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心得體會作文(通用21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9W

孝經心得體會作文 篇1

近日讀到一篇報道:湖南人民廣播電臺在播出"我心目中的爸爸媽媽''節目後.在一個月內受到500多封的來信.竟有90%的孩子表達了對父母的不滿.掩卷長思,如鯁在喉.父母殫精竭慮,卻得不到孩子的理解,豈不可悲?即使我的聲音得不到真切的迴應.我仍要大聲呼喊:請孝敬我們的父母,因爲"百善孝爲先''.

孝經心得體會作文(通用21篇)

孝敬父母我們可以得到很多.幫父母出謀劃策,培養了我們睿智的頭腦;幫父母幹家務活,鍛鍊了我們健壯的身體;瞭解父母關心父母,使我們的心腸仁愛;體諒父母,忍讓父母,使我們的心靈堅忍。

“勿以善小而不爲”,如果我們早點注意這些看似尋常的小事,四年前那場夏令營裏的較量或許是另外一個結局了。那場較量林法的大討論,不只討論“父母如何教育孩子”,更應討論“孩子如何孝敬父母”。如果那些“小太陽”們能在家中從孝敬父母的小事中得鍛鍊,他們能在夏令營裏臭態百出嗎?

四年,多少個晝夜,或許長得已經使人淡忘那個慘痛的教訓:四年,彈指一揮間,或許短得還未喚醒睡熟的國人。炎黃子孫,你真的就甘心這樣了嗎?

都說下個世紀是中國的世紀,我們是中國的脊樑。但一個人連自己的父母都孝敬不了的人,怎能去效忠祖國母親?更何談爲一國之棟樑,挑民族之重擔?

孝敬父母已經不只是一種家庭美德,更關係到一個人,一代人以至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素質。我們豈能等閒視之!讓我們再讀一部孝敬之經吧!這不僅是對父母重嘆德國詩人海涅之所嘆:“我播下的是龍種,收穫的卻是跳蚤。”

孝經心得體會作文 篇2

自讀《孝經》後,“孝”這個字就像清甜的泉水,輕輕的、柔柔的、深深的紮根在我的心裏,讓我讀懂了——孝:它並不僅僅是一個字,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百善孝爲先”中國傳統的一個“孝”字,它的上半部分是“老”,下面則是“子”,它的含義就是讓晚輩尊敬長輩。

我們中華民族有着幾千年的文明歷史,尊老愛幼,孝敬父母,代代相傳。一個人,無論他的地位卑微與顯赫,無論他是富有還是貧困,有着傳統的美德,都可以鼓舞他們的一生。

同學們,當我們手拿《孝經》時,不妨從甜甜蜜蜜的生活中拿出一些實際行動給父母,不妨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回報一個父母。比如:在生活中我們不妨幫父母分擔一點生活中的憂愁,生活中的痛苦,讓父母感到溫暖。吃東西時,我們首先應該想到父母,看父母吃過沒,讓父母嚐嚐。做每一件開心、幸福的事永遠都應該先爲父母着想,讓父母體會到開心與幸福,體會到我們的孝心,我們的愛。用我們的愛去感動父母,去感動他們內心的每一處,讓親情在我們之間傳遞。因爲父母幸福的笑臉,永遠都那麼美麗!

愛——父母的愛,祖父祖母的愛,兄弟姐妹的愛,朋友的愛,師生間的愛,地球大家庭的愛,這些愛重疊在一起,形成一股暖流,溫暖人心,形成一個“愛的世界”,讓我們在這個世界倖幸福福,快快樂樂,甜甜蜜蜜的生活。

幾乎所有的父母和長輩都把自己的愛無私的獻給了兒女,但是他們卻根本沒想得到回報;也並沒想把自己的愛給兒女,讓兒女多孝順自己一些,多回報社會。爲什麼?爲什麼?人間最溫暖的親情只是父母想着兒女,而不是兒女想着父母,孝敬父母呢?

當父母辛苦一生,操勞一生,把畢生的精力都獻給我們,把我們養大成人後,他們慢慢的老去後,當父母走到每個人都不想看到的情景,走到每個人都無法避免的狀態的時候,特別需要愛,特別需要呵護的時候,有些父母可能面對的是寂寞、孤苦、無助與淒涼。

同學們,在我們的甜蜜生活中,不妨想想父母的辛苦,所以,我們更應該想想父母,孝敬父母。

“孝”這個含有傳統美德的字,必將世世相傳,必將一代一代的傳下去。因爲,“孝”是一種傳統美德!

孝經心得體會作文 篇3

自從三年前接觸到孝經後,就一直都喜歡聽孝經,也潛移默化的在生活中受了許多孝經的影響。最近又受邀要去帶國學夏令營,首先就想到要給孩子們學習瞭解孝經,故今天也做了一些作業,選編了一些相關資料信息如下,一起來學習瞭解。

《孝經》,以孝爲中心,比力集中地論述了儒家的倫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規範,“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指出孝是諸德之本,認爲“人之行,莫大於孝”,國君可以用孝治理國家,臣民能夠用孝立身理家。《孝經》首次將孝與忠聯繫起來,認爲“忠”是“孝”的生長和擴大,並把“孝”的社會作用推而廣之,認爲“孝悌之至”就能夠“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

對實行“孝”的要求和要領也作了系統而詳細的劃定。它主張把“孝”貫串於人的一切行爲之中,“身體髮膚,受之怙恃,不敢毀傷”,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怙恃”,是孝之終。它把維護宗法品級關係與爲君主服務聯繫起來,認爲“孝”要“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具體要求:“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孝經》還憑據差異人的身份差異劃定了行“孝”的差異內容:天子之“孝”要求“愛敬盡於其事親,而德教加於黎民,刑于四海”;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卿醫生之“孝”要求“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士階層的“孝”要求“忠順事上,保祿位,守祭祀”;庶人之“孝”要求“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怙恃”。《孝經》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學着作,集中地分析了儒家的倫理思想。認爲以孝爲中心,“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認爲孝是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於孝”,國君可以用孝治理國家,臣民能夠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祿。《孝經》在中國倫理思想中,首次將孝親與忠君聯繫起來,認爲“忠”是“孝”的生長和擴大,並把“孝”的社會作用絕對化神祕化,認爲“孝悌之至”就能夠“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

《孝經》對實行“孝”的要求和要領也作了系統而繁瑣的劃定。以顯怙恃”,是孝之終。主張“孝”要“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並憑據父親的生老病死等生命歷程,提出“孝”的具體要求:“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卿醫生之“孝”則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卿醫生之“孝”要求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士階層的“孝”是忠順事上,保祿位,守祭祀;庶人之“孝”應“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怙恃”。

《孝經》還把道德規範與執法聯繫起來,提出要借用國家執法的權威維護道德秩序。

《孝經》在恆久以來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範未來”的經典,對流傳和維護社會倫理起了很大作用。

孝經心得體會作文 篇4

最近,我很榮幸拜讀了影響華夏五千多年文明史詩的神聖着作——《孝經》,它恰若無聲的細雨,潺潺流入我的心田,緩緩潤澤了我的人格;又如用今世的水泡了一杯前世的茶,透明清澈的水中,沸騰的是前世的孝行,沉澱的是今世的孝思,氤氳的水汽是一條繩,牢牢的拴住你我的情緣,瀰漫的茶香是親情的惠澤,默默的陶冶着典雅的文明底蘊。

當我讀的“事親者,居上下驕,爲下不亂,爲醜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爲下而亂,則刑。在醜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爲不孝也。”告訴我們侍奉父母,即使身居高位,也不驕傲自大;身爲別人的下屬,也不爲非作亂;身爲普通的百姓,也不與別人爭鬥。身居高位卻驕傲自大,最終會招致滅頂之災;爲人下屬卻犯上作亂,最終會遭受酷刑的懲罰;身爲普通百姓卻總與人爭鬥不休,最終會動刀動槍,互相殘殺。如果居高位而驕、做下屬而亂、處卑微而爭這三種違背常理的不良行爲不能去除,就算每天用牛、羊、豬三牲做成的美味佳餚孝敬父母,也不能讓父母安心享用,也不算盡孝道啊!

