成自己的人格。當然,看看那些爲了民族的尊嚴和社會的和平、安定以及經濟的發展而流血、流汗的那些人而言,我認爲那是更高層次的孝。正如佛教裏所講的“放生”和“殺生”,國學大師翟鴻燊教授講“面對日軍的侵略,殺日本鬼子就等於給中國人民放生”是一個辯證的道理。

讀課外書寫心得體會 篇26

李希貴老師的這本書相當於一本精彩的教育思想集錦,許多教育觀念都給人啓迪與深思,相信很多老師都是邊讀邊用筆作着批註,嘴裏還唸唸有詞:“嗯,有道理,有道理。”作爲一名資歷尚淺的小教師,讀完這本書最大的感受就是兩個字:歎服。談教育思想、教育見解,我肯定不如李希貴老師皮毛,因此只能談談裏面有一點點共鳴的地方。

在這本書《平等對話,教育才真正開始》一篇中,李希貴老師講到這樣一件事:一位曾做過二十多年班主任的老師告訴我,在不當班主任之後,他與一位同學的談話整整進行了一個下午,但還是沒有多大效果,因爲這位同學不以老師說的爲然。這位老師告訴我,這在過去他做班主任時是不可能發生的,那個時候的談話一般15分鐘就能解決問題。

我相信這種體驗每個當過班主任又當過普通科任教師的老師都有體會,在我們學校,每個班都設有班主任,班主任就管理着這個班的一切事務,甚至當其他科任老師上課時出現學生狀況都會讓班主任來解決,所以班主任都會有所埋怨:科任老師是幹什麼的,爲什麼不解決自己課堂上的問題?而科任老師呢,也很無奈:不是我們不想管,而是學生根本就不聽,好一點的學生還能左耳朵進,右耳朵出給點面子聽着,不好的學生則當場頂撞,給老師甩臉,都能把科任老師當場氣得暈倒,久而久之,很多科任老師就對很多不好的問題視而不見或者將問題丟給班主任。於是班主任就成了繁忙的救火員。

這裏面有很多問題,但很重要的一個問題是:爲什麼學生聽班主任的話,而不聽科任老師的話?我想這無非就是“班主任”三個字的威力,學生雖然不懂得班主任三個字的準確含義,但他們非常明確地知道班主任就是直接管着他們的“領導”。有時候我們老師常常開玩笑說學生都非常精,學校裏哪些人是領導,要有禮貌;什麼場合很重要,要好好表現,學生無比地清楚。

在班主任面前一個樣,在科任老師面前又一個樣?到底哪一個纔是學生真實的自己,有時候我們只是用某種“頭銜”或權利壓制住一個問題,但並沒有去關注學生真實的自己。所以纔會出現不同的學生自我表現,這樣的教育實際上是更危險的,它只會培養出一羣屈服於權利、不分事理的公民。

李希貴老師說:在以往的校園裏,我們按照行政組織的構架,把學生劃分在一個個行政班裏進行管理。在威武的管理大棒面前,每一個人首先想的就是保全自己,於是,學生們表面上變得很乖,而內心想的到底是什麼,卻很少有人追問。學校就這樣把一批又一批看上去規規矩矩的學生送出了校門,任由他們在社會上暴露自我。教育在校園裏也就失去了應有的機會。

所以我想說,當一個孩學生只聽班主任的話,不聽科任老師的話時,班主任先不要沾沾自喜,反而要有擔憂意識,去了解真實的他,你對他施加的教育影響他是否接受,還只是盲目屈從於“班主任”這一行政頭銜;當學生在重要場合、領導面前有禮貌、表現佳的時候,我們不要盲目欣喜,而是要了解不同場合下的他們,對待學校的食堂阿姨、清潔阿姨及任何一種人,能不能做到最基本的尊重和禮貌。

我們的教育是培養獨立的、真實的、合格的公民,任何時候都能遵紀守法,尊重每個人,而不只是盲目屈從於某些東西。

讀課外書寫心得體會 篇27

得也好,失也罷,富也好,貧也罷,天才也好,傻瓜也罷,不管茫茫人海中的你曾經多麼輝煌,也不管你曾經多麼慘敗,總有一天,一切都會過去,一切都會化作浮雲,一切都會塵埃落定。

