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名著讀書心得體會(通用19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57W

外國名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1

這本《托爾斯泰傳》與其他任何一本傳記都不同,它是一本心靈的專記。我原本是想讀一本真正的傳記,對於書中那些深奧的句子,我曾經想把它投入陰暗的箱子裏,永不去翻開它。可我終於還是把它讀完了。

外國名著讀書心得體會(通用19篇)

言歸正傳,正如書中說的,像聖經中的約伯一樣,托爾斯泰在事業巔峯時,在“徹底的幸福”時,突然的'開始了他的思想史。他,開始了對虛無的思考,對死亡的思考,對生命的思考,對人類的思考。托爾斯泰就這樣那樣深的命題開始了那樣深的思考,並且他也幾乎戰勝了虛無、死亡,理解了生命、人類。

托爾斯泰在閃動的燈光下寫下(如果我活着),就這樣,一天一天,他不再懼怕死亡。因爲他明白,死亡就是逃向上帝,飛翔永恆。

托爾斯泰在會客廳中,在書桌前,在運動場上,戰勝了虛無。他從沒有讓任何肌肉停止工作,不管是手部用於寫作的肌肉,還是身體上用作運動的肌肉,甚至是嘴邊用來交談的肌肉。他從沒有虛無過,因爲他天天都在思考,永不停止。

因爲托爾斯泰那透徹的觀察力,生命都親和於他。他能猜出一隻獵犬接近野鴨時的本能,也能描述一匹良種馬在起跑時的想法。

在這位大作家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出他對人類的理解。他的作品就是當時人們的真實寫照。他能寫出一位婦女在懷孕時的真實感受,也能寫出伊萬·伊里奇快死時的恐懼。還能寫出一個少年第一次騎馬的感覺。

托爾斯泰就是這樣一個與精神的惡魔搏鬥的勇士,與思想的聖人交友的智者。作者用美麗的文字讓我延前啊出現了這樣一個托爾斯泰。

他是一個強壯、精神抖擻的老人。他經常運動,並保持了一顆接受新鮮事物的心。他面孔輪廓粗獷,如同任何一個下地幹活的農民,任何一個鄉村貴族,任何一個軍_,任何一個獵人。除了他那能揭穿一切謊言的眼睛和主教似的大鬍子,他的面容就是一個普通的_漢子。托爾斯泰作爲一個藝術家卻是一絲不苟的。他會因爲一個不恰當的比喻讓印刷工人重新印刷。只爲了完美無瑕的作品。托爾斯泰的作品具備一種特質:完全真實。正因爲如此,他才成爲了文壇的大師,成爲了一切人類中最有人性的人。

外國名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2

一顆偉大的靈魂,百年前在俄羅斯的大地上發出光焰,最精純的光彩照耀我們的心靈。在十九世紀末陰霾重重的黃昏,它是一顆撫慰人間的巨星,它的目光足以心音並撫慰我們青少年的心靈。在法蘭西,多少人認爲他不止是一個受人愛戴的藝術家,而是一個朋友,的朋友,在全部歐羅巴藝術中的真正的友人——列夫·托爾斯泰。

在有暇之餘,我翻開了《列夫·托爾斯泰傳》,從而來體會一下托爾斯泰的人生成長的艱辛歷程。

托爾斯泰粗獷的臉又長又笨重,短髮覆在前額,小小的眼睛,寬大的鼻子,往前突出的大脣,寬闊的耳朵,因爲無法改變醜相,童年時倍感痛苦。他在一個叫卡讚的地方讀書,成績平庸,他是孤獨的。

在他家庭的回憶中,好幾個人爲托爾斯泰採作他的《戰爭與和平》中的最特殊的典型人物:如他的外祖父,老親王沃爾康斯基,葉卡捷娜二世時代_的貴族代表;他的母親,瑪利亞公主,這溫宛的醜婦人,生着美麗的眼睛,她的仁慈的光輝,照耀着《戰爭與和平》。

雖然對於他的父母,他是不大熟知的(他的母親逝世時,他還未滿一歲),但是他至少還能保持若干關於父親的回憶。這是一個和藹的詼諧的人,眼睛顯得憂鬱,在他的城邑中過着獨立不羈、毫無野心的生活;他父親死時托爾斯泰才九歲。這一死,使他第一次懂得悲苦的現實,心中充滿了絕望。

然而不知不覺中,他爲少年的熱情、強烈的情感和誇大的自尊心所驅使,以至這種追求完美的信念喪失了無功利觀念的性質,變成了實用的性質與物質的了。他慢慢地也學會了放蕩自己。最後,有一樣東西救了他:那就是絕對的真誠、坦白和善良。

外國名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3

列夫·托爾斯泰,這個世界文學輝煌一時的頂尖人物,在羅蘭的筆下,被冠予了中肯、實際的評價。

羅蘭在對托爾斯泰的作品、書信和他人回憶文章的基礎上,向讀者展現了真正本質的東西,讓托爾斯泰崇高的靈魂和偉大的人格躍然紙上。

托爾斯泰出生於貴族世家,是一個在一般人看來什麼都不缺的人。而這卻恰恰成了他痛苦的源頭,他爲自己的家庭生活與農民有巨大差距而感到不安。他天性善良,悲天憫人,渴望天下大同,希望所有的人都過上幸福安詳的生活。他試圖改善農民的處境,在自己的莊園裏實行改革,解放農奴,把土地分給佃戶。雖然最終沒有如願,但我們從此就可以發現托爾斯泰成功的一點重要因素。

這位大地上火光閃亮的俄羅斯的偉大靈魂,在十九世紀末那陰霾濃重的日暮黃昏時撫慰人的星辰,他用他強而有力的筆桿寫出一部部能讓我們一步一步地緊跟着托爾斯泰那冒險生涯的矛盾經歷的作品。這些作品的描寫反映了真實的時代背景,是他一生思想和藝術探索的結晶。“托爾斯泰哪怕多活一天也是這個世界的財富。”高爾基曾這樣說過。