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餘暉,我擁有一縷最溫暖的;灼灼紅葉,我拾一片最熱的;萋萋芳華,我摘一束最燦爛的,送給我親愛的父母。曾記得,着名作家畢淑敏告訴我們:“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接觸的鏈條,一旦斷裂,就無法連接,最可貴的是,孝是人們的責任和根基。”,我們更應該牢牢的銘記: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生兒育女循環理,世代相傳自古今。爲人子女要孝順,不孝之人罪逆天。家貧才能出孝子,鳥獸尚知哺育恩。父子原是骨肉親,爹孃不敬敬何人?養育之恩不圖報,望子成龍自費心。

我們應該讀懂孝經,並把他記下來。而不是簡單單的瀏覽一遍就算了。 

孝經心得體會作文 篇5

《孝經》乃孔子與曾子的問答之詞,百善孝爲先,《孝經》的通篇理論便是孝道,但是這個“孝”並不只是對父母的奉養,而有更深刻的含義。

在《孝經》中,孔子認爲,對國家,對社會做出貢獻的,能光宗耀祖的,纔是大孝在書中,孔子描述了不同等級的人應該向父母履行的各種不同的孝道,表現出了明顯的等級觀念,然而,孔子說的孝並不是對父母的一味順從,而是當父母行爲不正時,勇於提出,這與後來封建社會的愚孝是不同的。

《孝經》是儒家的經典著作,對中國的政治、歷史、文化都產生了重要影響,我在《孝經》中最喜歡的一句話就是“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比有先也,言有兄也。”這句話的大意就是天子不但不以自己爲尊,還要尊其父,不但不以自己爲先還要先其兄。對待兄弟們都以理對待。這也就是孔子的理論不同於其他的地方吧。《孝經》提出要借用國家法律的權威,維護其宗法等級關係和道德秩序,它還主張把“孝”貫串於人的一切行爲之中,“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是孝之終。它把維護宗法等級關係與爲君主服務聯繫起來,主張“孝”要“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並按照父親的生老病死等生命過程,提出“孝”的具體要求:“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學校爲我們推薦《孝經》這本書,就是想讓我們對自己的父母多一些理解,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時候才後悔。其實,父母比想象中要更加愛你,只是方式會有些特殊,我們都要理解父母,記住一個字—孝!

孝經心得體會作文 篇6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用畢生經歷去完成的使命。百善孝爲先,它是我們對父母最真切的報答,對體會愛的一種最樸實的表現。孝心無價,唯在心靈深處才能感觸。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君,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孝,五千年一脈相承,無論中國的體制怎樣的變幻,中國人民歷經了多少的磨難,孝道,依然是中華民族的結晶,當我們呱呱墜地來到這個世間時,註定我們將來要承擔這份責任。我們無法體會母親在一天天衰老,從黑髮到白髮,從緊俏的皮膚到漸漸變得粗糙的臉,歲月將這份見證深深地刻在他們的臉上。

有人說:當我們長大成人後,我們將不再需要父母,甚至會認爲他們很煩。有時候看看這個紙醉金迷、燈紅酒綠的社會,你很難再想起家中年邁的父母,他們盼望着子女能早點回家,可是他們的子女卻不知在哪裏徹夜狂歡,古人中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被忽略了,揚名後世彰顯父母也被遺忘了,只有個人主義的安逸和享樂,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和對生活的得過且過。有時候我總是看着這個有着林立的高樓大廈和寬敞的縱橫馬路的城市發呆,總是在發問自己:這個社會究竟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

有人說,等我有錢了,我要大把大把的錢塞給爸爸媽媽,讓老人家坐在錢堆兒上隨便花;等我有時間了,我就帶着爸爸媽媽,游完國內,遊國外,讓爸爸媽媽在有生之年瀟灑個痛快!

其實這樣想是不對的,等你把錢掙到手的時候,爸爸媽媽的牙還能咬得動那些好吃的嗎?等你有時間了,想帶着爸爸媽媽去周遊世界,他們還能上得去飛機嗎?

父母要那麼多的錢幹什麼呢?他們吃不了多少,也穿不了什麼,他所缺的應該是與子女們其樂融融的相處!他們所缺的是在他們難於動身時的一個代步,在他口渴時的一杯清茶,在他寂寞時候的陪伴,在他生病時的一次次問候,兒女在外再忙,也能抽出時間每週按時和父母聚在一起……這些都是老人內心所渴望的!

父親節的時候你給爸買條魚,工作再忙,你也要親自給送去,爸會樂得嘴都合不上的;母親節的時候,你給媽買一雙襪子,親自給媽穿上,她眼睛裏也會含着淚的……

實在抽不出時間回家的,咱就每天,或者最少三天給爸媽去個電話,問問好,拉拉家常。父母不求別的,就希望年老時子女能惦記着……

有一些事情,當我們年輕的時候,無法懂得。當我們懂得的時候,已不再年輕。世上有些東西可以彌補,有些東西永無彌補。

“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無法重現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交接處的鏈條,一旦斷裂,永無連接。

趕快爲你的父母盡一份孝心。也許是一處豪宅,也許是一片磚瓦;也許是大洋彼岸的一隻鴻雁,也許是近在咫尺的一個口信;也許是一頂純黑的博士帽,也許是作業簿上的一個紅五分;也許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許是一隻野果一朵小花;也許是花團錦簇的盛世華衣,也許是一雙潔淨的舊鞋;也許是數以萬計的金錢,也許只是含着體溫的一枚硬幣……但“孝”的天平上,它們等值。

枝葉繁盛的樹木,紮根於厚實的土地;流水湯湯的江河,溯源於雪嶺山脈的蘊藏;烏鴉孝親反哺,羔羊感恩跪乳,動物尚且懂得回報於親恩,萬物之靈的人類,也從“上代而來,從己而出”的血緣關係中,將人性的真愛與善美髮揮到極致,推及宗族、羣我,傳承了代代的倫理之愛,穩固了人類生活的秩序。

世事滄桑,歲月無情,而人有情,你的關愛會撫平父母額頭上的皺紋的。然而“最美不過夕陽紅”,呵護這份美吧!用心去碰撞出音符,奏出世間最溫馨、最美好的敬老樂章吧!讓歌聲在廣袤的天地間永遠迴盪!

孝經心得體會作文 篇7

《孝經》教會我們許多爲人處事的道理,讀了《孝經》,我受益匪淺。

孔子說:“百事孝爲先”。《弟子規》裏也說:“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讀到這裏,我想起平時我對媽媽的種.種不好的表現,不由得臉紅了……平時我對媽媽總是呼來喚去的,我以爲媽媽生了我,就要爲我服務,什麼就得依着我。於是就連一點點小事,我都要媽媽來做。本來洗碗筷、打洗澡水等這樣的家務活我完全可以自己做的,但是我卻不做,全部要爸爸媽媽爲我做,他們對我百般依順,我對待他們卻完全隨着性子。有一次,我被作業難住了,心情不好,爸爸媽媽來叫我吃飯時叫了我好幾聲我都不理他們,最後才兇巴巴的對他們吼道:“我心情不好,別來煩我!滾!!”爸爸媽媽不但不生氣,還溫柔地安慰我。現在讀了《孝經》,學了《弟子規》,再想想老師說過的話“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我知道我錯了!我已經長這麼大了,還對爸爸媽媽大吼大叫,一點點小事情都願意去做,以後怎麼能做大事呢?

我對自己以前的行爲感到羞愧。古人說“有錯就改不算晚”,我決心“亡羊補牢”。從今以後我一定以孝爲先,好好對爸爸媽媽,不會再對爸爸媽媽大吼大叫,不會再亂髮脾氣了,堅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會再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我要好好學習,長大後爲祖國作貢獻。我也希望所有的人能像對那些需要幫助的一給予一點關懷,用我們的愛心,真心去幫助所要幫助的人,讓世界充滿愛,相信我們的明天會更好!

