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課》(精選20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85W

《最後一課》 篇1

這篇小說寫於1873年,以剛剛結束兩年的普法戰爭爲背景,反映了阿爾薩斯淪陷後,當地人民在侵略者強行禁教法國語言時所表現出的悲憤情緒和愛國精神。

《最後一課》(精選20篇)

“我的最後一堂法語課!”“現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捨不得跟它們分手了。”小弗郎士懊悔地說。

“法國語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最明白,最精確;又說,我們必須把它記在心裏,永遠別忘了它,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韓麥爾先生說。

是啊,掌握了自己祖國的語言,就可以激起人民的愛國意識,從而團結起來,打敗醜惡的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說到這兒,使我便想到了我們民族的語言——漢語。

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基石,尤其是我們的漢語,屬於獨特的詞根語——漢藏語系,而我們的漢字,集表意,錶行,表音於一體,象形,會意,指事,形聲,轉註,假借六書更是我們的瑰寶,是我們的獨特文化傳統的根基,它的構詞與句法、語法與我們的傳統思維模式關係極大。漢字更是我們偉大古國凝聚統一的一個重要因素。

我們正大張旗鼓地宣傳弘揚傳統文化,然而,語言文字的一些狀況卻令人擔憂,值得引起我們的重視。

例如電視屏幕上常常出現的錯別字,包括面向境外播出的節目。

例如,獲得大獎的作品中出現“你家父”這樣的句子,他不知道尊稱別人的父親是“令尊”,謙稱自家的老爺子纔是“家父”。

各種對聯包括刊載在媒體上的與貼在門上的,很多是對對聯的嘲笑,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句話,不講平仄,不分虛字實字,不講比較襯托,硬寫在那裏了,實在是對中文的不尊重。看這樣的對聯,有時真與吃一個蒼蠅一樣噁心。古代甚至曾經以“對對子”取士。如今成了這樣,令人能不痛心?

把小品演出中爲了搞笑而錯誤百出的詞句當成了範例,例如認爲“相當”是最高級的副詞,認爲“相當好”的程度高於“很好”。這足以令語文工作者嘆息!

媒體的一點玩笑,往往誤人子弟多多!當讀到“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時,有的孩子的第一反應竟然是“腳氣藥”,只因腳氣藥廣告中用了此句。再如“刻不容緩”某些地方,竟然不如“咳不容緩”那樣被青少年熟知。

當然不是故意,名爲調侃,實則糟蹋。

看到這些問題的存在,使我不得不發出這樣的呼籲“請愛護我們的語言文字。”不要讓我們的語文使用進入無序的狀態,成爲影響一代國人的文化大事了!

《最後一課》 篇2

國中語文第二冊選編的法國小說家都德的短篇小說《最後一課》,用第一人稱的口吻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頑皮不愛學習,也不知道什麼是國家命運、民族尊嚴的男孩形象----小弗郎士,通過上最後一堂法語課,他認識到普魯土軍隊不僅佔領了他的家鄉,還要剝奪他們學習本民族語言的權力實行奴化教育,這使得小弗郎士在心靈上精神上受到了極大的震動。在最後一堂法語課上,小弗郎士有對自己的悔恨、有對侵略者的憎恨,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當韓麥爾先生翻開講義又講法語課時、小弗郎士對自己平時最厭煩的語法,居然“全都懂”,覺得韓麥爾老師“講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讀完這篇充滿愛國主義激情的小說,對於我們這些從事教學工作的人來說,難道從這個故事中能不有啓示嗎?

因爲是最後一堂法語課,韓麥爾先生包括阿爾薩斯小鎮上的村民,都懷着極大的民族義憤來到課堂上,參與到這莊嚴而神聖的活動中來、使得課堂氣氛凝聚在一個前所未有的焦點上。韓麥爾先生面對這些平常不關心孩子學習的只顧自己幹活村民們和這些活潑可愛的孩子們----今後再沒有權力學習自己語言的孩子們,激動的情緒就像火山一樣噴發出來了。雖然小說中沒有詳細的描述,但可以想象得出,他最後一課的講解是充滿了對法國、對法語的真摯的熱愛之情,飽含着對民族語言深深的眷戀之情,一定是感人至深的。

