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戰爭與和平》閱讀感想(精選26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9.38K

關於《戰爭與和平》閱讀感想 篇1

俄羅斯偉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是世界文學史上一部不朽名著。

關於《戰爭與和平》閱讀感想(精選26篇)

它以戰爭問題爲中心,以庫拉金、保爾康斯基、勞斯托夫、別竺豪夫四家貴族的生活爲線索,展示了19世紀最初15年的俄國曆史,描繪了各個階級的生活,是一部再現當時社會風貌的恢弘史詩。

小說最突出的藝術成就是那氣勢磅礴、宏大複雜的結構與嚴整有序的佈局。托爾斯泰以一天才之筆,遊刃於戰爭與和平、心理與社會、歷史與哲學、婚姻與宗教之間,主次分明,匠心獨具。作品中的各色人物刻畫精準細膩,景物如臨眼前,雖是19世紀的小說作品,但流傳至今,卻沒有任何隔閡感,其中流露出來對人性的悲憫情懷,穿越時空背景,仍舊撼動人心。

裏面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值得我們咀嚼回味,如羅斯托夫一家因戰亂遷出莫斯科時娜塔莎與皮埃爾告別的場景。娜塔莎從車窗裏探出頭來,看到穿着邋遢匆匆走過的皮埃爾,就向他打招呼。他們簡單聊了幾句,皮埃爾因爲癡戀娜塔莎又考慮到自身的處境而顯得漫不經心,最後他向娜塔莎揮手道別:“明天,不!再見,再見了。”隨即停下腳步落在了馬車後面。娜塔莎則好一陣子還把頭伸出窗外,對漸漸遠去的皮埃爾露出親切、快樂的微笑。

這一段特別使我感動,雖然他們之間的談話非常平淡,幾乎沒有什麼出奇的地方,但我仍然可以感覺到戰爭陰影下人與人之間的依依真情。尤其是皮埃爾那句:“明天,不!再見,再見了。”更加可貴。他似乎覺得這一分別,與娜塔莎將永無再見之日,戰爭逐漸臨近,明天風雨不定,所以說出這麼看似不經意卻沉痛之極的話來。

關於《戰爭與和平》閱讀感想 篇2

有人說暢遊書海是一種享受。是的,但想讓自我的心靈得到充實,想讓自我的人生得到完善,並不用這樣。俄國作家巴別爾曾說:“人一生其實不用讀太多的書,有個七八本便足矣。”而《戰爭與和平》無疑是那其中最該讀的幾本之一。

在和平中體會戰爭,是因爲環境不一樣而無法理解?還是能脫離現實找到屬於自我的真理?一切都有可能,回顧中華五千年,還是1805-1820年這一動盪時期,有多少太平盛世,又有多少戰火紛飛。我忽然悟到了:五行雖相剋卻能相生,戰爭與和平不也是如此?戰爭能造就以後的太平,長久的和平底下卻隱藏着毀天滅地的災難;和平的時間越久,戰爭就越駭人。相反,戰爭的規模越大,和平的時間也越久。但與其說是我悟的,倒不如說是千萬人消失於歷史的畫卷前告訴我的,還有一句話:“這是大自然的平衡。”

《戰爭與和平》緊緊圍繞保爾康斯基、別祖霍夫、羅斯托夫與華西里這四大貴族家庭展開,描繪一幅恢弘壯闊、精彩紛呈的俄羅斯民族的歷史畫卷。爲何說《戰爭與和平》是部鉅作,經典之處就在於托爾斯泰刻畫人物與敘事的高明。就比如在小說開頭的安娜和舍勒家進行的上流社會聚會:安娜的“引導人”身份十足趣味,比如介紹“甲”給“乙”認識,或把正在和“丁”交談的“丙”插進“戊”與“己”的爭論之中,爲此,她忙得不亦樂乎;之後,托爾斯泰在聚會上經過人物的對話一針見血地點明當時拿破崙蠢蠢欲動、大戰前夕的歷史與時代背景。據說,爲了描述這場戰爭的起、經、果,托爾斯泰引用了很多材料,拜訪了衛國戰爭的參加者,還考察了當時的波羅金諾戰場,足見托爾斯泰的認真付出,也所以造就了這一鴻篇鉅著。

關於《戰爭與和平》,托爾斯泰自我以往說過:“它不是傳奇,不是長詩,尤其不是歷史紀事。《戰爭與和平》只是作者想借以表達和能夠在其中表達他所要表達的資料的一本小說。”那他想表達什麼?首先,全書重點歌頌俄國人民保家衛國的愛國主義精神;其次,托爾斯泰創作時僅有37歲,正是一人最爲朝氣蓬勃、意氣風發的黃金盛年,所以他在這部鉅著中傾注着烈火般的愛國熱情。我想到,我們不是也和托爾斯泰一樣是意氣風發的青年,雖然年齡還有點差別,但健壯的身心是一樣的;我們也和他一樣有顆要讓自我國家強大的心,雖然國籍不相同,但那一顆心是一樣的。

讀過此書後,我明白了,不論是和平的花園,還是戰爭中的戰壕,不論是豐滿的沃土,還是平瘠的沙地,我們,都要把屬於中國紅色的鮮花遍佈,使它綻放出自我最耀眼的光芒!

關於《戰爭與和平》閱讀感想 篇3

《戰爭與和平》這本書主要以抵抗拿破崙侵略的衛國戰爭爲中心,經過對幾個貴族家庭的詳細描述,反映了從1805年到十二月起義前夕這段歷史時期的俄國生活。

1805年,拿破崙集結軍隊繼續向西挺進。俄國受到了威脅,遂與奧地利簽訂盟約,共同抵抗法軍。

雖然到處都是人心惶惶,但人們的生活並沒有被打亂,貴族們依舊舉行盛大的舞會接待客人,依舊和朋友們聊天玩樂。在莫斯科,人們生活平靜,在另一邊庫圖佐夫卻在帶領軍隊抵抗法軍的入侵。皮埃爾的父親去世了,他從一無所有變成了俄國首富,姑娘們都對他另眼相看;安德烈公爵參軍了,公爵夫人爲他生了一個胖小子,但公爵夫人死去了;尼古拉還一向在追求着索麗婭。

沒過多久,安德烈向娜塔莎求婚,可娜塔莎同時愛上了阿納托裏。過了一段時間,戰爭打到莫斯科來了,人們紛紛離開,逃往別處。戰爭進行得很激烈,雙方傷亡慘重,安德烈也在戰役中犧牲。拿破崙似乎很有勝算。1812年,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俄軍勝利了。從那以後,生活恢復了平靜。娜塔莎與皮埃爾結婚生子,瑪麗亞和尼古拉也結婚了,人們都生活得很幸福。

從文章中我體會到衛國戰爭中,俄羅斯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偉大的力量。人民都願意參軍爲國犧牲做出自我的貢獻,他們不怕死亡,隨時隨地做好準備戰鬥,只要國家用得上他們,他們哪怕是死也要完成任務。文章中許多平民出身的士兵和軍官就擁有這種精神:樸實英勇、藐視死亡,他們都很有英雄氣慨。文章中的庫圖佐夫遇事沉着冷靜,腦子很靈活,每一步都思考得很詳細、很周到,是人民智慧的體現者。在戰爭中俄羅斯能以少勝多,他的功勞是不可磨滅的。小說中的三位貴族優秀青年安德烈公爵、皮埃爾和尼古拉公爵,都曾英勇地投身到衛國戰爭的最前線。

安德烈公爵不僅僅是庫圖佐夫的好助手,還是人民心目中的勇士。他爲國捐軀,人們永遠都不會忘記他。此刻人們的好日子都是用那些英勇獻身的勇士們的鮮血換來的,我們要珍惜他們爲我們所做的一切,他們是多麼的不容易呀!在戰場上的每一分每一秒,士兵們都是冒着生命危險在戰鬥。他們從來沒有想過退縮,只想着怎樣才能勝利,才能讓子子孫孫們幸福地生活,他們從來沒有爲自我想過。

那些被法軍抓走的俘虜們,他們就算死也不屈服,也不出賣國家和人民,與膽小怕死、傲慢自負的拿破崙相比較,他們顯得多麼偉大、多麼高尚。雖然他們很平凡,可是他們所做出的是令人尊重、敬愛的事,我們要向他們致敬,也要向英勇的將軍、士兵、統帥等等一些人致敬,感激他們所付出的一切!