孝經心得體會作文 篇8

中國的孝文化源遠流長,自古以來,孝道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基本價值觀,關乎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孝指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是傳統美德。至春秋時期,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系統地論述孝道。

《孝經》中,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於孝";"教民親愛,莫善於孝";"夫孝,德之本也"。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法則,是應該身體力行的。誠然,儒家孝道也有時代侷限性的陳舊觀念,夾雜封建性的糟粕,比如"父爲子綱"、"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不孝有三,無後爲大",、"三年之喪",均已過時,應毫不吝惜地拋棄或予以批判。

《孝經》在中國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視的地位,特別是西漢統治者宣揚“以孝治天下”之後,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裏,它成爲人們修養的必讀書目之一。《孝經》,是古代的聖人孔子的學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經典著作中專門談“孝”的一部著作。《孝經》一共有十八章,每一章都是經典。第一章爲開宗明義章,是全文的主旨:“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短短33個字就總結了孝之始,孝之終。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別爲天子章、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規定了不同地位的人的孝道標準。第七章爲三才章,強調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第八章爲孝治章,講聖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第九章爲聖治章,講聖人如何用孝道教化百姓。第十章爲紀孝行章,講孝子應如何孝敬父母。第十一章爲五刑章,講不孝爲諸罪之首。第十二章爲廣要道章,講孝爲什麼是重要的道理。第十三章爲廣至德章,講孝爲什麼是最高的德行。第十四章爲廣揚名章,講孝道與揚名後世的關係。第十五章爲諫諍章,講父母有了過錯孝子應該怎麼辦。第十六章爲感應章,講孝道與神明的關係,孝道達到極點就可以感應神明。第十七章爲事君章,講孝子與事君的關係,孝子事上,“進思盡忠,退思補過”。第十八章爲喪親章, 講父母去世孝子應該怎麼辦。《孝經》,短短十八章,卻蘊含着深刻的道理。孝道上至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無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孝經》,它不僅能教我們學會孝,還有教我們要效法天地,自然和萬物!

孝經心得體會作文 篇9

孝指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包括尊敬、撫養、送終等等,是傳統社會的基本道德。從動物學上說,實質上是一種"反哺"的行爲。

在我國,孝的觀念源遠流長,甲骨文中就出現了"孝"字,這也就是說,在公元前11世紀以前,華夏先民就已經有了孝的觀念。至春秋時期,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是一位全面地系統地論述孝道的人,《論語》、《孝經》等書記載了孔子在這方面的大量言論。

《孝經》中,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於孝";"教民親愛,莫善於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認爲爲人子女,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法則,是人們應該身體力行的。可見孔子對孝道的看重與推崇。

誠然,儒家孝道也有時代侷限性的陳舊觀念,夾雜封建性的'糟粕——比如西漢經學大師董仲舒提出的"父爲子綱"(指父親對子女有絕對權威),於今已絕對不適合我們這個人人平等的民主社會;又如"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我們在信息便捷的今天,已可以不必理會這句話,這是因爲當時聯絡多有不便,也是社會生產力限制下的說法;再如"不孝有三,無後爲大",也已不足取,我們是提倡男女平等的;還有關於"三年之喪"這個問題,四科中十哲之一的宰我就此事曾與孔子討論過,這位因爲白天睡覺而被夫子斥爲"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的學生認爲,爲父母服喪三年時間過長了,一年就可以了。無論三年,還是一年,這顯然是一種弊端較多的行孝方式,我們就無須效仿了。諸如以上孝說,到了今天,無疑均已過時,我們應毫不吝惜地拋棄或予以批判。

孝做爲華夏民族固有的道德觀念,又經孔孟儒學的發揮,以及歷代帝王的提倡,孝道在古代確實是深入民心,難以動搖。佛教傳入中國,最後也不得不把"無夫無君"的教義改變爲"忠孝"的說教;__傳入中國之初,也不得不改變"不能崇拜偶像"的誡條,允許信徒"祭祖"……

儒家講的孝道,已不僅僅是一種通過行爲表現出的人倫道德,而且還是一種社會性行爲,行孝者對社會公德負責,肩負着社會責任,孔孟儒學提倡這種孝道,毫無疑問是完全可以以肯定的。對於今天來說,也適合我們現代社會。

五四以來,我們雖都在提倡"尊老敬老愛老",但是相對古時"孝"與"忠"並列成爲中國古代民衆最講究最看重的兩大思想觀念來說,顯得是那麼的微不足道。事實上,現代的中國人"孝"的觀念已明顯淡薄了很多很多。如果長此以往又聽之任之的話,若干年後,又將是怎樣?細細尋思,我們很有必要繼承我們所應該繼承的孔孟儒學所提倡的合理孝道,以使之符合當今的社會道德規範併發揚光大!

孝經心得體會作文 篇10

中國的孝文化源遠流長,自古以來,孝道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基本價值觀,關乎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孝指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是傳統美德。至春秋時期,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系統地論述孝道。

《孝經》中,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於孝";"教民親愛,莫善於孝";"夫孝,德之本也"。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法則,是應該身體力行的。誠然,儒家孝道也有時代侷限性的陳舊觀念,夾雜封建性的糟粕,比如"父爲子綱"、"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不孝有三,無後爲大",、"三年之喪",均已過時,應毫不吝惜地拋棄或予以批判。

《孝經》在中國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視的地位,特別是西漢統治者宣揚“以孝治天下”之後,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裏,它成爲人們修養的必讀書目之一。《孝經》,是古代的聖人孔子的學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經典著作中專門談“孝”的一部著作。《孝經》一共有十八章,每一章都是經典。第一章爲開宗明義章,是全文的主旨:“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短短33個字就總結了孝之始,孝之終。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別爲天子章、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規定了不同地位的人的孝道標準。第七章爲三才章,強調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第八章爲孝治章,講聖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

第九章爲聖治章,講聖人如何用孝道教化百姓。第十章爲紀孝行章,講孝子應如何孝敬父母。第十一章爲五刑章,講不孝爲諸罪之首。第十二章爲廣要道章,講孝爲什麼是重要的道理。第十三章爲廣至德章,講孝爲什麼是最高的德行。第十四章爲廣揚名章,講孝道與揚名後世的關係。第十五章爲諫諍章,講父母有了過錯孝子應該怎麼辦。第十六章爲感應章,講孝道與神明的關係,孝道達到極點就可以感應神明。第十七章爲事君章,講孝子與事君的關係,孝子事上,“進思盡忠,退思補過”。第十八章爲喪親章, 講父母去世孝子應該怎麼辦。《孝經》,短短十八章,卻蘊含着深刻的道理。孝道上至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無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孝經》,它不僅能教我們學會孝,還有教我們要效法天地,自然和萬物!