因爲是最後一堂法語課,小弗郎士的心靈受到了很大的震動,他面對的嚴酷現實是他始料不及的,這突如其來的打擊,使得小弗郎士的思想一下子高度集中起來,他已經敏銳地感覺到,他不但花失去生養他的這塊再熟悉不過的土地,而且格失去一個民族賴以共同生存下去的紐帶----本民族的語言。一種懊悔、憤恨、失落、茫然的複雜情緒,一股腦兒涌上了他的心頭。面對如此不可抗拒的如此冷酷的現實,小弗郎士突然開始感到祖國的一切都是那麼美好,他悔恨自己沒有好好學習,愛國之心在此時此刻也表現的那麼強烈,他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過去討厭的東西一下子變得那麼可愛了,他眼裏的一切都跟“祖國”兩個字緊緊地不可分開了。這時的小弗郎士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該學的祖國語言知識都學好。

從小弗郎士思想行爲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的情節之中,我們應該從中受到一點怎樣的啓迪呢?我們常說學生是學的主人,是主體。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對提高教學質量起着至關重要的關鍵作用。這就要求我們教師不只要講好每一節課,更重要的是啓迪學生心靈深處的激情,使他們樹立遠大的志向,把學習與國家,人民的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鼓足上進的風帆、乘風破浪不斷向着新的高峯攀登。

《最後一課》 篇3

這篇小說寫於1873年,以剛剛結束兩年的普法戰爭爲背景,反映了阿爾薩斯淪陷後,當地人民在侵略者強行禁教法國語言時所表現出的悲憤情緒和愛國精神。

“我的最後一堂法語課!”“現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捨不得跟它們分手了。”小弗郎士懊悔地說。

“法國語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最明白,最精確;又說,我們必須把它記在心裏,永遠別忘了它,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韓麥爾先生說。

是啊,掌握了自己祖國的語言,就可以激起人民的愛國意識,從而團結起來,打敗醜惡的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說到這兒,使我便想到了我們民族的語言——漢語。

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基石,尤其是我們的漢語,屬於獨特的詞根語——漢藏語系,而我們的漢字,集表意,錶行,表音於一體,象形,會意,指事,形聲,轉註,假借六書更是我們的瑰寶,是我們的獨特文化傳統的根基,它的構詞與句法、語法與我們的傳統思維模式關係極大。漢字更是我們偉大古國凝聚統一的一個重要因素。

我們正大張旗鼓地宣傳弘揚傳統文化,然而,語言文字的一些狀況卻令人擔憂,值得引起我們的重視。

例如電視屏幕上常常出現的錯別字,包括面向境外播出的節目。

例如,獲得大獎的作品中出現“你家父”這樣的句子,他不知道尊稱別人的父親是“令尊”,謙稱自家的老爺子纔是“家父”。

各種對聯包括刊載在媒體上的與貼在門上的,很多是對對聯的嘲笑,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句話,不講平仄,不分虛字實字,不講比較襯托,硬寫在那裏了,實在是對中文的不尊重。看這樣的對聯,有時真與吃一個蒼蠅一樣噁心。古代甚至曾經以“對對子”取士。如今成了這樣,令人能不痛心?

把小品演出中爲了搞笑而錯誤百出的詞句當成了範例,例如認爲“相當”是最高級的副詞,認爲“相當好”的程度高於“很好”。這足以令語文工作者嘆息!

媒體的一點玩笑,往往誤人子弟多多!當讀到“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時,有的孩子的第一反應竟然是“腳氣藥”,只因腳氣藥廣告中用了此句。再如“刻不容緩”某些地方,竟然不如“咳不容緩”那樣被青少年熟知。

當然不是故意,名爲調侃,實則糟蹋。

看到這些問題的存在,使我不得不發出這樣的呼籲“請愛護我們的語言文字。”不要讓我們的語文使用進入無序的狀態,成爲影響一代國人的文化大事了!

《最後一課》 篇4

在前幾天,老師發給我一本《兒童文學》,我看了一篇文章《最後一課》。裏面的人物——譚千秋,他的所作所爲讓人感動的淚如雨下。這篇文章是近期發表的。文章的內容大概是講:在20__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省發生了舉世聞名的大地震。在四川省汶川縣僅一山之隔的漢旺鎮東汽中學成了一片廢墟。地震前,在東汽中學高二(1)班的教室還洋溢着同學們的歡聲笑語。直到上政治課時,可怕的地震就發生了,教政治的譚千秋老師反應最快。他快速的帶領同學們往樓下跑。後來,他聽見後面的同學喊了一聲:“教室裏還有幾個同學……”他又義無反顧地返回教室。在教室裏,有四個學生因害怕而躲在課桌底下。譚老師用自己的身體死死護住課桌下的他們。不過,他的手被落下來的石頭砸成了肉泥。他還鼓勵着學生堅強活下去。最後,譚老師還是被水泥板砸死了。當那四個學生知道他們敬愛的譚老師死去消息,悲痛萬分。他們立誓要活着出去,把譚老師的故事告訴天下人!還要把老師教他們的最後一課是如何堅強,堅持與捨己爲人的精神發揚光大!