關於《戰爭與和平》閱讀感想 篇4

整篇文章讀完後,好像幸福地自我釋放了一次。簡單的佈景,簡單的情節,簡單的心情——人性就是很簡單的,順其自然,從心所欲,可是對比我們不簡單的現實生活,這份溫暖顯得有些無力。

小說的主人公小明子,從小就註定要出家,出家成爲他們故鄉人謀生的手段,而並不是出於對人生的感悟等等。“跟爹孃磕個頭,就跟舅舅走了”;學名直接變成法名,一切看起來都很隨性。出家受戒,忽然有了種輕鬆自然的感覺,之後便開始了在“荸薺庵”的生活。看起來主要描寫了兩點——小明子和英子的交往與寺廟中的生活。作者筆下的和尚令人瞠目結舌——每天只念三聲南無阿彌陀佛,幾個大師父根本沒有吃齋的規矩,甚至帶着家眷一起管理荸薺庵,打牌、抽菸、唱酸溜溜的歌,無所謂什麼清規,他們只是在做自己願意做的事,悠閒自在,更談何壓力、鬱悶?這些和尚的生活看似會不恥於人世,可是他們活着只是爲了那種寧靜,又管世人怎麼想呢?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三師父殺豬的場景,眼前出現猩紅的血濺在和尚袍袖上的場景,好是詭異,卻也隱約有一種快意。念着“往生咒”殺豬,帶着家眷出家,這些可愛的和尚讓人眼前一亮。

嘴角不自覺地泛起笑意,我的心情在慢慢沉澱着。小英子聰明靈巧,活潑善良,似乎她的世界永遠不會有悲傷。當她爲小明子參謀畫什麼花,當她好奇受戒是什麼樣子,當她留下那一串美麗的小腳印,我看到了人性的純潔——哦,是聖潔。那一串腳印,既描繪出小女孩的純潔爛漫,又預示着小明子和小英子感情的發展。當他們兩人在一起時,鏡頭總是如此唯美,他們簡單得有些幼稚。小英子看流星雨時忘了在褲帶上打一個結,她會許什麼願呢?作者又用省略號引出無盡的遐想。有了他們兩個,佈景都活了起來,就像是兩個天使,我不禁莞爾。

其實初讀這篇文章,很難體會到最深層的東西。參閱一些資料,纔對主旨有了大概的把握,有兩個字不斷的出現——人性。我不禁思考,什麼是人性。如果說是和尚們對自己的心靈、慾望的坦誠,恐怕我還不敢苟同。這當然是人性的一部分,如果用真善美來形容人性(當然這很俗),那麼還缺少最重要的美。於是來到文章的高潮部分,兩個人都直面自己的內心,把握住最單純的幸福,這纔是人性最巔峯的部分,它是這樣的幸福和惟美,一瞬間我像是變成了故事中的主人公,這自然成了作者的昇華。小明子英俊多才,小英子溫柔可愛,他們互相傾慕,也知道對方的心思。人性指引着他們勇敢地說出來,勇敢地尋求愛。於是他們便這樣做了,於是他們得到了人性中最美的東西。

離開這篇文章,我還是想問,什麼是人性?荸薺庵當然不可能存在,那種生活也只是個夢想。而我們的生活呢?是在疲勞時看一看窗外的風景,還是在壓力下釋放呢?我們有天性,可這種現實的生活,早已忽略了它。無奈的、遺憾的,我不想呼籲誰重拾天性,因爲這不是我們能掌控的,只是希望我記住我自己還有天性,有對它的嚮往。所以,能像明海等人一樣幹着自己享受的事是一種可望不可及的幸福。

謝謝這篇文章,讓我在這段時間內找到天性。

關於《戰爭與和平》閱讀感想 篇5

磕磕絆絆讀完了《四世同堂》,如果我說自己被激起了什麼愛國主義熱情那是假的。我看了太多東西,我沒辦法恨,我只覺得他們可憐,只覺得悲傷。最讓我難過的是書以外的東西——老舍本人。他有多麼愛他的北平,彷彿那裏每一條河都是他的血脈,每一掊土都是他的身體,每一陣風吹都是他的呼吸。我知道他是真恨,他寫道日本人怎樣糟蹋北平,漢奸怎樣無恥,他恨得咬牙切齒。

他一時溫柔地回憶起北平的種.種傳統和小買賣,一時痛心地描述北平的蕭條,一時冷笑諷刺着日本人的惡劣,一時又陷在瑞宣式的矛盾裏無法自拔。老舍就是所有人物的集合。是祁老人的圓熟溫和,是天佑的老實沉默,是瑞宣的儒雅掙扎,是錢詩人的錚錚鐵骨。一種文化到了熟爛的地步,人們就會陷入一種無法言說的分裂。北平太熟了。老舍罵的是外敵,恨的是外敵。即便對於漢奸,他不過說他們“無聊”。他費盡苦心給小說安排了一個尚爲和美的結局——他仍是愛,愛北平,愛北平的老百姓。

他也相信自己這份愛,他想如果沒有日本,北平人就會和和美美地過下去,祁家就會一代一代,四世同堂,甚至五世同堂。誰曾想,他就是被他所深愛的北平推向了絕路。那天老舍被打得皮開肉綻之後,已經站不起來,有人怕他當場被打死,就把他拖到附近一個派出所。幾個紅衛兵聽說他是,馬上又進屋你踢一腳,他踹幾下。我知道消息已經是晚上了,到派出所把他扶回了家。第二天,聽說我離家不久,老舍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拿上一本《毛主席詩詞》就出去了。走到院裏,他見4歲的小孫女在那裏玩,還把小孫女叫到面前,拉着孩子的小手說:“跟爺爺說再見。”老舍出門後,就一直往北走,走到太平湖(此湖今已不存,改建成地鐵停車場)邊,坐在那裏讀起了《毛主席詩詞》。整整讀了一天,天黑以後,他頭朝下、腳朝上投進了那一汪平靜的湖水。

北平淪陷了,日子還要過,大家都死了不是就怎麼怎麼好,死也是爲了活。我開始就奇怪,爲什麼逃出去就是好的,留下來的就是懦弱無能。在我看來,亂世中不做違背良心的事,能夠保全自身、保全家人,還能爲別人多少也做些貢獻,也是一種抗爭。而且是廣大人民羣衆最容易做到的,不是什麼可恥的事情。畢竟,絕大部分人心裏都有善良,可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到最後,連瑞宣也想通了,不象以前那麼矛盾了。

我說,小說寫得殘酷。我以爲像尤桐芳心地善良,又有勇氣,必會有一番作爲。結果呢,就稀裏糊塗地被錢詩人炸死在臺上了。什麼都沒能做,心中懷着那麼大的仇恨,什麼都沒做成,還不是讓日本人害死的,是讓大家最最敬重的錢詩人。大家說錢詩人是導師,太言過其實了。他做那些事,有多少是爲了愛國,又有多少是因爲仇恨。如果他沒有錢仲石那麼個兒子,沒有冠曉荷那麼個鄰居,誰知道他會不會像牛教授那樣啊。因爲國仇家恨把他逼到了那個份上,任何人都會去反抗、去鬥爭。老舍也沒想把他寫成完人,他爲了報仇害死了無辜的人,日後也必要爲此而懺悔。