孝就是人的道德的根本。如果一個人沒有了孝道他就不能算是一個人!孝敬父母最重要的,也是最基層的條件就是聽他們的話,只要他們說的是對的,就一定要照着去做,因爲這些話對我們多多少少都是有好處的。所謂“孝順”,並不是必須順從。孔夫子在《孝經》中告訴我們:孝,不是做樣子,而是發自內心的對長輩真摯的感情,不是盲目聽從,而是在長輩有所失誤的時候,也能提出適當的建議,不是隻孝敬家裏的長輩,而是愛己及人,愛吾老以及人之老。這樣,能做到由孝及愛,上愛下孝,溫暖人間,和諧統一。

百善孝爲先,所以我們無論處在什麼環境下,都要記得關心自己的親友,多爲父母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對自己的親戚及新老朋友多點問候,多點聯繫,即使是遠在異鄉的他們,其實距離我們並不遙遠,同時也使彼此間關愛與溫情傳得更遠,使我們更加熱愛生活。

子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所以,我們要抓緊時間去關心、孝敬自己的父母,不要等他們年老體衰的時候,去哭泣去後悔。父母生我們已是大恩大德,我們已經永生難報了,只能在有生之年好好孝敬他們。

傳統中國文化在某種意義上,可稱爲孝的文化。古人以孝治天下,孝,無論在家還是在國中都是核心。孝的觀念是對中國乃至華人世界影響最爲深重的倫理道德,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之一。

孝經心得體會作文 篇11

本週聆聽了王寶寨老師開解的《孝經》的《天子章第二》,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甫刑》雲:‘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天子是高高在上的,所以他很容易有傲慢心、好惡心,孔子就用一個“孝”字來幫助天子格除這種不好的習氣。因爲一個好皇帝必須是和百姓心連心的,如果有了傲慢心、好惡心,怎麼心連心?那天子是之尊,誰有本事讓他格除這樣的習氣?就只有用他與父母的這種關係來喚醒他的愛、敬之心,去掉他的傲慢心、好惡心。父親是天,母親是地,天子跟母親的關係沒有距離,是“親”,很親切,跟與大地的關係一樣;但是跟父親是有距離的,那是“敬”,跟與天的關係一樣。如果一個天子的孝心一開,百善皆開,那跟百姓就相親相愛了。第二個,天子這樣做,爲全國人民做出榜樣。上行下效,全國人民就都會效仿。那樣人民的良心都打開了,不就是萬衆一心了嗎?

末學覺得王老師的智慧開解妙就妙在無論你是一個什麼層次的人,你都能從中獲得智慧。你看,這裏的表面上是在說天子,好像與一般的老百姓無關。其實,老師一推展開來,就什麼人都可以用得上這把鑰匙了。怎麼說呢?因爲王老師在講解《開宗明義章第一》的時候就說了,“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這裏的“天下”就可以推展到任何一個團隊、一個集體、如一社區、一個家庭、一個學校、一個市、一個省。那這裏的“天子”當然就可以推展到任何一個團隊、一個集體的一把手了。是不是當一把手的人都容易有跟天子一樣的習性?有傲慢心、好惡心?這麼一來,我們就很容易對照自己了。

比如一個班主任,回到家還像班主任一樣教訓丈夫,這是傲慢心。看孩子呢?這個不順眼,那個很可愛,這就是好惡心。那如何去掉這兩種心呢?還是得回到根本,要培養自己的“孝心”。“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沒有以親愛、恭敬的心情盡心盡力地侍奉雙親,在和學生、家長打交道的時候,就不可能有“愛、敬”之心,所以處理問題往往就不順利。因爲“悌道”是從“孝道”延伸出來的,找到了“孝道與悌道”,纔有可能“泛愛衆”。纔有可能愛護、恭敬一切生命。

我以前做事情,常常生煩惱,只能處順境,不能處逆境。這其實呀都是孝心還沒有完全打開的原因。怎麼這麼說呢?如果真正懂得“孝”了,應該是“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于四海”,那麼對應過來,做爲班主任,應該是“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家長、學生,刑于班級”。那爲什麼我現在對自己的父母懂得愛敬了,還是無法完全刑于班級呢?那我覺得就是因爲“親愛我,孝何難?”我父母都那麼愛我,我孝敬他有什麼難的呢?所以影響力就不那麼強了呀。你看舜帝,他的後母想方設法地想害死他,他不但不怨恨母親,還總是反省自己,是不是哪裏做得不夠,而讓母親如此恨自己。他的這種孝纔是“親憎我,孝方賢”,所以舜帝能感化天下人民啊。而我如果是真正把孝領悟透徹了,就應該是從孝敬自己的父母,到孝敬別人的父母,這纔是真正的拓寬心量。那教學生與別人的父母有什麼關係?把學生教好了,學生的父母不是就安心放心了嘛?學生的父母的父母不是也安心放心了嘛?那學生不好教,怎麼辦?我就抱怨他們的父母嗎?那如果學生都好端端的,他父母把孩子都培養得品德優秀,那還要我們老師幹嘛呢?老師不就可以下崗了麼?你會說,我們在學校教給孩子很多知識啊。在這個全球信息化的時代,如果我們只是教孩子知識技能,那不用我們教師,電腦就行了。而我們教師最關鍵的使命是什麼?是“傳道、授業、解惑”,我們如果不傳道,不解惑,光是授業,那就有辱教師這門神聖的職業了。那即便這此道理都懂了,我也願意好好去傳道了,學生還是難教,怎麼辦?那還是我們的德行不夠,感動不了別人,這時候就想想“親憎我,孝方賢”。給孩子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孩子還是不聽話,家長也不理解,那這個時候,就是提升自己最好的境緣了。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我們還能一如既往地愛孩子,想盡一切辦法去幫助他,而不是厭惡他,也沒有絲毫地怨恨家長,那我們的心就真的是“慈悲心”了,也就是真正地放下了自我,放下了名利,就有一顆清淨心了,這樣煩惱也就隨之消失了。

所以,我總結,要想斷除自己的煩惱,第一是要從孝道入手,完全打開自己的良知,同時也打開學生的良知、家長的良知;第二就是要明白自己做爲教師的本分,就是要敦倫盡分。不然總覺得自己做的努力好像是額外多做的事情,於是就想着回報,得不到回報就生怨恨。第三是要明因果。我所存的一切善念與所做的一切好事都不會白廢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嘛。關鍵是不能是假善,不能是爲了名利去行善。不能是爲了別人說你的好你才行善,這樣的果報會完全不一樣的。同時,明因果還有一層意思就是,你所有遭遇的逆境都不是偶然的,你應該心平氣和地去接受,一旦抱怨命運不公,抱怨老天爺,老天爺就可能還要給你點顏色看看,因爲如果不這樣,你還是意識不到自己身上的問題嘛。

很長一段時間,我帶着孩子們學習《孝經》的同時,一邊在聽着《太上感應篇》的講解,如今大德老師建議我多讀讀《了凡四訓》,我覺得這些學習對自己真的起了很大的作用。我感覺我的心真的就慢慢平靜下來了,看到不聽話的孩子,沒有以前那麼急躁了,目光柔和了很多,我的心也漸漸更加柔軟起來。我想真正清淨心現前,智慧也就會現前了。這些先賢的教誨真的是如同一盞盞明燈,照亮我生命的旅程,讓我少了很多迷茫、很多糾結、很多掙扎,我發願我會一直當個好學生,老老實實地一直學下去,做下去。

以上是末學本週學習《孝經》第二章的心得體會,領悟不當之處,敬請大德們批評指正,慚愧末學鞠躬感恩!

孝經心得體會作文 篇12

自從三年前接觸到孝經後,就一直都喜歡聽孝經,也潛移默化的在生活中受了很多孝經的影響。最近又受邀要去帶國學夏令營,首先就想到要給孩子們學習瞭解孝經,故今天也做了一些功課,選編了一些相關資料信息如下,一起來學習瞭解。

《孝經》,以孝爲中心,比較集中地闡述了儒家的倫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規範,“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指出孝是諸德之本,認爲“人之行,莫大於孝”,國君可以用孝治理國家,臣民能夠用孝立身理家。《孝經》首次將孝與忠聯繫起來,認爲“忠”是“孝”的發展和擴大,並把“孝”的社會作用推而廣之,認爲“孝悌之至”就能夠“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

對實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統而詳細的規定。它主張把“孝”貫串於人的一切行爲之中,“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是孝之終。它把維護宗法等級關係與爲君主服務聯繫起來,認爲“孝”要“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具體要求:“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孝經》還根據不同人的身份差別規定了行“孝”的不同內容:天子之“孝”要求“愛敬盡於其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于四海”;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卿大夫之“孝”要求“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士階層的“孝”要求“忠順事上,保祿位,守祭祀”;庶人之“孝”要求“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孝經》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學着作,集中地闡發了儒家的倫理思想。認爲以孝爲中心,“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認爲孝是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於孝”,國君可以用孝治理國家,臣民能夠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祿。《孝經》在中國倫理思想中,首次將孝親與忠君聯繫起來,認爲“忠”是“孝”的發展和擴大,並把“孝”的社會作用絕對化神祕化,認爲“孝悌之至”就能夠“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

