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讀書心得文章(通用2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29W

聊齋志異讀書心得文章 篇1

蒲松齡歷盡滄桑,閱遍人間百態;他雖身處蝸居卻心繫天下、憤世嫉俗,揮其生花之筆,終成一部沉甸甸的《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讀書心得文章(通用25篇)

郭沫若先生一幅“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的名聯,評價蒲松齡和《聊齋志異》,可謂恰到好處。但是,蒲松齡決不是一位板着臉、瞪着眼的老夫子;相反,他是一位在觥籌交錯時出口成文、頗善雅謔的才子,也是一個在柳蔭下爲遠道而來的你端上一壺好茶的老頭兒,更是一位飽讀詩書下筆如有神的智者。所謂文如其人,也正因爲如此,《聊齋志異》沒有成爲千篇一律、淺薄無比的諷刺小說,也沒有成爲“爲志而志”的志怪小說。《聊齋志異》自有其獨到之處:思想性有之,藝術性自不必待言。

蒲先生生活在康熙年間的山東淄川蒲家莊;那時侯,“西學東漸”剛剛開始,或是還未開始。相信,達爾文的遺傳進化話思想不會“漸”到蒲先生的耳朵裏。但是,“龍生龍,鳳生鳳”這種樸素的遺傳觀念,蒲先生應該是知道的。在他的作品中,他多處用“遺傳學”的規律來借寫子女而實寫其父母,寫得卻也精緻可人,令人不免會意一笑。今擷其幾篇,妄加評說,以博衆一樂。

《嬰寧》的主人公最大的特點恐怕就是她的愛笑了:“年已十六,呆癡裁如嬰兒。”蒲先生在這一點的刻畫上可沒少花氣力。本來吧,寫到嬰寧夫婦安居樂業也就足矣,最後又神來一筆:“女逾年生一子,見人輒笑,亦大有母風雲。”——兒子將母親的特點繼承下來,言子猶在言母,實在妙甚!

《嬌娜》一篇中,孔雪笠之狐妻鬆娘“舉一男,名小宦”,嬌娜“掇提而弄,曰:‘姊姊亂吾種矣’”。讀至此,大笑——虧作者想得出來!到篇尾,“小宦長成,貌韶秀,有狐意;出遊都市,共知爲狐兒也。”乍一看,似無多大深意;細一想,儼然是聊齋先生在“都市”中親眼見過一般!弄得讀者半信半疑,又一大妙!

此二篇中皆爲母子相似,而《鴉頭》篇中的鴉頭與其子王孜卻迥然不同:鴉頭“儀度嫺婉,實神仙也”,她受盡了其母的凌楚;而王孜卻“孔武有力,喜田獵,不務生產,樂鬥好殺”。雖爲母子,爲何如此之異?想來定是發生了基因變異吧!而且這“變異”程度還非常之大:王孜殺老狐之後,鴉頭“命持葬郊野”。而王孜卻“剝其皮而藏之”——豈非暴戾之甚?雖則如此,王孜爲母報仇,大快人心,使人長舒一口悶氣,亦是快哉!

聊齋志異讀書心得文章 篇2

小時候,幼小的我常被夢中不存在的鬼怪狐精嚇得大聲號哭。可這個寒假,我對那些可怕的怪物,不存在的怪物有所改觀了。

《聊齋志異》,這本寫滿了鬼怪的書,正是它使我對鬼怪狐精改了觀。

在《聊齋志異》中,鬼怪並不是壞蛋,而是一些有着各自故事的善妖。比如《伍秋月》中的鬼魂秋月,被複活後勸夫向善,使夫將功補過;《小翠》中的小翠,爲了不讓夫傷心,在臨死前變幻成將來新娘的模樣,使夫寬心。鬼怪的本質看來並不壞呢!

故事中,不僅有鬼怪,也有神仙,與鬼怪一樣,他們也是善仙。

看來,從表象、外貌並不能判斷出一個人或鬼的本質、內心思想呢。

故事中鬼怪靈仙爲善,而爲惡的卻是人類。

人心並不像表面看上去那樣善良,鬼心也不像看上去那樣醜惡;鬼有善,人有惡,這可不是一眼就可以看出來的。

鬼怪……其實也挺可憐的。它們天生就是隻存在於人類潛意識中的壞蛋、異類。

大概,只有《聊齋志異》這種書,才能使一小部分人對鬼怪改觀。畢竟,去除人對鬼怪的偏見並非易事。

聊齋志異讀書心得文章 篇3

暑假期間,我看完了一本厚厚的書:《聊齋志異》,相信同學們都知道這本書,看過電視之後再來讀書,發現很多東西還是書中寫的好,是影視作品無法表達的。

是什麼東西這麼吸引我呢?哦!原來是裏面的情節寫得很精美。尤其是書中的《趙城虎》這則故事特別好玩兒。它講是一隻通人性的老虎。一天,一位七十多歲的老奶奶的兒子上山砍柴,不料被一隻飢餓的老虎給吃了。老奶奶聽說後嚎啕大哭,但是又一想光哭有什麼用,還不如到縣衙去告狀。她到了縣衙後帶着哭腔說:“我的兒子被老虎吃了。”縣官遺憾地回答道:“我們只逮捕人,不逮捕老虎。”聽了這句話,老奶奶又大哭了起來。縣官沒辦法,只好問左右兩邊的人有沒有人肯去捉老虎。要知道捉老虎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兒,所以沒人肯去。正在這時,一個人醉熏熏地走了出來說:“我去”,說着拿起公杖就走。但等他酒醒了,立刻就後悔了,只好雙手空空地回來了,結果捱了板子。第二天清晨,他就去菩薩那裏訴苦。他剛剛要回去,忽然,一隻老虎撲了進來。那人嚇壞了。但那老虎不但沒有要吃他的意思,反而覺得很羞。於是,那人把老虎帶到縣衙去審問。審問過後,老虎就經常去幫助老奶奶。於是老奶奶就和這隻老虎相依爲命了。

我覺得《聊齋志異》真是書中自我介紹的“曲折離奇的鬼怪故事,百讀不厭的古代奇書。”

聊齋志異讀書心得文章 篇4

蒲松林的經典着作《聊齋志異》影響着一代代中國人,此書讓我見識了一個似真似幻的奇異世界。

據悉,蒲松林由於一生失意科場,所以對試官的昏聵、考場的弊端、士子的痛苦與渴望都有別具一格的體會和明晰的洞察。小說集內容十分廣泛,以狐、魔、花、妖來概括當時的社會關係,反映出當時的社會面貌。其中既有對貪官污吏狼狽爲奸的鞭答,又有對勇於反抗、敢於復仇的平民稱讚。寫得最多最美最動人的是那些人與狐妖、人與鬼神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純真的愛情篇章。情節曲折離奇,幻化形象刻畫得獨具特色。特別是他抓住了人們內心對鬼、妖的恐懼,對神靈的深信不移,多處運用象徵手法,把當時社會風貌表現得淋漓盡致,更能讓人深刻體會當時社會的黑暗和不堪,容易讓人聯想到現實生活而產生共鳴。

在現實生活中雖沒有“鬼神”之說,但在人們心中還是有“鬼神”之分的。那些損人利己、助紂爲虐、仗勢欺人的人在人們心中就是“鬼”;反之,在生活中那些樂於助人、無私奉獻、尊老愛幼的人,在人們心中就是“神”。以前的封建社會,由於“鬼”大行其道,害得老百姓無法安居樂業,“神”自然成了人們的美好向往。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雖然人們再也不必爲生活無着而煩惱,全社會也都在倡導正能量,但是由於封建殘餘思想的存在,總有那麼一些不懷好意的人損人利己,甚至鋌而走險、違法亂紀。

但我相信,只要我們攜起手來,用自己綿薄之力抑惡揚善,我們的生活就一定會更加祥和、美好!

聊齋志異讀書心得文章 篇5

但是面對黑暗的現實,作家在書中提出的改革社會的方案確實不現實的。他在《促織》中提出了請天子關心民命,在《席方平》中請二郎神主持公道,在《紅玉》中請俠客義士救困扶弱,另外再一些公案故事中,想靠清官來除暴安良。這些又表現了他對封建統治階級還存在着幻想。

《聊齋志異》廣泛地揭露了科舉制度的弊端,批判了科舉制度。這方面的代表作有《考弊司》《葉生》《王子安》等等。這些作品對考場的黑暗、考官的混憒,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對考生的變態心理作了入木三分的刻劃。

《考弊司》寫陰間主管考試的靠弊司司主虛肚鬼頒下定例,凡考生初次謁見,要先割脾肉一塊孝敬司主,但賄賂豐者可以免割。可是他在堂上懸掛的楹聯卻是“孝悌忠信”“禮儀廉恥”。這正是對人間黑暗的考場和寡廉鮮恥的考官的無情揭露和辛辣諷刺。

今天,我讀了冰心奶奶所着的《繁星春水》,它的語句時而婉轉優雅,時而高昂激越。它的語言真是優美,雖然沒有華麗的詞語,但也似乎讓人捉摸不透,又能流露出深深的感情,而且它有種語言的魅力,不僅僅是因爲語句的精煉,能把一篇篇文章濃縮成一首首優美的詩,更因爲它朦朧的詩意,留給我們遐想的餘地,讓我們感到詩人細膩的心情。

風吹彎了路旁的樹木,撕碎了店戶的布幌,揭淨了牆上的報單,遮昏了太陽,唱着,叫着,吼着,迴盪着;忽然直弛,像驚狂了的大精靈,扯天扯地的疾走;忽然慌亂,四面八方地亂卷,像不知怎樣好而決定亂撞的惡魔;忽然橫掃,乘其不備的襲擊着地上的一切,扭折了樹枝,吹掀了屋瓦,撞斷了電線;可是,祥子在那裏看着;他剛從風裏出來,風並沒能把他怎樣了!