大赤包、藍東陽、胖菊子這些人品質低劣是罪有應得。而像冠曉荷和祁瑞豐,老舍簡直都不願意去批判他們,只說他們是無聊。他們是北京文化的極端產物,下場可算是滑稽。一心做漢奸、做特務、做日本人的走狗,最後還是叫日本人給弄死了。北京人的性格,在太平歲月是的,對誰都那麼客氣有禮。可是到了戰爭年代,卻只懂得忍,逆來順受、不敢反抗。

我不是不喜歡錢詩人,我對他就沒什麼感覺。但我喜歡他的一句話,大意是:到什麼時候都不許灰心,因爲一個人要是灰了心,就只能看到別人的不好,而看不到自己的墮落了。什麼時候都要懷着希望,不能絕望。

“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月圓之夜人不歸,花香之地無和平。一腔無聲血,萬縷慈母情。爲雪國恥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後生。”就是要有待後生的信念。信心也是一種美德。

關於《戰爭與和平》閱讀感想 篇6

寒假,我看了《史記》這本書,這本書讓我感受很深。

這本書的作者是司馬遷,它用一個個故事,講述了從春秋戰國時期到劉邦建立很漢王朝的五百年間,社會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的變化。其中讓我感受很深的是田忌_的故事了這個故事講了田忌和齊王一起_,馬按奔跑速度分爲上中下三等,由於齊王的每個等級的馬都比田忌的強,三場比賽都失敗了,但是他的好朋友孫臏說,我有辦法讓你取勝。孫臏先讓田忌用自己的下等馬對齊王的上等馬,輸了第一場,接着又讓田忌用自己的上等馬對齊王的中等馬,第二場贏了,最後用中等馬對齊王的下等馬,贏了第三場。田忌二比一贏了齊王。同樣的馬,只要改變出馬順序,就可以轉敗爲勝。從而體現出孫臏的聰明,機智。還有完璧歸趙的故事。這個故事講述了:趙王得到一塊和氏璧,秦王說願意用十五座城來換這塊璧,趙王擔心有詐,就派足智多謀的藺相如帶着和氏璧去秦國交涉,到了秦國後,藺相如知道秦王是假意用城換璧,就冒着生命危險,把璧騙到自己手裏,並偷偷讓人把璧送回趙國。從這個故事,我又感受到了藺相如的機智、勇敢,顧全大局、臨危不懼的品質。

通過看這本書,我瞭解到了我國兩千多年前的歷史、文化,增長了我的智慧,我也被司馬遷這種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嘔心瀝血寫出《史記》這本書的精神所感動。

關於《戰爭與和平》閱讀感想 篇7

現代人外出旅行,非常方便,利用現代交通工具,我們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從地球的一端飛到另一端,環遊地球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如果這是在公元1872年,距今130多年以前,那時環遊地球需要多少時間那?八十天嗎?八十天環遊地球在當時很多人還不相信能夠完成,讓我們快來看一看凡爾納筆下的主人公是如何完成這項在當時難以完成的任務的。

福克先生是一位善良、仁道、果斷、機智、沉着冷靜的英國紳士,不論遇到什麼困難、意外的事情,他總是不慌不忙,時刻保持着冷靜的頭腦,十分讓人敬佩。他的僕人路路通對福克先生忠心耿耿的形象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是因爲福克先生的性格和路路通的幫助,八十天環遊地球才更爲可靠。

小說中描寫的每一次衝突都爲故事掀起了一個小高潮,福克先生的每次遇險也都讓人緊張萬分,尤其是小說的最後一部分:就在福克眼看勝利在望的時候,他偏偏被關在海關,當他被放出來之後,耽誤的時間已經太多,沒有可能準時趕回倫敦了。我以爲福克已經輸掉這次打賭了,可誰都沒有料到,路路通發現他的主人居然算錯了日期,於是福克又出人意料地贏得了打賭。全文就是這樣在一次又一次的意外中讓讀者體會到了驚險和刺激的。

主人公利用熱氣球、火車、馬車、商船、雪橇甚至大象作交通工具在1872年完成了八十天環遊地球的壯舉。用勇於挑戰的精神和堅定的信念,贏得了賭注,並獲得了自己的快樂與幸福。讓我們的孩子們牢記不論做什麼事,都要有堅定的信念,不畏困難,要勇敢果斷、沉着冷靜的處理事情。

關於《戰爭與和平》閱讀感想 篇8

《灰姑娘》講的是一個女孩子,母親死了。她的繼母整天讓她幹活,對她很不好,可是對自己的兩個親生女兒卻很好。灰姑娘想去參加舞會,她的繼母卻不讓她去,害怕給自己丟人。灰姑娘在母親墳前許願,得到漂亮的衣服和鞋子,參加了舞會。王子只和她跳舞,一連三天都是這樣。最後,王子想了辦法,終於找到灰姑娘,和她結婚了。他們很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讀過灰姑娘的故事,我感受到人要善良,要學會忍耐,不管別人對你怎樣不公平,都要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關於《戰爭與和平》閱讀感想 篇9

《百年孤獨》是我比較喜歡的外國小說之一,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和讀其它書都很明顯的不同,這可能就是本書的特點之一吧。這本書的不同之處就是全書幾乎沒有任何向上的積極氣息,有的只是孤獨和頹廢。

“不管走到哪,都要永遠記住:過去是虛假的,往事時不能返回的,每一個消逝的春天都一去不復返了。最狂熱、最堅貞的愛情也只是過眼雲煙”坦白地講,這部30萬字的《百年孤獨》,很好看,你會時而放聲大笑,時而眉頭緊鎖,當時重複率的表情是“瞪大的雙眼”因爲據說本書是公認的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代表性的作品。

《百年孤獨》,卻缺乏這種積極的精神,只有偶爾幾個積極的人物,比如活了115-120歲的烏蘇娜,他一直活到十幾章(本書一共才20章),那個時候他的曾曾孫子都出世。了總的來說本書的基調還是黑色的,結尾那句話“遭受百年孤獨的家庭,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我的理解與書中的簡介不同,書前面的簡介說這句話代表的是積極,黑暗總會過去,光明即將來臨。

我卻覺得這句話是爲這個悲劇魔幻的家族100年的孤獨歷史畫上句號。並不預示着以後的家庭就不孤獨,而孤獨其實是揮之不去的,誰也逃不掉的。書中的人物都是孤獨的,但每個人面對的方式有所不同。

奧雷連諾上校採取的方式是戰爭,永無休止的戰爭來排遣孤獨,但戰爭只讓他更加寂寞。梅梅用的是愛情,可惜他的愛情不被母親允許,寂寞也就依然如影相隨。

看《百年孤獨》我一直在思索一個問題,這個家族爲什麼是孤獨的。我想來想去都貌似找不到答案,或許是因爲代溝,或許是與世隔絕,還是說作者根本就不想說原因,只是表達一種狀態?都像,又都貌似不對,這個問題仍然在困擾我,希望朋友們看了之後大家討論討論。

這本書在我看來真的是很不錯,其中反映出的人生常態和人情世故,以及對人的本質的研究,作者都可以說是十分透徹的,透徹的讓人感到有一絲害怕的感覺,這就是書的殺傷力了!

