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讀書心得體會(精選12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94W

《資治通鑑》讀書心得體會 篇1

《資治通鑑》宋代著名史學家司馬光歷時20xx年編纂而成的史學鉅著。至今爲止我國最大的一般編年史,貫古通今,全書294卷,上起周威烈王姬午前420xx年,下迄周朝顯得959年,包含了1362年的歷史文學,約300萬字。泱泱華夏千年歷史,史書之長曆任王儲不可能讀得完,所以司馬光將歷時中的經驗總結編纂進獻給皇帝,公其借鑑。以分析歷史角度講述歷代賢君明主治國待臣之道,言簡意深。書中精湛之處比比皆是,讓人拍案叫絕。

《資治通鑑》讀書心得體會(精選12篇)

借古諷今,藉故說今將歷史事件作爲實例向君王講述治國之道,例如楚漢之爭,作爲象棋的起源,從而爲千秋百代提供了治國平天下的戰略倚策。劉邦項羽的鬥智鬥勇,張良韓信的英勇謀略。《通鑑》中記錄劉邦雖少,人物的豐滿度足以令讀者明確。對比手法的運用更是錦上添花。劉邦爲人的豁達易交;更反映了項羽的多疑,優柔寡斷,他的心胸狹隘直接導致了他的敗北。《資治通鑑》中詳細的描述了垓下之戰,項羽戰敗之後並未輕言放棄,反而鎮定自若,一改原先的多猜忌,偏聽偏信,充分地表達了英雄末路之時的悲壯景象,當然這種折回之筆在《通鑑》中經常見到。在楚軍節節敗退的情況下也可以看到劉邦與韓信、彭越等大將之間的君臣關係出現了絲絲的裂痕,這也最後導致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結局。

巫蠱之禍,也叫戾太子事件,戾太子原名劉據,漢武帝嫡長子,衛皇后所生,武帝朝前期,衛家顯赫一時,皇后受寵,劉據地位穩定,後因衛家衰敗後繼乏人,曾經顯赫的衛家光芒漸漸衰退。武帝子嗣原來越多,太子天生性格溫純,和漢武帝性格大異。武帝晚年遭遇一次朋黨之爭,自然波及到了衛氏一族與附屬國人直接的正面衝突,劉據作爲事件的犧牲品,智者不敢言,辯士不敢說,臣竊痛之!唯陛下寬心慰意,少察所親,毋患太子之非,亟罷甲兵,無令太子久亡!臣不勝惓惓,出一旦之命,待罪建章宮下!司馬光在本章的最後對當朝天子提出勸誡左右前後無非正人,出入起居無非正道,然猶有淫放邪僻而陷於禍敗者焉藉故解今的意味不言而喻。

《資治通鑑》讀書心得體會 篇2

《資治通鑑》宋代著名史學家司馬光歷時20xx年編纂而成的史學鉅著。至今爲止我國最大的一般編年史,貫古通今,全書294卷,上起周威烈王姬午前420xx年,下迄周朝顯得959年,包含了1362年的歷史文學,約300萬字。泱泱華夏千年歷史,史書之長曆任王儲不可能讀得完,所以司馬光將歷時中的經驗總結編纂進獻給皇帝,公其借鑑。以分析歷史角度講述歷代賢君明主治國待臣之道,言簡意深。書中精湛之處比比皆是,讓人拍案叫絕。

借古諷今,藉故說今將歷史事件作爲實例向君王講述治國之道,例如楚漢之爭,作爲象棋的起源,從而爲千秋百代提供了治國平天下的戰略倚策。劉邦項羽的鬥智鬥勇,張良韓信的英勇謀略。《通鑑》中記錄劉邦雖少,人物的豐滿度足以令讀者明確。對比手法的運用更是錦上添花。劉邦爲人的豁達易交;更反映了項羽的多疑,優柔寡斷,他的心胸狹隘直接導致了他的敗北。《資治通鑑》中詳細的描述了垓下之戰,項羽戰敗之後並未輕言放棄,反而鎮定自若,一改原先的‘多猜忌,偏聽偏信’,充分地表達了英雄末路之時的悲壯景象,當然這種折回之筆在《通鑑》中經常見到。在楚軍節節敗退的情況下也可以看到劉邦與韓信、彭越等大將之間的君臣關係出現了絲絲的裂痕,這也最後導致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結局。

