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書心得400字(通用1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71W

論語讀書心得400字 篇1

第三,要把握好與朋友的距離。“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鄉黨)。朋友關係是一種非常親密的關係。真正的朋友之間用不了太多客套。但那並不是親密無間。

論語讀書心得400字(通用15篇)

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里仁)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公冶長)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顏淵)從個體的角度看,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再怎麼認同,兩個人總還是不同的個體。人與人之間不可能沒有摩擦。兩個人捱得越近矛盾就可能越大,就好像擠公共汽車。我們都需要一定的屬於自己的空間。從朋友間的交往來看,稍微疏遠一點給雙方都留出了餘地。

一方面,我們可以利用這種距離保持一定的新鮮感,另一方面,我們還可利用這種空間交更多的各種類型的朋友。把握好與朋友的距離就能把握好交友的質和量。有的人只有泛泛之交卻沒有知心朋友,有的人只有少數幾個知心朋友,交友面卻很小。他們都沒有處理好交友的距離感。

論語讀書心得400字 篇2

論語》子路篇第18,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注:偷盜)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爲子隱,子爲父隱,直在其中矣。”  說老實話,如果我的親人做了錯事或者犯了法,我也是會爲其隱瞞包庇的,我相信絕大多數人也是會這麼做的,人之常情嘛,不過我還能意識到我這麼做是錯誤的,而且違法,如果沒被抓住就算了,抓住了就認栽。

可孔子就能夠厚顏無恥顛倒黑白地說“直在其中矣”,你要幹壞事你就幹嘛,你還硬要強詞奪理把你幹壞事說成是“正義的”,自此之後,就開創了中國人一種很惡劣的傳統:即,到底什麼是正義,真理,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們可以隨心所欲地將自己想要達到的目的解釋成是“正義”“真理”。

論語讀書心得400字 篇3

孔子主張以禮治國。春秋時期禮崩樂壞,所謂僭越的事情不斷髮生。孔子堅決維護周禮,大夫季平子私自用天子禮樂“八佾舞於庭”,孔子聞之大發脾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他要求正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企圖通過正名分來匡正每個人的行爲,建立一個和諧而有秩序的社會。孔子要求“爲國以禮”,也是德政思想的一種體現。他反對以高壓手段維護統治,主張好的政治是“以德”、“以禮”來引導民衆,形成一種和諧的社會氛圍:“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對普通民衆施以禮,突破了奴隸社會“禮不下大夫”的限制,具有進步的歷史意義。

論語讀書心得400字 篇4

與朋友交往時的準則首先,朋友相交重在一個“信”字。曾子曰:“……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子夏曰:“……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學而)我覺得這是人與人交往的基本前提,沒有“信”根本不能交往,何來朋友。不過有時越是基本的道德規範越難以做到,越難以做到這要求就變得越高。當一個人真正做到最基本的要求時他所達到的價值層面是最高的。 第二,對朋友要寬容,在朋友有難或犯錯時要幫助朋友。周公謂魯公曰:“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過,則不棄也。無求備於一人。”(微子)“君子周急不繼富。”(雍也)朋友的價值在關鍵時刻最能顯現出來。我想,這也是“信”所要求的。一個忠誠的朋友在任何時候都不會拋棄對方。

論語讀書心得400字 篇5

《論語》代表仁義、倫理和道德,傳統觀念總把“義”和“利”對立起來,這從古代中國到西方都有這種說法。但在近期的《論語》閱讀之中,我發現其中有着不一樣的利義觀。

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如果不追求物質的進步,人民、國家和社會都不會富庶,這顯然對社會的長期發展不利。但孔子又說:“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致富的根源就是要根據“仁義道德”和“正確的道理”,這樣的富裕纔是真正的富裕,才能持續下去。當今社會不乏有企業或個人賺着不義之財,違反市場道德規範,置利益於一切之上。更有甚者,表面做着公益和慈善事業,背地裏昧着良心賺着黑錢,利與義完全對立,這與孔子在千年前的教誨遠遠背離。

孔子從未貶低商人,但離開道德的'商人,絕對不會是出色的商才。“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得到了利益,失去了仁道,甚至想盡可能鑽法律的空子去達到賺錢的目的,這種利己主義只會把個人以及國家送上不歸路。近期,愛否科技相關負責人在網上大肆質疑華爲的拍照技術,斷定其虛假宣傳,以達到博取眼球和謀取利益的目的。隨後在事實面前,該負責人無話可說,隨即被開除。對待財富的正確態度,應是堅守道義,不侵害他人利益,用正當的手段和自身的實力尋求商機。該負責人譁衆取寵,自以爲是,當然不會再商業的道路上走得長遠。