反對封建禮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歌頌純真愛情,也是《聊齋志異》的重要內容。這方面的著名作品有《阿寶》、《連城》、《蓮香》等等。《聊齋志異》中的愛情小說有它鮮明的特點:作家多通過非現實的幻想的世界的人與事來表現強烈的反封建禮教、反封建婚姻制度的精神,來表現他的愛情理想。再作家筆下,那些花妖狐魅所幻化的少女,儘管性情各異,但大多美麗聰明,善良無私,不圖富貴,不慕權勢,以才德取人,愛的忠誠,愛的堅貞,歷經禍患而不渝。她們來去自如,離合隨心,不受封建戒律拘束;不矯情,不虛僞,生氣勃勃,一往無前。她們再沒有戀愛自由的封建社會,獲得了幸福的愛情。例如:《嬰寧》嬰寧是一個狐女,在墳墓里長大,他能擺脫人世間任何的束縛,不受封建禮教的規範,不受庸俗的世間人情污染,天真無邪,純潔透明,,是現實生活中沒有的新人。王子服同樣是一個思想單純、感情真摯的男子,作家讓着兩個人自由的結合,曲折的表現了他對世俗婚姻的不滿。《聊齋志異》中的愛情故事不管是喜劇還是悲劇,人們都能尋着故事發展的線索,窺見其中包含的尖銳的社會矛盾和深刻的社會矛盾鬥爭。

聊齋志異讀書心得文章 篇6

小時候總把《聊齋》定義爲鬼故事精編,對它常懷着敬畏之情,不敢近賞,尤其是看過電影《畫皮》後,更是因電影特效而對一切妖魔鬼怪產生了心理陰影。

直到後來,才知道那些花妖狐鬼並非歹徒,他們甚至有着人類不曾擁有的美貌和才智。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翻開了《聊齋》光滑的書頁,彷彿用盡力氣打開了那一扇祕境的大門。

蒲松齡無疑是那個世界的神明瞭,他創造了花妖狐鬼,編排了悲歡離合。所有的故事源自他的見聞,亦來自他生命中的滄桑,一幕幕喜劇鬧劇輪番上演,可誰知在背後操控木偶線的他付出了多少血淚?

神遊於這個充滿傳奇的世界,不難看出蒲松齡將他對生活的理想全部賦予了鬼怪,以浪漫瑰麗的手法,將美貌給了佳人,將智慧給了才子;他使死人年年可以歸家團圓,又使活人不用再受相思之苦。在這裏,一切都是完滿且好壞分明的。

作爲中國古代最優秀的小說之一,《聊齋》幾乎和《紅樓夢》承擔了相同的責任,細細品讀每一個環節,我彷彿看見了那瘦削的老人橫眉怒指這鋪滿陰瘴的山河,大罵所謂上位者的貪婪腐朽,痛批科舉的陰險不公。可當目光掠過那一個個性格鮮活的才子佳人,悟了這一段段傳奇故事,我又像是聽見了對真摯情感不加掩飾的讚美,對道德品格不吝言辭的稱頌。它就像一把利刃,在中國持續了兩千年的黑色夜空上劈下了光明的一刀。

《聊齋》中塑造了無數個經典的形象,可每個人物都有鮮明的特點。每位女子都有相同的美貌,同時又有不同的個性,剛強如俠女庚娘,嬌美如嬰寧小倩,都有着細緻入微的分別。又如陸判和嶗山道士,同樣能力非凡的他們又有着不同的外貌和性情。在蒲松齡神乎其神的雕琢之下,每個人物都是那樣的獨一無二,可見作者對人事的觀察之深刻,若無多年積澱,常人只怕是難以成就如此鉅作。

從這樣一片天地走出來,我的心中有敬佩,亦有心酸。聯想到蒲松齡一生鬱郁不得志,我想這厚重的紙張和一粒粒鉛字,大約是他唯一的精神寄託吧。他將這鉅著留在世間,是存下了一縷誠摯高貴的靈魂,或許也是想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警醒後世,發人深省。

那精靈與小妖嬉戲的幻想走遠了,像是清風,滌盪空谷山澗,可那位老者留下的洞察人世的滄桑卻已經融入民族的記憶,成爲我們不可忘卻的傳奇。即使過去千萬年,我相信,依然會有人從這浪漫旖旎的文字中,感悟人性的可珍與可敬。

聊齋志異讀書心得文章 篇7

一直以來我都很喜歡看中外名著。前不久,我讀了莎士比亞的諷刺喜劇《威尼斯商人》。它不但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一些重大問題,表現了人文主義和封建主義尖銳的矛盾衝突,而且塑造了兩個不朽的藝術典型:一個是吝嗇鬼形象夏洛克,一個是別具風采的女性形象鮑西亞。威尼斯商人安東尼奧的朋友巴薩尼奧愛着美麗的鮑西婭,卻苦於沒錢去求婚。夏洛克以前曾受過安東尼奧的污辱,他乘機報復,提出苛刻條件:假如安東尼奧到期還不出錢來,就要個他身上的1磅肉抵債。巴薩尼奧追求鮑西婭遇到了一個考驗,原來鮑西婭的父親留下了一個奇怪的遺囑:求婚者必須在金,銀,鉛的三個匣子中做出一個正確的選擇才能取到鮑西婭。巴薩尼奧通過了考驗,與鮑西婭喜結連理。然而,安東尼奧的商船在海上遇險,他不能按期歸還夏洛克的錢,而夏洛克也步步緊逼,執意要割安東尼奧的1磅肉。聰明的鮑西婭得知此事後,化裝成律師來到威尼斯。她先假裝贊同夏洛克的要求,接着又宣佈夏洛克割肉時不能讓安東尼奧流下一滴血,因爲借約上只寫了割1磅肉而並沒有說要流一滴血。夏洛克無可奈何,狼狽地敗訴。

讀了莎士比亞寫的名著《威尼斯商人》後,讓我感覺到友情的珍貴。主人公安東尼奧和貴族青年巴薩尼奧之間的真摯友誼,面對生與死的考驗,他們的友誼更顯得無私。《威尼斯商人》和莎士比亞其他的劇本一樣,表現了他對生活的熱愛,還有對青春的嚮往。我覺得這個劇本的情節曲折有趣,洋溢着十分濃厚的喜劇色彩,也體現了莎士比亞本人在生活中開朗樂觀的性格。他唯利是圖,貪得無厭,但是他也是一個受歧視的猶太人。劇中他代表受壓迫的猶太人說的一段話一直令我難忘:“難道猶太人沒有眼睛、沒有五官四肢、沒有知覺、沒有感情、沒有血性?他不是吃着同樣的食物,能受同樣的武器傷害,同樣需要醫藥治療,冬天會覺得冷,夏天會覺得熱,跟--一樣嗎?”他爲一個受苦受難的民族發出了不平的呼聲。我比較喜歡那個鮑西亞,她優雅高貴、溫柔多情,有高度的智慧,敢於機智果斷地投身於行動,用自己的行動證明婦女不比男子差。

《威尼斯商人》告訴我如何看世界,如何做事情,求真務實是我們堅持的原則。這本書寫出了當時生活在威尼斯的商人那兒的真實故事,人間的親情和友情比什麼都重要,這本書寫出了我們對待朋友應有的態度。現實生活中,我們做事不要虛浮,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做人。我被莎士比亞小說裏的每一個情節所感動,也從中感悟到了很多人世間的道理。從安東尼奧、巴薩尼奧、鮑西婭的身上,我看到了他們都有對朋友真誠、友好的一顆心。

聊齋志異讀書心得文章 篇8

再次捧起《邊城》,猶如置身於世外桃源,頓時覺得天地是大麼的開闊,空氣是那麼的清新。手中的書好比是一杯清香撲鼻的綠茶,讓人頓時忘掉睏倦,忘掉煩惱,不由得慢慢品味這湘西的美景和風情。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有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邊城》開篇樸實無華的語言讓我跟隨着沈老的腳步,緩緩地走進那個恬淡的小山城。

《邊城》描述所及無一不美——景美,人美,情美。

茶峒的自然景色讓人心馳神往,沉浸於其中。“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的大河。……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亮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讀着讀着,彷彿自己身處一條清澈靈動的小溪中,魚兒在水裏暢遊,不時吻着我那伸到溪水中的小腳丫。人文景色淳樸得風味十足。看過《邊城》的人都不會忘記那個翠翠與儺送二老初次相遇的那個端午日——船與船的競賽,人與鴨子的競賽,一直歡愉到暮色四合,萬家燈火才結束。小山城像是一個平日裏嫺靜的小女孩,偶爾被節日的歡樂所感染,變得活潑非常。《邊城》裏的文字總會撥動着我的心絃,文中處處浸潤着湘楚景色,處處是淳厚質樸的風味人情,字裏行間飄散着淡淡的詩意。邊城不是溫婉多情的江南小鎮,卻也有着水鄉的神韻,且更添了幾分靈氣。如果說江南是一幅墨香氤氳的水墨丹青,邊城就像是一幅緩緩展開的色彩淡然的水彩畫,有着增之一分則太多,減之一分則太少的濃淡。

可以說《邊城》中盡是美景,這裏沒有城市的煙塵和喧囂,有的是青的山,綠的水,處處透着靈氣,透着讓人神往的氣息。置身其中,心曠神怡,恍若漫步於仙境一般。這裏的人,勤勞,質樸,善良,誠懇,他們相互協作,相互幫助而不計報酬。他們和都市裏的那些猜忌,欺騙,勾心鬥角形成鮮明的對比。老船伕成年累月在這溪邊擺渡過往行人,卻不肯收別人一分報酬,實在推託不過就買些茶葉,草煙之類,帶在身邊準備隨時送給那些在渡途中需要的人。這就是《邊城》裏第一章爲我們描寫的景和人。這裏是怎樣的一方淨土呢?簡直就是一塊未曾受過任何污染的聖地!在哪裏才能找到這樣的美景和這樣純樸的鄉民呢?也許只有在《邊城》中才可以找到,顯然作者是懷着對湘西無限的熱愛和讚美之情創作了這樣的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給我們帶來了美的享受,爲我們的心靈增添了一方淨土。

《邊城》的情節很簡單,作者敘述的也很平實,絲毫沒有華麗的辭章,也沒有大肆的誇張與渲染,故事很平淡,也沒有太大的波瀾,但就是耐人尋味。我以爲作者這樣的安排,無意於塑造那些所謂的典型形象,而是通過這一系列人與事,表現出上世紀30年代的湘西風貌。但就這遠離市鎮桃源般的人間仙境,也正在慢慢被外界所幹擾,這平靜的湘西邊城將會不再平靜。於是作者極力表現邊城的美,人的質樸,純潔。因爲作者想盡力挽留住邊城那與世無爭,和諧,純樸的民風民俗。所以這虛構的邊城景緻,敦厚民風就成了沈從文理想的社會狀態。

書中所描寫的那樣一個與世無爭的邊城小鎮茶峒,風景優美,民風淳樸,還有很多人家的吊腳樓,穿城而過的河街,無不深深地吸引我。人們與世無爭、安分守己地過好自己的生活,但又是那麼的有原則、行事仗義、沒有紛爭、沒有流言斐短、沒有俗世的名利紛擾,人們的心就像是白塔下的溪水澄澈明淨。對於現在的人們來說那樣的地方也許只能在夢中了吧。雖然全書講述的是一個渡船女子翠翠的愛情悲劇,但是讀來卻讓人心裏並不感覺絕望,就像是在聽一個有着很好聽的磁性嗓音的男子在給你娓娓道來,那樣的一個故事,那些可敬可愛的人物,那些陰差陽錯的感情,讀來雖不會跌宕起伏、落差千里,卻恍如夢中,那是怎樣美麗的地方,雖未花好月圓,卻讓人讀後難以自拔,真希望自己能去那樣的地方生活,那樣一種恬靜的單一,人與人皆坦誠相對,人們並不富裕但是卻生活快樂。

作者明麗,清新略帶低落的語言風格爲小說奠定了悲涼的氣氛,預示着故事的結局。一曲悲歌悽婉綿長,剛剛情竇初開的翠翠,對愛情充滿了嚮往與憧憬,豈料,竟同時得到大老和二老的愛慕,就在她左右爲難之際,大老被淹死了,爺爺過世了,那個她喜歡而且喜歡她還能爲她唱歌的二老也一去不返,這一切翠翠該何以面對,又該何去何從?小說的結尾餘味猶長:

到了冬天,那個圯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夢裏爲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那個令翠翠魂牽夢繞的儺送是否還會回來?就留給讀者自己猜測吧。這樣一個朦朧吃完的結局讓人對翠翠這天真純潔的女孩充滿了同情,作者這樣的設計,或許就是爲了解釋悲劇的定義——將最美好的東西撕碎了給讓看。這樣對人內心世界的刺激纔會越深。是的,當我怎麼也無法接受這樣殘忍的結局,所以我期望儺送能回來,這樣纔不會讓兩人都受煎熬。翠翠,多麼好的一個少女,她的心好比是金子做的,爲何要讓她遭遇這麼多不幸?她已經是孤身一人,無依無靠了,儺送應該回來,竟然互相都愛着對方,又何必逃避?