巫蠱之禍,也叫戾太子事件,戾太子原名劉據,漢武帝嫡長子,衛皇后所生,武帝朝前期,衛家顯赫一時,皇后受寵,劉據地位穩定,後因衛家衰敗後繼乏人,曾經顯赫的衛家光芒漸漸衰退。武帝子嗣原來越多,太子天生性格溫純,和漢武帝性格大異。武帝晚年遭遇一次朋黨之爭,自然波及到了衛氏一族與附屬國人直接的正面衝突,劉據作爲事件的犧牲品,“智者不敢言,辯士不敢說,臣竊痛之!唯陛下寬心慰意,少察所親,毋患太子之非,亟罷甲兵,無令太子久亡!臣不勝惓惓,出一旦之命,待罪建章宮下!”司馬光在本章的最後對當朝天子提出勸誡“左右前後無非正人,出入起居無非正道,然猶有淫放邪僻而陷於禍敗者焉”藉故解今的意味不言而喻。

《資治通鑑》讀書心得體會 篇3

從20xx年奧運會開始到現在,歷時近三年,終於將《資治通鑑》看完。最初看此書僅是想讀點歷史作爲調劑,但在看的過程中逐漸發現,此書的意義遠勝過單純的瞭解歷史。開始時並沒有看完的打算,只是用的一個電子詞典看。但是有很多複雜的字電字詞典顯示不出來,遂換爲手機閱讀,不太正式,只是抱着消遣的心態。但後來體會此書的意義後,用手機看也還習慣了。前兩年比較忙,就這樣有空時斷斷續續在手機上翻翻,一直看到了宋紀,接近一半的篇幅。去年下半年開始有了大把時間,終於買了嶽麓書社的版本,一直看到最後。三年間發生了許多事,此時回首,初讀此書時的情景已不太清晰。最早還記得信陵君的命運,平原君善辯的門客公孫龍。而到現在的太祖皇帝橫空出世,讀者隔了三年,歷史卻已過去千年光陰。最後溫公的進書表上寫到:臣今賅骨癯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目前所爲,旋踵遺忘。臣之精力,盡於此書。編這部書花費了他十九年,其感慨確然更勝我等閱者。

《資治通鑑》是當之無愧的鴻篇鉅製。以前所看的任何一部書,都沒能夠跨度時間長達如此之久。將千年中各種人物的命運濃縮在一部書中,其所帶來的振憾,遠非一般講一兩個主角命運的書籍可比。一千三百年,無數的風流人物貫穿其中。偉大的人物的確推動並書寫着歷史,普通的人也在其中扮演了自己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在這漫長的一千三百年中,任何的偉大風流,又能夠延續多久?任何一個英雄,從他誕生到建功立業,到最後的逝去,最多不過幾卷的篇幅。在他之後,又有新的人物不斷誕生,不斷殞落。在歷史的長河中,每個人的光輝都是如此短暫。縱使能略有所成,進而蔭及子孫,又算得了什麼?開國的帝王混壹四海,號令天下,但真又能保江山幾何?子子孫孫,也終有爲階下囚的一天。劉邦規定非劉氏不得王,但也止不住漢獻帝的悲劇。李世民英武蓋世,又怎料得到子孫爲無賴出生的朱溫誅殺。大燕開國,雄據東北,一時風頭無兩。但數百年後的女真契丹,又有誰還會念及當年慕容氏的榮光?蜀地天險,歷公孫述、劉備、李特、王建、孟知詳,最終誰能長保一姓王朝?江南世家,門閥大姓,屢經歲月滌盪,風流最終也被雨打風吹去。讀通鑑的歷程,正如《桃花扇》裏唱的: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所有的人和事在歷史的長河中都微如星火,轉瞬即逝,太渺小,太渺小。看透這一切,人真的應該更豁達。 就如六尺巷的啓示一樣: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資治通鑑》所載,多爲政治史,更是一部鬥爭史,將中國人的政治傳統淋漓盡致地展現。因爲這一政治傳統直到今天也未改變多少,所以《資治通鑑》經世致用的意義仍然巨大。本朝太祖與蔣先生都曾是本書的讀者,對他們而言確實起到了資治的作用。而普通的讀者,從中看透中國式政治的核心,無論在哪一領域,都會更理解中國人社會的遊戲規則,行事方式。中國人的特點是,對不是最正大光明的東西都不願意宣講,所以很流行潛規則,也就是很多東西不會講出來的,要你自己來感悟。即使是教材上節選《資治通鑑》,也是一篇很勵志,很積極,很正面的《孫權勸學》,而不是暴露政治角力艱險的段落,而後者恰恰纔是通鑑真正的意義所在對歷史的真相毫不隱諱,對人性的醜惡毫不迴避,用一千三百年不間斷的歷史揭露了人類社會的殘酷本質。