讀了這篇文章,使我深深震撼。譚千秋爲了救學生而犧牲了自己的寶貴生命。但是,在生活中,想譚老師這樣的人不多。甚至與譚老師相反——他們遇到困難就退縮,還會放棄生命去尋短,去自殺。我看過這樣一則報道:有一個婦女,因爲她的孩子不見了,她着急過火,就從三樓跳下來而死。後來,她的孩子回來見到自己的媽媽竟然死了,他傷痛欲絕。如果那位母親不會過火地擔憂孩子,就不會發生悲劇了。但是,像譚千秋的人也有:我還記得小時候,爸爸曾經講過:在以前的人們挖煤礦,隨時可能發生大爆炸,生命時時刻刻都受的威脅。有一個煤礦小組在工作。突然之間發生了大火。人們都爭先恐後的涌向一個窄小的出口,大家都出不去。這時候,組長來了。他讓大家排好隊,一個跟一個出去。組長走在最後,被火燒死了……可見,這位組長的精神並不遜色於譚千秋啊!

所以,我們做人要捨己爲人,並堅強的活下去!

《最後一課》 篇5

快到聖誕節,我們卻學了一篇傷感的課文《最後一課》。

這篇課文主要講了小弗朗士和韓麥爾先生在最後一課上的所作所爲。其中韓麥爾先生說的那一番話頗爲感人,他說:“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從這可以看出韓麥爾先生是多麼地愛國。

我不禁又想起了抗日戰爭。那時的人們受盡戰爭的磨難,卻不屈於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所以他們挺過來了!他們可能不得不背井離鄉,不得不說日語,但他們沒有忘記自己是一箇中國人,要有中華民族的精神!所以他們勝利了,這是當然的。也許說不定多少年後,如果小弗朗士還沒有忘記祖國文化,沒有忘記韓麥爾先生的話,阿爾薩斯和洛林就能奪回來了!

所以我們一定要記住: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繼承人!

《最後一課》 篇6

我們現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繁榮富強,國力強盛。可這不代表每個人都在奮鬥、在努力!如今,有多少人真正在勤勤懇懇地努力着?大多數人都在不學無術,爲自身利益着想!再想想20世紀初的中國,遭受危機。當時是有一些賣國賊、漢奸,不以國家爲重、民族爲重,喪盡天良。但當時有那麼多中國人積極努力、熱愛祖國!雖然沒有現在的優越條件,但他們有着梅花般的骨氣,有着“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思想,有着“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氣概!以國家爲重,以人民幸福爲重。爲什麼!難道只有等到失去了才知道珍惜!

再比如說我,每次週末作業都一拖再拖,直到星期天才加緊地補,後悔自己爲什麼不早一些寫?可事已發生,只好熬夜加班。爲什麼!難道只有等到最後一刻才知道懊悔?

難道你想和《最後一課》中的人們一樣?難道你是等着中國滅亡時發奮學習?難道你是想等着危難時刻再悔過?

《最後一課》 篇7

讀了《最後一課》這篇課文,我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戰爭給無辜的人民帶來了什麼!或許,有一點還“不錯“,就是戰爭能讓一個人瞬間成長。但我想,誰都不喜歡這種”成長“方式吧!?

普法戰爭暴發後,從白髮老人到年幼小童,都是那樣地愛國!這,使我感動。

我不盡想起了,在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人民,也是如此,爲了祖國,不惜一切代價。雖然地域不同,種族不同,時代不同,但是戰爭對人民的損害卻是一樣一樣一樣地!

可惡的侵略者,該死的戰爭狂,無恥的叛國賊,他們是對不起國家,對不起人民,對不親父母,更對不起自己的罪人!