沈從文先生爲我們塑造的湘西邊城是一塊聖潔的,不容玷污的理想家園。其間的人毫無功利之心,彼此相處融洽,讓人很容易聯想到的《桃花源記》,這裏不僅景色美,人的心靈更美。我想如今我們所提倡的和諧社會的模型大概也應該如這邊城一般吧?當然物質文化水平要比30年代的邊城進步很多,但有一點我覺着不能變,那就是邊城裏人們的那種淳樸、敦厚、熱情與率真。我們要實現和諧社會,就必須力戒功利之心,放棄防備,猜忌,行事平和,待人以誠,這樣我們的和諧大家庭纔會儘快實現。

從《邊城》中走出,心裏有些戀戀不捨,這裏永遠是我們神往的心靈家園。我們的和諧社會也將從中獲取養分。爲了這明淨的山水,爲了這理想的家園,讓我們要從己做起,保護環境,愛護環境。爲了和諧社會的到來略盡綿力。和諧社會裏我們不遠矣!

美景孕育美人。翠翠在風日裏養着,皮膚閃耀着健康的黑色光澤;目之所及爲青山綠水,眸子清明得如同水晶。文中對翠翠的描寫十分細緻,她的緋紅的小臉,她的盈淚的眼眸,她的歡快的背影,她的古怪的念頭……一個清新得不染半絲俗氣的山城女孩,就這樣進駐了我的心。天保健壯勇敢,儺送俊朗善良,這優秀的兩兄弟竟同時喜歡上了翠翠!我不禁有點擔憂:他們兄弟之間會因此決裂嗎?然而我錯了,小山城裏的人美,情更美。

《邊城》不僅給我們展示了美麗的景,可愛的人,沈老還用他那多情的筆敘述着一段段高潔的情。喜歡翠翠的兄弟倆爲了公平競爭,輪流到山上給翠翠唱歌。天保不幸淹死後,儺送把失去兄長的痛和對翠翠的愛一同埋進心底,離開了小山城——這是天保與儺送的兄弟情。天保大老對翠翠一往情深,而翠翠卻喜歡那個能用夜鶯般的歌聲在夢裏帶她去摘虎耳草的儺送二老,三人之間是三角戀,卻沒有棱角,宛如靜靜流淌着的溪水,溫和而柔美——這是兄弟倆與翠翠的愛情。翠翠和祖父相依爲命,她對祖父的依賴在文章中隨處可見,祖父離開得久了,翠翠就會開始胡思亂想。確實,當你很在乎一個人的時候,他不在你的視線範圍內,你便會感到焦慮,甚至會亂想一通。翠翠對祖父正是這樣的愛。只要祖父在身邊,翠翠的心就會很平靜,很踏實。渡船一輩子的祖父在大限將至的前一段日子仍在爲翠翠的婚事奔波,只因翠翠是他在這世上唯一放不下的人——這是祖父和翠翠的祖孫情。這些情散落於文章,無處不在,特地去找卻找不到。畢竟不同於景和人,情是需要感悟的。

這便是沈老帶給我們的他的邊城,一座沉默的城,一座質樸的城,一座宿命的城,從開始到結束似乎都在默默的隱忍着什麼。翠翠,這個像觀音一樣的女孩子,就是這座城的化身,從戀上了那個在夢中可以用歌聲將她帶到很遠地方的人兒開始,她便選擇了沉默。疼愛她的祖父在雷雨夜裏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默默相愛的青年戀人離去。翠翠依然重複着母親的命運,惟有等待,”那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邊城》娓娓道來的文字中總不經意地瀰漫着淡淡的傷感,沈老對這片湘西的土地愛得如此深沉,他把濃濃的鄉土情懷傾注於筆端,再一點點地從筆尖瀉下,自然流淌的情感,感染了每一個閱讀《邊城》的人。”爲什麼我眼裏常含着淚水?因爲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我會想,爲何取名《邊城》?是因爲它太”遙遠“了嗎?還是在沈從文先生心靈深處正守護着什麼?是的,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靈深處都有一座”邊城“,那是我們心中的桃花源。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髮垂髫,怡然自樂,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這不是我們正在追求的嗎?即使不可驟得,我們心中依然會有這麼一個世外桃源,這麼一座邊城,那不妨借《邊城》洗滌身上滿布的塵囂,尋找我們心中的一片桃源,耕耘那一片淨土。

聊齋志異讀書心得文章 篇9

書,是我們的朋友,我們離不開書,語文書、數學書、英語書……使我們學到了許多的知識。

優美的民間傳說,宛如一條彩虹,盤踞在人們想像的太空中。

短短的幾行詩,就使人強烈感受到我們歷史跳動的脈搏。

這些書籍,把我帶到了一個廣闊多彩的世界。我就像一股柔弱細小的溪水,彙集起許多晶瑩的泉水和露珠,逐漸豐滿起來。

書,給我了童年的樂趣和美好的享受,教我去思索人生,使我人幼稚走向成熟。沒有書籍就好像世界沒太陽;沒有書籍就好像沙漠沒有花草,沒有書籍就沒有我們美好的未來。

聊齋志異讀書心得文章 篇10

每當聽到挪威的森林這首歌,就會回想起每次翻開這本書的時候,如在曠野之中聽見吉他柔和而冷清的曲調,撩撥人的心絃,有風迎面吹來,捲起衣襟拂動頭髮,直從脖領、袖口和褲管吹進去,那風是涼的。

初讀時是高二的下半年。一個秋天的下午,沒有陽光。在同學的書桌裏翻得一本譯林的刪節版的《挪威的森林》,在自習課上小心翼翼的讀起來,片刻便墜入其中,將一切全然忘記了。我看小說很快,一口氣讀下去,直到放學後教室裏只剩下我一個人時才知道該回家吃飯了,戀戀不捨的放下已讀了大半的書,滿懷惆悵的走回家,匆匆吃過飯就又回來。一口氣讀完,合上書本,長長的嘆出一口氣,久久無法平靜下來。

但是這一次的閱讀並未使我將其銘記於心。由於讀得很快而又沒有大段的時間去體味,加之書是借來的,所以,《挪威的森林》只是給了我一個淒冷的印象的,很長時間沒有再看過。偶爾之間想起,默默的感嘆。真正愛上這本書是高三下學期的重讀,是20--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林少華先生的全譯本。在高三那一段寂寥而壓抑的生活中,我帶着近乎冰冷的心在書中尋得了似是屬於我自己的悲傷。那種共鳴是痛苦而又不無愉悅的。好像在風中聽見吉他在低低、反覆的長吟。我深深地被那憂傷的曲調感染,似乎真正聽到了那首《挪威的森林》——從此,這本書就被我帶在身邊。常常在週末午後空蕩的教室裏抑或哪一個暗淡的黃昏,靠窗輕輕翻開書頁,將心慢慢沉浸在那濃濃地惆悵之中。

林少華先生在譯序中談到村上的比喻是獨到的一家,對此我非常贊同。他的確很會將語言以不常見的方式組合並表達出十分完美、貼切的含義。這一點在景物描寫中體現的猶爲突出。如開篇第一章對那片山野的描繪以及“渡邊”在天台上放飛螢火蟲的一幕,無不令人身臨其境。而一入其境,我必然從中感受到風。所以,村上的語言總是給我一陣陣風的氣息,是風聲伴着吉他的和旋……此外,村上語言的節奏感也非常之好,讀來灑脫、伶俐,依舊如那風。

但是那風是冰涼的,不是刺骨的冷,卻是透心的冰涼。《挪威的森林》仍舊是以它哀婉的故事引人入勝的。主線是渡邊與直子的愛情穿插以木月、綠子、玲子、永澤、初美、敢死隊等人的生活。猶其令我感到淒涼的是渡邊那日夜煎熬着的心和他爲了愛而不斷振作和努力的執着。一個人做到如此,實在是太不容易了。渡邊是一個冷調子的人物,但我不同意林少華先生說他是一個把玩孤獨的人。村上也應該不是這樣認爲的。因爲渡邊曾經說過:“哪裏有人喜歡孤獨啊!只不過是不亂交朋友罷了,那樣只能落得失望。”從全篇看去,渡邊也一直爲戰勝生活而努力着。雖然他的掙扎完全是內心和情感上的,但外在的孤獨究竟是一個表象。“孤獨”哪裏可以玩味啊!

馬克思說,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在物質的世界裏,你是遵循現世的規則,還是尊重自己的選擇?你是追求外部的認同,還是直面內心的感覺?你是迷茫在人羣的道德,還是清醒於內心的呼喚?