我們總喜歡認爲,天下本來應該是安定的,每個人都恪守自己的職責,賢者見用,庸者見疏,罪者見誅。而且人間自有正義在,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蒼天有眼。但事實卻是,在這一千三百年中,正義失衡,奸臣當道,殺戮四起纔是經常的事,而真正朝綱正直,天下生平的年代只有短短几次,就跟抽彩票一樣,幾乎指望不了。這個社會,就好像是一個破罐子一直在破摔一樣,其實從來都沒好過,但只要不沒摔碎,它就可以一直摔下去。所以哪怕中州喪亂,民存者僅百之二三,但只要這一小部分存活下去了,他們又還可以繼續建立政權,重複那些悲喜劇。儒家喜歡歌訟遠古完美的三代,而普通人也總說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然而三代在哪裏?人人修德化的古又在哪裏?通鑑的記載足以讓這些童話破滅,世道幾乎一直都是不好的,生靈幾乎總在塗炭,而那些稀有的、短暫的治世也僅是差強人意而已。現實就是這樣殘酷,通鑑讓人敢於面對現實,接受現實,而不是沉浸在對那些未曾有過的理想社會的歌頌中。誠然我們希望社會可以變得更理想,我們也應該爲此努力。但如果現在的社會還不夠理想,那也是正常的,也許應該更心平氣和,而不是一味抱怨。

據說溫公當編成此書後,寫作班子之外只有一個人借去完整地看了一遍,令他對非常失望。兩年後溫公去世,對於此書的巨大影響再也無法得悉。《資治通鑑》自成書以來,歷代帝王將相、文人騷客、各界要人爭讀不止。點評批註《資治通鑑》的帝王、賢臣、鴻儒及現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者不勝枚舉、數不勝數。如果溫公去世後不久的徽宗之世,君臣皆能通曉此書,何至於朝綱紊亂,最終國破南渡,君臣爲虜?而千年後在華夏掀起大風浪的毛先生,卻正是因爲讀此書十七遍,最終混壹四海,君臨天下。在當今信息化社會,需要吸取如此多知識的時候,《資治通鑑》這樣的古書仍然是爲很多人推崇的必讀之書,足以證明其價值經久不衰。青史留名不過略爲後人所知,溫公作青史而流傳,勝之遠矣。而且只要中國人的精神核心不變,通鑑的價值還會繼續保持下去。它並不是什麼普及讀物,不會像《三國》《水滸》一樣擁有大量的通俗讀者,因爲它精深的政治智慧一點也不通俗。但隨着時間的流逝,讀通鑑的人一定會越來越多。再過一千年,兩千年,其風采仍會有無數的後來人評說。

《資治通鑑》讀書心得體會 篇4

有些慚愧的說,作爲一個大學生,我居然沒有怎麼仔細閱讀過中國的歷史,一直都無法由衷的感觸些什麼。但當我通讀過《資治通鑑》後,我發現心中竟不住的洶涌澎湃。那些歷史情節,彷彿歷歷在目。

蓋世英雄陳湯,率領遠征軍,在首都長安遙遠的西北,在距離三千四百公里外,中亞巴爾喀什湖西南,擊斬匈奴郅支單于,砍下人頭,向中央獻捷時,指出:“膽敢冒犯強大中國的,距離再遠,也要誅殺!”豪氣上幹霄漢。

千年之下,我們仍聽到這個聲音,爲之熱血沸騰。英雄們爲了解放,爲了和平,揭竿而起,奮勇抗敵,其精神可歌可泣,永垂青史。匈奴汗國最終向中國臣服,並不是全因爲中國有此力量,更關鍵的是匈奴內部分裂。而這再一次向歷史證明:一個不能團結的國家或族羣,必然衰弱。匈奴如不分裂,郅支單于的人頭,也不會懸掛高竿。

然而當中國前程似錦的時候,我們的君王們開始享受起衣食無憂的奢侈生活。在荒淫無度的生活背後,浮現出了一個又一個的暴君,昏君還有那些腐朽的僞善的爪牙。他們的殘忍,他們的自私,讓我汗顏;百姓的呻吟,百姓的嘶喊,讓我觸目。於是人們在亂世中學會可自救。

中國帝王被殺,不自楊廣開始,但楊廣被殺,卻是人民自救——聚衆起兵、反抗暴政的結果。也是歷第一次,人民自救轉變爲官員和軍人自救的結果。楊廣能力的高強,使人驚駭,他只用短短十三年時間,就毀滅其父楊堅建立起來的富庶強大無比的帝國,而且只用更短的五六年時間,就能迫使忠心耿耿的猛將勇士反叛,沒有人能做得到這些,而楊廣卻做到了,他的獎狀是一條絞繩。