《孝經》對實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統而繁瑣的規定。以顯父母”,是孝之終。主張“孝”要“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並按照父親的生老病死等生命過程,提出“孝”的具體要求:“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卿大夫之“孝”則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卿大夫之“孝”要求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士階層的“孝”是忠順事上,保祿位,守祭祀;庶人之“孝”應“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

《孝經》還把道德規範與法律聯繫起來,提出要借用國家法律的權威維護道德秩序。

《孝經》在長期以來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範將來”的經典,對傳播和維護社會倫理起了很大作用。

孝經心得體會作文 篇13

“孝”字——老與子的結合,老在上,子在下,字其本身就體現了華夏五千多年的文化傳統,即是:晚輩孝敬長輩。《孝經》是我國國學著作的代表作之一,不僅爲人們講述親情間的孝道,更爲那些爲民、爲商、爲官的人樹立了德行的標杆。

孝之父母。從小時候有記憶開始,我們就聽長輩講過孝道的故事,例如:遠古帝王舜的孝感動天,漢文帝劉恆的親嘗湯藥,董永的賣身葬父等等,也許那時候是懵懂,但時至今日,作爲青年人我們對這些故事的感觸會頗多,我們理解的孝之父母就是供養父母,給予父母最基本的生活物質保障,至少不要讓父母跟着我們受凍捱餓。反過來講,我們80後的青年一代,又有幾個能脫離父母的幫助,他們爲我們攢錢買車,買房提供最好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現在的我們雖做不到物質保障,但我們應該以實際行動提供精神保障,也許僅僅是倒一杯溫水的小動作,也許是爲他們做一頓可口的飯菜,也許是放假時回家陪他們嘮嘮家常,也許是陪他們逛逛街,也許……,這些貌似不起眼兒的小事兒,會爲他們帶去歡樂,這何嘗不是一種孝?但現實中真正能做到了青年人少之又少,我們總以各種理由搪塞他們,總用工作當做自身的擋箭牌,去逃避,去迴避。人生短短几十年,不要拒絕與他們接觸的機會,更不要說我沒有達到自己預期的物質條件,就沒臉見父母,他們需要的往往是精神支柱大於物質基礎。中國有句古話:百善孝爲先,只有孝之父母的人,纔有資格去談爲民、爲商、爲官的孝。否則,無論是哪行哪業的人,孝對於他們來講都是紙上談兵,毫無意義而言。

孝之國家,其實就是一種德行。我覺得孝之國家最本質的東西就是在各自的崗位上發揮優勢最大化。作爲青年一代的排水人,應如孝經主張的那樣 即:把“孝”貫串於人的一切行爲之中,“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是孝之終。所謂立身行道,我的理解則是在工作中應該保持平常心,戒驕戒躁,虛心像前輩學習,對長輩要用尊稱,敢於奉獻,改掉80後原有的惰性,勿因學會知識而好高騖遠,勿因懂得比他人多而沾沾自喜,勿因他人升職而嫉妒,勿因受到批評而懷恨在心,我認爲這是孝之國家的德,行究其根源就是付之行動,用微笑迎接每一天的工作,行爲德之資,德爲才之帥。德與行,如同排水人孝之“支柱”,互爲依託,缺一不可。相比而言,行不夠,可以補;德不行,很難補。我們青年一代的排水人在“行”上,可以勤能補拙,而在“德”上, 我們不應該蠻幹,應科學統籌,即有德才有行。通過對《孝經》的學習,我們應該在思想道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上有一個全新認識,切實弄清自身的欠缺,防止因自身的把握不當而致使在工作中失全、失真、失誤,從而進一步加強排水人對工作中出現問題時的準確判斷,運籌帷幄,爲排水事業的明天添磚加瓦。

孝之父母,孝之國家。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接觸的鏈條,一旦斷裂,就無法連接,最可貴的是,孝是人們的責任和根基。”無論你身在何處,國學無國界,應多多研讀《孝經》這樣的著作,修身養性,提升自身素養,爲後人樹立榜樣,代代相傳。

孝經心得體會作文 篇14

通過參加由東方智慧研究學院董老師主講的“孝立人生”專題巡講的學習,以及公司組織的“學國學,訪書院,登麓山,較力量”的戶外活動,我個人對“孝”有了全新的理解認識,並更深一層次的體悟“感恩”。

孝,是我們中華文化的重要內涵之一,是中國傳統“家、國、天下”的一種延續了數千年下來的言行與禮儀,“忠、孝、節、義”向來被認爲是中華傳統美德,其中的“孝”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在我以前的認知裏,感覺孝與順是連接在一起的,簡單地認爲孝只是孝順自己的父母長輩,平時注意與父母長輩的溝通,即使有些事明顯不那麼合理,基本上凡事都是儘可能的“順”着他們的意思來,而不是先用心去幫忙分析後再提出更合理建議。通過這幾次對孝文化的學習,我重新認識到,孝並不意味着萬事“順”,而是要“敬”。

以前聽過個故事:據說古時候有個國家有個習俗,當人老了就要被遺棄到深山裏去,任其自生自滅,有個大臣不忍心這樣遺棄自己的老父親,在自家挖了一個地道,把老父親藏在裏面。後來,這個國家被另外一個國家打敗了。戰勝國的國王對這個國家的國王說:“我有兩個問題,如果你們能回答出來,我們就撤兵;如果答得不好,我就把你們全國的人都殺掉!第一個問題是,怎麼區分兩隻蛇的性別?第二個問題是,兩匹長着同樣顏色、一樣大小的馬,哪一匹是母馬,哪一匹是小馬?”失敗的國王答不上來,就在全國懸賞徵答,可是也沒人能夠答得上來。這時,那個大臣問他的老父親,老父親說:“這不難回答。把兩條蛇放在柔軟的地毯上,四處爬動的是雄性,靜止不動的是雌性。給兩匹馬喂點草料,母馬會把草料推向小馬。”於是,大臣把答案稟告給國王,兩個問題得到了圓滿的解答,這個國家因此得救了。當得知這些答案都是出自大臣的老父親時,國王非常震驚,爲了感謝這位大臣的老父親,國王下令撤消了遺棄老人的習俗,命令從此以後所有的人都要尊敬和善待老年人。

“天下重孝孝當先,一個孝字全家安,孝是人道第一步,孝順子弟必明賢,諸事不順因不孝,怎知孝能感動天”。 “孝”是儒家文化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內容,是天地大道的直接體現。《孝經》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人之行,莫大於孝”,“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而“教”字就是由“孝”和“文”組成的,說明一切教育都要從孝開始。“孝”不僅是中國基本文化和傳統文化的核心,而且也是現行文化的靈魂,企業文化建設同樣離不開孝道。正所謂“小孝可治家、中孝可治企業、大孝可治國平天下”。

企業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以人爲本”,做企業實際上也是在做人。企業的各項制度固然重要,但是制度都是由人定的,而且每個制度本身沒有完善的,都需要人去不斷地改進,需要人去具體執行,需要與時俱進。只有在企業中的每個人都自覺、自願地遵守和執行制度的時候,制度才能發揮出最大的、應有的作用。如果一個人執意要違犯制度,制度本身並不能夠阻止或制止他,只能通過事後對人的懲罰處理來體現制度的存在。所以,在企業發展前期,在企業的體制、機制和制度尚不健全和完善的情況下,人就成爲企業成敗的決定性因素。企業文化的終極目標就是引導人的這種自發性,充分發揮每個人的自覺性,形成一種自我約束的企業氛圍。而“孝”文化的深刻內涵能夠引導、規範每個人的自覺性和自我約束的問題,教育企業員工從德的方面去規範、要求自己。因此,企業文化建設要從做人的最基本品德——孝開始。

我們金光華正處在企業發展和定型中,常言道“小企業要發展靠老闆頭腦,中等企業發展靠制度保證,大型企業的發展是靠文化傳承引導”。一直以來,公司都非常注重企業文化的沉澱積累。到如今我們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基礎,比如要求做事精益求精的工作文化、再教育再培訓的學習文化等等。

在現階段,我們金光華的企業孝文化已經基本成雛形,包括去年年會時的主題之一“感恩”,其實正是孝文化的重要內涵部分!