他說:“法國語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最明白,最精確。”又說,“我們必須把它記在心裏,永遠別忘了它,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看到法國人是這麼地愛護自己的語言文化,我不禁心有慼慼:中國的文化,絕版的文化,我們來遲了。

天空,流動歲月的雲。那場火還在燒嗎?美得心痛的風景固化爲刺,哽在你的咽喉,紅腫、發炎、結痂。之後,成了不堪回首的恥辱。飛濺的血淚溼透你顫動的靈魂。風輕輕地,翻越沉重的黃袍。看,記憶之外的笑容,沒有了內容。中國的文化,絕版的文化,我們來遲了。

你用含淚的聲音,一千次一萬次地嗚咽,輾轉於歷史的莽莽餘音。你在永恆中相思、相望,你在這迷茫的世界中,不可抑止地流淚。淚水緩慢地墜於地上,憂傷難訴。中國的文化,絕版的文化,我們來遲了。

我覺得母語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明的承傳載體。如果母語沒了,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將不復存在。因爲一國人民語言彼此不通,就是一盤散沙。

那麼,外語與母語到底哪個重要呢?

如今這個社會,不學英語你就別想上高中大學,更別想找個好工作了。既然外語如此重要,學外語的人多就不奇怪了。現在連幼稚園都開設英語課了。English成了全球通用的“國際普通話”,其他語種已經受到嚴重威脅,面臨消失的危險……這是不能忽視的。

當法國阿爾薩斯被普魯士侵佔,最後一堂法語課便顯得格外重要。“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正道出了亡了國的法國國民心聲。

“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

《最後一課》 篇8

曾經,我以爲,在我們的小小世界中,每個人都有自私的一面,都會以自我爲中心,但是當我學了《最後一課》後,就覺得這種想法是多麼愚蠢啊。

做父母的要關心孩子的學習,不要爲了賺錢,而耽誤了孩子的學習;做老師的也要關心、教育好學生,因爲這些孩子們中說不定就有“救世主”呢!

可惡的德國軍隊,爲什麼你們的野心要這麼大?爲什麼你們不會安分地守護好自己的國家呢?爲什麼你們要這麼殘忍的對待別人?爲什麼?

你們可否爲法國人民想過?國家被人侵略,被人佔領會令法國人生不如死!可是爲了自己的國家,他們不能死,他們要好好地活着!如果他們死了,法國將不復存在!

家長、老師、,最重要的是孩子們,你們醒醒吧,不要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我相信,只要你們努力,儘管國家被佔領了,但是骨子裏還是法國!

可是回頭想一想,我還真是沒有資格說這些話,我自己都沒有以身作則,貪玩得很啊!因爲我實在沒有什麼愁的,衣食住行全靠父母,但是仔細想一想又有一點後悔,因爲: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最後一課》 篇9

“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這是在閱讀法國小說家都德的短篇小說《最後一課》時給我感受最深的一句話。是啊,母語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都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母語沒了,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將不復存在。因爲一個國家的人們如果語言彼此不通,那不就是一盤散沙嗎?

因爲是最後一堂法語課,韓麥爾先生包括阿爾薩斯小鎮上的村民,都懷着極大的民族義憤來到課堂上,參與到這莊嚴而神聖的活動中來、使得課堂氣氛凝聚在一個前所未有的焦點上。韓麥爾先生面對這些平常不關心孩子學習的只顧自己幹活村民們和這些活潑可愛的孩子們----今後再沒有權力學習自己語言的孩子們,激動的情緒就像火山一樣噴發出來了。雖然小說中沒有詳細的描述,但可以想象得出,他最後一課的講解是充滿了對法國、對法語的真摯的熱愛之情,飽含着對民族語言深深的眷戀之情,一定是感人至深的。

因爲是最後一堂法語課,小弗郎士的心靈受到了很大的震動,他面對的嚴酷現實是他始料不及的,這突如其來的打擊,使得小弗郎士的思想一下子高度集中起來,他已經敏銳地感覺到,他不但要失去生養他的這塊再熟悉不過的土地,而且還要失去一個民族賴以共同生存下去的紐帶----本民族的語言。一種懊悔、憤恨、失落、茫然的複雜情緒,一股腦兒涌上了他的心頭。

面對如此不可抗拒的如此冷酷的現實,小弗郎士突然開始感到祖國的一切都是那麼美好,他悔恨自己沒有好好學習,當韓麥爾先生翻開講義又講法語課時、小弗郎士對自己平時最厭煩的語法,居然“全都懂”,覺得韓麥爾老師“講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愛國之心在此時此刻也表現的那麼強烈,他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過去討厭的東西一下子變得那麼可愛了,他眼裏的一切都跟“祖國”兩個字緊緊地不可分開了。

這時的小弗郎士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該學的祖國語言知識都學好。戰爭中的人們,無論從白髮老人還是到年幼小童,他們都是那樣地愛國!這,使我感動。我不僅想起了,在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人民,也是如此,爲了祖國,不惜一切代價。雖然地域不同,種族不同,時代不同,但是戰爭對人民的損害卻是一樣的!