每次政變,都引起屠滅三族的慘劇;每次兵變,更是死人山積——壽春一連發生三次叛亂,幾乎空城。詭詐、殘忍、勾心鬥角,遍地是血。然而,那些不成才的野心家,只看到榮華富貴,卻看不到血;只看到自己如錦的前程,卻看不到人民苦難。今天還是炙手可熱的神聖人物,明天霎時間變成國家蟊賊,全家斬首,還把千萬無辜的男女老幼,也帶入刑場。官員的尊嚴靠赤裸裸的軍事力量維持,是和非、對和錯,全看你是勝是敗?人性急劇墮落,種下未來更悲慘命運的基因。

面對暴君的暴行,我們如果沉思,會忽然間汗流浹背。因爲,如果換一下位置,我們真的可能就是他!這是多麼可怕,權力能改變人性、扭曲人性、消滅人性,喝了不受制衡的權力的毒酒,美女都會變成青面獠牙,何況本來就有一顆邪惡的心靈,我們痛恨他們之餘,還爲他們痛惜:爲什麼讓他們服下這種毒酒!

真的感謝司馬光先生,假使沒有《資治通鑑》,時到今天,恐怕全世界沒有一個人能提供一個輪廓;作爲一個讀者,我是何等幸運。問題是,讀史者的幸運,不一定是造史者的幸運,甚至往往是造史者的悲哀。因爲我在這裏聽到了太多官員的假話謊言,和太多人民的哭聲喊聲。這就讓我在緬懷歷史的同時,也該從中學到些教訓,不讓歷史重蹈覆轍。

《資治通鑑》讀書心得體會 篇5

讀史明理的確是亙古不變的真理。而古籍中《資治通鑑》是其中的佼佼者。自宋司馬光完成這一力作後多少代儲君被要求必讀《資質通鑑》。直到今天,這本書還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教會我們信義,智慧,勇敢,執着等道理。

在這裏,我就挑我感觸最深的一篇說說。漢武帝時期,霍去病少年得志,封侯拜將。是大漢王朝的驃騎將軍,立有赫赫戰功,擅長殺敵更是一馬當先。但是他卻不是一個能體會士兵疾苦的富家公子出身。每次打仗,專門爲他準備的後備物資就有幾大車,往往打完戰了物資還有餘。但是,普通士兵卻可能飢寒交迫。反觀同時期的李廣將軍,人人都知道他的赫赫戰功,匈奴更是對他畏懼有加。但是更值得我們學習的是李廣對下屬的愛護和體諒。就是這種真正融入羣衆的上級才獲得了真正的擁戴和信服。雖然由於種.種原因李廣一直無法封侯,但是,在很多人的心裏,李廣更像一位偉大的將軍。而霍去病則自能成之有勇有謀,得天獨厚。李廣的仁義,李光的謀略,李廣的膽識,李廣的能力造就了這位流芳百世的將軍。我們如果將來成爲一名領導,不僅僅要有能力,還要懂得與下屬之間相處的藝術。合作,協助,共贏,相互體諒都是我們有學習的。

小至一個人,大至一個國家,《資治通鑑》裏都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學習的典型,大家有時間都來讀一讀,從中瞭解我國的歷史,從歷史中學到做人乃至治國的道理。

《資治通鑑》讀書心得體會 篇6

最近閒來無事,打開書櫃,找到一本老公以前讀過的書—《資治通鑑》,慢慢讀來,竟然讀出了興趣。

《資治通鑑》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著作。此書給當時的人的影響力非常大,更給後人予警示。

《資治通鑑》此書詳解了九世紀在戰國紀的滄桑風雲中,我瞭解了六合一統,在漢紀的泱泱文風當中,我知道兩漢(西漢和東漢)的興衰,在三國紀當中,我清楚了亂世中的演進,在晉、宋、齊、樑與陳紀當中,我瞭解了當時渾亂的場面,在唐紀當中,我知道了封建社會的鼎盛,在五代紀中,我明白了五代十國的演進。此書裏面也寫了許多名人,如賢明帝王有:“千古一帝”的秦始皇、開闢漢風的漢高祖劉邦、開疆拓土的漢武帝國劉徹、渡江稱制的司馬睿;如賢明臣子有:變法的商鞅、縱橫的蘇秦、“仲父”呂不韋、開闢“絲綢之路”的張騫、外交家班超;如賢明的武將:樂毅、平定七國之亂的周亞父、“飛將軍”李廣、秦叔寶。可見,《資治通鑑》的歷史知識面十分廣泛。