幾乎毫無例外,內心的感覺當然會和規則、外部、道德相沖突,徘徊之間,你幾乎喪失對自己感覺的認同——不知道那到底是感覺還是慾望?不清楚自己到底該守還是該退?甚至不明白爲什麼內心感覺總會違揹人羣道德,爲什麼內心感覺總是夾雜着噪音出現,爲什麼內心感覺總是充滿依賴、軟弱、恍忽?人們總是相信,自己內心的真實感覺與人羣格格不入,爲社會所不容。

在覺察與批判之間,絕大數人最終還是猶猶豫豫地放棄了令人不安的內心感覺,轉而選擇了安全、光明、強大的外部規則——這就像是買了保險一樣令人安心——不管自己容不容得下自己,起碼人羣能夠容得下自己。自己容不容得下自己並不重要,關鍵是要世界能夠容得下自己。不然自己該是多麼恐慌、無助、無立錐之地,在這世界上沒有自己的位置!有時,位置就意味着生!人們一開始以爲自己最懼怕的是死,於是趨利避害,或堅決或猶豫地選擇了自以爲是“生”的方法——以爲只要放棄內心的感覺,便能贏得外部的認同。從這個意義上講,直子、直子姐姐、木月是同一類型的人。

直子的死卻的確讓我感受到了同渡邊一樣的無法自已的淒涼。村上將直子的死突然安排在第十一章的第一句話,着實令人毫無準備——“直子死了以後,玲子仍給我來了幾封信。信上說那既非我的責任,也不是某人的責任,而是如同天要下雨,不是任何人能制止的。但對此我沒有回信。我能說什麼呢?況且畢竟已經無可挽回了。直子已不在這個世上,已經化爲一抨灰燼。”我清楚的記得我如被人當頭一棒似的打呆了,內心死寂彷彿失去直子的是我而不是渡邊。我反覆讀了這段話卻始終不敢相信,如同凋謝了一個小心翼翼,精心守護的願望,支撐這個願望的柱子被毫不留情的攔腰打斷。村上的目的達到了,他將讀者變成了渡邊。直到現在讀起,一股深深的惆悵仍會堵住我的胸口,久久不能散去。

對於直子的死本是順理成章的,讀過一點小說的人都該想到。但在《挪威的森林》裏,村上已將讀者的心攫取,使人完全忘記了客觀,而一心祝願烏雲終會散去,有情人終成眷屬。我們和渡邊一樣去守護那“彷彿風中殘燭的靈魂的最後忽閃。”但一切都是徒勞的。直子最終選擇了以死來獲得新生。也只有死才能驚醒人們思考,思考那個社會,這纔是村上的真正用意。如果說村上這部小說是戀愛性質的,那麼其中對社會的思考也是很深刻的。書中明面上將木月、直子、玲子寫成是精神病人,但是我、永澤、敢死隊甚至端莊的初美和活力四射的綠子無一不呈現出一種病態。那就是戰後的日本,一個有一點良心和追求就要瘋掉的時代!經濟雖然復甦,但整個社會像一條巨大的冰涼的鐵鏈將人們緊緊纏繞、扭曲,製造悲劇的根源是社會的醜陋,人與人之間的冷漠。每個人都在走向毀滅,而彼此在靈魂上互相排斥,彷彿解除痛苦方法只有變成精神病人然後再自殺。因此木月自殺、直子的姐姐自殺、初美自殺、玲子自殺未遂而直子最終自殺。自殺又都是毫無預兆而莫名其妙的——那就是冷漠,無法穿透的人與人的隔閡,哪怕是直子最終也沒有給渡邊留一句話,就像直子的姐姐沒給家人留一句話,木月沒給直子留一句話,一切情感都已經扭曲了!他們生活在冰冷的、又黑又暗的森林裏,孤獨主宰着他們的思想直到死也不曾放過他們——也許這樣說摻入了我的主觀猜想,但我的確是這樣感受到了,併爲此悲哀!

渡邊聞得直子的死訊後的徒步旅行頗爲震撼人心:一站接一站的坐車、一個城鎮接一個城鎮的穿行……那是怎樣的一種無助的悲哀!他還能做什麼呢?他該對誰去吶喊:“生活啊,爲什麼你不能放直子一條生路?”那沒有迴應的寂寞裏是令人窒息的孤獨。但是村上在最後還是選擇了讓渡邊奮起而不是讓他也瘋掉。雖然結尾處渡邊站在“哪裏也不是的場所的正中央”,何爲正中央?正中央就是沒有同類的孤獨的唯一。但是我相信渡邊、玲子、綠子終會在那個冰冷的森林裏頑強的走下去。就如同直子在開篇的時候對渡邊說的:“對於你,我是放心的,我永遠也不擔心你會掉到那枯井裏去的,我是知道的。”也許正是這樣的放心才讓她有勇氣離開渡邊。我由衷的佩服村上訴說故事的超人能力和把握全局的深厚功力!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又是如此自然而看不見雕琢的痕跡。

村上一開始就提出了對生死的態度並將這一態度貫穿全篇,那就是——“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爲生的一部分而永存。”文中每一個死去的人都不是永遠的消逝,反倒時刻影響着生者。他們的死存在於生者的生之中。渡邊正是穿梭於這生死之間,體味着友情與愛情的意義。我想,最終是死者讓渡邊一步步成熟、成人的。

提起《挪威的森林》也不能不提到其中作爲一個重要線索的“性”。儘管我並不贊同文學作品中以性爲主線去展開情節。但是村上筆下的性卻以其坦然、真誠的筆觸給每一個人留下美好的印象。渡邊對直子的渴望以及直子不斷爲迎接渡邊而作出的艱苦的努力,雖然這是以性爲起點的,但真正表達的是超越性本身的對愛、對至純至美的嚮往和憧憬。

再一次掩卷長嘆,在生死的反覆中又經歷了一次情感的洗禮。頭腦中揮之不去的是那片無際的山野,舉目望去是“彷彿冰凍凝結的藍色天空”和“片片起伏的如海浪的草地”,“草的香”、“雲的白”、“山的青”,還有那“撫動衣襟”的風,一個個身影在遠處浮現又走遠。只剩下一種聲音,是那曲《挪威的森林》,是那曲生與死的交響,是玲子的吉他在風中的反覆的長吟……

聊齋志異讀書心得文章 篇11

《八十天環遊地球》講述了福克先生以堅定的意志,克服了無數自然和人類的障礙。終於在八十天內環遊地球一週,而且還贏得了一份真正的愛情。在這個長達七十九天的旅途中發生了許多感人的故事,如福克先生不顧自己在緊張的時間裏去營救一些跟自己非親非故的人,還花費了不計其數的英鎊,這種不顧自己利益而爲他人想的行爲使我感動。

讀了這本小說我感到作者和福克先生同樣都有強烈的正義感,從中他也寫出了英國鴉片對中國人民的毒害,使我回憶起當時慘敗的中國人民。同時對人類的未來滿懷信心和熱愛。福克先生八十天環遊地球不光要的是英鎊,更重要的是信心。正因爲有了信心福克先生才能克服種.種困難到達目的地。如果沒有信心,不要說八十天環遊地球,就是連一件普通的小事也很難辦到。

《八十天環遊地球》這本書使我學到了不少知識。

聊齋志異讀書心得文章 篇12

書中講述了善良忠厚的威尼斯商人安東尼奧替朋友巴薩尼奧向冷酷無情的猶太商人夏洛克借高利貸,並以自己的商船作爲抵押,夏洛克想乘機割取安東尼奧的肉便答應了。但安東尼奧的商船卻出事了,夏洛克把安東尼奧告上了法庭。在法庭上,聰明的鮑西亞答應夏洛克可以割取安東尼奧身上的任意一塊肉,只是若流下一滴血的話(合約上只寫了一磅肉,卻沒有答應給夏洛克任何一滴血)就用他的性命和財產來抵換。最後安東尼奧獲救,除了夏洛克之外,每個人都得到了一個圓滿的結局。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亞早期的喜劇作品,安東尼奧和夏洛克是兩個對立的人物形象,他們對待金錢和人情的態度截然相反。安東尼奧是人們理想中的商人,是所謂“商人王子”、慷慨仁厚、放債不取利息、珍重友誼,不惜爲之犧牲生命。而夏洛克卻愛錢如命,惟利是圖,受到損害就要加以滅絕人性的報復。對他貪婪的金錢欲和殘忍的報復心,莎士比亞顯然持否定的態度。從人文主義立場出發,莎士比亞認爲像安東尼奧那樣的商人可以消除資產階級的矛盾,建立人與人之間被金錢破壞的自然關係,實現美好的生活。而夏洛克那樣的高利貸資本商人,重利盤剝,損人利己,則是社會矛盾的根源,美好生活的破壞者。但在另一方面,莎士比亞對夏洛克作爲猶太人受到的歧視和欺辱又懷有同情。

鮑西亞是書中一個充滿智慧的女性,正是因爲她,安東尼奧才能倖免於難,她的父親曾留給她三個匣子,一個是金做的,一個是銀做的,還有一個是鉛做的,只有選中裝有鮑西亞照片的才能和聰明美貌的鮑西亞結婚,而鮑西亞的照片正是放在鉛匣子中。這個世上有着各種各樣的事物,很多事物雖然外表十分美麗,但實際上卻是很醜陋的,很多富家公子外表金光燦爛,但實際上卻是不學無術。有一句話“會發亮不一定都是金子,但是金子總會發亮的。”我們要學會分辨是非黑白,不要被事物的表面現象所迷惑,許多事物的表面現象往往是虛假的,僅僅是爲了迷惑我們,我們應該要學會透過表面看本質。所以,在愛情和友情面前,金錢也只剩淡如水的痕跡了。

讀完了《威尼斯商人》,也讓我獲益匪淺,它教會了我,友情與親情的重要,讓我知道了,“情”一直陪伴着你,當你開心時,它會爲你鼓掌歡呼;當你憂愁,鬱悶時,它會爲你分擔憂愁。所以不要只爲了一時的滿足和快樂而背叛它,拋棄它。它,讓我感受到了“財”與“情”之間的交錯,不再爲此而徘徊其中了。記住吧,你永遠的朋友——情。

現實生活中,我們做事不要虛浮。一步一個腳印,實打實的才能成事,大躍進、浮誇風吃的就是這個苦頭,高產決不是吹出來的。學習工作也是一樣,投機取巧,做小動作,看起來風風火火的教學活動未必就是件好事。做任何事都要打好基礎,低層的鞏固才能使得項目更具有誘惑和成功力,就像老子《道德經》裏所說:“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只有這樣,我們纔可以慢慢地向成功靠近,直到取得最後的成功。

聊齋志異讀書心得文章 篇13

《呼蘭河傳》是蕭紅以她嫺熟的回憶技巧,渾重而又輕盈的文筆完成了她的巔峯之作——《呼蘭河傳》。

《呼蘭河傳》一書共有七章構成。首先是老胡家家破人亡的故事。十二歲的小團圓媳婦在經歷了婆婆的毒打、跳神、用熱水燙驅鬼後,奄奄一息,最終命歸黃泉。小團圓媳婦的死去向我們展示了封建、迷信的傳統風俗的惡果。

而小團圓媳婦就成了陋習的犧牲品。她的婆婆,只因媳婦走路快、在客人面前大方、不害羞,便認爲她打破“常規”,無情地用烙鐵去燙她。在小團圓媳婦死後,她的大孫子媳婦,聰明、能幹的一個人,像從人世間蒸發了一般,她一定是去尋找一份屬於自己的幸福去了。

她的婆婆,爲了拯救“被鬼附身的媳婦”而家破人亡後,她寂寞的甚至問過路人“你家裏的大人、孩子都好哇。”