當利義觀絕對對立以後,爲富不仁的說法自然興起,當社會的各項規章制度、法律法規仍不健全時,就會留下給不法之人謀利的空間。這種情況下,道德的自律顯得十分重要,《論語》可以教給商人如何“取之有道”。同事,也要明白“求利”並不違背聖人的古訓,“陽光下的利益”自可爭取,不必認爲其有愧於道德要求。

正確理解孔子的利義觀,才能形成誠信爲本的市場經濟。利與義,合則兩益,分則兩傷。

論語讀書心得400字 篇6

孔子生前周遊列國,一直都在不遺餘力地推行自己的學說,希望治國者實現王道社會的理想。孔子在世時就被譽爲“天縱之聖”,是當時社會上最傑出、最博學的學者之一。

彙集孔子言論和理念集冊的《論語》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子路啊,我教給你的,你懂了嗎?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纔是真正的智慧。”這句話是用來提醒人們要以誠實的態度來對待知識,來不得半點虛假和驕傲,要養成踏實的學習作風,避免虛構誇大的習慣。

在日常生活中,這句話對我們也有同樣的啓發。在學校裏,我們就要認真聽老師上課,如果老師講的沒聽懂,有些同學就不敢向老師提問,導致作業錯誤很多,學習不會有進步。但如果是“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人,往往比別人高出一籌,因爲他們懂得隨時填補自己學習上的漏洞。

在孔子的學生中,有這樣一個學生:他年齡最大,性格突出。也曾頂撞過孔子,這個人就是子路。子路原來是性格豪爽的一介武夫,但他最終改變了自己的思想,臣服在孔子門下,可見孔子的個人魅力之大。

在漫長的中國古代社會中,《論語》成了中國社會的“聖經”,大到“齊家,治國,平天下”,小到個人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一言一行都在它的規範之中。如果你想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就多讀讀《論語》吧!

論語讀書心得400字 篇7

孔子是古代的聖人,他和他弟子的言行被記錄成一部書——《論語》。《論語》在歷史上的享有一定的盛名。直至今天,《論語》依然爲人人所傳頌。而我卻很好奇,我裏孔子所說的君子到底相差多少呢?於是我打開了《論語》。

讀了《論語十則》的第一句,我覺得我做到了“學而時習之”,但卻從未感受到那份快樂。也許,只有真正熱愛文學,求知若渴的人才會感受到那份快樂。“有朋自遠方來”只是在同學之間玩些文學遊戲吧。“人不知而不慍”對於我來說,讓我感到自己是一位“君子”。這奇妙的成就感,好像就是對我最好的鼓勵。

曾子的“每日三省吾身”,我卻沒有做到。以後我也要進行多次的自我反省,像古人曾子那樣學習,這樣才能更好的總結,纔能有更大的進步。

而所謂“溫故而知新”,我只是在複習課文的時候,腦海中隱約會出現一些新的理解。

勞動要與休息結合,學習也要與思考相結合。如果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陷入邪說的危險。

知道就說知道,不知道就說不知道,這纔是聰明的。做人就是要實事求是。

見到賢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和他看齊。這種力爭上游的思想應該是每個人都應具備的。

我們要像一切有優點的人學習。

雖然我沒有做到胸懷寬廣,意志堅強,但我麼還要爲實現“任”的理想努力奮鬥。

而在我所讀的所有至理名言中,我最喜愛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也是孔子儒家思想的精髓,這是孔子對當時帝王的真心勸誡,可惜當時真正理會並使用的卻不多。他們依然是“己所不欲,施與人”在當時幾千年前的思想中能夠明白的估計只有像孔子這樣的大賢吧。而再看如今,卻依然不能明白這句話的真諦。

《論語》是當時思想的巔峯著作,也是我們如今需要學習的做人準則。以史爲鏡,這面鏡子將帶你照向更遠的未來!

論語讀書心得400字 篇8

論語》在歷史上的享有一定的盛名。直至今天,《論語》依然爲人人所傳頌。而我卻很好奇,我裏孔子所說的君子到底相差多少呢?於是我打開了《論語》。

讀了《論語十則》的第一句,我覺得我做到了“學而時習之”,但卻從未感受到那份快樂。也許,只有真正熱愛文學,求知若渴的人才會感受到那份快樂。“有朋自遠方來”只是在同學之間玩些文學遊戲吧。“人不知而不慍”對於我來說,讓我感到自己是一位“君子”。這奇妙的成就感,好像就是對我最好的鼓勵。

曾子的“每日三省吾身”,我卻沒有做到。以後我也要進行多次的自我反省,像古人曾子那樣學習,這樣才能更好的總結,纔能有更大的進步。

而所謂“溫故而知新”,我只是在複習課文的時候,腦海中隱約會出現一些新的理解。

勞動要與休息結合,學習也要與思考相結合。如果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陷入邪說的危險。