關於《戰爭與和平》閱讀感想 篇10

看着您的頭像,雙眼放射出自信的亮光,卻又不失幾分深遂和堅持定的信念,直視前方,這雙眼睛應該時常出現在那些鐵路工人的眼前吧!當遇到困難時,有一雙眼出現了,那是堅定的眼神,這點困難算什麼?繼續。

看着您圓圓的腦袋,不知這裏面有多少智慧,我總覺得那像一個計算機,那麼精準,要不怎麼能夠建成京張鐵路呢?

看那一雙手和一雙腿,不知您走過多少路啊!手裏拎着經緯儀,扛着標杆,穿山越嶺,而不是坐在屋子裏,等着手下給你報告,給你地圖,讓您不到現場,安全的工作

您沒有,您一直把自己看成工人詹天佑爺爺,我想遇到這樣的事一定不少出現,據我在課本上所學的知識,你是經常和工人去好好幹活,天天向上的,從不擺大架子,還和工人同吃同住。

塞外常常黃沙漫天,讓人不能看到路,很有可能進去就出不來了,而且還有峽谷深澗,如果一不小心,一腳踏空,後果……不光如此,還有大陡坡,弄不好就要坐一回滑滑梯,從上面摔下來,而且又冷的不行,但您還是憑着自己堅強的信念堅持下來,像我們現在的“小公主”“小皇帝”是堅持不了的,估計沒兩天就要跑回家吃香的喝辣的了。

您什麼也不怕,因爲他讓自己堅定了信念,爲了給那些帝國主義者們一個有力的回擊!爲了不受外國人譏笑,爲了讓中國工程師們充滿信心(衆人:標準的愛國工程師)!

當您接受任務時,有多少人冷嘲熱諷,“自不量力”“不過花幾個錢罷了”更有甚者,說您是“膽大妄爲”,您一定知道困難重重,但您毅然接受任務,體現了您愛國知識分子的愛國心和民族責任心,讓那些想控制我國北部的帝國主義者望洋興嘆。

1905年8月,京張鐵路正式開工,緊張的勘探、選線工作開始了。您親自帶學生和工人着,揹着標杆,經緯儀,日夜奔波在崎嶇的山嶺上。一天傍晚,猛烈的西北風捲着沙石在八達嶺一帶呼嘯怒吼,颳得人睜不開眼睛,測量隊急着結束工作,填個測得的數字,就從巖壁上爬下來。您接過本子,一邊翻看填寫的數字,一邊疑惑地問:“數據準確嗎?”“差不多”測量隊員回答說。您嚴肅地說:“技術的第一個要求是精密,不能有一點模糊和輕率,‘大概’‘差不多’這類說法不該出自工程人員之口。”接着,您背起儀器,冒着風沙,又吃力地攀到巖壁上,認真地重新勘測了一遍,修正了一個誤差。當您下來時,嘴脣都凍青了。

可見您對這次修建的重視,和對這次修建的負責。

詹天佑爺爺,您不愧爲中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不愧是“中國鐵路之父”,您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鐵路事業,您是我們中華兒女學習的榜樣!是我們民族的驕傲!于謙的《石灰吟》也正是您的精神寫照!

關於《戰爭與和平》閱讀感想 篇11

邊城,在沈從文筆下哭泣。這是一座美麗卻籠着一層紗的城,它在歡與悲的接壤,獨自徜徉。

白江,是夾雜在山與岸之中的,要想出城到外邊去,只能乘渡船。那是艘不大的渡船,由一個老頭子擺渡。他有一個孫女叫翠翠,翠翠媽在生下她時就死了,翠翠爸也在不久後自殺,只留下老頭子獨自照料翠翠。儘管只留下祖孫二人,日子過得倒也甜美。在翠翠十三四歲時,已出落得娟秀美麗,得到城裏許多人的尋求,特別是船總的兩個兒子——大老和二老。可是,由於種種原因,大老在水中淹死,二老遠走他鄉。翠翠的親人——爺爺,也在電閃雷鳴的夜晚,靜靜地死去了。書的結尾,翠翠被接到了船總家,苦苦地等候二老回家……

不論終究二老是否回來,在我看來,都不或許成果一段他與翠翠的夸姣姻緣。由於二老關於翠翠的愛並不是真愛。真愛是經得起種種苦難與檢測的,比方金庸筆下的楊過與小龍女,他們之間有過綿長的別離,也有存亡的檢測,終究卻不離不棄,這纔是真愛。或許二老仍愛着翠翠,可是他能放掉自己同胞兄弟的恨,放掉全部,放掉所謂的體面嗎?他已然現已下定決心去了桃園,那麼即便有朝一日回來,說不定也已是有家室的人了。在今後的日子裏,翠翠必將過着仰人鼻息的日子,如林黛玉一般。船總收養她,是由於二老,假如二老不歸,莫非他們就會輕易地把他嫁出去嗎?他們只會讓她等,等那個或許再也不歸的人。

關於《戰爭與和平》閱讀感想 篇12

佛曰: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

衆生皆有佛性,衆生皆可成佛。佛,從人也。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故事發生在一個名爲“趙莊”的村子裏。這裏家家戶戶安居樂業,像桃花源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有一荸薺庵,是住和尚的地方。

佛家講,凡是皈依我佛的人都應受持清規戒律,但這點在荸薺庵這裏彷彿沒有怎麼體現,這裏的和尚一點都不像和尚。不做早課不做晚課,不解佛經不講禪語,抽菸娶老婆,和平常人一樣打牌殺豬吃肉,唯一的不同就是在殺豬之前要念經超度一番:一切胎生、卵生、息生,來從虛空來,還歸虛空去,往生來世,皆當歡喜,南無阿彌陀佛!

這是汪曾祺筆下的鄉村世界,一個理想中的世界。沒有疫病災害,只有風調雨順。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自然中帶着裏分隨性,溫馨又恬靜。從不在乎這個桃花源之外的世俗觀念,和尚又怎麼樣?和尚也可以吃肉,反正沒有人來口誅筆伐,清規戒律是什麼,只要自己過得歡喜就好。

所有人都在這樣自由隨性和諧的氛圍中生活。故事的主人公明海在荸薺庵做和尚。平時念唸經,掃掃地,庵裏不忙的時候就去隔壁找自己的青梅竹馬小英子。小英子活潑可愛,聰明機靈,他們從小一起長大,搗搗亂,聊聊天,或者在田裏除草幹活……時光荏苒,無形中,年歲漸長的他們被佛家講的“因緣”緊密聯繫在一起。

明海到了去縣裏的善因寺受戒的年紀。受戒就要燒戒疤,好端端的腦袋上燒十二個洞,疼不要緊,重要的是受戒之後如果想成爲沙彌尾,當上方丈,就更應當受持吾佛清規,潛心悟佛,不可被凡俗之事纏身,更不可去沾染塵劫。因爲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修佛,要的是無憂亦無怖。

受戒完,小英子接明海回去。在船上,她問了許多和受戒有關的問題,明海也一板一眼的回答。小英子將船劃了一氣,突然道:“你不要當方丈!”明海毫不猶豫的答應道:“好,不當。”“你也不要當沙彌尾!”“好,不當。”情竇初開的年紀,藏在心底的暗戀,變成言語表達出來,就是無論你說什麼,我都答應你。

看着木訥內斂的明海,小英子又道:“我給你當老婆你要不要?”真切又直接的告白話語從勇敢大膽小英子口中說出,既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明海的回答則是:“要。”

清規戒律統統拋在一邊,佛太縹緲,太遙遠,唐三藏西行求佛法尚且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所以在成佛之前,要先成爲人。

於是,互相表明心跡的兩人划着小船盪到了蘆葦深處,此刻日頭溫和,微風正好。

不像倉央嘉措“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那樣將人的七情六慾與佛法放在對立的兩面,汪曾祺的書中世界則是盡力營造一種和諧的狀態。拂、沸、咈、狒——“佛”,人也。

未能成人,如何成佛?