托爾斯泰“是自由_徒中最崇高的一個典型,窮盡一生只爲追求一個越來越遠的理想。”他以風的姿態出現在世人面前,雖已離去,可他給世人心靈所帶來的觸動是無法磨滅的。

他,真正的名人,就像一朵開在荊棘裏的花,褪去鉛華,奮不顧身地抵抗。

越流淚越仰望。

外國名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4

笛卡爾曾經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還有一句話,“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所以我認爲,在一個人的成長中,離不開好書的閱讀,但在關鍵的時候,還需要有高人爲我們指點迷津,這兩者好比鳥兒的兩隻翅膀。如果一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擁有了這兩隻翅膀,他就會在幸福的天空飛得更高、更遠。《愛的教育》裏面的主人公安利柯就是這樣一個幸運的小男孩。他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可以自由自在地讀自己喜歡的書,還有一個幸福的家庭,有通情達理的父親和善良的母親,最重要的是後來他遇到了睿智而偉大的舅父,他教會他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人生哲理。

安利柯是幸運的,我也是幸運的。我有幸通過上網讀到《愛的教育》這本書,更有幸在這本書的續集裏認識了舅父這位平凡而偉大的人物。從他的身上,我學到很多,但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日行三善”的做法。

“日行三善”,最初是作爲一種贈物,在父母雙亡後,由本村牧師唐。愛培里斯德送給舅父的。那天早上,牧師告訴舅父:每朝起來,請先自誓一日中須行三件好事,晚上睡時請自省今日預定要做的三件好事曾否實行。這樣行去,你的一生沒有一日浪費。剛開始得到這份“贈物”時,舅父很不以爲然,認爲還不如給他一、二枚銀幣的好。但第二日,當他獨自坐在海邊的岩石上時,竟情不自禁地把牧師的話回想起來,坐在那兒沉思了一會兒。結果就是從那時起,他決心依守牧師的教言,每日搜求足以使自己身心與知識完善的三件事。五十多年來,他一直不忘唐。愛培里斯德的教訓,每日在努力着:第一,增進自己的健康;第二,把心弄好;第三,修養思想。這樣直到垂老的日子還照樣行着。那麼,這“日行三善”的經歷到底給舅父帶來了什麼呢?他是這樣說的:“我讀過很多哲學書,但我感受到,最好的哲學就是每日想努力把自己完善的時候在心裏所發見的東西。”他還說:“這最好的哲學這樣教示我:人要身體、感情、思想三者平均協調纔好。如果其中有一者不完善,就不能成爲幸福善良賢明的人。”正因爲“日行三善”的“贈物”給他的一生帶來了莫大的安慰和幸福,所以舅父決定把這種做法傳給他的外甥安利柯,要他養成每日行三件好事的習慣。爲此,他專門給安利柯制定了一月份一個月的善行計劃。比如一月一日的三件事是:一、自省自己身體的缺點。二、自省自己品性的缺點。三、自省自己頭腦的缺點。一月三十一日的善行計劃是: 今日是一月的末日了,自問自答地來考查一月間的成績吧。一、爲強健自己的身體起見,本月做了些什麼事?二、爲修養自己的精神起見,本月做了些什麼事?三、爲培養自己的知識起見,本月做了些什麼事?

縱觀舅父的“日行三善”,其實就是告訴我們:多做實事,少說空話;多做有益於自己身體、思想、情感的好事,每天積累自己的健康、德行和知識,使自己生活得健康、充實和快樂。由此我想到了古人曾經說過的兩句話:“吾日三省吾身”,“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我又想到了陶行知的“每天四問”:第一問: "自己的健康有沒有進步?有,進步了多少?” 第二問:"自己的學問有沒有進步?有,進步了多少?第三問:“自己擔任的工作有沒有進步?有,進步了多少?”第四問:"自己的道德有沒有進步?有,進步了多少?"我還想到了奧斯特洛夫斯基說過的一段話:“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屬於人只有一次。一個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會因爲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爲碌碌無爲而羞恥;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就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爲人類的解放而鬥爭’。”所有這些,都是告訴我們:要做一個有目標且腳踏實地的人,認認真真地做事,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完人生之路。

聯繫自己的實際,我發現,其實我已經在無意中踐行着舅父的“日行三善”。比如,我曾在日記中這樣寫道:今天我很高興,因爲早上我堅持跑操了;今天我很高興,因爲我上網觀看了魏書生關於“教育與人生”的講座視頻;今天我很高興,因爲我幫婆婆幹活了……雖然我做的不夠完善,堅持得也不夠好,但通過自己斷斷續續、有意無意的親歷行爲,我還是感受到了這種做法給我帶來的好處。它讓我的生活充實了,少了一些無聊空虛;它讓我更自信、快樂了,讓我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體會到了自己的進步以及幫助別人所帶來的快樂……所以我決心將“日行三善”進行到底,真正有意識地用它來指點人生,指導和約束自己的行爲,讓我的生活更健康、更充實、更快樂,讓我的人生更有意義!

朋友們,讓我們一起來踐行“日行三善”,讓我們的生活從此變得充實快樂起來吧!

外國名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5

借一雙眼睛看世界,所以很喜歡央視主持人寫的書,崔永元的《不過如此》、水均益的《益往無前》、柴靜的《看見》……都在第一時間細細品讀。最喜歡的主持人是白巖鬆,同樣的新聞,經白巖鬆的嘴一說就非常走心,關鍵之處的反問總能引起觀衆的思考。因此,繼《幸福了嗎?》、《痛並快樂着》之後,《白說》一發行,就通過三味書店訂購了。

《白說》共分爲“歲月(活着不是非贏即輸)”、“價值(得失不是非有即無)”、“溝通(世界不是非黑即白)”、“態度(進退不是非取即舍)”、“時代(真相不是非此即彼)”五個部分二十餘章,通過記錄他15年來在各個場合與公衆的深入交流,分享其世界觀和價值觀。書中內容涵蓋時政、教育、改革、音樂、閱讀、人生等多個領域,每篇文章後都有一篇“自己的讀後感”,增加了文章的豐富性;用與讀者相同的身份,做進一步跨越時空的交流。

許中國夢一個更好點兒的未來。

對於中國時政和改革,白巖鬆直言不諱,他說“中國結束了捱打的時代、捱餓的時代,正在進入一個捱罵的時代。”“眼下這個時代的不夠公平,是通往更高層次的公平的必經之途。”“中國人似乎在用望遠鏡看美國,美國所有的好,都被這個望遠鏡給放大了。美國人似乎也在用望遠鏡眺望中國,但我猜他們拿反了……”記得奧運前夕,小姑子在美國的老闆來北京考察,到了北京世貿天階,被鱗次櫛比的寫字樓包圍,欣賞着長250米寬30米的天幕上展示的中國實力,驚訝至極:“原來中國是這個樣子的,這和紐約有什麼區別呢?”

