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姆索亞讀書心得(通用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47W

湯姆索亞讀書心得 篇1

今天,我讀了一本書:叫《湯姆·索亞歷險記》。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著名現實主義作家馬克·吐溫。這本書的主人公是湯姆·索亞。湯姆·索亞是個聰明、活潑、富於幻想、有正義感的男孩。他去過墳墓、當過海盜、去鬼屋尋寶、救過人等,這些你們可能覺得這沒什麼,可對我來說的話,他就是一位大英雄。你可能要問:“爲什麼,因爲我很膽小,沒有勇氣,所以他在我心目中是一位真正的大英雄。

湯姆索亞讀書心得(通用5篇)

有一次,我晚上出去買東西。我走着走着,把一座石像當做遊走的鬼魂,我嚇個半死,就跑,我奔跑的速度簡直比劉翔還快。跑了幾秒鐘,我回頭一看,自言自語地說:”原來是一座石像。我又繼續走。我突然一停,聽到一陣陣陰森的聲音。我往聲音的方向過去,一看,說道:“原來是他們在看鬼片。”我一會兒把人當成殭屍,一會兒把狗當作蛇……不過,我還是順利地買完東西回來。

有一次,我在一個地方玩。突然一個足球 進入了我的視野。“砰”,隨着這一聲,一位阿姨的玻璃碎了。她出來了,向我走過來。因爲那個踢足球的人不知怎麼辦,就躲在垃圾桶後面,這個地方只有我一個人在這,所以向我走過來。她說:“爲什麼弄碎我家玻璃!”我不敢說真相,怕那位人打我,所以就不說。她說出了許多的話,說得我比做的還要難受。

如果我有湯姆·索亞的勇敢,就不會那麼膽小;如果我有湯姆·索亞的勇敢,就不會被別人誤會。我發誓:“我一定要像湯姆·索亞一樣勇敢,讓我遠離膽小,不會被人誤會,走向勇敢的方向!”

湯姆索亞讀書心得 篇2

最近,我讀了《湯姆·索亞歷險記》這本書,湯姆·索亞是美國聖彼得斯堡小鎮上的一個機靈鬼。她父母早亡,只有他姨媽養他。

湯姆·索亞是一個樂觀勇敢、且敢於跟壞人做鬥爭的人。有一次,他和哈克在墓地裏目睹了一場鬥殺:喬埃殺死了一個醫生,又把殺人的行徑嫁禍給彼得。最後,湯姆·索亞在法庭上把喬埃給拆穿了,救了彼得一命。

他還是一個有責任心,遇到困難不驚慌失措,而是冷靜地想辦法,永不放棄。有一次,湯姆·索亞和貝琪在魔克托爾山洞裏面迷路了,走了三天三夜也找不到出口。他們已經筋疲力盡了,貝琪放棄了生存的希望,但是湯姆·索亞卻沒有放棄,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找到了出口,救了自己和貝琪。

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做人要勇敢、有正義感、有責任心,遇到困難要冷靜。

日常生活中我在培養責任心這一方面做的不夠好。有一次,我在教室掃地,可是掃得並不乾淨,這兒一塊垃圾,那兒一塊垃圾,就走了。最後,被老師批了一頓。但是,我們班的很多同學都是有責任心的人。比如劉宇軒,劉宇軒負責在班上擦黑板的.,他天天都會擦,而且擦得很乾淨。

但是光是有責任心是不行的,遇到困難還要冷靜。比如:有一次,我被飲水機的開水燙傷了手,我很緊張,感覺手疼痛無比。楊老師看見了,就叫我把手放在冷水裏衝,目的就是將手降溫,還說:“沒事的,你的手很快就會好的。”經過了處理之後我的手損傷不大,很快就好了起來。所以大家不但要有責任心,遇到困難更要冷靜地想辦法。