這裏沒有世俗眼光,沒有他人的訝異與否定,我喜歡你,你也喜歡我,這樣就足夠了。

佛曰情劫難渡,但情之一字,雖萬般苦楚,卻也能予人快樂與安慰。又怎能說它是劫?

佛曰一切皆是妄念,但人生走一遭,未經歷愛怨嗔癡,又怎知世事虛妄與否?

與喜歡的人,做快樂的事,嚐遍世間滋味,不問是緣是劫。

因果自有定數。冥冥中,一切早已註定。修佛之路長漫漫,要成佛,先成人。

關於《戰爭與和平》閱讀感想 篇13

在魯迅先生的描述中,我才真正地瞭解到了一個真實的範愛農先生,他的外表雖然十分冷淡,但是在他的外表下充滿了他當時對整個黑暗社會的焦慮、擔憂和痛惡,他對社會上的那些骯髒、齷齪的反動勢力投以“白眼”……他借酒消愁,對社會進行冷嘲熱諷,最後溺水身亡。讀完全篇文章,纔可以體會到魯迅先生對範愛農先生的無比欽佩之心、無比懷念之情。

在我看來,魯迅先生、範愛農先生和徐錫麟先生都是值得我們敬仰的先輩。他們同情廣大勞動人民,胸懷着一顆不與反動勢力妥協,並堅決與之抗爭到底的決心。

魯迅先生獨特的寫作手法,也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他在《範愛農》一文中,先從表面言行去描寫範先生的如何可惡、如何可恨,再漸漸地引領着讀者走近、深入範先生憂國憂民的赤子之心。

關於《戰爭與和平》閱讀感想 篇14

雙腿癱瘓以後,我的脾氣變得暴躁無常,望着天上北歸的雁陣,我會突然把面前的攻璃砸碎;聽着錄音機裏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牆壁。母親這時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着我的動靜。當一切恢復沉寂,她又悄悄地進來,眼圈紅紅的,看着我。“聽說北海的花兒都開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總是這麼說。母親喜歡花,可自從我癱瘓以後,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這兩條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麼意思!”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說:“咱孃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

那天我又獨自坐在屋裏,看着窗外的樹葉“刷刷拉拉”地飄落。母親進來了,擋在窗前,“北海的菊花開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臉上現出央求的神色。”什麼時候?”“你要是願意,就明天?”她說。我的回答已經讓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說。她高興得一會兒坐下,一會兒站起。“那就趕緊準備準備。”“哎呀,煩不煩!幾步路,有什麼好準備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邊,絮絮叨叨地說着:“看完菊花,咱們就去‘仿膳’,你小時候最愛吃那兒的豌丘黃兒。還記得那回我帶你去北海嗎?你偏說那楊樹花是毛毛蟲,跑着一腳踩扁一個……”她忽然不說了。對於“跑”和“踩”一類的字眼兒,她比我還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那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在秋風中正開得爛漫。我懂得母親沒有說完的話。妹妹也懂。我倆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

關於《戰爭與和平》閱讀感想 篇15

《四世同堂》是中國作家老舍的長篇小說,它講述了住在“小羊圈”裏祁瑞宣一家人在北京淪陷時期內平凡而又不甘於平凡的一段生活。

祁瑞宣是一家之主,爲人寬厚溫和,但還有中國人的血性,他在北平剛剛淪陷的時候,將自己的三弟送出去抗戰,並且告訴學生和街坊們,中國沒亡國,他就像黑暗中的一顆星星,雖然不是很亮,卻能帶給人希望。

錢默吟是一位詩人,因爲他的二兒子仲石摔死了一車的日本兵而遭到了日本人的毒打,回來後,變成了一位愛國詩人,他整日不斷地奔走,遊說更多的年輕人加入抗日的隊伍。

冠曉荷,一個徹頭徹尾的漢_,每天想的只是如何升官發財和一些佔便宜的瑣事,靠着出賣身邊的人和事賺取些許蠅頭小利。

這三個人,性格迥然不同,其實這就是老舍先生總結的中國人的三大性格種類。如果中國都是像祁瑞宣這樣的人,那麼日本人入侵北平就是偶然事件;如果中國人都是像錢默吟一樣的人,那麼中國決不可能被日本侵略;如果全都是像冠曉荷這樣的人呢,中國是必然要滅亡的。

一個民族如果沒有應有的血性,變得像綿羊一樣軟弱,任人宰割,那它註定是不會長遠的。但在整本書中,這段描寫給我的感觸最深:“他看着自己的一雙手,一雙白軟的手,他苦笑了一下,這樣的手是打不了人的。”這句話讓我看到了中國人軟弱的性格,這是中國人根深蒂固的觀念,但接下來的他們祁瑞宣和錢默吟做做的事情卻大出我的意料之外,在隱忍的同時,卻憑着自己的一腔熱血,默默的做着潛移默化的反抗,在周圍中國人的心中種下一顆反抗的種子,點燃一盞希望的燈火。這纔是中國人的血性所在,中華民族長存的血性所在。

關於《戰爭與和平》閱讀感想 篇16

走進名著的世界裏,與它一起優雅,一起盪漾。——題記  法國大文豪——大仲馬寫過一本小說《三個火槍手》,這本書讓我們知道了友誼的真諦,感動,真情在書中很快就能找到。故事內容也十分精彩。  《三個火槍手》是法國十九世紀浪漫主義作家大仲馬的著作之一,又譯《三劍客》,《三統士》,《俠隱記》……該小說以路易十三時期爲法國宮廷爲背景,描述年輕的男主人公德·阿爾塔尼昂從法國鄉間,帶着父親的囑託,來到巴黎,最終成爲一名火槍手的故事。德·阿爾塔尼昂和“戰術專家”阿託斯、“大力士”波爾託斯、“美男子”阿拉米斯結成了生死之交,四個人捲入了路易十三和紅衣主教黎塞留以及其他國家和黨羽的較量。共同經歷了一系列冒險。  《三個火槍手》是大仲馬的成名作之一,100多年來被不斷翻譯成各種文字,書裏也塑造了一系列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如德·阿爾塔尼昂的機智勇敢、阿託斯的嫉惡如仇、波爾託斯的粗魯莽撞、阿拉米斯的文雅靈活……他們爲了和平,一次又一次地克服困難,取得勝利。在這期間,他們沒有一個人放棄,堅強不屈的品質怎麼不值得我們學習?他們是友誼、青春、膽略的象徵,演繹着善良與邪惡、忠誠與背叛的永恆主題。  他們四個“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友誼是多麼可貴呀!它能爲了別人捨棄自己的幸福;它能爲了別人用生命做;它能爲了別人而犧牲自己。“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正是這樣,他們的冒險才得以成功。  世界上能有多少知音呢?能有多少像書中主人公那樣的“黃金搭檔”呢?所以真正的友誼是寶貴的、是無暇的、是純潔的、是善良的。如果你擁有這樣的友誼,那你一定要把它把握好,不然到時候你後悔也來不及。

關於《戰爭與和平》閱讀感想 篇17

茅盾說,蕭紅是以含淚的微笑回憶呼蘭河這座寂寞的小城。他並不像一部嚴格意義的小說,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對於茅盾的這一評價,“並不像一部嚴格意義的小說”這一點,讀過以後深有體會。但我並不認爲蕭紅的《呼蘭河傳》是敘事詩風土畫或者歌謠,或者說,這些並不夠。