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的物質快速增長創造了世界奇蹟,GDP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直線上升,世界排名由第十名升至第二名,不止翻了兩番,財稅的增長速度更是遠超GDP的增速。不可否認的是,在追求GDP增長的過程中也積累了相當多的問題,而且現在似乎成了問題的集中爆發期。但我們不能因此責怪政府、痛罵社會。我們今天的社會發展模式,歐洲走過,日本走過,有人說是“中等收入陷阱”,但哪個成長期沒有困難、陣痛?白巖鬆結合自己的成長故事講述中國夢,這也是普羅大衆走過的歷程和該有的夢。

許輿論環境一個更好點兒的未來。

針對當下社會的紛紛擾擾,白巖鬆則在書中表示:“理性,是目前中國輿論場上最缺乏的東西,有理性,常識就不會缺席,但現在,理性還是奢侈品。也因此,中國輿論場上總是在爭鬥、搶奪、站隊並解氣解悶不解決。”“資訊爆炸時,別被忽悠了。”這是一個移動互聯的時代,人人一個屏幕,隨時可以發表言論。看過電影《搜索》的人,一定不會忘記白領葉藍秋就是在不明真相的羣衆推波助瀾營造的網絡暴力中香消玉殞的。

新興媒體,假新聞太多,傳統媒體,時常態度失真。錢的力量太大了,市場的力量也太大了,一時間,虛假新聞和有償新聞層出不窮,一味地迎合、媚俗、八卦,人羣中的對立和撕裂也愈演愈烈。身處這樣一個快速變革的傳媒時代,如何處理自己與傳媒之間的關係,面對紛繁複雜的資訊,如何擁有獨立思考和獨立見解,變得越來越重要。既不能徹底隔絕,也不能沉浸於此。不僅要選擇接收什麼樣的資訊,還要選擇用什麼樣的態度對待它。當信息趨於對等,每個人又學會了理性思考,負責表達,這個社會的輿論環境該會改觀。

許個人成長一個更好點兒的未來。

在關於生活和幸福的話題中,白巖鬆寫了一個細節:“曾經在飛機上看過一篇康洪雷(電視劇《士兵突擊》的導演)的專訪,被一個細節戳中淚點。康洪雷是我的內蒙老鄉,當初當助理導演的時候,每天都要面對亂七八糟各種事。早上起牀,總會有一番掙扎,然後對自己說,你康洪雷開心也是一天,不開心也是一天,你打算怎麼過?說完之後衝出屋子幹活去。看到這兒我熱淚盈眶,把雜誌合上了……”有一段時間,因工作的糾纏和人事的紛擾,很有一種想一走了之的衝動,每天上班前都需要給自己鼓勁,幾經掙扎才踩着點兒到辦公室。讀到這兒,一下釋然,堅強銳利如他們,也會如此,於我更不足爲怪。自此,一掃陰霾,一身陽光。人不是孤立的存在,每當遇到挫折和問題時,我首先想到的是去找一找合適的書籍,靜下心來閱讀。相信這世界上一定有這樣一本書能在你不知所措的時候給你安慰,讓你冷靜下來整理思緒再次前行。

一部《白說》,沒有教條,極少理論。只像一個充滿睿智的大哥哥與你促膝談心,以其凌厲但卻無比平實的“白氏”話風直面現實,讀來親切自然,時時處處體現着白巖鬆對人生的參悟,作爲新聞人的敏感和對社會的.責任感。

“說出一個更好點的未來”,就算“說了白說”,可是“不說,白不說”。《白說》是否真的白說,並不好說。但有責任感的媒體人和知識分子,應該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外國名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6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文明源遠流長,在歷史的潮流中,涌現了許許多多的名著,最出名的當然屬中國四大名著(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

在我們班主任謝老師的提倡下,每天放學課後我們要閱讀四大名著,說實話,一開始對這幾本書還是有一點牴觸,看着厚厚的幾大本,而且有很多文言文之類的,好多文字都看不懂,媽媽經常調侃我,譚嘉穎同學,等你看懂了這幾本書,你就已經長大了,慢慢的,這個激將法對我還是有一點用處,我試着一小段一小段來看,還別說,看着看着居然挺有意思的,有一些精彩的情節甚至還讓我入迷,四大名著果然名不虛傳,情節生動,作者用詞恰當,有一些段落配上一些詩詞,讓四大名著在文學上又更提升了一步精華…

簡單介紹一下:四大名著(三國演義),記述了東漢末年,黃巾羣起,天下諸侯割據混戰,以曹操,劉備,孫權,三個英雄人物爲主要,三人鼎足而立建立三個國家的經歷和天下的一些戰爭,(西遊記),講述了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四師徒在去西天取經的路上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在路上歷盡千辛萬苦以及和各種妖魔鬼怪做鬥爭的神話故事,(水滸傳)講述的是北宋末年以宋江爲主領導的108個好漢,他們聚集梁山反抗朝廷壓迫與迫害,只是結尾有一點悲慘,108個好漢在被朝廷招安之後,遠征方臘在戰爭中死的死,傷的傷,得勝回朝的時候還被朝廷迫害,(紅樓夢)目前看一小段,好像大意是講賈寶玉與林黛玉之間的悽美愛情和賈府大觀園所發生的一些生活事情,以及每個人之間的性格與一些勾心鬥角,太深奧了,四大名著得慢慢消化…

看了四大名著,我感覺四大名著都是中國文學的經典,很多故事情節我現在看的還不是很懂,書中很多詩詞語言高雅優美,越看越覺得太深奧了,或許正如媽媽所說,能看懂四大名著,我們都已經長大了…

外國名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7

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三國演義》以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統治國家的相互鬥爭爲主要內容,講述了從東漢末年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事。《三國演義》刻畫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最成功的是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