沒有誰會想到一個世人眼中的由漢人和麥其土司醉酒後生下的兒子——傻子,每天起牀總會問兩個問題:“我是誰”,“我在哪裏”,卻有一雙明亮的眼睛,“什麼都看得見,不僅今天,明天也看到了”,常常道破天機。而他的父親——麥其土司,是皇帝冊封的轄制數萬人衆的土司,是一個貪戀、佔有慾強的王者,爲了不讓其他的土司發展壯大,不顧喇嘛們的阻止,靠黃師爺引進的鴉片致富,成爲最強的土王,爲了一個漂亮的女人,不顧後果,殺了他那世世代代忠誠如一的頭人查查,還放過他的家人,引來他的孩子的復仇……他的哥哥,因爲他傻,所以愛他,憐他,當然,也因爲他傻,所以沒有像別的土司家庭一樣,爲了繼承土司之位而不顧兄弟之情,殘殺同脈骨血,但,他始終爲了繼承土司之位而奮鬥。土司們的官寨是一個個濃縮相連的世界,貪慾、陰謀、爭奪、猜忌在其間糾積瀰漫,處於政治漩渦的權貴們始終無法從盛世之夢中清醒過來,更有一些自作聰明的權貴們爲了毫無意義的事而用那“傻呼呼的勁頭”費盡心機。而作爲傻子的他,心底一片光明,早早地明白金錢、勢力,不過過眼雲煙,老一輩源用的制度早已不再適用,因此,他的思想脫去了矯情與虛僞,比其他的藏民更加超前,更加純淨,如同高空中的流雲,沒有一絲雜質。

簡單地說,他是活在自己的那一片星空,帶着真誠、親善、大度,一種說傻又不傻,說不傻有非常傻的方式在無數權謀、殘忍的藏民家庭中理所當然、優哉遊哉地活着。即使偶爾手下故意以下犯上,他也不會怪他,因爲他認爲,即使是奴隸,也有權更被寵溺一點,就連當因爲父親的緣故,仇家找上門,誓要殺他的父親和哥哥、甚至是在哥哥、父親沒了以後,仇人來殺他時,他還是那麼理所當然、那麼坦然地接受了,沒有一絲的幽怨,沒有一絲的後悔,“你該動手了”、“來吧”……說得那麼自然,彷彿那人不是要殺他,而是他的好朋友,在幫助他而已。這是多麼的不可理喻、出乎意料的思維與舉止?可他確確實實是這樣的一個人!知道他的父母、兄弟、朋友、對手的所有心計,也知道土司制度的最終走向,更用大部分的生命,安心地等待着失去雙親的復仇者的傻子。可他真的傻嗎?我懵了,看不清,也想不明白。如果他傻,那他爲何又似熟知一切,只把一切都看做塵埃?如果他不傻,爲何他又有傻得不能再傻的樣子,甘願做一個傻子?

也許他就是這麼一個又傻又不傻的人吧!隨着刀子的深入,他走了,靈魂掙脫了流血的肉體,“飛昇起來了,直到陽光一晃,靈魂也飄散,一片白光,就什麼也沒有了。”就這樣子,一切都塵埃落定,一切都順其自然……又還有什麼可言?

讀課外書寫心得體會 篇28

在沒有接觸李希貴這個人之前,我就已經聽過他的“語錄”,比如“當學校把教師放在第一位的時候,教師也會把學生放在第一位”、“把簡單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簡單”、“沒有倉庫的學校是一種理想,它其實是想告訴人們,學校裏不應該有庫存起來的資源”、“跳出教育看教育,需要擦亮我們的第三隻眼睛”等等。這個暑假裏,我從《面向個體的教育》裏真真切切地領略了李希貴博大的教育思想,並從中得到了不少的震撼和啓發。

