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讀後感800字(精選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3.07W

《孟子》讀後感800字 篇1

孟子經常用一些完整的小故事、寓言來表達自己地觀點和看法。而這些小故事和寓言就慢慢變成了今天我們常用地成語,如“揠苗助長”、“五十步笑百步”、“再作馮婦”等等,可見孟子思想對我們地影響對我們來說不可不謂深厚。

《孟子》讀後感800字(精選3篇)

孟子所說的“揠苗助長”演變到今天一般都說成是“拔苗助長”,但說的都是同樣一個道理,孟子認爲教學和學習知識如同植物生長一樣,都有自己的規律,必須循序漸進,而不能揠苗助長,急於求成。“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一定要不斷地培養義,心中不要忘記,但也不要一廂情願地去幫助它生長。不然就會像宋人那樣“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把自己累得不行不說,還枯死了禾苗,得不償失。要想幼苗茁壯成長,只有勤於耕耘。不願耕耘,拔苗助長,必然失敗。就像人的成長與發展一樣,同樣要遵循規律,通過自身的努力使自己的根基一點點變得牢固,才能吸收更多的養分,成長得更好,由一顆幼小的樹苗長成一株參天大樹。孟子在告訴我們做事情要遵守規律的同時還提醒人們凡是應順其自然,適應事物本身的發展的速度和方向,正所謂:“其進銳者其退速”,即是繼承了孔子“欲速則不達”的思想。當我們太想辦成一件事的時候,往往急於求成而顯得過於浮躁,沉不住氣,冒冒失失的前進就失去了方向和重心,把握不住事物前進和發展的速度,方而更容易迷失方向。

孟子的觀點就好像力的作用和反作用的道理一樣,作用在一個物體上的力越大,那它產生的反作用也就越大。同樣,如果我們在一件事情上傾注了太多的精力和心血,付出了太多的努力,那我們必然抱有更多的希望和企盼,而一旦事物的發展出乎我們的意料和想象,那我們將比用平常心對待一件事物的時候更難以接受眼前的事實。所以凡是我們不必看得太重,按照事物發展的規律,盡最大的努力,做最壞的打算,這樣,當事情成功時,我們纔不致於過於高興,被成功的喜悅麻痹了清醒的頭腦;在事情失敗時,才能以一顆平常心對待,不致於過於失望和難過而喪失了前進的勇氣。

孟子還曾說過:“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命時我所想要的,道義也是我所追求的,當兩者不可兼得的時候,孟子選擇捨生取義,雖然平凡如我們的芸芸衆生不用面對生命與道義這麼高尚嚴肅的話題,但我們在生活工作中難免還是會面臨兩難的選擇,那我們又應該怎樣抉擇呢?比如說工作和休息的衝突,個人利益和大家利益相矛盾的時候,何去何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選擇。但我覺得能夠把工作和生活有機融合在一起的人是最高明的,首先熱愛生活,也喜歡工作,把生活當作工作的一部分,把工作看成生活的有機體,每一天,既是在生活,也是在工作,工作是生活,生活也是工作,這樣,即是是工作佔用了休息的時間,也不會產生工作佔用了休息時間的想法,也就不會覺得在八小時之外的工作是一種負擔。

《孟子》讀後感800字 篇2

孟子曾在一篇文章中說,虞舜、傅說、管夷吾、膠鬲、孫叔敖和百里奚這六位古代賢人,原本地位卑微,歷盡磨難,才成爲君主或重臣。他認爲,經歷困境和磨難可以激勵人們奮發向上。他還說,一個人犯錯誤後才能振作起來,國家遇到敵國威脅後才能保持警惕,失去敵國的威脅,常常會居安而不思危,和平麻痹,走向滅亡。

他就是這樣,以個人和國家的事例證明“生於憂患”這個分論點。那麼,這個分論點到底是對還是錯呢?且看下面兩個事例:

我教過一個學生,他隨離異後的母親生活。母親自殺未遂,瘋了,失去了自理能力和撫養孩子的能力。他又改跟父親,而父親已另立新家,便嫌棄、虐待他。他只好流浪街頭。後來,他得到姨媽、舅舅的接濟,白天上學,晚上幫姨媽看守五金檔。誰料他以怨報德,竟帶幾個豬朋狗友偷走檔口裏的錢財,最終鋃鐺入獄。他先身處離異家庭,後又寄人籬下,卻沒能“生於憂患”。

春秋戰國時期,齊、楚、燕、韓、趙、魏六國,都受到秦國的威脅,卻相繼滅亡。它們也沒能“生於憂患”。

拿這兩個事例跟孟子的觀點相對比,前提條件一樣,但結局剛好相反。

那個學生的結局爲什麼會跟孟子的觀點相反?因爲他覺得世界上沒一個好人,因爲他不懂報恩,因爲他的道德觀念和法制觀念薄弱,自暴自棄。可見,決定人的生死的主要因素是由人的知識水平、思想水平、技能水平、心理承受能力、生理健康狀況等所組成的綜合素質,這個綜合素質的強弱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他適應社會環境能力的大小,外界條件的安危好壞只是一個次要因素。面對吳國的進犯,勾踐能臥薪嚐膽,東山再起;面對日寇的入侵,溥儀卻俯首稱臣,甘當傀儡。