知道就說知道,不知道就說不知道,這纔是聰明的。做人就是要實事求是。

見到賢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和他看齊。這種力爭上游的思想應該是每個人都應具備的。

我們要像一切有優點的人學習。

雖然我沒有做到胸懷寬廣,意志堅強,但我麼還要爲實現“任”的理想努力奮鬥。

而在我所讀的所有至理名言中,我最喜愛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也是孔子儒家思想的精髓,這是孔子對當時帝王的真心勸誡,可惜當時真正理會並使用的卻不多。他們依然是“己所不欲,施與人”在當時幾千年前的思想中能夠明白的估計只有像孔子這樣的大賢吧。而再看如今,卻依然不能明白這句話的真諦。

《論語》是當時思想的巔峯著作,也是我們如今需要學習的做人準則。以史爲鏡,這面鏡子將帶你照向更遠的未來!

論語讀書心得400字 篇9

另外,《論語》中還有另兩處相關的記載,我覺得更爲重要。一處是: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顏淵)這裏的兄弟可以做“朋友”理解。我覺得,這一段語錄對我們自身提出了要求。友誼是需要雙方共同建立的,我們不能只要求對方符合自己的要求,還要使自己能羣,能讓人接受。要做到這一點,恭敬有禮是基本的條件。

此外,這段話還擴大了選擇朋友的範圍,提出了與人交往應有的氣度。我覺得子夏是相當有胸襟的。當一個人能夠自立於天地之間,視野已達到一定境界時,什麼人不能容我成爲他的朋友?同樣,當一個人能夠自立於天地之間,視野已達到一定境界時,什麼人不能成爲我的朋友?只要不超越道德底線,“四海之內皆兄弟”。這一點可以和另一處對讀:子夏之門人問交友于子張。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衆,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論語讀書心得400字 篇10

“仁德”——孔子教育學生首先強調做人的問題,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於第一位的。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yi佾》)這說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礎上做學問、學禮樂纔有意義。這也教育我們對孩子的教育要重視其內心的成長,正是外在能力的載體。

“有教無類”——在孔門三千弟子中,有貴族弟子(如南宮敬叔、司馬牛、孟懿子),有商人弟子(如子貢),然而大多數出生貧賤,特別是在四科十哲中的,如簞食瓢飲的顏回,卞之野人以藜藿爲食的子路等。可以說就是因爲孔子有教無類這樣一個教育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級界限,使教育擴及於廣大平民,擴大了學校教育的社會基礎和人才來源。這也教育我們對孩子的教育要不能關注其出身背景,要一視同仁的對待每個孩子。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養目標與社會需要相統一,體現了教育的社會價值。孔子的學說並不是侷限於他那個時代,我們在不同角度、不同領域都可以從中汲取到我們需要的知識,現今世上的各類譯註,讓我有機會讀儒家的各類經典,我會努力尋找打開這個知識寶庫的鑰匙,努力汲取最多的知識。

論語讀書心得400字 篇11

孔子的至理名言,比不上老子的意味深長,比不上莊子的逍遙灑脫,卻是一劑樸素的靈丹妙藥,短短几句,往往就能使人受益一輩子。

論語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幾則,莫過於“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第一則說孔子想住九夷那蠻荒之地去,大家覺得奇怪,就去問他怎麼去住那麼落後的鬼地方呢?他卻答“君子住在那,又怎麼會閉塞落後呢?”此話又說到了兩個方面,一是君子不回在乎外界環境的好壞,畢竟自身內心的清淨重要於外界環境的清淨。二是人改變環境,還是環境改變人,有一則小故事說把胡蘿蔔放到開水裏,胡蘿蔔變軟了,把雞蛋放水裏,蛋清蛋黃都凝固了,把咖啡豆磨碎了放開水裏,水就成咖啡了,這足以說明三種對於外界環境的態度,是“窮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直到被環境慢慢改變還是與環境對抗,亦或者是如咖啡豆一般的改變環境,孔子正是說,君子能到九夷去像咖啡豆一般的改變環境,那裏就不會閉塞落後了。

論語讀書心得400字 篇12

孔子作爲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被他的弟子子貢稱爲“天縱之將聖”,一百多年後,孟子更是認爲孔子身上凝聚了聖人的各方面的優點,是古代聖人的“集大成”者。司馬遷不僅將孔子以布衣之身放入了世家中,而且在《史記·孔子世家》的評論中寫到:“天下君王至於賢人衆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儒家重要經典之一,成書於春秋戰國之際,是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所記錄整理。《論語》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現在通行的《論語》20篇,內容以倫理、教育爲主。本次閱讀的是楊伯峻《論語譯註》。