關羽,這是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之一。他忠於劉備,雖因戰敗降敵,得到了赤兔馬,但他依舊忠於劉備,只要一有消息便立刻出發,因而發生了過五關,斬六將的事情。他不僅忠誠,而且有情有義。爲了感謝曹操當時的照顧,在華容道放了曹操一條生路。《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後來加上“赤兔馬”,又讀過《春秋》,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他的所做所爲值得我們學習。

羅貫中筆下的諸葛亮有通天徹地的才幹,深謀遠慮,有扭轉乾坤的力量,呼風喚雨。他神機妙算,料事如神。諸葛亮在益州從無到有,不但建立了整個法令制度,也能發揚賞善懲惡的正名上下的王道,使整個社會公平正直,明察秋毫。他火燒赤壁、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七擒孟獲、空城計,這些都是常人所非想到的。

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爲奸雄,可能是因爲他的兒子篡了漢。他說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說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鱉。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後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還有長阪坡單騎救主的趙雲,忠心耿耿,大敵當前,臨危不懼的張飛 。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各具其態,有長有短。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

外國名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8

中國有四大名着《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跟《紅樓夢》,部部皆是精彩絕倫,前三部對我而言沒有多大興趣,它們涉及到了軍事、政治、神話,所以最吸引我的非《紅樓夢》莫屬了。

《紅樓夢》帶着憂傷、淒涼的氣氛,讓人常常想落淚,而裏面的詩詞之多又讓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麼多的人在研究《紅樓夢》呢。

故事講的是一個家族的興衰,一個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爲賈寶玉,他應該說來是一個柔中稍稍帶剛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爲環境所致,他們家上上下下幾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應了一句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們的家族是因爲家中一女子進宮當了皇帝的寵妃而盛起,於是他們天天吟詩作樂,而其中又有兩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寶釵跟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賈寶玉偏偏就是喜歡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騙賈寶玉與薛寶釵成親,林黛玉聞訊氣死,而當賈寶玉揭開喜帕發現並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絕,出家當了跟尚。

這裏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斷,理還亂,讓人看到古時婚姻的紕漏,它們往往全有父母處理,什麼指腹爲婚,更爲可笑的是,他們有時從未見過面便稀裏糊塗地成親了。而且古時女子爭着要進宮,因爲那樣可以使家族富貴,可皇帝有上千嬪妃,得寵一時,沒多久又要被淡忘了,她們又何苦進宮呢?皇帝姥兒們飲酒作樂,衣食無憂,而老百姓則是吃了上頓沒有下頓,生活之苦讓人難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義造反了,禍害之緣還是在於皇帝身上啊。這一出出的悲劇讓人心寒而又憤怒,讓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時的苛捐雜稅,它們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邊上推,真讓人深惡痛疾。

《紅樓夢》一書讓我時而高興時而憂傷,時而憤怒時而感慨萬千,也讓我想了很多,或許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外國名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9

《三國演義》

國家的統治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這就是諸葛亮。他也是我最喜歡的人物。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火燒新野,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爲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他有獨特的人格,擇梧而棲,擇主而事,他盡忠於劉備,盡忠於蜀漢,最後中獻身於統一的大業中."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隨着蜀漢的衰亡悲劇,他也成了悲劇人物!

再說曹操。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爲奸雄。他說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說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鱉。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後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還有趙子龍長阪坡單騎救主,巧用苦肉計黃蓋受罰等等

在《三國演義》裏還可以看到,各政治集團爲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今天勢不兩立,明天卻又杯酒言歡。而且這種鬥爭滲透到生活的許多方面,連家庭、朋友、婚姻等,都毫無例外地被捲入了鬥爭的漩渦,甚至成爲鬥爭的工具。他們爲了滿足自己權利,財產的慾望,爲了使自己在激烈的爭奪戰中不被消滅,總是玩弄各種手段,演出了一幕幕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活劇。

這樣的心機,在如今又和償沒有。商家絞盡心機,賺消費者的錢;騙子費盡心思,騙取他人財物。人們可以看見:貪慾和權勢欲如何主宰了社會中兄弟、夫婦、朋友等關係。人們甚至爲了錢財,千方百計的想辦法偷取,殺害。所以奸詐狡猾的有心機的人,必將成爲權勢的佼佼者。但是,心機是需要無心機來襯托的。如果每個人都那麼奸詐狡猾,世界怎會太平呢

總之,《三國演義》除了給人以閱讀的愉悅與歷史的啓迪以外,它更是給有志王天下者聽的英雄史詩。正因爲如此,《三國演義》在雄渾悲壯的格調中瀰漫與滲透着的是一種深沉的歷史感悟和富有力度的反思。

《三國演義》描述了三國時期的局面。自從董卓被殺後,整個朝廷就亂了套,大家都爭着當皇上,劉備、關羽、張飛爲了恢復漢室,請來了諸葛亮,有了諸葛亮的幫助,他們一連攻下了荊州、南郡、襄陽等城池。孫權一心要得到荊州,就千方百計去搶,諸葛亮識破了一計又一計,使孫權賠了夫人和大將周瑜,又打了敗仗。可好景不長,不久劉備、關羽、張飛三人都被曹操害死了,很快,諸葛亮也死了。這時,地盤已被晉軍佔領。

我想:劉備的志向是遠大的,他的行動也是迅速的。他只要找到了目標,就全身心的投入了,不怕任何艱難險阻,都要達到目的。我聯想到了中國的“體操王子”李寧,說起李寧人們總說他是個不平凡的人,但李寧自己很清楚,自己只是一個認定方向後決不動搖的普通人。他相信,憑着頑強和汗水,心態和適應能力,無論做什麼都能取得成功!退役後,李寧轉向了新得事業:組建李寧體育用品有限公司。有人問李寧:“經商和體育,哪個更輕鬆,更愉快 ”李寧說:“要做好,哪個都不輕鬆,不過我總是很愉快。”不錯,無論在那裏,李寧始終保持愉快的心情。

在《三國演義》中,關羽的英勇善戰,我應該學習;諸葛亮的機智,我應該學習;劉備的定了目標不放棄,我更應該學習!