作爲教師,我想,我們的任務絕不僅僅是講好每一節課,更重要的是啓迪學生心靈深處的激情,使他們樹立遠大的志向,把學習與國家、人民的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

《最後一課》 篇10

陳毅曾經說過:“祖國如有難,汝應作前鋒。”

祖國是我們人民共同維護且神聖不可侵犯的聖地。而在最後一課中小弗朗士因爲學不到祖國的語言而感到傷心。

《最後一課》主要講了因爲普魯士戰勝了法國,所以法國把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個省割給了普魯士。而普魯士希望這兩個省的人忘記法國,所以他們不許這兩個省教法語。而宣告下來的前一天,韓麥爾先生給小弗朗士等人上了最後一節法語課。

國家讓我們感到自豪,我在想如果我是小弗朗士的話,我該如何抉擇,我到底該選擇一生都不學習法語,還是學習德語。我想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前者,因爲和學業比起來國家纔是最重要的;但同時我也相信有一些人會爲了學業甘願放棄國家的榮譽。畢竟每一個人都是自私的。而《最後一課》表現了韓麥爾先生和小弗朗士等人對普魯士的痛恨,表現了他們強烈的愛國精神與愛國情懷。我相信法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個省,總有一天會回到法國的環抱中。

梁啓超曾經說過:“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屹立於全世界,則國屹立於全世界。”少年是國家繁榮昌盛的基礎,所以我們要好好學習,長大報效祖國。使祖國母親免受其外國的侵略。讓我們的國家變得更加繁榮昌盛,讓我們的國家站在世界的頂峯!

《最後一課》 篇11

今天,我讀了《最後一課》這本書,我讀了這本書以後感到受益匪淺。

這本書主要講了一個叫小弗朗士的法國小孩,小弗朗士他到學校上學,這卻是小弗朗士的老師韓麥爾先生給他們最後一節法語課。因爲,可惡的普魯士人佔領了小弗朗士的家鄉,小弗朗士連說自己祖國語言權利也被剝奪了。他們以後再也不能說他們祖國的語言,而是說普魯士人的語言。真實一羣可恨的普魯士人。

我們中國科技不算太發達,至今也沒有實現我們中國人的登月夢想。而美國呢?科技日益發達,處處想佔我們中國人的便宜。我們要勇於實驗,勤動手,動腦。讓我們成爲祖國的棟樑。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富。所以,我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爲祖國出力,讓科技日益發達。

《最後一課》 篇12

我輕輕擦去課本上的灰塵,緩緩的將課本一本一本的塞進書包。想到明天就再也不能上法語課了,想到韓麥爾先生再也不能教自己了,我的眼眶不禁溼潤了。但當我看到韓麥爾先生高大的背影時,似乎又聽到了韓麥爾先生鏗鏘有力的聲音:“法蘭西人是最有骨氣的,我們一定能取得最後的勝利!”我頓時堅強起來,忍住淚水,抓起書包衝出了教室。

當我走到大街上的時候,鎮上的鐵匠華希特這時正和他的徒弟在收拾行李,準備逃離這座魔爪下的城市。鐵匠華希特邊收拾着行李,邊對徒弟們說:“我們已經成了亡國奴了,說實在的,離開這兒是對的,指不定哪天又發生戰爭了呢!”聽到這兒,我抽了一下鼻子,心中酸酸的。那塊不吉祥的東西——布告牌,還站在原地,但是看它的人卻漸漸地走光了,大概不想沾上它的晦氣吧!此時的天暗了下來,下起了小雨,彷彿是上帝也在爲阿爾薩斯哭泣。

畫眉依舊是蹲在早晨的那棵大樹上,但它的心情看起來似乎是糟透了。它的叫聲變得悽慘起來,似乎也在訴說着失去國土的傷感。它瞪大雙眼,望着路上的每一個行人,也許它是想從行人羣中找出那個使大家都不愉悅的罪魁禍首。這眼神,在正義的人們眼裏看來,它代表了大家的心裏話;但如果是在像強盜那樣邪惡的人的眼裏的話,就會變成恐怖的、可怕的,還有點令人毛骨悚然。