另一個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有二伯。他身無分文,卻熱愛生活。帶着小蕭紅去公園玩,沒有錢給小蕭紅買玩具和糖果,只是說“快走,快往前走。”小蕭紅賴着不肯走,他只得無奈的說出實情:“你有二伯沒錢。”他十分孤單,孤單的與動物談話,與磚頭談話:“你這小子,我看你也是沒有眼睛,也是跟我一樣,也是瞎模糊眼的,不然你爲啥往我腳上撞,若有膽子撞,就撞那個耀武揚威的,腳上穿着靴子鞋的……,你撞我還是白撞。”

他一切的吃穿用都是破爛不堪的,後來被逼無奈,只好去偷主人家的東西換點錢用。但是蕭紅是同情有二伯的,沒有鄙夷有二伯偷她家東西。

《呼蘭河傳》十分生動地再現了小城風情,也深深地吸引了我。

聊齋志異讀書心得文章 篇14

《百年孤獨》裏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布恩蒂亞家族的孤獨者們。

烏蘇娜是第一種孤獨者――天使。她勤勞善良,是母親的化身。她的孤獨是因不能與人分享智慧的快樂而獨自寂寞。如果是《百年孤獨》這作品還有一絲亮色,讓我對世界不曾完全絕望的話,就是發現了這個老媽媽身上閃光的品質。她沒有什麼文化,也沒有什麼深刻的思想,但是卻有着質樸的本色,無論什麼境遇。她一向活到自己的第六代出生,並且在暮年完全變瞎之後仍掩飾這一點,繼續自己的操勞和回憶。她能夠用皮鞭抽打暴戾的孫子,打得他滿街亂竄;也能夠去牢獄中探望造反的兒子,雖然對他的革命毫不理解,卻毅然偷偷捎給他一把手槍。她招待兒子的死敵,一位政府的將軍在她家裏吃飯,因爲她覺得這將軍人品好,爲窮人做了許多好事;她痛罵奧雷連諾上校忘記了自己的承諾,驕傲的宣稱只要他敢殺害自己的朋友,就把他拖出來親手打死。我十分喜歡這個總習慣於一個人獨處、一個人回憶的老人,因爲她真正充實獨立。她是偉大的母親,更是偉大的孤獨者。

烏蘇娜的大兒子霍.卡迪奧是第二種孤獨者――野獸。他的孤獨是由於與愚昧並存的感情的匱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心與心的離異和隔膜。他的身上野性表現得極爲明顯,感情也最爲熾熱。當他的弟弟奧雷連諾上校問他當時他們都只有十來歲感情的奧妙到底是什麼,他毫不遲疑的回答:象地震!他得不到理解,在和父親的對抗中選取了隨同吉普賽人的逃亡。然而,數年之後,他結束了流亡歲月,重新回到了家中,重新蟄伏在他憎恨的孤獨之中。當孤獨變成一種與生俱來的氣質時,當孤獨已經滲入他的血液時,他竟然無法離開這種孤獨了!

奧雷連諾上校血液中流淌着堅強不屈的因子,也許由於孤獨把他同紛繁的世俗生活拉開了距離,他獲得了一種看待世界和人生的新的、完全獨立的眼光。他的岳父是保守黨人,想拉攏完全不懂政治的他加入政府,但是奧雷連諾堅定的說:如果必須要選取,他寧願選取自由黨,因爲他發現保守黨人是騙子,操縱選舉;他的朋友是自由黨,爲了發動革命決定採取暗殺行動,準備殺掉他身爲鎮長的岳父,奧雷連諾便天天拿着火槍守在岳父的門口保護,因爲他堅信“這是屠殺,不是革命”。在他看似簡單的行爲中蘊藏着巨大的力量和堅定的信仰。

奧雷連諾上校血液也流淌着桀驁不遜的因子。當政府軍開始殘殺無辜時,他主動糾集了21個年輕人發起了暴動。許多所謂的評論家評論說奧雷連諾是魯莽的發動了戰爭,但在我看來這樣的爆發絕對是必然。因爲孤獨的宿命只有三種,第一種是烏蘇娜那種在孤獨中自得其樂,對她而言孤獨是一種具有形而上意味的人生境遇和體驗;第二種是象阿瑪蘭塔那樣生活在孤獨的陰影裏不能自拔,在鬱悶中可恥的墮落和變態;最後一種就是象奧雷連諾上校這樣充分的燃燒,爲了不變質而毅然燃燒。其實他何嘗不明白自己的宿命,何嘗不懂得人生的沒有好處,在他和朋友馬克斯上校交談時就悲嘆過自己在革命裏沒有信仰,但是他就是不能容忍一個沒有好處的人生,寧願去尋找一個假想來讓欺騙自己。這個假想,對尼采來說,是美學和藝術,是希臘杯具裏的酒神,對奧雷連諾上校來說,是戰鬥,是推翻政府,是讓工人過上更好的日子。

他的結局如同上天註定一樣走向毀滅。奧雷連諾上校最終遠離塵囂,又躲入了小屋,度過了之後無用的數年歲月。彷彿是經歷了一次否定之否定,他被一隻看不見的黑手又從偏離的軌道上強行拉了回來。然而,這個時候他的重新孤獨,和早年的孤獨卻有了極大的改變。早年的那份孤獨,有一種個性的力量,當一切喧囂靜息下來後,它仍然在工作着,穿透可見或不可見的間隔,直達人心的最深處;如今的這份孤獨,是絕望者最後的尊嚴,在最深重的苦難中沒有呻吟沒有哭泣,是復仇者最高的輕蔑,在最可怕的屈辱中沒有詛咒沒有嘆息。

但是我自己的閱讀時的樸素感受告訴我自己,有許多孤獨者,並不是不懂得感情。那個意大利樂手,爲失去而孤獨,而自殺,他難道是不懂得感情嗎?在這個家族情慾淹沒一切的漩渦裏,他是一個異數。他的死那麼美,“手腕上的靜脈已給刀子割斷,兩隻手都放在盛滿安息樹膠的洗手盤”,連馬爾克斯都被他的自殺而感動,寫下這麼美麗的自殺場景。其實奧雷連諾上校也不能說不懂得感情,他對雷麥黛絲的愛,那麼深沉,“使他經常感到痛苦。這是肉體上的感覺,幾乎妨礙他走路,彷彿一塊石子掉進了他的鞋裏”。

在閱讀之後,我所能夠得到的印象仍然是片斷,依然不太清晰究竟是什麼力量使得感情如此偉大,最終戰勝了一個在家族中延續了百年的莫名的孤獨感。“一種休慼與共的感情”,這是作者留給我們的些微的一些線索。從這個好處上說,孤獨感原先產生於忘卻,如果我們忘卻了自己與他人共同的命運之後,我們就會感到孤獨。

從這個好處上說,孤獨感原先產生於忘卻,如果我們忘卻了自己與他人共同的命運之後,我們就會感到孤獨。從這個好處上,也僅僅是從這個好處上來說,20世紀瀰漫着的孤獨感是能夠戰勝的,這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對記憶的忠誠來實現,記住我們大家生死與共的命運,記住這個世紀來無數加在我們和祖輩身上的災難,唯有記憶才能讓我們大家團結起來,因爲只有這樣,永不孤獨的傳說才成爲一種可能。

馬爾克斯是樂觀的,在刻骨銘心地寫就了布恩蒂亞這個百年孤獨的家族後,他仍舊滿懷信心地認定團結的可能性,感情的可能性,他讓馬孔多這個孤獨的小鎮最終從地球上消失:“羊皮紙手稿所記載的一切將永遠不會重現,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往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

之後馬爾克斯憑藉這部作品獲得了1982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成爲“拉美文學風暴”中的代表人物。魔幻現實主義也藉此書開山立派。

《百年孤獨》一部不可不讀的好書,我們打開它吧,讓它對我們訴說神奇的世界和人生的喜怒哀樂。

聊齋志異讀書心得文章 篇15

一直很遺憾,直到中學我才接觸到大家沈從文先生的作品,他的《邊城》是老師力薦的代表作。於是借書來讀,這一讀立刻被裏邊的情節吸引了去,彷彿我也置身於那個年代,那片如世外桃源般美麗的湘西。

“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狗。”這是第一段的最後一句話,我開始尋思着,沈先生應該要寫祖孫相依爲命的故事。看下去後,的確如我所料,然而又出乎我的意料。因爲從字裏行間,我所感受到的不是祖孫兩人對生活的抱怨與不滿,而是面對生活勇敢與坦然的自在。

爺爺是個忠實的擺渡人,他堅持爲這份工作奉獻了五十多年,心甘情願,因爲擺渡已是他生活的一部分,從弱冠之年到古稀之年,他的這份感情已無從割捨了。“他唯一的朋友的是一隻渡船和一隻黃狗,唯一的親人便只那個女孩子。”每次回味這一句,心裏總泛上股淡淡的酸楚。自從女兒殉情後,他的心裏應該空出了一塊,每次去碰觸,都會不自覺地哀傷吧。然而爺爺在大家的眼中依然是最樂觀與自得的老頭。

小說中對翠翠的描寫是這樣的,“在風日裏長養着,把皮膚變得黑黑的”“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爲人天真活潑”“那麼乖”“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儼然是鄉土氣息孕育下的清純化身。在美麗的外表下,我更佩服她的勤勞與堅強。與爺爺的生活,她似乎從來都不覺得少了什麼,儘管失去父母,但她的心是完整的,不像爺爺,有一些哀傷的過去,她的心裏寬敞明亮。熱情大方的她,快樂地過着如平常少女般的生活。遇到新娘過渡,她會爭着撐渡,到岸後,目送花轎離開,然後採一把野花束在頭上裝扮新娘子……

因爲她是一個不被世俗污染的女孩,所以她清澈如泉,明亮如水,一顆心被善良與天真填得滿滿的。如此美麗可人的姑娘自是男孩子們追逐的對象了。當中就有兩位好少年,但好巧不巧的是,他們不但是情敵,更是好兄弟。兩年前的彼時,翠翠十三歲,哥哥十六歲,弟弟十四歲。

大佬天保和二老儺送是茶峒掌水碼頭的兒子,“兩個年青人皆結實如小公牛,能駕船,能泅水,能走長”一個豪放豁達,不拘常套小節。一個眉清目秀,富於感情智慧。他們都學得做人的勇氣與義氣。看到弟弟對愛的執着與勇氣,哥哥選擇退出成全;弟弟則不要碾坊寧願做個擺渡人,娶翠翠爲妻。然而事情總非想象的那樣簡單,誰能想到水鴨子的天保意外在闖灘落水溺死?他的死,不是成全,而是無法挽回的裂痕祖孫兩人仍然划船過日子,一切依舊,惟對於生活,卻彷彿什麼地方有了個看不見的缺口,始終無法填補起來。

而此時年邁的爺爺因爲翠翠的事連番打擊已心力交瘁,他沒想到,一心只想爲翠翠謀個好姻緣卻落得了這番局面。儺送既不願娶不喜歡的人,又有愧於大哥的死,和父親吵了一陣後,他選擇了下桃源。