司馬光發憤寫了《資治通鑑》完整記述了戰國至五代時期的種.種時間,並且英雄人物輩出。裏面更加給後人給予經驗。俗話說“讀史明志”,所以,讀歷史可以讓人志存高遠。

《資治通鑑》讀書心得體會 篇7

有些慚愧的說,作爲一個高中生,我居然沒有怎麼仔細閱讀過中國的歷史,一直都無法由衷的感觸些什麼。但當我通讀過《資治通鑑》後,我發現心中竟不住的洶涌澎湃。那些歷史情節,彷彿歷歷在目。

蓋世英雄陳湯,率領遠征軍,在首都長安遙遠的西北,在距離三千四百公里外,中亞巴爾喀什湖西南,擊斬匈奴郅支單于,砍下人頭,向中央獻捷時,指出:“膽敢冒犯強大中國的,距離再遠,也要誅殺!”豪氣上幹霄漢。

千年之下,我們仍聽到這個聲音,爲之熱血沸騰。英雄們爲了解放,爲了和平,揭竿而起,奮勇抗敵,其精神可歌可泣,永垂青史。匈奴汗國最終向中國臣服,並不是全因爲中國有此力量,更關鍵的是匈奴內部分裂。而這再一次向歷史證明:一個不能團結的國家或族羣,必然衰弱。匈奴如不分裂,郅支單于的人頭,也不會懸掛高竿。

然而當中國前程似錦的時候,我們的君王們開始享受起衣食無憂的奢侈生活。在荒淫無度的生活背後,浮現出了一個又一個的暴君,昏君還有那些腐朽的僞善的爪牙。他們的殘忍,他們的自私,讓我汗顏;百姓的呻吟,百姓的嘶喊,讓我觸目。於是人們在亂世中學會可自救。

中國帝王被殺,不自楊廣開始,但楊廣被殺,卻是人民自救——聚衆起兵、反抗暴政的結果。也是歷史上第一次,人民自救轉變爲官員和軍人自救的結果。楊廣能力的高強,使人驚駭,他只用短短十三年時間,就毀滅其父楊堅建立起來的富庶強大無比的帝國,而且只用更短的五六年時間,就能迫使忠心耿耿的猛將勇士反叛,沒有人能做得到這些,而楊廣卻做到了,他的獎狀是一條絞繩。

每次政變,都引起屠滅三族的慘劇;每次兵變,更是死人山積——壽春一連發生三次叛亂,幾乎空城。詭詐、殘忍、勾心鬥角,遍地是血。然而,那些不成才的野心家,只看到榮華富貴,卻看不到血;只看到自己如錦的前程,卻看不到人民苦難。今天還是炙手可熱的神聖人物,明天霎時間變成國家蟊賊,全家斬首,還把千萬無辜的男女老幼,也帶入刑場。官員的尊嚴靠赤裸裸的軍事力量維持,是和非、對和錯,全看你是勝是敗?人性急劇墮落,種下未來更悲慘命運的基因。

面對暴君的暴行,我們如果沉思,會忽然間汗流浹背。因爲,如果換一下位置,我們真的可能就是他!這是多麼可怕,權力能改變人性、扭曲人性、消滅人性,喝了不受制衡的權力的毒酒,美女都會變成青面獠牙,何況本來就有一顆邪惡的心靈,我們痛恨他們之餘,還爲他們痛惜:爲什麼讓他們服下這種毒酒!

真的感謝司馬光先生,假使沒有《資治通鑑》,時到今天,恐怕全世界沒有一個人能提供一個輪廓;作爲一個讀者,我是何等幸運。問題是,讀史者的幸運,不一定是造史者的幸運,甚至往往是造史者的悲哀。因爲我在這裏聽到了太多官員的假話謊言,和太多人民的哭聲喊聲。這就讓我在緬懷歷史的同時,也該從中學到些教訓,不讓歷史重蹈覆轍。

《資治通鑑》讀書心得體會 篇8

這幾天,我利用暑假時間讀完了《資治通鑑》這本書,其中王朝的更迭以及氣勢的盛衰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資治通鑑》這本書是宋朝司馬光主編的一部編年體史書,記錄了上起東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馬光編成這部四百多萬字的鉅著,一共花費了十九年的時間。

這本書通過記錄一些明君賢臣的事蹟,簡單明瞭又不失生動地告訴大家,清廉,正直,剛強,寬厚,忠誠,信義,執着等,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質。這是品質,在今天仍然可貴,是我們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下面我就來說說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幾件事。