六國的結局爲什麼跟孟子的觀點相反?蘇洵曾經論證說“六國破滅,弊在賂秦”。可見,決定國家存亡的主要因素是由國家的決策水平、經濟實力、科技條件、社會秩序、國防狀況等所構成的綜合國力,這個綜合國力的強弱很大程度上左右了這個國家對抗內憂外患的勝敗,外界條件的安危好壞也只是一個次要因素。面對美英聯軍的立體進攻,薩達姆敗下陣來,成爲戰俘;面對塔利班的恐怖襲擊,美國能猛烈反擊,穩定局面。

這證明,孟子的觀點不能普而遍之,絕而對之。孟子“生於憂患”的觀點乃是用不完全歸納法之中的簡單枚舉法推理出來的,他並沒有全面考察個人和國家的各種“生”、“死”現象,也沒有全面考察造成這些“生”、“死”現象的種種因素,光憑六位名人“生於憂患”這幾個事例,沒有考慮到“死於憂患”的衆多事例,就貿貿然下結論,其觀點沒有普遍性,犯了以偏概全的邏輯錯誤。他片面地誇大了外界不利因素對個人和國家的影響力。

烈火顯真金,疾風知朽木。個人和國家能在憂患中發展起來,也會在憂患中頹喪下去,關鍵在於這個人和這個國家是真金還是朽木。外界環境的憂患不是決定個人和國家命運的根本因素,決定個人和國家命運的根本因素,是個人自身的綜合素質,是國家自身的綜合國力。

因此,我們要努力提高個人素質和綜合國力,以達到“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的境界。一個人品學兼優,身心健康,會自理,能自立,競爭能力強,抗挫折力強,能隨機應變,才能更有力地抵禦厄困和磨難;一個國家經濟繁榮,科技發達,社會穩定,國防堅固,才能更有力地經受動亂和戰爭,並取得穩定和發展。

《孟子》讀後感800字 篇3

哈利·波特!就是那個誰誰寫的大魔法師哈利·波特嗎!瞧見這個題目,你一定有很多感想,而這個故事,卻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神奇。

哈利·波特是霍格沃茨魔法學院的一年級的學生。他原先是在他的姨父費農·徳思禮家受着冷酷、僕人般的待遇,因爲徳思禮一家讓他幹着幹那,還常常填飽不飽肚子,而哈利的“房間”則是一個靠近廚房的破破爛爛的碗櫃。直到一天,一隻貓頭鷹給哈利送信來,說要是送他去魔法學院裏面讀書,這讓哈利興奮不已。在學院,他知道了自己不平凡的身世,從他已故父親那繼承了一件隱身衣,還騎着光輪20xx的飛行掃帚打魁地奇。哈利並不是不在學院裏惹是生非的,還冒着被學院開除的可能——晚上經常不睡覺,而是在格蘭芬多學院裏閒逛。也常常被巡邏的費爾奇與他的洛麗絲夫人【貓】抓住、然後囚禁。而哈利的出名也不是浪得虛名的,他發現,教魔藥課的老師斯內普與殺害他父母的兇手伏地魔有瓜葛,結果不是,確是一個看上去爲人正直的結結巴巴的奇洛教授,他幫助伏地魔得到傳說中的魔法石,可是哈利挺身而出,冒着生命危險奪回了魔法石……

看到這裏,我把眼睛瞪得更大了,我敬佩哈利這種“違反校規”和奮不顧身的精神,哈利是因爲在伏地魔手下大難不死而在魔法世界裏出名的嗎?!不!不是!她是靠着自己超人的本領和令人敬畏的精神而出名!哈利·波特雖然在魔法學院裏常常違反校規,被麥格教授抓起來禁閉,還要冒着被開除的可能,可他不怕,披着隱身衣去圖書館禁書室裏偷看資料,在聖誕節那天對付了一巨怪,跟蹤斯內普老師尋找線索,還在一個地方發現了一面魔鏡,這些,是一年級新生可以做到的嗎?不!不是!哈利·波特也不是因爲在伏地魔手下大難不死而出名,他陪同着他的夥伴羅恩和赫敏探索着魔法石的奧祕,又一次還讓格蘭芬多學院丟失了一百五十分【霍格沃茨魔法學校分爲四個學院,其中一個是格蘭芬多,而哈利就是在格蘭芬多】,我敬佩哈利的精神與勇敢,他不但讓他們學校獲得了第一名,還解開了魔法石的奧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