湯姆索亞讀書心得 篇3

一個網友推薦我一本書《拆掉思維裏的牆》,說是很不錯的讀物。由於家裏事多,耽擱下來,前段時間纔看,這一看,真有相見恨晚的感覺。

《拆掉思維裏的牆》強調了人的思維模式不要固定不變,要經常隨事物環境的變化而變化,要變換角度,不然就會思維定式,給我們認識事物和人造成一定的阻礙。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客觀事物的存在並不因爲我們而改變,只是因爲人的心智模式不一樣,得到的結果就不一樣。“如果你有夢想的話,就要去捍衛它。當別人做不到什麼的時候,他們就想要告訴你,你也不能。如果你想要些什麼,就得去努力爭取。”這是《當幸福來敲門》這部電影中的一段話。這段話感動了很多人,也很好的理解了成功這個詞。堅守你的夢想,只要你一直在人生之路上前行,你就是成功的。因爲成功不在前方,成功就在當下,成功就是越走越近。試着換個角度去思考、換個方式去行動、換個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維裏的牆”,你就會發現“牆”外的世界更華麗,也許成功就是這樣簡單。

讀完這本書,我越來越認識到,一個成熟的人,應該學會突破現實生活的禁錮,着眼於長遠與未來;突破心智模式障礙,找到全新的思考方式,作爲教師,我深知在我的思維中還有許多頑固的思維之牆,我所要做的是樹立終身學習的態度,拆掉思維舊牆。

總結:人總有一死,所以爲何不真正的活過一次?做你自己,活出你本來的樣子,用愛和對生命的熱忱擁抱生活吧,生活也會擁抱你!

湯姆索亞讀書心得 篇4

《論語》一書比較真實地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和“中庸”。《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爲至理。《論語》以記言爲主,“論”是論纂的意思,“語”是話語,經典語句,箴言,“論語”即是論纂(先師孔子的)語言。《論語》成於衆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爲主。《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作爲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啓發論辯,侃侃而談;富於變化,娓娓動人。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爲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

《論語》裏的每一句話都很短,但是其中蘊涵的道理卻很深遠,仔細品之,總會從中發掘出很多適用、通用的道理,它以深入淺出的形式告訴我們怎樣工作、學習和生活,怎樣做人、交友和處世。

《論語》並不只是中國衆多古典文學中可有可無的一部分,我覺得中國配得上聖賢之稱的也就只有孔子了。也許只有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這句話才能夠表達對孔子的無限的崇敬之情。孔子以其獨特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着衆多愛好古典文學之士,從孔子的出生“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雲”到“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

孔子在《論語》中有這麼一句話,子曰:“可與言而不與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也不失言(《論語》衛靈公篇)”。按照孔子說的意思就是:如果你見到一個沒悟性或者這人太差,你追着、趕着跟他說話,那對不起,你話多了。所以他說,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一個聰明的人,他不會錯過那些可教之人,但是他也不會對牛彈彈琴,追着可不教之纔多話。所以也不失人,也不失言是對的。對於這方面,我們應該做一個客觀的分析,孔子的這句話是在<衛靈公篇>,講的是人與人交往的道理。

弟子問孔子說:“老師,以德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一個人已經以德報怨了,那他還拿什麼抱人家的恩德呢?當別人對你好時,你該怎麼辦呢?“以德抱怨”不可取,但“以怨報怨”也不可取,因爲怨怨相報何時了?還是“以直抱怨,以德報德!”如果有他人有負與你,對不起你了,用你的正直、耿介對待這件事,但是要用你的恩德,你的慈悲、去回憒真正給你恩德和慈悲的人。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的人格去坦然地面對這一切,即不是德也不是怨。人生有限,生也有涯。 把我們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華用在最應該使用的地方。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訉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說,爲人子,爲人弟者,在家裏孝敬父母,在外面敬愛兄長,言行謹慎而且守信用,博愛大衆,親近有仁德的人。做到這些後,還有多餘的精力,就在去學習文獻的知識。很好的闡述了躬行與學文的關係。說明了做人要以德爲先。也就是《論語》中說的“仁”,我們今天說的德乃爲人之根本。道德實踐也是學,與文獻知識是一脈相承的。

孔子的學生司馬牛曾經問過老師說:“老師啊,敢問君子,一個君子的狀態什麼樣呢?”老師回答得很簡單,四個字,叫做“不憂不懼”。這就是君子了?太簡單了吧?那老師又反問了他一句說:“內省不疚,何憂何懼啊?”一個人如果自我反省,內心沒有歉疚,上不愧蒼天祖先、下不愧子女父母,那麼自己的內心有什麼可內疚的?老百姓講一句話說:“爲人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這就是一種生命的坦然。孔子說,如果在當今社會,外在有如此多紛擾的聲音,我們偏偏困頓於一派喧囂之中,但是叩問內心,無憂無懼,這容易嗎?這還不夠做一個君子嗎?所以其實我們不要以爲說君子就一定要兼濟天下、建功立業,於社會士工,做出大輝煌的人才配這個稱號。其實一個君子首先面對的是自己的心,有一份生命樸素的坦然。這對於今天的人來講,可能很艱難,因爲我們面臨的每一個時刻都在變化。這種變化會讓我們充滿了迷思。