人們常說“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這即是一種美德,一種感恩的心態!更是爲作社會成員之一的我們爲人處事的基本道德尺度,是提升人格魅力、昇華思想境界的內在動力,是增強凝聚力、促進和諧環境的必要條件!“不養兒,不知報母恩”,作爲子女,我們首先要學會感恩我們的父母,是她們含辛茹苦把我們培育成人。同樣作爲一名企業的員工,對誰負責,感誰的恩,絕不是個人之間的禮尚往來,必須站在公司這個層面來思考和回答。我們在“孝立人生”學習到的感恩詞“感謝天地的恩賜,感謝父母的養育,感謝領導的栽培,感謝老師的教誨”。毋庸置疑,感恩公司、報效公司,忠誠履行責任,同心同德,全心全意,這是永遠不變的公司魂魄,是公司傳承發展的血脈,也是做爲企業一員的我們的處事根本。因爲個人的進步、理想願望的實現,並不只是單獨依靠個人努力或是某一個人的幫助就能成功,這一切的關鍵離不開組織的培養與信任。

感恩於組織,是一種大恩回報。“知大恩者,纔有大境界,纔不會忘其根本;知大恩者,纔有大作爲,必以其堅韌不拔之志畢其一生幹事業,纔會作出大貢獻;知大恩者,纔有大智慧,纔會在危急緊要關頭多一些正氣,多一些責任,多一些慷慨,少一些依賴,少一些顧慮,少一些羈絆”。在現實生活中,不論是什麼時候,也不論做什麼工作,我們都要始終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那就是我們爲之奮鬥的工作平臺是公司提供的,工作責任是公司賦予的,對外所展現的一言一行其所代表的是企業,而不是自己。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都更需要“謹言慎行”!以當得起企業對自我的信任。

在實際工作中,在現實生活中常常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我們都會或多或少的遇到或大或小的困難、問題,如遭受挫折,被人誤解,受到批評等等,當時是滿腹的委屈,很多時候會心情煩躁、抱怨、甚至怨恨,糾結成一小段暫時無法逾越的障礙。而解決這些問題,離不開領導教誨、同事們的互相支持與配合,離不開身邊親人們的支持與理解。學會心懷感恩,就會減少很多憤怒,也只有心懷感恩,人才會真正快樂起來;若一個人就只有怨恨,心情自然好不起來,而心情不好的情況下,工作的推進及完成相信也很難達到滿意效果。人只有在經歷了歲月的洗禮後纔會逐漸的走向成熟睿智。

生活需要一顆感恩的心來創造,一顆感恩的心需要生活來滋養。常懷感恩心,一生無憾事。

感謝公司給了我們一個提升自我思想、拓展思路的機會。讓我們重新認識了孝與感恩,讓我們一起用孝心與感恩之心,收穫別樣的人生!

孝經心得體會作文 篇15

20xx年11月9日至20xx年11月11日本人在山東省泰安市接受了爲期三天的《修身、齊家、治企之道》(《孝經》)課程學習,現就本次學習的一些內容和自己的一點心得體會同大家分享,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謝謝!

本次課程是由馬孝文馬老師主講的,課程伊始,首先講到:宇宙浩瀚,無窮無盡,人類對宇宙的認知還很有限,而地球是我們生存的唯一家園,所以我們要珍惜生命,懂得感恩!

生命只有一次,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生活的幸福快樂,但是我們又會在生活中遇到很多這樣、那樣的問題,如何幫自己解決問題呢?就需要我們不斷地學習,而學習不是爲了“學”而學,而是爲了提升智慧,解決生活中一些無法解決的煩惱,也就是求得一種“和諧”。

生活中有三種不和諧:

1、人跟自己不和諧;

2、人與人之間不和諧;(傳統文化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分爲“五倫”:父子、兄弟、夫妻、君臣、朋友。“以利相交者,利盡而交疏”)

3、人與自然不和諧。

不“和諧”的根本原因要從我們自身尋找原因,那就是“私心”(以自我爲中心),表現爲自私自利、不能從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等。

學習需要聆聽、思考、力行,最重要的就是“力行”!我們找到了問題的根源所在,即“私心”,就要在生活中力行,練習保留好的品行,改掉壞的習慣,而這種練習要從對自己的父母開始。因爲《孝經》中有云:“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連對自己的父母、親人都做不到的事,對其他不相關的人更是無從談起了。

這種練習包括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例如:“吃飯”,以下介紹學習期間就餐的要求:①人到齊纔開飯;②用餐落座長幼有序;③坐姿端正手端碗;④餐前感恩(感謝天地的陽光雨露、感謝國家的恩惠護佑、感謝父母的養育深恩、感謝老師的諄諄教誨、感謝大衆的辛勤付出);⑤用心感受他人的需求(爲長者夾菜);⑥食不言、不浪費、不掉飯菜;⑦飯後打招呼“我吃好了,請大家慢用”。用餐卡上有兩句話“碗小天地寬,桌上乾坤大”,很值得我們深思!

所以,“吃飯”也是一種修煉,第一筷子夾給誰雖然是一種形式,但是代表的是深層次的道理,也是培養我們的恭敬心。

前面提到練習要從對自己的父母開始,也就是說:“孝”是人修身的起點,所以我們要首先學習《孝經》。

“孝”的含義:愛、敬。繁體的愛字“愛”可分解爲“受”字中間有一顆“心”,意爲:用心感受他人的需求(另:字可以簡化,愛豈能無心!)

這個世界上有一種愛,亙古綿長,無私無求;不因季節更替,不因名利浮沉,這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愛!

生活中僅僅是給父母送錢送物,還不能稱其爲孝,《論語》中有云:“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所以我們對父母不但要愛,還要敬,這纔是孝!

生活中,我們只有從練習對自己的父母“愛、敬”開始,才能延伸到練習對他人的“愛、敬”。學會做人,要養成良好的習慣,不假裝不虛僞,(中醫中有一種理論: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其中“思傷脾”即包括假裝虛僞地待人接物,屬於人與自己的不和諧。)自然而然地做到“愛、敬”,其他人才會回報給你同樣的尊敬,心情舒暢,才能和諧。

要養成良好的習慣,細節決定成敗,這裏老師提到了一個概念“上貴之相”,即:其坐也如介石不動、其臥也如棲鳥不搖、其行也洋洋然如平水之流、其立也昂昂然如孤峯自聳、言不妄發 行不妄躁、喜怒不動其心、榮辱不易其操、萬態紛措於前而心恆一。這與我們正在學習的《弟子規》中一節有異曲同工之妙,即: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緩揭簾、勿有聲、寬轉彎、勿觸棱。個人認爲“上貴之相”是在行動和思想上對自己更高層次的要求,而《弟子規》是最基本的要求,反思自己在生活中做的還很不夠,需要繼續努力。

下面老師講到了三個基本的問題:

一、爲什麼學《孝經》(動機、目的)?

因爲“學貴立志”(非立欲)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學習什麼時候都不爲晚,要活到老學到老,生活中很多例子告訴我們,高學歷、高智商、高年齡等都不代表高素質。學習傳統文化,首先明白做人的道理,才能更好的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二、學什麼(內容)?

經→史→子→集(學習順序很重要,因爲先做人,再做事;先知禮,後效行!)

