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我們仨有感650字(通用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99W

讀我們仨有感650字 篇1

《我們仨》的作者是一百零三歲的楊絳,她以簡潔而沉重的語言,回憶了前後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和丈夫錢中書,回憶一家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這個三口之家的動人故事說明。家是我們永遠的避風所。

讀我們仨有感650字(通用5篇)

在書中楊絳是以一個旁人的角度來回憶他們一家三口的時光,一時間的前後順序來寫親人離她遠去的痛苦但是書中卻沒有描述太多喜與悲,也許在作者眼中苦難總是伴着快樂前行的。

關於在書中,他們的相識,相愛,相知,一直生下可愛的女兒,以爲生活就這樣波瀾不驚的度過。但是回國以後,突如其來的運動,打破了這一平靜的生活。他們變成挨的知識分子,生活變成打掃廁所,下放農村,直到暮年生活纔有改善。但是作者卻沒有埋怨社會的不公,只希望生活可以平安度過。

楊絳是一個對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淡然處之,看淡世間每一件事,不論自己周圍逆境。始終保持自我,不卑不亢,不驕不躁。

我在想楊絳若處在這個繁盛的時代,是不是又是不一樣的人生。我記得楊絳的朋友說,那是我度不敢去他們家,感覺去他們家連敲門都是一種罪過。她們一家三口在自己的房間看着不同的書,平淡,安靜。

在我們仨中,人生就好像一場大夢,夢裏的樣子很美好,想象着那夢很真實。夢醒了,一切全都變回原來的樣子,很觸動心靈的一句話,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

人生就是這樣,相遇相知到設生離死別,都是在一開始安排好的,我們在路途中扮演不一樣的路人甲,有一句話這樣說,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者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尾,從此以後他們永遠快快活活的過日子。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是伴着苦難前行的:人世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纔有一個安頓的時光,但是老病相殘的我們在人生的道路已走到盡頭。

楊絳說,家是她傾注全部情感的地方,也許這就是這本書的真諦。我認爲這本回憶書,傾注作者全部的情感。試想一位百歲老人,在自己晚年,親人全都離她而去。自己孤獨的活在這個世界,她用她全部的精力回憶與親人的美好時光,就像自己的夢,真實又甜美。回想時又是該多開心,激動。

願我們每個人,度與一個幸福的家。它不必宏大,不必輝煌,住下一家人剛剛好。只希望楊絳在拎一個世界與他們重逢,在那個世界,陽光明媚,剛剛好。

讀我們仨有感650字 篇2

這個暑假,我讀了楊絳的《我們仨》、《洗澡》等一些著作。有一些感觸,寫在那裏,是一種總結,也算是一種回顧。

楊絳是錢鍾書先生的夫人,是錢瑗女士的母親,《我們仨》就是她寫的他們家的一些故事。在這些故事裏,每句話,每個字,都透着濃濃的親情氣息。

整本書的開始是一個“夢”,一個“長達萬年的夢”,夢的主要資料是作者與她的家人在一條古棧道上的離離合合、聚聚散散。一開始看的時候,我看不懂她的那個夢是要說明什麼,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當看一篇小說。但當我看到後面的資料時,我才明白,這個夢是她們一家在一齊走過的最後一段人生路的寫照。她欲揚先抑,開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閱讀的興趣。

楊絳的寫作風格和我以往見到的許多作家的風格不一樣,前一段時光我看餘秋雨的文章比較多,他的文章總是在表象中尋找內涵,尋找風景之後的文化,尋找大背景、大道理的。他追求的是“大”,還有許多作家羣起效之,結果卻都丟了自我的風格,又學不到他的“大”,所以餘秋雨得以聞名。而楊絳不一樣,她注重細節,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筆,看似零散的點點滴滴,都能夠成爲她文章中的亮點。而這些點點滴滴,正是我們平時覺得不足掛齒的那些片斷,但楊絳卻能夠把它們串在一齊,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來,就變成了一條項鍊。她不直接抒發感情,不直接議論人事、闡述道理,她只是從容地敘述,將那些她家裏的小事娓娓道來,變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這樣細緻的、不動聲色的講述,使讀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間,她所要表達的主題也在這樣的講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這本書的資料我也比較喜歡,字裏行間滿滿的全是要溢出來的親情。我很珍惜親情,很愛我的爸爸媽媽,很喜歡幸福的家庭生活。所以這本書的資料也算是配合了我的情緒,所以個性喜歡。

楊絳的書我還在找着看,她的作品風格是我比較喜歡的風格。我從她的書中也學到了很多。的確,珍珠每個人都有,但是項鍊卻是珍貴的。因爲許多人都對自我的珍珠視而不見,任它們散落,卻不會將他們串起來。所以我正在學,學會了串珍珠,就擁有了項鍊。