外國名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10

《三國演義》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到三國歸晉的經歷。書中的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羣雄割據、三分天下和三國歸晉,讀來無不使人不忍釋卷,黃巾之亂是從桃園三結義開始的,同時三國的明爭暗鬥也從這裏拉開序幕。在三國武將如林、謀士如雨,我最看重一個人——曹操。雖說諸葛亮用計出神入化,不過他沒有曹操豪邁的詩情,也沒有曹操嚴明的軍紀,更沒有曹操作戰時的狠、勇猛。曹操兵多糧足,大名威震江東,可謂談得上豪傑也。所以說曹操乃是我心目中的大英雄。

曹操雖未能一統天下,但也在羣雄中爭得一席之地。我如果生在那時,一定和他結交,並和他豪飲美酒,笑看天下英雄,暢談統一中原的霸業,給他出謀劃策,那就太痛快了。

外國名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11

星期天,我閱讀了《三國演義》這本古代名着。當我合上書輕輕放到書桌上,書中描繪的三國鼎立的一幕幕浮此刻我的眼前。在三國時期的各路英雄中,我最喜歡的是趙雲。

趙雲人稱“常山趙子龍”,對蜀國忠心耿耿。他從20歲起就追隨劉備南征北戰、奮勇殺敵。他身經百戰、所向披靡,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也不動搖那份忠心,直到白髮蒼蒼仍爲蜀國四處征戰。他一生中立下了無數戰功,爲蜀國的江山社稷耗盡了心血,堪稱忠義的楷模。

趙雲勇冠三軍,是赫赫有名的“五虎上將”之一。長阪坡單騎救主,他在十萬大軍中殺了個七進七出,許多曹軍名將與他交手,卻奈何不了他。在許多危機關頭,趙雲挺身而出,憑着一身好武藝和過人的膽識,反敗爲勝,擊潰了敵軍。趙雲勇猛無敵,我打心底裏佩服他。

趙雲不僅僅有勇更有謀。他多次陪伴劉備和諸葛亮外出,無論遇到多麼危急的情景,他總是機智應對、化險爲夷,每次都圓滿地完成了任務。當馬謖大意失街亭時,趙雲奉諸葛亮之命斷後,他沉着地帶領後衛部隊,成功地擊退了二十萬追兵,還繳獲了大批物資,令諸葛亮和衆將喜出望外。趙雲以智謀取勝的戰績數不勝數。

趙雲赤膽忠心、智勇雙全,令敵將聞風喪膽,他的英雄事蹟千百年來讓人們津津樂道,他是我心中的真英雄!

外國名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12

在《水滸傳》裏,有許許多多的英雄,像智多星吳用,黑旋風李逵,一丈青扈三娘等等,而豹子頭林沖則是比較早出現的其中一位。他有一個美麗且賢惠的妻子,有美滿的家庭和很高的社會地位。可在“官逼民反”的背景下,卻使林沖這位本不會造反的人偏偏鋌而走險,走上了梁山。

林沖從屢遭迫害卻不願反抗,到橫豎是沒有活路,只有奮起反抗在災難中殺出一條血路。使他成爲“官逼民反”的代表和象徵,終於顯露出真英雄的本色。

在林沖上梁山故事的前一部分,《水滸》以十分細膩的藝術筆觸,反覆描寫林沖雖屢受迫害,卻不願反抗的心態。在高衙內調戲他的妻子時,他爲了不得罪他的頂頭上司,而又保住他那“八十萬禁軍槍棒教頭”的職位,所以他忍受了這奇恥大辱,以求平安無事。

“誤入白虎節堂”是高俅陷害林沖的一個大陷阱。由於當時“上司如父母”的封建社會,他怎麼也不敢把上司往壞處想,更不會想到上司還會無端地陷害他。此外,恐怕他想得最多的是如何利用這次機會與高俅套近乎。所以,他把一個騙局當真了,自己把自己的眼睛捂起來,往陷阱裏跳。直到被捉,才醒悟過來。

到了被刺配滄州牢城,由於柴進的書信,他暫時在牢中過得還不錯,也只等着有一天遇赦,便回東京去。然而高俅仍然不放過他,派陸謙和富安來謀害他。草料場得一場大火,林沖僥倖沒有被燒死,可是會東京的路卻被燒斷了。於是林沖只好把陸謙三人都殺了,並且剖開了陸謙得心。儘管林沖的殺人手段是殘忍了一些,可是他有好好的一個家庭,這樣頂天立地的一個禁軍教頭卻被高俅,陸謙迫害得家破人亡、有國難投,就更應該用這種嚴厲的手段懲罰仇人!只是這個時候,林沖才顯露出他那真英雄的本色!終於是氣魄宏大得造反英雄!

林沖在奔往梁山的途中,在朱貴酒店的粉牆上寫了一首詩:

仗義是林沖,爲人最朴忠。江湖馳譽望,京國顯英雄。身世悲浮梗,功名類轉蓬。他年若得志,威震泰山東。

這首詩概括了一個朝廷命官被逼上梁山的原因和經過,顯示了林沖丟掉幻想以後激發出來的反抗精神,迴盪着一股悲壯的英雄氣。

總而言之,林沖終於是英雄了,終於是一個氣魄宏大的造反真英雄!

外國名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13

暑假期間,我讀了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教育選集。在書中,他從多角度談了教師、家庭、社會對學生成長的多方面影響。既有對成功做法的讚揚鼓勵,也有對學校和社會錯誤行爲的嚴厲批判。

讀了這本書,就好象有一股清泉不斷衝擊着我的頭腦,讓我的思想在不斷的撞擊中反覆錘鍊,去腐存新。在讀書時,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掩卷沉思,對照書中的例子,反思自己平時的教育行爲,在不斷的對比與學習中,我常常爲蘇霍姆林斯基爲了學生成長不惜餘力的精神而感動,也爲自己在教育活動中對學生的毛躁與教育方法的粗糙深感羞愧。讀完全書後,我對蘇霍姆林斯基談到的這幾方面內容深有體會:

一、教師是學生的引路人。

蘇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立志從教,並取得了如此偉大的成就得益於他的啓蒙教師安娜·薩莫伊洛英娜。這位女教師在教育工作中,不僅是孩子們的老師,也是孩子們親密的夥伴。她講課時學生們都有濃厚的興趣,所教的知識常被學生銘刻在記憶之中。她常帶孩子們到大自然中去,引導學生思考許多問題,學習了不少東西,明白了許多道理……這使幼小的蘇霍姆林斯基不僅愛上了書本,愛上了同伴,愛上了大自然,而且他更尊敬這位老師。

他嚮往着自己的知識能同老師一樣淵博,嚮往能象老師一樣。從這時起,蘇霍姆林斯基逐步樹立了從事教師這一神聖職業的志向。因此在七年制學校畢業時,他毅然決定報考師範院校,後來一步一個腳印,從一個普通的教師成長爲一名偉大的教育家。教師是學生的良師益友,是學生健康成長直接的指導者和引路人。教師良好的師德修養對學生的影響、發展作用極大。把熱愛事業和熱愛學生相結合,對他們的教育做到“愛心、耐心、恆心”,直到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爲止。

二、保護好學生的自尊心

蘇霍姆林斯基在《寄語後來人》一文中,對後輩的教育同行們寄予了無限厚望,他把自己對教育未來的期望整理成八條教育遺囑,對影響學生髮展的各個方面都進行了細緻地囑咐。其中有一條,蘇霍姆林斯基特別講到要保護好學生的自尊心。他說,要當作最寶貴的珍寶一般,保護兒童的信賴這朵最嬌柔的鮮花。它是很容易折損,憔悴和被不信賴的毒汁毒死的。作爲一名教師,很少有人不愛自己的學生;作爲學生的家長,也極少有人不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在教育下一代時,儘管有時我們爲他們的成長付出了很多,可他們並不領情,甚至常常事與願違,收到相反的結果。

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沒有把他當做一個活生生的人來對待,其實孩子也有自尊心,而且一點也不比大人小。作爲一名教師,只有在教師關懷學生人格尊嚴時,教導才能成爲教育,就本質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關懷學生,讓他經常具有作爲智力勞動者的自尊感,作爲公民的自尊感,作爲自己父母兒女的自尊感,作爲因自己崇高的意向、激情和成績而變得美好起來的個人的自尊感。我們要讓學生經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讓他們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費力氣,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穫。

三、反思造就了成長。

蘇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教育實踐中也曾有過這樣的失誤。那時,他剛參加工作,一個名叫斯捷帕的男孩,由於過分活潑、頑皮,在一次玩耍中無意把教室裏放着的一盆全班十分珍愛的玫瑰花給碰斷了。對此,蘇霍姆林斯基大聲斥責了這個學生,並竭力使這個闖禍的孩子觸及靈魂,吸取教訓。事後班上孩子們又拿來了三盆這樣的花,蘇霍姆林斯基讓孩子們用心輪留看護,唯獨斯捷帕沒有獲准參加這項集體活動。不久這個學生變得話少了,也不那麼淘氣了。

年輕的蘇霍姆林斯基當時想,這倒也好,說明自己的申斥對這個學生起了作用。可是不愉快的事件在他斥責這位學生的幾周之後的一天發生了。這天放學後,蘇霍姆林斯基因事未了,還留在教室裏,斯捷帕也在這裏,他準備把作業做完回家。當發現教室裏只有老師和他倆人時,斯捷帕便覺得很窘,急忙準備回家。蘇霍姆林斯基沒有注意到這種情況,無意中叫斯捷帕跟自己一起到草地上去採花。這時斯捷帕表情迅速變化,先苦笑了一下;接着眼淚直滾了下來,隨後在蘇霍姆林斯基面前跑着回家了……這件事對蘇霍姆林斯基觸動很大。此時,他才明白了,這孩子對於責罰,心裏是多麼難受。他開始意識到自己以前的做法,是不自覺地對孩子的一種疏遠,使孩子感到了委屈。因爲孩子弄斷花枝是無意的,而且對自己的行爲感到後悔,願意做些好事來補償自己的過失,而自己卻粗暴地拒絕了他這種意願。對這種真誠的、兒童般的懊悔,報之於發泄怒氣的教育影響,這無疑是對孩子的當頭一棒。

此後,蘇霍姆林斯基吸取了這一教訓,在以後的工作中很少使用責罰。通常,他對由於無知而做出不良行爲後果的兒童,採取寬恕態度。他認爲,寬恕能觸及學生自尊心最敏感的角落。

把教育失誤,變成教育財富。在不斷的反思中成長自己,造就自己,完善自己。這正是做教師的應該具有的基本素質。讓反思成爲教師成長中的好習慣。

讀了這本書後,我不但對蘇霍姆林斯基書中講述的教育理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對蘇霍姆林斯基的偉大人格也充滿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誠的心、火熱的血、堅強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們心中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讓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時時不忘己任,努力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時時不忘貼近學生的心靈,給他們發展的空間,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他們的熱情,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爲有用的人才。

外國名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14

讀《魯賓遜漂流記》

英國小說家丹尼爾·笛福於1720xx年發表第一部小說《魯賓遜漂流記》。一看就知道主人公魯賓遜的傳奇故事。

魯賓遜出生在一個富有的家庭裏,從小胡思亂想,一心想要出海遠航。但父母堅決反對,在一次偶然情況下登上一艘船。上天對他開課個玩笑,讓他留在了一座小島上。魯賓遜他是一個不畏艱險的人。在遇到困難時他能鎮定、理智的去思考,懂得自我安慰。在孤島上爲了生存,他與困難乃至死神作鬥爭。他是一個熱愛生活懂得生活的人。之所以他能生存下來,靠的就是他那不服輸的精神。他注重於行動,從不坐以待斃。

魯賓遜這一人物的形象,相當於現在的創業家吧,如果每個創業家能有魯賓遜的精神,那事業一定有所成就。

再來說一說這部小說的另一個特色人物星期五,星期五是一個野人。在躲避野人過程中,被魯賓遜意外所救,從此他將魯賓遜當作自己的主人。我一直很喜歡星期五的形象。他很熱心,比任何人都老實,知恩圖報,對待主任忠心耿耿、惟命是從。他雖然是一個野人,但他就像個孩子一樣聽話可愛,性格開朗,待人誠懇。願意犧牲自己保護自己的主人。他也很聰明。雖然他如同我們所說的奴隸、下等人,但上等人的品質也未必比他好。