普魯士兵依舊“一二一二”地齊步走着,他們昂着頭,得意地掠奪來的土地重重地踏在腳下,一副盛氣凌人的樣子。我也不避讓,瞪着仇視的眼睛看着這羣流氓。

《最後一課》 篇13

今天學了《最後一課》學完後,認爲這是一首悲憤的愛國主義交響曲。

這篇文章以小弗郎士的口吻,在最後一課的見間和感受爲線索,刻畫了小弗郎士和教室韓麥爾的經典形象,反應呢法國淪陷區的人民對慘遭異族統治的悲憤和對祖國的熱愛。

第一次初讀時,只覺得民族語言是一個民族代表。而羅老說,亡了國的人民,如果還說着自己的語言,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實際上就說明這個民族沒有徹底滅亡,還在以自己的方式存在着,如果一個民族完完全全喪失了語言,那麼,她就幾乎失去了她生存的土壤。人們把一個民族在千百年共同生活經歷的語言稱爲母語,意味着語言對民族文化,這個民族就永遠存在向心力,不論異族統治多麼嚴酷,這個民族的人再怎樣被分離,民族的精神文化隨時可以把他們團結到一起來。侵略者只能奴役其身,不能奴役其心。所以民族語言能使民族內部產生凝聚力。

在日本帝國主義佔領我國臺灣和東北三省之後,也是不不遺餘力地大肆推行日語和日本文化教育。他們都是出於同樣的目的——在軍事佔領之後開始文化的侵略奴役!因此可以說對一個民族真正的佔領和征服。但這,往往是最困難的。

我們的母語是最偉大的。

《最後一課》 篇14

《最後一課》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文章。文章主要講了小弗朗士上學差點遲到,卻聽到了個壞消息:以後不許上法語課,只許上德語課。小弗朗士忽然覺得自己對法語課堂依依不捨。

讀完這篇文章,我被韓麥爾先生所深深感動。韓麥爾老師因爲自己的國家被敵人攻佔了,他將不得不離開教了四十多年法語課的學校,他在萬分悲傷的狀態下,十分注重自己的儀表,還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努力堅持給學生上好最後一節課。從“韓麥爾先生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綠色禮服”中,我感覺韓麥爾先生在心裏非常重視這堂法語課,即使小弗郎士遲到的時間再長,他也願意等待下去。他爲了讓自己的學生不被普魯士人瞧不起,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知識,一股腦地全塞進學生們的腦子裏。他真是一個敬職敬業、熱愛學生的好老師。在文章的末尾,韓麥爾老師因爲心情過於激動和難過,連話都說不出來了;放學時因爲想到以後再也見不到自己的學生了,內心悲痛欲絕,他只能打個手勢來和學生告別。我從“他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法蘭西萬歲!’”中,我感受到了韓麥爾老師身上所具有的強烈的愛國精神。讀到這裏,我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

我最喜歡的人物是小弗朗士,雖然他很淘氣,很調皮,但越是這樣,我就越覺得他可愛。小弗朗士在最後這節法語課上終於懂得了韓麥爾先生是多麼的不容易,自己的祖國又是多不容易!如果小弗朗士這一天真的逃課了,他或許永遠都不會知道這將是他與韓麥爾先生的最後一次見面,也是最後一堂法語課,好在他及時回來上課了。他很有悔過自新的感覺,在這之前他還是一個玩劣淘氣的孩子,幾乎每一堂課都沒上好,總是在想:“算了吧,時間有的是,明天再學也不遲”可是在這最後一堂課上,他卻表現得十分認真,好象一下子長大了,“真怪,我今天全能聽懂,老師講的似乎都挺容易。”讀到這兒,我情不自禁地聯想到了自己,我擁有寬敞明亮的教室;擁有和藹可親的老師;還有友好相處的夥伴……我比小弗郎士幸運,可以安心地在教室裏上課,課間可以自由自在地遊戲……

我在心裏暗暗下了決心:我比小弗朗士幸福多了,我一定要好好珍惜每一分鐘,認真學習,長大成爲一個有用的人,將來可以爲祖國的強盛、社會的繁榮貢獻自己的力量!

《最後一課》 篇15

讀了《最後一課》這篇課文,我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戰爭給無辜的人民帶來了什麼!或許,有一點還“不錯“,就是戰爭能讓一個人瞬間成長。但我想,誰都不喜歡這種”成長“方式吧!?