讀我們仨有感650字 篇3

很早就買了這本書,擱置了很久。最近分兩個晚上讀完了它。深深纏繞在腦海裏的,是楊絳先生在錢鍾書與女兒錢媛都病重的那段,是在夢中,卻能在現實裏遇見;不是在夢中,卻又如此真切。

對於牽掛的人,無論在夢中還是在現實中,都能相見。

楊先生說雖然不在女兒身邊,卻能在夢中見到女兒日日的病況及生活情景,這種有些奇妙靈異的遇見,我是相信且親身經歷過的。很小的時候,爺爺就離開了我。爺爺出殯的那天深夜,我起牀上廁所,剛一下牀,就聽到了爺爺在叫我,我遲遲不敢去,就喊姥姥告訴姥姥我聽到了爺爺在喊我。記憶裏姥姥只是說了句:“要是真疼孩子,就別這樣嚇孩子。”爺爺的聲音就消失了。

爺爺是癱瘓,卻很疼我,小時候的我很活潑,每當在幼兒園學了新的舞蹈或歌曲,回到家就會站在爺爺面前表演一番,記憶中的爺爺總是笑眯眯的。等我表演完,爺爺就從他座椅背後拿出一些美味的零食給我(其實那是姑姑伯伯們拿給爺爺吃的,爺爺總捨不得,都留給了我)。爺爺去世的那天晚上,收拾爺爺的牀鋪,把被褥掀開,牀板上還有爺爺爲我藏着的幾本作業本、些許鉛筆和一把多的三個或四個長在一起的花生(正常的花生都是兩個連在一起的,小時候特別喜歡那種三個或四個長的奇形怪狀的,我老家叫這種花生“老等”),奶奶告訴我這些的時候,我的眼眶裏充盈着晶瑩的淚珠,不敢掉下來,那時候的自己,總是害怕哭泣,害怕煽情,卻總是忍不住。長大後,感動和煽情的時候很少了,有時候卻還要硬生生的逼出些眼淚來。

所以,我自從小就特別相信靈魂的存在。對於深深掛念放不下的愛人,靈魂是永生的。

楊先生用含蓄的表達,寫出了楊先生、錢鍾書先生與女兒錢媛的濃厚親情。楊先生寫因爲當時革命形勢動盪不安,他們幾番搬家,生活簡陋,卻總是其樂融融,相親相愛。家存在的形式,不在於陳設位置,不在於房屋大小,真正聯繫一個家的,是心繫彼此,用愛串聯,組成一個家的心臟。現在漂泊在外的自己,對租住的房屋總是很難說出“這是我的家”這幾個字,下班回去的時候,總是冷冰冰,有時早上上班忘記關掉的飲水機,下班回去依舊在不辭辛勞的加熱,保溫,加熱,保溫,生生不息。當看到楊先生的這本書,我只想到了一個字:家。我也終於懂得爲什麼我始終難以說出“這是我的家”的緣由。楊先生,錢鍾書先生和他們的女兒錢媛叫做我們仨,楊先生書中第一部分是我們倆老了,從書的結構來說,楊先生和錢鍾書先生並不能構成一個家,只是攜手一生,相濡以沫的愛人。第二部分才叫做我們仨失散了,有了女兒錢媛後纔是我們仨,纔是一個完整的整體,才能稱爲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家。而無論他們如何奔波折騰,只要他們仨在,他們的家,就一直在。

文的最後,楊先生的點睛之筆又讓我眼前一亮。楊先生說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人的一生,總有結束的時候。再熱烈跳動的心臟,也總會有停止的那一刻。生活本就不易,真愛的人和事物不會隨時間隨波逐流,他們仨失散了,彼此離開了,也只不過是去向了另一個世界,心的連接卻無法中斷。如文的末尾楊先生所說,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裏,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讀我們仨有感650字 篇4

自從知道了楊絳老師寫了一本關於她和錢鍾書先生以及他們的女兒的書——《我們仨》,我就一直有想翻閱的想法。沒有時間去圖書館借閱,終於在網上找到了在系閱讀。雖然一直覺得讀紙質書的感覺更好,可掌上閱讀也有它的方便之處。

《我們仨》這本書,楊老師分爲三部分寫的`:開篇寫的是她和錢老師都老了,步入了暮年;第二篇寫的是他們仨失散了,曾經的家變成了客棧;第三篇是楊老師追憶他們仨曾經共同的美好生活。