當今社會能有多少人具有星期五的品質,有多少人具有魯賓遜的精神,雖然這兩位人物都是虛構的,但現在缺少的正是像這類人。畢竟現在好人實在不多了,人雖隨着時代而改變,但本質是永遠不變的。

一本名著是一個作家的結晶,是他用一生總結出來的道理相信《魯賓遜漂流記》,《愛的教育》等書,大家都已經耳熟能詳了吧!可要體會其中的道理卻着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

你能只憑自己一個人在荒島上建造自己的城堡、種植莊家嗎?你能在荒島上獨自生活二十八年嗎?這在我們這個社會中似乎是不可能發生的,但這卻真的發生在了魯賓遜身上。熱愛航海事業的魯賓遜,在一次航海中,他遇到了暴風雨,船隻翻了,其他人都遇難了,只有他,僥倖的活了下來,但是他卻漂流到了那個毫無生機荒島上。在他剛到荒島上時,是多麼無助多麼孤獨啊!但逐漸的,他克服了,克服了無數的障礙,無數的困難,把生命延續了下去,並還找到了許多的樂趣。這之間需要多少的毅力與勇氣啊!在現代生活中,如果要找一個煮湯的鍋似乎是輕而易舉,不費吹灰之力,但在那個孤島上確是難於登天啊!魯賓遜絞盡腦汁,嘗試了許多辦法,也失敗了無數次,最後終於成功,做出了一個“鍋”,這一個個困難都被魯賓遜堅韌不拔,永不放棄的精神所征服了。在孤島上,他會因爲一個小小的成功而高興的無法形容。讀完這本書,感覺它給我的震撼實在太大太大了。在生活中,我想,只要像魯賓遜一樣,在困難面前不退縮,有他那樣不畏困難的精神,在絕境中有強烈的求生信念,我們無論做什麼事,就都會成功的。當我們遇到挫折時,我們就應該想一想,我們遇到的事與魯賓遜相比如何呢?我想,只要這樣就沒有什麼能夠難倒我們了吧!

外國名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15

陶行知是中國近代教育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於教育改革並付諸實踐。對於我們基礎教育工作者來說,我們就應努力學習他的教育思想,服務於我們的教育事業。我有幸拜讀了《陶行知教育名著》這本書,受益匪淺。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什麼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好處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內含教育的好處。”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先就有的,那麼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進棺材纔算畢業”。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爲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爲中心,認爲不以生活爲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生活教育”能夠找到現實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學生需要的教育。在每年對學生的教師教學狀況的調查中發現,學生喜歡同現實生活、學生生活有密切聯繫的知識;學生喜歡能用生活的事件來解釋學科知識的老師。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這麼一個高度,是我前所未聞的,更給了我一絲震撼,震撼於他的精闢和深刻,同時感嘆教育家的前瞻性,這不就是我們此刻提倡的素質教育嗎?教師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也,還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學習,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也就是我們此刻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說“生活即教育”是人類社會原先就有的,自有人類生活產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隨着人類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其次,“生活即教育”與人類社會現實中的種種生活是相應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種種生活中進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與人生共始終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們的教育才具有鮮明性,脫離了實際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說教。

善於發現生活中的教育,善於開啓學生感受生活、學習探索的興致,教師是一個活的教科書,孩子從“活”的書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不僅僅要教給孩子知識,更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計算,學會學習。教師就應像一個有能源支持的火炬,後者性一個有生命的蠟燭,以便燃燒,一邊又在生長。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不斷的豐富自我,使自我有更高的燃燒值,更高的照亮度,這樣纔有可能在有限的從教生涯中,爲祖國,爲民族的教育事業,爲千百萬人的成長做出一份自我的貢獻,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盞明燈,指引我繼續前進、感悟和探索……

外國名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16

今年斷斷續續的又讀完了一遍《紅樓夢》,掩卷而思,真有一種“雲深不知處”之感,紅樓中那些可愛又可憐的女孩兒,牽動着古往今來多少人的心啊。

曹雪芹筆下的人物都獨具人性,千人千面,沒有絲毫的雷同首先要說的就是黛玉,黛玉多愁善感,體弱多病,身世孤單,精神壓抑,加上寄人籬下而又性情高傲敏感,使得自己十分脆弱。黛玉初進賈府時,時時小心,事事謹慎,言談舉止慎之又慎,恐怕被別人恥笑。

第一次見到寶玉其人時,油然而生了一種親切感。而寶玉眼中的黛玉,自然與衆人眼中的不同,“這個妹妹我曾見過”。所以當發現這個“神仙似的妹妹”沒有玉時,竟摘下自己的玉,狠命摔去。

很多人喜歡黛玉,不喜歡寶釵,我也佩服黛玉的美麗才情,但總覺得大家閨秀就應該如寶釵般大度有氣量,不要像黛玉般小肚雞腸、尖酸刻薄。寶釵博學多識,深沉理智,端莊賢淑,然而也是一個苦命的女子,她的出嫁其實更多的是遵從母親之命,嫁給了一個不愛自己、亦不被自己所愛的丈夫。

賈母說她的一段話我很喜歡;“大凡一個人,有也罷沒也罷,總要受得富貴耐得貧賤才好。頭裏他家這樣好,他也一點兒不驕傲,後來他家壞了事,他也是舒舒坦坦的。待他好,他是那樣安頓,一時待他不好,不見他有什麼煩惱。我看這孩子倒是個有福氣的。”做人就應該這樣,但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呢?