戰國是一個崇尚詭術的時代,百家輩出,然而成本最低,效率,殺傷力的還是反間計。反間計有很多的表現形式,然而其無一例外的針對了人性中最脆弱的部分(多疑)。何人不疑,何況國君,寡人寡人,說的就是無傾腹相交之人啊。因爲敵人和小人的反間,最令人惋惜的還是魏,魏據中原之地,富庶傲視諸侯,如果能留住吳起和孫臏這兩位戰國時期最偉大的軍事家,又何愁霸業不成;損失最慘重的還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北略中山,治胡地,使趙成爲戰國末期能夠和秦抗衡的國家。然而長平一役,趙爲范雎反間,以趙括代廉頗,以至四十萬大軍爲秦坑殺。有太多的史實和反間計聯繫在了一起,可以肯定的是,它將繼續挑戰人類最脆弱的部分。因爲信息永遠不可能是完備的,人性永遠是多疑的。

還有一點讓我記憶猶新的就是商鞅變法。以刑名之學變法,手段太殘酷,積怨太深。他在渭水旁邊處決囚犯,染紅了整片渭水。更重要的是,他沒有得到太子虔和貴族的支持。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車裂滅門。“得人者興,失人者崩”,今日中國要推行各項改革,亦應徐圖緩進,毋操之過急。再來說說唐太宗,唐太宗是個明知且有遠見的皇帝。一個人要知足,幹什麼都要前思後慮,適可而止。光知吃飯,不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稼穡之艱難,就不會珍惜糧食,就會大吃大喝,就會忘記勞動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則

飯不常也。你只知騎馬,加鞭快馬,不知道餵馬,不知道讓馬休息,不知疼馬,則不能久乘之。不錯,你一時比那些讓馬休息的人快了一些,可是你忘了,你的坐下騎已經氣喘吁吁,快渴死了,餓死了,累死了,它不會把你馱到目的地的。君猶舟,民猶水,水可載舟,也可覆舟。當權者不知愛護百姓,當頭頭的,不知關心下屬,則危在旦夕。這也就清晰明瞭地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一個人要知足,幹什麼都要前思後慮,適可而止。

小至一個人,大至一個國家,《資治通鑑》裏都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學習比較的典型,望大家有時間都來讀一遍,從中瞭解我國的歷史,從歷史中學到做人乃至治國的道理。

《資治通鑑》讀書心得體會 篇9

《資治通鑑》是當之無愧的鴻篇鉅製。以前所看的任何一部書,都沒能夠跨度時間長達如此之久。將千年中各種人物的命運濃縮在一部書中,其所帶來的振憾,遠非一般講一兩個主角命運的書籍可比。一千三百年,無數的風流人物貫穿其中。偉大的人物的確推動並書寫着歷史,普通的人也在其中扮演了自己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在這漫長的一千三百年中,任何的偉大風流,又能夠延續多久?任何一個英雄,從他誕生到建功立業,到最後的逝去,最多不過幾卷的篇幅。在他之後,又有新的人物不斷誕生,不斷殞落。在歷史的長河中,每個人的光輝都是如此短暫。縱使能略有所成,進而蔭及子孫,又算得了什麼?開國的帝王混壹四海,號令天下,但真又能保江山幾何?子子孫孫,也終有爲階下囚的一天。劉邦規定非劉氏不得王,但也止不住漢獻帝的悲劇。李世民英武蓋世,又怎料得到子孫爲無賴出生的朱溫誅殺。大燕開國,雄據東北,一時風頭無兩。但數百年後的女真契丹,又有誰還會念及當年慕容氏的榮光?蜀地天險,歷公孫述、劉備、李特、王建、孟知詳,最終誰能長保一姓王朝?江南世家,門閥大姓,屢經歲月滌盪,風流最終也被雨打風吹去。讀通鑑的歷程,正如《桃花扇》裏唱的: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所有的人和事在歷史的長河中都微如星火,轉瞬即逝,太渺小,太渺小。看透這一切,人真的應該更豁達。就如六尺巷的啓示一樣: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資治通鑑》所載,多爲政治史,更是一部鬥爭史,將中國人的政治傳統淋漓盡致地展現。因爲這一政治傳統直到今天也未改變多少,所以《資治通鑑》經世致用的意義仍然巨大。本朝太祖與蔣先生都曾是本書的讀者,對他們而言確實起到了資治的作用。而普通的讀者,從中看透中國式政治的核心,無論在哪一領域,都會更理解中國人社會的遊戲規則,行事方式。中國人的特點是,對不是最正大光明的東西都不願意宣講,所以很流行潛規則,也就是很多東西不會講出來的,要你自己來感悟。即使是教材上節選《資治通鑑》,也是一篇很勵志,很積極,很正面的《孫權勸學》,而不是暴露政治角力艱險的段落,而後者恰恰纔是通鑑真正的意義所在對歷史的真相毫不隱諱,對人性的醜惡毫不迴避,用一千三百年不間斷的歷史揭露了人類社會的殘酷本質。