剛翻看這本書的時候,對於楊老師如夢境又似描述現實的手法,我看的有些雲裏霧裏,實在有點摸不清頭腦。可漸漸地翻閱下去的時候,卻似乎能明白之前看到的那些文字的意思。

楊老師用夢境的方式,寫了錢老師住院治療,她在女兒的陪同下搬到了方便照顧錢老師的“客棧”,因爲醫生的要求,她們每天看望錢老師的時間都受到了限制,而在病中的錢老師似乎也一直在昏睡中度過,難得清醒地和楊老師說上些話,尤其在談論女兒的時候,二老是那樣的疼愛。然後,就是他們所心心疼愛的女兒,卻也因爲病痛而住院了。

年老的楊老師,一下子就成了孤家寡人,她要一個人慌忙地找尋着錢老師那條漂泊不停的“311船”,又想在夢中去醫院探望女兒的病情。

夢,看到楊老師和錢老師的女兒也生病住院的那一段,我突然明白了爲什麼楊先生要以這樣的夢境來回憶她的那段生活。那真的是像夢一樣的生活。無助,堅強,年老,丈夫,女兒,有多少人能理解那時楊老師的心境。

看楊老師寫的女兒去世的那一段,和他們來告別,錢老師讓女兒回家的那些字句的時候,我是半躺在牀上看的,已經是深夜十一點多,看着看着,我的眼淚就不由自主地滑落下來。爲楊老師的情感,爲楊老師的文字。

楊老師的文字中沒有渲染太多的悲哀之情,她就那樣寫着,記錄着她的心境,卻讓讀者看的糾心,看的落淚。

原來一位大家,用她的文字描述她的真實情感時是如此的有震撼力!

讀我們仨有感650字 篇5

這本書很薄,比起我曾經追過的動輒幾十上百萬字的“大部頭”(網絡小說),這本書的作者有隨便寫寫應付讀者的嫌疑。就這樣薄薄的一本書還分成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一篇無厘頭的故事,第二部分按照我的想法纔算是湊足了我們仨這個正題,第三部分就是附件3了,全部都是各種紙片的照片,一頁頁附在後面。當然,如果再加上文章開始之前的照片集,唉!讓人忍不住去想,楊絳先生一家,學術之家,難道就沒什麼內容可以寫嗎?

看書於我來說,不過是說說,我最近看了啥啥啥書,那書不錯,云云,因爲畢竟也不是什麼學究之類的,只不過爲了裝裝樣子,看些貌似高大上的書籍罷了,這本書正好,薄薄的,淨是圖畫、大字、稀鬆的排版。咱的順序就是先看圖片,再看附件,再看...,停!看附件的時候,我就迷惑了,這一家人的生活太有調調了,畫個畫,寫個詩,你調侃我,我調侃你,其中說圓圓跟客人顯擺的她爹教的外語,才發現錢鍾書先生教她的原來是各國俚語。還有圓圓在病牀上寫的信,既治癒又提氣,比如今的明星訪談深入人心多了。一看到錢鍾書的信就頭痛,你說,一個海外留學歸來的,用文言文寫個家信,都讓我覺得文言是一門外語,大部分字兒我都認識,大部分的句子我都不理解,人家咋學的?和圓圓一起寫的打油詩經常把英文字母拆了塞進去,看得懂的自然是覺得好玩的緊。

第一章看完了,真看不懂她爲啥好好的生活故事不寫,寫啥子夢,寫啥子客棧,猜罷,誰知道猜的對的錯的,自以爲對的就好了。第二章開始就寫在國外學習,我緊接着就想留洋高大上該上了,果真是高大上,以前的人都對自己想什麼搞的那麼明白麼,說放棄就放棄,想怎麼讀就能怎麼讀,關鍵,真知道自己想要啥,出去幾年,英語、法語都不在話下,《包法立夫人》是語言入門級讀物,我了個去,都是人,人和人還真是不一樣。隨便哪件小事,換我寫,我怎麼着也得寫它個幾千上萬,這裏出現啥困難,我是靠着什麼思想,什麼信念,怎麼樣做戰勝了困難,戰勝了自己,得到了磨鍊與提升。可是,楊絳先生幾個字就過去了,寫的還很幽默,很生活。

《我們仨》這本書的作者是楊絳先生,在附件3裏還有一個版本的作者是錢媛,雖然這個版本的不全,但是更讓人覺得感動。錢媛大多講的是相處趣事,楊絳的文裏則是深深的懷念,在她的筆下,錢媛是天才,錢鍾書是工作狂,她說的自己則是不會做飯家務,只會讀書,學術上發過文,但是她自己都覺得自己沒什麼成就。高來低去的經濟生活,他們仨甘之如飴。

書中的文字很巧妙,楊絳先生充分顯示出她的文字功力,很多的文章段落,我都拎出來讀給朋友聽,朋友聽完大讚寫的妙。還有很多歷史已經封存,不查資料,不會曉得當時的兇險,但是在文章中,也只是個時間。

在我心裏,我特別希望在我的身邊有這樣一位長者,學者,她們安靜、淡泊,她們指引我的生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