翠翠的愛情,沒有來得及自主便失去做主的權力了。她的幸福,原來已在不覺中悄悄流逝了大半。

而一夜雷電交加的風雨過後,催醒翠翠的,不是萬里無雲的晴天,而是一夜暴雨所造成的白塔倒坍、纜繩不見了、渡船不見了的現實,更令翠翠難以接受的是唯一的親人爺爺死去的噩耗。

在料理完爺爺的喪失後,翠翠從老馬兵口中明白了爺爺活時所不提到的許多事。二老的唱歌,順順大兒子的死,順順父子對於爺爺的冷淡,中寨人用碾坊作陪嫁妝奩誘惑儺送二老,二老既記憶着哥哥的死亡,且因得不到翠翠理會,又被家中逼着接受那座碾坊,意思還在渡船,因此賭氣下行,爺爺的死因,又如何與翠翠有關……凡是翠翠不明白的事全明白了。她把事弄明白後,哭了一個夜晚。

懷着對爺爺離世不久的哀悼之情與對二老深深的思戀之情,她默默等待着,想着: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許多人感嘆這樣一部極力讚揚美的小說以悲劇告終,桃源式的生活方式,落得個悲劇的結局,是不是沈老太過殘酷了?他自己說“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命運的無奈與無常使得翠翠的生命中有許多的錯過與哀愁。然而,她的未來卻是不被操控的,它會隨着自然的發展而繼續她的故事。

在看到爺爺死的時候,我很傷心,因爲那時的翠翠還是個尚不成熟的女孩子,她一直以來都和爺爺相依爲命,突然間要失去這樣一位至親,對她來說是何其巨大的一個打擊呢?幸而她有善良的鄉親鄰居,在他們的幫助下,爺爺才能入土爲安。這就是沈老筆下的湘西人,處在偏僻山地的他們用純良的本性在演繹着湘西人簡樸而純淨的生活。

《邊城》最大的吸引力便是“愛”與“美”。這兩大主題也一直是沈老作品中流露最多的精神源泉。在《邊城》中,翠翠與儺送的愛情,翠翠與爺爺的親情及鄰里鄉親的友愛,青山綠水的環繞,像極了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作者以那個時代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用翠翠這樣的典型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淨。

我們每個人的心底都有一處桃花源,在彷徨與無助時時常會去那裏小憩片刻,尋求安慰。而邊城,就像是沈老給我們在喧囂煩擾的俗世之外,尋到的一片如青溪般澄澈與簡樸的精神家園。而翠翠就是我們精神家園裏那個最原始的自己。

聊齋志異讀書心得文章 篇16

人生一世,如草木一秋,常言道浮生若夢,似乎生活就是一出悲劇。《飄》講述了一段坎坷而又感人肺腑的人生,講述了斯佳麗與白瑞德之間愛情的糾葛,也讓我們深深體會到“情”字在人的一生中所佔有的地位有多重,在“愛”與“被愛”之中的選擇意味着什麼。

斯佳麗是我最喜歡的人物,讓人既想愛又想恨,她一味地追求着自己所謂的愛情,而忽略了那個值得託付一生的男子,就如同娜塔莎一樣沉浸在自己認爲的美好愛情中而神魂顛倒,失去常理。也許很多人認爲她是幼稚的、愚蠢的,但我欣賞她,在那個特定的時代裏,斯佳麗不拘一格,突破傳統和道德的限制,是多麼驚世駭俗。她是值得瑞德付出真心去愛的人。在戰火連天的情況下,瑞德又執意去前線,媚蘭又將生產,斯佳麗在沒有任何依靠下,獨自一人帶着病婦和小孩衝出火光駛向塔爾蘭村莊。你無法想像一個貴族千金冒着的多大的生命危險做着一件多麼偉大的事。或許一個人面臨絕境時,他的內心可以強大至斯,超越生死。

和斯佳麗一樣,瑞德也是一個不願受世俗禮教限制的人,他的形象深入我的骨髓,直至內心。一開始,他是一個讓人討厭的形象完全是一個痞子,然而生死攸關時,他拋卻兒女情長,拋下他深愛的斯佳麗奔赴前線,他的男兒本色在那一刻表現得淋漓盡致,雖然在他先前的言行中無一不流露出對國家民族的厭惡,但在危急時刻,他骨子裏的愛國激情催他去爲民族拼搏。難道說這不是一個魅力十足的主角嗎?

我認爲媚蘭是作爲一個好妻子的不二人選,她寬容大度、堅強、重視友情。她是多麼看中與斯佳麗之間的友誼,當她聽聞斯佳麗與自己丈夫有染,卻還是選擇相信斯佳麗,並幫助斯佳麗抵擋流言蜚語。和一個如此偉大的人成爲朋友,都將是一個幸福的人,因爲她的愛能包容你的錯誤,成就你的美好。如此美好善良的心,一旦匯聚到一定力量,將會發出耀眼的光芒。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而我們的心靈又該怎樣無盡的寬廣?

讓我們“以出世的態度做人,以入世的態度做事”。仍然會發現生命的本質其實是歡樂,雖然人生的結局不夠圓滿,但是我們還是從中體會到了幸福的滋味。斯佳麗沒有跟瑞德在一起,看似悲劇,但是斯佳麗並沒有絕望,而是堅信“明天會好起來,一切都將會過去”,這又何嘗不是希望?事實上,更多的時候,我們在生活的路上走的不好,不是路太狹窄,而是我們的眼光太狹窄了,所以最後堵死我們的不是路,而是我們自己。

米切爾夫人在洋洋灑灑幾十萬字的敘述中塑造了一個個個性鮮明的人物,並能引發你對人生,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對人與世界的關係的深刻思考。從而使你更加明智的對待人和物,讓你對人生的認識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人生或許是一場悲劇,但我們可以擺正心態,笑對人生。

聊齋志異讀書心得文章 篇17

讀《百年孤獨》純屬是一個偶然,經同事推薦就借回家看看,看了一遍,我被完全雷同的姓名,無數的倒敘、插敘給弄暈了,讀完後也不能完全瞭解其義。今天,在朋友圈裏看到一篇關於《百年孤獨讀後感》的文章,忽然想解我一直以來的疑問,便細細的閱讀起來。

文章的作者讀了三遍《百年孤獨》,並對作者的身世及所處的時代背景進行了深入的瞭解,這種執着探索的精神着實讓我敬佩,不由得讓我想起無論是在工作上還是生活上亦是如此,只要你有誠心,也夠努力,總會有一定的收穫。

《百年孤獨》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家族的一部興衰史,其脈絡就是自閉到開放,開放到繁榮;再由開放到自閉,自閉到毀滅,其實寫的就是拉丁美洲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個多世紀的興衰。在《百年孤獨》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在接受專訪時對孤獨的解釋意味深長:孤獨就是不團結。

“不團結”在我的印象裏有很多解釋,從片面的角度說,它是自閉的、可怕的、是要反省的、是要摒棄的。其實在職場上也不乏這樣的案例,團結協作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礎和前提,而實際上我們往往是在本職工作上傾盡了全力,而忽略了其實一個團隊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性,這也說明越是淺顯的道理,越是難以企及。

偶然吸引到我的文字引導我的這次閱讀,也讓我感覺到自己思維的侷限性。閱讀,到底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呢?可能有時,讀着讀着,我們會發現它是在寫自己的故事,裏面的主人公就是正在閱讀的自己,這種感覺會拉着我們繼續閱讀;有時,當發現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出現在眼前時,那種興奮之情無以言表。

閱讀不乏是個好習慣,它不僅能豐富人們的知識,也能養成價值的判斷力,那我們爲何不取別人所長,來逐漸提升自己呢?

聊齋志異讀書心得文章 篇18

變化會不斷的發生,這是很自然的事,不管你是否希望如此。只有當你不希望變化,也不想追尋變化的時候,變化纔會讓你感到吃驚。

――引子

“當你發現你會找到新的奶酪,並且能夠享用它時,你會改變你的路線。儘早注意細小的變化,這將有助於你適應即將來臨的更大的變化,隨着奶酪的變化而變化,並享受變化……”

你或許會驚訝一本看似平凡且短短只有4萬多字的寓言故事卻着實無法忽視的巨大能耐,一個再簡單不過的道理給人們帶來的前所未有的視角震撼。無論你在世界的哪一個角落,這則寓言都簡單而貼切的爲你的生活闡述了這樣一個揮之不去的真諦。

我喜歡這本融合了不同口味又輕鬆愉快地澄明瞭混沌生活的寓言書,因爲它有着看似不起眼卻耐人尋味的獨特氣質。

書中敘述了以兩隻小老鼠“嗅嗅”“匆匆”和兩個小矮人“哼哼”“唧唧”爲主人公的哲理故事。

他們生活在一個神祕的迷宮裏,竭盡所能地尋找能滋養他們身心、使他們快樂的“奶酪”。有一天,他們同時發現了一個儲量豐富的奶酪倉庫,便在其周圍構築起自己的幸福生活。很久之後奶酪莫名消失了!這個突如其來的變化使他們的心態暴露無疑:嗅嗅、匆匆隨變化而動,立刻穿上始終掛在脖子上的鞋子,開始出去再尋找,並很快就找到了更新鮮更豐富的奶酪;兩個小矮人哼哼和唧唧面對變化卻猶豫不決,煩惱叢生,始終固守在已經消失的美好幻覺中追憶和抱怨,無法接受奶酪已經消失的殘酷現實。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唧唧終於衝破了思想的束縛,穿上久置不用的跑鞋,重新進入漆黑的迷宮,並最終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而哼哼卻仍在對蒼天的追問中鬱鬱寡歡……

這樣一片共同的藍天下,在終有一天會安靜的世界裏,你可曾聽見那些微弱的呼喚,象是獨自穿越了冗長黑白線條的五線譜,爲來不及回首的過去溫柔地畫上休止符。

“如果你不改變,你就會被淘汰,如果你無所畏懼,你會怎樣做呢?”

我們所親眼目睹到的每一塊“奶酪”都將是在人生道路上的無形障礙抑或是所謂的虛擬幸福,世間萬物往往稍縱即逝,世界從某個不明的開端就開始變化無常,我們唯一可做的就是穿上跑鞋蓄勢待發。

那麼,現在的你是否仍經歷着奶酪帶來的那些不得不的漫長等待呢。是否對未知的人生而手足無措呢?