我們總喜歡認爲,天下本來應該是安定的,每個人都恪守自己的職責,賢者見用,庸者見疏,罪者見誅。而且人間自有正義在,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蒼天有眼。

據說溫公當編成此書後,寫作班子之外只有一個人借去完整地看了一遍,令他對非常失望。兩年後溫公去世,對於此書的巨大影響再也無法得悉。《資治通鑑》自成書以來,歷代帝王將相、文人騷客、各界要人爭讀不止。點評批註《資治通鑑》的帝王、賢臣、鴻儒及現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者不勝枚舉、數不勝數。如果溫公去世後不久的徽宗之世,君臣皆能通曉此書,何至於朝綱紊亂,最終國破南渡,君臣爲虜?而千年後在華夏掀起大風浪的毛先生,卻正是因爲讀此書十七遍,最終混壹四海,君臨天下。在當今信息化社會,需要吸取如此多知識的時候,《資治通鑑》這樣的古書仍然是爲很多人推崇的必讀之書,足以證明其價值經久不衰。青史留名不過略爲後人所知,溫公作青史而流傳,勝之遠矣。而且只要中國人的精神核心不變,通鑑的價值還會繼續保持下去。它並不是什麼普及讀物,不會像《三國》《水滸》一樣擁有大量的通俗讀者,因爲它精深的政治智慧一點也不通俗。但隨着時間的流逝,讀通鑑的人一定會越來越多。再過一千年,兩千年,其風采仍會有無數的後來人評說。

《資治通鑑》讀書心得體會 篇10

最近,學習了《孫權勸學》這一課,這一篇*出自《資治通鑑》。通過學習這篇*,我對《資治通鑑》這本書有了很大的興趣。於是,這幾天,我用心閱讀了這本鉅著。

《資治通鑑》這本書是宋朝司馬光主編的一部編年體史書,記錄了上起東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馬光編成這部四百多萬字的鉅著,一共花費了十九年的時間。《資治通鑑》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爲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後人。所謂資治通鑑,即“鑑於往事,有資於治世”,這四個字體現了中國傳統的資治育人意識。司馬光自己也說《資治通鑑》是“專取關國家盛衰,系生民休慼,善可爲法,惡可爲戒者。”

讀完《資治通鑑》這本書後,裏面的故事讓我有許多很深的體會。掩卷回首,無數人物,許多場景,總要在眼前紛然活躍,讓我或是讚歎,或是鄙棄,或是激動,或是沉思,從歷史事實中得到警悟的啓迪,同時很自然地對此書的編輯者司馬光油然而生欽佩之心。書中的人物的精神有許多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比如,藺相如的顧全大局,廉頗的知錯就改,蘇武的正氣,韓信忍受侮辱終於成就大事的胸懷等等。從韓信的故事中,我知道了要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要不然反而自己吃虧。韓信身爲一個不可多得的奇才,最後卻落得了身死家破的下場,全因沒有聽取正確的計謀,真是可惜。讓我記憶深刻的還有唐太宗,唐太宗是個明知且有遠見的皇帝。一個人要知足,幹什麼都要前思後慮,適可而止。光知吃飯,不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的稼穡之艱難,就不會珍惜糧食,就會大吃大喝,就會忘記勞動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則飯不常也。君猶

舟,民猶水,水可載舟,也可覆舟。當權者不知愛護百姓,當頭頭的,不知關心下屬,則危在旦夕。這也就清晰明瞭地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一個人要知足,幹什麼都要前思後慮,適可而止。

我最敬佩的就是劉邦,他有懷仁之心,很會籠絡人心,最終逼使項羽、創造了擁有四百年曆史的漢朝,把我國的文明又推進了一步。不過我覺得項羽太不懂得收買人心了,後來竟使曠古奇才韓信投奔了劉邦。在最後,項羽被劉邦圍在烏江時,不聽烏江亭長勸:

“江東雖小,地方千里,衆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可他卻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爲!”然後就自刎了。這多可惜啊!項羽也是一代英雄,逃回江東之後,好好治國,還是可以反攻的,何必如此呢?

《資治通鑑》是一部至今還無法替代的編年史的歷史鉅著,問世千餘來年,給了後人多少教益和啓迪!司馬光的勞績是永遠令人敬佩的!