李希貴是現任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歷任教育部基礎教育評估中心主任,同時也兼任國家督學、中國教育學會理事等等。他先後主持多項國家級課題,其中《語文實驗室計劃》被列爲國家教育部、人事部“特級教師計劃”,並獲山東省人民政府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但縱使頭頂着這麼多閃光的頭銜,卻反而使得他的師生觀和教育觀更加矚目。

一、師生觀

北京十一學校裏,李校長高舉“學生第一”的大旗。爲了創建孩子們嚮往的理想學校,他們讓選擇成爲學校的主題詞,幫助學生選擇適合的學習方式,讓每一個人都成爲自己的CEO。班主任成爲了主任導師,和其他幾位擔任導師的相關老師組成一個教育團隊,分別負責學生的人生導航、心理輔導和學業指導。而教師在學校的辦學目標實現過程中處於第一位,纔會協助校長落實他心中教育理想。“我認爲關注學生應該先從關注教師開始。教育是塑造人的事業,塑造學生美好的人生。這個目標,只能通過教師來完成。”“用幸福才能塑造幸福,用美好才能塑造美好。任何關愛,只能通過人的傳遞,才顯得真切、動人,誰都沒有辦法改變。一位教師,在校園、在課堂舉手投足間,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他可以春風化雨,也可以讓學生‘近墨者黑’。”

二、教育觀

一次,在高一新生的錄取中面臨着一個兩難選擇,一位在馬術方面已經很有造詣但會考成績差距很大的學生報考了十一學校。是錄取還是放棄?學校校務會經過討論,打破常規錄取了這樣一個“特殊的孩子”。他們的想法就是寧肯放棄百分之百的重點率,也要爲各類不同個性的學生創造更多的機會,要爲老師們的教學創造更加寬鬆、和諧的氛圍,將學校真正建設成一所屬於孩子們的學校。“教學大綱、教科書規定了應給予學生的各種知識,但是沒有規定應給予學生的最重要的一樣東西,這就是:幸福。我們的教育信念應該是:培養真正的人!讓每一個從自己手裏培養出來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自己的一生。”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的話,也是讓李希貴至今感到震撼的話。

身爲一名幼兒園老師,我也應該從關注孩子本身開始。我們要用一雙慧眼發現那棵樹,那棵樹一定與這棵樹不太一樣,有的需要在天空挺拔,有的則需要在河邊茁壯,有的習慣於雲山霧罩,有的卻渴望陽光普照……發現那顆樹,需要我們提供適宜的土壤、水份、氣候、養料,需要一個適宜的生態環境,需要我們的教育情懷。“我深切地感受到,當我們的孩子每一個都煥發自我潛能,發揮自我價值、成爲最好的自我的時候,我們的教育就真的贏了”。這是李希貴校長的切身體會,我想,《面向個體的教育》一書,定會讓我們換一種理念、換一個思路,換一個視角來看我們的孩子,放大教育的的智慧和力量,以塑造孩子美好的人生爲方向而奮鬥!

讀課外書寫心得體會 篇29

《駱駝祥子》講述的是舊中國北平城裏一個人力車伕祥子的悲劇故事。祥子來到城市,渴望以自己誠實的勞動,創造生活。他懷着買車的信念,拼命的賺錢,就像是一個旋轉的小陀螺。終於,祥子得到了夢寐以求的車,那輛車對於祥子來說,不知道是他磨破了多少雙鞋換來的。可是命運捉弄人,車接二連三的被人奪走,祥子的夢想之火一次次的熄滅。但祥子仍然不肯放棄,不斷的振作起來,再度奮鬥。在此,我不由地感動和憐憫了,對祥子那堅持不懈,爲夢想而拼搏的那股韌勁而感動;對祥子被悲慘的命運所折磨,而只能無奈地沮喪和失望感到憐憫。這教育了我:要堅強的面對困難,失敗了靠自己站起。