如果你說是。

《誰動了我的奶酪》會給你一份完美的答卷。

如果陽光開始在腳下龐大的城市裏融化出金色的街景,如果傍晚開始有大朵大朵紅色的雲朵毫無畏懼地洶涌而來,如果無數成灰的蠟距開始亮過密密麻麻的閃爍燈,如果指針開始悄無聲息地逆向行走……無數的如果,在千變萬化的世界縱橫交錯成茂密的綠蔭。這一切一切的未知的預言是否就證明了‘世間唯一不變的就是變’這個真理呢。

聊齋志異讀書心得文章 篇19

總起來說,范曄譯《百年孤獨》是一個非常可讀的本子,又是作者第一個中文授權本,愛書人不可不收,儘管定價高點,也算是爲之前的未授權本買單吧。但感覺也還有需要改善的地方:一方面,於譯者來說,譯文註釋稀少,本可再多些;前言後記俱無,讀起來倒也省事,但對初讀者來說,缺少了一個瞭解作者與作品的機會;再者,有一兩處譯文費解的地方,老張曾百思不得其解,具體內容而今倒是忘了。另一方面,於出版方而言,封面設計本可更精一些,套封有些失望,如果內封換爲布面或緞面,那可能就接近完美了。哈哈,得隴望蜀,人之常情也。具體評價爲:原文——上上,譯文——上,印製——中上。

《百年孤獨》是一部不能只讀一遍的書,至少讀三遍才能理出頭緒,前提是需用心讀。老張的第二遍預備從上海譯文黃錦炎等先生譯本開始,時間待定。黃譯本當是第一個從原文迻譯的中譯本,廣獲讚譽,出版時間當在1991年中國加入出版公約之前,老張收存的精裝珍藏本似乎是1993年的數印本,當屬於盜版本了,不過孔乙己說過“竊書不算偷”,中國又屬於發展中國家,老馬先生何必大動肝火呢,還好這次出售了中文版權,儘管索價不菲,哈哈,這是題外之話,扯遠了。

聊齋志異讀書心得文章 篇20

隨着二十世紀美國現實主義文壇的長展,瑪格麗特·米切爾執筆的《飄》無疑是十分耀眼的。整部作品以斯嘉麗與白瑞德之間的愛怨爲主線索,成功地再現了內戰前後美國南方地區的社會生活。清晰曉暢的語言組織,個性鮮活的人物塑造,都不禁令人歎爲觀止、拍案稱快。

斯嘉麗作爲在這個時代中出色的女性人物,是極其讓我印象深刻的。

她樂觀堅強、積極向上,爲人處世雷厲風行、精明果斷,有着美若天仙的容貌與魔鬼般妖豔的身材爲衆男性所傾慕。可越是受衆男性的渴慕與追捧,她就也就越想得到艾希禮的注意,愈加瘋狂地迷戀這個唯一拒絕她的男子。

出於對艾希禮迎娶梅勒妮的發泄,斯嘉麗嫁給了不愛的查爾斯,後來查爾斯在戰場上不幸身亡。爲了拯救身陷困境的塔拉莊園她不得不投入自己妹妹未婚夫的懷抱中去,以此經商賺錢。然而這兩段並沒有任何感情的婚姻並沒有削弱斯嘉麗對愛戀艾希禮的執着,不顧一切地爭取自己的愛情,哪怕彼此都束有婚姻的枷鎖,她也要掙扎掙脫。在她的愛情觀裏,婚姻和愛情是可以獨立的,是不受道德束縛的,是可以像無際草原上的馬兒般瘋狂奔放的。

富商白瑞德對斯嘉麗的愛戀最終動容了她,然而在他們的婚姻期間斯嘉麗對艾希禮的始終牽掛,從照片到梅勒妮的去世,斯嘉麗都迷惑在自己對艾希禮所謂的愛戀中,忽略了真正愛的,真正愛她的人。這一切的一切終究還是傷了白瑞德的心。當她從艾希禮的懷抱中走出,跑到迷霧中尋找白瑞德的影子時,她才恍然大悟自己真正深愛的早已是白瑞德,自己親愛的丈夫了啊!艾希禮在她心中的完美形象不過只是曾經在衆多追求者之外的獨樹一幟的虛影罷了,“也許得不到的總是最好的”這樣錯誤的迷戀就像氣球帶着她離真愛越來越遠最終總會破滅。

於此,不得不說有的時候你認爲你所渴望、期待的美好遠在天邊,因此你想要不顧一切地去得到,卻忽視了近在眼前的人和事。也許,有些執着是需要思考斟酌的。

斯嘉麗回到自己與白瑞德的家後,丈夫正在收拾自己的行李準備離開斯嘉麗,讓她和她心愛的艾希禮在一起。面對白瑞德的冷嘲熱諷,斯嘉麗哭訴極力挽留白瑞德,告訴他自己才發覺的內心,然而白瑞德心意已決絲毫不爲所動,帶着自己受傷的心斷然離開。望着漸漸消失在迷霧中的背影,回看身處的空蕩蕩的別墅,經歷的種.種不幸瞬間涌上斯嘉麗的腦海,失聲痛哭。

值得欣慰的是,斯嘉麗不平凡的性格造就了她奇蹟般的人生,註定煥發光芒。她在階間清醒,重拾她對愛情的執着,決定回到塔拉莊園向着新的人生勇敢前進。好像所有心靈的創傷在斯嘉麗這個奇蹟般的女人面前都是要被劈斬的荊棘,她要讓白瑞德重新回到他身邊。

於是,她對自己說:“還是留給明天吧,不管怎麼說,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在她的愛情觀裏沒有什麼是不可挽回的,既然相互珍惜就一定能破鏡重圓。其實迴歸現實,倘若人們能夠如斯嘉麗面對愛情這般樂觀,哪裏會存在那麼多的悲劇。

《飄》,是唯一一部讓我認爲震撼人心的歐洲愛情小說,其中反映的多種現實發人深思,令人醐醍灌頂,不愧是文學中一道耀眼的風景。

於是,在任何事情面前我總能想起——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聊齋志異讀書心得文章 篇21

讀完《飄》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不是因爲感動而是因爲氣憤。氣憤於女主角郝思嘉的卑鄙、殘忍甚至陰險,因爲大凡看小說,讀者總是有種先入爲主的期望,期望女主角溫良賢淑,大度寬容或者純潔善良、忠貞不渝。不

想,小說剛開始沒多久,郝思嘉就在12根橡樹衛希理和梅蘭的訂婚宴會上爲了報復衛希理而"誘"梅來的弟弟。

很快他們就結婚並且還生了一個兒子,看到此處我好不氣憤,期望中女主角清純的形象蕩然無存。好在梅來弟弟很快就死在了南北戰爭的戰場上,也使我憤憤的內心燃起了"期望",期望郝思嘉"往後"能和白馬王子白瑞德能有驚天動地令人陶醉的故事。

可是後面無情的事實是,美麗的女主角郝思嘉爲了300塊陶樂的租金在向白瑞德騙錢被識破而未果後,又故伎重演誘甚至還是她妹妹未婚夫的乾癟老頭弗萊,就只因爲這個乾癟老頭有一個小小的木材廠,能夠提供她300塊。

讀到這裏我都快被氣炸了,甚至我都不想看下去了,真是令我失望,女主角會如此的隨便,沒有一絲的對愛情的忠貞。

幸好老頭弗萊沒多久後也由於郝思嘉的原因死了。終於,她和白瑞德走在了一起,可思嘉還是對衛希理賊心不死,居然身在曹營心在漢。

正所謂一樣東西只有當你失去的時候,你才知道珍惜它,郝思嘉也是如此,到了最後,她才明白只有白瑞德才是值得她愛的,可惜那時白瑞德都被她氣跑了。

平心而論我是很喜歡郝思嘉獨立、自我、有想法有作爲的"豪放"性格的。同時,對於其"不擇手段"式的"自私鑽營",對感情不純真、不忠貞是很氣憤的。

曾經有好幾次,我和不同的女孩子討論過郝思嘉,希望瞭解從女性的角度怎麼看待郝思嘉。得到的結果是,她們大多是很佩服欣賞郝思嘉在那個年代的勇氣、能力和作爲,而對於其沒有節氣式的"隨便"卻持寬容態度,認爲那些是她不得已而爲之的權宜之計,都是爲了生存。

不過靜靜想想也確實如此,在郝思嘉所處的那個動盪變革的時代,沒有她那"強悍"的性格,一個弱女子根本無法養活一個家庭、一幫朋友也保不住父親留下的陶樂。郝思嘉通過用斤斤計較的賺來的錢,通過各種"殘酷手段",換得了自己的新生,換得了朋友家族的新生。另一方面,郝思嘉對待梅蘭是很好的,是極盡關愛的。

開始可能是出於對衛希理的愛而愛屋及屋,但到了後來則完全不是。她們兩個人的性格是截然不同,思嘉經常生梅來的氣,甚至還想棄她於不顧,好在在關鍵時刻,思嘉沒有以個人的私利干擾自己的情感選擇。以至最後,這兩個性格完全不同的女人,卻達成了一生一世的友誼,實在是一種奇蹟。

至於思嘉對瑞德的感情,開始時我覺得思嘉是出於功利性目的的,是爲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在利用瑞德,直到最後思嘉看清了希理,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的就是瑞德。反觀瑞德對思嘉的愛則確是真切的,雖然瑞德的性格和思嘉類似都是功利的性格,而且他還痞子氣十足。但我以爲他從在12根橡樹第一次遇見思嘉就已喜歡上她了,這種喜歡是出於愛慕、出於對思嘉的愛。

相對於我對郝思嘉的既喜歡又氣憤,文中白瑞德這個形象我是比較喜歡的。他"放蕩不羈"但又不失自我,一身的痞子氣但又不失男子漢的愛國豪情,而且居然他還出身名門(美國西點軍校炮兵專業畢業生)。

白瑞德看起來像個玩世不恭、唯利是圖的老痞子,但是從華貝兒口中我們可以知道,其實白瑞德是個心地善良,樂於助人的。

至於瑞德的愛國情操那就更不用說了,在他們的"國家"(南方)危機的時候,白瑞德領導的封鎖線商人,歷經艱辛、排除萬難衝破北方的封鎖線爲南方運輸急需的物資,並且在亞特蘭大陷落那晚在他親自上陣,操炮反擊"北方佬"。即便如此,也只有梅蘭瞭解白瑞德,亞特蘭大的上流人士還是不齒他。

雖然《飄》只是小說,但是通過讀《飄》,我也對美國的南北戰爭也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從歷史角度判斷,北方戰勝南方,是一種歷史的進步,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這些我們都在歷史書上學到過了。

但是通過讀《飄》後,我們能看到從道德判斷來看,南方奴隸制中也有溫情也有情誼,北方對南方進行的戰爭從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侵略,摧毀着南方的秩序和關係,在某些方面反而激化了白人和黑人的種族衝突。

總之,《飄》不愧是世界名着,看後令我感慨良久。

聊齋志異讀書心得文章 篇22

《儒林外史》所寫主要是作者所處清初至清中葉儒林的生活,其所傳人物,大都實有其人,換言之,《儒林外史》首先是一部爲儒林立品的正面文章,其次纔是爲世人矯俗的諷刺之書。