隨季節消長的大泥坑及因此而有的便宜豬肉,夜一來就有的蛤蟆叫和蟲叫,八月的女人漿衣服、拆被子、錘幫錘,早晚街巷叮叮噹噹的亂響……日子不溫不火,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來回循環地走,在這樣的小城裏,生活理應如此,卑瑣而平凡。

呼蘭河城裏的人信大神二神,拜娘娘廟,有爲纏綿病榻的親人請來的大神,就有呼朋引伴頭看跳大神的鄰里。鼓聲敲得有腔有調,趕上雨夜就格外淒涼“寡婦可以落淚,鰥夫就要起來彷徨。”請神爲了治病,卻使街坊感慨興嘆,終夜不能已的也常有。不知是天上的神太忙,來不及庇佑這卑微的生命,還是這大神功力尚淺,不能通靈?“人生爲了什麼,纔有這樣淒涼的夜。”第一次看到此處,覺得這樣的感慨實在突兀莫名。蕭紅一生與貧困苦難爲伴,悲劇緊貼她的肉身,對一個女人,她經歷的實在太多,用她自己的話說,一生走的都是敗路。蕭紅最後淪落於香港,病魔纏身,寫回憶錄,寫呼蘭河傳。“老,老了也沒有關係,眼花了,就不看;耳聾了,就不聽;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動了,就癱着。這有什麼辦法,誰老誰活該。”經歷了這一世的風雨,生於她,也未免沉重。遲子建的北極村是純澈的明麗油畫,大朵的葵花和夢裏的家;蕭紅的呼蘭河城是輕描淡寫的水墨,生命走到如此,她已調不出許多色彩,只得用簡單的灰白墨色塗出一片黯淡與寂寞。

《呼蘭河傳》是一部很單純的作品,沒有太多複雜的人物性格與情節,像是在講故事,而不是演劇本。生者如蕭紅,想必很難再用控訴與疾呼來一發胸中苦悶,所以呼蘭河傳儘管“好看”的很,卻同樣“難言”的很。就像一個虛弱的病人,回憶着有過生活,儘管想要努力微笑,卻難掩哀傷。因爲過去越是單純,就襯得現實越發傷痕累累。

“滿天星光,滿屋月亮,人生如何,爲什麼那麼悲涼?”

這又何嘗不是她的人生一嘆?

關於《戰爭與和平》閱讀感想 篇18

《堂吉訶德》主人公原名叫阿倫索·吉哈達,是一個鄉紳,他讀當時風靡社會的騎士小說入了迷,自己取名叫堂吉訶德·德·拉曼恰,又物識了一位僕人桑丘和鄰村一個小姑娘,取名杜爾西尼婭,作爲自己終生爲之效勞的意中人。然後騎上一匹瘦馬,離家出走。堂吉訶德還按他腦子裏的古怪念頭行事,把風車看作巨人,把羊羣當作敵軍,把苦役犯當作受傷的騎士,把酒囊當作許多荒.唐可笑的事情,他的行爲不但與人無益,自己也捱打受苦。他最後一次到家後即臥牀不起,臨終才明白過來。他立下遺囑,唯一繼承人侄女如嫁給騎士,就取消其繼承權。

初讀《堂吉訶德》,我認爲它只是一部滑稽可笑的庸俗之作,主人公神經質的“勇敢精神”在書中表現得淋漓盡致,讓人越發看不起他。但是細細品讀,又覺得書中蘊含了一種道理。人們的本質就是爲自己的目標而不顧一切地去追求。在現實的過程中,那位瘦骨嶙峋像高粱稈兒似的遊俠騎士,那位奇想聯翩的紳士,時刻體現出他的正直、善良的本性,這是人類最崇高的精神,因爲太單純了,才鬧出許多笑話。

塞萬提斯寫《堂吉訶德》,爲的是打擊、諷刺胡編亂造、情節離奇的騎士小說及其造成的惡劣影響。本打算寫成幾個短篇故事,後來寫着寫着,他把自己的生活經歷和人生理想都寫進去了,思想內容越來越豐富,人物形象越來越現實,直至描繪了西班牙社會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成爲我們瞭解和研究當時西班牙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習俗的一部百科全書。塞萬提斯在《堂吉訶德》中一方面鍼砭時弊,揭露批判社會的醜惡現象;一方面讚揚除暴安良、懲惡揚善、扶貧濟弱等優良品質,歌頌了黃金世紀式的社會理想目標。所有這些都是人類共同的感情,它可以穿越時空,對每個時代,每個民族,都具有現實意義。相隔四個世紀,仍感動着每一位讀者。

《堂吉訶德》中出現近700個人物,描寫的生活畫面十分廣闊,真實而全面地反映了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西班牙的封建社會現實,揭露了正走向衰亡的西班牙王國的各種矛盾,譴責了貴族階級的無恥,對人民的疾苦表示了深切的同情。我想:正是這個原因促使這部作品被世界54個國家和地區的100名作家推選成爲最優秀的經典文學名着。

關於《戰爭與和平》閱讀感想 篇19

我看過很多的書,看起書來沒完沒了,做作業是,也總是情不自禁的遨遊在書的王國。

一次做閱讀題,我看了一篇閱讀上的文章,有看下一篇,心想“只是看幾篇而已,耽擱不了多少時間。”就一直不能自已地看下去。看着看着,我眼睛有些酸了,休息一下,伸了一個懶腰,喝點兒水,眯着眼睛一看,啊!都九點半了,我馬上就開始趕作業。大事不妙———爺爺來檢查作業了!爺爺拿起心語本,臉色驟然大變,教訓了我一頓,這次的作業在十點後才完成。“哼,誰叫文章這麼吸引然,作者寫得太好了,也不能怪我呀。”我心裏不服氣。唉,因爲趕作業就導致我當晚沒休息好。可是我還是好了傷疤忘了疼,我依然還是犯了同樣的“錯誤”。哎,都因爲書的魅力太大了啊!

只要你一來我家裏,就會聞到一股濃濃的書香味,不信,你就來看看吧。

我臥室裏,你會看到一個大書櫃,裏面擺滿了書,你肯定一時半會看不過來。我小時候有一張書桌,現在成了名副其實的“書”桌咯,上面擺滿了書,有些我都還沒來得及看呢,那些書簡直堆成了“摩天大樓”,彷彿再加幾本書,那幾座“摩天大樓”就要垮啦!

只要一有時間,我就會捧起一本本書,津津有味地看起來。有一次,我看得入了迷,同學讓我去玩我最愛的運動———打乒乓球,我都沒捨得放下書呢!

我愛讀書,所謂“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看了那麼多書,也是有回報的,“第二十屆現場作文賽”我獲得了三等獎,我原來可是最怕寫作文的哦!書帶給我們必不可少的精神糧食,所以,大家一定多看書,讓書成爲我們最好的朋友!

腹有詩書,氣自芳華!