之後在從與虎妞的結合到虎妞最終死去的期間,使祥子的心靈深受打擊。最終車賣了,虎妞死了,一切都化爲了烏有,又如同剛開始般。一切的一切像用橡皮擦擦筆痕般,將一切都揮發了,只留下幾條深深的印痕。而在祥子心中,深深的印痕卻永遠烙下了。祥子從此對世界充滿了敵意,開始報復身邊的所有人。從前講義氣的祥子,如今卻開始欺騙自己的朋友、利用他們,把他們的一切都騙搶過來。他變得奸詐,甚至無恥。簡直變了一個人,偷搶拐騙,只要能拿到錢,他什麼都做得出。看了這些,我心頭不禁得發酸、失望,還帶着絲絲怒火。失望的是祥子沒有堅持下去,最終被黑暗吞噬;憤怒的是以前那個老實憨厚的祥子如今卻做盡了一切傷天害理的事,他自己卻還是毫無悔意。

祥子的悲劇,是他所置身的社會生活環境的產物。在黑暗的社會中,人類的力量實在太渺小了。祥子多次想要憑自己來打敗命運,可是最後呢,卻使身心又一次的傷痕累累。祥子在一次次的痛苦中掙扎,越陷越深,他漸漸的被黑暗所扭曲、吞噬。以前有抱負且滿是骨氣的祥子,現在只有對錢的貪念而已。在社會的黑暗與金錢的誘惑下,祥子沒有了骨氣。“錢會把人引進惡劣的社會中去,把高尚的理想撇開,而甘心走入地獄中去。”的確,祥子爲了“生命”來爭取錢,而“生命”和“理想”中他選擇了“生命”,因爲只有“生命”纔是窮人唯一可以選擇的東西。那時窮人的命也許就像是棗核兒兩尖頭——幼小的時候能不餓死,萬幸;到老了能不餓死,很難。這時,才真正體會到:人的命運不完全由自己掌控。故事主人公祥子以堅韌的性格和執著的態度與生活展開搏鬥,可最終,命運仍不費吹灰之力的摧殘了祥子。

讀課外書寫心得體會 篇30

一本32塊錢的書,用了三個小時便看完了。說實話,腦袋很亂,這本書是要告訴我們,愛情都是有殘缺的,只要擁有過就足矣嗎?那麼,我是不是該同情身爲小三的周蕊,惋惜她和森之間似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悽美愛情故事?還是支持徐玉爲了滿足男友不切實際想要開出版社的幻想去拍裸照掙錢?還是鼓勵遊穎重新接受和她在一起七年卻最終出軌的律師男友?我想,我一個都不贊成,她們無非也是以愛的名義,來傷害自己,也傷害他人。就算周蕊在森結婚之前遇到他,十八年之後,當週蕊變成和森妻子一樣身材的時候,他還會每天抱着她說我不會離開你嗎?

誰都會被突如其來的新鮮感衝昏頭腦,尤其是男人。然而,書中的周蕊和森最終沒能結爲連理卻看似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因爲他們兩個是真愛(本人對此持懷疑態度),只不過因爲時間不對、因爲森太過於有責任感,所以,周蕊註定只能做地下情人,卻毫無怨言,不是因爲森的身份、地位、財產,單純的是因爲她愛他。我不知該怎麼評價,我甚至對這個小三有了一絲憐憫的念頭,尤其是當森死後他的妻子來挖苦她的時候,我竟然覺得他的妻子有那麼一絲可惡。但是用理智想想,這是她作爲小三必須要付出的代價,她不僅最終什麼都沒得到,或者說只得到一身瘡疤,反而失去了自己最寶貴的五年青春,真的一點都不值得,但是這或許就是愛情的魔力。我不想對這種行爲再多說什麼,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價值觀,我只知道,我不會成爲周蕊這樣的人,想到這兒我不禁冷笑,因爲我覺得我對愛情的態度,已經徹底絕望,因爲我不再相信小三也是會有愛的,這也挺可悲的吧。有時候我們說女人是世界上最精於計算的動物,但是有時候最傻的也是她們。周蕊、徐玉、遊穎,這三個女人的愛情裏雖然都各自有遺憾、有痛苦,但她們都不曾後悔,因爲她們注重的是過程,而有些人卻更注重結果,譬如我。