作爲爲儒林立品的正面文章,《儒林外史》首重名流,中標明賢,末述四客,塑造了衆多古代優秀讀書人的形象。內文借寫杜少卿、莊紹光、虞博士是辭徵辟的,雖爲徵君而辭爵自樂和因貧而任的賢着典型,加以遲衡山、武書、虞華軒等一班正人,構成了《外史》所寫儒林的中堅。這些人物形象都被寄託了作者的人格思想,那就是在世人一見了功名,便舍着性命去求他的惡濁風俗之下,爲天下所難爲,保持一種如王冕那樣不爲物役,不爲俗累的嶔崎磊落的人格。

然而作者又深知自古及今,那一個是看得破的,特別是當世風如江河日下之際,那南京的名士都已漸漸消磨盡。落得只有市井中間,又出了幾個奇人而這四奇人既不貪圖人的富貴,又不伺候人的顏色,天不收,地不管,倒不快活。這大概也是作者晚年閉門種菜,偕傭保雜作時心境的寫照,也是全書於世風日下無可奈何之際禮失而求野的象徵,其中便有了悲慨的意味。

《儒林外史》以文行出處論人,卻不以文和出處的形跡爲重,而是以做人的根本行,也既是德行爲首要標準。由此可見,《儒林外史》品評人物的標準並不是在是否科舉,也不在要不要功名富貴,而是無論如何,總要講求文行出處。尤其德行是要緊的。換而言之,文行出處尤其德行是全書正真關注的中心。前人所謂功名富貴爲一篇之骨和批評明朝舉用八股文的制度&&是全書宗旨等看法,皆就其否定的方面立論,殊不知作者立意正大,恰是由一位匡太公道出,既道行是要緊的。

而這就容易使人誤會其主旨在否定功名富貴,其實不然。《儒林外史》反對的,只是世人一見了功名富貴,便舍着性命去求他。所以《儒林外史》並無教人一定不科舉,不徵辟,不做官,不要功名富貴的意思。它只是把功名富貴與性命相對比,把科舉做官等榮身之路於文行出處相對比。強調性命即個體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主張把講求文行出處,尤其是德行,作爲人生立命的根本,時行時止,而決不爲功名富貴和科舉、徵辟等所奴化、異化,成爲沒品行的人。作者也深知這是社會心理養成即人的教育問題,責任首在朝廷;又以爲求治之道,首在復興禮樂。而無奈自己力薄無法改變,只好借寫書聊表慰藉。

聊齋志異讀書心得文章 篇23

無怪乎馬爾克斯花了那麼長時間去寫出這本書,它的確與我之前所看過的很多小說都不一樣。情節的高度密集造成了表達空間的壓縮,因爲篇幅擺在那裏。

整本書數十萬字中的大部分是馬不停蹄的快節奏情節發展,而作者的表達並沒有刻意地塞進字裏行間,而是靠着整個情節的情緒基調的不變來達成。小說中情節的發展一日千里,而整本書的情緒卻如一隻巨大的木樁釘進了大地一般紋絲不動。作者正是用這種手法來凸現出這種一成不變的情緒,那就是深深的孤獨之感,也正是因此我感覺到布恩蒂亞家族百年間數代人的性格核心幾乎並沒有什麼改變。這個家族就像河流中的一塊石頭,抵擋得了過去,卻無法與未來同行。

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第二代人中,何塞·阿爾卡蒂奧的死。他被不知從何而來的zi彈擊中,血液在大地上流淌,穿過了整個馬孔多,避開了所有人的眼睛,繞過容易被弄髒的地毯,一直流到正在廚房忙碌的烏爾蘇拉面前——烏爾蘇拉纔是這個家族數代人真正的精神支柱。

何塞·阿爾卡蒂奧是第一個死去的布恩蒂亞,流出來的是孤獨之血。火藥的硝煙氣味久久不散,縈繞在他的房子裏,縈繞在他的墓地中,直到很多年後才被香蕉公司用水泥封住。

那一刻,我感覺到了貫穿百年的孤獨那徹骨的荒涼。

聊齋志異讀書心得文章 篇24

《邊城》所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這樣一副畫面:“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隻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爲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在如今,城鎮的物質建設雖然顯得騰飛發達,但是在建設的背後又顯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壞。就像自然環境,是那樣的污染不堪:樹木被伐、空氣乾躁、噪聲不斷、垃圾成堆。這樣的環境,使人的身心受了嚴重的壓抑。所以,人又是那麼嚮往農村那種清靜、舒暢的生活空間。或許這也是《邊城》作者的思路。

並且在現今的時代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顯得是那樣的陌生和功利。爲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捲入你爭我奪的潮流當中。在建築物空間越來越狹小的同時,人與人的心靈同樣顯得狹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與人來往的途徑是那樣的便捷,但人的溝通卻是那樣的艱難。一道牆,不單是隔絕了人與人之間的居住場所,也同時隔絕了人心靈的來往;一扇防盜門,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闖入,但同時也囚牢了自己與外界的聯絡。

而在《邊城》裏面讓我們看到的是人的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年。年紀雖那麼老了,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彷彿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在寫到主人公翠翠的時候是:“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

文章在寫到掌管水碼頭順順時說:“這個大方灑脫的人,事業雖十分順手,卻因歡喜交朋結友,慷慨而又能濟人之急,……明白出門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爲人卻那麼公正無私……既正直和平,又不愛財”。在說到兩位年青人的時候,又寫得是那樣受人歡迎:“結實如小公牛……豪放豁達,不拘常套小節……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

而更讓人稱奇的那隻小狗也格外顯得乖巧、懂事:“有時又與祖父黃狗一同在船上,過渡時與祖父一同動手,船將岸邊,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點,慢點’時,那隻黃狗便口銜繩子,最先一躍而上,且儼然懂得如何方爲盡職似的,把船繩緊銜着拖船攏岸。”

“美麗總是令人憂愁”。《邊城》作者在給我們展現這一幅人與自然相得相融,優美和諧圖畫的同時,卻又流露出一副面對人生悲涼命運的無奈與困惑的面孔。

本應該是圓滿美好的家庭,在母親與父親相聚不得志而前後離世下,翠翠從小就過着與爺爺相依爲命的生活,他們的孤單與悲涼時不時的涌流心頭。“黃昏來時,翠翠坐在家中屋後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陽燒成桃花色的薄雲”、“聽着渡口飄來那生意人雜亂的聲音,心中有些幾薄薄淒涼。”、“他在日頭升起時,感到生活的力量,當日頭落下時,又不至思量與日頭同時死去的,是那個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

他唯一的朋友爲一隻渡船與一隻黃狗,唯一的親人便只那個女孩子。”其中,還讓我們看到不幸的是,作爲“水鴨子”的大老卻在水中淹死;以歌聲讓翠翠的心飛翔的二老卻離家出走;與翠翠朝暮相處、形影不離的爺爺,又在雷鳴夜晚中悄悄離世……

這一切的發生,猶如一個個巨石壓抑着翠翠幼小的心靈。在《邊城》結尾,作者想通過二老“也許明天回來”來點燃翠翠心靈的一時希望。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又豈不是給她一種無限的困惑、迷茫。一個從小就遭受人生悲慘命運的心靈,本想尋得一處關愛、拯救的歸宿,卻一直得不到實現。這也豈不成了許多人的寫照?

聊齋志異讀書心得文章 篇25

與許多人一樣,主人公“翠翠”一位少女,她有着自己所憂愁的世界。她無父無母,可以說是一位可憐的孤兒。然而她是由自己的祖父帶大的。祖父是一位樂善好施的人。他是一位船伕,只是每天無條件的幫助要過渡的人,而人們誠心塞給他的錢,他最後也無可奈何的收了,換了一些茶葉泡製成茶,給過渡疲勞的人們解渴。祖父就是這麼一個樸實無私的人!

或許在鄉村,人們都如祖父這般。無論是做什麼的,他們每天生活都是無憂無慮的,正如文中的妓女,她們對待生活也是這樣,這麼渾厚。她是內心世界又是多麼的豐富多彩,爲愛付出一切,如癡如醉愛着一個人。而這些人是重義輕利又能守信自約的,對待這些妓女也是真誠的。

翠翠也是一位少女,也是一位敢於去愛的少女。在那個社會,那個環境,那個年代下命運恰恰這麼不幸,她自幼身世已經那麼悽慘了,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卻因爲種種誤會,也使得她那顆心時兒開心時兒憂愁。她與大老的愛可有可無,但她與二老的愛卻是真心的且不受任何影響,但是由於那時的家庭因素以及在現實當中,二老的哥哥爲了翠翠而死,他也明白哥哥對翠翠是真心的。而在事先兄弟倆說好要“公平競爭”,弟弟受着各種現實的壓迫,無法接受翠翠。翠翠卻一直矇在鼓裏,什麼也不知道,只是天真的傻傻的期盼……然而事實上他們倆是真心相愛的,只不過有緣無份。

翠翠的祖父是愛着翠翠的,先前隱瞞着許多事情,每到夜裏總會爲自己孫女的將來擔心,他煩惱了許多個夜晚。這不爲人知的痛苦,表現出祖父對翠翠的愛是多麼無私、偉大啊!

祖父一直希望她能堅強,不要像她母親那樣,可是翠翠畢竟是一位少女,有着自己柔弱的一面,她也會哭,也會大聲哭……

翠翠與二老一直這樣下去,然而又有一個不幸,讓她經歷了一個很大的打擊——祖父去世了,這往後的日子她又該如何度過呢?

時間沖淡了一切,她也能堅強的生活下去。她也每天重複的做着她的事情,每天都會特別充實。雖然生活很平淡,但卻很快樂。可是終有一天,她會知道所有事情的真相。

果然楊馬兵將祖父生前隱瞞的事情告訴了她。

她哭了,或許這哭也是她清醒了!雖然他父親說要翠翠做她的媳婦,可是事情由於二老沒有回來也不了了之了。

白塔終於修建好了,這也是城裏每位人的功勞。

“二老也許明天就會回來”結局的最後一個自然段,是作者給我們留下了懸念。翠翠也許只能默默的等待,這也許是痛苦的。但是每天夜裏,她少女的思念隨着二老一起,這也不很快樂嗎?這兩人之間的是多少偉大的啊!似乎是天涯海角都無法遺棄的,就讓他們互相守護着對方吧!

在大家看來,好像是悲劇。但我覺得這份愛總有一天會圓滿,作者婉轉的告訴了我們,“也許明天就會回來!”翠翠報着對未來的憧憬去生活。那麼她的生活在平凡中也會不平凡。至於祖父也會入土爲安,大老也會祝福這份愛。看似她沒有過上幸福的日子,事實上這一天也許馬上就來臨了。翠翠是最幸福的新娘。在她的生活中,多少人愛着她啊!沈從文先生是生活在農村的,以他的角度去看家鄉,那必定是平凡的。但對我們而言,農村的人們在平凡中都會有一份不平凡的愛,這份愛是不離不棄的。這正是我們現代人所向往的啊。

我們看到這個過去的愛與今時的愛,又是多麼讓人深思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