普法戰爭暴發後,從白髮老人到年幼小童,都是那樣地愛國!這,使我感動。

我不盡想起了,在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人民,也是如此,爲了祖國,不惜一切代價。雖然地域不同,種族不同,時代不同,但是戰爭對人民的損害卻是一樣一樣一樣地!

可惡的侵略者,該死的戰爭狂,無恥的叛國賊,他們是對不起國家,對不起人民,對不親父母,更對不起自己的罪人!

我覺得母語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明的承傳載體。如果母語沒了,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將不復存在。因爲一國人民語言彼此不通,就是一盤散沙。

那麼,外語與母語到底哪個重要呢?

如今這個社會,不學英語你就別想上高中大學,更別想找個好工作了。既然外語如此重要,學外語的人多就不奇怪了。現在連幼稚園都開設英語課了。English成了全球通用的“國際普通話”,其他語種已經受到嚴重威脅,面臨消失的危險……這是不能忽視的。

當法國阿爾薩斯被普魯士侵佔,最後一堂法語課便顯得格外重要。“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正道出了亡了國的法國國民心聲。

“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

《最後一課》 篇16

讀了《最後一課》這篇課文,我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戰爭的無情。

我不盡想起了,在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人民,也是如此,爲了祖國,不惜一切代價。雖然地域不同,種族不同,時代不同,但是戰爭對人民的損害卻是一樣的。

讀了這篇課文後,我覺得母語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明的承傳載體。如果母語沒了,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將不復存在。因爲一國人民語言彼此不通,就是一盤散沙。

那麼,外語與母語到底哪個重要呢?如今這個社會,不學英語你就別想上高中大學,更別想找個好工作了。既然外語如此重要,學外語的人多就不奇怪了。

當法國阿爾薩斯被普魯士侵佔,最後一堂法語課便顯得格外重要。“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正道出了亡了國的法國國民心聲。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努力遠離戰爭吧!

《最後一課》 篇17

我學過一篇法國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說《最後的一課》,這篇文章很令我感動。

《最後一課》寫的是普法戰爭期間發生在一個小村鎮的一件事。當時普魯士入侵法國,禁止當地孩子用法語上課。小說裏,韓麥爾先生說:“法語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最明確的。”這一句話表達了韓麥爾先生對自己祖國語言的熱愛。

每次讀到這篇文學,我總能深刻地體會到今天的幸福,我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祖國的語言文學,接受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的薰陶與洗禮,與曾被侵佔的法國和中國臺灣地區的孩子相比,我沒有理由不努力、不刻苦學習。

每次讀到這篇文章,我總是體會到了自己肩負的使命——我們是中華民族的繼承者,我們沒有理由不好好學習,我們應努力把祖國文明發揚光大。

《最後一課》 篇18

然後他呆在那兒,頭靠這牆壁,話也不說,只向我們做了一個手勢:”放學了,——你們走吧。“

教室裏死一般的寂靜。我望着黑板上的大字,心中一遍遍念着,忽然,眼前的事物漸漸變得模糊。我咬了咬牙衝出教室,淚水奪眶而出。

走在平時令人開心的小路——放學的路上,而今卻那麼的悲傷。畫眉不再像早晨那般婉轉歌唱,彷彿是明白了什麼,訴說着失去國土的傷痛,叫聲如此淒涼。

經過鋸木廠後面的草地,普魯士兵得意地走着。我惡狠狠的盯着他們,拳頭緊握,卻什麼也做不了。

鎮公所前的布告牌邊早已空無一人,我走過去,忽然,兩個普魯士兵走來,看了看我,又看了看佈告,大笑道:”小鬼,看到佈告上的字了吧!你們以後只能用德語啦!誰叫你們這些亡國奴沒用呢?誰叫你們的法蘭西沒用呢?我們普魯士纔是最強大的。哈哈哈哈。“我滿臉通紅,憎惡地瞪了他們一眼,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悲憤,舉起拳頭打在其中一個人的.臉上,隨後立馬拔腿跑回家,只聽見後面傳來一陣痛罵聲。