不過還是很喜歡序言中的一段話:雖然這一生這一世不可能圓滿,甚至最後一切也會成空,但我這輩子有過你。我有過你,有過你的歡喜、微笑和哭泣。我曾經深深地哺育過的愛,將永遠留在我心裏,就像故事裏那隻世上唯一可以倒着飛的蜂鳥,時刻叼着幸福的往事翩然回來,飛落在我曾經年輕的花蕾上,直到死別,是光陰抹不去的。此生此世終須一別,愛情也會如同青春般老去,但是,請讓我相信,有一種愛,是信念,從未向時間屈服。有些希望總是好的。

讀課外書寫心得體會 篇31

陳丹青願意爲了木心奔走:出兩本和他相關的書——《文學回憶錄》與《木心談木心》,在木心死後爲他舉辦哀悼會,各類場合如果可以總要提到木心,在他主持下的烏鎮木心美術館也即將落成開業……如此賣力的“宣傳”,讓木心的影響不斷擴大。

陳丹青以自身的價值和地位,足以被稱爲當世大師,而今花甲的身軀,爲老師當“推銷員”,何苦?爲什麼不把有限的精力用在自己身上,好登上人生新的高峯,卻肯勞心勞力爲木心“作嫁衣裳”?有人潑冷水,認爲木心的造詣並沒有陳丹青所宣揚的那麼優秀偉大,認爲陳將其捧得太高,言過其實。如果木心的作品真的非常優秀,便能生生不息,歷史自會擇取,何必辛苦樹碑立像,勸世人瞻仰?

記得韓寒有篇文章,說他喜歡賽車勝於文學,理由是賽車快就是快,慢就是慢,文學無標準。似乎有理。文學的好壞,不可能有像漢謨拉比法典那樣的鐵律讓所有人遵從。有些作品被絕大多數人視爲名著經典,在有些人眼裏可能不過爾爾。《詩經》原只是一本民間詩歌集,但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將它提升至經典地位,故稱“詩經”。但或許在有些人眼裏,那可能不過是些癡男怨女的靡靡之音。

有些問題,答案就是問題本身。你問陳丹青爲何願意爲木心辛苦奔走,出書立說?只因爲陳覺得木心是好的,他的作品是好的,你不認爲木心好,便不能理解是爲什麼,而在他看來一切都自然而然。

這些讓我想起《大長今》裏的一段情景:鄭尚宮做了一道涼菜,問大家裏面加了哪些調料。今英自信滿滿回答:“有醬油、醋、白糖、芝麻鹽和水。”鄭尚宮並未表示認同,讓衆人都嘗一嘗,猜猜放了哪些調料。大家品嚐過後,似乎都贊同今英的回答。只是突然,“是紅柿,不是白糖,是紅柿。”說話者是長今。鄭尚宮露出愉悅神色問:“你爲什麼認爲是紅柿?”長今爲難的回答:“我因爲吃到紅柿,所以說裏面加了紅柿。”鄭尚宮大笑。

因爲有紅柿,所以嚐到了紅柿的味道,這難道是件讓人困惑的事情嗎?陳丹青理解他的老師木心是“天之木鐸”,希望爲老師出些汗水之勞,這難道是件讓人困惑的事情嗎?至於木心的文章中是否加了紅柿,每個人的味覺不同,該如何解釋呢?所以,陳丹青在做的,是想要大家能嚐到裏面的味道,真是件困難的事啊。

《文學回憶錄》中刊印陳丹青上課時的筆記照片。我仔細看,在試圖認清筆記中每一個字的時候,不禁想,木心於陳丹青究竟意味什麼?意味着,從木心嘴中所說出的每句話,陳都要把它們全部記下來,因爲太珍貴。我之前將木心比作蘇格拉底,陳丹青是柏拉圖。今天將木心比爲耶穌,陳丹青是約翰。下筆至此,信仰基督者或許指責我是褻瀆,其餘的人可能說我比陳丹青更“言過其實”。我看來,不過是味覺不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