關於《戰爭與和平》閱讀感想 篇20

《浮士德》是歌德根據流傳於民間的有關浮士德的故事而寫成的一部悲劇,這個民間故事含有強烈的悲劇因素,在浮士德身上反映了新舊交替時期宗教與科學、理智與情感、神性與人性、因循與追求的各種衝突。

歌德筆下的浮士德是文藝復興時代一個巨人的形象,他厭惡宗教和傳統加於他身上的束縛,渴求生活,不斷進取,爲實現人的價值、生活的真諦而不停地追求。在浮士德身上有着一種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和純潔,這種活力就是對人的存在的意義進行鍥而不捨的探求,就是在不斷克服錯誤和過失中去追求真理,最後走上正途。就在對“最高存在”的意義的探索中,他要把全人類的苦樂集於一身,要在個人的內心中領略人類的全部感情。他衝破了知識的牢籠,擺脫了官能的享受和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情的羈絆,走出了“小世界”,而進入了“大世界”。在這個“大世界”中,他曾爲帝王服務,曾同古代的美結合,但這給他留下的是一片空虛和一場幻景。最後他在爲人類造福、征服大自然的宏偉鬥爭中,感到了最大的滿足,得出了智慧的最後答案,

浮士德所得出的最後答案無疑是積極的,但有着空想的性質。離開改造社會單純地改造自然,到頭來也只能是一個幻想。失明的浮士德把魔鬼爲他挖掘墳墓的場面當作是他的人民與大海搏鬥的壯麗景象,爲這種幻想提供了一個例證。這也正是浮士德悲劇意義之所在。

我特別欣賞書中浮士德所說的一句話:“我要縱身跳進時代的奔波,我要縱身跳進時代的車輪;苦痛、歡樂、失敗、成功,我都不問,男兒的事業原本要晝夜不停。”雖然浮士德是一個悲劇人物,但是從他身上體現出來的這種面對人生的積極態度和積極的進取、追求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關於《戰爭與和平》閱讀感想 篇21

宋江和武松在柴進家裏相伴十幾天,武松病好以後,就去清河找自己的哥哥,走了半天路,已經響午了,武松的肚子也餓了,就去路邊的小酒攤,準備喝點酒吃點飯。一轉身看見邊上掛着一個酒旗,上面寫着三碗不過崗,武松不在意,走過去坐了下來。然後叫道:“小二,快拿酒來,”酒一上來,武松先喝了兩碗,又讓小二添酒,小二說:“客官,旗上寫了三碗不過岡,你還是少喝點吧!”武松不聽勸,一下連喝了十八碗,喝完以後站起來就上了岡。剛上岡就碰見了一隻大老虎,老虎是又飢又餓,一見武松就直接撲了上去,武松縱身閃開,然後趁着老虎轉身的時候,一棒朝老虎的頭上打去,沒想到打偏了,這下把老虎惹惱了,老虎又兇猛的朝武松撲去,武松縱身一躍,跳到老虎的身上,用拳頭猛打老虎的頭,把老虎打的滿嘴吐血,直到打死。

在文章裏武松用棒子打偏了,說明武松內心很亂,但是他冷靜後,就打死了老虎,當我們面對困難的時候,一定要努力的克服,只有這樣才能成功。

關於《戰爭與和平》閱讀感想 篇22

《受戒》描寫了一個令人嚮往的世外桃源。在清香的蘆葦蕩中,幽靜寺廟裏青澀拘謹的小和尚明子,淳樸水鄉里率性天真的農家女小英子,發生了一段純美得驚世駭俗的初戀故事。

故事發生在庵趙莊,這裏的人們淳樸善良,熱愛生活。“在庵趙莊這個地方,是出和尚的。” 荸薺庵裏的僧侶生活與一般人們印象中的迥然不同,完全沒有一般佛門寺廟裏的清規戒律,甚至連“清規”這兩個字都沒有人提起。

荸薺庵裏的和尚,只要會一點做法事的基本功如放瑜伽焰口,拜樑黃懺之類,從此就可以吃現成飯,可以賺錢,可以還俗,可以娶親,還可以買田置地,過優哉遊哉的神仙日子。

庵裏的老師傅終日枯坐在那“一花一世界”裏沉醉。大師父仁山是“當家的”,管着經賬,租賬,債賬三本帳簿,在庵裏從不穿袈裟,經常是披件短僧衣,袒露着他那黃色的圓肚皮,光腳趿拉着一雙僧鞋;其他兩位師傅也是各有千秋,二師父仁海是有老婆的,甚至每年還把他老婆接來避暑納涼;三師父仁渡更是不僅人漂亮,還有一手“飛鐃”的絕活,甚至每場法事之後,村裏就會有大姑娘或小媳婦驀然失蹤,跟和尚跑了。最讓人詫異的是他們吃肉從不瞞人,甚至過年的時候就在大殿上殺豬。

這裏的和尚過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祥樂時光。和尚們娶妻養子,打牌賭博,殺豬吃肉,唱山歌小調。他們過着“俗人”的生活,享受着人性、人情煥發出來的歡樂與愉悅。這些都印證着和尚的俗人化與宗教的世俗化。《受戒》解構了佛門的莊重嚴肅,打破了人與宗教間的隔膜。小說的主人公明海隨舅舅仁山和尚來到了荸薺庵當和尚,認識並熟識了活潑可愛的小英子,漸漸的,他們成了好朋友,明子經常上小英子家,就這樣,他們間朦朧的初戀就悄然萌生了。

明海看到小英子挎着一籃子荸薺回家,在柔軟的田埂上留下一串腳印,明海看着她的腳印。傻了。五個小小的趾頭,腳掌平平的,腳跟細細的,腳弓部分缺了一塊。明海身上有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感覺,他覺得心裏癢癢的。這一串美麗的腳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亂了。這就是朦朧,純美的初戀,有着愛情的懵懂,有着愛情的想往,就是這種感覺,小英子和明子之間的感情纏綿悱惻,婉而成章,深深印到人心裏去。再後來,小英子划船接去燒戒疤的明海回來,兩人互許終生。

小和尚明海與小英子相愛的過程描寫是一種返璞歸真的象徵,表明了對美好自由人性的禮讚。本文自始至終渲染的這種古樸淳厚的民風得到了昇華與深化。“受戒”與“情愛”這兩個看似對立的命題在這裏奇特地統一起來了。

《受戒》通過江南水鄉佛門弟子世俗化的故事,描寫了普通人的人生歡樂,表現了人性的解放,表達了對淳樸的民間日常生活的肯定與讚美,也含蓄地表現出對清規戒律的否定與嘲諷。汪曾祺說:“我寫《受戒》主要是說明人是不能受壓抑的,反而應當發掘人身上美的詩意的東西,肯定人的價值,我寫了人性的解放。”光明潔淨的明海與淳樸多情的小英子之間“桃花源”式的自然純樸生活理想正是自由人性的寫照。

《受戒》採用了散文化的小說結構,結構散漫、隨意、淡泊,具有詩的格調和韻律,風俗化的氣氛營造,體現出民間生活的閒適和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向讀者鋪開了一幅幅優美的水鄉風俗畫。文章語言風格閒淡典雅,敘述用語具有文言色彩,古樸而老成。

關於《戰爭與和平》閱讀感想 篇23

這幾天我讀了一本餘華的小說《活着》,讓我感受很深刻。這本書講述了福貴苦難不同尋常的一生。福貴經歷了人生的痛苦,一是家境由富到窮的巨大落差,二是所有的親人都死去了。尤其是當他所有的親人都離他而死去時,他心底那種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在全身,鮮血都流出來了……但他卻奇蹟般地挺了過來,依然樂觀豁達地面對人生。到風燭殘年之時,依然牽着一頭老牛做伴過日子。

讀過了《活着》這本書,想想自己以前的成長歲月,我明白了在人的一生中,總會經歷種種磨難,總會遭遇無數的坎坷挫折,總會體驗到痛苦難當的心情…….回想一下自己,當自己還幼小的時候,總認爲沒有人喜歡自己,沒有人理解自己覺得很是煩惱,總認爲被父母責罵,被老師冷落,被同學嘲笑的日子就是痛苦的人生。還認爲學習成績不好,遭遇流言蜚語的打擊,遭遇考試失敗,就是沒有希望的的人。讀過《活着》之後,我才發覺跟福貴經歷的這一切比起來,這根本就不算什麼!我才知道福貴在經歷一種無言的痛苦,一種只能由自己柔弱的肩頭去扛的痛苦。