回到家裏,家人都在收拾着行李。

我拿出韓麥爾先生給的字帖,小心翼翼的抱在懷中,來到牀上,不知過了多久,我陷入了睡夢中。

在夢中,法國國旗重新飄揚在湛藍的天空中,而我變成了韓麥爾先生,深情的爲大家講授者法語。

第二天,我和我的家人揮淚告別了這座如同童話般的小鎮。

《最後一課》 篇19

大家應該都知道,如果一個國家喪失了主權,那麼對這個國家的人民又意味着什麼呢?被他國所奴役,在他國的強權統治之下用他們的生活方式開始噩夢般的生活,漸漸地把母語遺忘,漸漸地淪爲強盜中的一分子……不會的,絕對不會淪喪到如此地步!有血有肉的國人哪會這麼輕易被打倒,他們的靈魂定會在某個時刻高聳屹立起來……我讀這《最後一課》,曾深深地爲法國人民的悲慘際遇而傷懷,但是我也爲他們感到驕傲,法國人民在都德的筆下如英雄一般,那麼勇敢,那麼自豪地用他們的法語向世人傾訴着深深的愛國之情。

文章通過描寫阿爾薩斯省的一個國小生小弗郎士在最後一堂法語課上的見聞和感受,真實地反映了法國淪陷區的人民慘遭異族統治的悲憤和對祖國的熱愛,還有爭取祖國解放統一的堅定意志,集中表現了法國人民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文中韓麥爾先生說的一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法國語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最明白,最精確。”每個人都喜愛自己國家的語言。試想:如果一個人連自己國家的語言都說不好,學不了,那麼這個人將會多麼可悲啊!他下意識裏覺得時間很充足,學習機會多的是,反正我天天都在自己的國土上踩踏,反正我天天都在我的同胞交流……他們肯定想不到自己的國家會戰敗。等到失去的時候才珍惜,難道不是嗎?小弗郎士,包括韓麥爾先生,他們都在懊悔曾經沒有好好對待自己的校園學習生活,就如同現在的我們總是懊悔童年時代沒有好好享

用還覺得那段時光太過短暫……

最終他們是醒悟了,骨子裏的愛國情愫蹦出體外感染了大多數整天飄渺度日的人們。他們的靈魂在被剝離身體的那一刻奮起反抗,沒有眼淚的哭訴,沒有半點哀怨的呻吟,默默地向我預示着,法語將要帶領它的人民掀起新的鬥爭,而且是勝利的。

語言是喚醒大腦意識的最有效的工具,它能傳遞出人類最爲大衆化的情感,在民族危難之際,我們的語言奔走相告:不想當亡國奴的,要緊隨其後!

《最後一課》 篇20

今天下午,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高高興興地來到食堂觀看了一部電影-《最後一課》。

看完後,我深受感動。其中令我感動的內容是:同學們正在聽老師講課,突然發生地震,天搖地晃,山崩地裂,許多磚、桌子、牆都倒了。老師大聲說到:“同學們,快跑。”許多同學都跑了出去,只有幾位同學因來不及就躲到了桌子底下。老師見四位同學已經來不及了,可依然想去救他們。

只見一塊大磚頭要落下來了,老師奮不顧身地跑了過去,用那脆弱的身軀擋住堅硬兇猛的大磚頭。一眨眼,一幢高大的樓房變成了一片廢墟。從這裏看了,可以得出老師是一個多麼善良,多麼堅強的人啊!情願犧牲自己的生命,也不讓學生受傷。我明白了:要樂於助人,多和同學互相幫助。

發生地震後,老師和他們正在廢墟中昏迷不醒。他的妻子在雨中抱着一個大約只有4歲的孩子,等待父親的出來。儘管風雨很大,可她依然堅持。從這裏看出妻子十分愛丈夫。我明白了:一個人要學會堅強,這樣才能戰勝困難。

最令我感動的一部分是:老師已經到了奄奄一息的地步了,可她依然堅持用全力與他們對話。慢慢的,他的生命即將逝去。但在最後,他只說了一句話:“我愛你——軒軒。”說完後,不幸犧牲了,他們十分傷心,心裏便鼓起勇氣,說道:“堅持,不放棄!”通過他們的團結信念,終於出來了。從這裏看出了老師對兒子的喜愛之情和同學們團結精神。我明白了:要和同學和睦相處,團結一致,共同擊敗困難。

這個老師就是譚千秋,他既是一位好老師又是一位好父親,他不惜自己的生命救兒女們的生命。

嗯!我也要像譚老師那樣樂於助人,堅持不懈,頑強不屈,今後成爲社會的棟樑之才。我也相信:你哪怕你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只要你有了對生命的信念,並堅持不懈,與困難作鬥爭,就一定可以戰勝困難,取得勝利。最後,我希望全天下人能夠互相幫助,團結一致,爲美好的明天創建一個美好的家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