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人民教育心得體會

來源:瑞文範文網 2.85W

通過學習與培訓《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增強老師和家長的職責意識和對他們的權利、責任、義務的認識。爲能默契配合學校工作順利開展,我認真學習了教育法、教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法規。...拿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這本書,我對它確實有點好奇,我就想知道義務教育到底包括那些方面。其中,對四十條,我有點體會。我最近在參加本科函授,這也算繼續教育的一種。然而,跟義務教育的條例有點歧異。

讀人民教育心得體會

第四十條規定:“從業人員有依法接受職業培訓和繼續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國家機關、企業事業組織和其他社會組織,應當爲本單位職工的學習和培訓提供條件和便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規定,教師享有“參加進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訓”的權利。也就是說,爲教師提供進修的機會是教育部門的責任,而接受繼續教育,提高自身素質,則是教師的權利。

繼續教育很有必要,我想沒有教師會否定。我也感到自己特別需要讀書學習,但是目前的培訓資金數額不小,讓一些人很難接受,內容很難滿足自己的需求,真正學到的知識很少,這也是廣大教師的心聲。

首先,授課教師的素質有待提高。

我不否認大學裏有很多優秀的教師,但是他們很多人不瞭解中學教學的實際。有的大學教師對參加進修的教師也有誤解,認爲國小教師觀念落後,素質較差,所以上課也不認真講課,糊弄完拉倒,使繼續教育流於形式。有的更是讓剛畢業的大學生或在讀研究生來上課,效果可想而知。當然,大學老教師嫌暑假天熱,報酬少也是原因。

其次,繼續教育的方式有待改進。行政命令式的繼續教育的確有其長處,如能夠引起學校足夠的重視,便於推廣等等。我們得承認,通過三年的函授,很多教師轉變了教育觀念,樹立了以學生爲中心的正確學生觀。

但這種培訓方式耗費了大量的財力、物力和教師的精力。特別是廣大經濟落後地區的教師爲此做出了很大的犧牲。按每個教師繼續教育費用XX元算,全校至少100個教師得20萬,對一般學校真的不是小數目。學校不支付這費用,我也能理解。

但對一些月收入只有幾百元還被拖欠的農村教師來說,XX元又怎麼不心痛。罵聲四起,我也能理解。

第三,這種培訓一刀切,針對性太差,抹殺了教師的個性,難以滿足廣大教師的需要。

但令人高興的是三年的輪訓還是搞完了,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下一步怎麼辦,是否還停留於這種形式?顯然不能。

我認爲推進中國小教科研工作是教師開展繼續教育的最好的辦法。

國家、學校應該在圖書資料等方面爲教師開展教科研工作提供良好的條件,激勵教師,使教師在繼續教育中獲得滿足感,體會到學習和創造的快樂,當然也應提防教科研工作流於形式。也可開展讀書、寫教育日記等活動,讓教師反省自己的教育觀念和方法,提高自身素質。總之,要有新思路、新方法,推進教師的繼續教育。

其次,加強遠程教育,降低繼續教育費用。隨着網絡和各種現代教育技術的普及,教師的繼續教育也應該與時俱進,充分利用各校現有的條件,讓教師通過遠程教育學習到更多的知識。

教育質量的提高關鍵是教師素質的提高,教師的繼續教育工作應該常抓不懈。如何把繼續教育工作落到實處,應該引起每個關心教育的同志的認真思考。樹立終身學習觀念,將繼續教育進行到底,是國家的需要,更是教師的需要。面對下一輪教師繼續教育,我們期待有更好的新的形式出現。我們也渴望通過繼續教育能真正學到一些知識,當然,我們也不僅僅依賴這條道路,總之,盡一切可能,讓自己多獲得一些知識,以便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說話說:給學生一滴水,老師先要有一桶水,尤其是在當今知識更新非常迅速的年代,教師的一桶水還不夠,教師應是源源不斷的井水!

讀人民教育心得體會(2):

中國留學生在和美國同學的共同學習中,留學生們發現,過去國內老師辛辛苦苦教給自己的“牢固的知識基礎”,現在幾乎派不上用場。美國同學自主學習能力強,思維敏捷,上手很快,而自己總要慢半拍;一些理工科的學生更鬱悶,自己過去在國內是尖子生,是站在“前沿”的,但在美國學習卻讓他們體會到了什麼是“基礎性工作——在實驗室裏,他們往往只能做一些基礎性的工作,真正最關鍵、最富有創造性的環節往往被子善於創新的美國同學搶了先,他們因此戲謔地說“國內學習的基礎讓我們成了‘基礎’”!

這個事實讓我們必須思考一個問題:作爲基礎教育的中國小,究竟爲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什麼樣的基礎?

在基礎教育一詞中,“基礎”的基本內涵:“人在未來進一步接受高等教育以及在社會生活中獲得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和起點”。對此,中美雙方沒有根本的分歧,但對“基礎”的具體內容,中美雙方則有着不同的理解。

中國的“基礎”,就是“三基”——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我們把人在未來“進一步學習和發展的根本”定位爲紮實的“知識體系”,而美國人則認爲,人在未來“進一步學習和發展的根本”的核心不在於知識體系,而在於一個人的學習興趣、好奇心、質疑能力、探究能力等“能力體系”。

知識體系強調的是“學會”,能力體系則強調的是“會學”。強調學會的中國學生,離開學校時帶走的是沉甸甸的“基礎知識”,而強調會學的美國基礎教育體系,學生離校時帶走的是充足、輕鬆的思維空間和濃厚、持續的學習探究興趣。

由此,我們可以說,儘管中國的中國小爲學生奠定了很紮實的知識基礎,但未必是學生進一步發展和學習的必需基礎,相反,過多過重的知識學習,常常會壓抑和挫傷學生時上步發展的動力和後勁......

知識多少纔夠用?

當我們發現美國八年級學生的數學內容如此簡單,並感到驚訝時,美國的一位校長講“對於八年級的學生來說,學數學的目的在於形成初步的數學推理能力,如果用簡單的內容就可以達成,爲什麼要讓學生花那麼多時間、費那麼多心思、受那麼多打擊、學那麼多難的內容呢?”

這反映了中美課堂教學目標的根本分歧。中國的教學目標更多地表現爲“知識導向型目標”,追求學生掌握更多更難的知識,而美國中國小強調能力體系,其教育目標則是“能力導向型目標”,追求學生進一步自主學習所需要的興趣、好奇心、探究能力等。從中可以看出,美國中國小關於知識教學的定位,是“形勢訓練說”的體現,即以知識學習爲手段,側重於培養可以普遍遷移的能力。而中國中國小對知識教學的位位則是“實質訓練說”的體現,即以學習知識本身爲目的,側重於對知識本身的理解和掌握。

同時,“能力導向”的定位,讓美國中國小在課堂知識教學的選擇中不僅體現出“夠用”的原則,還體現出“基本”的原則,即着眼於傳授那些最基本的、最有助於學生搭建未來知識體系的基礎知識。而中國中國小課堂教學則充斥着太多的“大學學習不需要、現實生活不需要、只爲應付考試”的“垃圾知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