《活着》說了一種樂觀的精神,福貴承受了一切的苦難,可他從來沒有放棄過生存,這讓我受觸動最深。他不過是個普通人,他不懂生存有什麼深奧的意義,他只知道活着就是一切了,只要活着什麼都有可能。然而跟福貴承擔的痛苦比起來,有時候我們顯得很消極,遭遇到一些小小的挫折就開始垂頭喪氣。現在想想實在是太不應該了。

《活着》告訴我,讓我相信了只要我們在這個世界上還是滄海一粟,就應該懷着一顆感恩的心,好好的對待生命!好好活着!正是他想說的,也是我從中明白的一個道理。

關於《戰爭與和平》閱讀感想 篇24

高爾基曾經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認爲這句話說得很對。書就像一把鑰匙,幫我打開智慧的大門;書就像一艘小船,載着我在書的世界中遨遊;書就像一位老師,告訴我人生的道理。

在我的童年記憶中,我看過的書就像天上的星星,多得數不清。我看過《白雪公主》、《西遊記》、《醜小鴨》……每一個故事都深深地吸引了我,讓我懂得做人的道理。從此,我迷上了讀書。

我每個星期天都去書店看書。今天又到了星期天,我一想到馬上就可以到書店看書了,心裏就樂開了花。一路上,我感覺花兒對我點頭,鳥兒爲我歌唱,路上的行人似乎向我投來讚許的`目光。一眨眼的工夫,我已經到了書店。我好不容易纔擠到書店二樓。在一排花花綠綠的書中,我急切地尋找着上一次未看完的那本童話,啊,我終於找到了那本書。我找到座位後急忙坐下,津津有味地看着這本書。我忘記了時間,忘記了一切,完全沉浸在書的世界裏。正當我全神貫注地看精彩部分時候,突然聽到有人喊:“大家別再看了,下班了。”這一句喊聲把我從書中拉了出來。這時我才發覺已經在這裏讀了一下午書了,然後戀戀不捨地把書放回書架,走出了新華書店。

回到家中,有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去了“童話世界”。我遇到了海的女兒,她深深地打動了我,讓我明白了愛不僅僅是得到,更是成全和犧牲。當她變成泡沫的時候,我的心靈也浮出了美麗的泡沫,那是善良和崇高的品質。我還看見了醜小鴨變成白天鵝的事情,它使我明白了人生中的挫折和痛苦是不可避免的,要學會把他們踩在腳下。

書不斷的改變着我,讓我擺脫了無知和粗俗,讓我的眼界越來越寬,讓我的感情越來越豐富、細膩。書使我的童年生活變得豐富多彩,給我帶來無窮的樂趣。

關於《戰爭與和平》閱讀感想 篇25

我愛讀書,因爲它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我的心裏,有墨香的書架,鉛印的字體,薄薄厚厚,這便是書;有優雅的語句,深沉的思想,長長短短,這便是書;有古人的思想,未來的暢想,深深淺淺,這也是書。

兒時,翻開五彩的漫畫書卷,美人魚的善良,壞皇后的惡毒,唐老鴨的幽默深深吸引了我。在其中,我學會了辨別真善美,分清假醜惡。

後來啊,似乎是隨着年齡的不斷增長,思想的的不斷飛昇,猛然間,我發現自己愛上了經典名著,愛上了精美散文。那一本本經典名著是一個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一個時代最高文化的代表。在那裏,我讀到了魯迅先生他那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爲孺子牛的精神,看到了當時社會的腐朽,人的麻木,明白了何爲大寫的人。一篇篇精美的散文讓我認識了餘秋雨,徐志摩,冰心,席慕蓉餘秋雨讓我看見世界之廣,地域之寬,文化之深。徐志摩帶給我的是他的雅,他的雅不僅僅是在電視劇人間四月天裏所體現的那種優柔寡斷,還有康橋的美,沙揚娜拉的情。

我曾經爲書中的人物而熱血沸騰,爲他們的命運而感慨萬千,更爲許多高尚者而肅然起敬。在讀書中,我的心靈得到了陶冶,思想得到了昇華。我想可以用張海迪姐姐的一句話來對讀書這個詞做個簡單的詮釋:我是船,書是帆,儘管生活的大海有時還會濃霧迷漫,還會有狂風巨浪,但有了帆,我的航線就不會偏離,我的船就不會沉沒一本本書牽着我的思想四處漫遊,從遙遠的古代到五彩的現在,從幽靜的山村農舍到繁華喧鬧的異國城市,都留下了我思想的航跡。古今中外,聖賢哲人,睿智的思想和淵博的`學識,形形色色的生活,境遇,夢想和希望,都留下了我觸摸的手印。

書,它伴隨着我成長,爲我插上理想的翅膀,我愛讀書。

關於《戰爭與和平》閱讀感想 篇26

很久之前就知道《包法利夫人》的內容梗概。今天夏天終於有機會讀它。

夏爾其實並沒有真才實學,他莫名其妙地通過了醫學考試,成了一名醫生。他的第一任妻子是個中年寡婦,妻子死後,他又娶了鄰村的一個農民的女兒愛瑪。他開始行醫就名聲大振,在治好了愛瑪的父親的病後,愛瑪稀里煳塗地嫁給了他,成了包法利夫人。婚後愛瑪生活孤寂,她開始思考愛情和男人。她認爲自己的丈夫應該有異於其他一切男人,他應該是漂亮的、有靈性的、出類拔萃的、迷人的。然而,她的丈夫卻粗俗不堪。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們應邀參加一個舞會,她見到了一些上流社會的男人和女人。她和男人跳舞,玩得很開心。回到家後,她還想念着她的舞會。包法利見他整天鬱鬱不樂,便決定搬家。

他們從道特到了永鎮。她懷孕了。到了永鎮,她遇到了青年男子雷宏,他是個文書。她和他談戀愛。女兒出生後,交由木匠的妻子餵養。她有更多的時間和雷宏談情說愛。不久雷宏離開了永鎮,她要跳樓,被夏爾發現並阻止了。很快她又遇到了羅道夫,羅道夫叄十出頭,有和女人交往的豐富經驗。他們相愛了,偷偷交往了叄年。最後愛瑪要和他私奔,他逃跑了。愛瑪失戀了,她病得要死。夏爾細心照顧她,她慢慢恢復健康。在魯昂看戲時,她又遇到雷宏。雷宏這次一定要得到她,他們在一起了。她愛得太瘋狂,不停地給情人送禮物。以至最後負債累累,法院要扣押她的不動產。她的情人幫不了她,她服毒自殺了。在她死後不久,夏爾發現了她兩個情人寫給她的情書。他說這是命。再後來他也死了。他們的女兒被送給一位姨媽撫養,姨媽生活窮苦,把她送去做工。

整個小說寫得就是一個女子企盼更絢麗的人生,在幻想與現實之間掙扎。我理解她。她的悲慘結局,不能怪她喜歡幻想。她一開始就錯了。她年輕還讀過書,不應該按着父親的意思嫁給沒有才學而又粗俗的夏爾。她並不瞭解他,只知道他有名氣。婚後才感覺和他生活並不幸福。她內心孤獨,渴望有激情的生活。當她遇到比夏爾好得多的男人,她就開始外遇。夏爾粗心大意,什幺都發現不了。爲了向情人表達愛意,她大肆揮霍錢財,欠了很多賬。於是就有了最後的悲慘結局。

歸根結底,她失敗的塬因有兩點。第一,她不該嫁給夏爾。第二,她不應該給情人送禮物。約會中應該男人付賬,女人不應該爲錢煩惱。外遇沒有什幺,她那幺漂亮、又聰明,怎幺甘心呆在家裏無所事事?只不過什幺都得有個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