《資治通鑑》讀書心得體會 篇11

近周來,我閱讀了一本名叫《資治通鑑》的書。

我最喜歡文中的朱買臣。因爲他雖然家境貧寒,但時時不失讀書之心。面對妻子的罵聲,朱買臣不但沒有放下書本,反而更堅定了讀書的決心。果然,他的埋頭苦讀沒被埋沒,後來他成爲了會稽的太守。

我最愛其中《李鷹不懼權貴》的故事。因爲李鷹明知殺死張朔,他的哥哥張讓便會上奏皇上。但爲了還百姓一個清白,張讓待審後把張朔斬了頭。這事很快被皇上知道了,在皇上面前李鷹絲毫不懼。本想皇上會辭了他的職,沒想到卻重賞了他。其實皇上早就清楚事件的真相了。

這本書中,我最敬佩唐朝的裴度。他一生歷任要職,三度爲相,既能在朝廷輔佐君主,又能帶兵出征,而且任勞任怨。雖然屢次受到妄臣排擠,讓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他與著名的詩人白居易、劉禹錫有深厚的友誼,和他們之間的詩酒風流也使這位“身貌不逾中人”的宰相更帶了幾分書卷氣息。

讀了這本書史書,使我受益匪淺。它不僅僅讓我飽覽了戰國到五代十國的歷史,還讓我瞭解了古代政治政壇方面的一些真實的故事。它還記錄着王朝是怎樣從繁華到衰敗的印痕。這個過程中有智慧,也有陰謀;有勇武,也有殘忍;有人性的掙扎、固守,也有墮落。

《資治通鑑》讀書心得體會 篇12

早上坐公交 車上班,偷空讀點書,翻到情僧蘇曼殊對劉半農說的一句話:半農,這個時候,你還講什麼詩,求什麼學問!唬得我一愣:是啊,讀書到底是爲什麼?

古人講讀書是爲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現在看早已不合時宜。曾國藩說剛日讀史,柔日讀經,那是是封疆大吏的文武之道,咱小老百姓,也就賺點談資而已。然而偏偏喜歡這種死書作者大多都已作古,內容也沒有《細節決定成敗》之類教材的指導性。

去年讀《資治通鑑》,嶽麓書社的版本,主要圖個便宜,厚厚四大本,網上買才78元,抱在懷裏很有滿足感。以前讀《史記》,花三個月細細啃完,以爲已是不小的工程,這次才發現太小CASE了。《資治通鑑》整整3700多頁,我每小時只能讀10頁,每天都堅持讀的話,也要一年時間。倒是也不愁,畢竟是好書,古文好處在於精煉,有味道。政論洋洋灑灑,戰爭血脈賁張,尤其是講朝代興替,讓人覺得天道茫茫不可逃。這套書真正考驗了我的耐心,在家坐着、躺着都讀倦了,就在書的空白處寫點評。這種大部頭的東西,如果不做點記號,看到後面就會把前面忘了。偶爾週末,去火車站附近24小時營業的麥當勞讀通宵,凌晨兩點看到晚歸的情侶吃漢堡,拾荒的老人在店角落中安睡,心中莫名生出親切感。在異鄉城市的深夜,想千載世事沉浮,越發覺得自己渺小,出門正寒雨瀟瀟,恍惚間不知今夕何夕。

雖然幾番痛下決心,《資治通鑑》我也讀了80%,而後就在我的牀 頭擱置下來。從這套書開始,我漸漸養成一個惡習 ,不自量力地喜歡讀大部頭的書,但每本都讀不完,買一本新書就把剛讀一半的書扔掉,牀 頭的書越堆越高,有《五燈會元》、《元好問全集》、《清代筆記小說》等。每每讓我感慨時間有限的同時,也鄙視自己的恆心。

讀書貴在活學活用,我始終沒真正領會這點。辦公桌上那本梅爾文門徹的《新聞報道與寫作》已陪了我5年多,但直到我告別新聞,也始終沒讀完一半。學以致用成了笑話。

不過換角度來看,既然明知道書無用,也就早熄了好勝的心;既然知道讀不完,也就沒了執着的苦。這樣爲自己一開脫,有始無終讀死書的樂趣反而浮現出來。書這個東西上癮很難,但一旦上癮就無藥可醫。每次逛書店都要經歷複雜的心理鬥爭,買和不買難以抉擇。在回家的車上也憂喜參半。喜的是接下來幾天又有好書可讀,憂的是這次又超支了,接下來幾天要過緊日子。

當然,讀書之樂來時也很洶涌。比如剛剛看到某位杭州人寫的句子:猶是阿房三月泥,燒作未央千片瓦,精神爲之一振,真想痛飲三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