縱觀孔子一生,他的政治是失敗的,然而他的教育是成功的,他的門下既有“不遷怒,不貳過”的顏淵,又有急公好義的子路,既有可以“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的子貢,又有習於文學的子游。所謂“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四科十哲”,作爲萬世師表,通過他長期的教學實踐,提出具有創造性的教學原則和方法,這也正是我們要學習的。

論語讀書心得400字 篇13

這周,同學們學習了《(論語)十則》這篇課文,這篇課文是二千多年前的偉大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和他的弟子的一篇語錄。這其中給我感受最深的兩則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前一則是說幾個人在一起行走,那麼他們之中必定有人是我的老師;後一則告訴我們要實事求是,學習也是同樣的道理,要以誠實爲先,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纔是真正的智慧。這兩句話雖然出自二千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天,是同樣具有教育意義。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着一個道理:能者爲師。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到許多人,而每個人都有許多長處,值得學習,可以成爲我們的良師益友。拿我們的班來說吧,在這個60人的集體裏,就有許多小“能人”:有的擅長繪畫,有的寫着一手好字,有的是籃球場上的闖將,有的是象棋盤上的英雄,有的富有數學家般敏捷的思維,有的具有歌唱家的天賦……多向他們學習學習,多向他們的長處靠攏,正所謂“揚長避短”。這樣不就可以使我這株置身於萬頃細田中的小苗增添一些知識的養分嗎?

如果你想具有大海般淵博的知識,就應善於從生活中尋找良師益友,吸取他們的點滴長處。如果說拜能者爲師是理所當然的話,那麼“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就容易做到了。首先,你得放下自己那份強烈的虛榮心,不要爲了一時渴望得到榮耀,而不懂裝懂,其結果只是無聊而又可笑的。

朋友們,讓我們拜能者爲師,且不要不懂裝懂。這樣,成功的大門纔會時刻向我們敞開!

論語讀書心得400字 篇14

從二年級開始,我和媽媽一起每天快樂誦讀國學經典《論語》。

《論語》你們想不想知道是它寫什麼的?是誰寫的呢?我猜你們都想知道吧!其實它是一本語錄。二千五百多年前,有一位老師孔子,他對學生非常有耐性,對人非常的謙遜,所以很受人尊重。這本語錄主要是他的學生把孔子上課說的話和生活中做的事記錄下來。

《論語》記錄了很多孔子說的話,對我們的學習和生活都有很大幫助。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公冶長第五》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這句話是孔子通過稱讚伯夷叔齊倆兄弟不記仇,因此別人就就不記得他們的舊怨這樣一個故事講述了爲人處世應有的態度。

平時在班裏,我與同學之間相處難免會有吵架,鬧意見的時候,這時我就應該學會“不念舊惡,怨是用希”這樣我們才能夠友好相處,互相幫助!

其實,悄悄告訴你,這本語錄還有很多寶貝,雖然我只會誦讀,還沒有完全弄懂所有的語句,但古人說過,讀書千遍,其義自現!所以,我已經約好媽媽每天繼續誦讀《論語》,多學學裏面爲人處世的道理。你呢,要不一起來吧!

論語讀書心得400字 篇15

《論語》內容廣泛,記載了很多方面的言論,是瞭解中國文化絕對不可不讀的作品。一直以來,我都沒有細心地品讀過這本書,俗話說得好“半部《論語》治天下”,所以我也想進一步瞭解一下孔夫子的思想。

孔子重孝,“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爲人之本。在中國的文化傳統裏,孝道也是非常重要的。《論語》裏多處講孝道,“父母在,不遠遊”,“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今之孝者都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做,何以別乎”……

中國古語說“父慈子孝”,可論語中只看到“子孝”的討論,並沒有寫父母的愛。其實,根本不需要提,因爲那一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兒女呢。

父母是那麼的愛我們,關心我們,而我們又對父母有多少關心。就拿自己來說,小時候,不懂事的時候,父母爲我處處操心,對我的關心真是無處不在,而我卻覺得自己受到了干涉,父母的嘮叨聲讓我很厭煩,甚至對父母的愛有一種反感,現在想起來,自己真是“該當何罪”啊!

論語裏說,孝是仁之本,而孝首先是要了解,關心自己的父母。我想我做到了,我懂事了,我知道父母的愛了,我會真心去對待這些愛。

其實我真的覺得自己挺不應該的,會跟父母頂嘴,吵架,可我卻不知道父母罵我是另一種表達愛的方式。也許在生活中的一件很小事就能讓父母感覺到自己對他們的愛,比如:做一件家務事,替媽媽分擔;過新年說上幾句祝福語;吃飯的時候像父母照顧我們一樣爲他們加一點菜……

《論語》是一部先聖的經典,帶給後人的啓迪和價值說不盡,而且越是隨着社會的發展出來。對於《論語》,正如編着所說的:它是一切炎黃子孫不可少的人生教科書。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