孔子有一句話:“事君數(念shuo4),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數,寫出來是數字的“數”,也就是過於密集的意思。“事君數”,指一個人在工作上對你的領導的態度:對你的上司老闆,你對他有言必從,不管是夜裏三點還是五點,他叫你就到,所有的事情你從來不違背。你想我這麼對他,他應該對我特別好吧?錯!他會認爲你的人格沒尊嚴,離你招致羞辱不遠。這叫“斯辱矣”。因爲他覺得你是仰望他的。我們有一句諺語說得好。當一個人在仰望他人的時候,其實他自己在跪着。你怎麼樣可以不仰望?就是你自己站起來。所以其實你對什麼人都不要做到數。你去這樣失去自我的尊嚴去伺候領導,那最後會招致羞辱。朋友呢?大家覺得朋友之間無所謂了吧?多好都沒關係。有一些男朋友說,我去我哥兒們家,我經常喝得酩酊大醉,我在他們家可以把他的冰箱翻得亂七八糟,他家和我家一樣。有些女朋友,一跟老公吵架了去找閨中密友,一把鼻涕一把淚地把什麼樣隱私都對人講。那閨中密友就出主意,說你離開這個男人吧,你離婚算了。其實這樣的朋友都一定好嗎?孔子說:“朋友數,斯疏矣。”朋友要走到這麼近的時候,就是疏遠的開始。爲什麼呢?因爲人與人之間,永遠要以個體生命的獨立尊敬爲前提,包括父母對孩子。

在以後的學習、工作、處世中,我們要學習孔子那種“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的寬容之心;學習那種“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的謹慎;學習那種“恥其言而過氣行”的行爲方式。讓我們也學會先人的“事父母,能竭其力,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的愛仁之心;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的好學精神;“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的豁達、樸素與和諧;學習那種“常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的誠信精神;體會到“未若貧而樂,有道而正焉”的快樂。總之,讓我們成長爲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合格的接班人。

湯姆索亞讀書心得 篇5

我正好手頭有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一書,利用雙休日的時間翻閱了一遍,這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靜靜體味的書,他從風景秀麗的江南到大漠孤煙的大西北,從冰天雪地的北國到充滿民族風情西南邊陲,他的足跡踏遍了祖國的山山水水,也是他在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裏的苦苦求索,莫高窟的色彩、線條令他着迷:北魏色彩的渾厚沉着,隋朝的暢快柔美,唐代的噴射和舒展,五代的精細、溫煦......這是一條色彩的河流,也是文化的河流,一直洶涌地向我們奔瀉而來。天一閣的藏書曾令他迷惑,而終於有一天顯現了藏書的社會意義。而西湖終究是文人們心中的一個飄渺的夢境,只能意會,無法用文字解讀。

中國文化如奔騰不息的黃河、長江,流經祖國大地,流向浩瀚的太平洋。文化是內化於心的一種精神財富,在有華人的世界裏,就有中國文化的延傳,漂泊海外的華人們可以把原始的巨樹當成神廟,供奉着“大公伯”,然後進化成“拿督大公伯”,希望庇佑着他們。這是典型的宗族文化,一輩子也無法揮去。

960萬及其海域的神州大地,孕育出燦爛的華夏文化,有如一朵朵奇葩綻放着,包容和開放的海派文化,親新婉約的江南文化,濃郁思鄉情結的華人文化......我無法用語言表達作者對中國文化的深刻解讀,我只能用心去細細體味。

合上書卷,我們不由自主地走向窗前,流動的車潮及人潮正自我宣示另一種文化,這裏是高雄,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也許咱們應該背起滿滿對中國文化的疑慮,親自去遼闊的土地,讓我們讀過書後,沉重而苦苦的步伐,也走在上面。

熱門標籤