紅樓女兒們個個個性鮮明、美麗可愛,《紅樓夢》這本書每次讀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它真是一本值得我用一生去品讀的好書。

外國名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17

近期,我看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每個回合都令人驚喜。但我覺得“巧借荊州”第十九回合,令我深有感觸。

這個回合主要介紹了公元208年,赤壁戰爭結束後,孫權與劉備結成聯盟。周瑜乘勝進軍,擊敗了曹操,又逆江西進,佔領沿江各重要城市。包圍了江陵,與曹仁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此時,劉備乘江陵大戰,周瑜無瑕顧及,於是率軍隊南下,搶佔了長沙、桂陽、武陵、零陵四郡。

公元209年,曹仁放棄江陵,往北撤離,周瑜佔領了戰略要地——江陵。於是,孫權任命周瑜爲代理南郡太守,治理江陵,此時,劉備爲荊州牧。周瑜將南郡江南岸邊的地盤分給劉備,劉備在此建立“公安城”,作爲自己的辦公地點。孫權又將自己的妹妹嫁給了劉備。

公元210年,劉備兩次向孫權借荊州,但孫權沒有正面答覆。劉備回荊州後,認爲江陵爲荊州的咽喉,勢在必得,便有了武裝奪取的想法。不久後,周瑜病死,魯肅繼任,爲鞏固聯盟,勸說孫權暫時將荊州借給劉備。劉備得到荊州後,以此爲立足點,建立蜀漢政權。公元210年,劉備兩次向孫權借荊州,但孫權沒有正面答覆。劉備回荊州後,認爲江陵爲荊州的咽喉,勢在必得,便有了武裝奪取的想法。不久後,周瑜病死,魯肅繼任,爲鞏固聯盟,勸說孫權暫時將荊州借給劉備。劉備得到荊州後,以此爲立足點,建立蜀漢政權。

讀完這一回合,我感受到劉備是一個雄才偉略的人。而在暗中默默幫助劉備的諸葛亮是一個才智過人的政治家。難怪大家都說: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

外國名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18

“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這是《儒林外史》開頭的幾句。可以說,這也是整本書的靈魂所在。

這些話雖然已是老生常談,可真正能明白人的又有幾個“學而優則仕”,正是這句話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讀書人。他們把讀書當成敲門磚——“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圓如意,書中自有美嬌娘……”。爲了金錢,爲了財富,他們可以廢寢忘食地讀書,可以從黑髮垂髫考到白髮蒼蒼:八十歲才中了狀元的樑灝,花白鬍子還是“小友”的周進,考了幾十年一朝中榜,歡喜瘋了的范進……儒林中爲了功名利祿,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又何止這幾個魯迅先生稱封建禮教爲吃人的禮教,那麼稱封建科舉制度爲害人的制度也不爲過了。

讀書,其實強調的是一個漫長的求知過程。王國維說得很好,讀書分爲三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這是立志。“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這是奮鬥。“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纔是最後的成功。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爲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錯了。在我看來,讀書就是人在不斷汲取精神食糧的過程。其中最關鍵的在於吸收,然後再轉化爲自身的力量。這與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飯,吸收營養,再促進自身生長。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學子們只注重“食”,即數十年如一日地讀書,卻忽視了吸收。讀書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個敲開榮華富貴之門的工具。一旦達到目的,這個工具也就毫無價值了。這些人,即使讀一輩子書,也不會有半點知識吸收轉化成自身力量。這些書,除了造成他們的“營養不良”,別無他用。

當然,“世人皆醉我獨醒,舉世渾濁我獨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沒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從小就因爲家境貧寒而爲鄰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舊博覽羣書,更自學成爲了畫沒骨花卉的名筆。此後,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縣財主都來索畫。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徵聘王冕出來做官,他卻隱居在會稽山。後人提到王冕時,常常稱其爲王參軍。但王冕何曾做過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爲所動,也只有王冕這些儒林中的鳳毛鱗角了。

幾百年後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細細品讀。時而爲當時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嘆息,時而又爲惡人污吏的卑鄙醜惡而憤怒。吳敬梓以其幽默詼諧的語言,把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畫的入木三分。難怪後人有“慎勿讀《儒林外史》,讀竟乃覺日用酬酢之間,無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嘆。

外國名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19

《大衛·科波菲爾》是19世紀英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狄更斯的一部作品。

本書有強烈的自傳色彩,更能深深打動讀者,作者將一些親身經歷融入其中,使作品真實、真摯又洋溢着真情。

大衛是個命苦的孩子,自幼喪父,母親改嫁,他遭繼父不公對待被迫外出流浪,當我讀到這裏時,我的心裏浮現出小大衛窮苦漂泊的景象,以爲他會向命運低頭,而事實並不如此,他正直勤奮,樂於助人,面對人生的挫折困苦,他卻毫不逃避,也不消沉,而是堅強而樂觀地面對。

在他躊躇滿志準備大顯身手之時,他又遭受了殘酷的打擊,妻子去世,內心的悲苦自然無從去說,這時候幼時的玩伴愛妮斯走入了他的世界,她令他嚐到了人間最真誠最扣人心絃的溫暖,他們走到了一起,真情與愛戰勝了黑暗。

大衛的一生不但有情更有很多的惡人,陰險狡詐的默德斯通姐弟、殘忍的校長、心懷歹意的希普等等。這些人都曾傷害過大衛,卻使大衛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成爲了正義的人。他最後名揚四海,成爲了了不起的大作家,與妻子愛妮斯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正所謂惡有惡報,小說體現得淋漓盡致,這也是我們現今社會所缺乏的,一顆善良的心溫暖的不只是自己,還有許多身邊的人,這也正是狄更斯所期望的:“身處絕境心不死,心誠向善暖人間。”這樣閱讀,感慨頗深,被書本中人物的命運牽絆吸引我不斷地往下看。讀着讀着,便會沉浸在裏頭。

讀此書,覺得貫穿本書的是“人性”二字。文中出現了各式的藝術形象,但在我看來,這些其實就是現實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物。這些人的存在,不僅在19世紀,而且是當代。人性,不乏美好與醜惡。美好的人性,應被我們銘記,而不應被時代的變更而沖淡,我們更應去發揚它,讓它主導整個人性。而它,對於我們的社會是極其有意義的。但那些醜惡的人性,比如尤利亞,真的可惡卑鄙到了極點。這種人在別人面前裝得很謙卑很謙卑,無論說什麼話,他總不會忘記加上這樣一句:“能光臨我們這樣卑賤的人,我真的很榮幸。我們都是很卑賤的人……”。其母親也如此。這樣的一家人在當時那種社會,不知道有多種醜陋的嘴臉。他們這種人性應被人禁錮,它不應被散播到社會上去,這不僅對我們的社會無任何意義,甚至還會拖我們進步的後腿。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