1、經:揭示亙古不變的歸路和原則。(道)

2、史:案例,興衰存亡。

3、子:知識、技能。(術)

4、集:詩詞歌賦等陶冶情操的內容。

三、怎麼學?

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

學一句,懂一句,做一句

後面老師講解了《孝經》原文,其中講到孝養父母的四個層面:

①養父母之身;②養父母之心(事親以歡心爲本);③養父母之志;④養父母之慧。這四個層面目前自己做的還相差很遠,應該從現在開始,努力力行,因爲生活是自己創造的,要積極地面對,勇敢地前行!

通過本次學習,本人對自己在力行方面有如下要求:

1、鍛鍊身體;(因爲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身有傷,貽親憂。)

2、多幹家務;

3、同父母講話要和顏悅色;

4、謹言慎行;

5、多讀書。

總之,此次培訓是本人第一次參加傳統文化的教育學習,感覺只是學到了一點皮毛,瞭解了一些學習的方向,未來還要繼續深入的學習,提高自己的個人修養,進一步認知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努力力行,當然首先要從對父母行孝開始。  

孝經心得體會作文 篇16

《孝經》一書集成了儒家的“孝道”思想,指出“孝”爲所有德行的根本,《孝經》一書所提出的觀點乃我們祖先歷代傳承與奉行的,它能傳承兩千多年而不衰,是因爲它所提倡的思想是天經地義的,是萬物沿着正確美好途徑發張所必須具備與準守的道理。

“百善孝爲先”、“孝是人道第一步”、“諸事不順因不孝”當今社會所出現的道德敗壞現象以及各種關係日趨緊張的局面,從一定意義上講是由於人們違背了“孝”。可見學習《孝經》是多麼重要,而在實踐中傳承“孝”更是改變社會現狀所必須 提倡的。

所以,學習《孝經》不應該只是以獲取知識爲目的,更不應該只是爲增長見知見解爲目的,學習貴在踐行,“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也是儒家經典論語所提到的。真正的儒家科學知識,不只是光有理論,是有真實實踐手段的。學習經典,曉義明理,努力踐行,迎難而上,以身作則。

《孝經》所講的都是天經地義,是我們人類所不能違背的,它指導着我們如何正確地對待我們的父母、上級以及國家,是我們的行爲準繩。倘若我們違背了它,輕則我們將會使我們的家庭破碎,重則將會導致國家動亂,可見《孝經》的地位之高。何爲經典,經典就是每句話都是真理,每句話、每一個字都不能被改變的。經過我們的祖先代代相傳以及經過兩千多年的歷史檢驗《孝經》依舊爲人所認可,被人視爲經典,所以作爲新一代的我們更有責任與義務去學習《孝經》。 現如今的社會裏會出現過不少子女虐打年老父母,職員工作鬆懈,官員貪污腐敗等案例,這些事情發生的緣由是人們都將《孝經》所推崇的教義都拋在腦後。

《孝經》所講的“孝”不止只包括子女對其父母的孝順,還指下級對上級的尊重以及人民對國家的愛戴,《孝經》對不同身份的人作出了不同的要求,其目的在於人們相互之間能和諧相處,在於國家社會能平穩安定。我們國家領導提出要創建和諧社會,而實現這個偉大的目標的唯一途徑就是學習《孝經》的思想。 《孝經》作爲儒家十三經之一的經典著作,在中國傳統文化體系中佔有重要位置。《孝經》不但被歷代統治者奉爲治理天下的至德要道,同時也是普通百姓做人的基本道德準則。中國傳統精神的蘊涵是極爲豐富的,這就是瀰漫在整個文化中的薪火相傳的中華民族所特有的道德觀念、生活情理;是中國人民的信念、良心和善。

學是爲了做,爲了成就人生。不是爲學識,應該是努力踐行,真正落實去做才能得真實利益,這本書教會我們認識自己、放下自我,謙和進取、包容別人,接納世界,最終做到立身處事的究竟圓滿,從而實現人生理想和價值。“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於德義,而民興行。”真正用孝心、博愛心對待一切的老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大家看到了這麼做,也會紛紛效法,也就不會嫌棄、不會虧待自己的父母。“陳之於德義”是教學,自己做好之餘,還要去講、去教學,推廣、宣傳德義忠孝的道理,傳播善知識,大家學到了,自然就能夠行孝。每個人都應該、也都能夠行天子之孝、行諸侯之孝,都能做到五孝,這才叫活學活用。只有用到生活中,聖賢之教對我們纔有真實的益處,否則學到最後,只是增長一些皮毛常識,對自己的生活、對自己靈性的提升,不會有太大的用處,“學儒”和“ 儒學”的區別就在此。我們學這些儒學典籍,學儒,學得跟聖人一樣,學得跟孔子一樣,落實了德行,這是學儒。我們不是單純搞儒學研究。單純做學問,搞研究,寫報告,寫論文,“長浮華”,對人民百姓,對真正和諧社會、和諧世界沒有什麼真實利益。我們學習儒學典籍,學儒,最終目的是學以致用,重在落實。

光學不做就只是空想,根本無法從源頭上改變自己,改變社會,無法實現大同社會。只有在學習了《孝經》的經典教義後加以思考,並付諸實踐才能讓《孝經》起到作用,服務於我們自身、服務於社會。

其次,我們踐行《孝經》所提倡的內容更是爲了弘揚《孝經》的思想,爲了發揚光大。經過我們的踐行,我們與其他人之間的關係更加緩和,國家社會更加和諧。《孝經》之所以能歷經兩千年而不衰,一方面是因爲《孝經》的內容實爲經典,另一方面就是因爲兩千年來我們的祖祖輩輩通過他們的踐行,對《孝經》的內容進行不斷地驗證,正是他們的踐行以及經驗,我們後輩才能知道《孝經》的重要性。

所以踐行《孝經》的內容,不光我們自身收益,也能對《孝經》的傳承作出貢獻,這是一個相互作用過程。

《孝經》是我們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中國對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作爲中國人,我們更應該去學習《孝經》,讀懂《孝經》並踐行《孝經》。在這個浮躁的世界裏,能夠找到心靈的一方淨土實屬不易。生活中的名利。財富等因素總在引誘着我們朝着罪惡的方向發展,我們需要精神上的支撐,我們需要對我們行爲進行規範,不然一不留神我們將在利益的驅動之下走向歧途。所以我們需要《孝經》,雖然它已經走過了兩千多年,但它所講的內容永遠都不會過時,它就是經典,它就是天經地義。

只有踐行《孝經》,在生活中做到《孝經》所要求的內容我們才能真正獲利,我們的社會才能發展爲和諧社會,否則一切都爲空想空談。只有踐行《孝經》,它才能更好的被傳承下去。

所以我們要認真學習《孝經》並踐行《孝經》。

孝經心得體會作文 篇17

百善先爲先

——讀《孝經》有感

俗話說:“百善孝爲先”。古人說的“孝、悌、忠、義、禮、義、廉、恥”這八德,孝排在第一位,可見“孝”對於我們每個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東西,所以,“孝”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必須做到的。

《孝經》,通過孔子和弟子曾參之間的對話,精要地闡述了儒家對孝道的見解,認爲孝纔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一切教化得以推行的關鍵。

《孝經》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讓我知道一個人的軀體、四肢、毛髮,皮膚,都繼承父母,要好好愛惜,不要隨意毀傷,這是孝行的起點。這句話令我感動。還記得在我我四歲的時候,有一次我玩喜洋洋(就是一元一次的那種搖搖車),一不小心從一米多高的地方摔了下來,我一直哭,媽媽問我是不是很疼啊。我說:“媽媽,胳膊刷壞了,讓您擔心,我才哭的呢。”媽媽摟着我直說我是個孝順懂事的好孩子。

對啊!爸爸媽媽把我養大,費了多少心血啊,我們要是不孝順父母的話,就是大逆不道!所以,我出去吃飯的時候,總是給媽媽碗裏夾肉,媽媽直說我長大了;平時,我也做家務,去買早餐讓大人吃,晚上放學去買饅頭。讓爸爸媽媽多休息;我還早起晚睡,好好學習,不要因爲貪玩耽誤功課讓父母擔心。

《孝經》是孔老夫子留給我們的瑰寶,從《開宗名義章》起,共18章,講了孝的功能、孝的本質、孝的內容,講了從天子到庶人盡孝的標準,講了以孝治天下的原理等等。我喜歡孔子,孔子的覺悟很高,我也想穿越到孔子時代,過一把當孔子弟子的癮。我的好朋友AI博士有一臺時空機,我請求他讓我穿越到孔子時代,AI博士二話不說就同意啦!孔子弟子三千,有七十二位傑出的弟子,我拜孔子爲師後,老夫子把我收爲他的第521位弟子。之後,我刻苦鑽研《孝經》,成了他得意弟子的第73名,叫小白。在當時,我是世界第二孝。(因爲閔子騫比我還孝順)。但是,好景不常。AI博士的時空機只能在時空隧道里呆一天(相當於24年)。所以,我又穿越回來了。但是孝道已經在我的心中生根發芽了,直到今天,我在生活中還是很孝順父母。

總之,孝是德行根本,我們一定要孝順父母,做善事,才能做大事。

百善孝爲先,是中華民族下五千年的優良傳統,我們要讓孝道走遍中國,傳遍世界。

孝經心得體會作文 篇18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百善孝爲先。孝就像一縷陽光,照射在心田,永遠讓人感到溫暖與幸福。讀完這本《孝經》後,我有了很深很深的感悟……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生也”,孝是所有德行的根本。“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所謂:百善孝爲先,百行孝爲本。孝敬父母,尊敬兄長不就是我們這些晚輩需要做的嗎?如果孝敬父母都做不到,那麼你的一切品行該從何談起?

孝就是在心裏的愛嗎?不,這還不夠,孝還需要在行動上來證明。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孝子敬奉他的父母,平常在家的時候要儘自己的一切對父母恭敬;奉養飲食的時候則想盡辦法使父母快樂;在父母有病時,要爲父母擔憂並細心照料。記得有一次,媽媽吃飯的時候突然說她肚子痛,吃了兩三口飯就不吃了,看媽媽在沙發上難受的樣子,我擔心極了,連連問媽媽用不用去醫院。媽媽說:“不用管我,寫你的作業。”我寫作業時心都定不下來,寫完作業,我又給媽媽端來一杯熱水,媽媽誇我是個好孩子。

接着,我又讀到了“鹿乳奉親”的故事,寫的是一個人的父母患了嚴重的眼疾,需要用新鮮的鹿乳來治。他裝扮成一隻活蹦亂跳的小鹿,來到林中,取到了新鮮的鹿乳。有一次,他差一點被獵人當做真鹿射死,獵人瞭解了事情的原委後,被他的孝心感動,併發誓以後再也不射殺鹿了。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情。大自然中的動物們也懷着一顆孝心,那我們呢?是不是應該更盡心盡力地孝敬父母?孝是我們對父母最真切、真實的的報答,一種最樸實的表現。孝,是不求回報的,因爲父母爲我們付出了太多太多……

孝敬你的父母吧,這是我們用畢生經歷去完成的一項任務,更是一種使命。“人之行,莫大於孝”,讓這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

孝經心得體會作文 篇19

《孝經》,通過孔子和弟子曾參之間的對話,精要地闡述了儒家對孝道的見解,認爲孝纔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一切教化得以推行的關鍵。

《孝經》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讓我知道一個人的軀體、四肢、毛髮,皮膚,都繼承父母,要好好愛惜,不要隨意毀傷,這是孝行的起點。這句話令我感動。還記得在我我四歲的時候,有一次我玩喜洋洋(就是一元一次的那種搖搖車),一不小心從一米多高的地方摔了下來,我一直哭,媽媽問我是不是很疼啊。我說:“媽媽,胳膊刷壞了,讓您擔心,我才哭的呢。”媽媽摟着我直說我是個孝順懂事的好孩子。

對啊!爸爸媽媽把我養大,費了多少心血啊,我們要是不孝順父母的話,就是大逆不道!所以,我出去吃飯的時候,總是給媽媽碗裏夾肉,媽媽直說我長大了;平時,我也做家務,去買早餐讓大人吃,晚上放學去買饅頭。讓爸爸媽媽多休息;我還早起晚睡,好好學習,不要因爲貪玩耽誤功課讓父母擔心。

《孝經》是孔老夫子留給我們的瑰寶,從《開宗名義章》起,共18章,講了孝的功能、孝的本質、孝的內容,講了從天子到庶人盡孝的標準,講了以孝治天下的原理等等。我喜歡孔子,孔子的覺悟很高,我也想穿越到孔子時代,過一把當孔子弟子的癮。我的好朋友AI博士有一臺時空機,我請求他讓我穿越到孔子時代,AI博士二話不說就同意啦!孔子弟子三千,有七十二位傑出的弟子,我拜孔子爲師後,老夫子把我收爲他的第521位弟子。之後,我刻苦鑽研《孝經》,成了他得意弟子的第73名,叫小白。在當時,我是世界第二孝。(因爲閔子騫比我還孝順)。但是,好景不常。AI博士的時空機只能在時空隧道里呆一天(相當於24年)。所以,我又穿越回來了。但是孝道已經在我的心中生根發芽了,直到今天,我在生活中還是很孝順父母。

孝經心得體會作文 篇20

在《孝經》中,孔子認爲,對國家,對社會做出貢獻的,能光宗耀祖的,纔是大孝在書中,孔子描述了不同等級的人應該向父母履行的各種不同的孝道,表現出了明顯的等級觀念,然而,孔子說的孝並不是對父母的一味順從,而是當父母行爲不正時,勇於提出,這與後來封建社會的愚孝是不同的。

《孝經》是儒家的經典著作,對中國的政治、歷史、文化都產生了重要影響,我在《孝經》中最喜歡的一句話就是“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比有先也,言有兄也。”這句話的大意就是天子不但不以自己爲尊,還要尊其父,不但不以自己爲先還要先其兄。對待兄弟們都以理對待。這也就是孔子的理論不同於其他的地方吧。《孝經》提出要借用國家法律的權威,維護其宗法等級關係和道德秩序,它還主張把“孝”貫串於人的一切行爲之中,“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是孝之終。它把維護宗法等級關係與爲君主服務聯繫起來,主張“孝”要“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並按照父親的生老病死等生命過程,提出“孝”的具體要求:“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

學校爲我們推薦《孝經》這本書,就是想讓我們對自己的父母多一些理解,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時候才後悔。其實,父母比想象中要更加愛你,只是方式會有些特殊,我們都要理解父母,記住一個字—孝!

孝經心得體會作文 篇21

首先我們來看看“孝”這個字,上面是“老”字的頭,下面是“子”體現了孩子應對父母的恭敬。

《孝經》雲“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如漢文帝,康熙都有是以孝治國,國家也都非常強大。自古以來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孝是人類最基本的感情,是一切愛的基礎。孝經雲“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古人還有一句話,“百善孝爲先”,幾乎所有的祠堂都上書“入孝”和“出悌”,門口還刻有二十四孝。

一個人不愛自己的父母,怎麼可能愛他人,愛國家呢孝經雲“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弟子規》說“首孝悌,次謹信”。《論語》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爲人之本與。”

生我者父母,養我者父母,父母給予我們一切,沒有父母偉大無私的愛,我們很難健康地成長,父母是我們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的老師,父母的眼睛時刻關注着我們,父母對孩子是無微不至,勞而無怨。

誰請我們吃一頓飯,或者我們飢餓時,別人給我們一杯水或一塊麪包,我們都有很感恩,但是父母給我們做過多少頓飯,給與我們多少吃的,用的,給我們付出多少,而且是把最好的給孩子。

烏鴉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麼能不孝。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